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津劝业场的商场历史
劝业场是天津商业的标志性代表,座落在和平路和滨江道的交界处,始建于1928年,“劝业场”当时被人誉为:城中之城,市中之市,可以说天津形成现代格局的繁华是从“劝业场”开始的。而说到劝业场,还得从一个人和一块匾说起。 这个人是高星桥---劝业场的创始人。高星桥1881年随祖父来到天津,自幼随父在天津打铁,后来在老城里上过九年义学,又随其兄在铁路上当过司炉和煤矿上的司磅员。由于高星桥人聪明机灵,在煤矿期间好学的他学会了德语,受到主管德国人汉纳根的器重,将他调入帐房,又来由于工作出色高星桥被提升为煤矿售配处的经理,从此高星桥步步高升,逐渐成为煤业买办,并与汉纳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18年,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煤矿主管汉纳根要回德国,他便把自己在中国的产业全部赠送给了高星桥,高星桥代理了德华银行、“起士林”餐厅等许多德国商人的在华产业。借此机会,他积极投资房地产,先后盖起了“交通旅馆”“威尔逊大楼”,继而又与他人合股兴办大型商场“劝业场”,成为当时靠洋人发迹的买办典型代表。
“天津劝业场”这块牌匾字迹稳建,苍劲有力,是由着名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写的,当时的“劝业场”老板高星桥找到华世奎,以每字100大洋的价格请他书写的,五个字即500大洋。按此价格,当时可买高级面粉250袋。由于那个时候没有今天把字放大缩小的技术,所以匾额需要多大,就得写多大。当时华世奎先生是拼起了三张大八仙桌铺上纸,一气呵成。华世奎先生一生只有二幅大字榜书,除了北京的“和平门”,就是天津的这幅“劝业场”了。
“劝业场”建在当时的天津法租界,当局提出称之为:“法国商场”。而颇有经济头脑的高星桥觉得加上“法国”二字,民众望而却步,不利经营。于是采纳了合作股东——清庆亲王载振的建议,取名为“劝业场”。载振先生当时解释了“劝业”二字的来由,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劝业陈列所”,这是一座陈列并推销商品的“百货商场”。而劝业场则是这个陈列所存放货物的附属机构。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岁月里“劝业”寄托着实业图强的希望。所以在开业之初,其经营宗旨以“劝业市场”四字的字头写出四句警言。即:劝吾胞兴,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作为商业经营指南,以求发达。这就是“劝业场”三个字的来由。 “天津劝业场”是由法国工程师——慕乐设计的,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立体五层,转角局部七层。
在开业之初,直至解放,一至三楼分别租给各个店铺,货摊。它主体经营,日用百货,布匹绸缎,各种器皿,钟表、首饰,文房四宝,旧书古玩等等,而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它不光是一个商场,同时还是一个大型娱乐场所,当时商场里设有“八大天”,即天宫影院、天华景戏院、天乐戏院、天升戏院、大观园、天纬球社,天露茶社以及屋顶花园、天外天。那时候在天华景戏院经常演出的有京剧名角的演出,日夜爆满。这种形式的商场在当时华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天华景戏院当时由高星桥之子高渤海经营,所赚之钱又在“劝业场”的边上,盖起了“渤海大楼”,劝业场可谓空前繁荣。
