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国人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德国自1991年起建立家庭废弃物回收制度以来,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公司在其产品消费完毕后收回外包装等举措在德国已深入人心,回收已经成了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德国人去买东西一般会自备布制购物袋,他们家里一般会放置数个不同垃圾箱,平常将垃圾分成可回收塑料、玻璃、纸张等各种类别。德国主要的生活垃圾回收公司绿点公司的海克·席夫勒说,对德国人来说,垃圾分类已经变得“像刷牙一样平常”。
德国人认为回收对环境保护很关键,并认为德国在这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他们通过垃圾分类“正在日常生活中为环境保护做一些具体的事”。
(1)为什么德国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扩展阅读:
垃圾分类从鼓励到强制 重拳出击“中国式”垃圾处理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要求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一些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这些城市一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这意味着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及大连、青岛和深圳等都在其中;二是住建部等确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包括河北邯郸、江苏苏州、山东泰安、湖北宜昌等。
46城市的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车站、机场、码头、体育场馆、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及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农贸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企业负责对其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强制”分类。
⑵ 德国是怎样进行垃圾分类的
德国的垃圾分类包括:
生活垃圾:
1、黄色回收箱(桶、袋)
黄桶和黄袋专门收集带有绿点标志的轻型包装。
回收包括: 例如:空饮料罐、塑料包装或者利乐砖饮料包装等。
2、蓝色废纸回收箱
废纸和废纸板被收集到小型或大型的蓝色废纸桶中。
回收包括:报纸、杂志、产品广告宣传单、书籍以及纸质包装或纸板盒。
3、玻璃制品回收箱
废玻璃通过玻璃回收箱进行回收。有白色玻璃、绿色玻璃和棕色玻璃之分。
注意事项:
第一、请勿将多用途包装瓶即带有押金的包装瓶丢入回收桶中。
第二、玻璃瓶在丢弃前要去除瓶盖,因为瓶盖属于黄桶废弃物。
含有押金的瓶子及可循环使用瓶
可循环使用瓶均以这一标识标注。包装瓶带有押金,所以也称为押金瓶。例如啤酒瓶,虽然为玻璃瓶身,但属于押金瓶,所以不应丢入玻璃回收箱内。
4、棕色垃圾桶
这种棕色垃圾桶仅回收有机的、可制成堆肥的垃圾。
包括:剩饭菜、蔬果皮、鸡蛋或干果壳、咖啡滤纸、茶叶袋。花园废弃物例如树叶和剪下的草坪。
5、黑色的残余垃圾桶
专门回收杂类垃圾,即所有既不包含有害物质,又不包含可重复利用成分的垃圾。
包括:烟灰、吸尘袋、烟蒂、橡胶废料、妇女卫生用品、纸尿布、皮革和人造皮革。
6、有害物质的垃圾:
专门小箱子另行回收。例如废旧电池和蓄电池。回收箱在商店或超市可免费获得,可以装满后再交回商店或超市,以便对其进行专业报废处理。
⑶ 德国垃圾分类到底有多严格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其实也很有可能能想象到德国人垃圾分类是有多么严格。德国人本来就是严谨、严肃、认真的代表。他们做的东西坚硬,结实,耐用,质量高品质好,这都是他们的代名词,是世界公认的。想象他们严谨的认真的性格,也能想象到他们的垃圾分类是有多么的严格了吧!
德国的垃圾分类体系已经是非常完善的了,我们的上海等地也开始的垃圾分类也可以借鉴德国的垃圾分类体系,这样也非常有助于我们国家垃圾分类事业的发展。
⑷ 德国是怎样垃圾分类的
德国的垃圾分类包括:
生活垃圾:
1、黄色回收箱(桶、袋)
黄桶和黄袋专门收集带有绿点标志的轻型包装。
回收包括: 例如:空饮料罐、塑料包装或者利乐砖饮料包装等。
2、蓝色废纸回收箱
废纸和废纸板被收集到小型或大型的蓝色废纸桶中。
回收包括:报纸、杂志、产品广告宣传单、书籍以及纸质包装或纸板盒。
3、玻璃制品回收箱
废玻璃通过玻璃回收箱进行回收。有白色玻璃、绿色玻璃和棕色玻璃之分。
注意事项:
第一、请勿将多用途包装瓶即带有押金的包装瓶丢入回收桶中。
第二、玻璃瓶在丢弃前要去除瓶盖,因为瓶盖属于黄桶废弃物。
含有押金的瓶子及可循环使用瓶
可循环使用瓶均以这一标识标注。包装瓶带有押金,所以也称为押金瓶。例如啤酒瓶,虽然为玻璃瓶身,但属于押金瓶,所以不应丢入玻璃回收箱内。
4、棕色垃圾桶
这种棕色垃圾桶仅回收有机的、可制成堆肥的垃圾。
包括:剩饭菜、蔬果皮、鸡蛋或干果壳、咖啡滤纸、茶叶袋。花园废弃物例如树叶和剪下的草坪。
5、黑色的残余垃圾桶
专门回收杂类垃圾,即所有既不包含有害物质,又不包含可重复利用成分的垃圾。
包括:烟灰、吸尘袋、烟蒂、橡胶废料、妇女卫生用品、纸尿布、皮革和人造皮革。
6、有害物质的垃圾:
专门小箱子另行回收。例如废旧电池和蓄电池。回收箱在商店或超市可免费获得,可以装满后再交回商店或超市,以便对其进行专业报废处理。
⑸ 垃圾分类的好处.意义.重要性!
