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德国在二战时为什么不打瑞士
1、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来没有过军事征服其他地区的行为。
2、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1)二战德国为什么不敢打小国扩展阅读
战后影响
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苏、美、英、法、中五国通过大西洋会晤、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搭成了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确立了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国际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制度的创建,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联合国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在战后初期新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成为战后国际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组织。
Ⅱ 二战时德国把周边国家都打了,为何没动最近的瑞士
众所周知,二战时德国的野心确实很大,他们打算先称霸欧洲,再称霸全世界。至于如何实现这个宏图霸业,德国人想到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用武力让其他国家臣服。在灭掉右边的波兰、左边的英法之后,德军基本上已西欧大半国土侵占,随后便一路高歌猛进,一路打去了苏联境内。
再者,打瑞士等于自断后路。德国在招惹了英法两国后,基本上把自己陷入了左右无援的境地,一些进口贸易基本都被迫中断,这让德国很难受。这个时候,瑞士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它可以成为德国沟通外界的中转站,帮助德国购买所需的各类用品,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最后,瑞士银行的震慑力。我们都知道,很多国家的领导人,或是名流政要,都喜欢把值钱的东西存到瑞士银行里,因为这里足够安全。德国高层也不例外,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些见不得光的财物,存在瑞士银行中,打算等战争结束后再取出挥霍。所以,此时的瑞士已经不单单是个国家了,它更像是德国人的保险柜,试问又有谁会动自家保险柜呢?
Ⅲ 二战期间德国如此强大为什么也不敢轻易进攻瑞士
第一,有很多瑞士人讲德语。
第二,瑞士在德法意之间的山沟里,没有什么战略价值,而且瑞士人从古代就因为穷,到处当雇佣军打仗,民风凶悍,打下来不合算。
第三,瑞士在战争期间虽然名义中立,但是暗地里帮助德国纳粹。
二战时瑞士基本全民皆兵,数量还是比较大的,而瑞士的士兵在欧洲还是比较强悍的,另外,瑞士日耳曼人相当多,瑞士人口中64%属于德意志民族,德国没必要也不会主动打他。瑞士也没少帮德国,德国也需要一个中立国,做一些特殊的工作。另外瑞士今天这么发达,和当初瑞士银行黑了那些死亡犹太人的存款也有很大的原因,那时1亿美元相当今天25美元没有,也就是瑞士银行相当当初黑了犹太人1500亿美元,当时瑞士是400多万人口,可以说每个瑞士人都能分到差不多4万美元,瑞士想不发达都难啊!
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猫腻?
1、在经济上向法西斯国家输血。
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直至1945年3月德国败局已定时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厂还同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苏黎世的军工厂提供的4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德国应付盟军空袭的重要防卫武器。
2、二战时瑞士一直让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圣哥大隧道(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
3、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
二战爆发前,纳粹政权一般并不阻挡犹太人移居国外,通常是剥夺其财产后迫使他们迁往别的国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采取对策阻挡他们的涌入,它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为此,当局采了取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假如获准入境,则尽早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犹太人是难以计数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门让德国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打上一个大大的“J”字印(犹太人的标记)。到正式开战时,瑞士已在边境拦截了10多万犹太人入境。瑞士有时甚至直接把这些人交到臭名昭着的党卫军手上。为此,德国的报纸在战后也曾批评过瑞士的所谓“中立”。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银行:侵吞犹太人财产,充当纳粹黄金保险箱。
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表现也有许多“猫腻”。据报道,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
