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农民住哪里

德国农民住哪里

发布时间:2022-06-12 15:48:21

1. 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爱尔兰他们比中国人生活水平高,他们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我们取一个人均GDP来作为比较的标准。这个数字其实比人均收入更能说明问题。因为人的生活水平是受限制于两个因素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如果一个地区的收入水平很高,物价水平也很高,那其实我们很难说这个地区的人活的比一个收入很低,物价也很低的地区的人更好。

人均GDP其实是一个综合反应了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指标。一个人均GDP很高的国家,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会比较高,物资的产出也会比较多。无论这些物资是出口并换取国外的产品还是国内消费使用,总是比那些人均GDP更低的国家要对国民更有利一些。
这个标准下,是德国强于英国强于法国。这个判断,基本上也和三国的经济印象差不多,德国的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另两国,英国的经济则稍强于法国。这一点,在这三个国家的乡村地区最能得到体现。居住在伦敦、巴黎和法兰克福市中心的三国居民可能生活条件都差不多,说实话,他们的生活条件和东京、纽约、上海市中心的居民可能也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到了郊区,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出来德国农民的生活水准要更高一些。他们的农舍更新、更坚固,使用的农用机械也总体比英法两国的农民要好一些。至于到了法国的农村,甚至有的地方还在使用那种19世纪古典小说里出现的木头棚屋,实在是很难想象为什么在现代发达国家还会有这种东西。

2. 德国农村有多好为何能被评为中国农村标杆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真的很快,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觉得突兀和夸张。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美好的时代,没有纷争,也没有枪火,只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在这样的进程中,中国逐渐迈向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排于全球前列,诸如此类的成绩还有很多,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还有很多。就现在而言,如何振兴农村经济是重中之重,富裕要扩散到全中国,才是真正的成功,而如今我们也为此正在奋斗中。


但其实我们也不用灰心,两者之间的人口差距摆明了中国实施的困难,但终究有一天,中国的农村也会发展得十分亮眼,成为别人的榜样。我们也希冀这一天能够早些到来。

3. 德国超一半的人居住在农村,这是为什么

这主要是因为德国它的农村发展其实是非常出色的,一点都不亚于城市的发展,当然比不上一些超级城市的发展水平,但是相比一些普通的城市,农村就会显得非常的安静,而且非常适合人类的居住。所以很多的德国人选择在农村居住,因为这样也可以对于交流感情起到很深的作用,所以也会使得德国人对于感情方面看得非常的重。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情德国由于发展比较均衡,并不会出现很多人选择去城市发展,而很多人都会选择在农村,因为这样会使得对于自己周围人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有很多人舍不得自己的家乡,就不会选择去城市里发展。

4. 德国日耳曼民族衣食住行

日耳曼诸民族

又称条顿诸民族。指任何使用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言的民族。

日耳曼诸民族的族源尚无确说。据信青铜器时代晚期,这些人居住在现今瑞典的南部、丹麦半岛以及德国北部介于埃姆斯河、奥得河与哈尔茨山脉之间的地方。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中,汪达尔人、格庇德人及哥特人自瑞典南部外迁,占据大体上相当于奥得河与维斯杜拉河之间的波罗的海南岸地区。早期的迁徙行动,也有向南和向西发展的,结果是把居住在现今德国西部大部地方的凯尔特诸民族挤走;例如,赫尔维蒂人在公元前1世纪时其活动范围仅限于今瑞士境内,后来却曾一度扩展疆域,远至美因河。

