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询问德国一个城市的名字
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其他的:Tauberbischofsheim
陶贝尔比绍夫海姆。巴登-符腾堡州一位于陶伯尔河畔的县城。修建于15和16世纪的古堡中现保留有过去的城楼,古堡现为一博物馆。市内有众多建于17和18世纪的民宅,大部分为巴罗克风格。有关此市的文献记录最早建于公元978年。
Tecklenburg
特克伦堡。北威州一位于托伊托堡森林西部的城市,人口8900。是一空气疗养地。
Telgte
特尔格特。北威州一位于埃姆斯河畔的城市,人口16600。市内有在1868年完成扩建的哥特后期教区教堂和建于1654-57年间的朝圣教堂。
Templin
特普林。勃兰登堡州的一县城,位于普伦茨劳西南30公里,人口14500。现保存有三个城门的城墙和建于1749年的巴罗克式教堂。
Tirschenreuth
蒂尔申罗伊特。巴伐利亚州一位于菲希特尔山脉南缘的县城,人口9500。主要工业为陶瓷品制造。市内有建于1582-83年的文艺复兴风格市政厅、建于17世纪的巴罗克教区教堂。
Titisee-Neustadt
蒂蒂泽-诺伊施塔特,或译作蒂蒂湖-新城。巴登-符腾堡州一位于黑森林南部的城市,滨临古塔赫和蒂蒂湖,人口11000。此地是一疗养地和冬运场所。
T�0�2nning
特宁。下萨克森州北弗里斯兰县的一小城市,人口约五千,面积43.14平方公里。
Torgau
托尔高。萨克森州一位于易北河中游的县城,人口22300。有纪念1945年4月25日美军和苏联红军汇合的纪念碑。
Traunstein
特劳恩施泰因。巴伐利亚的一县城,位于基姆高阿尔卑斯山前地带,人口16900。
Triberg im Schwarzwald
黑森林特里贝格。巴登-符腾堡州一位于黑森林的城市,人口6000。此市是一疗养地。
Trier
特里尔市。属莱茵兰-法耳茨州,人口97200。位于摩泽尔河中游。有大学,多所博物馆和剧院。工业包括炼钢和橡胶加工。特里尔市是马克思的故乡,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由罗马皇帝奥古斯图斯在公元前16世纪所建。
Troisdorf
特罗伊斯多夫。北威州的一城市,人口64100。工业主要为钢铁和化工。
Trossingen
罗辛根。巴登—符腾堡州的图特林根县(Kreis Tuttlingen)的一城市。位于巴尔地区,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14800。特罗辛根的器乐制造业发达,市内有国立音乐学院。
Tübingen
蒂宾根市。属巴登-符腾堡州,人口79400。位于内卡河畔。此城有马克斯-普兰克生物学及病毒研究所。 Tuttlingen
图特林根。巴登-符腾堡州一位于多瑙河上游的县城,人口33000。工业有医学仪器制造。有关此市的文献记录最早建于797年。
② 求德国各州州名(中文+德文)及各州首府
联邦州(德文:Bundesland,或简称Land)是德国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德国是一个由16个联邦州组成的联邦共和国,其中柏林、汉堡和不来梅为城邦。
巴登-符腾堡(Baden-Württemberg) 斯图加特(Stuttgart)
巴伐利亚(Bayern) 慕尼黑(München)
柏林(Berlin)
勃兰登堡(Brandenburg) 波茨坦(Potsdam)
不来梅(Bremen)
汉堡(Hamburg)
黑森(Hessen) 威斯巴登(Wiesbaden)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Mecklenburg-Vorpommern) 什未林(Schwerin)
下萨克森(Niedersachsen) 汉诺威(Hannover)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Nordrhein-Westfalen) 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
莱茵兰-普法尔茨(Rheinland-Pfalz) 美因兹(Mainz)
萨尔(Saarland) 萨尔布吕肯(Saarbrücken)
萨克森(Sachsen) 德累斯顿(Dresden)
萨克森-安哈尔特(Sachsen-Anhalt) 马格德堡(Magdeburg)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 基尔(Kiel)
图林根(Thüringen) 埃尔福特(Erfurt)
③ 柏林的别称是什么
国名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简称 德国
英文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国名释义 “人民的国家”
别称 ----
首都 柏林 Berlin
国花 矢车菊
果树 爱支栋
国鸟 白鹳
面积 35.7万平方公里
人口 8164万人
语言 德语
民族 日耳曼族
宗教 基督教新教、天主教
货币 德国马克
国庆节 10-3
时差 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
与中国建交 1972-10-11 0:00:00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名胜 勃兰登堡门、柏林墙遗址、科隆大教堂、古城纽伦堡、采琪莲霍夫宫、欧洲夏都巴登-巴登、贝多芬纪念馆、博登湖等。
行政区划 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共有16个州,14808个地区。各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柏林、勃兰登堡、不来梅、汉堡、黑森、梅克伦堡-前波莫瑞、下萨克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莱茵兰-法耳茨、萨尔、萨克森、萨克森-安哈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图林根。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是市州。
简史 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建立魏玛共和国。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被美、英、法、苏四国占领。1949年5月23日西部颁布《基本法》,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
工业 采煤、钢铁、机械、化工、石油加工、电子、电器、汽车、造船、仪器仪表、纺织、印刷等。
农业
矿产
国旗 1848年革命时,以黑红、黄三色旗作为统一的德国的国旗,后多次改制。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仍以三色旗为国旗
国徽 1950年制定的德国国徽也是历史的产物。其图案为一枚土黄 色盾徽上绘一只风格独特的黑色雄鹰,鹰的喙、爪均为红色。这一 图案最早出自于十二世纪的霍亨京伦家族,该家族曾统治普鲁士, 后来成为德国皇室。以雄鹰入图,早在九世纪就已经出现。据说,该图案是由法兰克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从罗马帝国传人德国的。
国歌 《德国之歌》歌词:争取统一、独立和主权,为我祖国输肝胆!争取统一、独立和主权,这是幸福的根和源幸福光辉照亮祖国,繁荣富强永向前!
