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普法战争中为什么法军打不过德军,请大师们从战略和战术上讲讲
普法战争可以说是宣誓了俾斯麦德国的崛起。德国当时实际实力已经超过法国,只不过当时的世界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法国高层也普遍轻敌,因为当时世界并不完全了解德国当时高度发达的工业化能力。从兵源数量和武器装备可以看出德国胜于法国,其克劳伯大炮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法国打这场战争的底气主要来自过去的辉煌,自认为法国军队的实力,实际上是不思进取的想法,根本没有正视德国的崛起
‘贰’ 二战初期德国使用什么武器
二战德军常用战车坦克:
德军 Jagdpanzer 38(t) 坦克歼击车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是基于38(t)坦克的底盘上研制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研制的最后一种坦克歼击车。古德里安于1943年3月提出研制轻型坦克歼击车的建议,以弥补德军反坦克能力的不足。德国陆军兵器局采纳了他的建议,于1943年12月下令研制“战斗全重为13t的38(t)轻型突击炮”,由捷克的BMM公司负责研制。BMM公司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生产出第一辆样车。1944年4月20日,有20种新型坦克歼击车参加了希特勒生日进行的兵器展示,希特勒大喜过望。同年6月19日,这种坦克歼击车被命名为“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从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产了2584辆。
‘叁’ 谁知道在二战中德国的武器装备有些什么
当时的纳粹真的是很超前,现在好多用的东西都是那会纳粹首先搞出来的。
真的举不胜举,大到飞机导弹,小到小小的子弹。几乎每个跟战争有关的行当里都有纳粹的创新。
我知道的第一
第一枚导弹v2
第一架实用喷气战斗机me262
第一架火箭发动机战斗机me163(?)
第一枚空空导弹
第一架直升机
第一枚空对舰导弹,炸沉了罗马号
第一支突击步枪,mp44
第一种气冷机枪mg34 mg42是公认的经典。上世纪80年代还有好多国家装备。
最大口径的火炮-_-#,铁道炮,这个没什么太大的作用。
......好多的第一,真的太多了。都忘了,呵呵
还有现在世界通用的9mm手枪蛋 派拉贝鲁姆蛋,是纳粹的。
还有好多的第一和当时的经典设计。比方说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还有fw190飞机,ju87斯图卡前期还可以,后来就垃圾了。俾斯麦号战列舰,其实还有更神奇的兴登堡号,可惜没出来。
‘肆’ 普法战争双方的制式步枪是什么
法军步兵装备有沙斯波式击针枪,有效射程为1500米(比德国德雷泽式击针枪射程远0.5倍,但是德国的得雷泽装填速度快一些),还装备有25管“米特拉约兹”炮(射速每分钟达250发,射程为1500米)。但法军青铜线膛炮为前装填,而且射程也远不及德国。
‘伍’ 二战德国的制式武器都有什么
着名的德国手枪。
看过兄弟连的人应该知道了,那些美军常常想从德军得到的那种枪
口径:7.65/9 毫米
弹量:8发
重量:850克
弹速:1200英尺每秒(365米每秒)
射速:(无资料,大约每分钟24发吧?)
射程:70米
毛瑟 98k/98 步枪
二战德国主要步兵制式武器。长距离战斗中最有利。可惜射速缓慢,在近距离战斗吃亏不少。配有刺刀以帮助近距离作战,不过刺刀影响射击的准确率(好像是会影响发射时枪里子弹的震荡令到射出来后有偏差),所以平时要脱下来。也可以装上榴弹发射器。
口径:7.92毫米
弹量:5 发
重量:3.92公克
弹速:755米每秒
射速:手动腿壳(在精兵手上大约每分钟10发?)