“劝业场”于1928年12月12日正式开业。当时进驻卖货的店铺多达300多家。开业之日火爆场面可谓盛况空前,上至中外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前往。据老一辈天津人讲除了抗战胜利和天津解放,天津市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劝业场”开业了! 1931年至1939年是劝业场的鼎盛时期,但这种繁荣只维持了不到十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天津沦陷后,由于战乱不堪,物价飞涨,经济萧条,人民的购买力急剧下降,使得商场内人员稀少,场内的不少店铺由于赚少赔多,纷纷撤出,劝业场开始衰落,此时的“劝业场”已经处于半停业的状态。
这种局面,直到解放后才得到了改变,随着公私合营,政府出资对劝业场加以改造,和比邻的天津商场合为一体,使得“劝业场”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1991年,历经风风雨雨的劝业场再度扩建,总面积达五万平方米,营业面积达3.43万平方米,成为天津市最大的集购物、娱乐、消闲、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档次的新型商厦,并以其独有的特色和业以诚信的服务成为天津一张闪光的城市名片。
Ⅱ 外国军官为中国献计,究竟是什么计谋,直接被诬陷图谋不轨
在满清慢慢落幕时,涌现了一大批救国人士,甚至有一位外国军官也为清朝提出了一些很棒的建议。就是让清政府重新建立一批军队,之后再从外国购入大量武器装备,再由善于作战的西方军官来暂时领导军队,清政府直接回绝。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汉纳根立即上奏,请求清政府拨款建立一只新军,这倒可以理解,但是当他提出要大量购买德国武器装备时,反对声一片,认为汉纳根这是拿回扣了。最让清政府受不了的是,他要求军队先由西方军官来训练,而清政府对这方面是非常敏感的。
Ⅲ 这位德国军官,黎元洪曾是他的学生,李鸿章对他委以重任,此人是谁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三日,一位德国军官乘坐轮渡来到了天津口岸,他走下轮船,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心里一阵悸动。这位德国军官名叫汉纳根,他有着显赫的家世,父亲是退役的德国将军,曾为国家立下过赫赫战功,至于为什么汉纳根会来到他所认为的“蛮夷之地”,或许是因为当时德国贵族的一条规定:只有长子能够继承父业!
汉纳根陪同李鸿章访德
没过多久,汉纳根不得不离开了北洋水师,重新担任陆军教习,清朝末年间经营一家煤矿,后来一九一七年中德断交,汉纳根不得不于次年返回德国。但汉纳根早已视中国为自己的家,他千方百计地想要重返中国,在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都没有如愿,直到一九二一年,汉纳根才再度来到中国,开始经商。
一九二五年,汉纳根被检查出食道癌,不久之后去世。
Ⅳ 高星桥的情义商人
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铁匠,却被封为人人仰羡的德国贵族;他是呼风唤雨的洋买办,却一生长袍马褂;他兴于铁铺,旺于煤矿,却创办了开百货业先河的天津劝业场;他被一些人看作工于心计的商人,又被另一些人认为是有恩必报的君子,正是这种冰火杂糅的品质铸造了他的传奇。
他叫高星桥,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复制的一个商界样本。
高星桥生于铁匠世家,高家素以开办红炉铁铺打制兵器为生,手艺超群,其标志品牌“高记三挺刀”一直是清朝武状元选拔指定用刀。高星桥7岁入天津东门里济生社私塾,但他对“之乎者也”无大兴趣,15岁时考童生落第,遂辞别功名,重回铁铺学艺。
此时,高家掌柜者是老大高文祥,高星桥司职风箱。天资聪颖的他没用几年时间便练就一手凭煤看火绝活,对来自不同煤矿、不同种类煤的性能如数家珍。17岁时,其父、兄因曾为太平天国打造兵器而引杀身之祸。高星桥扛起一家之主重担,走投无路的他转以在河东新货场偷煤为生,那是高星桥一生中最落魄的一段时光,直到经人介绍到河北省井陉煤矿当司磅员,才敲开了他的幸福之门。
进矿之后,高星桥不仅肯干,而且自学了日常德语。一天,井陉煤矿总办汉纳根巡视至此,高星桥的机灵和能够大致明白的德语会话令汉纳根眼前一亮,立刻将其调到账房。
