❶ 德国人对婚姻怎样
德国人对婚姻的观念是怎样的?在他们严重婚姻究竟是什么呢?
德国人相当的富裕,不存在我们中国的“要嫁有钱人”的观念。谁都离得开谁,没了谁谁都照样活得好。所以,德国人更注重的是感觉。跟着感觉走,感觉好了,试着天长地久;感觉不好了,抬脚就走人。
我的一个德国好朋友的哥哥就刚被一起住了六年人的女朋友甩了。不是因为由移情别恋,理由很简单:没有什么感觉了。
但是有一点确是中国人所缺失的,那就是德国男人一旦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会完全地尽自己的义务。不像一些中国男人,娶个老婆回来就是充当佣人的,自己的佣人还不算,还要做自己父母家的保姆。大街上随处可见推着婴儿车或是抱着孩子的德国男人在商店一角等待自己在逛街的女人,在国内,恐怕你想都不要想。每天清晨也会有好多父亲送自己的子女去幼儿园或是学校。在国内,估计都是母亲的义务。
但是,和德国人接触多了,发现他们和中国人一样,觉得年到30就应该有个孩子有个伴,当然你可以不结婚,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同居者,最好要个孩子。
德国人也和中国人一样,结婚生孩子的比例是呈金字塔型的。越是事业成功职业地位高的人越是不想结婚生孩子,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越是能生孩子,不止一个的生。像我们大学里的那些有名望的教授,几乎都不算是有个幸福的个人家庭,不是丁克就是离异的,要不就是独身没有固定女朋友但是也不缺伴。但是统一的,他们都事业有成,有很高的成就。因为他们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
德国女性其实也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独立自主。有了男朋友的还是会以公转的方式围着男朋友以及男朋友家里转。即便是拥有博士学位的女性也还是希
❷ 德国人为什么没有婆媳矛盾
闺蜜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在她和我谈到这件事的时候,总感觉她对婚姻已经失望透了,本想着自己一个人轻松自在,而且还没有孩子,下半生自己过也很开心。
可前不久她来信说,自己又结婚了,对方是她的公司领导,一名德国人。其实闺蜜自离婚后,性格越来越坚强,事业上更是风生水起,一点结婚的想法都没有,但是在德企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居然得到了德国领导的关注。
看到这,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明白,我国的婆媳问题,并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当然,也不是所有家庭都有婆媳矛盾,如果大家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有分歧,想避免婆媳矛盾,选择各退一步的方式或许可以相安无事,但仔细想想,解决中国的婆媳矛盾,貌似只有这一个方法,大家尽量回避各种不同意见,保持平常心,或许婆媳矛盾就不复存在,不然也只能认命了。
关于婆媳矛盾,大家有什么解决方法吗?你平时和婆婆是怎么相处的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❸ 德国男人的恋爱观
我的中文不好
对不此
我是德国人,
是德国人非常喜欢高大的女人,但只因为我们是有点高,它可以更方便地亲吻。
我只能说我自己。但是,美并不是总是最好的。其良好的心脏和能够信任的人我喜欢。
我们不是如此不同然后中文这样的分歧是小事情。思想和文化的差异可以和将在德国-中国关系通过的麻烦。但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如果僵尸人听一个。坏事如果可能发生,这是不区分.....非常糟糕的事情。
我讲的经验
相信我
托马斯
---------Original------------
I am a german,
Yeah very much germans Prefer a Tall Woman, but only because we are a bit tall and its much more convienient for kissing.
I can only speak for myself. But Beauty isnt always the best. Its a good heart and being able to Trust the person i love.
We are not so different then chinese in this way, the differences are small things. Thinking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and will put a German - Chinese relationship through troubles. But this troubles can be resolved if bot people listen to one another. Bad things can happen if this is not case.....very bad things.