④ 请问在二战时期有一个军事天才享有“沙漠之狐”之称的谁
中文名:埃尔温·约翰尼斯·欧根·隆美尔
外文名: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 别名:沙漠之狐 国籍:纳粹德国 出生地:德意志帝国符腾堡王国海登海姆 职业:陆军元帅,第7装甲师师长 主要成就:蓝马克斯勋章钻石橡叶带剑骑士勋章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们绝对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是希特勒祸害天下的杀手。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
沙漠之狐隆美尔图片欣赏(19张)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着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着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埃尔温·隆美尔(1891-1944)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任警卫连连长。从1919年起,他历任连长、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等职。1940年2月任坦克第七师师长,参加了对法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对作战经过作了详细的日记,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依据。
编辑本段沙漠之狐
1941年2月14日,隆美尔的士兵开始在的黎波里港口登陆。“非洲军”一共只有两个装甲师,第5和第15装甲师;数量上虽然不多,但却是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此时,意大利军队已经溃不成军。为了使意大利人脱离失败的阴影,同时蒙骗对手,隆美尔于2月底搞了一场虚张声势的阅兵式。他一方面命令坦克向东驶去之前,要绕检阅台好几周,另一方面又令部下用纸板和木头做了几百辆假坦克,让卡车和摩托车在这些“坦克”之间绕来绕去,而真正的坦克却避开英军飞机的空中侦察,悄悄的向东开去。隆美尔的欺骗行动达到了预期目的,英军明显高估了“非洲军”的实力。在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的大举攻势下,所到之处英军纷纷溃退。一个英军装甲旅在仓促撤退时,几乎丢掉所有的坦克,甚至连西沙漠部队司令奥康诺中将都成为德军的俘虏。隆美尔正凭借这种虚张声势的欺骗手段和善于把握战机的灵敏嗅觉,带着相对于英军应较少的兵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席卷北非,推进了足足880公里,扭转了战局。到了4月11日,隆美尔的部队已将图卜鲁格守军之外的所有英军全部逐出了昔兰尼加。一时间北非的茫茫大沙漠中刮起了隆美尔旋风。隆美尔“沙漠之狐”的美称,因此而来。
⑤ 求德国各个州的介绍
德国各州简介
巴登-符腾堡州
Baden-Württemberg
面积:35751平方公里 首府:斯图加特(Stuttgart) 人口:1030万
巴登-符腾堡州位于德国西南部,其西部和南部与法国、瑞士和奥地利为邻。阿尔卑斯山北麓横贯全州,莱茵河由北向南顺流而下。该州分为4个行政区,下设9市35县。
巴符州经济发达,财力雄厚,失业率低,素有“模范州”之称。工业以机械、汽车、电器、化学、光学、精密仪器为主,黑森林山区的钟表、首饰工业也很有名。斯图加特、曼海姆和卡尔斯鲁厄是三大工业中心。巴符州也是奔驰(左图为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博物馆)、 保时捷、博世、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洛伦茨标准电子股份公司、波尔歇公司等世界性企业的所在地。同时,中小企业发达也是该州工业的一大特点。在巴符州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了98%。这些企业遍布城乡,因此各地之间经济发展比较协调,失业率一直是德国最低水平。巴符州的出口总额几乎是西班牙、瑞典或新加坡的总和,这充分体现了其经济实力。
在该州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只占不到2%。此地多样性的土质和宜人的气候,使莱茵平原和博登湖畔尤其适合种植水果、葡萄、烟草、芦笋、酿造啤酒的啤酒花和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这里是德国第二大酿酒区,红白葡萄酒早已成为人们的日常饮品。南部山区水草丰美,畜牧业兴盛,主要放牧乳牛和肉用牛。
巴符州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该州的德国高等院校最多。建于1386年的海德堡大学(插图)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斯图加特、卡尔斯鲁厄两所大学以理工见长,而曼海姆大学以经济着称。此外,这里还是德国着名诗人席勒、哲学家黑格尔的故乡。斯图加特的芭蕾舞、国际巴赫学会享有世界声誉。这里也是重要的媒体中心和大出版社的所在地,德国33%的杂志和22%的图书是在此出版的。
巴符州旅游业兴旺,在各州中仅次于拜恩。中等山脉茂密的森林覆盖了全州2/3的面积。着名的黑森林(右图)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疗养地,它南北延伸160公里,东西宽度20到60公里不等,起伏连绵的山峦森林密布,绿得发黑,远远望区黑压压一片,因而得名。此外还有位于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三国之间的博登湖。莱茵河、内卡河、粗旷的施瓦本山等也都是游人众多的休假地。每年到巴符州来的旅游者甚至多于本州居民。
巴伐利亚州 Bayern
面积:70552平方公里 首府:慕尼黑(München) 人口:1200万
巴伐利亚州位于德国东南部,其南部和东部与奥地利、捷克相邻。阿尔卑斯山横贯全州,多山峰、多森林、多湖泊是该州地形地貌的突出特征。该州是德国面积最大的州,分为7个专区,下设25市71县。
巴伐利亚州是德国具有千年历史和最古老传统的州,也是唯一一个在1945年纳粹德国崩溃后疆域按原样保留下来的州。由于历史的原因,巴伐利亚对中央政府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该州天主教势力强大,一向被认为保守色彩浓厚。
该州是德国最大的农业区。但从事农林业人口的比例已从五十年代的30%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目前该州作为现代化高科技中心,是欧洲最有活力的经济区之一,被称为是德国的“加利福尼亚”。州首府慕尼黑(左图为慕尼黑远眺)被人们称为“德国第二首都”,是该州的文化、经济中心。纽伦堡、菲尔特、埃尔兰根地区是机械制造、电气和玩具工业的集中地,有着名的西门子、克维莱、根德等大公司。奥格斯堡是机械制造和纺织工业的所在地。累根斯堡拥有电气工业和着名的巴伐利亚BMW发动机厂。英戈尔施塔特的汽车制造业也很有名,其生产的奥迪牌小汽车为中国百姓所熟知。拜恩出产的啤酒世界闻名,酿造厂不下数百家。同样出名的还有弗兰肯的葡萄酒。
巴伐利亚州旅游业之盛居德国之冠,是旅游者最喜爱的德国第一号渡假胜地。旅游业是该州重要的经济来源。除了慕尼黑、纽伦堡这些历史名城外,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市累根斯堡、巴罗克和洛可可式的班茨、埃塔尔的修道院和教堂、十四圣者大教堂和维斯教堂等,这些教堂建筑及当年的主教城市维尔茨堡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财富之列。
德国最高峰2962米的楚格峰(右图)、阿尔卑斯山中的湖光山色为古老的巴伐利亚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该州主要湖泊有施塔恩贝格湖、特格恩湖、阿穆尔湖、梦茵湖和博登湖,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巴伐利亚森林、第一个德国国家公园以及多瑙河、美因河及支流的河谷地带被誉为德国的“浪漫之路”(Romantische Strasse)。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节是传统的盛大民间节日。
柏林 Berlin
面积:889平方公里 首府:柏林(Berlin) 人口:346万
