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二战德国军队怎么来的

二战德国军队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2022-06-19 16:40:04

1. 二战时,纳粹德国军队为什么要分为政府军和纳粹党卫军

德军之所以会分为纳粹党卫军和国防军两个部分,还是因为希特勒并不信任国防军,只有发展自己的亲信部队,能够帮助自己在政权上获取最大的利益。

三、纳粹党卫军的发展

希莱姆建立的党卫军,是以希特勒的意志为转移。在1934年的时候,参军人数已达5万多人。早期纳粹党卫军的筛选非常严格,可后来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对选拔士兵的要求也逐渐降低。纳粹党卫军在战术素养、武器装备等方面与国防军相比,都要相差甚远,希特勒运用职务之便将党卫军军官派去国防军中学习,以此不断改变那去党卫军,再后来一次次的战役中,纳粹党卫军也发挥出他们应有水平,由于信仰纳粹,让他们在一次次战争中都疯狂而战,最终也打了多次胜仗。

2. 德国二战军队那么多哪来的

军事学上有一门课程就是:军事动员学
德国实际上就是利用动员学,压榨出了最大的动员能力,早在一战时期,德国的部队编制和动员就首屈一指
二战时期更是如此,不断将老部队的部分人员补充如新组建的部队,这样大家战斗力基本均衡
而且德国在二战前的机体劳动、各级训练体系完备,保障了足够的人力资源

3. 二战德国是怎么动员出这么多军队的

日本侵华时期有一种军队叫皇协军

4. 二战时德国 日本的军队哪里来那么多的如果一场战斗失利了 损失很大 上级会扩兵吗 而且那些坦克

1、因为德国、日本已经有了完整的动员体系,才能源源不断的补充前线的伤亡

2、如果一场战斗损失很大,
如果是德国,德军开始认为以同样的编号来重组那些事实上被歼灭的师的做法意义不大了,
就撤销番号,原有的官兵打散自后补充新组建的师级部队。
比如着名的352师
参加诺曼底战役的352师的士兵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一些作战单位:
----546掷弹兵团:这个团的许多士兵都在斯大林哥勒战役中苏军包围圈最后形成以前成功撤离;
----268步兵师和321步兵师:这两个师的士兵在库尔斯克战役后不再返回原来的(已经不存在)的 部队,而是被分配到新的作战部队;
----来自于意大利的军医院的复原人员,这些士兵大多经历过北非战场和意大利战场的洗礼,拥有相当的作战经验;
----大量的青年新兵(17-18岁); 几乎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庭,加入部队的“小菜鸟”。

如果是日本,因为一直宣传皇军战无不胜,只能补充原有的部队,比如日军第106师团。1938年于武汉会战序列中,万家岭战役。第106师团下辖步兵第111旅团(步兵113联队、147联队)和第136旅团(步兵123联队、145联队),以及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共计15000人。最终仅仅约略1500兵力突围脱逃,被第101师团、第27师团、第9师团,救援逃出。此次重创之后进行将近半年的整补

坦克几千辆 飞机几百架是怎么来的啊?

当然是工厂生产出来的

5. 二战中德国哪来这么多士兵占领土地

在开战前夕,德国拥有人口大约6000到7000万人。之所以不确切,是因为我不知道该不该把其他国家但是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进去。按照鄙人的估计,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战争的惨烈可见一斑。而至于苏联。苏联当时的人口在1.5到1.8亿之间。之所以浮动,也是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苏联刚吞并的波罗地海三过和一部分波兰的人口加进去。因为他们并不可靠,在战场上恐怕只会大规模的倒戈。而苏联是一个民族矛盾深刻的国家,少数民族占了人口大约一般左右。就看纯粹的俄罗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会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据资料显示,苏联当时可以供给征兵的俄罗斯族男子大约在1600万左右,并不对德国占据多少优势。而全国的可以征发男子大约在3500万人。而德国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后,可以作为劳动了的人口则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虽然这些人口并不适合作为士兵被派上残酷的东线,但是作为后方的劳动力还是可以的。更何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国土大规模沦陷,虽然绝对值并不多,但是人口却占据了总人口的40%,这就说明了这部分的劳动力并不能被苏联人利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的一线部队大约投入300万人。有的资料最多可以达到550万人,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德国全国的总兵力,投入苏联的不会超过300万人。首先德国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这样550万人的说法,那德国几乎动员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苏联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发的健康男性)德国需要在法国维持一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到了44年这支军队几乎达到了200万人,虽然素质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轻视。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是维持瑞典的铁矿石,在北欧德国维持了一支大约40万人的精锐部队,来提防英国和美国的登陆。另外在巴尔干,对付越来越“猖獗”的游击队和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人又保持了大约50万人的军队,其中在4年内大约有10万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击队中阵亡。还有在中东欧,德国还是要维持占领军,那又将耗费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护特别是空军和防空军的。另外海军和空军的数量不详细。照此列出,那么德国在开战之初至少需要有700万到800万的军队,动员其人口的一半,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据资料,德国在战胜法国之后全国兵力大约400万人,我想扩军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就扩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下降,预备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倾向于550万是全国的兵力总和,而扣除占领军和国内驻军,大约可以派出300万人到苏联战场,另外再加上匈,罗,意的仆从国的军队,大约在350万人这样的规模还是可以维持的。而至于苏联,其数字的确定的确是一个头大的问题。原因是这样的。苏联在战争初期可能有360个左右的师,但是关键问题是苏联拥有大量不满员的师,就是保留军队的骨干,普通兵员由战争时期的预备役人员来填充。而且这些部队的训练和装备也是比较差的。所以问题就出现了,你无法有确切的数字来确定苏联到底有多少满员的师和半满员的师,甚至预备役师。还有苏联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备军或者国内秘密警察部队等等半军事化或者不隶属国防部的武装人员,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算进去。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军队的规模在于500万人左右。这是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数字。大约占苏联可以动员人口的15%强(当然包括少数民族和新并进地区)。而且这个数字也于苏联刚开始战争的损失吻合的上。不过顺便要提及的一点就是,苏联的一个师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1万人,而德国的一个满员师通常在1.4到1.8万。