这位被高星桥终身尊为“贵人”的汉纳根非等闲之辈,他不仅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外甥,还以北洋水师顾问身份参加了甲午海战,战至军舰沉没,在海上漂游三昼夜回到北京向慈禧太后请罪。慈禧感其忠勇,非但不加问责反将井陉煤矿开采权交与他。
汉纳根极其相信自己的眼力,对看重之人提拔起来不遗余力。但阻力巨大,那些德国工程师和高管无论如何也不相信高星桥具备这个能力。情急之下,汉纳根安排了一次面试。高星桥被请到德国人的公事房,先用德语做了自我介绍,接着大谈各种煤炭的主要特点和打开销路的要诀,听得德国人频频点头。为了验证高星桥不是纸上谈兵,德国人又把他带到大沽口。高星桥用望远镜扫了一眼轮船上徐徐升起的各色烟雾,一一指出所用煤炭来自哪家煤矿。德国人将信将疑,乘上小汽船靠过去询问,结果分毫不差。从小在铁匠铺拉风箱,被煤烟子熏大的高星桥彻底征服了德国人。
过了德国人这一关,汉纳根又去游说中国总办。总办是后来成为大总统的徐世昌的五弟。当听说汉纳根极力保荐的是一位没有功名的中国人时,竟哑然失笑,但是不久,他见到了高星桥递呈的公文,对其书法大加赞赏,这一关顺利通过。
任命井陉煤矿销售经理,按照规矩,至少要有十万两白银担保。这道门槛,高星桥无力跨越。一天,汉纳根交给高星桥一封信,说:我要去北戴河休假,请把信送交到我岳母德老太太处,如有回信,马上送给我。
“德老太太”即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的夫人。其时,德璀琳已去世,德夫人见信后马上写了回信。高星桥不知回信内容,只是预感他怀揣的是他后半生的希望。他从天津赶到北戴河时,天已全黑,又下起倾盆大雨,但对未来的憧憬支撑着他连夜徒步赶到汉纳根的居所。
第二天清晨,汉纳根看完岳母回信后大呼:高先生,我向您道喜!德老太太在德华银行为您担保了十万两银子。高星桥出任井陉煤矿销售部总经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夜,汉纳根等德国侨民纷纷表达爱国热情。高星桥对汉纳根爱屋及乌,也认购了几十万两白银的“公债”。出乎意料的是,这一举动给他带来了莫大的“荣誉”。1917年的一天,全体在华北地区的德国侨民聚集天津德国俱乐部,见证了德国驻津总领事将德皇威廉二世的一纸证书颁给高星桥的一幕:德皇赐予高家Von(冯)封号,高星桥一跃而为德国贵族。当时在华德侨,仅汉纳根一人有此封号。
厚礼还在后面,德皇又委托汉纳根送给高星桥一个金属圆桶,里面装着全中国铁路待修计划蓝图,而这张蓝图,已然决定由高星桥付诸实施。
1918年,德国战败后撤侨回国。高星桥亲自将汉纳根送至上海登船,并接管了德华银行、起士林餐厅等德侨在津产业。此后,他投资地产,成为中国近代着名的“地皮大王”。
1920年,汉纳根重回中国。高星桥将其财产连同经营利润如数交还。在德国人眼里,高星桥成了道义和诚信的化身。
1923年,中国收回井陉煤矿,终结了高星桥的买办生涯。1925年,汉纳根因患食道癌去世。病重时,高星桥到医院探望,汉纳根拉着高的手说:“我的病已无医好可能,我现在手中无钱,丧葬费无着,希望你帮我解决这最后一个困难,用一口水晶棺将我的遗体运回德国。”高星桥一口应允,马上拨付10万两白银存至德华银行的汉纳根夫人账户,了却了这位几十年亦师亦友德国故交的心愿。
Ⅳ 袁世凯认为德国陆军是世界上最强的,他的新建陆军基本按照德国模式来操办。A对B错
A对
甲午惨败后,清廷中关于尽快改革军队的呼声非常高。都说富国强兵,巍巍天朝,军队不强是说不过去的。这个机会落到了袁世凯的身上。
袁世凯长期在朝鲜带兵,且有编练新军的经验。另外,朝廷任命的胡燏棻无奈是个大草包,书呆子根本不懂编练新军。其实,袁世凯也自荐过,他曾上书李红藻,详细提出过整顿旧军、编练新军的计划。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你必须有准备,会自荐。
在袁氏方案中,袁世凯认为,纵观世界先进军制,唯有德国值得学习。日本军事强大,也是拜德国所赐。袁世凯所说的学习德国,就是指德国陆军。那为什么非要学习德国陆军呢?卿美兄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淮军与湘军一直和德国有缘。早在1879年时,李鸿章就曾派遣留学生去德国深造。主要学习德国陆军步兵的练操、迎敌、设伏、布阵、绘图等技法。后来,张之洞也开始效仿德国,习西法,练洋枪。就连后来创建的天津北洋武备学堂,也是让德国人当教官。