射距:800米(437码)
Gewehr 41(德文,步枪的意思)
也被称为Kar43。德国参考美军的Garand半自动步枪与苏联的Tokerev SVT-40半自动步枪拥有比手动步枪更强大火力后而决定生产的半自动步枪。德国主要把它当作特种步枪来派发多于普篇的兵种步枪(瞄镜为一证据)。由于后来Stg44的出现另到这步枪的影响性与重要性显得不太重要。
口径:7.92毫米
重量:5.03公克
弹量:10发
弹速:776米每秒
射速:20发每分钟,半自动
射程:800米
Gewehr 43
Gewehr 41的改进版
口径:7.92毫米
重量:4.4公克
弹量:10发
弹速:776米每秒
射速:20发每分钟。半自动
射程:800米
Sturmgewehr 44(Stg44)(德文,意思为“冲锋步枪”)
史上第一支冲锋步枪,又被称为 MP 44。拥有步枪长距离的准确射击能力与冲锋枪近距离的扫射力
口径:7.92
重量:5.22公克
弹量:30发
弹速:685米每秒钟(2055英尺每秒钟)
射速:500-600发每秒(可单发或全自动)
射程:300-500米
Maschinenpistolen 38/40 (德文意为自动手枪)
二战德国最常见的冲锋枪。38与40外形与性能上大致相同所以这里不再多开一项。40使用的材料比38更便宜,因此更适宜大量制做。
口径:9毫米
重量:3.97公克
弹量:32发
弹速:380米每秒(1247英尺每秒)
射速:500发每秒,全自动
射程:100米(110码)
Maschinengewehr 1934(德文意思为机关枪)
二战德国的机关枪,是世界上首种现代普及用途机枪
口径:7.92毫米
重量:12.1公斤(轻型)- 31公斤(中/重型)
弹量:50发的子弹链/75发子弹鼓/250发弹盒
弹速:755米每秒钟(全自动或半自动,空气冷却)
射速:800-900发每秒
射程:500米
Maschinengewehr 1942
二战的机枪之王,盟军士兵最恐惧的武器。不过由于它的射速太快,所以弹管也很快的过热而要替换,往往做成让敌人乘机攻击的时机。
口径:7.92毫米
重量:11.6公斤(轻型)- 32公斤(重型)
弹量:子弹链(50-250不等)
弹速:755米每秒钟(2480英尺每秒钟)
射速:1200-1800发每秒(全自动或单发,空气冷却)
射程:500米
Fallschirmjagergewehr (FG-42)(德文意思为空降部队步枪)
跟Stg44一样都是一种革命性的新武器。本来是为了德国的Fallschirmjager空降特种兵所用的。其优良性也是无可口非。不过这枪的后坐力太大,射击时的声音高,制做材料也太贵,所以只做了大概7000支。
口径:7.92毫米
重量:4.5公斤
弹量:20发
弹速:762米每秒钟(2500英尺每秒钟)
射速:750发每秒钟(半自动或全自动)
射程:550米(601.5码)
Mauser C96/M1916
与中国的“盒子炮”等手枪同型号的手枪
口径:7.63/9毫米
重量:1.3公斤
弹量:10/20发
弹速:485米每秒钟(1425-1575英尺每秒钟)
射速:半自动
射程:50米
Panzerfaust(德文意思为装甲拳)
德国的廉价,即用即弃,无后坐力反坦克榴弹炮。
口径:100-105毫米
重量:10公斤
弹量:1发
弹速:30-82米每秒(100-273英尺每秒钟)
射速:一次性使用
射程:30-150米
穿甲力:140-200毫米
‘陆’ 请列举二战时所有德军使用的枪械
M24手雷 MG42机枪 MP40和38冲锋枪 kar98k步枪 p08鲁格手枪 88毫米反坦克火箭炮 STG-44突击步枪 铁拳火箭筒(都是德国本土的,德国有些部队有购入他国枪支,不做统计)
‘柒’ 谁能给我讲讲普法战争,普鲁士和德国有什么关系一直讲到巴黎公社,谢谢。
普法战争是指1870~1871年普鲁士同法国之间的战争。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法两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1870年7月14日,俾斯麦发表了挑战性的“埃姆斯电报”,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4日,巴黎爆发革命,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两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双方在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这次战争使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结束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战争成因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在1864年及1866年先后击败了丹麦及奥地利,但法国却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诸邦,企图阻碍德国统一。在普奥战争结束后,法皇拿破仑三世要求俾斯麦同意,把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合并于法国,作为对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守中立的报偿。俾斯麦断然拒绝,并立即把拿破仑三世的这个意图通知了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诸邦政府,从而在南德诸邦造成了令法国恐惧的心理。利用南德的这种心态,俾斯麦遂与它们缔结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条约。在这种情势下,只要打一场普法战争就可以激发南德诸邦的民族感情,就可以推动它们与北德联邦合并为此,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