瑞士还是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以换取硬通货瑞士法郎的主要地点。瑞士银行则根本不问黄金的来路,一味从中赚取巨额差价。据称,当时纳粹德国的帝国银行90%的黄金交易就是通过瑞士银行进行的。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巨额财产,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瑞士银行。在瑞士银行的“帮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纳粹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索性露骨地说:“瑞士允许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们至今仍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
Ⅳ 二战爆发前,德军为什么对进攻波兰而感到信心不足
二战中,德国一战攻灭波兰,用时不过35天,让世人惊叹于德军强大攻击力的同时,也让人误以为波兰不过是一个贫弱小国。事实上二战前波兰不但不是一个贫弱小国,还是一个工业强国,拥用百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德国闪击波兰信心不足有三点原因:其一、波兰是一个强国,综合力不弱;其二、波兰有英法两国的支持;其三、苏联可能会协助波兰。
当时波兰的军事力量并不弱,拥有7个集团军、4个战役集群、870辆轻型坦克和装甲车、4300门火炮和迫击炮、900余架飞机,共30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总兵力约100万人。虽然德军远远强大于波兰军,但是波兰也不是一个软柿子可以任人拿捏,如果战法得当坚持一两年是没有问题的。波德一旦开战,与波兰有同盟关系的英法就会出兵攻击德国,那时德国腹背受敌,失败就很可能会发生。
为了解决波兰的外援,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商讨了如何瓜分波兰。英法对德国的纵容,致使德国军事、经济能力大副度提高。苏联加入瓜分波兰,使德军进攻波兰没有了后顾之忧。
1939年9月1日,德国88万大军启动闪电战攻入波兰;1939年9月17日,苏联60万大军攻入波兰。德国全面进攻波兰后,英法向德国宣战,德国在西线布置33个师防备法军的86个师。遗憾的是英法军队并没有主动进攻德国,而是观望了一个月,如果英法大军进攻西线德军,则波兰不会亡国。英法军队没有主动进攻德国,除了不想出力帮助波兰外,跟苏联积极备战有关系,英法担心进攻德军后,苏军就会进攻英法。
波德战争前后历时35天,波军死亡6.63万人,伤13.37万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联红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死亡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德国攻灭波兰后,很快发动法国战役,英法两国终于品尝到了绥靖政策的苦果!
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意大利不敢侵略瑞士,主要原因是( )。
瑞士是永久中立国
1、瑞士是一个多山,耕地稀少,资源匮乏的内陆国家。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
2、北邻德国,西邻法国,南邻意大利,东邻奥地利。周围都是军事大国,由于阿尔卑斯山的天然屏障,境内多山地,实属战略和经济上的鸡肋。
3、地理环境易守难攻,取之不易,也没有太大的战略价值。加上历史上由于地理原因,瑞士人有着悠久的从事雇佣军的传统,而且作战勇猛不怕死,越战越勇,讲信用。诸列强对这个弹丸小国,十分敬畏。所以,二战时就连纳粹德国的铁骑也绕道而行。
4、瑞士人没有扩张的野心,况且,自1805年就宣布了永久中立。所以,这是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免受战火洗礼的根本原因。
5、鉴于瑞士的独特地理位置,特殊的国情,联合国的主要非军事组织机构都纷纷落户瑞士日内瓦,这就使得瑞士的永久中立国地位有了保障。
Ⅵ 二战德国闪电战席卷欧洲,唯独没有攻占瑞士,这是为何
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在欧洲肆虐横行,他先后攻占波兰,法国,瑞典,挪威,可是与德国接壤的小国瑞士却没有遭受到德国的进攻。弱小又无助的瑞士本是德国战车下的一只螳螂,但他是靠什么躲过了德国的碾压呢?
瑞士在二战期间能够很好的给予德国经济支持,并且又不容易被德国拿下,对于德国来说保留瑞士是两全其美的办法,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瑞士避免了被战争的蹂躏。
Ⅶ 在二战初期,德国为何放着世仇法国不打而是先跑去进攻波兰
因为波兰的地理位置,波兰和德国相邻,而当时的德国还处在一战的战败中经济还未缓过来,所以先进攻小国波兰,同时这样也是为了试探其他大国的态度。当时的德国因为战败,从而遭受到法国的报复,致使德国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希特勒则是在当时利用了这个特点,于是便宣扬战争可以恢复经济,在面对生活的艰难,以及每天都要死人的状态下,德国便再次发动了二战。
将自己身后的隐患解除,随后再对英法两国进行报复,这也是德国的目的。而苏联在饱受战争困扰的时候,欧洲的其他国家一直都是保持观望的态度,并未伸出援手,而战争期间的德国因为占领了大量的苏联地区,所以德国在战时的经济发展很快,同时德国在二战前期的战争贮备很足。
Ⅷ 二战时瑞典作为一个小国,为什么德国没有攻打他
二战时瑞典作为一个小国,为什么德国没有攻打他?
在二战期间,欧洲由于德国的侵略,使得各国纷纷沦陷,德国纳粹党可谓是席卷了整个欧洲;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其中一个位于欧洲北部的一个小国——瑞典,却被这场战争幸免;直到二战宣告结束,瑞典始终保持独立状态,很多人都在猜想,在当时的局势下,当时的瑞典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竟没有遭到德国纳粹党的侵略呢?
