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怎么画二战德国潜艇

怎么画二战德国潜艇

发布时间:2022-06-15 18:37:05

❶ 二战德国U型潜艇的结构

介绍一下德国的U型潜艇

1906年初,德国人建造了以柴油机为动力的U型潜艇。1914年9月5日,德国U21号潜艇用一枚鱼雷击沉英国军舰“开路者”号,250名官兵葬身海底。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比利时海外用不到90分钟的时间就击沉3艘12000吨级的英国装甲巡洋舰,舰上1500人死亡。到1915年末,德国潜艇击沉600余艘协约国商船;到1916年和1917年,被击沉的商船总数已分别达1100艘和2600艘。仅1艘U35号德国潜艇就独自击沉了226艘舰船,总计达50多万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总数达5906艘,总吨位超过1320万吨。据统计,整个第一次世界大占中用潜艇击沉的各种战斗舰艇共达192艘,其中有战列舰艇共达192艘,其中有战列舰12艘,巡洋舰23艘,驱逐舰39艘,潜艇30艘。战争中各参战国共建造了640余艘潜艇,德国建造的潜艇就有300多艘,其中U型潜艇以其卓越的水下机动性和作战能力在海上了尽了风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潜艇成为主要的水下战舰。占前,各参战国共有潜艇496艘,战争中建造了1669艘,潜艇总数达2100余艘。战争期间,潜艇击沉的作战舰艇达395艘(含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17艘、巡洋舰32艘、驱逐舰122艘),击沉的运输舰船达5000余艘,2000余万吨 。德国依仗性能先进的U型潜艇,大大西洋海域有效地攻击了盟军的商船队和护航船队。指挥德国潜艇的海军上将卡尔·邓尼兹发明了“狼群”战术,用6—12艘潜艇组成水下舰队,白天尾随护航队,白天尾随护航队,黄昏时进入攻击阵位,夜晚钻入护航队中用直航鱼雷实施近程攻击。1940年10月,一个由12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就击沉了32艘舰船,而自己安危无恙。到1941年,德国用潜艇击沉盟军舰船的总数已达1150艘;到1942年上升到1600艘。1943年以后,盟军在舰艇、飞机上加装了反潜雷达,使舰船沉没数量降低了65%,到1944年只有200艘舰船被击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共建造潜艇1131艘,加上战前造的57艘,共1188艘。这些潜艇击沉了3500艘舰船,造成45000人死词组。到战争结束时,德国有781艘潜艇被盟军击沉。
图纸没找到.

❷ 二战德国潜艇的问题

德国潜艇普遍很小,只有7C和9型以及最后的21型潜艇可以轻松横跨大西洋作战,其他潜艇必须要有奶牛--加油潜艇,或者水面补给船只,以及基地的支持才能实现跨大西洋的巡逻。德国潜艇的战区设定决定了他们不会像美国和日本那样变态的加强潜艇的续航力,一般德国潜艇能有10000海里以上的巡航力就很好了。

❸ 关于二战德国潜艇的问题

一,投入量产的远洋大型潜艇里最好的是UXXI,世界上第一种设计出来完全用于水下作战的潜艇,是现代攻击型潜艇的鼻祖。

它是拥有自动装填装置,20分钟里能扔出去18条鱼雷的怪物。先进的声纳系统使得它发射鱼雷时不需要升起潜望镜瞄准。流线型外形设计,不搭载大口径舰炮,流线型对空防御机关炮塔,保证了其水下航速最高可达到17.2节,几乎两倍于当时其他潜艇的水下极限航速。只要用5小时的通气管潜航状态给电池充电,就能以6节航速在水下持续作战约48小时。

而且UXXI是世界上第一种动用模块化量产制造技术的潜艇。只可惜由于技术不成熟,加上战争后期盟军一再空袭对潜艇制造厂商生产计划的影响,使得实际上为了调整各模块之间的联结运作,反而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此型号潜艇直到战争结束也只有4艘进入服役状态。

二,关于二战德军潜艇部队的伙食待遇,网上能找到的资料几乎没有。不过至少陆军部队的待遇还是有据可查的。基本上士兵每日的面包、肉食(包括鲜肉、咸肉、香肠、罐头等)、蔬菜(新鲜的或是干制的)、薯仔、饮料(咖啡,茶等)、甚至烟草和酒类等等都有固定配给量(能不能在实战时达到是另一回事……)。潜艇部队补给不易,所以种类上可能会有些差别,不过标准应该比陆军高。此外军官的待遇总是高过士兵的。