柏林州位于德国东部,下辖23个区。它从一座渔村和商业中心发展成为普鲁士的京都,至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柏林成为德国的政治、工业、科学和文化中心。1918年11月9日,魏玛共和国宣告成立,柏林成为共和国的首都。1939年时柏林人口已达400多万。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柏林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使市区和工业区遭到大规模破坏。1945年,美、英、法、苏按照波茨坦协定四分柏林。其后的几十年里,柏林墙成为了德国分裂和东西方“冷战”的象征。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后,柏林又成为国家首都。1991年国会表决通过将政府所在地从波恩迁回柏林。
统一后的柏林现在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今日的柏林人并非真正土生土长的柏林人。柏林人历史上主要为移民,他们来自法国、波希米亚和波兰,现在更多的来自东欧,是一个国际民族混合体。
柏林是欧洲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原材料消耗少、以技术见长的电气、机械制造、精密仪器一向是柏林传统的优势行业。食品、卷烟、服装和化学工业在柏林也占有一定地位。这里有两个世界性的大企业:西门子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AEG)。
柏林的优势还在于研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的密切结合。3所大学、4所艺术大学、欧洲经济大学、9所专科大学、约250个大学外的研究机构以及一大批中小型技术企业构成了推动经济增长和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的强大动力。在城市的东南方建立着欧洲最大的综合性一体化技术园区—阿德勒霍夫经济与科学基地(WISTA)。通讯和信息技术领域里的企业越来越多,使柏林正在成为一个具有高效和创新精神的机构所在地。
柏林是一座重要的博览会和会议城市。像国际无线电展览会、柏林绿色周(农业、园艺)、旅游博览会等活动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柏林丰富多采的文化具有悠久的传统。它拥名目繁多、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和收藏馆,以及三座大歌剧院(德意志歌剧院、菩提树下德国国家歌剧院、滑稽歌剧院)、包括爱乐乐团在内的几个大的交响乐团和数十家剧院、音乐厅和图书馆。柏林的演出周、电影节以及戏剧汇演享有盛名。这里一年四季演出不断,观看文艺演出己成为现代柏林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柏林出版的报纸有:代表舆论的“柏林早晨邮报”、“柏林日报”以及“每日镜报”。 着名的“世界报”编辑部也设在柏林。
柏林有“森林与湖泊之都“的称誉,湖泊、林地面积占柏林全市的1/3。整个城市隐没在森林和草地的环抱中,从高空俯视全城,它就像是一座绿色的大岛。只有游览过这些森林、湖泊,置身于大自然的天然美景之中,游人们才能深切地体验到柏林人传统的浪漫和潇洒的生活。
柏林作为欧洲的文化古都,名胜古迹众多,帝国议会大厦、埃及博物馆、夏洛膝堡皇宫、奥林匹克公园、柏林动物园、勃兰登堡门及万湖等都是着名的游览胜地。其中带有双轮四驾马车的勃兰登堡门是柏林墙倒的标志和德国统一的象征。此外位于亚历山大广场边的洪堡大学、新岗哨、军械库、大教堂和电视塔也是游客的驻足之地。着名的尼古拉教堂建于1320年,是柏林最古老的教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柏林每年都要接待数百万的外国和本国的游客。(上图为修缮后的德国议会大厦)
1994年4月,柏林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
勃兰登堡州
Brandenburg
面积:29479平方公里 首府:波茨坦(Potsdam) 人口:260万
勃兰登堡州位于德国的东部,环绕着柏林州,东部与波兰相邻。全州共分为6市38县。州首府波茨坦(Potsdam)位于柏林的西南,1945年着名的波茨坦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该州是德国面积最大的新联邦州,工业和服务性企业是这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今天该州的经济结构已经逐渐从种植黑麦和油料作物的农业转型为拥有汽车和机器制造、电子、光学、能源经济、食品工业和化工等部门的工业。这里的工业在实行了40年计划经济之后,目前正处在转轨阶段,许多设备陈旧、亏损并污染环境的企业正处在改造之中。
勃兰登堡地处北德低地,自然条件恶劣,素有“沙罐子”之称,有大片的沙地、粘土丘陵、潮湿的沼泽谷地和众多的湖泊。全州森林覆盖面积达35%,农作物以黑麦、马铃薯、小麦为主,在柏林周围及本州东部城市法兰克福附近的奥得河洼地是水果和蔬菜的产地。
该州曾是普鲁士王国的中心,波茨坦以前是普鲁士的官邸城市,也是一个富有田园风光的乡村城市,有着名的无忧宫(Sanssouci,见左图)及其华丽的园林和席切林宫等名胜古迹。此外,莱茵斯贝格和布拉尼茨也是游人众多的地方。南部的施普雷林地和湖泊给人一种极具魅力的冰冷的感觉。这里水网纵横,森林茂密,被比做巴西的热带森林,称之为“德国的亚马逊”。
由于德国和波兰之间实行互免签证,因此该州的一个重要城市—奥得河畔法兰克福的东欧国家转运中心的地位日益重要。
自由汉萨市不来梅
Bremen
不来梅州位于德国北部威悉河入海口处,该州由两个城市—不来梅市和不来梅港组成,是德国最小的联邦州。在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城市中,不来梅仅次于圣马力诺,居第二位。作为昔日的主教城和商人城,不来梅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八世纪。
建于1827年的不来梅港(左图)位于北海入海口。在十九世纪德国远洋贸易的发展史上,不来梅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与不来梅市相距65公里,两市之间是下萨克森州的领土。不来梅港从原来的不来梅停船地发展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渔港之一,其工业与港口密切相连。
港口工业、航海、国际贸易和现代化工业的尖端产品是不来梅的经济基础。作为德国的主要外贸中转站之一,不来梅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水陆转运设备,每年大约有10000艘船往来于不来梅港和世界各地大约1000个港口之间。德国的茶叶、咖啡、烟草和棉花都由此进入,并在当地加工上市。因此,不来梅港不仅是一个快速的货物转运地,也是当地经济的发动机。该州的州徽就是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
除了航运和造船业外,不来梅市还拥有汽车、机械制造、电子及新兴的航空航天工业(不来梅航空航天中心是设计和制造火箭、卫星以及空中客车的重要部件所在地)。不来梅也是德国食品和嗜好品的生产中心之一,最有名的产品包括咖啡、巧克力、面粉、奶制品、调料、水产品和啤酒。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不来梅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承担着德国整个西北部的贸易。
自由汉萨市汉堡
Hamburg
面积:755平方公里 首府:汉堡(Hamburg) 人口:170万
汉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它只是为边境安全而建于易北河畔的一个城堡,此后逐渐发展为一个贸易城市。它是汉萨同盟的创缔者之一,是该同盟在北海和波罗地海之间最重要的转运中心。180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瓦解后,汉堡成为自由的汉萨市。1949年汉堡以“自由汉萨市汉堡”之名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州。
汉堡港(插图)位于距易北河入海口120公里处,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被喻为是德国“通往世界的大门”,至今仍是德国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贸过境地。港口的集装箱转运量在欧洲排第二位,仅次于鹿特丹。每年有200多次班轮从这里出发,300多条航线连接着世界主要港口。港口工业区包括造船厂、提炼厂和外来原料精加工企业。通过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这座汉萨城市今天已发展成为一个欧洲北部高度工业化的国际大城市,航空工业、电子工业、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制造、机器制造和化学工业被称为汉堡的五大主导工业部门。着名的”空中客车“飞机就是在汉飞机制造厂生产的。