到凯撒时代,日耳曼人已在莱茵河以西定居,向南已达到多瑙河。他们与罗马人之间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冲突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之末,当时辛布里人与条顿人联合入侵高卢南部和意大利北部,在公元前102及前101年两年中,全部为马略所歼灭。自皮西亚斯生活的那一时代起,尽管有些旅行家曾到过地处北方的条顿人各国,但是直到进入公元前1世纪很久之后,罗马人才知道如何确切区分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这应该归功于凯撒,他弄清了这两个民族的不同之处。正是凯撒,把进入莱茵河以西的那些日耳曼人纳入罗马帝国的疆界之内;也正是凯撒,对日耳曼文化提供了现存最早的记录。公元前9年,罗马人自莱茵河拓展其疆域东至易北河,但到公元9年时,其臣民中的日耳曼人在阿米尼乌斯的领导下发起叛乱,迫使罗马人撤回至莱茵河一带。在日耳曼人占领这一地区的期间和公元1世纪罗马人与日耳曼人频繁的战争中,大量有关日耳曼人的见闻传到罗马。到公元98年塔西佗发表其着作(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部《日耳曼尼亚志》)的时侯,他曾获得十分可靠的信息资料供其征引。此书为现存最有价值的民族志着作之一。后世的考古论着曾在多方面补充了塔西佗的叙述内容;不过总的看来,这些论着要么只是论证塔西佗书中引用材料之精确,要么便是说明塔西佗对于这一课题的见解如何精辟等等。

塔西佗认为,根据日耳曼族古代民歌来分析,日耳曼人的祖先是大神曼努斯的三个儿子,而曼努斯是图伊斯托之子,图伊斯托则是地球之神厄尔恩的儿子。这样,日耳曼族便分为三个支派——因加旺人、赫米侬人和伊斯塔旺人,但这种划分的根据尚不清楚。塔西佗在其着作中还叙述了日耳曼人系谱的另一种形式,根据这种形式的系谱,曼努斯的儿子更多,他们被看做是斯维比人、汪达尔人以及其他各支裔的祖先。无论如何,这些民歌的流行都反映出在塔西佗的时代,各日耳曼民族都意识到彼此之间存在亲属关系。

在塔西佗时代,各主要的日耳曼民族分布情况如下:卡蒂人居住在现在的黑森地区;弗里斯人分布于莱茵河与埃姆斯河之间的沿海地带;卡乌基人生活于威悉河的河口附近地区;而聚集于其南面的则是阿米尼乌斯的所属部族切鲁西人。斯维比人的名字曾是施瓦本这一地名的来源,而这个民族集团则分散在梅克伦堡、勃兰登堡、萨克森和图林根各地;居住哈弗尔河及施普雷河流域的塞姆依人属于斯维比民族集团,生活在塞姆侬人地区西北的朗戈巴第人也是一个斯维比民族。另有7个民族信奉大地女神奈尔图丝,其中盎格鲁人集中居住在石勒苏益格东部的昂格尔恩半岛。在罗马帝国的多瑙河边界地带,赫门杜里人自雷根斯堡附近地区向北扩张,经法兰克尼亚而到达图林根。原先居住在美因河流域的马科曼尼人,在公元前1世纪的最后10年间迁往波希米亚,而那里一直是由一个名为博伊人的凯尔特民族所占据的地方。马科曼尼人的东邻是住在摩拉维亚的夸迪人。在多瑙河下游有个民族称为巴斯塔奈人,人们常把他们看做日耳曼人。哥特人、格庇德人及汪达尔人都散处波罗的海南岸地区。塔西佗还谈到了居住在现今瑞典境内的苏伊昂人和锡唐人。他也提到几个在历史上无足轻重的民族,但他却对撒克逊人和勃艮第人只字末提。至于其他一些突起于他那个时代之后的重要民族,当然他就无法预知其名称了。

到公元3世纪之末,就产生了重大变化。在莱茵河以东出现了三个强大的民族联盟而这些是塔西佗所无法知道的。罗马帝国在莱茵河下游的边疆地区,面临着法兰克人的威胁。美因河流域在公元260年前后为勃艮第人所占据,而位于黑森林地区的什—税区则为阿勒曼尼人所据有。这些勃艮第人显然是从德国东部区域迁来的。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也许是两个民族联盟,他们在塔西佗时代曾各据一方,尽管可能有些来自东部的移民杂居在他们中间。塔西佗所谈到的那些生活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各民族在公元2世纪的后半期内曾向东南方迁移。因之,哥特人在此时期控制了乌克兰和今罗马尼亚的大部地区;格庇德人占有特兰西瓦尼亚以北约山地;汪达尔人则成为他们西部的邻居了。