在《Das Boot》这部电影里,刚出航时潜艇上军官晚餐还能吃到小牛排。等漂了几周后就只能喝番茄汤就面包了。

❹ 二战德国远东潜艇舰队详情

1943年5月31日,邓尼兹前往柏林晋见希特勒,向元首汇报了潜艇战极其不利的局面,由于盟军空中力量的急剧增强和新式定位仪器的大量使用,潜艇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希望能在技术条件解决后再恢复在大西洋的破交战,但希特勒认为绝不允许放弃潜艇战,因为即使进行战略防御,潜艇在大西洋上的活动也要比在欧洲沿岸进行被动防御要好,而且潜艇战牵制了盟国大量的兵力兵器,一旦放弃潜艇战,盟军用于护航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转用于其他任何地方,那都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邓尼兹决定不惜巨大牺牲,继续进行潜艇战,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他下令潜艇主要在盟国防御比较薄弱的中大西洋亚速尔群岛海域活动,等待合适的时机再重返北大西洋。
这一决定给了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总司令英格索尔上将指挥的反潜舰队一展身手的大好时机,以“博格”、“卡德”、“科尔”、“桑提”等护航航母为核心的反潜舰队,充分展示了航母及舰载机的威力,沉重打击了德军潜艇。
而6月在北大西洋,没有一支船队遭到攻击。
6月3日,“博格”号首开记录,在为GUS—7A船队护航时,一举击沉U—217号潜艇和U—118号补给潜艇。
6月9日,为了继续实施潜艇战,牵制盟军的护航力量,邓尼兹挑选了9艘战斗潜艇和2艘补给潜艇,组成艇群前往同盟国护航力量薄弱的印度洋,至年底,这些潜艇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上与日军潜艇并肩作战,总共击沉了57艘运输船,合计33.7万吨,成为德军潜艇退出大西洋海域之后的又一亮点,但印度洋上的海上运输相对于大西洋而言,无论数量,还是战略地位,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7月德军潜艇开始装备代号为“鸬鹚”的音响自导鱼雷,这是德军潜艇的杀手锏,能自动追踪船只发动机的声音进行攻击,可惜由于产量较少,出击的潜艇一般每艘只能配备4条。德军专门将其用于攻击盟军船队中的护航军舰,然后利用船队警戒圈因护航军舰被击沉击伤所造成的缺口,再使用普通鱼雷攻击运输船。而美军舰载机也开始使用新型的“菲德”音响自导鱼雷,首次投入实战就创造了骄人的战绩,一举击沉潜艇4艘!
7月是德军潜艇损失最惨重的月份,不仅是在比斯开湾空潜战中,而且在中大西洋亚速尔群岛附近海域,美军航母舰载机竟连续击沉7艘潜艇。至8月,美军反潜舰队总共击沉潜艇15艘,其中8艘是“奶牛”补给潜艇,击沉1艘补给潜艇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击沉1艘战斗潜艇,因为1艘补给潜艇能够延长战斗潜艇的作战时间,对于远离基地的中大西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非常有效打击了德军潜艇对中大西洋海上运输的破交作战,并大大降低了德军潜艇在加勒比海、南大西洋甚至印度洋上的战果。在中大西洋上,建立殊勋的王牌战舰是美军的“卡德”号护航航母,该舰的舰载机大队共击沉4艘潜艇,其中2艘补给潜艇。
同时1943年的7月,美国不断增长的造船能力已经使同盟国新建造船只吨位超过了被击沉船只的吨位,邓尼兹吨位战的如意算盘已经化为泡影。
6月至8月,德军潜艇共击沉同盟国运输船58艘,其中一半是在非洲南部好望角海域和印度洋上取得的,德军损失潜艇79艘,其中被飞机击沉的58艘,占73.4%。
8月起德军潜艇陆续开始装备“哈格努克”雷达接受装置、音响自导鱼雷、气泡诱饵发生器和高炮,其中邓尼兹还加紧了新潜艇建造,采取艇体分段建造法,以提高潜艇建造的速度。此外,他还对战争态势和潜艇战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决定继续实施对同盟国海上运输线的破交作战,以牵制盟军大量的兵力兵器,并及时了解盟军反潜装备和战术手段的变化。他将潜艇战转败为胜的希望寄予新型潜艇的建造和实战使用。
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得邓尼兹觉得有了重返大西洋的底气,遂于8月底逐渐放宽了禁止进入大西洋的命令。
9月初,先后有两批各13艘潜艇,分别从德国、法国和挪威的基地出航,其中从比斯开湾出发的潜艇除了充电外,一直都是沿着西班牙海岸潜航,以避免盟军的打击。
9月16日,由16艘潜艇组成的“拉顿”艇群在北大西洋展开,准备投入破交作战。
9月18日,从英国开往美国的ONS—18船队和ON—202船队驶近“拉顿”艇群所在海域,英国海军部对此已经有所察觉,因此命令这两个船队航线稍向西北改变,企图规避德军潜艇的截杀。
9月19日,邓尼兹下令潜艇再次进入大西洋。当天从冰岛起飞的盟军“解放者”反潜飞机为ONS—18船队提供了可靠的保护,并击沉了U—341号潜艇。入夜后有2艘潜艇对该船队进行了攻击,1艘英军驱逐舰因所发射的“刺猬弹”过早爆炸而遭到重创。同时加拿大海军派出了2艘驱逐舰和4艘护卫舰前来加强船队的护航。
9月20日,德军潜艇发现了ON—202船队,U—270号随即实施了攻击,用音响自导鱼雷击伤了“拉根”号护卫舰,U—238乘机突破船队的警戒圈,一连击沉2艘运输船。U—338号潜艇正想投入攻击,却被担负空中掩护的“解放者”飞机发现,当即发射“菲德”音响自导鱼雷将其击沉。当晚,ONS—18船队和ON—202船队会合,但由于反潜飞机因燃料耗尽而相继离开,给了德军潜艇以可乘之机,使用音响自导鱼雷接连击沉2艘护航军舰。
9月22日,晴朗的天气正是空中巡逻的反潜飞机大展身手的有利条件,“解放者”飞机发现并重创2艘德军潜艇,伴随ON—18船队的“麦卡尔平”号护航航母所搭载的舰载机也不时起飞,为船队提供空中掩护,虽然没有取得击沉击伤潜艇的战绩,却一再迫使潜艇下潜,无法实施攻击。但德军潜艇仍如幽灵般的顽强追踪着船队,保持了与船队的接触,企图寻找战机实施攻击。
9月23日凌晨,终于有数艘潜艇突破了船队的警戒圈,先后击沉1艘护卫舰和4艘运输船。天亮后,盟军加强了空中掩护,岸基反潜飞机和护航航母舰载机密切协同,有效压制了德军潜艇,终于迫使所有潜艇长时间下潜,从而使船队得以彻底摆脱潜艇的追踪。