战争性质
1870年的普法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想进行这场战争,但作战的动机不一样。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德意志,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经济发展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普鲁士容克地主的代表普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决心用武力来统一德国,并实现德国称雄欧洲的梦想。因此在1864年和1866年相继对丹麦和奥地利发动王朝战争,取得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并建立北德意志联邦,在实现统一的道路上迈出关键的一步。这时南德四个邦(巴登、黑森、符腾堡和巴伐利亚)以法国为后盾,仍各据一方。
德国的统一,受到邻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阻挠。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梦想恢复拿破仑帝国的版图,谋求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的崛起,使法国在欧洲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于是法国千方百计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南部四个邦,并企图通过对外战争,缓和国内矛盾,称霸欧洲。普法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普法战争是德国为完成统一及争夺欧洲霸权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在战争爆发之前,俾斯麦使用了外交手段,诱使拿破仑三世主动挑起战争。色当战役后,法国已败阵,第二帝国又被推翻,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已不复存在。而普军却继续向法国推进,包围巴黎,并迫使法国签订了割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50亿法朗的条约。从普鲁士方面看,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防御转变为侵略,进行一场带有掠夺和争霸性质的非正义战争。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到7月底才集结于边境8个军约22万人,由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勒布夫为总参谋长。拿破仑三世将自己的军队作了3线部署:第1线为主力莱茵军团,辖3个军,配置在法德边境的提翁维尔和比奇之间,开始由法皇亲自指挥,后由巴赞元帅指挥;第2线为2个军,配置在斯特拉斯堡和麦茨,由麦克马洪元帅指挥;第3线为预备队2个军,配置在南锡和夏龙。这本来是一个先发制人的进攻部署,计划集中兵力迅速越过国界,向法兰克福突进,切断南北德意志的联系,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全力击败普鲁士。
但与此同时,普军由威廉一世为总司令,毛奇为总参谋长。计划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力图将法军主力歼灭于普法边境或将其赶到法国北方,继而进攻巴黎。普军动员计划周密,由铁路运输部队,至7月底,已于边境集结3个军团约47万人,火炮1584门。
普鲁士骑兵攻击法国火枪队
8月2日,法军以3个师在萨尔布吕肯地区首先向普军发动进攻,但并无有力的作战行动,仅同敌人前卫部队进行一些小规模接触。普军旋于8月4日转入进攻,越过国境。法军在边境地区不利的阵地上迎击普军的进攻,普鲁士王储弗里德里希·威廉的第三军团以10倍之众在维桑堡会战击败法军杜埃将军的师(8月4日),法军死伤23%、8月6日两军在沃尔特再战,法军重骑兵发动勇猛的冲锋,但普军卡尔·腓特烈亲王的第二军团有13万,重创麦克马洪元帅的第1军4万人。同日属于巴赞军团的法国弗罗萨尔将军的第2军也在福尔巴克战败,敞开了进入洛林的大门。
战后有一个战役间歇期,由于普军主力也未能充分展开,不能连续进攻,乘胜追击。而法军虽由于战前准备不足,在边境地区会战中打了败仗,但主力并未受到普军的重大打击,损失有限;同时边境的阵地是为进攻而设的,根本不适于防御。在这种态势下,法军主力理应有计划地撤向战区纵深,补充兵员,调整部署,待机与普军决战。但是,初战失败后立即产生政治影响,埃米勒·奥利维耶垮台,8月10日夏尔·库赞·蒙托邦组阁,此人已经74岁,属于皇后为首的主战派。由皇后摄政的巴黎政府出于维护本身统治的政治需要,一再干预前线指挥员的作战部署,阻止一线部队向战区纵深后撤;而身在前线指挥的法皇竟然也附命巴黎,从而铸成了自吃苦果的大错。本来由法皇指挥的主力莱茵军团,最初已下令向战略腹地夏龙兵营退却,但巴黎政府却认为,如果军队一撤退,首都就要造反,坚持不应后撤。