虽然瑞典是一个保持中立的国家,但是它跟德国之间存在着很特殊的关系;在二战期间,瑞典向德国资助了许多物资,甚至还提供情报,所以瑞典自然对德国没有构成威胁,没有必要把这友好关系树成敌人。
Ⅸ 二战德国那么厉害为什么没有打美国 而是日本打美国
地理位置不同,德国在欧洲,而美国在美洲,相隔较远,且二战德国擅长的为突击闪电战,不适合长时间的作战斗争,且德国采取以小国先吞并的方式,并且美国没有对德宣战,日本处于亚洲,距离美洲近,是在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国才宣战,德国并在突袭前对美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Ⅹ 二战时德国什么都不怕,唯独敬重这一小国,竟无法征服
从1939年到1945年,绵延不绝的痛苦回荡在欧亚大陆上,1930年,世界人口20亿,不到10年的时间,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战争,造成了8000万人的死亡,可以说这个数据是惊人的。
战争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恐惧和苦难的,然而,对于有的国家而言,意味着尊严的践踏,肆意的凌辱,而对有的国家而言,虽然寡不敌众,然而仍然能够给后代留下荣誉的勋章。因为他们的宁死不降,战斗到最后一刻,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精神,甚至赢得敌人的敬重——这是十分难得的。
要说这个问题,还是要说为何二战中,德国人民都跟着希特勒干?
其实希特勒是靠街头暴力起家的。按通常的情况,往往是不可能干掉德国传统政府的,之所以能最终当选总理,还是源于一战后,德国被欺负的像个弃妇,净身出户扫地出门,民众天天吃土,已经活不下去了。通货膨胀到什么程度?40亿马克兑换1美元,买一块面包力气不够的都抱不动那堆废纸,小孩都拿钱当积木摆。
人眼睛都饿绿的,自然盼望一个能够给他们饭吃的救世主。此时,年轻的希特勒在小酒馆振臂一呼,我们要这个无能的政府干什么?国民革命开始了!
当然,当时没闹出多大动静,因为他们才600个人,然而他们疯狂的举动,却在很多德国人心底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至于希特勒被抓进法庭,对着法国滔滔不绝雄辩的时候(希特勒特别擅长演讲),法官内心都有认同感。
他说:“希望德国重现富强。”法官的面部表情起了变化。
一大群妇女脑残粉冲进来献花。可见女人也不仅仅喜欢钱,也迷信“强权即公理“,喜欢有力量的男人。
希特勒只关了8个月就被放出来了,8个月时间他借了台打字机写了本书,题目挺搞笑,叫《我的奋斗》,书出版后引起轩然大波,当然那是他出狱以后的事了。
他把几乎所有的狱卒都发展成他的他的粉丝,又为他们印刷了报纸。
人们生活质量却差,对纳粹党来讲上台的机会就越好,再加上希特勒会说(据说在他年轻时候,在一个破旧的小旅馆,没日没夜的读书,积累了很多知识),具有煽动性,终于干掉了老司机斯莱彻尔内阁,上台当了总理。
当时兴登堡(总统)对他非常厌烦,因为希特勒连高中也没毕业,平民发家的“网红”,他很鄙视希特勒。
纳粹党上台后,德国人民果然过上了好日子,当时失业人口300万,纳粹党上台一年后,下降一半。又过了一年,失业的更少了,又过了一年,没了,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
虽然他采取了极端的措施,可能有的人认为“羊毛出在羊身上”,但对于当时的德国人来说,真是感恩戴德。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谁有这个能力,我们就跟着谁混!