此次破交作战,是德军潜艇重返大西洋后的第一仗,盟军共损失6艘运输船(计3.6万吨)和3艘护航军舰,同盟国损失的运输船都是在夜间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被击沉的,而损失的护航军舰都是被德军新型武器音响自导鱼雷击沉的。德军潜艇则被击沉3艘,击伤3艘。
针对德军潜艇的音响自导鱼雷,盟军迅速采取措施,紧急装备了“福克瑟”噪音发生器,这种装置是用绳索拖在船只后面,能够发出很大的声音,吸引音响自导鱼雷,使军舰免受损失。
由于德军潜艇在上报9月战果中有些夸大,令邓尼兹信心倍增,特别是对音响自导鱼雷寄予了很大希望,进入10月后再次调集潜艇于北大西洋,准备依靠音响自导鱼雷重新夺回破交战的主动。
1943年秋季,美国巨大的造船工业能力逐渐开始显示出来,标准万吨级的运输船被冠以“自由轮”和“胜利轮”的美名,开始成批生产,尤其是凯泽造船厂采用预制件生产线技术进行流水线生产,船厂的总装车间里,数以千计的铆工不分昼夜轮班工作,将预制生产出的船只部件铆在一起。在“天才的美国造船工人”奇迹般努力下,万吨轮建造速度从年初的六个月,逐步缩短到5月的不到三个月,再到9月的四个星期,直到10月间“罗伯特•皮尔里”号万吨轮仅仅四天零十五小时就建成下水,下水时甚至连船身的油漆都没干,创造了造船工业的神话!这一造船记录直至今日从未被打破!就这样,邓尼兹击沉运输船的吨位大于同盟国新建运输船的吨位来决定战争胜利的企图终于成为泡影。
10月初盟军两支护航船队先后改变航线,避开了潜艇的巡逻线。第三个船队拥有强大的空中掩护,德军潜艇不但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反而损失了U—279号和U—389号潜艇。第四个船队是SC—143船队,该船队编有30艘运输船,由包括1艘护航航母在内的10艘军舰护航,船队附近还有4艘驱逐舰可随时提供支援。
10月6日,德军远程侦察机发现该船队,邓尼兹立即命令正在北大西洋活动的“罗斯巴赫”艇群前往截击。
10月7日,U—448号潜艇发现船队,当晚就有8艘潜艇先后赶到,与船队保持接触,但遭到护航军舰有效压制,没能突破船队警戒圈。
10月8日凌晨,U—378号潜艇用音响自导鱼雷击沉波兰驱逐舰“奥坎”号。天亮后,与船队同行的“拉帕纳”号护航航母起飞“剑鱼”反潜飞机和从冰岛起飞的“解放者”反潜飞机协同作战,击沉了2艘潜艇,击伤1艘潜艇,并彻底粉碎了德军潜艇攻击船队的企图。下午德军派出了BV—222水上飞机以引导潜艇攻击,但仍毫无收获。黄昏时分,“桑德兰”岸基反潜飞机又击沉了U—610号潜艇。入夜后,盟军首次在夜间出动装备利式探照灯的“解放者”反潜飞机为横渡大西洋的船队提供空中掩护,使船队在夜间得到了有效保护,可惜由于受续航力的限制,天亮前就不得不返航,德军U—645号潜艇乘机利用拂晓前空中掩护短暂中断的时候发起攻击,击沉1艘运输船。随后德军潜艇便停止了攻击。
此次破交战,德军击沉驱逐舰、运输船各1艘,却付出了3艘潜艇被击沉,1艘被击伤的巨大代价。
10月8日,葡萄牙同意同盟国使用在亚速尔群岛的两个机场。10月19日首批岸基远程反潜飞机就转场到来,原先空中护航力量最薄弱的中大西洋也开始得到充分的空中掩护。从此以后,同盟国的岸基航空兵空中掩护遍及整个大西洋,因此北大西洋的空中掩护进一步巩固完善。
10月15日,德军“施利芬”艇群的U—844号潜艇发现了ON—206护航船队,该船队是从英国开往美国的,编有65艘运输船,由2艘驱逐舰和2艘护卫舰护航,并在必要时还能得到2艘驱逐舰和3艘护卫舰的支援。
10月16日,U—964号潜艇发现了ON—206船队附近的ONS—20护航船队,该船队编有52艘运输船,由5艘驱逐舰保护。
为了集中最大的兵力对这两支船队实施集群攻击,邓尼兹命令附近的所有潜艇必须迅速、果断接近船队,为了迅速加入战斗,邓尼兹特别指示必须以水面航行赶赴战场,如果遭遇飞机则用甲板上的高射炮进行抗击。结果在潜艇接近船队时,多艘潜艇与盟军反潜飞机发生了激战,3艘潜艇被击沉,盟军被击落、击伤“解放者”飞机各1架。只有U—426号潜艇于傍晚前后赶到了ONS—20船队所在海域,并实施攻击,击沉1艘运输船。鉴于ONS—20船队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原来为ON—206船队提供支援的B7护航大队2艘驱逐舰和3艘护卫舰奉命前往支援ONS—20船队,在这批护航军舰赶赴ONS—20船队途中,发现并击沉了德军U—631号潜艇。当晚在ONS—20船队附近的6艘德军潜艇均被护航军舰驱走,失去了与船队的接触,因此船队在夜间未受损失。
10月17日,U—309号潜艇再次发现ONS—20船队,根据U—309号的报告,邓尼兹命令“施利芬”艇群尚存的12艘潜艇继续对船队实施攻击,但在盟军强大的空中掩护下,先后有9艘潜艇遭到反潜飞机攻击,被击沉1艘,击伤2艘,盟军仅损失1架“桑德兰”飞机。不久护航军舰采取英国海军上校威卡发明的新战术,即两舰协同攻击,两舰排成纵列,二号舰用声纳确定潜艇准确位置和速度,然后引导一号舰到达潜艇垂直上方,实施深弹攻击。这种战术能避免单艘舰在对潜攻击时声纳探测的盲区,从而大大提高深弹攻击的准确率。——新战术果然一举奏效,击沉了U—841号潜艇。德军这才停止了攻击。
此次破交战,德军攻击了两支护航船队,仅击沉了1艘运输船,却被击沉6艘潜艇。
由于护航军舰反潜新战术的推广,德军潜艇被水面舰艇击沉击伤的数量大为增加,9月和10月至少有25艘潜艇被水面舰艇击沉。
10月24日起部署在北大西洋上的24艘潜艇组成的“西格弗里德”艇群(后增至31艘),先后对横渡大西洋的盟军HX—262、ON—207、SC—145、ON—208、HX—263、ONS—21和HX—264等七支船队进行了攻击,但盟军空中掩护力量的日益增强,以及水面舰艇和飞机协同逐渐密切默契,德军潜艇不但未获巨大战果,仅击沉2艘运输船和2艘军舰,击落2架反潜飞机,反而损失惨重,先后有9艘潜艇被击沉,这些都毫无疑问地说明,德军潜艇的“狼群作战”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10月下旬部署在直布罗陀航线上的德军由8艘潜艇组成的“席尔”艇群,接到德军FW—200侦察机发现船队的情报,这是由两支护航船队合并而成的开往英国庞大船队,共编有60艘运输船,由7艘护航军舰掩护。“席尔”艇群迅速前往截击,31日U—262号潜艇击沉了1艘运输船,但U—306号潜艇被击沉,U—441号被击伤。从盟军空中掩护的密度和强度,邓尼兹准确判断出盟军已开始使用亚速尔群岛的机场,这样盟军船队将会得到强大的空中掩护,邓尼兹只得命令停止攻击。