另外,还与李鸿章的顾问汉纳根有很大关系,因为他就是德国人。汉纳根原本是德国的军人,退伍后被中国驻柏林使馆招聘,1879年到中国天津担任军事教习,同时兼任李鸿章的副官。
汉纳根的任务是建造旅顺、大连、威海的炮台。他毕竟在德国陆军中接受过专业训练,此番为清军带来了很多新鲜的西洋玩法。当胡燏棻真正编练新军时,自然就想到了汉纳根,新军正式效仿德国陆军。
北洋新军在训练
德国陆军有什么特点呢?在兵制上,德国采用征兵制,也就是士兵皆为义务兵,按规定,必须要服役几年。而清朝过去则是八旗制、绿营制、募兵制,八旗制、绿营制根本无法保证兵员素质。募兵制是花钱招人,重在以利诱人,吃空饷等腐败问题严重。士兵一心只为钱,虽然也有动力,但没有国家荣誉感与使命感,缺少奉献精神。因此,汉纳根建议改革兵制,一律改为征兵制,严格招考。对兵员家庭,官府给予土地补贴。
汉纳根还建议说“通国之兵皆经精练,号令听于一人,器械皆用一律”。也就是说,全军由最高统帅统一号令,各兵种统一排练阵法,使用同一类型的武器。
虽然有汉纳根的德式改革方案,但胡燏棻的管理水平太差,朝廷上下对他意见很大。不到一年,胡就下岗了,袁世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接手新军的。袁世凯比较了世界各国陆军,他也认同德国陆军是欧洲最强大的陆军。英国虽然强大,但也只是海军更厉害。甲午战争前,清廷派出了一批船政学员,去英国、法国学习,但最后还是败给了日本人。德国陆军讲究统一指挥、整体协调,与中国的国情吻合。
日本军队为何强大,学习德国是一个很大原因。日本拜德国为老师,中国干脆也少走弯路,同样拜德国为师。况且,这支新军本身就有德国人打下的底子。就这样,袁世凯坚定了走德国的道路。
袁世凯进一步向清廷提出,新建陆军要分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等三个梯次。常备军相当于现役部队,其余相当于预备役、民兵。梯次不同,兵饷也不同,常备军每月4.2两,三年后退为续备军,每月1两,再三年后退出后备军,每月0.5两。这些预备役兵要随时准备征调,尤其是战争爆发时,一声令下,就要拿着武器上战场。
为了全面学习德国陆军,新军的编练特别引进了德国军事教官。袁世凯敢下本,花重金从德国聘请了10名教官,负责新军的各种训练与管理。至此,袁世凯改造的“德式新军”基本完成。这些新军不仅要使用德国武器、学习德国军操、战术,所有士官还要学习德语。
在重用德国军事教官的同时,袁世凯当然也不忘培养中国人。一是重要留学归来的人才。这些人学识高、懂外语,熟悉西方文化,重要的是视野开阔,具有西方思维。比如曾在德国留学专门学过炮兵的段祺瑞,被任命为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旋兼行营武备学堂炮队兵官学堂监督、代理总教习。
为了培养后续人才,袁世凯还向朝廷奏报申请,派学生到日本留学。日本距离近,而且也是德国军制,因此,到日本留学是最实惠的。此建议得到清廷批准,先后有大批新军士官被派往日本留学,其中蒋介石就曾是其中一员。
受袁世凯编练新军的影响,其它地方的封疆大吏也纷纷操练自己的新军。如张之洞在湖北的“自强军”,西北聂士成的“武毅军”,荣禄的“武卫军”等,他们无疑都是按西式军法操练,请德国教官,用德式装备。最后,这些新军基本都被袁世凯收编。
用德式装备,习德国兵法,但德国兵法似乎没有告诉袁世凯,比如如何避免革命党的混入。在袁世凯大练新军的同时,革命党势力也在新军中滋生、壮大。如赴日留学的蒋介石,吴禄贞等人。正是这些革命势力,埋葬了大清帝国。
Ⅵ 天津劝业场的由来
劝业场是天津商业的标志性代表,座落在和平路和滨江道的交界处,始建于1928年,“劝业场”当时被人誉为:城中之城,市中之市,可以说天津形成现代格局的繁华是从“劝业场”开始的。而说到劝业场,还得从一个人和一块匾说起。 这个人是高星桥,劝业场的创始人。
高星桥1881年随祖父来到天津,自幼随父在天津打铁,后来在老城里上过九年义学,又随其兄在铁路上当过司炉和煤矿上的司磅员。