到公元500年之际,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已进入英格兰,法兰克人则拥有高卢的北部。勃艮第人占据罗讷河流域一带,西哥特人生活在他们的西边。东哥特人定居于意大利而汪达尔人到达了非洲。公元507年,法兰克人把西哥特人从其所占高卢地区的大部地方驱逐出去。西哥特人在高卢的领土当时已由比利牛斯山一带扩展到卢瓦尔河流域,他们被法兰克人逐出以后,便进入西班牙,直到711年才被穆斯林全部消灭。568年伦巴第人进入意大利,建立了独立的王国,到774年,此王国被查理曼灭掉。德国东部一些地区自从哥特人和一些别的民族离开之后,便被斯拉夫人占领。斯拉夫人还向西扩张,远达波希米亚和易北河流域。8世纪以后,日耳曼人从斯拉夫人手中收复了德国东部地区、下奥地利地区以及施蒂里亚和卡林西亚的大部分土地。

物质文化 按照凯撒的记载,日耳曼人从事畜牧,大部食物如奶、酪、肉等均取自他们所放牧的牛羊。日耳曼人也从事某些耕作,主要作物是谷物、块根植物、蔬菜等。不过,日耳曼人所饲养的牛、马,若以罗马人的标准来衡量,则均非良种。

铁器时代在德国境内(即日耳曼诸民族活动、聚居的主要地区之内)开始的时间,大约要比凯撒时代早4个世纪左右。但即便是在凯撒时代,金属材料对于日耳曼人的家用器皿来说,也显然是一种奢侈品,因为那些器皿绝大多数为木制、革制或陶制的。尽管他们的武器不是铜制的,他们使用的较大的金属器件大多还是青铜制品。陶器大部分为手工制作,用陶轮制作的盆罐之类的容器比较罕见。

早期日耳曼民族地区商业发展水平如何,人们知之甚少。当时肯定有奴隶贸易,并有许多奴隶被卖给罗马人。用陶轮制作陶器的陶工(为数很少)同铁匠、矿工一样无疑都出售其产品。不过,总的说来,一般日耳曼村落中所使用的器具,似乎无一不是自造的。在凯撒时代,不少外国商人在日耳曼人地区兜售意大利人和凯尔特人的制品,十分活跃。商人们向富有的武士们供应诸如葡萄酒及青铜器之类的商品。然而自从奥古斯都当政之后,日耳曼人自罗马帝国进口商品的数量大有增长。当时日耳曼民族领袖们得以购买各式各样的货物,像料器、红色餐具、罗马制武器、胸针、小雕像、各类装饰品以及其他物件,而在此之前这些都是无法买到的。这些罗马制品为买主们提高不少身分,但究竟日耳曼人是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来换取这些货品的,这点还不十分清楚。

战争 在罗马帝国早期,日耳曼人使用的武器,不论是进攻型的还是防御型的,都是以缺少金属材料为特征。他们的主要武器是长矛,很少人佩戴刀剑。他们对头盔及胸甲几乎毫不知晓。他们使用一种轻型盾牌,是木制或柳条编织的,有时镶以铁边,有时用皮革加固,这就是他们唯一的防御武器。这种缺少足够装备的状态,说明为什么日耳曼人同武装精良的罗马军队交锋时总是采取猛攻猛打、速战速决战术的原因。如果他们卷入一种拖延时间的肉搏战,他们的轻型盾牌和长矛便会遇到罗马人的长剑和铁甲,毫无取胜的希望。甚至到6世纪时,日耳曼诸民族也很少拥有足够的军事装备。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民族曾建起一支武装足以与查士丁尼一世的重型装备的骑兵射手相抗衡。

