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为什么没有被德国占领
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不列颠之战中被英国人打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不列颠之战。而这次战争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除了英、德两国之外,包括同属英联邦的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爱尔兰、牙买加、斯里兰卡、南罗德西亚等国的空勤人员也投入英军;许多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国家的流亡政府,包括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撤至英国的空军,也加入了保卫英国的行列;当时属于中立的美国也有志愿者组成了“飞鹰中队”与英国并肩作战。另一方面,同属轴心国的意大利,则派出“空军军团”与德国空军一起战斗。战争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国的失败告终,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开始制定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资料参考网络网页链接)
㈡ 英国和德国关系如何
英德关系很复杂 其实现代英国半数以上的居民 都来自古代的德国(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德国这个概念) 古英语本质上就是一种北德方言 英国的国教属于新教 是德国的马丁路德创立的 而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诞生于荷兰(古代德国的一个诸侯国) 几千年来德国各诸侯(那时候德国没统一)是英国的长期盟友 英国能够击败法国得到加拿大 美国和印度 也是因为普鲁士牵制了法国的精力 英国自都铎王朝后 陆军多是用的德国雇佣兵 参加了包括玫瑰战争 英国内战 美国独立战争 而英国最近300年一直到查尔斯王子的国王和王后 全部是德国人 只有一位王后是例外 英国的百代EMI唱片公司 路透社都是德国人创办的 沃达丰vodafone是英德公司合并的 蒙巴顿将军的父亲也是德国人 但是一战二战后 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英国的教材里也培养敌视德国的情绪 英国和美国走的更近 法国和德国走的更近 不过英国和德国仍然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英国市场几乎被德国车垄断 英国的劳斯莱斯和宾力都卖给了德国人
㈢ 二战时期德国侵占整个欧洲,连法国都近乎灭亡,为什么却对付不了英国法国还在英国建立流亡政府
老实说,楼主,也不能说对付不了。只是没能坚持下去。
在英国最艰难的岁月,英国女王食物也要配给。只能说,德国没有3次机会没有把握住,导致后期战略中心转移到了东方,让英国人活了下来。
第一次机会,敦克尔克撤退,没有赶尽杀绝,让10几W英国兵白白的跑回英国做本土防御。要是杀光,英国人基本上也很难再动员出10几W懂得正规军了,也让非洲后面的日子好过很多。
第二次是不列颠空战,战略的思想不明确,单纯的相信戈林那套纯粹空军战术,能消灭英国人么??最后只能白白的折损了几W的老飞行员,而且轰炸的地点往往设定也很分散,几乎是全境轰炸。看是到处都打,结果就是个个都没打残。后来也说,英国人其实熬得也差不多了,当时能飞的飞行员都上去了,不列颠空战的最后2星期,英国人自己都在计算美国人1个月内不参战就准备投降了,偏偏情报部门都是狗屁??什么风声都收不到,其实再坚持1星期英国人就不行了。
第三次是狼群战术运用的早期,潜艇的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当时英美的驱逐舰数量不够,缺口大大不能满足护航的需求,但是以英美2国的制造能力?2年内就足够扭转情势了,但是又没能判断好,把握有利机会和英国人签定协议,或者称机登陆作战。偏偏就去开东线,投入了100多W人,结果也就很清晰了。英国成为了进图欧洲的跳板,德国无力回天咯。
㈣ 德国为什么没有占领英国
根据二战史实记载,德国想要占领英国的话,要面临的不仅仅是英国的抵抗,英国早就运用各种外交手段获得了美国的帮助,要想打英国首先得问问美国提供给英国的武器支援,还有最强大的经济支援,虽然希特勒看不起腐朽的英国,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个腐朽的英国可以被压着打,但是要想占领它不是那么容易的。
就算在二战的时候英国没有美国的帮助,德国也别想轻易的占领英国。英德两个国家比起来,德国的陆军确实超出英国许多,但是德国陆军不可能游过海峡去的。英国的海军超出德国海军太多了,而德国的空军在战争初期确实占有很大优势,但是要知道英国采取的是守势,防空系统正在以逸待劳等着德国的飞机飞过来。
所以德国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就是完全的以制空换制海。也就是说德国不会和英国比军舰之类的,而是告诉英国要是想过来打德国的话,德国就会派飞机去轰炸英国的军舰。德国也只能采取这样的策略了,因为德国没有能力去轰炸英国本土的飞机制造工厂,就算引诱出来些许英国飞机然后将它干掉,对于英国来说也远远没有伤到根本。二战德国为什么不占领英国?