由于高星桥人聪明机灵,在煤矿期间好学的他学会了德语,受到主管德国人汉纳根的器重,将他调入帐房,又来由于工作出色高星桥被提升为煤矿售配处的经理,从此高星桥步步高升,逐渐成为煤业买办,并与汉纳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18年,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煤矿主管汉纳根要回德国,他便把自己在中国的产业全部赠送给了高星桥,高星桥代理了德华银行、“起士林”餐厅等许多德国商人的在华产业。
借此机会,他积极投资房地产,先后盖起了“交通旅馆”“威尔逊大楼”,继而又与他人合股兴办大型商场“劝业场”,成为当时靠洋人发迹的买办典型代表。
优良传统
劝业场的服务是有其优良传统的。早在建场之初,德华馨等名店就有严格的店规: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解放后领导一直教育职工要视顾客为亲人,与顾客广交朋友。劝业场的售货员不仅仅真心诚意地为津门父老服好务,对外地顾客也一视同仁。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最普通的人们当作最知心的朋友。坚持在这块寸土寸金的经营宝地上,“一分钱的买卖也要做”。销售商品大至金银珠宝,小至针头线脑都要有货,不仅销售“高、精、尖”,也要做到“小、专、全”。
在这里,一分钱可以买两根针、一绺线,或三个扣钉、五个曲别针;三分钱可以零灌一小瓶鸵鸟墨水,6角钱可以买一卷简装的120胶卷,6角5分钱可以买半斤相纸,回家后可以洗上百张精美的照片。商场坚持商品拆零销售,坚持钢笔修理业务,坚持一百多项便民服务措施。对于这些,广大津门父老至今记忆犹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劝业场、网络-天津劝业场
Ⅶ 汉纳根的介绍
汉纳根Von Hanneken (1855-1925),德国人。陆军大尉,中国海关税务司德璀琳长婿。1879年由德国军队退伍,由中国驻柏林公使馆聘请来华,在天津任军事教官兼充李鸿章副官,并负责设计和建造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炮台。这些炮台的设计有很大缺点,即“专为备击洋面敌船而设”,“只能顾及海中,不能兼顾后路”。据汉纳根自己称,他“当时曾具禀声明,并条陈慎防敌军由陆后犯事宜。惜有胶执成法者,妄谓但须于台后树立木栅,已保无虞。其是否怀挟私意,余不敢知;而职此之故,遂与当事者意见不洽”。并于1891年回国,1894年再次来华,7月23日由大沽口搭乘运送清军的英国商船“高升”号往朝鲜。25日,“高升”号在丰岛附近海面被日军舰击沉,汉纳根根泅水得免于难。不久,应李鸿章之聘以花翎总兵衔入北洋水师充总教习兼副提督。
Ⅷ 请问南开大学的南开两字当什么讲
南开学校源自我国近代着名教育家严修(字范孙)开办的严氏家馆。1904年,严氏家馆和王氏家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校舍仍在严宅。是年冬,校名改为“私立敬业中学堂”。1905年,又改为“私立第一中学堂”。1906年,津绅郑菊如将天津西南水闸旁十余亩空地捐助学校。因此地位于德国人汉纳根开设的大广地皮公司界内,德国人不肯相让,后经交涉,遂将郑氏所捐之地换成电车公司旁一块空地。这片空地位于天津城西南的开洼地带,有“南开洼”之称。1907年秋,学校由严宅迁入新校舍,校名因所在地名之故,改称“私立南开中学堂”。这也是南开系列学校均以“南开”为校名的由来。
虽然学校因地处“南开洼”而得名,但乐观的南开人却赋予了“南开”新的解释。“南开,南开,越难越开!”张伯苓老校长曾多次用这句话激励南开师生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体现了南开人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百折不挠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南开大学学生会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希望毛主席为南开题写校名。毛主席很快回信,并题写了好几幅“南开大学”,嘱托同学们挑选一幅最满意的使用。同学们经过仔细挑选,最终确定了现在使用的这幅题名。