政权形式 按照凯撒所描述的,日耳曼诸民族未曾有过专制统治的迹象。各宗族集团的领袖们只是在出现族人之间的纠纷时才负责进行调解,而且这种排难解纷的职能也只限于在同一宗族之内行使,不能超越范围。当时似乎并不存在仲裁团体之类的组织。事实上,在和平时期,他们并没有集中统一的权威部门,可以发号施令、行使职权来管理所有宗族的事务。在战争时期,据凯撒着作中的记载,日耳曼各民族要选出若干名酋长,实行联合,共同对敌;但这些酋长只能集体指挥作战,而且这种指挥权也仅限于战时才赋予他们使用。

到塔西佗时代,日耳曼民族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军事首领制。这一职位只有那些公认的所谓皇族的成员才有资格充任。这些皇族曾存在于诸如公元1世纪的切鲁西人和巴塔维人之中,也曾出现于6世纪的赫鲁利人之中。这些皇族中的任何成员都具备当选为军事首领的资格,但此职不能世袭。这种从皇族中遴选出来的领袖人物负责掌管宗教事务与军事指挥,任职终身。但他可被耆宿会议予以废黜,他对武士大会提出的建议也可能遭到否决。这种领袖人物所能发挥的作用,其大小一般说来要凭其个人才干来决定。

到塔西佗时代,日耳曼各民族中也产生了一种原始形式的司法机构。由武士大会选举若干头面人物充任法官,法官们负责巡回各衬在,审理私人诉讼案件。每名法官都带有100名随员,以贯彻实施其判决。如果法官们裁定某人有罪,此人就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马或牛抵偿罪责,牲畜的数量要视其罪责的轻重而定。但有许多案件,如杀人、伤害、盗窃等,则要延期由当事者所属的宗族中的权威人士予以裁决;而那些宗族间所引起的血仇,也许会代代相传,无法解决。即使在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很久之后,他们的统治者也仍发现,要彻底平息宗族间的血仇是十分困难的。

据后世所知,只有一位日耳曼酋长曾建立起个人对人民大众的专制统治。此人名叫马罗博杜斯。约在公元前9年前后,他曾率领马科曼尼人离开他们在美因河流域的家园,迁往波希米亚定居下来。他以波希米亚为基地,征服了散处于易北河与维斯杜拉河之间的许多日耳曼人,如塞姆农人、伦巴第人和卢基人。但在公元17年时,切鲁西人与一些马科曼尼人里应外合,对马罗博杜斯发动进攻,推翻其统治,并把他驱逐到罗马帝国境内。据记载,所有其他各族的首领,在此期间,凡企图建立君主统治者,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君主制在日耳曼世界的正式建立,是在他们成为罗马帝国的盟友并在帝国边界之内定居下来的时候。在意大利建立政权的东哥特人领袖、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政权的西哥特人领袖、在非洲建立政权的汪达尔人领袖,还有其他一些民族的首领们,成为最早的日耳曼民族的国王。在这段时期里,其他一些着名的日耳曼酋长如阿塔纳里克和阿拉里克,或因居住在罗马帝国边境之外,或因该民族未同罗马缔结盟约答应负责守卫帝国的边陲,从而不能以盟友身分定居于各个行省之中;他们的个人权威,似乎比塔西佗所说的那些领袖的个人权威大不了多少。

皈依基督教 有些材料表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前,居住在罗马帝国边境以外的、势力强大的日耳曼诸民族没有信奉基督教的;但在476年以前已进入帝国各行省的日耳曼人,则在三四十年之内就皈依了基督教。汪达尔人大概是在400~429年之间在西班牙境内改宗基督教的,勃艮第人是在412~436年间在高卢东部接受基督教的,东哥特人约在456~472年间在潘诺尼亚省成为基督徒的。所有这些日耳曼人都信奉基督教阿里乌派的教义。49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的领导下,正式宣布接受天主教教义,后来勃艮第人又在西吉斯蒙德的号召下,改宗天主教。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主要的日耳曼民族信奉天主教。他们之所以选择阿里乌派而不接受天主教,原因不明。欧洲大陆最后一个改信基督教的日耳曼民族是古撒克逊人,他们是在8世纪后半叶内成为基督教徒的,而斯堪的纳维亚诸民族到10世纪才接受基督教。英格兰是在7世纪成为基督教国家的。