I speak from experience
trust me
Thomas
❹ 波兰拍摄的二战电影,看看德国人是怎么对待女人的
我很客气的告诉你,战争期间被占领地的女人都不会好过,无论是德国、英法、日意等等,苏联军纪是最败坏的之一,当年二战后期来东北所谓帮忙,有多少掠夺奸淫可以去查,你想想对我们非轴心国都这样,对当时东德占领区的女人……还有就是美国占领日本旗舰,日本女人一样……
❺ 为什么德国人没有婆媳问题,中西方婆媳关系有哪些差别
中西方婆媳关系最大的差别距离感和独立性。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我,所以孩子成年后特别是结婚后,更懂得与原生家庭保持一定距离的比较多,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生活上,也表现在相处舒适度上。
而且在西方国家,父母都有自己的生活,老年生活非常丰富,根本不需要跟孩子在一起,就算孩子回家也要提前预约,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最好不要互相打扰。但是在中国如果有这种思想很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孝。
❻ 我喜欢德国,因为德国的法律制度保护女性,特别是德国的婚姻法,男性在婚姻法里是弱势群体 ;社会舆论支
首先你的思想都有点不正,德国的法律我不了解,请问你去德国是想找忠诚的男人呢,还是去德国利用冰冷的法律来弥补自身的空虚安全感呢?既然你是想嫁忠诚的男人为何需要去德国呢?你所指的德国男人都忠诚靠谱你自己信吗?
❼ 德国风土人情
德国风俗习惯:德国的择偶方式
今天,德国的男女青年有各种机会进行接触,他们或经亲友、同学、同事介绍,或在舞会、旅行等文娱活动中相识,然后经过一番交往的恋爱过程,最终决定结为夫妇。他们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这一点同西方现代国家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在择偶方面,德国有一些有趣的风俗。
1.橡树月老
在德国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罗姆有一棵远近闻名的老橡树,人们称它"橡树月老"。关于这棵老橡树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与敌人遭遇中遇险,被一位美丽的姑娘救起,王子与姑娘一见倾心,结成良缘。为报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种下了这棵橡树。后人羡慕王子的奇遇,纷纷到此观赏,并希望巧识意中人。还真有一些男女通过橡树传递情波,并在树下举行了婚礼。久而久之,老橡树充当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罗姆的橡树"的情书被邮递员投进老橡树的树洞中。这些信是公开的,人人都可以拆阅,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过阅读来信,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联系,约期相会。据说通过橡树月老已使五千多对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现在老橡树的故事越传越远,以致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为寻找配偶也把情书投寄给这位橡树月老,这种情书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2.棋艺定终身
在柏林西南有个小镇叫希乔贝克,这里的入几百年来都非常热衷于国际象棋活动,并且到了痴迷的程度,连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设计成棋盘图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装了一个棋盘来表示风向。人们一早起来,就可以看到用棋盘夹着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员。这里的人从小学习下象棋,学校里设有"棋课",以辅导孩子们从小学习下棋。正是由于这一棋俗的缘故,姑娘们在选择配偶时,小伙子棋艺的高低成为一个主要条件,一个小伙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须先同姑娘的父亲对奔一盘。如果小伙子赢了,会受到姑娘全家的热情款待,至于婚事也就十拿九稳了;如果小伙子输了,那么对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艺长进以后再说了。
3.白桦树寄深情
在德国波恩,小伙子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慕之情,是通过赠送白掸树这一富有诗意的形式来实现的。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小伙子要砍伐一株嫩叶满枝的小白桦树在4月30日或5月1日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阳台或庭院中,借翠绿的小树来表达自己深深的爱意。每到这一季节,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阳台都可以看到绿油油的小白柳树。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会同时放着好几棵白桦树。遇此情况,姑娘自会喜不自禁,而送白桦树的小伙子们则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回音,不能操之过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回音,小伙子就可再赠送给姑娘一枚宝石戒指,姑娘以亲吻表示谢意并接受这枚求爱戒指。过一段时间,当双方深信彼此间情投意合时,便互赠银戒指,表示订婚。到结婚时再互赠金戒指,表示双方的爱情像金子般纯洁。
4.电影择偶
