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国人的习俗和特点
守旧的德国人相遇礼节还是谨慎的握手,公开场合绝对称对方“您”——“你”是亲密朋友之间才能称呼的;青年人则无论在哪里、无论熟人陌生人相遇都说“你”,握手礼被认为是保守的;更年轻的孩子们则学会了最流行的相遇或庆祝礼节:击掌是热情的、挥手是潇洒的、相拥贴面是亲切的。
⑵ 德军在苏联的寒冬中冻死几万人,他们为何不燃烧树木取暖
其实人在求生欲望很强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干得出来的,德国军人也是人,但是无奈条件不允许,只能是活活的被冻死,想想一眼望去都是绵绵不绝的大雪,周围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躲避的地方,连树根都被士兵给刨出来吃掉了,树木更是找都找不到,就算可以找到,在零下三十度的温度下面,能不能烧着还真的是一个问题,除非用汽油,估计在那种温度下汽油都已经冻住了。
这样的恶劣的战场环境严重滞缓了德军进攻的速度和后勤的补给,而随着冬季的到来。准备不够充分的德国士兵已经来了另外一个难题:如何抵御寒冷的冬季和低温?由于后勤补给的困难和最初考虑欠周全,许多德国士兵身上依然穿着较为单薄的军装
很多人就问,德国在打入苏联之后为啥不去烧杀抢掠呢?因为苏联对居民的迁移,导致德军所到的地方一片凄凉,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更加不要说抢农民的食物了,而当时的德军就算是抓到了苏联的俘虏也是直接放了,因为俘虏跟在后面还要给他吃的,自己人都不够吃,哪里还有多的给俘虏吃啊,当时的德军尸横遍野,连一个像样的躲避大雪的房子都找不到,更不要说烧树木取暖了。
⑶ 德国人为什么问题
你在问什么?
⑷ 德军在苏联远东冻死几万人,为何不就地砍柴取暖
爆发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德战争可以说是欧洲战场上规模最大,死伤最为惨重的一场战争,它的结局直接决定了当时整个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苏德战争初,德国人凭借引以为傲的闪击战将苏军压制的狼狈不堪,最近的时候差点打下莫斯科。好在苏联军队在斯大林的指挥下临危不乱,保护了苏联人心中最重要的国土,莫斯科战役结束后,苏德战争的局势发生逆转,仅几年之后,曾经在欧洲翻云覆雨的纳粹德国就灭亡了。
希特勒至少浪费了两个月的时间,而这关键的两个月后,道路一片泥泞更是给推进的部队和补给部队带来了天大的麻烦,王牌机动部队无论是在“泥泞期”还是“结冻期”都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完全丧失了优势。
不是前方官兵无能,而是希特勒无能和脆弱的补给线造成了最终的失败。
⑸ 莫斯科战争中,为何德军宁愿冻死也不去抢苏联人的衣服
二战时期的德军所向披靡,百战百胜,军备优良,军民素质极高。从开始进攻苏联时,德军使用闪电战的作战方式,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使得苏联无法摸清德军的进攻方向,被德军长驱直入,难以抵挡。而希特勒见状后,异常自信,他认为完全可以在三个月内打败苏联,也就是冬天来临之前。
苏联实行的焦土战略,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以致于德军极大地丧失了战斗力。很明显,苏联的焦土战略效果十分明显,德军的确因为没有御寒之物死伤无数,而苏联人并非没有损失,苏联人损失的是百万百姓的住所,众多苏联百姓因为家乡被摧毁只能颠沛流离,最终惨死。
⑹ 德国人冬天为何只穿单裤
这两天德国下雪了,一些地区的雪量还不小,突如其来的降雪让小莱兴奋了一把,毕竟德国雪景都辣么美~
而北京也体现着严冬的架势,大风裹着寒冷抽打着每一个在外赶路的小伙伴。小莱深感“年纪大了”乖乖穿上了秋裤、毛裤、棉毛裤。毕竟再任性的姑娘,也架不住酷刑一样的温度。不知道小伙伴们都穿上秋裤和羽绒服了吗?(来,没穿就快把新姿势学起来~)
然而,小莱的同事K女士就是一个不知好歹的不穿秋裤的人!这位来自德国的大妞似乎并不知道什么叫秋裤,但当小莱抱怨天气太冷的时候,她也一直附和。这就让小莱很奇怪了,又怕冷又不穿秋裤,到底是怎样的心态?今天小莱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位K女士的德国式抗寒心得。
K女士说,从小到大在德国都没穿过秋裤这种东西,即便是冬天下雪零下的温度也是一条单裤闯世界。小莱虽然相信K女士的诚实,但是在购物网站上还是找到了“秋裤”的痕迹。比如下面的这种叫做“lange Unterwsche”的长款内衣,或者干脆是叫做“warme Unterwsche”,翻译过来就是“保暖内衣”的东东。
于是小莱拿着这些截图“质问”K女士。K女士面带微笑表示,“这种一般是老年人产品,就是你们俗称的夕阳红专用品,你给年轻人推荐,大概会遭到鄙视(微笑)。”