5. 德国超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他们为什么喜欢住在乡下

因为德国城市跟乡村的发展相差并不大。并且德国政府对于乡村的扶持力度特别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更愿意住在乡下,因为乡下环境会更好。如果的基础设施也是非常好的。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差别也并不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就更喜欢住在乡下。然后去小城镇里面工作。即使住在乡下去工作的地方距离也不会很远。

村民委员会承担着诸多地方公共服务职能,如道路维护、幼儿园、养老、消防甚至土地规划和地方税收等。上级政府会对村民委员会制订的发展计划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通过乡村更新计划等政策立法,联邦和州继续为村庄提供补贴、贷款和担保,支持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保护村庄景观和环境。这使得在小城镇工作、回乡村居住成为理想的生活方式。

6. 为什么说德国的农村最令人向往

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自从加入欧盟以来,德国也凭借其精良的工业水平和制造水平,成为了欧盟数一数二的强国,位居世界前列。

说起德国,最令人向往的便是德国的农村生活了。在德国,城乡差距不大,农村也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静谧而美好。在德国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住在豪华别墅里,而且每一户人家都有1-2辆汽车,还有地下停车场。而且,德国农村的绿化做得也是非常好的,一眼望去满眼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7. 德国超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乡下到底有什么吸引力

因为在德国的乡下,和城市基本设施没多大区别,但是却多了许多城市没有的内容。

德国的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埃佩尔斯海姆和弗隆姆博恩的居民习惯称自己住的地方为村,称市镇委员会为村民委员会。

据介绍,村民委员会承担着诸多地方公共服务职能,如道路维护、幼儿园、养老、消防甚至土地规划和地方税收等。上级政府会对村民委员会制订的发展计划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村民团体举办的活动对丰富村民生活非常重要。至于具体采用怎样的形式,村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弗隆姆博恩没有专门的活动场所,但搭建了官方网站用于发布活动信息。村里有合唱团、足球队、妇女协会、老年人俱乐部……甚至还有关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讨论小组,每月组织一次交流活动。

所以说,德国超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不仅是因为乡下的环境好,很大程度上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整也有很大关系。

8. 西欧农民与中国农民的异同

中古西欧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不同


1、城市起源不同。(中古西欧的城市都是以经济的自然发展而形成的,而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以国家的政治需要而认为建立起来的。)


2 城市的结构不同。(基本上是一个生产城市。基本上是消费城市)


3、城市的作用不同。(中古西欧城市是经济中心,而古代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西欧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被压迫农奴反封建斗争的堡垒、世俗文化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摇篮。中国的城市这个作用不明显)


4、城市的规模不同。


5、城市的建筑风格不同。(西欧建设城池为了商业,宗教,城市中心一般是教堂,建筑方式多种多样。中国建城为了防御敌人,建筑方式严格按照周礼,一成不变。)


6、城市管理不同。(中国古代的城市没有自治权,而西欧的城市则有自治权;)

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都受到封建主的剥削。
不同点:西欧庄园的农民主要以劳役的方式受领主剥削;而中国古代的农民则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西欧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的保护,佃户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领主与佃户之间存在契约关系,而中国古代的农民几乎没有土地,对地主的依附性极强。

希望采纳,谢谢!