在德国,婚姻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年轻人解决婚姻问题,其中有一种方法是以拍电影广告的形式帮助一些"待字闺中"的姑娘解决婚姻大事。姑娘们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调、缝纫、清洁房间等家政方面的特长。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过摄影师和导演技巧高超的处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常可爱、非常完美的姑娘。这些影片被拿到由孤男寡女组成的"寂寞的心协会"去放映,单身男子可从影片中选择自己可心的配偶。美丽的电影往往能给人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许多人在与真人相见后,会觉得并不像电影中的人物那么理想。
德国风俗习惯:德国人出生的风俗习惯
德国人口的年出生率始终是世界最低的,战后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在这样一个低出生率的国家,一个家庭的添丁进口真可算是一件大喜事。 其实早在妇女怀孕之时,她便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保护,有许多风俗习惯都是为了保护孕妇的身体健康及胎儿的茁壮成长。在德国符滕堡地区的农村,孕妇是倍受敬重的贵客,她可以进入别人家的果园摘果品尝,可到邻家就席用餐。那里的人认为孕妇的光临象征着新生和丰收。此外,还有这样一些习俗:孕妇晚上不可出门,怕黑夜里的巫婆鬼怪伤及胎儿;孕妇不能看丑陋的东西,怕婴儿日后长得难看;孕妇不能走十字门、不能从晾衣绳下穿行,否则会造成难产、伤害胎儿。这些风俗虽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从中也可看出人们对孕妇的关心。 在以基督教为主的德国,新生儿出生前,父母已为他找好了教父和教母;孩子一出生,家人便和教堂约定时间,由牧师或神甫为孩子施洗。
(一)教父和教母
在德国,新生儿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会在亲友中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于教父教母与孩子的一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婴儿的父母在选择时是很审慎的。孩子的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教父教母时不一定要选一对夫妇,但他们要由正直可靠、行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声较好的人担任。当然首先要取得他们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请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是一种荣誉,而乐意承担这份责任。 认教父教母的原意是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帮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责任已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们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后就有多位长辈关心他的成长,在他有困难时给予照顾,万一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双双早逝,那么教父教母还要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义务。
(二)新生儿洗礼
洗礼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时举行的一个重要仪式。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须经过洗礼除去污垢,变得纯洁,方能被接受为基督教的人,日后才有资格进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婴儿,耶酥本人就是在成年后接受"施洗者约翰"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国家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婴儿时由家长抱到教堂受洗的。 婴儿正式起名与洗礼同时进行,所以洗礼也叫"命名礼"。婴儿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后,即发请帖邀请亲友参加,一般只请至亲近友,人数不会太多。 施洗礼时,婴儿由教母抱着站在教堂内圣坛前的"圣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围拢过来,由牧师或神甫宣读《圣经》中的有关章节,口诵规定的礼文,并接过孩子,用手蘸圣水滴在孩子头上,口称:"我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给你施洗。"然后,再说几句愿孩子长大后要博爱人类、侍奉上帝之类的话,洗礼遂告完毕。 洗礼之后自然是要庆祝一番,婴儿的父母要举行一次午宴或茶会,邀请施礼的牧师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亲朋好友参加。被邀请者要给孩子带一些礼物,如玩具、衣服、儿童画册等等。教父教母的礼物照例要贵重些。在巴伐利亚地区,在洗礼日那天,教父不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还要把迷迭香放在婴儿的摇篮里。据这说这种香气浓郁的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他还会在教子尿布或枕头下塞点儿钱,作为孩子日后操办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书和笔,希望孩子聪明勤奋。如今,时髦的礼物是送男孩一个小巧玲珑的银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条项链或一只银制咖啡杯,上面刻着孩子的姓名和洗礼日期。 在巴伐利亚农村,孩子的洗礼聚餐有个习惯,那就是餐后餐桌上要有剩余的面包,饭后要给宾客包装点儿吃的东西带走。给男客带点儿香肠、烈酒,给女客带点儿糕点、糖果,对教父则更是要厚礼相赠,以此来表示生活富裕、绰绰有余。 在德国,洗礼用的蜡烛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对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义。据说点燃洗礼烛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国的一些农村,至今仍虔诚地遵循着这一古老的习俗。 在德国妇女生孩子可获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双方各休假六个月,共同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