为了慎重起见,小莱又在网上仔细查阅了一番。果然,在德国秋衣、秋裤都属于内衣产品,不论是大型商场还是网购平台都会有售,只不过年轻人是“绝对”(严谨起见加引号)不会穿的,只有老年人为了保暖或者身患疾病而不得不保暖才购买这样的产品。因此这类内衣也是十足的“滞销”产品。
不过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当你冬天去高山上滑雪,或者你是登山爱好者的话,那么这种内衣内裤就派上了用场。当然人家是真的当内衣内裤来穿,不会在里面再穿一个贴身的内衣裤了。
那么如果天气确实冷的话,德国人为什么宁愿冻着也不多穿点呢?原因也很简单。K女士说,不论是乘坐公交、电车还是在室内,德国的暖气都是十足的。你在公交上经常看到德国人一上车就拖下厚重的外套(上衣),露出里面夏天穿的T恤,简直野性得不要不要的。如果在这样的暖风下穿上秋衣秋裤,那还没等你下车身上就已经大汗淋漓,等到了公司那就汗臭熏天了!所以,无关美观与性感,德国人冬天就是不穿保暖裤的,“大不了上车就是脱嘛~”。
小莱听了K女士的话后表示,我真是信了德国人的邪~!好吧,小莱继续默默穿起了秋裤、毛裤、棉毛裤来抵御这无尽的严寒??
⑺ 德军在莫斯科冻死几十万,为何不提前准备冬装呢
德国和苏联,或者是之前的俄罗斯,因为国家利益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时战时和,利益一致时是亲密无间的盟友,利益不同时是你死我活的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两国甚至拿波兰开刀,东西夹击瓜分了它的领土。
但其实无论是斯大林还是希特勒,都没相信过这个条约真能靠得住。
其实冬季装备这一块,苏军也不是那么充足,但毕竟是主场作战,未沦陷区工厂日夜开工,勉强能完成供应。而且苏军的后方,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不用担心德军袭扰,后勤运输线畅通无阻。
总之,苏德战争是二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的战场,双方都死伤惨重。战争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苏军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付出巨大的牺牲,扭转整个战局,并最终反攻进入德国首都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⑻ 德国人的风俗习惯及禁忌
在德国和荷兰的一线城市之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这2个国家英语普及还是很高的。德国的电压220V/50Hz,插座和插头形式和中国不一样,用的是两项圆柱项插头,需要转换插头。
(8)德国人为什么不能保暖扩展阅读——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两德统一前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267万人,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国建立德意志帝国。1914年和1939年,德国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194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车和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德国的重要象征。
⑼ 莫斯科一战有些人说德国士兵多是冻死的,为何明知气候寒冷却没有做准备呢
1941年6月22日,对于苏联边境线上的士兵来说,满满的全是噩梦。很多基层官兵,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秘密签署“臭名昭着”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内心深处是认为战争已经结束,和平就在不远的将来。
但遗憾的是,“互不侵犯”虽然保了苏德一时不开战,却没有保证永远不打了,在条约签署还未满2年的1941年6月22日,侵略欲望不止的德国高层,下令对他们承诺不进攻的苏联,进行灭国级的战争,不是“边境摩擦”。
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说为什么不捡尸体身上的衣服,除了死者为大的尊敬外,最大的一点是,既然都牺牲了,那他的衣服保不齐是“万箭穿心”,实用起来不方便,所以于公于私,捡去世者的衣服都不现实。
接着说普通老百姓的衣服,不是不抢,而是没得抢,苏联领袖早在1941年7月3日,就下达焦土令,不留给德国人一针一线。
斯大林在7月3日的公开演讲中,是这样说的:“当红军部队不得不撤退时,必须运走全部铁路机车车辆,不给敌人留下一部机车、一节车厢,不给敌人留下一公斤粮食、一公升燃料……在沦陷区,要造成使敌人及其所有走狗无法安身的条件,步步追击他们,消灭他们,破坏他们的一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