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新兴工业为什么在南方
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萨尔等南德地区原来是农业区,工业并不发达。二战后,被割让给波兰的西里西亚工业区和被苏联控制的东德地区的德累斯顿-莱比锡-开姆尼茨-哈勒工业区的人(特别是大量企业主,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基本都逃入巴伐利亚(美占区)和巴符,萨尔(法占区)等地,在那里重建了工业。那里有好多的企业原来都是在西里西亚和东德的。波兰和苏联只是得到了产房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当时最宝贵的人才和技术却都跑了。这些后来和美国的资本相结合,让原本落后的南德在战后恢复和起飞阶段中崛起,压过了西德的原来的鲁尔工业区。
2. 帮帮忙吧
法国:巴黎、洛林&阿尔萨斯&巴黎盆地、马赛、塞纳河&罗讷河。
德国:柏林、鲁尔区&波恩、不莱梅、莱茵河&易北河&多瑙河。
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乌拉尔、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加里宁格勒&符拉迪沃斯托克、鄂毕河&伏尔加河&叶尼塞河
气候: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寒苔原气候;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缺少热带。
巴黎:温带海洋性气候。雅典:地中海气候。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在缩小。
A苏伊士运河 B直布罗陀海峡
3. 德国南部的新兴工业区
鲁尔区 联邦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西部。通常以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主体部分介于莱茵河及其东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作东西向延伸;还包括周围边缘地带。面积497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2%。人口524万(1983),约占全国总人口9.2%;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174人。区内城市栉比,为欧洲着名的城市集聚区。以单一职能中小城市为主。1980年全区10万以上人口城市有19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 地理位置优越,处中、西欧和南、北欧的中心部位,水、陆交通的要道,与欧洲各国主要经济区相距不远。地形以平原为主,上覆黄土层,土地肥沃,适宜农作;南北有缓丘和高地,东部为山区,森林较茂密。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1月平均气温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气温在5℃以上,生长期较长。常年盛行偏西风,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湿度大。莱茵河自南向北流经本区西部,发源于东部山区的鲁尔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为东西流向,注入莱茵河,构成稠密的水网,为全区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航运之便。煤炭资源丰富,1200米内硬煤探明储量650多亿吨,约占全国硬煤总储量95%。煤的埋藏较深,但品种多,煤质好,其中约3/5为适于炼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区内各地,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原料基础。 中世纪时,本区中部是朝圣要道,有“圣路”之称。13世纪末起已有原始采煤业,发展了初步的炼铁和金属加工,“圣路”沿线出现商业城镇。但早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平原地区是当时德国的“谷仓”。1835~1861年德国第一批铁路在鲁尔区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业兴起,加以大批外籍技术工人移入,推动了经济发展。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统一,并从法国获得大量战争赔款,占有盛产铁砂的洛林地区和盛产钾盐的阿尔萨斯地区(经营40多年),促进了煤钢联营和重化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开始兴建运河,并和不断兴建的铁路和公路组成水陆联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鲁尔区已成为德国工业的核心地区。1939年,硬煤产量达到1.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国总产量65.5%;生铁和钢产量也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3.6%和66.9%。随着经济发展,一系列工业城镇应运而生,人口急剧增加。在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鲁尔区也经历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区最高规划机构——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几十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振经济措施,如改造老企业,引进新技术,实行专业化、协作化生产,调整生产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和农业,改善经济和部门结构,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交通运输网,注重环境保护等。鲁尔区至今仍在联邦德国经济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业是鲁尔区经济的基础,形成采煤—炼焦—发电—炼铁—炼钢—钢铁加工—机器制造和采煤—炼焦—煤化学两大工业系列。煤炭和钢铁工业是主导部门,长期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现仍集中全国硬煤和焦炭产量的80%以上、钢铁产量的70%左右。铁矿石全部从巴西、利比里亚、瑞典等国进口。煤、钢产地接近,产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费。全国年炼钢能力 4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中有 6个位于本区。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也是本区重点发展的部门,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机械为主,面向区内其他工业部门,生产采矿、冶金、化工设备、建筑机械、铁路机车等;化学工业起源于煤化学,以炼焦和合成氨为基础,生产多种基本化工产品以及化肥、染料、药品等。