10月间德军两艘补给潜艇U—422号和U—220号先后被美军护航航母“卡德”号和“希洛克岛”号击沉,这样德军只剩下U—488号一艘补给潜艇来为游弋在广阔海域的战斗潜艇提供海上补给。邓尼兹不愿再损失这艘宝贵的补给潜艇,特意将其从比较危险的海域调到稍稍安全的非洲沿岸海域。
9月和10月,同盟国64支横渡大西洋的护航船队2468艘运输船中总共只损失了9艘运输船。
邓尼兹鉴于集群作战损失太大,被迫于10月下旬,决定彻底放弃艇群作战,改为单艇作战。此时邓尼兹所要考虑的不再是如何击沉同盟国运输船,而是潜艇的生存。此时盟军强大的岸基航空兵,反潜飞机数量已达3000架以上,平均每一艘德军潜艇将要对抗二三十架飞机,而且岸基航空兵已在冰岛、爱尔兰、纽芬兰、百慕大群岛、格陵兰岛和亚速尔群岛等地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网,加上护航航母的舰载机,空中掩护几乎覆盖整个大西洋航线,再加上护航航母的舰载机和水面舰艇所组成的攻击性反潜特混舰队,以及在比斯开湾的封锁,有效挫败了德军的“狼群战术”,同盟国的船队终于可以在大西洋上安全航行。
11月和12月,德军潜艇总共只击沉13艘运输船,计7.1万吨,而损失的潜艇则高达16艘。这一战绩与1943年3月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1943年是大西洋反潜战关键性的转折之年,从年初德军潜艇的辉煌胜利,到年底德军潜艇的日落西山,对于同盟国而言,黎明前最黑暗的艰苦时期已经过去,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全年,同盟国损失运输船466艘,约220.3万吨,尚不及1942年的一半!德军损失潜艇则高达237艘。而且德军被迫放弃了潜艇集群攻击战术,使同盟国能够从下半年起,比较安全地将大量的人员、装备和物资横渡大西洋,运到英国。这些人员、装备和物资,正是为1944年6月盟军实施开辟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是无法保障横渡大西洋的运输船队航行安全,诺曼底战役的准备就无法及时完成,而诺曼底战役如果推迟发动,德国就会利用这一喘息之机,加强防御准备,那时这一决定战争命运的登陆战役胜负就难以预料。可以说,大西洋航线护航战的胜负,对于战争的胜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进入1944年,德军潜艇的作战越来越困难。
1月中旬,邓尼兹在北起苏格兰以西费洛斯群岛,南至法国布列塔尼半岛西端的布勒斯特广阔海域上部署了20余艘潜艇,以50千米间隔形成巡逻线。但由于盟军反潜飞机的巨大威胁,这些潜艇只能长时间潜航,发现船队的任务就只能交给空军的侦察机了,可惜空军飞行员缺乏海空搜索和跟踪监视的专项训练,几次发现了船队,却不能进行有效的监视,因此潜艇的攻击效率大为降低。
1月26日和27日,德军容克—290侦察机多次发现在北大西洋上的OS—66和KMS—40船队,邓尼兹集中了20艘潜艇,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干一场。
1月28日,盟军对德军潜艇的集结有所察觉,为了保障船队安全,命令岸防航空兵第十九大队在第八十九大队的配合下全力对两支船队航线附近海域实施大规模反潜作战,反潜飞机攻击了多艘潜艇并击沉了U—271号和U—571号2艘潜艇。
鉴于盟军强大的空中掩护力量,邓尼兹被迫于1月29日下令停止了对船队攻击,将这些潜艇召回法国,以便就近再投入新的战斗。
1月底,盟军派出由2艘护航航母和5艘护卫舰编成的英军第二支援大队,前去支援在爱尔兰以西海域航行的同盟国船队。
1月31日,该大队就在爱尔兰以西海域击沉U—592号潜艇。
2月3日,德军在爱尔兰以西海域共集结了28艘潜艇。
2月6日,德军容克—290侦察机在亚速尔群岛以北海域发现了合并在一起的SL—147和MKS—38船队,该船队由1艘驱逐舰、7艘护卫舰和1艘武装反潜拖网渔船护航。
2月8日,1艘护卫舰发现了U—762号潜艇,随即与其他两艘护卫舰实施协同攻击,将其一举击沉。
2月9日,德军U—238号和U—734号潜艇在接近船队过程中被护航军舰发现并击沉。
2月10日,由英军岸防航空兵第十五大队掩护的ON—223护航船队遭遇德军潜艇,德军U—283号和U—545号潜艇以艇上的高射炮与英军飞机对抗,虽然击落两架“惠灵顿”反潜飞机,但都被英军飞机和水面舰艇击沉。
2月12日,德军7架亨克尔—177轰炸机和3艘潜艇攻击了OS—67和KMS—41船队,伴随船队航行的“追踪者”护航航母的舰载机全力迎战,击落德军2架飞机,并击退了德军潜艇,使船队无一损失。
2月13日,邓尼兹为了避免潜艇的损失,下令转移到更远的西方海域活动。
2月14日至16日,德军多架侦察机发现在北海航行的同盟国多支船队,凭借岸基航空兵的强大掩护,船队安全通过了德军代号“刺猬”艇群组成的潜艇巡逻线。
2月17日,为确保船队安全,盟军出动第二、第十支援大队和B7护航大队加强在北海航行的船队护航力量。当天黄昏,邓尼兹根据侦察机的报告,将附近海域活动的21艘潜艇组成代号为“鲨鱼”的艇群,准备投入攻击。但盟军通过无线电侦听和破译,察觉了德军潜艇的活动,随即通知船队改变航向,以规避德军潜艇新的巡逻线。但德军无线电侦听同样也发现了船队的规避行动,先后出动10架侦察机进行大面积空中搜索,其中1架被盟军战斗机击落,但终于有3架发现了船队。
2月18日,接到侦察机报告后德军潜艇全速赶来,重新调整巡逻线部署。当晚,船队闯入潜艇巡逻线,护航军舰与德军潜艇发生激战,有3艘潜艇向护航军舰发射了音响自导鱼雷,只击伤了1艘护卫舰,该舰后在拖回基地途中沉没。而盟军护航军舰则击沉了3艘潜艇,其中U—264号潜艇是德军第一艘装有通气管的潜艇。
为潜艇装备通气管实际上是一种过渡措施,邓尼兹正在全力组织建造代号为“瓦尔特”的Z1型潜艇,这种潜艇排水量达1600吨,采用瓦尔特教授发明的新型发动机,并采取流线型艇体使水下航速更是达到创记录的14节,而且蓄电池能量比现有潜艇增加了一倍多,能长时间在水下高速航行,因此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水下超越船队,在船队航线前方实施攻击,并能依靠优异的水下安静性能摆脱护航军舰和飞机的打击。尽管这种新型潜艇的研制生产工作从1943年下半年就已开始,但由于盟军战略航空兵对研制单位和潜艇建造厂的猛烈轰炸,新潜艇的建造工程遭到了极大的阻碍,批量投产至少要到1945年才能实现,为了在这种新潜艇投产服役之前还能有效进行潜艇战,邓尼兹只好采取折衷方案,为潜艇装上通气管,所谓通气管实际是个进气管,通过这一管道使潜艇在下潜状态仍可补充新鲜空气,从而使潜艇即使是在潜航状态柴油主机仍能正常工作,这彻底改变了以往潜艇在潜航时只能由电动机提供动力的情况,由于使用电动机时蓄电池能量消耗很快,而蓄电池充电又必须由柴油机提供动力,潜艇就势必要浮出海面进行充电。使用通气管后就可以大大减少上浮充电的时间,使之能最大限度潜在水下,躲避盟军飞机的打击。如此一来,潜艇的损失是下降了,但由于长时间在水下航行,潜艇也就难以发现船队,更谈不上击沉运输船。为解决这一难题,邓尼兹于2月26日晋见希特勒,要求增加侦察机,并加紧Z1型潜艇的生产。