虽然是德国的第二大工业所在地,但汉堡仍是”德国最绿的城市“之一。农田、园林、森林、沼泽地和草原占汉堡总面积的41%,风景和自然保护区占28%。120座公园设施之外还有20多万棵街道树木。
汉堡是德国的传媒经济中心,其年营业额约400多亿马克。德国发行量达到百万的21种杂志中有17种是在汉堡出版的;它还是德国德意志新闻社(dpa)、为数众多的电视台、电台和制片厂的所在地。近年通讯行业的发展最为迅速,电子媒体所占的行业比例越来越大。
黑森州
Hessen
面积:21114平方公里 首府:威斯巴登(Wiesbaden) 人口:600万
黑森州位于德国中部莱茵-美因河平原上,被称为德国“中部之州”,该州下设3个专区、5个市、21个县。黑森州今天的疆域始于二战之后,它是以风俗、历史、文化和社会情况为背景形成的州。该州不仅地理位置居中,在经济和社会结构上也基本上处于德国的中等水平。
作为德国第五大联邦州,黑森州是仅次于鲁尔区、与柏林相当的德国最大经济中心之一,也属欧洲最具活力的地区。该州最强的经济部门是化工、汽车制造,皮革制品、光学产品、电子技术和机械制造。位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歌德的出生地,也是德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场所,德国联邦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都设在这里,此外这里还有400多家商业银行和德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法兰克福还是重要的工业和技术所在地以及国际上重要的博览会场所。该州地处航空、铁路和水陆交通会合点,占地17平方公里的法兰克福机场是欧洲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在欧洲各机场中货运量排名首位,客运收益居第二位。(左图为法兰克福远眺)
法兰克福的德意志图书馆被喻为是“德国最大的书柜”。每年在法兰克福举行的颁发德国书业和平奖的国际图书博览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书展;卡塞尔举办的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介绍当代艺术的“国际当代艺术展览”。
美因河以北是肥沃的黄土地,号称金土地,种植谷物、马铃薯、甜菜。丘陵山区以林木业为主,草地面积广阔,饲养家禽、牛、猪、盛产黄油、奶酪。达姆施塔特以南的山区和莱茵河畔是德国最佳的水果和葡萄酒产地之一。
黑森州有着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该州2/5为森林覆盖,是德国森林最多的州。而陶努斯山麓又是欧洲矿泉温泉最丰富的地区,温泉矿泉比比皆是。州首府威斯巴登不仅是行政管理中心,而且还是一处漂亮的矿泉浴场,那里的赌场(右图)游客络绎不绝。这一带已成为德国着名的疗养度假区。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
Mecklenburg-Vorpommern
面积:23170平方公里 首府:什未林(Schwerin) 人口:180万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位于德国东北部,北邻波罗的海,隔海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相望,东边与波兰相邻。该州下辖6市31县,是德国人烟最为稀少的州。变化万千的波罗的海海岸风光、保护完好未遭破坏的大片森林、草原和丘陵的自然环境以及星罗棋布的内陆湖是这里最大的财富。
农业是该州传统的经济部门,具有比在其它州更为重要的地位。主要的农产品是谷物、油料作物(油菜籽)和马铃薯。沿海一带,渔业兴盛。吕根岛是着名的渔场,生产鳕鱼和青鱼。
除农业之外,梅前州还是德国造船工业的中心。两德统一后,其经济结构处于彻底的转变中。由于它具有丰富的、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旅游业已成为该州重要的经济支柱。除此之外,食品和嗜好品工业、建筑业、机械制造、建材和木材工业都是该州重要的行业。海港始终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罗斯托克是该州最大的港口,位于吕根岛上的穆克兰港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多的公路和铁路网已经或正在建成,使该州与邻州紧密地连接起来。
该州位于四周被农田、草原和森林环绕、地势略为起伏的丘陵地带。最大的湖是米尔列茨湖,方圆117平方公里,湖的东岸延伸着一片辽阔的自然保护区。该州最大的岛屿吕根岛,同时也是德国最大的岛屿,岛上的白垩岩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这里是着名的旅游胜地。海滨浴场从吕贝克湾一直绵延至东部的阿尔贝克。漫长的波罗的海海岸加之650个湖泊,使该州成为德国最大的休养地之一。每年来此旅游者达千万人以上。
除自然风景外,该州还有许多古老的别具一格的建筑,如什未林宫及其大小300个尖塔。梅前州最大的城市是罗斯托克,北欧第一所大学(1419年)就建于此,该城也是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它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保持有密切的贸易关系,也是德国通往东欧和北欧的大门。
下萨克森州
Niedersachsen
--------------------------------------------------------------------------------
面积:47338平方公里 首府:汉诺威(Hannover) 人口:780万
下萨克森州位于德国西北部,西部与荷兰接壤,是德国面积第二大州。该州分为4个区,下设9市39县。南北和东西的公路和铁路线在此交叉而过,埃姆斯河与易北河之间的内河运河在此与莱茵河、易北河和奥得河相连,形成了西欧和东欧的内河航道。
该州地形由哈尔茨山区、威悉山地和以吕内堡草原为中心的北德低地组成。迥异的风光、浪漫的山谷、奇异的礁石、广阔的森林和众多的湖泊,使其成为德国着名的旅游胜地。其中埃姆斯兰的沼泽地、北海海堤岸后的马尔施草地(左图)和北海浅滩中的东弗里西亚诸岛景色独具一格,一年四季游人不断。吸引人们的还有位于汉堡郊外的欧洲最大的水果种植园-“老田野”。
全州三分之二的面积用于农业,主要提供粮食、甜菜、饲料玉米和马铃薯,北海沿岸是重要的产鱼区,被誉为是德国的鱼米之乡。该州拥有门类繁多的食品工业,奥尔登堡乡村的火腿和吕内堡草原的蜂蜜闻名遐逊,并且在马铃薯培种和粮食生产上居领先地位。本州冬季温和多雨,极适合牧草的生长,养马也是这里重要的经济行业。但这些并不代表该州是一个农业州,除了传统的造船、钢铁和化学工业外,电子和电脑工业是今天的新兴产业。
下萨克森的工业与其丰富的地下资源相连,其开采地下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哈尔茨山麓的矿盐、钾盐矿以及萨尔茨基特和不伦瑞克地区德国最大的铁矿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埃姆斯兰地区和德国北海海域出产石油天然气。另一个工业重点就是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厂,它是该州最大的企业。大众汽车基金会是德国最大的非国家性的资助科学的基金会。
州首府汉诺威是世界着名的博览会城,被称为是德国工业的“广告牌”。它主办的最着名的展览包括一年一度世界最大的工业博览会和大型通讯技术展览会—CeBIT。
汉诺威的莱布尼茨首创了二进位制;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运做的计算机;伯林纳发明了唱机;高斯发明了电报机;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进行发电。大学城哥廷根在政治史和自然科学史上曾发挥过重大作用。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
--------------------------------------------------------------------------------
面积:34078平方公里 首府: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 人口:1800万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位于德国西部,西与比利时、荷兰接壤。其面积相当于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总和,是德国人口最多的州,也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该州是二战后新组成的州,下设5个行政专区、23个市、31个县。