炼铝、炼锌和炼锡业是有色冶金工业的重要部门,矿石依赖进口。电力工业发达,以火电为主,总装机容量约占全国30%,发电量自给有余。60年代以来,新兴的工业部门有汽车、电子、电器、精密机械和仪表、炼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也有一定规模。全区工业结构日臻完善。“圣路”历来是人口稠密、工矿业集中地带,有多特蒙德(东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业中心。随着采煤区由南向北逐渐推移,工业分布也相应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采煤和化工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区工业又明显出现由东向西,即向莱茵河沿岸集中的趋势,以便利用廉价水运以及进口的铁矿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区最大的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业基地,炼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莱茵河沿岸。 农牧用地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0%左右,东部和莱茵河以西地区较为集中,其他地区多为分散的小块农田。主要种植燕麦、冬小麦和大麦等饲料及粮食作物,饲养乳牛、猪和家禽。农业生产面临工矿、交通和住宅建设占地日增的矛盾,环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陆交通发达。以莱茵河为主干的4条天然河道,与多特蒙德-埃姆斯、莱茵-黑尔讷、韦恩尔-达特尔恩、达特尔恩-哈姆4条运河,组成稠密的水运网,沟通了鲁尔区与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区共计74个,其中杜伊斯堡为全国和欧洲最大的河港。由 5条铁路干线组成的铁路网,通往国内和邻国主要城市。铁路总长9850公里,年货运量1.5亿吨,分别占全国的1/3和2/5;铁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达,总长18900公里,有联邦一号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线,以客运为主。此外,还有遍及全区的油、气、化工产品的管道网。
4. 德国工业转移人口特点
东部的经济特区、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城乡差别大。18 世纪产业革命后;②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人口过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你这个问题比较大,其中 70%以上流入各大中城市。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大批迁移、大洋洲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工业聚集,而广大西部:建国到80年代中期、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了一些新的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地区人口相对过剩,人口迁移伴随新土地的开发而产生、安徽: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短期流动: 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集中分布的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状况、印度人开始迁往东南亚、经济开发区的经济飞速发展;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外出打工,农业人口多,西欧,量大、美洲,支援西部内地与边疆的建设,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的外籍工人越来越多。因各国国情不同。 国际迁移在历史上曾不断发生,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从旧大陆向新大陆的迁移高潮、内蒙古,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吸引内地的农村过剩的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地区 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迁出人口:①欧洲继续向新大陆迁移,发展旅游业等 促使国内人口从处于饱和状态的老工业区迁往能够容纳大量人口的新工业区 日本 工业从太平洋沿岸的老工业区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 人口向国土南北两端发展 英国 在苏格兰地区建立新兴的电子工业 人口由南向北迁移 德国 工业从鲁尔区向南部的慕尼黑: 一些农民自发地从东部人口稠密的省区。近代国际迁移的主要方向为: 原苏联 工业从欧洲部分的老工业区向乌拉尔山以东的西西伯利亚扩展 从欧洲组织移民开发西伯利亚 美国 工业由东北部老工业区向南部、甘肃,且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水平日益接近;②非洲黑奴被迫贩往美洲;③中国人,我国在辽阔的内地,如大庆,向城市的迁移浪潮遍及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现代城市发展较晚。 下面列出二战后主要国家的国内人口迁移原因和方向、电子。其实质是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酉北各省区以及西部内地和边疆、日本人,从农村流向城镇,自发迁徙、西部扩展、贵州等农业人口多的省区是民工主要输出地区,垦殖迁移有时自发进行、北部的黑龙江,没有限定时间、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二战后、青海,故带来失业增加,主要是从山区流向平原:由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集团性;上海,都吸引了相当规模的移民并持续了一段时间、大批量、北美的城市成为大工业所在地。是现代国内迁移中更为普遍和显着的一种,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区域性政治冲突频频爆发而不断产生国际难民,在阳光充足、环境污染较少的新区建立石油化工,主要形式包括,国际迁移的特点发生变化。 国内迁移较为经常和普遍:由西部迁往东部、有组织:持续了数百年向新大陆的迁移已近尾声。四川;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苏联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等地的开发、江西:①边疆垦殖迁移、法兰克福等地扩展 人口由北向南迁移 中国 我国西部、金昌、贵阳等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近代美国西部,有时采用有计划的或军队屯垦方式。发达国家因农业现代化所需劳动力减少而引起、新疆等省区荒地的开垦、沿海开放城市:古代;80年代后: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部分 有计划:由自然条件差的地方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方;现代、宁夏。 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北京:二战前、北部人口稀少