德国能做的也就是靠着潜艇部队打一打英国的补给舰了,等到了英国实施新的海空反潜战术,德国的潜艇部队能取得的战绩就直线下降。而且历史上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海战都已经表明了,要想进行登录作战的话必须要掌握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对于制空权德国可以倾尽全力拼一下,但是对于制海权德国就真的无能为力了。
比如诺曼底登陆就是一个实力对比悬殊的登陆战,从人数和装备上盟军和德军的对比都近乎三比一,海狮计划放到日本身上可行是因为日本的海军本来就是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但是德国就没法和日本比了。两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不同就没有什么比较的前提。所以说希特勒也想过占领英国,可是他看了看德国的海军以后感觉这件事真的办不到。
看了二战史实,谈谈个人见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㈤ 如果德军在二战中占领了英国,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
我对二战史比较感兴趣,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花时间写一写我自己的看法。英国如果沦陷或者被迫求和,我认为会出现以下的情况:
1 德国在西线将无后顾之忧,能够投入更多兵力,全力进攻苏联。如果英国沦陷,盟军要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将极为困难,因为大西洋上不会再有合适的岛屿能够作为如此大规模部队的集结地、登陆舰队出发点。如果从美国本土出发,则战线过长,在德国U艇狼群的关照下,运输艇的安全无法保证。正是由于英国屹立不倒,迫使希特勒为防御盟军的登陆而在西线修建“大西洋壁垒”,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并且B集团军群被牵制在此,由隆美尔元帅坐镇驻守。缓解了苏联方面的压力。
2 德国得到的最大战利品是英国皇家海军舰队。英国是当时可与美、日分庭抗礼的世界海军强国,皇家海军拥有德国最为稀缺的海战装备: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德“俾斯麦”号战列舰在1941年被英舰队击沉,仅有“提尔皮兹”号一艘标准战列舰被困在北海)。德海军的远洋作战力量将因此大大加强,甚至可以威胁到美国本土安全。在这种情况下,盟军想要从西线登陆将难上加难。
3 打通欧亚战场。如果英国本土失守,北非战场上的英军将面临弹尽粮绝的境地,只能向德国投降。德国将控制整个地中海地区,尤其是苏伊士运河,并进而取得阿拉伯国家乃至在印度与日军会师,打通欧亚大陆两个战场。德日两国能将各自战场连通,这在当时正是盟军最不愿意看到的。
4 加入太平洋战场的作战。德国可将从英国夺取的舰队,通过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战场,支援日本联合舰队的作战。以当时的美、英、日、德海军力量来看,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并且德军的支援舰队若能赶在中途岛海战之前进入太平洋并完成作战部署,则澳大利亚将立即陷入轴心国之手。如此美国将失去在西南太平洋的物资转运基地和反攻跳板,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5 对欧亚战场的其他影响:首先是盟军对苏联的援助将被切断(海路从北冰洋,陆路从南亚、中亚)。事实上苏联坚持对德作战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盟军给予的大量援助物资,否则苏联将难以自持。其次是对中国的援助也将被切断:在德、日的东西夹击下,飞虎队的基地、“驼峰航线”的中转站、滇缅公路都将很难保全,而在这些地区的主要守备部队就是英国远征军和中国军队。客观地讲,如果失去了上述外援,中国独立进行对日作战将是极为艰难的。一旦中国战场失守,则苏联将腹背受敌!更进一步的假设:如果欧亚大陆已被法西斯的力量所覆盖,美国将失去所有的重要盟友;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美国已无背水一战的必要了。