一提到北威州,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尔工业区,它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鲁尔区传统上以矿冶工业为主,这里有丰富的无烟煤资源。近30年来,该州成功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了以矿冶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许多新的工作岗位是由增长迅速的媒体和文化行业提供的。今天全州约66%的就业者是在服务性部门工作。与生态更新相结合而进行的产业调整已经使该州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该州的进、出口总额均占德国的1/4。(插图为杜塞尔多夫的“城市之门”建筑)
该州拥有31个大发电厂,由此使之成为德国的能源中心。密如网眼的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路网把该州的工业城市紧密地联结起来,同时也与欧州重要的交通干线相连。德国1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44家设在该州。除了拜耳公司、费巴股份公司、克勒克纳-洪堡-多伊茨股份公司和贝尔特斯曼印刷出版企业这些工业巨头外,还有大约60万家从事生产的中小企业。州首府杜塞尔多夫是德国最大的银行所在地之一,科隆拥有德国领先的保险业地位。首府杜塞尔多夫以及科隆和埃森都是着名的博览会城市。
北威州的北部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中心。明斯特兰是重要的农牧区,以养马和马术运动而闻名,也种植小麦、玉米、甜菜等作物莱茵谷地南部有许多菜园和果园。
北威州另一个重要城市波恩位于科隆之南,它是贝多芬的诞生地。1949年以前波恩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大学城(右图为着名的波恩大学),以后40年来它一直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首都。在德国统一、政府所在地西迁至柏林后,波恩仍作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行政管理和科学中心而继续发挥其作用。
该州拥有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之一。在仅3.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有6000公里铁路和2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天然河流与人工运河交织成网,共有31个河港,其中杜伊斯堡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河港。杜塞尔多夫、科隆和波恩的机场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藻厄兰、齐克尔兰、贝尔吉斯兰山地和艾弗尔山森林密布,是夏季疗养的好地方。该州最大的城市是科隆,其以哥特式的双塔大教堂和每年一度的狂欢节而闻名。
未完,受限。
共16个州及地区。
http://www.gerfans.cn/bbs/read-htm-tid-15730.html
⑥ 德国最大的十大城市排名是
1,柏林 :德国首都及最大城市,是德国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经济中心。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
2,汉堡:德国三大州级市(柏林,汉堡,不来梅)之一,德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国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贸中心、德国第二金融中心,同时是德国北部的经济和文化大都市。有着“世界桥城”的美称。
3,科隆:德国西部莱茵河畔历史文化名城和重工业城市。科隆市是德国的第四大城市,人口97万。仅次于柏林、汉堡和慕尼黑。是一座现代化气息极强的大都市。市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
4,德累斯顿: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和第一大城市,德国十大主要城市之一,德国东部仅次于首都柏林的第二大城市在德国德累斯顿是“文化的代言词”。
5,布莱梅:德国北部城市不来梅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8世纪,不来梅即已建城。1260年不来梅加入汉萨同盟,中世纪后期与汉堡、吕贝克等几个重要的汉萨城市控制着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商业通道。1646年不来梅成为自由帝国城市,不属于任何郡主,由王国直辖,因此不来梅全称为“自由汉萨城市不来梅”。
6,慕尼黑 :也称明兴,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分为老城与新城两部分,总面积达310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7,多特蒙德: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鲁尔区,是德国第七大城市。多特蒙德是德国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 ,简称北威州))的重要经济贸易中心,位于鲁尔区东部。鲁尔河从市内南面流过,及埃姆斯河流过多特蒙德市区。
8,法兰克福:正式全名为: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语:Frankfurt am Main),以便与位于德国东部的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德语:Frankfurt an der Oder)相区别。是德国第五大城市及黑森州最大城市,德国乃至欧洲重要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位于德国西部的黑森州境内,处在莱茵河中部支流美因河的下游。
9,杜伊斯堡:德国西部鲁尔区重要工业城市,在鲁尔河注入莱茵河处。人口54.2万。中世纪为一商业城市,现为欧洲最大河港,以吞吐煤、铁矿石、石油、建筑材料等为主。载重8,000吨的船队可上溯莱茵河至此。重要铁路枢纽。全国主要钢铁工业中心,全国7个具有400万吨以上炼钢能力的钢铁厂中有5个在本市。
10,杜塞尔多夫:位于莱茵河畔,紧邻世界着名的鲁尔区,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地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首府,是德国广告,服装,展览业和通讯业的重要城市,欧洲物流中心城市。
⑦ 巴登-符腾堡的主要城市
弗赖堡行政区,包括高莱茵-博登湖区、黑森林-巴尔-霍伊伯格区、南上莱茵区
卡尔斯鲁厄行政区,包括中上莱茵区、北黑森林区、莱茵-内卡尔区
斯图加特行政区,包括海尔布隆-法兰克区、东符腾堡区、斯图加特区
蒂宾根行政区,包括博登湖-上施瓦本区,多瑙-伊勒区、内卡尔-山地区
多瑙-伊勒区也包括邻近巴伐利亚的地区,而莱茵-内卡尔区也包括邻近黑森和莱茵兰-普伐尔茨的地区。
⑧ 符腾堡的符腾堡的历史
霍亨斯陶芬家族在康拉德在1268年死前一直控制着士瓦本公国,之后公国的一大片土地落入符腾堡伯爵,康拉德·冯·布特尔斯巴赫手中,他是一个自1080年首次被提到的家族的代表,该家族得名自祖先居住的符腾堡城堡。对符腾堡伯爵最早的详细历史记录是乌利希一世的,他1241至1265年在位。他是士瓦本的军队总领和乌尔姆城的保护人,在内卡河河莱姆斯河谷有大片领地,在1260年又取得了乌莱西。在他的儿子乌利希二世和艾伯哈德一世及其继承人统治期间,家族的势力在稳定发展。艾伯哈德一世(死于1325年)与三位德意志国王对抗,有时还成功过;他将伯国领地翻了一番,还将居所从符腾堡城堡迁到今天在斯图加特市中心的“老城堡”中。
他的继承人可能没有他那样优秀,但是也不断为符腾堡添上新的领地。1381年他们买下了泰克公国,1397年又通过与蒙特贝利阿德的女继承人结婚收取了该地。符腾堡家族曾经在族内各支之间多次被分割,但是1482年的《穆恩希根条约》将领土重新统一,宣布伯国不可分割,由艾伯哈德五世伯爵统治。这项安排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马克西米连一世的批准,1495年帝国国会也同意了。
1457年起,符腾堡就有了两院制议会,也称符腾堡国会,它必须接受新税,这在德意志是不常见的。1477年,伯爵艾伯哈德建立了图宾根大学。 公国之所以能生存下来,主要是因为它比近邻都要大。但是它在宗教改革时期还是经常要面对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压力,在17和18世纪又多次被法国入侵。符腾堡刚好处在波旁王朝的法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军队长期作战的道路上。