邓尼兹还下令潜艇转移至距离海岸1300千米的纵深海域,采取分散攻击战术实施破交作战。
2月下旬,邓尼兹将在北大西洋上活动的潜艇重新进行调整,在爱尔兰以西海域部署由16艘潜艇组成代号为“普罗森”艇群,在爱尔兰以南部署3艘潜艇,在冰岛附近海域部署1艘潜艇,另以3艘潜艇负责预报大西洋的天气情况。
2月24日,SC—135船队的护航军舰击沉了返航的U—257号潜艇。
2月25日,在爱尔兰以西海域活动的盟军第一支援大队6艘驱逐舰,积极开展搜潜、反潜行动,与正在该海域的德军潜艇展开了战斗,先后击沉U—91和U—358号潜艇,而U—358号在被击沉前用音响自导鱼雷击沉1艘驱逐舰。
3月1日,以“布洛克岛”号护航航母为核心的美军反潜特混舰队在亚速尔群岛以北海域击沉两艘潜艇。
3月2日,德军U—744号潜艇在比斯开湾以西击沉了盟军1艘坦克登陆舰。但随后就被盟军水面舰艇击沉。
3月初,在爱尔兰以西海域活动的“普罗森”艇群增加到24艘潜艇,并于3月9日先后攻击了两支船队,击沉驱逐舰和护卫舰各1艘。
3月10日,U—845号潜艇刚报告发现一支护航船队,就被船队的护航军舰发现并击沉。数艘潜艇闻讯赶往攻击,U—741号遭到了负责空中掩护的加拿大空军“桑德兰”反潜飞机连续三十小时的攻击,德军潜艇部队曾经引以为豪的高昂士气已经一去不返,U—741号的艇员竟自动放弃潜艇逃生。德军另两艘潜艇则密切配合,顽强抗击盟军飞机攻击,击落了1架盟军“惠灵顿”飞机。
3月12日,岸基航空兵有效掩护了正在大西洋航行的船队,U—311号击落了1架英军反潜飞机,但U—575号潜艇则遭到了英军“惠灵顿”反潜飞机和美军以“博格”护航航母为核心的反潜特混舰队的协同攻击,虽然U—575奋力抗击,击落了1架航母“复仇者”舰载机后仍避免不了被击沉的厄运。
3月14日,盟军第二支援大队的护卫舰在“文德克斯”护航航母舰载机协同下,击沉U—653号潜艇。
3月17日,盟军CU—17船队遭到德军潜艇的攻击,护航军舰击伤1艘潜艇,但船队中1艘油船被德军潜艇击沉。
此后,邓尼兹意识到在大西洋上继续实施集群攻击,只能遭到更大损失,于3月22日下令解散“普罗森”艇群,进行单艇游猎作战。
1944年的最初三个月中,盟军横渡大西洋的105支船队3360艘运输船,只有3艘被潜艇击沉,而德军则付出了36艘潜艇被击沉的惨重损失。邓尼兹因此下令取消了对横渡大西洋船队的攻击。
4月,由于盟军为即将开始的诺曼底登陆创造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欺骗和佯动,德军统帅部为盟军这一系列战略欺骗和佯动所迷惑,命令潜艇部队全力投入反登陆,邓尼兹因此以40艘潜艇组成一个艇群在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沿岸展开,企图阻止盟军的登陆。
尽管4月中,德军潜艇集中精力于反登陆,未能全力投入于破交作战,仍有6艘潜艇被击沉,其中2艘是被美军“瓜达尔卡纳尔”号护航航母和5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三大队击沉的。
5月初,在大西洋上活动的德军潜艇只有区区5艘,不久其中的2艘也遭到击沉的命运。
5月16日至31日,英军岸防航空兵第十八大队对德军从挪威进入大西洋的潜艇发动了空中反潜战。英军投入了“卡塔林那”、“桑德兰”和“解放者”等多种型号的反潜飞机,先后发现德军潜艇22艘次,攻击13次,击沉4艘潜艇,迫使2艘潜艇折返出发基地。
此外,U—476号在与英机的对抗中击落了1架“桑德兰”飞机,但潜艇也遭到重创,后终因伤势太重而由U—990号潜艇击沉。而U—990号潜艇不久也在特隆赫姆附近被盟军飞机击沉。
在第十八大队进行空中反潜战的期间,德军只有8艘潜艇进入大西洋。
5月底,德军在美国海岸只部署了2艘潜艇,在非洲沿海也不过2艘,潜艇数量已经下降到最低,而且都只在为生存而奋斗,根本谈不上取得什么战绩。邓尼兹在大西洋上部署了3艘潜艇,而且都只是负责报告天气预报,在比斯开湾各港口集结了约70艘潜艇,准备用于抗击盟军即将在法国的登陆。
5月29日,美军“布洛克岛”号护航航母和5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二十二反潜舰队第一大队与德军U—549号潜艇遭遇,U—549号抢先对“布洛克岛”号航母实施攻击,航母被3条鱼雷命中,很快倾覆沉没,还有1艘驱逐舰也被潜艇发射的音响自导鱼雷击伤。但随后U—549号潜艇就被另2艘驱逐舰击沉。
由于“布洛克岛”号航母被击沉,第一大队奉命返航,其原先的反潜使命由以“瓜达尔卡纳尔”号护航航母和5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三大队接替。
6月1日,邓尼兹下令不准没有装备通气管的潜艇进入大西洋活动,以减少越来越多的潜艇损失。
6月3日,英军岸防航空兵第十八大队继5月发动针对挪威海域德军潜艇的首次空中战役后,再度发起空中反潜战役,目的是尽可能阻止德军潜艇从挪威海域进入英吉利海峡,参战兵力有英国空军第八十六中队、第二零六中队、第二一零中队、第三三三中队和加拿大空军第一六二中队,机型有“卡塔林那”、“解放者”、“英俊战士”等,至7月先后击沉德军潜艇10艘,击伤7艘,有力配合了诺曼底登陆。
6月4日,第三大队的“查特林”号驱逐舰声纳发现了德军U—505号潜艇,第三大队司令加勒里海军上校立即命令2艘驱逐舰前去支援,而“瓜达尔卡纳尔”号航母则转向西行,2架“野猫”战斗机紧急起飞。“野猫”战斗机赶到发现潜艇海域,很快清楚看到潜艇在水中的轮廓,战斗机立即向潜艇射击以便为驱逐舰指示目标,“查特林”号冲过来,一口气投下12颗浅定深深弹,水柱冲天而起,海水剧烈翻腾,近在咫尺的猛烈爆炸使潜艇遭到严重损伤,艇长兰格上尉只得下令上浮,就在深弹攻击六分钟多后,潜艇在距离“查特林”号驱逐舰约640米处浮出水面,潜艇指挥塔台和艇首出入舱口打开,艇员蜂拥而出争相逃命,“查特林”号和刚赶到的另2艘驱逐舰不等命令,就纷纷开火,空中的“野猫”战斗机也开始射击,密集的炮火