德国风俗习惯:德国人的临终慰藉和葬礼安排
在德国莱茵河地区,至今仍遵循着一个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喝临终酒。人在临终之时,必须喝一口陈年老酒。据说这种酒是圣酒,可唤醒死者亡灵,驱散围绕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临终者得到安宁。 人在临终前,家人会将洗礼烛、圣餐烛、圣光烛点燃,并同时点燃一支红色大蜡烛,把它们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烛光为亡灵祝福;二是为亡灵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国的民间传说中,镜子被视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隐蔽的场所,妖魔利用镜子的反照能力,扰得人不得安宁。因此,人在临终前要将镜子用布蒙住,以使亡灵能安详地解脱尘世罪孽,升入西方极乐世界。 在德国南部山区,人在3临终时,家人要打开窗户,揭开楼顶砖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死者敞开一条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因为他们相信人在脱离凡尘之后,将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人们通过这些临终慰藉,使亡者能安详地离去。
葬礼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葬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家里如有人去世,先要与教堂商定举丧日期,并要用适当的方式通知亲友。此外,尸体要用清水洗净,他们认为水有着无限的神力。它能净化人的躯体、净化人的心灵和灵魂,并能祛邪镇妖。人降临尘世要洗礼,离开尘世也要洗尸,洗刷尘世间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举行葬礼的这一天,亲朋好友手持鲜花或花圈陆续来到教堂。首先由牧师或神甫主持追思礼拜,参加葬礼者按事先的安排唱圣诗赞诗、奏哀乐、祷告、宣读由丧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礼只是整个葬礼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在墓地举行,只有死者的家属、近亲和亲密的朋友参加,-般好友在参加完教堂葬礼后即可离去,不必去墓地。 在德国,葬礼多以土葬为主,亲朋目送灵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们围绕在墓穴周围,为死者祷告,愿他安息、灵魂升入天堂。 应邀参加亲友家的葬礼,惟一可送的礼物就是鲜花。可送成束的鲜花,也可送用鲜花做成的花圈(德国人不用纸花做花圈)。在鲜花的饰带上要写上死者、吊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别了"之类的题词。
在德国(以至整个西方国家)出席葬礼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无花图案的领带,如果没有黑衣服就穿颜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鲜丽的服装。同时,在葬礼上要保持肃穆、安静,切不可大声谈笑,否则就被视为对丧家的不尊重,也显得自己缺乏教养。整个葬礼自始至终都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没有捶胸顿足、嚎陶痛哭的场面。除了小声的抽泣声,多数人都在沉思默祷,默默地为死者送行。 与人们肃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装相反,德目的墓地是万紫千红、鲜花盛开的。墓地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苍松翠柏。在和暖的季节,百花齐放,鲜花既代表了人们对死者的追思,也是对生者的慰藉。每当想起死者,人们会到墓地去扫墓、献花,静静地呆上一会儿,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葬礼举行后,丧家还有一个丧期。虽然近些年对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么严格,但作为一名新寡的妇女在丈夫刚死之后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频繁应酬,难免不招来非议。一般要求新寡的妇女所穿衣服要以素雅的颜色为主,除小型聚会外不要参加舞会、宴会及场面热闹的大型应酬,亲友也要注意不要邀请她参加喜庆的聚会,以一段宁静的生活度过丧期。对增值偶的男子要求不如寡妇严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时期内穿着要规矩些,避免花天酒地的交际。
德国风俗,了解并知道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对于去德国学习、工作或者访问的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无所知,到时免不了会闹出笑话,或者给自己带来不便。所谓 入乡随俗 ,就是这个道理。但怎么才能 随 得好呢?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纪律 讲整洁*
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许多情况下,德国人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细细想来,这种"不灵活"甚为有益。没有纪律,何来秩序?没有规矩,何有认真?