自从上海推行“垃圾分类”活动之后,其他城市也纷纷响应,“垃圾分类”的观念早已深入深入人心。“垃圾分类”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我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以及提高环保意识。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垃圾分类是一项全民参与的行动,通过对垃圾分类活动的了解和践行,能够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人们一起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一起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母亲。以上海为例,上海实行垃圾分类之后,虽然也有一些不太理想的地方,但是大多数居民都非常积极响应,减少了浪费资源、随手丢垃圾的现象,我看到有些市民去超市买菜都是自己带篮子,这些都是环保行为,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保护环境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⑹ 收一篇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科技论文,作文就可以。
摘要:垃圾分类,在全国的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根据分析垃圾分类问题上的一些现象,调查研究分类垃圾桶只“装”不“分”的各方面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症下药,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得垃圾分类这一举措能真正达成人们心中的共识,街头垃圾桶也就不再形同虚设。
关键词:垃圾分类 分类垃圾桶 环保 [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一、垃圾分类现状分析:
在美国,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垃圾生产大国之一,各色各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垃圾分类观念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同时美国政府在垃圾处理问题上进行长期性的监管,提供各类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使垃圾分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垃圾分类在例如巴西、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形成了必然的趋势,垃圾分类已逐步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尽管我国曾今在垃圾分类这一领域曾今做了各类尝试和努力,例如通过媒体进行垃圾分类知识以及意义的宣传,有关部门走进社区进行直接性的号召,以及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但至今收效甚微。
二、我国垃圾分类现状的原因分析
相关人士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形成相应的垃圾分类配套法规,推动垃圾分类的强制性动力不够。同时,全社会尚未养成自觉将垃圾分类的习惯,仅靠社会宣传动员的手段来推动垃圾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一)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
据调查,近八成的居民表示,平日扔垃圾时没有分类扔放的意识和想法,居民对于垃圾桶分类标识关注度较低,往分类垃圾桶内扔垃圾很少注意扔得对不对,仅仅是寻求方便,甚至部分人认为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就已经很环保了,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分类垃圾桶内的垃圾都是混装的。
与此同时,居民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概念模糊,仅仅认为,可用的,用来卖钱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又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不了解。何况分类垃圾桶早已被环卫工或拾荒者多次光顾,大多可用于回收的垃圾已经被拾走,最终环卫部门在统一收垃圾时仍是将所有垃圾一齐倒入拉机车,居民认为在源头进行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大,逐渐失去了垃圾分类的动力。
(二)垃圾分类缺乏强制性约束
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在立法层面上既没有约束机制,又没有鼓励机制,是一大问题。政府等相关国家机构现阶段仅仅采用宣传的手段是不足以从根本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在日本,如果居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环卫工人不会收你的垃圾,即使你丢进垃圾桶,也会被送回门口。
(三)垃圾处理的基础设备及资金投入的匮乏
由于人力物力有限,环卫处采取的也就是单一的垃圾车。相关机构人员表示,如果要实现真正分类,就要在投放分类垃圾桶之后,调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不同的垃圾。经粗略测算,分类运输至少要增加几千台车,对交通的压力巨大。而到了处理环节,我国几乎没有各类可回收垃圾的专项处理设备。因此,分了类的垃圾最终还是被混合运走。
一次环保产品展示会上,一套德国产的废旧电器无害化处理的生产线展示了垃圾处理的先进性,一边放进废旧设备的同时,另一边就会分解出金、银、铜等可利用的现成资源,但这样的设备标价却要1000多万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和问题是垃圾分类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三、有关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公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举步维艰。随着垃圾混合处理带来的浪费和污染越来越严重,分类处理垃圾势在必行,那么应当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一)垃圾分类观念的推广