❺ 德国在二战最厉害的潜水艇是什么希望有图片

德国在二战最厉害的潜水艇是XXI(21)型U艇。

XXI(21)型U艇有关资料乘员:57 人

艇长:76.7 米
水面最高航速:15.6 节
水下最高航速:16.8 节
水上航程:1550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56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50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
鱼雷总数:24枚
武备:4 x 20 mm 高炮
在吸取了“沃尔特”潜艇的经验教训之后,德国海军把新型潜艇的设计重点放在了提高潜艇的水下性能上。和“沃尔特”潜艇在用尽过氧化氢燃料后只能依靠传统柴/电推进方式不同,新型电动潜艇由于可以进行反复充电因而可以反复达到水下最高航速。1943年6月底,新型潜艇的设计工作初步完成,新型潜艇被命名为XXI。
XXI型潜艇被认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潜艇,其满载排水量为2100吨,将具备流线型外壳并安装有水下通气管,其水下航速将是先前安装水下通气管的潜艇的两倍以上。艇上将装备30毫米防空炮,但由于安装问题后被20毫米炮取代。
XXI型潜艇可携带12枚水雷和23枚鱼雷,由艇首的6部鱼雷发射管发射。艇上装备的半自动鱼雷水压装填系统可在12分钟内装填6枚鱼雷,而在一艘典型的VIIC型潜艇上,需要10到20分钟才能装填一枚鱼雷。
为了实现在全球任何海区进行长时间持续水下潜航,艇内安装有空调装置。同时,蓄电池组的容量是以往艇型的3倍,使得潜艇的水下最大航速提升至17.2节,但仅能维持1小时。XXI型潜艇的最大潜深为280米,在采用10节的水面航速航行时,其航程可达15500英里;采用5节的水下航速则可保证实现60个小时以上的水下静音航行,航程可达360英里以上。潜艇外壳涂敷有反雷达波涂层,并在水下通气管上安装了雷达接收机。由于水下性能极佳,XXI型潜艇在拥有强大攻击力的同时又具备了较高的生存能力。在全速航行时,其航速几乎与敌护航舰只相当,流经其流线型艇体的水流产生的气泡令盟军ASDIC反潜搜索器定位困难。为了应对反潜舰只的深弹攻击,潜艇安装了两台共轴静音电动机使得潜艇在遭受攻击时更容易逃脱,因而其实战性能远超过“沃尔特”潜艇。
1943年8月,建造工作正式开始。为了提高建造速度,XXI型潜艇将采用全焊接结构并分为八段在不同的造船厂内建造然后总装。XXI型潜艇前所未有的得到了最大优先建造权,所有早期艇型的建造都因此而停止。XXI型潜艇也有过几种补给型改型,但由于对基本型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延误,最终被陆续放弃。尽管如此,盟军对德国境内的运河及运输系统的战略轰炸还是严重阻碍了XXI型潜艇的建造。首艇U-2501号于1944年4月3日下水,6月27日正式服役。
直到大战末期,仅有两艘XXI型潜艇执行过战斗巡逻任务。1945年4月30日,由艇长施内(Schnee)指挥的U-2511号潜艇被派往加勒比海执行任务。5月4日,U-2511号发现了由数艘驱逐舰护卫的英国皇家海军"诺福克"号(HMS Norfolk)巡洋舰。U-2511号采用静音深潜的方式渗透进护航编队中心并接近至距"诺福克"号500米处,而后者毫无察觉。由于数小时前该艇刚刚接到德国投降的消息,U-2511放弃了此次绝佳的攻击机会。U-2511号潜艇最终于1945年5月5日抵达挪威的卑尔根(Bergen)。此外,U-3008号艇也曾于1945年5月4日与一支盟军护航船队遭遇,因为同样的原因未作攻击。上述两支盟军水面编队都是在战后才得知自己曾与德军潜艇遭遇,当时则浑然不觉。U-2511号潜艇艇长施内这样评价自己的潜艇:该型艇噪音极低,却拥有极高的水下航速,即便被敌反潜编队发现亦无可奈何。(知友“李超是超帅”解答)

❻ 介绍一下,二战德国U型潜艇从1938-1945的所有型号和潜艇构造,最好有图

U艇 德文开头的U 广泛意义上代表了当时德国潜艇的先进
型号例如 VIIB VIIC IXB IXC IXC2 XXI 德国U艇—U-995
在Kiel以北的海边小镇Laboe现存一艘完整的建于1943年的U艇——U-995号,它属于Type VII c型
U-995装有两台MAN公司的6冲程4缸柴油发动机,每分钟470转,1400马力x2,两台BBS电动机,每分钟295转,375马力x2。2个9160Ah的蓄电池,放电时间20小时。 德国工业城市Kiel的造船工业十分发达,更是着名U艇诞生的摇篮。2月份的时候去该城市旅游,就是冲着真正的U艇去的。U艇——U-boot,在德语里面就是潜水艇的意思(Unterseeboot),两次大战中曾经让盟军闻U色变,U艇也就成了德国潜艇的代名词。
在Kiel以北的海边小镇Laboe现存一艘完整的建于1943年的U艇——U-995号,它属于TypeVIIc型。此艇1943年9月16日服役,战后曾一度由挪威海军作为训练艇使用,后交还联邦德国海军,现在成了博物馆。
全长67.23米,宽6.20米,全高9.55米,水面排水量759吨,水下排水量1070吨,最大下浅深度240米,航速:水面17节,水下7.6节。U-995装备5个533mm鱼雷发射管,前4后1,可携带12枚鱼雷或者26-39枚水雷。(图中可以看到鱼雷发射管口已经封闭了)

❼ 二战德国U型潜艇是的图案各代表什么像U96就有一个剑鱼的标志

说法好象不是很正确

毕竟属于军人自己的涂鸦

比如美国空军的涂鸦行为

❽ 二战期间,德国的潜艇战对美国取得了哪些战果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德国对美宣战,邓里兹即开始对美实行“全面无限制潜艇战”。

自从德国向美国宣战后,美洲的一些国家也相继参战,战火烧到整个西半球。这之前,潜艇战的战场只在英伦三岛和地中海,而现在邓里兹的“狼群”可以无所顾忌地西进,开辟新战场。德国制造了可以远洋活动的大型潜艇,并且有排水量2000吨、绰号为“奶牛”的巨型油料补给潜艇的配合,“狼群作战”又有了新的转机。

1941年12月9日,邓里兹向他的潜艇部队发出指示:自即日起,对所有商船攻击的限制取消!即实行“全面无限制潜艇战”。

随后,邓里兹开始指挥“狼群”攻击美国。

12月16日,第一批由5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在U—133号艇长哈尔德根少校的率领下,悄悄驶离比斯开湾的基地,向美国东海岸进发。邓里兹严格命令,为保证此次行动的突然性,在驶往美国东海岸的途中,不许攻击任何目标。

“山姆大叔”太麻痹了。虽然报纸上天天画有邓里兹和德国潜艇的狰狞漫画,也刊有英国船队遭受袭击的悲惨消息,但人们普遍认为,那是在欧洲水域和美国大陆隔着一个大西洋呢!他们根本想不到,就在纽约港口外不远处的水下,5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像5只“野狼”一样正贪婪地盯着自己的猎物。

美国人可能忘了,既然宣战了就是敌人;既然是敌人,就有面临攻击的危险。

“U—133”号艇长哈尔德根少校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摩天大楼上的霓虹灯喷红吐绿,自由女神像也被灯火装饰得大放异彩,一艘艘商船前呼后拥,进进出出,所有的船只都亮着灯。

“天哪,这哪像战争!我怀疑他们是不是已向德国宣战,也许是在搞建国大庆!”哈尔德根后来写道:“既没有巡逻警戒,更谈不上护航编队。潜艇在这里作战,根本不需要什么战术,只要你会按那个鱼雷发射按钮就行了!当时,我真不忍心去打破那个被灯火编织成的美妙画面。”

当然,哈尔德根不会真的发慈悲,战争也不允许他发慈悲!5艘潜艇各自选好了发射位置,哈尔德根下达攻击命令后,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发射按钮。