9. 有谁来向我介绍一下德国 O(∩_∩)O谢谢

德国风光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部长若干人组成,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德国是世界的第四大经济体。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1990年10月3日,冷战以来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因此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中文名称: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英文名称: Germany
简称: 德国
所属洲: 欧洲
首都: 柏林
主要城市: 柏林、波恩
国庆日: 1990年10月3日
国歌: 《德意志之歌》
官方语言: 德语
货币: 欧元
时区: +1时区
政治体制: 联邦制
国家领袖: 克里斯蒂安·武尔夫
人口数量: 8211万(2008年)
人口密度: 231人/ 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 德意志人
主要宗教: 基督教,新教,天主教
国土面积: 357022平方公里
GDP总计: 28970亿美元(2006年)
人均GDP: 39710美元
国际域名缩写: .de
道路通行: 靠右行驶

目录[隐藏]

基本资料
自然地理地理位置
德国地图
历史沿革古代历史
近代历史
现代历史
东西柏林问题
政治体制
行政区划
经济概况
军事要览
文化教育
名胜旅游
历史名人德国十大知名人物
其他着名人物
外交政策
体育事业
饮食文化
啤酒节日德国的酸菜白肉
德国馒头
醇香解饱白啤酒
秘制酸黄瓜
豪爽苹果派
慕尼黑啤酒节的传统服装
礼仪习俗守纪律 讲整洁
守时间 喜清静
基本资料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德国地图
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近代历史
现代历史
东西柏林问题
政治体制
行政区划
经济概况
军事要览
文化教育
名胜旅游历史名人
德国十大知名人物 其他着名人物外交政策体育事业饮食文化啤酒节日
德国的酸菜白肉 德国馒头 醇香解饱白啤酒 秘制酸黄瓜 豪爽苹果派 慕尼黑啤酒节的传统服装礼仪习俗
守纪律 讲整洁 守时间 喜清静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德]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法] Allemagne 释义:“人民的国家” 汉语中的日耳曼、条顿,来源于英语里Germany和Teuton,这个称呼大概是从公元前90年开始,指称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欧的民族。而“德意志”则是这些部族使用的语言,最后才演变成对德意志民族居住地的称呼,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国”、“德国”。 德意志一词是汉语音译,德语原文是Deutschland,在古高德语中是“人民的国家”、“人民的土地”之意。 主要节日 国庆日:10月3日(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日) 纳粹受害者纪念日: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纳粹德国设在波兰境内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纪念日,1996年1月3日确定) 民主日 :5月7日 其他重要节日:新年:1月1日;1月27日;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周日(3月21日至4月25日间);五一劳动节:5月1日;圣诞节:12月25日。 中央银行: 德意志联邦银行(Deutsche Bundesbank) 德国统一的象征:1871年: 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是柏林市区着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 国家政要:联邦总统为克里斯蒂安·武尔夫,2010年6月30日当选;联邦议院议长诺贝特·拉默特(Norbert Lammert),2005年10月18日当选;联邦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 ,2005年11月就职, 2009年9月27日,连任就职;联邦副总理兼外长吉多·韦斯特韦勒(Guido Westerwelle) ,2009年10月28日任职。 注意:在德国使用纳粹标志的,最高可判有期徒刑3年。 使用货币:马克 欧元 国旗 德国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自上而下由黑、红、金(黄)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三色旗的来历众说纷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帝国,在后来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和17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飘扬在德意志大地上。拿破仑后,一位诗人见到一个穿黑披风佩挂红色肩章及金色纽扣的学生义勇军时,唱着“黑色象征悲悯被压迫的人们,红色是争取自由的心情,金色是理想和真理光辉的表征”,于是以黑、红、黄三色旗作为统一的德国的国旗。后多次改制。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仍以三色旗为国旗。1918年德意志帝国垮台后,魏玛共和国也采用黑、红、黄三色旗为国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依然采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采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锤子、量规、麦穗等国徽图案,以示区别。1990年10月3日,统一后的德国仍沿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旗。三色国旗可在机场、宾馆、宴会和其他场合悬挂。联邦政府机构和驻外使馆等悬挂带有黑鹰图案的国旗。 国徽 德国国徽 为金黄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头红爪红嘴、双翼展开的黑鹰,黑鹰象征着力量和勇气。 1950年制定的德国国徽也是历史的产物。其图案为一枚土黄色盾徽上绘一只风格独特的黑色雄鹰,鹰的喙、爪均为红色。这一图案最早出自于十二世纪的霍亨京伦家族,该家族曾统治普鲁士,后来成为德国皇室。以雄鹰入图,早在九世纪就已经出现。据说,该图案是由法兰克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从罗马帝国传人德国的。 国歌 《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词是奥古斯特·海因利希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于1841年撰写的,曲调采用“交响乐之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1809年)所创作的歌曲《上帝拯救弗朗是皇帝》的旋律。1922年在纪念魏玛共和国成立三周年之际,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将“德意志之歌”升格为国歌。1952年,在联邦总统豪伊斯和联邦总理阿登纳之间的一次通信中,这首歌重新被承认为国歌。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和联邦总理科尔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确认了“德意志之歌”对统一的德国的传统意义。 统一、法权与自由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为德意志祖国! für das deutsche Vaterland! 让我们为此目标奋斗 Danach lasst uns alle streben 兄弟般地以心灵和双手! brüderlich mit Herz und Hand! 是幸福的保证! sind des Glückes Unterpfand! 在幸福的光芒中繁荣、兴旺、昌盛 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 德意志祖国! blühe, deutsches Vaterland! 国花:矢车菊,又名蓝芙蓉、荔枝菊、翠蓝,属于菊科。经过德国人多年的培育,这种“原野上的小花”已经有浅蓝、蓝紫、深蓝、深紫、雪青、淡红、玫瑰红、白等多种颜色。头状花序生在纤细茎秆的顶端,仿佛一位隽秀的少女,向着“生命之光”——太阳,祈祷幸福和欢乐。矢车菊是德国的名花,德国人用她象征日耳曼民族爱国、乐观、顽强、俭朴的特征,并认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誉为“国花”。矢车菊白鹳国鸟:白鹳,一种着名的观赏珍禽。在欧洲,自古以来白鹳就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鸟”,是吉祥的象征,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专门来拜访交好运的人的。白鹳被选为国鸟后,不少德国家庭特地在烟囱上筑造了平台,供它们造巢用。 国石:琥珀 ,琥珀的英文名称为Amber,来自拉丁文Ambrum,意思是“精髓”。也有说法认为是来自阿拉伯文Anbar,意思是“胶”,因为西班牙人将埋在地下的阿拉伯胶和琥珀称为amber。