6 德国将获得更多的战略资源。若英国沦陷,北欧诸国无力独自抵抗德国的进攻。而德国在当时所需用的铁矿砂中90%来自挪威、瑞典。同时,阿拉伯世界的石油资源、非洲中部和东南亚的橡胶、非洲东部和南部的铜矿。。。都将落入敌手,轴心国将更具底气。
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些吧,我要下班了。希望能给你提供一点参考。顺便说一句,这些都是假设,我可不希望当时出现这种情况。我也是爱好和平的:)
㈥ 有人说若不是德国饶英国一命,英国早凉了,为何这样说
因为德国实力比英国高太多,英国自己的陆军和空军没办法和德国进行对抗,如果德国真的想要强制对待的话英国根本就没有反手之力,英国早就凉透了,只是因为德国就没有把与英国的战场看得太重要就没有那么针对,这才让英国有喘息之力,去求援美国。
所以,不只是因为德国饶过英国一命,这与美国的帮助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德国控制住英国的援助,对英国实施制裁的话英国肯定不可能那么容易逃过一劫,这次战争本来就已经让英国元气大伤了,即使再继续持续一阵,都有可能让英国彻底凉了。
㈦ 假设二战时德国占领了英国,那会是怎样的情
假如二战时期德国占领了英国,那么战争可以说赢了一半。历史上在大西洋,英国海军实力比德国强太多,德国基本就被封锁在陆地上。如果德国能够占领英国,肯定海军实力比英国还强,同时歼灭了英国强大的海军部队,才有办法越过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本土。此时德国就可以把兵力放到与苏联的对决,而美国远在太平洋的另一岸,没有英国帮助,很难打过来。
㈧ 历史中,德国不发展海军死磕英国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时期德军在军事上的失利,有一个原因就是陷入两线作战,希特勒为何要冒险,在尚未解决对英国的战事前,强行发动对苏联的战争呢?
德国需要养活庞大的军队,德国资源应该远远不够,为了称霸世界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苏联地大物博,英国本土资源匮乏,但是从军事实力相比英国苏联实力应该相当,并且苏联刚经过大清洗,不少军官都被迫害,权衡利弊,在几乎同样的战损情况下当然选择物资丰富的苏联了。对于德国来说,即使拿下英伦三岛,也是一片大战后的废墟,要石油和物资也没多少,北海油田更不知道在哪呢,德国陆海空三军也会损失惨重,除了达到打掉盟军反攻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外,真没什么大作用。苏联那边矿产和石油都很丰富,而且能发挥出德国陆军的闪击优势。
㈨ 英国法国以前是强国为什么也被德国侵略
其实你如果客观了解二战起因,就会得出,问题不是德国侵略这么简单。
二战本质就是,战败的德国重新崛起,挑战英法主导的国际秩序。
二战的爆发时间是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的。
说的通俗的些,就是波兰是英国的小弟,英法是大哥,位置处在德国的西面,德国为了拓展势力范围(生存空间),只能往东边扩,所以就进攻了波兰(其实也是英国对于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的绥靖,导致了希特勒敢于进攻波兰)。
这一次大哥承诺保护的小弟受到了欺负,大哥不出面是不行的,因此英法就向德国宣战,但是英法的战争准备还么有完成,因此需要加紧备战,所以一段时间,整个战线处于一种静态状态,其实英法真正加紧备战(还有一种观点,是英法要把德国引向苏联,这种当时新闻界的一种猜测,从德国后来缴获的法国文件表明,英法在积极备战,而且几乎都是拟定是进攻计划,而不是防御计划),而且英法的新闻比较ziyou,因此报纸和各种专家就会大谈下部分的军事行动等等(就像现在美国要军事行动,各个媒体都会找一些专家进行评论分析差不多),所以德国只能先下手为强了,对法国展开进攻,否则等到英法备战完毕,就麻烦了。
单纯从军事力量静态对比看,英法还是要比德国强,德国坦克数量和装甲厚度,都没有英法强大。
关键是作战思想和部队结构方面,德国要领先于英法。闪击战理论,最早提出的是英国,但是英法高层陶醉与一战的胜利中排斥这种新型作战思想,而德国这方面要好得多。德国把坦克等机械化部队组成了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而英法没有一个这种类型部队,全部是步兵师,把坦克分散在这上百个师里面,坦克等成了辅助步兵的装备了。
另外德国空军的投入也较大,重视空军发展.