此后,哈尔德根带领他的5艘潜艇从纽约港南下,昼夜潜浮,沿途大打出手。

威廉斯堡、查尔斯顿、佛罗里达,到处都有被他们击沉的商船。有时候他们杀得兴起,干脆白天也浮上水面,用舰桥上那门小口径高炮,轰击岸上的炼油厂、油库等大型目标。哈尔德根的艇群共击沉商船20万吨。当月,美、英盟国的海上损失急剧上升到55万吨。哈尔德根也成为邓里兹的新“王牌艇长”。

美国这块大陆自南北战争以来,已有80年与炮火硝烟绝缘,德国潜艇的袭击才使它的公民亲身感受到战争的存在。

饱受潜艇之苦的美国也开始编组护航船队。

但是,邓里兹的“狼群”继续南下,进入了加勒比海和南美海域。广阔的大洋上有无数条航线,处于攻击一方的德国潜艇完全掌握了主动权,不断转移攻击目标,使美英有限的护航兵力疲于奔命,防不胜防。

整个1942年,商船的月损失都保持在60万吨左右。

❾ 二战德国潜艇简介

二战德国潜艇资料!

XXI型潜艇

乘员 57 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艇长 76.7 米

水面最高航速 15.6 节

水下最高航速 16.8 节

水上航程 1550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 56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 500 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鱼雷发射管数量 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鱼雷总数 24枚

武备 4 x 20 mm 机枪

产量 119 艘

生产出来的119艘潜艇中,有113艘投入了使用。大战爆发之前,Walter和Germania Werft博士致力于一项通过对海水进行氧化处理以使潜艇发动机可以不依赖空气中的氧气工作的课题研究,这样一来潜艇就不需要频繁浮出水面。在实验艇XVII和XVIII建造完成后,许多项目都得以完成。然而该艇仍然得不到批量生产,事实上,三个重大缺陷已经暴露出来:

一艘XVIII型潜艇的造价,可建两艘VIIC型潜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对储水箱的性能所做的改进设计耗费太大

为了得到足够这些潜艇使用的氧化海水,需要做燃料的更新生产

于是实验艇XVIII转而使用柴油发动机,这就产生了XXI型潜艇——在当时仍属先进的潜艇。它具备在那个时代显得极为惊人的水下航速,其精良的装备使得该艇可以无须接近海面即可发现并攻击目标。此外,它的鱼雷水压装填系统可在12分钟内装填6枚鱼雷!而在一艘典型的VIIC型潜艇上,需要10到20分钟才能装填一枚鱼雷。该型潜艇的另一个新颖之处在于它的建造方式,整个艇体分为9段在不同的工厂建造,然后在3个船坞内进行最后的合并总装,这样一来极大的缩短了建造周期。但是VII型潜艇的出现太晚了,它无法改变历史。该型艇首艇于1944年5月12日下水,6月27日正式服役。两艘XXI型潜艇被派往加勒比海执行任务:Schnee的U - 2511号与Manseck的U - 3001号。其中U - 2511号违抗了命令并成功接近英国皇家海军诺福克号驱逐舰,在成功发射鱼雷后未被发现从而逃脱,战争结束后,这两艘XXI型潜艇得以返回母港。

XB型潜艇

乘员 52 人

艇长 89.8 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水上排水量 1980 吨

水下排水量 2177 吨

航速 16.4节(水面)/7节(水下)

吃水 4.7米

水上航程 565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 56海里/4节航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设计下潜深度 35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 2具(艇尾)

鱼雷数量 15枚鱼雷/或66枚SMA水雷

武备 105mm火炮/37mm机关炮/20mm机关炮

1938年,该型潜艇作为一种远洋布雷潜艇开始了它的设计工作,后来发展成I型和XA型(未生产,转成XB型)潜艇的结合体。该艇具有7个水密阁舱的双层艇壳,储油柜位于一号和二号阁舱,水柜以及燃料位于外层艇壳,水密调节舱和附加燃料舱位于艇中部,艇首和艇尾还有附加水柜。

战争期间,该型艇的指挥塔围壳被改装成VII型和IX型潜艇的样式,并于1944年中期在指挥塔围壳右侧安装了通气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XB型潜艇是一战以来设计建造的第一种专用于布雷的潜艇,这种潜艇大部分都是纳粹德国海军所建。该型潜艇可携带66枚SMA水雷和15枚鱼雷,这种2.15米长、直径为1.33米的水雷储存在潜艇两侧的12个垂直发射筒内。不过,这种水雷存在不少设计缺陷使得水雷往往过早引爆,需要数月的时间改进,所以直到1943年3月才恢复使用。隶属于位于波尔多的第12潜艇舰队的U-117号潜艇是第一艘使用改进后的SMA水雷的XB型潜艇,当时在摩洛哥海岸进行布雷。其后的四艘潜艇被建造成能够携带240吨燃油以供攻击潜艇使用的运油艇执行“奶牛”任务。

XI型潜艇

乘员 110 人

艇长 115 米

水上排水量 3630 吨

水下排水量 4100 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艇宽 9.5米

吃水 6.2米

水上航程 565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 56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 35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 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鱼雷数量 18枚

武备 20mmx2/12.7mmx4/37mmx2/一架“阿拉多”水上侦察机

战前德国海军新型潜艇的设计工作中首推XI型艇,该艇当时预计在1937年建造完毕。根据一战期间大型远洋潜艇的设计思想,XI型潜艇计划在艇壳外安装两个炮塔以及搭载一架“安道尔”231式水上侦察机,该机在不用的时候可以停放在艇首的一个巨大的圆柱筒内(这种结构类似于另外一种大型潜艇携带两艘袖珍潜艇的设计)。完全不切合实际的是,这种大型的XI型潜艇竟计划在不莱梅的威悉河上建造。该型潜艇于1939年1月17日开始建造,最终完成了4艘:U-112号到U-115号,建造工作于次年9月终止。

IXC型潜艇

乘员 48-56人

艇长 76.76 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水上排水量 1120 吨

水下排水量 1232 吨

水面最高航速 18.3节

水下最高航速 7.3 节

水上航程 1345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 63海里/4节航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设计下潜深度 23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 6具(艇首4/艇尾2)

鱼雷总数 22枚

武备 1 门105mm炮; 1门4联装37毫米防空炮;1门20毫米机枪

这种IXB型潜艇的改进型在设计上可多装载43吨额外的燃油,这使得该型潜艇在10节航速下的航程增加到13400海里。执行布雷任务时,该艇可携带44枚TMA型水雷或66枚TMB型水雷,部分IXC型潜艇如U-162到U-170号和U-505到U-550号潜艇则未按布雷任务设计。其近亲为IXC/40型潜艇。

IXB型潜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乘员 48-56 人

艇长 76.5 米

水面最高航速 18.2 节

水下最高航速 7.3 节

水上航程 1200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 64海里/4节航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设计下潜深度 23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 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鱼雷总数 22枚(或44枚水雷)

武备 105毫米甲板炮,备弹110发;20毫米机炮x2

排水量 1051吨(水面)/1147吨(水下)