中国古代认为琥珀为“虎魄”。 国球:手球 人口:截止到2009年3月31日,德国人口数为8190万,是欧盟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主要是德意志人,其中大约有4200万为女性。有少数丹麦人,索布族人,弗里斯兰人和吉普赛人。有725.6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8.8%,其中170万是土耳其人。德语为通用语言。德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14%的人小于15岁,20%超过65岁。在德国,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7岁,女性为82岁。平均每位德国妇女生育1.3个子女。 宗教信仰:近5300万人信奉基督教(2600万人信奉天主教,2600万人信奉新教,90万人是东正教徒)。此外还有330万穆斯林,23万名佛教徒,10万名犹太教徒,9万名印度教教徒。[1]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是欧洲西部邻国最多的国家。莱茵河畔边境线全长3758公里,从最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奥伯斯特道夫到最北边济特岛上的里斯特,相距876公里;从东端的萨克森州泰斯特至西端的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塞尔康特距离640公里。全国总面积为357 020平方公里(2003年12月)。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 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12月至3月为冬季,阿尔卑斯山区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据1982年国际海洋法协定,德国在北海和东海的领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约22公里),其面积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德国地图
首都柏林市政大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图: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两个国家。并于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古代历史
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一般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公元919年。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始终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随着地方封建势力日益强大,皇帝的权力便不断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国。德意志是第一个战胜罗马帝国的民族。在这四分五裂的帝国中,最大的两个邦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近代历史
在17-18世纪时,它们都发展成为当时欧洲大陆的强国。19世纪初,当拿破仑占领德意志时,取消了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就不复存在了。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1864年对丹麦战争后,普鲁士(德国)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在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战争中,奥地利败北,于是奥地利不得不脱离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解体后,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内的、由普鲁士主导的北德邦联。普鲁士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翌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德意志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这个由阿道夫·希特勒统治的法西斯德国号称“德意志第三帝国”。1939年3月法西斯德国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共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9000多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使世界陷入一片黑暗。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
现代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据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苏四国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且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盟国管制理事会(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来治理德国事务。但由于理念上的差异,在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共产阵营逐渐疏远,1948年3月时,美国、英国、法国三国在伦敦举行会议,初步决议要将三国所分别管理的德国领土合并,组成一个德国西部的政权,针对这点苏联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并进而宣布着手设立一个东德政权的计划。 但直接导致东西德分离的导火线,则是发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领区境内的货币重整计划。当时西方三国占领区内原本分别发行的货币进行了整合的动作,但却排除苏联占领区,发行了所谓的西德马克,而苏联占领区也在短短三日后发行了东德马克,俨然象征东西德正式分离。东西德分离后,东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开始,对使用西德马克的西柏林地区进行封锁,为期11个月,希望透过此举达到完全控制整个柏林地区的目的,但却在西方国家持续以空运方式所进行的柏林空运之支援下没有实现。在柏林封锁解除(1949年5月12日)后没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而东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政体。 相对于英美法占领区所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NATO),东德则是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组织--华约组织。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间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asrepublik Deutschland,BRD)为存续单位,东德遂成为一个不再存在的国家。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 一位记者写道:“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 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 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东西柏林问题
曾经的柏林墙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根据二战时同盟国的有关协定,柏林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东柏林为苏联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共同占领。1948年,东西柏林正式分裂。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苏联从水陆两路封锁西柏林,后解除封锁。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东柏林成为民主德国的首都。但西柏林实际上依然为美英法三国共同控制,虽然联邦德国基本法和西柏林宪法规定西柏林隶属于联邦德国的一个州,但是,西方三国认为该规定同柏林的现实地位不符,宣布该条款暂不生效,但认为西柏林与联邦德国间有着“特殊关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经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方面同联邦德国一体化。1961年,为阻隔东德人迁往西德,东德政府在东柏林自己的一侧修建了闻名的柏林墙,直至柏林墙倒塌,东德合并到西德。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10. 为什么很多的德国后裔都生活在万里之外的哈萨克斯坦