1 中世纪公国和奥地利统治
艾伯哈德五世是符腾堡精力最充沛的统治者之一,1495年他的伯国成为公国。他于是就成为公爵艾伯哈德一世。他在1496年去世后,他的侄子公爵艾伯哈德二世只继承爵位两年就被废黜了。幼年即位的乌利希公爵统治期间(1498-1550)是这个国家最动荡的时代,很多传统都是由这位天分颇高,野心勃勃而不择手段的人流传下来的。他为了支持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试图向人民勒索钱财,激起了一次被称为“贫穷的康拉德”的起义,这与英格兰瓦特·泰勒的起义不无类似之处。当局很快恢复秩序,在1514年的《图宾根条约》中,人民将负担公爵的债务,因此也得到各种政治特权,这就为符腾堡的宪政自由打下了基础。几年后,乌利希与士瓦本同盟发生争端,其军队(得到巴伐利亚公爵威廉四世的支持,他被乌利希对妻子,巴伐利亚公主萨比娜的所作所为激怒)入侵符腾堡,驱逐了公爵,并将公国以22万盾的价格卖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
查理将符腾堡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德意志国王斐迪南一世,他在名义上统治了这里几年。但是不久奥地利的压迫统治就激发了不满,德意志的动荡导致德意志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掀起的暴乱都给了乌利希复辟机会。在黑森伯爵和其他新教诸侯的支持下,他在1534年5月的劳芬战役中击败了斐迪南的军队,在之后的《卡顿条约》中再次成为公爵,但公国成为奥地利的封地。他之后引入了新教教义,并开始在全国大建新教教堂和学校,在1536年建立了图宾根-斯蒂夫特神学院。乌利希与施马尔卡尔登联盟的联系使他再次被驱逐,但1547年查理五世重新任命他为公爵,但这一次他不得不接受众多条件。
2 宗教改革
乌利希的儿子和继承人克里斯托弗(1515-1568)完成了使符腾堡改宗新教的工作。他引入了政府管理教会的体系,它的一部分一直延续到20世纪。在位期间他建立了一个常务委员会主管财政,其成员都属于上层阶级,在国家中取得了可观的权力——主要在城镇开支上。
克里斯托弗的儿子路易,图宾根高级执行委员会的建立者在1593年无嗣去世,他的同族亲戚弗雷德里克一世(1557-1608)继承了公国。这位精力充沛的公爵完全无视尚属原始的宪法对他权威的限制。在交纳一大笔钱之后,他在1599年说服皇帝鲁道夫二世解除了奥地利对公国的主权。这样符腾堡再一次成为帝国的直属封地。与他不同,下一任公爵约翰·弗雷德里克(1582-1628)没能成为专制统治者,还承认了其权力可以被监督。他在1628年7月去世之前,尽管公爵没有参加三十年战争,符腾堡已经饱受其苦。但是他的儿子和继承人艾伯哈德三世(1628-1674)一到成年的1633年就加入了与法国和瑞典的同盟,但是在1634年的诺丁根战役后,帝国军队占领了公国,公爵本人也不得不流亡多年。界石《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公国复辟,他回到这片人口稀少,满目疮痍的故土,他在余下的时间里致力于恢复旷日持久的战乱带来的伤害。
3 专制统治的尝试
艾伯哈德·路德维希统治期间(1676-1733)——他父亲威廉·路易公爵在1677年就去世了,他即位时只有一岁——符腾堡遇到了另一个强大的敌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88,1703和1707年,法军进入公国,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由于人口稀少,公国欢迎韦尔多派流亡者,他们为恢复公国的繁荣做了些事情,但是渴望满足情妇克里斯蒂娜·威廉明娜·冯·格拉文尼茨奢侈品味的公爵对此花费浩大,抵消了部分收益。
1704年艾伯哈德·路德维希开始仿照凡尔赛宫在斯图加特以北修建路德维希堡宫。1733年继任公爵的查理·亚历山大在奥地利服役时就已经成为天主教徒了。他最欣赏的顾问是犹太人约瑟夫·苏斯·奥本海默,人们一直怀疑二人想要压制议会并复辟天主教。但是查理·亚历山大在1737年的猝死给这些计划画上了句号,之后摄政符腾堡-钮恩施塔德的查理·鲁道夫绞死了奥本海默。
1744年亲征的查理·欧仁(1728-1793)似乎颇有天分,但品行不端,骄奢淫逸,很快就沦入无意义的事业中。他将大笔钱花在斯图加特和其他地方的“新城堡”建设中,在1756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对普鲁士作战,他的新教臣民对此颇为不满。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紧张关系贯穿于他整个统治期间,而公爵非正规而专制的募集资金方式也引起了广泛不满。皇帝,甚至外国也对此进行干涉,他在1770年签订一项正式的协定使民怨梢减。查理·欧仁没能信守自己的诺言,尽管他在晚年进行了进一步的让步。
4 法国大革命时期
查理·欧仁死时没能留下子嗣,于是他弟弟路易·欧仁即位(死于1795年),他死时也没有子嗣,于是他弟弟弗雷德里克·欧仁即位(死于1797年)。弗雷德里克曾在弗雷德里克大王的军队中服役,两人还有姻亲关系,即位前他管理着家族在蒙特贝利阿德的领地,他按照新教徒说法语者的模式教育孩子们。之后符腾堡家族所有成员都是他的后裔。因此在他的儿子弗雷德里克二世在1797年成为公爵后,公国重归新教,公爵家族自此也坚持新教信仰。
弗雷德里克·欧仁短暂的统治期间,法兰西共和国入侵符腾堡,迫使公爵从帝国军队中撤出并交纳赔款。尽管他只统治了两年,他还是成功维护了公国的独立。通过子孙的联姻,他与欧洲各国都有相当联系,包括俄国,奥地利和英国王室。弗雷德里克二世(1754-1816)以弗里德里克大王为榜样,违背人民的意愿参与对法作战,当法军再次入侵,横扫公国的时候,他则退隐到埃朗根,他在1801年2月9日《吕内维尔和约》签署之前一直呆在那里。根据1802年3月与法国的私人协议,他将莱茵河左岸的领地割让出去,获得9座帝国城市(包括洛特林根和海尔布隆)和其他一些领地,加起来一共有2200平方公里和124000名居民。1803年,他还从拿破仑那里获得了选侯头衔。这些新领地并未并入公国;它们被称为“新符腾堡”,没有议会。它还在1803至1806年间的德意志领土重整中获得了其他一些地方。
1805年符腾堡站在了法国一方作战,在1805年12月的《普雷斯堡条约》中选侯还得到了奥地利在士瓦本和在该区的一些领地。 1815年国王加入德意志邦联,但维也纳和会上没有对他的领地范围作出变更。同年他向人民代表提交了新宪法大纲,但他们拒绝接受,弗雷德里克就在这样的混乱中去世了(1816年10月30日)。新国王威廉一世(1816至1864年在位)马上开始处理宪法问题,在经历了大量讨论后,在1819年9月颁布了新宪法。这部宪法经历了多次修正一直使用到1918年。之后是一段平静期,王国的教育,农业,商业和工业都得到认真的关注,同时厉行节约的国王威廉一世在私人和公共事务上都恢复了千疮百孔的国家财政状况。但是《1819年宪法》颁布后,对更大政治自由的渴望并未完全消退,1830年之后又发生了一些动乱。但是这些动乱很快平息了,同时符腾堡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铁路也开始建设。
1848年革命期间,王国内部并未发生暴力冲突,但这不意味着革命对其毫无影响。威廉国王被迫将约翰内斯·施莱耶(1792-1860)和其他大臣解职,向革命者提出更自由派的观点——统一德意志。威廉国王确实颁布了一部民主宪法,但是革命运动一过,他就将自由派大臣解职,1849年施莱耶和他的副手们重新掌权。通过干涉民众选举权,国王和他的大臣们在1851年召开了一次权贵国会,国会放弃了1848年以来获得的全部特权。这样当局就恢复了《1819年宪法》,官僚们重新掌权了。与教皇的宗教协定是威廉漫长统治期间的最后一次重大行动,但是国会否决了协议,试图按照自己的方式规范国家与教会的关系。
1864年7月,查理(1823-1891,1864至1891年在位)继任国王,几乎是一即位就遇上了很多困难。在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霸权的斗争中,威廉一世一直坚定的站在奥地利一边,新国王和顾问们也延续了这项政策。1866年符腾堡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但柯尼格拉茨战役(1866年7月3日)之后三周,他的部队就在塔博比斯霍夫海姆大败,王国在普鲁士面前无能为力。普鲁士占领了符腾堡北半部,在1866年8月双方达成和议:符腾堡将交纳800万盾赔款,但是它马上就与普鲁士达成了攻守同盟。符腾堡是1868年《圣彼得堡宣言》的签约国。 与普鲁士斗争的结束为符腾堡民主运动复兴,但这在1870年中法国与普鲁士的大战之时并未产生实际效果。尽管符腾堡继续推行对抗普鲁士的政策,王国还是被卷入席卷德意志的民族热情中,其军队在沃斯战役和其他战役中也出力颇多。1871年符腾堡成为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但是仍然保持了对本国邮政,电报和铁路的控制。它还在税收和军队方面有一些特权,在下十年中,符腾堡热情支持新秩序。许多改革,尤其是在财政领域的,不断出台,但与德国其他地区的铁路体系合并的提议失败了。在1889年减税之后,宪法改革成为当时的重要议题。查理国王和他的大臣们希望加强内阁的保守派成分,但是1874,1876和1879年的法律对宪政改革影响很小。1891年10月6日,查理国王突然去世;他的侄子威廉二世(1848-1921,1891至1918年在位)即位,继续先王的政策。