于是,在8月9日,法皇改变了原计划,停止部队撤退,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死守梅斯。8月12日,疾病缠身的拿破仑三世把莱茵军团的指挥权交给了巴赞元帅。巴赞犹豫不决,时而决心退向夏龙与麦克马洪会合,时而决心在梅斯防御。当最后决定向夏龙撤退时,已丧失时机,普军已逼近。经8月14日的马尔斯拉土尔会战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会战,两军都表现了难以置信的勇猛,法军炮火十分猛烈,康罗贝尔和格本捉对厮杀,虽然普军第一、第二和王军禁卫军损失惨重,但拦住了法军的退路,巴赞军团被普军第1、第2军团7个军和3个骑兵师(16万人)合围于梅斯。麦克马洪率军(12万余人、393门火炮,76门“米特拉约兹”炮)退往夏龙。他原准备诱敌深入,在巴黎城下与普军决战。摄政的欧仁妮皇后和帝国首相八里桥伯爵夏尔·库赞·蒙托邦担心继续退却会在国内引起动荡或革命,皇后认为:“只有皇帝的敌人才会同意他返回巴黎”。8月22日,由议长劳尔率领一个代表团来到法皇大本营,劝皇帝不要返回巴黎,命令麦克马洪向梅斯进发。接着,巴黎的摄政会议又给皇帝发来电报:“若不支援巴赞,则对于巴黎将发生极恶劣的后果。面临着这个局势,首都能否防御实颇有疑问。”于是皇帝又附命于巴黎。就这样,夏龙军团走上了在色当被歼的绝路。麦克马洪于8月22日率军从兰斯出发前往梅斯。此时,从柏林传来一则假消息,说除围攻梅斯的部队外,普军决心全部向巴黎挺进。实际上普军第3军团仍在继续追击麦克-马洪军团,并向右实施大胆迂回,协同新编成的第4军团将麦克马洪率领的法军连同拿破仑三世一起围困于色当。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两军于色当进行决定性的大战,即色当会战。9月1日上午,普军占领了符里济、栋舍里等地,成功切断了法军西撤的道路,并从后堵截法军。而在当天中午,普军亦完成了对法军的合围,并以强大的火炮作出攻击。当时下午,在法军数次试图突围失败后,拿破仑三世被逼于下午4时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愿“将他的佩剑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仑三世正式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2.4万人,普军只损失了9000多人。法国举国哗然。
普法战争期间,恩格斯在他发表的一系列战争短评中就指出,有三个基本错误导致色当惨败:“第一,法军在迎击敌人的进攻时所处的阵地,使获胜的德军能够楔入法军分散的各军之间,结果把法军割裂为两支独立的部队,并使它们彼此不能会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战;第二,巴赞军团在麦茨行动迟疑,结果被紧紧地围困在那里;第三,援救巴赞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线-,简直是唆使敌人俘虏全部援军。”恩格斯在这里讲的法军所犯的三个基本错误,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错误战略指导外,也和前线的最高指挥官的错误有关。
首先,当法军在边境初战失败决定后撤,而巴黎政府不让主力莱茵河军团后撤时,作为法军右翼部队统帅的麦克马洪理应审时度势,从战争的全局出发,率部向莱茵军团靠拢,以便协同作战。这样,莱茵军团就有可能避免被普军合围。但他却机械地单独退向夏龙,从而给普军提供了一个趁势把整个法军分割成两部分,进而予以各个击破的条件。
其次,退到梅斯的十几万法军,如果不是巴赞和拿破仑三世的因循贻误,也是完全有可能克服巴黎政府的阻挠,在陷入重围之前安全地后撤到夏龙地区的。但他们犹豫不决,仍想在麦茨要塞作毫无希望的固守,结果被普军堵住了退路;被围后,巴赞又消极等待援军,不积极组织突围。对此,恩格斯在他的《战争的危机》的短评中就敏锐地指出:如果巴赞不想把整个法国奉献给入侵者,不想使自己困在一个饥饿很快会迫使他投降的地方作战,他就应立即从麦茨退却。然而他仍在原地未动。
再次,更为直接的是麦克马洪违背作战的基本原则,选择了绕道边境城市色当去解救麦茨的错误行动路线。从当时战场的实际情况看,对麦克马洪来说,去麦茨的路线,最短、最快、最可靠的是直接穿过普军第3军团。当然,这样做既需要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又需要有战胜强敌的勇气和魄力,但他在这两个方面都缺乏应有的素质,因而也就不得不走上色当被歼的道路。色当这块弹丸之地,北面距离比利时边境只有8公里,西面和西南面又是一条大河——麦士河。会战过程中,10余万法军在普军四面夹击下,最后被挤压到纵深和正面仅三四公里的弧形地带内,既无法实施机动,又难以进行适当的疏开配置。这样,仅普军集中几百门火炮进行炮击所造成的损失,就足以使法军无法支持下去。
第二阶段9月4日,资产阶级趁机于法国国内发动政变,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组成以路易·朱尔·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德国民族统一的障碍已消除,但普鲁士当局决心将战争继续下去,派兵向巴黎进军。从此,普鲁士所进行的战争已转变为侵略战争。