作为曾经属于前苏联联邦国的哈萨克斯坦,是一个位于中亚地区的纯内陆国家。当年苏联解体时,哈萨克斯坦对外宣布独立,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

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主要组成民族为哈萨克族和俄罗斯族,占总人口的77%以上。在余下的人口中,除了少数乌克兰人,还有多达近一百万的德国后裔。

(苏德战争)

二战期间,苏德战争打响后,由于苏联担心伏尔加德意志人投靠和帮助德国,便将“伏尔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撤销。

对于原居住地的伏尔加德意志人,苏联政府则将他们全部流放到环境恶劣的地区。除了少数人被赶到西伯利亚边境地带,绝大多数人,被分在地广人稀和耕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哈萨克斯坦境内。

苏联境内的德意志人得以政治平反。但是政府并没有恢复“伏尔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大量的德意志人只能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定居。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苏联解体后,由于受到局势动荡、经济恶化和历史积怨的影响。这些早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居民的德意志人后裔,利用苏联和西方关系逐步缓和的契机,开始谋求返回德国。

仅几年时间,就有大约80多万伏尔加德意志人后裔,通过移民拿到了德国签证,重新回到了故土。

十余年过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德意志人已经从1989年最高峰时期的97.5万人,下降到了现如今的不足18万人。

阅读全文

与德国农民住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