对宪政改革的讨论仍在继续,1895年的大选中民主党派强势回归。威廉国王没有儿子,他唯一的新教亲戚尼古拉斯公爵(1833-1903)也没有;结果继承权最终落到家族的天主教支系上,这种前景又对国家与教会关系提出了新的问题。1910年时的王位继承人是天主教公爵阿尔伯特(生于1865年)。
1900至1910年间符腾堡的政治史是以宪政改革和教育问题为中心的。1906年宪法修正案颁布,教育困难也在1909年解决。1904年铁路与德国其他部分合并。 符腾堡是德国最大的红葡萄酒产区,也是德国少数红葡萄酒产量高于白葡萄酒的产区。符腾堡共有11204公顷葡萄园,种植24%的雷司令(Riesling),22%的Trollinger,16% 的Schwarzriesling,9%的Kerner,9%米勒-图高(Muller Thurgau),6%的Lemberger;有6个子产区:Remstal-Stuttgart, Wurttembergisch Unterland, Kocher-Jagst-Tauber, Bayrischer-Bodensee, Wurttembergischer Bodensee, Oberer Neckar,16个酒村,205个单一葡萄园。这里更靠南部,气候更为温暖,但是本地人似乎更加偏爱颜色淡,瘦弱而无特点的红酒。
⑨ 德国被称为什么 为什么有这种称谓
考古发现证明, 德国和亚洲, 欧洲许多国家一样, 有过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基础上建立,德国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国家。由此往后的历史才称为德国历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日耳曼部落(前100年-300年)
据推测,日耳曼部落的进化发生在青铜时代或者最晚是铁器时代。公元前1世纪,部落开始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德国北部逐渐向南、向东和向西扩散,与伊朗人、波罗的人、凯尔特人的高卢部落以及东欧的斯拉夫人发生接触。除了史料记载的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以及考古发现外,科学家对早期日耳曼人历史知之甚少。
在奥古斯都的统治时代,罗马帝国军队开始入侵德意志地区,日耳曼部落在抵抗过程中逐步掌握了与罗马军队相类似的战斗战术。公元9年,舍罗斯克人首领阿米纽斯(Arminius)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战胜瓦卢斯所领导的罗马军团,位于莱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区才得以独立于罗马帝国之外。至公元100年,日耳曼部落已在莱茵河-美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据了如今德国的大部分地区。3世纪,出现了许多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兰克人、萨克森人和弗里斯兰人等。
民族大迁徙和法兰克王国(300年-843年)
376年,匈奴人对日耳曼的一支西哥特人发动袭击。西哥特人在得到罗马帝国皇帝的批准后,以“同盟者”的身份进入罗马帝国控制的土地,是为民族大迁徙的开始。此后日耳曼多个部落陆续跟进,并在今天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短命国家。由于不堪忍受压迫,476年,日耳曼人与部分罗马帝国人联合,推翻了罗马帝国。
5世纪末,克洛维一世建立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进入法兰克时代。法兰克王国延续了数个世纪,经历了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的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几乎占据了整个西欧地区。由于领地内各地区间缺乏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国在查理曼大帝死后陷入一片混战。
神圣罗马帝国(843年-1806年)可以视为德意志第一帝国
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法兰克王国分成西、中、东三个部分,其中莱茵河以西的西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莱茵河以东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德意志王国的基础,也是其后神圣罗马帝国和今天德国的雏形;中部则成为后来法德争端的起源。
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成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正式开创德意志国家,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开始[9]。王国由洛林、萨克森、弗兰肯、士瓦本、图林根和巴伐利亚多个公国组成。962年,王国国王奥托一世由罗马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在弗兰肯王朝统治期间(1024年-1125年),意大利北部和勃艮第加入神圣罗马帝国,但主教叙任权之争使皇帝的权力被削弱。在霍恩施陶芬王朝统治期间(1138年-1254年),帝国势力进一步扩张到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北部地区的城镇因汉萨同盟而繁荣发展。
1356年金玺诏书颁布,规定帝国皇帝由七位选帝侯选举产生,选帝侯则来自帝国内最具势力的公国统治者和地方大主教。这一规定成为帝国的基本国体,直至其灭亡。从15世纪初起,帝国皇帝几乎被奥地利大公国的哈布斯堡家族占据。
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质问罗马天主教的《九十五条论纲》,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宗教战争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战争使德意志领地遭受破坏。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结束了德意志地区的宗教战争,但也使帝国实际上分成了众多的独立公国。从1740年开始,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战争占据了18世纪的德意志历史。1806年,在拿破仑战争中,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被迫退位,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瓦解。
莱茵邦联(1806年-1813年)
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联邦条约(德语:Rheinbundakte),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联邦。联邦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联邦的外交和军事;协议同时规定,在发生战争时,联邦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8月6日,已自称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在接着的数年,有再多23个邦国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够统治帝国剩下的领土奥地利。德意志地区内只有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控制的荷尔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地区未有加入邦联,而且不计算并入法国的莱茵河西岸和艾尔福特。
根据条约,联邦平常由一个宪法权力的组织管理,但联邦各邦国都拥有独立的主权。
联邦亦是一个军事同盟:各邦国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助战。作为回报,这些邦国的统治者将被给予较高地位:巴登、黑森、克莱韦和伯尔升为大公国,而符腾堡和巴伐利亚则升为王国。其他邦国亦可以与其他前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合并而得到扩展。