5. 欧洲西部工业区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1.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特点:呈“十”字型,自英国向东经法国、德国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向南经丹麦、德国、瑞士至意大利,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
2.工业区的分布原因:欧洲西部的工业区分布与人口稠密基本一致,都呈十字型分市。因为工业需大量劳动力,所以在工业区中人口密度都较大。)
6. 鲁尔工业区最后转移到哪了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
现在仍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战后,鲁尔区以煤、钢铁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结构日显弊端,区域经济陷于结构老化的危机之中。70年代,大工业衰落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为摆脱危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鲁尔区开展了全面的区域整治工作。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清理改造传统产业,初步完善基础设施。
*吸引资金和技术,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因地制宜,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鲁尔区目前已从“煤钢中心”逐步变成了一个煤钢等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7. 德国人口为什么南迁
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地说:
气候:德国南部为地中海气候,气温适宜,更适合人居住。
经济:以鲁尔区为代表的重工业区因煤炭资源集中的原因应运而生...但随时代 的发展,类鲁尔区的重工业区消耗能源过多、污染严重等原因,德国政府将本国的经济有工业型国家向第三产业国家转移,而在德国南部有以汉堡 和慕尼黑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城市。
交通:德国南部交通现在也表较发达,交通网密布。
新手作答,给个好评吧,谢谢!
8. 简要分析鲁尔区内部工业区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
德国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向西部和沿海转移,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原因是可以就近获得从荷兰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
德国鲁尔区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并且煤炭质量优,开采条件好。鲁尔区西南部靠近法国的洛林铁矿,另外还通过荷兰的鹿特丹港经莱茵河运入部分铁矿。鲁尔区内水网稠密,莱茵河、利伯河、鲁尔河,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德国处于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依托丰富的煤炭和水源,再运入铁矿,鲁尔区形成了五大工业部门,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鲁尔区的基础和支柱工业,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极度依赖于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一旦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遇到冲击,经济必然受到影响。
原采矿区主要位于鲁尔河流域,现采矿区到了利珀河流域,煤炭开采由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开采难度增加,成本升高。使煤炭工业遭受重大打击。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很多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发展迅速,这些国家的劳动力、资源的成本较低,在世界钢铁市场的竞争力较强,相比而言,鲁尔区的钢铁逐渐失去了优势,再加上20世界7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钢铁替代品的广泛使用,使世界钢铁需求量急剧减少。这使鲁尔区的钢铁工业也受到重创。
面对世界新兴工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自身生产结构单一,调整工业结构。减少 “夕阳工业”——煤炭、钢铁工业,发展“朝阳工业”——高技术工业;高技术的工业对技术要求高,因此应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高技术的工业对环境要求高,而鲁尔区环境污染严重,优化环境。通过什么方式优化?治理污染,植树造林等,同时,应大力发展对环境污染小的旅游业和金融业等第三产业;面对世界产钢国家增多,鲁尔区怎样提高自身钢铁的竞争力——降低工业成本。怎样降低成本?对钢铁工业的布局进行调整,怎么调整?向西部和沿海转移。目的是什么?减少运费。
9. 德国工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LZ您好.
德国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德国城镇化晚于地中海地区,由于气候相对寒冷和森林分布,工业革命时代周边国家尤其是西和南已经形成了诸多市场,这使得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德国工业会稍微偏向西和南
工业革命时代,早期的工业依赖煤炭等原始资源,因此以大鲁尔工业区(西北)为代表的煤炭资源丰富地区最先被开发,(当然当地河流水资源,水运资源,铁矿资源也很不错),还有很重要的是当地靠近西欧,大航海时代的比利时,荷兰出海口.
境内河流较多,多平原,全国地理条件相似,并没有特别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城镇化(劳动力市场)在全国是均匀的,后期如德国最发达的汽车工业,奔驰,宝马和大众的总部在德国不同的地方.这也有政府或者人为干预的结果.
微电子,宇航等新兴产业分布于南部,而海洋工业为代表的不莱梅,汉堡,柏林因地制宜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发展,但整体看,中小企业还是均匀遍布全国,
近年来大鲁尔工业区又有老树焕新芽的趋势,主要在于当地拥有最为悠久的历史,工业基础好,靠近比利时荷兰港口,交通更为便捷
大致上是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