对法国来说,普法战争到第二阶段已转变为进步的民族解放战争。人民要求实行普遍武装。“国防政府”企图与敌人勾结,阻止革命运动继续发展,并已着手同俾斯麦举行秘密谈判,此时慑于人民的压力,虽然拖了很久但被迫采取措施以加强巴黎的防务。德军向法国首都推进时如入无人之境,9月19日即将巴黎团团围困。9月23日,德军占领图勒,9月27日,斯特拉斯堡守军投降。全靠人民的爱国热情,法国才得以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包括国民自卫军、自由射手和巴黎及其它要塞守军在内共约一百万人),这给普军指挥部带来了极大困难。所有德军被牵制在各要塞,继续围攻梅斯和巴黎。集结于图勒和布尔歇两地的法卢瓦尔集团军准备前去为巴黎解围。此时,法军莱茵集团军司令巴赞元帅却同敌人进行秘密谈判,这一叛变行为对共和制法国是个打击。结果,法国最精锐的一个集团军(17万人)在被围梅斯72天后,于10月27日不战而降。恩格斯指出:“……这是战史上前所未闻的事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6页)。德军将由此而腾出的两个集团军压向法国卢瓦尔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两个集团军均被德军主力部队所击败。 由于巴赞投降,法国政府又无意组织防御和同敌人进行秘密停战谈判,人民饥困交加,巴黎劳动群众遂于10月31日举行起义,但遭到镇压,11月7日,卢瓦尔集团军发起进攻,11月9日,在库尔姆附近击溃敌巴伐利亚第2军,占领奥尔良,但12月4日遭到德军反击,被迫退出奥尔良。
1871年1月,法北方集团军在圣康坦附近失利,东方集团军又在贝尔福附近遭到失败。法国战事每况愈下,处境艰危。1870年12月27日起,德军使用502门重炮对巴黎实施轰击。巴黎守军被困4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气球(先后有65个气球载164人飞出巴黎,包括坚决主抗抗战的甘必大)和信鸽与各野战集团军保持联系。 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举行起义。法国政府镇压起义后,同德军指挥部进行了最后的谈判,于1月26日签订关于巴黎投降的条约,1月28日又签订了停战协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连同火炮和弹药移交给了德军。2月26日,草签凡尔赛和约。在国民议会批准和约草案之前,德国人获得了将军队开进巴黎的权利,这些军队到3月3日和约批准后才撤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参见巴黎公社起义),这个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1871),确认凡尔赛和约草案的基本条款。
战争影响影响(法国)
1、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共和国的确立。
1870年9月4日,当色当战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连同在色当的法国官兵全部作了俘虏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巴黎广大人民群众对拿破仑三世统治的不满,立刻象火山一样爆发了。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群众拥入波旁宫立法团会议厅,要求废除帝制,恢复共和,共和派议员甘必在市政厅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建立临时政府,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从此以后,帝制在法国结束,共和逐渐稳固下来。
2、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色当战役后,普鲁士军队继续长驱直入,占领法国整个东北部,并向巴黎推进。至此,普鲁士所进行的战争已由统一战争演变为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法国的战争。法国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要求普遍武装人民,抵抗普鲁士的侵略,而自称“国防政府”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害怕武装起来的巴黎人民,加快了投降的步伐。梯也尔政府在凡尔赛同德国签订了和约,条约规定:法国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赔款付清以前,德国占领法国6个北方省。
在梯尔也政府进行卖国的同时,巴黎无产阶级加强了自己的斗争,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梯也尔政府逃往凡尔赛宫,资产阶级政府在巴黎的统治土崩瓦解,巴黎无产阶级取得了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次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3、影响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进程