6. 二战人口仅有8000万的德国,如何能征召到1700万精锐部队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爆发后,德军的铁蹄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闪击波兰的德军共集中了62个师88.6万人,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德国又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在内的190个师共计550万人,即使是希特勒自杀后,德军仍号称残余700万兵力。

7.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是不能再拥有军队了,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会有这么大的庞大的军队

先从德国内部(自身)来说:
一次大战结束后,德国军队处在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下。

凡尔赛条约第一部分就明确规定:德国只能保留一支10万人的军队,确保德国职业军队保持最小的规模。第二部部分,德国军队成为服役年限最长的军队,军官的服役年限为25年,士兵为12年,防止德国建立起一支经过训练的预备役军官队伍。第三,禁止德国生产重炮,坦克,飞机,潜艇等一些进攻性武器,并对德国武器的进口进行限制。第四,取消德国总参某部,让德国无法制定作战计划和大规模军事演习。

除了条约的限制外,德国军队和社会都面临着很大的经济问题,战争后德国国内通货膨胀,失业人口剧增,艰难的经济环境又造成了严重的正治动荡。总之,此时的德国军队是一支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军队,德国军队在束缚,恐惧,哄乱中开始了艰难的改革。

德国军队的改革和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个人,西特勒在1939年全面发动全面二战是不可能的,德军横扫欧洲,成为世界第一的强大军队也只是痴人说梦。这个人就是冯.西克特。

冯.西克特在许多军事领域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他主张一支职业军队必须满足四点要求:1、必须是高度运动的,能够利用交通工具快速运输。2、必须是有效装备的,具有可以使用的现代化武器。3、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军队后勤体系,能够不间断的为前线部队提供所需的一切。4、后备军事力量可以不经过预备役训练就可以全面动员和部署。

具体的措施如下:
人员方面: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能保留一支10万人的军队,所以军队人员的改革必然是放在第一位的。冯.西克特要求这10万军队不是一支普通的军队,他应该是一支具有职业化军事水平的军官队伍。这10万军队是德国军队的精英,是德国军队的希望。

组织和编制方面:德国依据1919年3月的《武装部队法》从新组建。最上层是总统,任总思令。国房部监管陆军和海军。国房部长之下是军队思令部。西克特上任后将德国的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编成为2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设指挥部。西克特让每一个师来委任一个地域性的用于招募和管理的地区,用来训练和招募新兵。

到了1926年,他又将10个师扩充的21个。到了西特勒上台前,又有36个师加入国防军。

另外,德国空军和装甲部队的组建也被提上日程,每年都有从4000名优秀军官中挑选出的180名军官加入西克特的所谓的“影子空军”,每年有30名军官在苏联专门设立的空军训练基地接受训练。在西克特的授意下,1929年,古得里安组建了德国第一个装甲营,这是德国装甲部队的雏形。

正是以上得力的军队改革措施,才有了二战中德军1个月灭亡波兰,7周打败法国,以及后来德军在北非、巴尔干和苏联战场初期的一系列胜利。

再从德国外部(国际环境)来说:
一战结束后,特别是苏联的出现,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隔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出现的。等到了二战爆发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英、法、美等为了防范苏联,将祸水东引,积极扶植(在一战中)战败的德、日充当防苏的屏障和打手。因此,这也为德国借机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扫清了障碍。

8. 二战之前,德国只有十万部队,如何在一年内扩军八百万的

首先,大家要知道,纳粹德国的兵力不是在一年之间就可以从十万,扩充到八百万的,虽然在这个国土中,只要有人,就会有兵源,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扩充自己的兵力,是需要突破多种多样原因的掣肘。

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德国的兵种变得更加的多种多样了,除了后来的装甲师、山地旅外,还有了摩托化师、轻装甲师、山地师,人数也从五十万人,一举扩大到了一百五十多万人。而在这个时候,纳粹不仅着手建立和强大了陆军,也趁着这个契机将海军和空军一并发展了五十万人,所以如果在这个时候计算德国总兵力的话,应该是有两百多万人。

而德国兵力达到七百多万的时候,也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时候,那个时候,德军的军事实力已经得到了完善,不仅在海军、空军以及陆军上,还有党卫队的发展。

9. 二战时“德国非洲军”是如何产生的

1940年2月11日,德军第5轻装甲师一部作为首批赴非部队抵达利比亚。翌日,埃尔温·隆美尔中将飞抵的黎波里,并在那里会见了意军总司令加里博尔迪将军。18日,德军把派往利比亚的部队正式命名为“德国非洲军”,隆美尔任军长。为加强这支非洲军,希特勒加强给第5轻装甲师l个坦克团,并决定再组建第15装甲师开赴北非。

与二战德国军队怎么来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