源自 http://news.nankai.e.cn/xs/system/2013/10/16/000146274.shtml
南开大学·校名--南开大学校史网
Ⅸ 南开大学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南开大学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当地的地名
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于1904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校舍在严宅偏院,初称“私立中学堂”,后易名“敬业中学堂”、“私立第一中学堂”。
此后得郑菊如捐城西南“南开洼”地10亩,起建校舍。该地位于天津城西南的开洼地带,有“南开洼”之称,简称“南开”。“南开”地名由此而来。
1907年秋,由严宅迁入新校舍,学校因所在地名改称“南开中学堂”,后改称“私立南开学校”。
1950年,南开大学学生会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为南开题写校名。毛泽东很快回信,并题写了好几幅“南开大学”,嘱托挑选一幅最满意的使用。经过挑选,最终确定了使用的这幅题名。
南开大学的校色
南开大学的校色为南开紫,又名青莲紫。由于青莲紫体现了南开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格和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鲜明个性,一直为南开人所喜爱、崇尚,校徽、校旗等一些南开标识物均以之为基调,网页与宣传品等也常常用此颜色。
在实际使用中,南开校色依明度可展开为10个色阶,不同色阶可作为标准色彩使用在不同明度的背景上,亦可作为背景色。
Ⅹ 甲午海战时清军在炮弹内装沙子,是因为什么
电影《甲午风云》中有这么一幕: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战舰被敌舰击中,士兵死伤众多,而清军发射的炮弹击中日舰,却是哑炮,敌舰并无多少损伤。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命令士兵将炮弹拆开弹头取出,发现本该装火药的炮筒里,倒出来的尽是沙子,而这批炮弹是刚刚运来的,很明显是兵工厂偷工减料,这让邓世昌悲愤不已,没想到清朝的腐败竟至于此。
这种说法在相当长时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以至于一提到甲午海战这一幕是无法绕过去的镜头。
然而这种说法是否有确切证据呢?其实这个镜头是导演开的脑洞,并无切实证据可以证实。当然导演的脑洞是来自于当时的研究者的一个普遍论调,那就是清廷腐败亡国论。
关于这场战役的失败,有太多的原因可总结,现在常见的原因有社会制度的落后、大清国力贫弱、政府和军纪腐败、清军的战斗力太弱等等,其中军纪腐败在后世的分析中最常被提及。
其实当时的北洋水师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海军,实力也是最强的,据1888年的《美国海军年鉴》评测,北洋水师全球位列第九,亚洲第一,战斗力那是相当强。当然战争爆发时腐败确有其事,但是具体到炮弹装沙子这个事,其实却是冤枉了清廷。
电影《甲午大海战》剧照
其实甲午海战清朝的失败,不能仅仅以军纪腐败来简单总结。北洋水师成立之后的几年内,清朝迷醉于表面的安稳和平以及东亚老大的美梦,万万没想到日本却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及至开战之前,双方的战斗力已此消彼长,日方弹药充足补给及时,北洋水师弹药紧缺,只有实心弹这种落后的炮弹,这场战争的胜负结果是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