IXB型艇是IX型艇的一种改进型艇,其排水量比后者稍大,航程也相应地增加1500海里。IXC型艇则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IXB型潜艇中的U-100号艇

该型艇可以说是大战期间德军潜艇中最为成功的艇型,平均每艘该型艇都有击沉10万吨各类船只的战绩。艇上携带有23枚鱼雷,这使得潜艇指挥官能够针对同一护航船队进行夜以继日的持续攻击。

IXB型潜艇中最着名的应该说是U-123号艇,正是该艇的指挥官Hardegen于1942年初揭开了美国海岸攻击行动(“鼓点”战役)的序幕。而Hessler指挥的U-107号艇则创下了战争期间攻击护航船队的最高记录,在非洲的弗里敦附近海域,该艇取得了击沉船只吨位共计10万吨的战绩。

同为该型艇的还有:U-64号、U-65号、U-103号、U-104号、U-105号、U-106号、U-107号、U-108号、U-109号、U-110号、U-111号、U-122号、U-123号及U-124号艇。

IX型潜艇

乘员 48 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艇长 76.8 米

水上排水量 1120 吨

水下排水量 1232 吨

水面最高航速 18 节

水下最高航速 7 节

水上航程 13450 海里/10节航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水下航程 63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 15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 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鱼雷总数 22枚

武备 1 门105mm炮; 1 到4挺20mm机枪

这种艇型是在1935-1936年作为一种远洋潜艇设计建造的,同时又是从IA级艇改进而来,其作战下潜深度为100米,最大下潜深度为200米,并在吃水线以下安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共可携带鱼雷22枚。该型艇具有与VIIC型艇类似的水上飞机和方向舵,艇内的控制室和指挥塔围壳内则分别安装有1部和2部潜望镜,但从IXC型艇开始取消了上述设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IX型艇具有5个外部鱼雷舱(其中2个位于艇首,3个位于艇尾),可额外存储10枚鱼雷。执行布雷任务时,该艇可携带TMA型水雷44枚或TMB型水雷66枚,但实际上多数IXC型艇并不适合执行布雷任务。该艇装备一门105毫米甲板炮,备弹110发,其防空武器的配置在大战期间则不尽相同。

VIIC型潜艇

乘员 44-52 人

艇长 67.1 米

水上排水量 769 吨

水下排水量 871 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水面最高航速 17.7 节

水下最高航速 7.6 节

水上航程 850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 80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 22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 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鱼雷总数 14枚

武备 1 门105mm炮; 1挺20mm机枪

VIIC型潜艇是由极为成功的VIIB型潜艇改进而来,两者具有相同的引擎设计和马力,但比后者更大的体积和排水量使得VIIC型艇的航速不及VIIB型。除了几艘后来的潜艇以外所有的VIIC型艇都装备有5个鱼雷发射管(4个位于艇首,1个位于艇尾),而诸如U-72、U78、U-80、U-554和U-555号都只在艇首装有2具鱼雷发射管,U-203、U-331、U-351、U-401、U-431、U-651号则没有艇尾鱼雷发射管。

VIIC型潜艇自1941年以来就是二战中德国潜艇部队的主力,在整个大战期间它的建造工作就一直没有终止过。第一艘服役的VIIC型潜艇是1940年的U-69号。VIIC型潜艇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战斗机器,几乎在所有有德国潜艇活动的海域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VIIC型潜艇投入使用时正是“快乐日”即将结束的时候,1943年底到1944年,它不得不面临盟军即将发动的反潜总攻势。

也许最为成功的VIIC型潜艇是U-96号,它在许多有关德国潜艇的影片中都出现过,还有一些防空潜艇。1944到1945年间,这些潜艇大多安装了通气管,VIIC/41型潜艇甚至做了更大改进,而大型布雷潜艇VIID则是由VIIC直接改装而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VII型潜艇

乘员 44 人

艇长 66 米

水上排水量 769 吨

水下排水量 865 吨

水面最高航速 17 节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水下最高航速 8 节

水上航程 850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 80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 15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 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鱼雷总数 14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武备 一门88 mm炮; 1到4挺 20mm机枪

VII型潜艇的首艇于1936年6月下水,其改进型艇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得到了广泛使用,从未有哪个国家能象德国VII型潜艇那样被建造如此之多。它最初的艇型发展成为VIIB型潜艇,其航程与操纵性能得到了很大改进, 在鱼雷射程内的攻击也显得相当有效。在此基础上做的进一步改进使得后来的VIIC型潜艇成为德国海军最具攻击力的潜艇。最后的VIIC/41型潜艇的下潜深度在战后很长时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潜艇可以匹及。另外,VII型潜艇的某些改型也用于布雷(VIID) 及成为其他潜艇补给燃料和鱼雷的补给艇(VIIF)。

II型潜艇

乘员 25 人

艇长 44 米

水上排水量 314 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水下排水量 460 吨

水面最高航速 12 节

水下最高航速 4 节

水上航程 5650海里

水下航程 56海里

设计下潜深度 100 米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鱼雷发射管数量 3 具(艇首)

鱼雷数量 6枚

武备 20mm机枪

II型潜艇,绰号"独木舟",是纳粹德国建造的首型潜艇。1935年凡尔赛条约被撕毁后,建造出来的该型潜艇的首艇由于其严重的易燃性在航程上受到很大限制。而其后的改进型则大大提高了潜艇的航程。潜艇无法持续3到4周运送物资,但它们可以在鱼雷用尽后回港补充。II型艇以后的潜艇均在外型上缩小了尺寸,从而使得某些能力受限,但艇员则感谢这一设计,因为潜艇的操纵变的更加容易。同时,潜艇的水下航速和坚固性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I型潜艇

乘员 43 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艇长 72.4 米

水上排水量 862 吨

水下排水量 983 吨

水面最高航速 18.6 节

水下最高航速 8.3 节

水上航程 7900海里/10节航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水下航程 78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 33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 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鱼雷数量 14枚鱼雷/或28枚TMB水雷

武备 一门20 mm机关炮

I型潜艇对于德国海军而言并不是一型设计非常成功的潜艇,主要是因为它是德国的一个工程小组为土耳其海军设计建造的,故而其主要目的是为后来德国海军大型远洋潜艇的建造打基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一艘完工的I型潜艇是U-25号,该艇于1936年2月14日在德国不莱梅下水,第二艘是U-26号,于一个月后下水。虽然该型潜艇武备强大,但不幸的是海上抗风浪性能无法令人满意:水面和水下航行时不够稳定;下潜速度慢;水下操纵性能不佳,同时还发现该艇的性能极不稳定。战争期间多次作战巡逻任务的中途放弃都是因为艇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故障造成的。这种潜艇令邓尼茨大伤脑筋,他在1939年12月20日的作战日记中写到:

“U-25,这种从战争一开始除了作短途巡航之外就只能呆在码头的潜艇,最好还是回到自己的码头去。”

1940年8月底,在第二舰队服役的这两艘潜艇相

阅读全文

与怎么画二战德国潜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