垃圾分类观念的推广需要相关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垃圾分类有赖于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素养的提高,更需要政府等部门进行定期的宣传指导,并配合以长期的监督工作。
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事众所周知的事情。首先,相关部门需要从垃圾分类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出发,引导公民自觉意识到垃圾分类工作对于环保事业的巨大贡献;其次,国家应加强可回收垃圾概念以及处理问题等相关知识的普及率,同时辅助相关的经济鼓励和制裁措施,将垃圾分类的观念植入公民意识中。也可从校园着手,提高这些即将迈入社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的垃圾分类意识,从而实现分类垃圾桶的真正作用。
(二)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加大投入
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资料循环利用,建设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才会有生命力,垃圾分类工作不是只利用大范围投放分类垃圾桶就能实施进行的,政府应在垃圾分类上加大投入,这种投入包括政策引导、技术研究、运输体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资金上的投入,逐步建立起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垃圾处理硬件,从而建立起分类回收系统。
(三)鼓励各类环境社会团体的参与
我国存在大量的社会环境团体,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不亚于国家政府等相关机构,通过这些团体的共同参与,来完善垃圾分类制度与法规,并广泛推广与实施,来促进垃圾回收以及环境这一块的体制健全。
垃圾分类的制度及法规的制定实施工作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个人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除了专门的立法执法机构,公民也可通过媒体以及环保机构等其他一些社会性渠道来参与相关法规的健立和实施。
结论
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体制的健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是国际上着名的“生态国家”。
⑺ 德国走过了怎样的百年垃圾分类史
当上海市民正在为7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而忙碌时,一向以严明纪律性着称的德国人却已经将垃圾分类认真执行了将近30年。对于制定条条框框颇有心得的日耳曼人显然更希望挑战高难度的分类操作。德国走过了怎样的百年垃圾分类史?
随着第三帝国的覆灭,这段历史很快也被人们所遗忘。垃圾分类这个概念第二次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即便在今日也无人愿意肯定纳粹党在垃圾分类利用领域的些许成就。
步入1950-1960年代,随着莱茵经济奇迹的爆发,百废待兴的德国走上了快速复兴之路。捱过了20年苦日子的德国人腰包渐鼓,他们甚至将繁杂的产品包装或者包装垃圾的数量视为攀比的标的。
这一切终于在1970年代的能源危机迎来了转机。
1973年,民间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布了着名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个认知开始在民间迅速传播。同时期开始兴旺的绿党运动也逐渐将这一观念植入了德国人的思维中。
此时,已经有大量德国人开始自发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对垃圾自愿进行分类,甚至成为了那代德国人时代精神的注脚。
到了1980年代,德国各个居民区内已经开始大规模放置废旧玻璃以及废纸张回收桶。尽管彼时垃圾分类仍然只是建立在个人自愿的前提下,但是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带来的收益及宝贵的二级原料使得垃圾分类获得了民众与工业界的一致支持。
值得玩味的是,彼时的西德政府却从未表露过任何有关垃圾分类的立法打算。毕竟,穷邻居东德始终愿意从西德进口塑料垃圾以换取宝贵的西德马克外汇。
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失去了塑料垃圾出口市场的德国政府迅速通过了《包装条例》。该条例不仅是目前德国垃圾分类体系的雏形,更是宣告着垃圾分类理念终于在德国迎来了第三次复兴。
那么,经历了一百余年起起落落的德国垃圾分类体系就完善了吗?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根据德国《时代报》的报道,德国大城市分类垃圾桶的“误投率”高达40%,而作为万金油的其他类垃圾误投率更是高达60%。尽管详尽的垃圾分类列表可以在网上以及市政厅免费领取,但是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考证诸如“用过的尿布属于哪种垃圾”或者“猫砂属于其他类垃圾与否”之类的琐碎问题。
2015年,德国《循环经济法案》正式生效,明确将垃圾分类列为公民应尽之义务,而拒绝履行者将处以30欧元至5000欧元不等的罚款。
如果把没喝完的酸奶盒子扔进黄色垃圾桶,这属于“普通误投”;但如果把塑料马桶塞扔进黄色垃圾桶,那就属于将面临罚款的“刻意误投”,因为此举显然是经过了一番思考后作出的不负责任行为。
⑻ 若继续推广垃圾分类,国际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案例
居民生活垃圾必须进行分类,全国各地将陆续制定完善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我认为公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应该形成时尚,并且需要成为个人履行公民义务、遵纪守法的严格规定。
我国的垃圾分类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在芬兰赫尔辛基很多社区设置的垃圾桶至少有7种。对于各种纸制品、各类商品的塑料包装、金属和铝制品、可降解的有机垃圾、无法分类的无害垃圾等多种类型的废弃物都会进行详尽的分类。并且当地居民对这种分类方式也非常认同。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如何妥善的处理好这些生活垃圾,关系着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诸于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