不过,希特勒是个极端的复仇主义者,他性格的偏激和极端,让他在战争的道路上一条路走到黑,这是当时德国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先不说他对犹太人的绞杀,令人费解,但说他吞并的野心和欺骗的战争手段,就令人不寒而栗。
首先说说波兰。历史上着名的“波兰闪电战”,作为二战打响第一枪的战场,其实也体现了希特勒强烈的复仇精神。
德国战败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前德意志帝国的波森和西普鲁士,被割让给了新独立的波兰,这就是着名的“波兰走廊”。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对波兰挺温柔的,因为他想稳住波兰。直到1938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时,他才决定干掉波兰。
当然,能不打仗尽量不打,希特勒原本提出一个建议,因为地理位置上,“波兰走廊”将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分开了,那么是不是可以在波兰领土上建造一条“法治外”的公路来连接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
波兰拒绝了。
希特勒拿出第二套方案,也就是武力解决波兰的“白色方案”,并且在1939年4月28日,终于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
虽然波兰急急忙忙跟法国签订了一个协议,又跟英国签订了一个协议,两个国家都承诺要帮它,但这些条约未能挽救波兰遭遇的悲剧袭击。
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5分,纳粹德国三个集团军群,160万大军,2000架飞机,2800两坦克,44个师,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将小波兰打的喘不过气来。
波兰方面一共7个集团军、870两坦克,407架飞机,林林总总加起来不过100万人。军力对比远远不如德国。
波兰的战略思想落后80年,依然以骑兵为主,此时波兰仍保留着古老的骑兵为主的“精锐”部队。英勇的波兰骑士骑着高头大马,拿着中世纪闪亮的长矛,大喊:“上帝保佑波兰!”明晃晃的刺刀劈空而下,德国人懵逼了。
刺刀VS坦克,德国人懵逼后忘记射击了,呆呆的看着英勇的波兰骑士,甚至有人上去跟他们比划了一下,被戳的人仰马翻。
这时有人开始射击,为首的将军恰文斯基中弹身亡,临死前手里还紧紧握住镶着宝石的军刀。
不过,这并不是二战的第一枪,也不是波兰战场的第一枪。
第一枪是在海面上打起的。
在对陆对空战役开始的28分钟前,即“白色战役”开始前,“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4门283毫米主炮,向600米外的维斯特普拉特要塞的波兰兵营和阵地开炮,二战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战役非常困难,然而海军很想保住陆地的哥们,于是英勇抵抗,波军指挥官苏卡尔斯基少校发出无线电信号:“求助,我处正遭攻击!”
不久,波军上士沃切克·纳吉萨瑞被德国机枪射倒,成为二战中第一个阵亡者。
在第一天战斗中,德国的舰炮和重型野战炮将波兰的地面打的像月球表面。第二天,德国的60架俯冲轰炸机进行轰炸,德国得意洋洋的宣布,波兰已经被灭掉了!结果,攻击又被击退。
第三天、第四天,德国依然被击退。第五天……德国已经郁闷的想自杀了……
尽管德军实力远超波军,但在连续进攻四天后,维岛要塞依旧岿然不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德军转而动用约60架Ju-87俯冲轰炸机向维岛发动空袭,德机先后投掷了几百枚炸弹和燃烧弹,作为防线支撑点的波军5号堡垒被彻底摧毁,其他堡垒也受到结构性损坏。9月5日深夜,德军企图把一个装满汽油的蓄水箱推进要塞,把那些抵抗的波兰军民统统烧死,但警觉的波兰士兵粉碎了他们的计划。
一直到9月7日,可以说到了波军的极限后,上级下了撤退的命令。
德国付出了20倍的代价,波兰守军足足坚持了一个星期,直到抵抗变得毫无意义,才停止抵抗。
苏卡尔斯基少校此刻却不得不做出他一生中最困难的决定:2号和5号堡垒都已被炸毁了,这就意味着波军的维岛防线失去两个关键支撑点,而此时半岛和树林已被彻底夷为平地,波军的防御阵地和配置全都清清楚楚地暴露在德军炮口下;伤员的状况也愈加恶化,已经没有足够的药品供应。这一切都预示着波军坚持不了多久了。同时,他通过收音机得知差不多一半的波兰国土——波美拉尼亚、克拉科夫乃至极具象征意义的西里西亚工业区都向纳粹德国投降了,德军实际上已合围了华沙。
史书是这么评价波兰海军的:“在1939年9月,波兰的海军将士们在波兰的民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面临如此强大的敌人,没有盟友的援助,与其他战友隔绝,除了勇敢之外别无优势,这一切都没有磨灭他们英勇不屈的斗志。强大凶残的纳粹没有击倒他们。他们最后放下武器,并不是懦弱贪生,而完全是由于服从了上级的命令。”
上级的命令不是这样的,请看一段记录:
“这位勇敢的波兰军官很清楚,他的战士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波军最高指挥官斯米格雷·里兹元帅留给维岛要塞的指示是,在进行12小时象征性的抵抗之后,他们可以选择体面地投降。9月7日下午16时,苏卡尔斯基少校宣布守军投降。“
波兰虽然战败,然而德国对他们表示尊重,并允许将军保留佩剑。而他们想要争取的将军,希望投降的,终其一生都没有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