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战德国战败,英法对德大力限制,德国二战期间是如何快速崛起的呢
说二战,先从一战开始讲。
在一战之前,德国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已超越英国、法国、俄国等传统强国,按照实力比较,德国理所应当认为自己是欧洲乃至世界的霸主。但德国崛起的太晚,英法等国利用先发优势,依旧占据着“不恰当”的优势地位,这引起德国精英们的强烈不满,在这一矛盾作用下,人类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入侵挪威的同时,这年的5月10日,德国对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发布最终通牒,仅用了五天,德国征服荷兰。紧接着,德军在比利时境内屡败英法比联军。5月28日清晨,比利时无奈投降。34万残余的联军幸运地从敦刻尔克撤退到了英国本土,这为盟军的反攻保留了大量有生力量。
进展顺利的德国人顺势南下绕过马其诺防线攻入法国本土,号称欧洲大陆第一强国的法国彻底暴露除了孱弱的本质,德军很快便占领巴黎,6月22日,拥有三百万大军的法国投降,这离战争爆发仅仅才六个星期。
吞并了法国,意味着整个西欧成了德国人的天下。在战争初期,“秋风扫落叶”怕是最能形容德国的凌冽攻势了。
⑵ 二战中英国对德国抵抗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坚定了其他抗德国家以及抗德人物的意志而且也使得德国军队的士气下降保住了英国使得英国没有被纳粹消灭
⑶ 二战期间,英法等盟国为何会对德国的进攻毫无招架之力
英、法等盟国在战前均无充分准备。法国认为德国打败波兰后,可能会继续向东进攻苏联,即使要进攻法国,也要在四五年以后;英国则指望地面作战由其盟国承担,自己只负责海上封锁和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荷、比、卢三国则抱有严守中立可免遭侵略的幻想。盟军的作战计划直到1940年3月才确定。该计划规定,如德国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则以两个法国集团军和一个英国集团军向比利时机动,在比利时军队的协助下,将德军阻止在代尔河一线;如德军向马奇诺防线实施正面进攻,则以一个集团军群坚守防御,以另一个集团军群进行增援,英国海军从海上封锁德国。
⑷ 二战前英法对德采取的政策有什么危害
绥靖政策1、定义: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2、实质: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牺牲弱小国家,来安抚侵略者,维护自身利益。3、最大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可谓二战爆发的催化剂。4、直接后果:(1)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从而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2)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3)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4)使中欧国家对英法缺乏信任,有的投入了法西斯的怀抱。(5)提高了希特勒的声望。(6)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转向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使希特勒有恃无恐,加速了二战的爆发。(7)英法是主要的推行者。
⑸ 二战前英法等国对于德国侵略行径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您好~二战初期面对德国的侵略,英法等大国采取割肉喂狼的“绥靖政策”旨在利用小国利益换取自身的和平,也想利用德,意的侵略目的对东方的苏联进行打击(借刀杀人)但随后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入侵波兰,法国证明了,英法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⑹ 二战初期,英法在西线为何对德国呈现“宣而不战”的状态
二战初期,英法在西线为何对德国呈现“宣而不战”的状态?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包括几个方面,给大家全面的介绍一下,朋友们就会明白其中的玄奥:
三、德国军事行动坚决和正确,而且行动迅速:
德国在军事方面,采用了闪电战的策略,他们的行动十分迅速,让英国和法国来不及反应。另外他们非常坚决,而且军事方面的策略很正确,这也给英国和法国很大压力。
⑺ 二战前期,英法等国为何对德国的侵略行为屡屡放纵
因为二战前期英法等国不敢触德国霉头,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图苟且偷安,他们还妄想祸水东引让苏德打架,削弱苏联的实力,所以才屡屡放纵德国的侵略行为。
⑻ 二战初期英法为什么要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给你来个复制贴了。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 (1)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 (2)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公然扩军备战。 (3)《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然后把此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英法绥靖主义者作了法西斯的帮凶,把世界推向战争的边缘。 因此,我们认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野心。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迫对德宣战,绥靖政策走向失败.
⑼ 二战对于现在的德国有什么影响
二战直接导致了德国现在成不了像美国一样的超级大国,其影响力可能还没英法大
作为欧洲工业技术的典范和战争新游戏规则的开创者,为什么德国的两次大战都注定以失败收场?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可谓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希特勒缺乏战略头脑,不懂军事却喜欢越级指挥,导致德军在战场上失利;也有人说德国与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结盟,尤其是“猪队友”意大利各种拖后腿,导致德国被迫改变战略部署。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这些答案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并不能真正让人信服。毕竟,战争不仅是武器层面的PK,更是背后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要解答德国因何战败这个疑问,云石君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自然是德国地缘区位的劣势。
往西,要穿越英吉利海峡,往东,要面临苏联的战略纵深和恶劣气候,这些都意味着德国对东西欧的战争,必须是长期性的。如果对单一方向,那长期性还能维持下去,两面作战的长期性,这绝非德国可以承受,最后的失败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其次,德国石油资源极度紧缺,军工业产能不足。
德国统一后,乘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春风,迅速成长为工业强国,到一战前,德国经济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按理说,有这样一份殷实的家底,德国无论如何都不会与资源紧缺、军工业产能不足扯上关系。其实不然。
战争是一场烧钱的游戏,到了现代战争,更是变成了烧能源的游戏,石油和煤炭就是支撑德国战争机器的两大能源。
德国最丰富的战略资源要数铁矿和煤矿。鲁尔工业区以煤矿闻名整个欧洲,这对德国的军事工业和其他工业非常重要,众多重工企业如克虏伯兵工厂强大的生产能力就证实了这一点。
与铁矿和煤矿的富足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石油资源的极度匮乏。
⑽ 二战时英国、美国、法国和苏联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行动持什么态度
英法前期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波兰。后来实在退无可退才向德国宣战。
苏联开始因为不想卷入战争,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于前期也是纵容德国的,知道德国入侵苏联才开始加入对德作战。
美国也是隔山观虎斗,后期才来收割人头。
对于日本,英美法苏只是在乎日本是否伤害了自己在中国的利益。是在战胜德国后才来帮助中国干掉日本。(美国从珍珠港事件之后开始向日本宣战,其余三个国家处理完德国后向中国支援)
意大利只是德国的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