普法战争中,法国对普鲁士签订屈辱和约,法国赔款50亿法郎,加上战争损失,总计资金损失达200亿法郎,致使经济发展资本投入不足;又割让铁矿蕴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使经济发展所需资源严重缺乏;再加上赔款付清以前,德国占领法国6个北方省,使国内市场进一步狭窄。所有这些,极大的延缓了法国经济的发展,使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展缓慢,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法国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进程明显落后于美、德、英之后。
4、法国的欧洲霸权衰落
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使法国失去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形成的西欧和中欧大陆的霸权地位,从而使法国的欧洲霸权地位衰落。
5、使法国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法国对德国的优势地位和潜在力量保持高度的警惕,并一直想报战败之仇,但单靠自身力量,是绝对不能战胜德国的,这样法国开始调整与欧洲国家,如英、俄的关系,以寻求盟国的支持,共同对付德国。
影响(德国)
1、完成统一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打败法国,从而排除了法国对普鲁士统一的干扰。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联邦的俾斯麦与南德四邦政府缔结联合的和约,南德四邦与北德意志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2、加快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经济发展
普法战争使德国最后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独立的经济体系;德国从法国攫取了五十亿法郎的军事赔款和拥有丰富铁矿的阿尔萨斯、洛林,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容克地主、资产阶级更加醉心于对外侵略扩张,大批军事订货,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这使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呈现跳跃式发展,迅速完成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其实力超过法国、英国。
3、德国欧洲霸权地位上升
普法战争中,德国战胜法国,一跃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这就改变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欧洲格局,使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上升,成为强大的“中欧帝国”。
4、使德国的外交政策发生新的变化
普法战争后,一方面,德国的强大使德国进一步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我们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盘”,另一方面,在欧洲,德国虽打败了法国,却不能以武力将其消灭,德国以后便以推行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大国与法国结盟作为它的外交政策。
影响(意大利)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拿破仑三世不得不调回驻罗马的军队,9月初,意大利军队和加里波第的志愿军进入原被法国控制的教皇辖地,占领罗马。后根据公民投票,罗马合并于意大利,教皇被剥夺世俗权力,避居梵蒂冈。至此,意大利借助于普法战争法国的失败,赶走了法国的势力,收回被法国占领、控制的教皇辖地,最后完成统一。
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普法战争打破了相对平稳的欧洲均势关系,德意志帝国崛起,法国衰落,改变了殖民主义力量对比,从而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促使殖民主义国家重新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德国力图以一个联合起来的欧洲,孤立法国,包围不稳定的法兰西共和国,它协调了与俄国和奥匈帝国的矛盾,1873年三国正式形成“三皇同盟”,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的。随着对殖民地的争夺加剧,三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1878年柏林会议后,“三皇同盟”瓦解。1882年德又与奥意形成三国同盟,与此同时,法与英俄也逐渐接近,形成三国协约。从而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进一步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结果
普法战争主要结果是,德国实现普鲁土统治下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虽是历史上一次进步事件,但它不是通过革命的,民主的途径,而是通过反动的,自上而下的“铁血政策”(俾斯麦语)而取得的。除本国国土外,德意志帝国还将波兰和法国部分领土并入自己版图,一个侵略成性的普鲁士容克地主阶级开始主宰德意志帝国。欧洲中心出现了一个危险的战争策源地。