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在德国,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公共场合,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德国人也很重视服装穿戴。工作时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里虽可以穿得随便些,但只要有客来访或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得整洁。看戏、听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装。参加社会活动或正式宴会更是如此。
*守时间 喜清静*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
德国人多喜欢清静的生活,除特殊场合外,不大喜欢喧闹。比方说,许多人虽在城里上班,但却把家安在乡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镇,图的就是一个清静。就是那些住在城里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围的无噪音。例如,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向邻居讲明情况,请求他们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闹。否则,受干扰的邻居会十分恼怒,可能会当面提出抗议,个别人甚至会请警察出面干预。
*待人诚恳 注重礼仪*
通常来讲,同德国人打交道没有太多的麻烦。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比较干脆。凡是他们能办的,他们都会马上告诉你"可以办"。凡是他们办不到的,他们也会明确告诉你"不行",很少摆架子,或者给人以模棱两可的答复。当然,人际关系和努力的程度对办事也绝非没有影响。
和西方许多国家相似,德国人比较注意礼仪。两人相遇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坐的顾客点头问候,真的是"斯文对斯文,礼多人不怪"。朋友见面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长时间未见的朋友相见或长期分开时可以相互拥抱。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过程中,大多数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讲)作为尊称。只有亲朋好友和年轻人之间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称呼。对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长幼,都可以称"某女士",但对已婚妇女应以其夫姓称之。
送礼在德国也很受重视。应邀去别人家做客时,一般都带礼物。大部分人带束鲜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带瓶葡萄酒,个别人带一本有意义的书(或者是自己写的书)或者画册之类等。在欢迎客人(如车站、机场等场所)、探望病人时,也多送鲜花。在祝贺他人生日、节日或者婚嫁等时,可寄送贺卡,如送贺礼,则以实用和有意义为原则,而不是以价格高低论轻重。所送之礼物都要事先用礼品纸包好。许多人常在收到礼后会马上打开观看,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
在德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女士在许多场合下都受到优先照顾,如进门、进电梯、上车等,都是女士优先。男士要帮女士开轿车门、挂衣服、让座位等。女士对此只说声"谢谢",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对方不怀好意。在同人交谈时,德国人很注意尊重对方。不询问人家的私事(如不问女性的年龄,不问对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场的人开玩笑。就餐谈话时,不隔着餐桌与坐得较远的人交谈,怕影响别人的情绪。
❽ 德国人娶中国女人给中国女人德国身份
可行性不是没有,很多土耳其人就是这么做,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德国紧缩移民政策的原因。按照他现在的情况,即便想这么做也未必成功,因为移民局对德国配偶的经济要求是有标准的,如果他领救济金的话,即便有女人和他结婚,那人也不能获准到德国。而且,如果他是个有钱的德国老头,可能有人会愿意为了钱和身份嫁他,但是这样的人现在越来越少,更何况是给他钱。如果一旦移民局发现,他将面临起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年纪轻轻还是不要好高骛远。而且,如果那个女人到了德国后不给他钱呢?是生意就有风险,人家最多递解出境,他就该进去了。
❾ 德国和中国的家庭观念
德国人的家庭观: 德国人很重视家庭,有极强的“治窝”精神,一个舒适的家是许多人生活中的第一追求。
德国民间有一个笑话,刻画德国人和法国人生活追求的不同。据说有一天上帝忽然降临人间,分别赏赐给一名德国人和一名法国人各一块同样大的土地,并对他们说,十年后我再来看你们。十年后,当上帝再次来到人间时,德国人已经在土地上盖起了房子,建立了一个舒适的家,而邻居法国人的那块土地上仍然一无所有,本人却穿着短裤、哼着小曲在晒太阳。
家庭是德国社会的细胞。德国社会之所以稳定,是因为这些细胞都健康正常。尽管上世纪60年代以来,“性开放”、“性自由”的浪潮席卷欧洲,对家庭形成冲击,但未能动摇德国传统家庭这支基本队伍。
过去,中国人对西方家庭存在某种误会,认为在西方家庭中,子女长大了不顾父母,因而老年人晚景凄凉。据观察,至少德国家庭观的情况并非如此。德国人比较现实,子女长大了,父母老了,生活习惯不同,因而双方愿意分开居住,各得其所,极少有三代或四代同堂的事情。但这并不等于子女就不关心老人,就没有了天伦之乐。子女平时也常去看望父母,老人如有就医、办事等需要,做子女的也是全力以赴,不辞辛劳。在德国,老人都有养老保险,有固定的收入,经济上无需求助于子女,因而独立性相对较强。
德国人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各方都强调独立性,自尊又尊重别人的意愿,相互间不那么依赖。这不仅表现在处理同老人的关系上,也反映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他们对儿童要求极严,很少迁就,更谈不上溺爱了。婴儿出生后,大部分时间是躺在儿童车里,父母从不又抱又拍;稍为长大一点,蹒跚学步了,摔倒在地上父母是不扶的,得自己爬起来再走。到了晚上,看完7点多钟的儿童电视节目,儿童就该上床睡觉了,父母亲晚上招待客人或外出看戏,都没有儿童的份儿。这种抚养子女的方法也是德国家庭的一大特色。
应该说,德国人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是认真而严肃的,玩世不恭受到谴责。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认可非婚同居这种生活现实。这也许同德国人的务实传统有关。因为结婚有许多法律问题、财产问题,而非婚同居则简单得多。德国的许多非婚伴侣也是恩恩爱爱,长期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