所以在作战中德军的这种新型部队(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机动是非常快的,而法国步兵师完全是庞大的“乌龟”,所以在空军的配合下,德军可以快速突进,包围或是绕到后边切断英法联军的补给。在西欧获得胜利。
但是战争毕竟是一种综合手段,英国毕竟是一个拥有全球大国底蕴的国家,所以最终还是联合盟国绞杀了德国的再次武力崛起,德国还是没有逃脱出逢英必败的厄运。
国际战略上有一句话来形容英国,”英国在一场战争中只能赢得一场会战,但是确是最后一场“也可以说明,英国能够赢得历史上所有的争霸级别的战争,绝对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大国底蕴在里面,这个很像足球中的意大利队,晃晃悠悠,总是能够杀入决赛。
最后还是英军杀入德国境内,直到现在还有一支英国军队驻扎在德国。
㈩ 二战时德国占领英国了吗
1939年9月1日,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起“闪电战”为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从1939年9月1日到1940年6月22日,德国军队只用了9个月时间,就攻克了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号称“欧洲第二军事强国”的法国,只抵抗了42天就宣布投降。加上战前就攻占的奥地利、捷克,德国这时候已经攻占了大半个欧洲,北起挪威、南到西班牙的全部大西洋沿岸已被德国控制。
接下来,德国是不是就应该跨越英吉利海峡,对英国进行攻击呢?
德国人也正是这样想的。为此,德国于1940年7月6日签发了“海狮计划”。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德国集中了3个空军集团军,有作战飞机2669架,以及168艘运输舰、1910艘驳船、419艘拖船,1600艘汽艇。
相比之下,英国的情况堪称不妙。
此前,英法联军在德国军队的“闪电战”下,迅速崩溃。为了避免被德国军队包围、歼灭,英法联军不惜代价实施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敦刻尔克大撤退”,将33.8万人安全撤回英国本土,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可是,在这次大撤退里面,英法联军损失了所有的重型装备和军需物资,产生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英国用什么来抵抗德国的进攻呢?
幸运的是,英国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部队。
英国从17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强国。在很长时间,排名世界第二和第三的国家,海军力量加起来都赶不上英国。就算在二战之前,英国依然是世界第一海军强国,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等后起之秀。
在着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里,英国凭什么能在9天内撤走近34万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英国的全部海上力量,包括近千艘民用船舶和数十艘军用舰艇。当时,除了英国,包括美国、德国、法国在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得到。
有这样一支强大的海军部队,德国不敢掉以轻心。德国陆军号称世界第一,可海军是他们的弱项。为了钳制英国海军,德国海军和意大利海军不断对英国海军发起冲击,可效果不大。英国海军以一对二,用一条海上防线将德国海军和意大利海军困在家门口,不敢轻举妄动。
正因为此,德国实施“海狮计划”的主要策略是空军,而不是海军,要用轰炸机对英国进行狂轰滥炸,逼迫英国投降。
1940年8月13日,德国启动了“海狮计划”,动用了近500架轰炸机和1000余架战斗机,飞过英吉利海峡,向英国本土进攻。
如前所述,英国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损失了所有的重型装备,防空武器严重不足。英国空军总共只有1200多架飞机,不但在数量上远远不及德国空军,质量上也差得很远。因此,在8月13日的这次空战中,英国一天之内就损失了446架飞机和231名飞行员死伤。
此外,英国9个机场中的5个机场遭到严重破坏,7个雷达站中的6个被炸成废墟。这就意味着,英国空军的通信系统面临着瘫痪的危险。
英国没有屈服于德国空军的大轰炸。他们一边开动强大的军事工业生产机器,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战斗机,一边招募年轻的英国小伙子加入到空军队伍。当时,许多法国、波兰临时政府也从本国公民里招募飞行员,为英国空军效力。就这样,英国空军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足以与德国空军抗衡。
1940年8月25日,英国空军甚至还能够在应对德国空军之余,派出81架轰炸机,远赴德国,对德国首都柏林进行轰炸。
由于在空战上占不到便宜,1940年9月17日,德国在最后一次尝试飞过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的计划失败后,不得不宣告中止“海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