普法战争以法兰西帝国的崩溃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终。根据和约,法国赔款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实现统一,欧洲大陆的局势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德法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成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胜败原因
普法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是:
法国政治腐败,战争计划不周,军队编制不合理(除近卫军外,平时无师、军两级编制,临战才编组);动员、集结缓慢;后勤供应落后,作战指挥混乱。
普军战争计划周密;兵员充足;动员、集结迅速;装备优于法军(普军优越的钢制线膛炮抵消了法军沙斯波式击针枪的优势);在毛奇领导下的总参谋部指挥有方。
战争意义
法兰克福和约的条款十分苛刻,从而使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愈加深化,并最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的一个原因。普法战争的经验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于建立庞大的资产阶级军队并使其预先做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具有重大意义,总参谋部在准备和实施作战方面作用极大,编制动员计划和铁路运输计划以及在军事上使用电报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德军依靠上述措施才得以先于对方完成动员和战略展开,从而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军队指挥亦有变化。毛奇不是靠下达集中统一的命令指挥各集团军,而是给各集团军司令官下达个别训令,各集团军司令官则依据训令和本区具体情况机断行事。军队可在宽大正面作战,并可实施包围敌军两翼的机动。大量军队在宽大正面上协同作战的做法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现代战役的特点。普法战争期间,新式作战兵器和较完善的武器装备(德军的火炮和法军的沙斯波式击针枪)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步兵战斗队形继续得到完善,散兵线队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火力的加强大大增强了军队防御的稳定性,给敌方突破防线增加了困难,并提高了战术机动的作用。普法战争后,许多国家都实行普遍征兵制。
巴黎公社普鲁士并不满足于法国皇帝的投降,继续大举进攻法国。在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为了保卫巴黎,巴黎市民建立了194个营的国民自卫军,人数达30万人,由市民选举产生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领导。这是一支与第三共和国对立的政治力量。
1871年1月28日,法国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
2月26日,草签凡尔赛和约。
3月18日,巴黎市民发动起义,仅仅一天占领了市政厅。法国政府迁往巴黎城郊的凡尔赛宫。
3月26日,巴黎人民进行投票,选举产生了巴黎公社。
法国政府随即与德国签署法兰克福条约,以割让与德国接壤洛林和阿尔萨斯两省,并赔款50亿法郎的代价,换取德国从法国撤军和释放战争中被俘的十万法国战俘,并随即用于镇压巴黎公社。最后巴黎公社不敌,被法国政府消灭,成员大多被处决。
‘捌’ 请问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国和法国分别使用的是什么大炮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都用了当时的先进武器,比如法国使用了大口径炮巨炮,德军使用了喷火器和毒气弹,对一战有重要影响。这次战役改变了火炮的运用,在此之前火炮多数是用来防守或是在发动进攻前进行一下轰击,而这次德军集中大量火炮运用到进攻中则是火炮的新战法。此次战役中的火炮战法,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炮火支援。此后,火炮支援被其他国家效仿,并得到新的发展。凡尔登战役中,双方竞相使用新式武器,德军为实施堑壕战,广泛采用了喷火器、毒气弹和超大口径火炮,法军则试验了轻机枪和400毫米级超级重炮(370mm Filloux炮)。炮兵在这次战役中成为主角,双方的军队相互发射了约4000万发炮弹,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玖’ 1870年普法战争德国这一边运用自己的历史当做武器
普法战争的战争细节我知道,但你说的,我学了这么久,真没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