1806年普鲁士败于法国后,很多中小德意志邦国都加入邦联。1808年邦联达到最大的版图,包括三个王国、13个公国、17个侯国、及汉堡、吕贝克和不莱梅三个汉萨同盟城市。
1810年德意志西北部大片地区被迅速合并到法兰西第一帝国,以便监控对英国的禁运,令封锁英国的大陆封锁能够顺利推行。
1813年10月中旬,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被打败,撤退到莱茵河西岸,失去保护的联盟内各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10月31日,联盟正式解体。
复辟和革命(1814年-1871年)
随着拿破仑·波拿巴战争失败,1814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一个由39个主权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德意志邦联成立。由于不满意复辟,德意志人民兴起了追求统一和自由的自由主义运动,但随后被邦联议会主席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策划的措施所镇压。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极大促进了德意志国家的经济统一。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民族主义在德意志人民特别是年轻知识份子中迅速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用来代表此次运动的黑色、红色和金色后来也成为了德国国旗的颜色。
受1848年欧洲革命和法国建立共和国的影响,德意志知识份子和平民也发动了革命。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为缓和群众的反抗情绪,同意制定宪法和成立议会,使运动暂时得以平息。1862年,威廉一世与议会斗争日益激烈并引发了军事变革,奥托·冯·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成功赢得了1864年普丹战争和1866年普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联之外。
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可以视作德意志第二帝国
随着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利,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开始统治新的帝国,首都柏林。帝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国家,称为小德意志。1884年初,德意志帝国开始在欧洲以外建立殖民地。
在统一德意志后的最初时期内,帝国皇帝威廉一世采取的外交政策是通过建立同盟以巩固德意志强国地位、孤立法国和避免战争。但是在威廉二世统治期间,帝国又采取了新帝国主义政策,导致与邻国关系紧张。原先有帝国参加的联盟不复存在,而新的联盟又将帝国排斥在外。与此同时,法国却通过《英法协约》与英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巩固了与俄罗斯帝国的联系。除了与奥匈帝国保持接触,德意志帝国日益孤立。
德意志的帝国主义走出国内,与其它欧洲列强一道瓜分非洲。柏林会议后,德意志帝国获得了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多哥和喀麦隆在内的非洲多块土地。瓜分非洲使得列强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线。作为被协约国战胜的同盟国的成员,德意志帝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1918年11月,德国革命爆发,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6月,德意志帝国被迫签署《凡尔赛和约》。此次谈判与以往的战后和谈不同,作为战败国的德意志帝国被排除以外。由于条约被认为过于苛刻且令德国蒙羞,促进了纳粹主义的兴起。
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成功后,魏玛共和国成立。1919年8月11日,《威玛宪法》经德国总统弗里德里希·埃伯特签字生效。1918年,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创立德国共产党。1919年1月,德国工人党成立,后来成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
魏玛共和国的经济曾遭受两次严重打击,第一次是1920年代初因《凡尔赛和约》所订下的巨额赔款造成的。虽然20年代中期经济迅速复苏,但是经济大萧条再次令共和国遭受打击,一蹶不振。同时,共和政府十分不稳定,执政联盟屡屡变更,人们逐渐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此外,共和政府还要面对右翼的君主主义、民意主义及纳粹主义势力的挑战。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的刀刺在背传说,即宣称德国革命是德国在一战失败的原因,并把革命党人、社民党、共产党人甚至犹太人定义为“十一月罪犯”,借此打击共和制度。而左派的共产党也反对共和国的资本主义统治,希望以议会共产主义取而代之。
革命过后,德国选民渐渐倾向支持反对民主的政党,无论是右翼的德国国家人民党、纳粹党或是左派的共产党。大萧条以后,政局两极化明显。1932年的两次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分别得到37.2%和33.0%的议席,而共产党则在第二次选举中得到17%的议席。因此,共和国后期的议会中有很多成员都不是民主派。社民党一类的温和民主政党的票数也愈来愈少。
1930年代开始,德国政局岌岌可危。部分政党如纳粹党使用准军事化部队威吓选民,并借助高失业率与民众的贫困争取民意。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精英因恐反政府的政党,经常借用魏玛宪法第48条允许联邦大总统以紧急法令统治国家,令民主制度渐渐崩溃。
在连续数个政府内阁失败后,别无选择的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在右翼部属建议下,于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为新一任德国总理。
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年-1945年)又被称为纳粹德国、希特勒德国、法西斯德国等
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发生,随后颁发的紧急法令将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取消。1933年的《授权法案》赋予了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权。只有德国社会民主党投票反对,而德国共产党由于其国会议员被杀或被捕,已无法表达反对意见。在一系列行动和法案之后,德国成为一党专政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1936年,德国军队进入莱茵兰非武装区,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被证明是不恰当的。1938年后,希特勒在膨胀主义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大德意志。为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于1939年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两天后法国和英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很快就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1941年,德国开始了大屠杀,有组织地杀害了约600万犹太人、约1000万斯拉夫人和吉普赛人以及约25万德国籍伤残人士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与苏联的条约,打开东方战线并入侵苏联。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不久,德国对美国宣战。虽然一开始德军快速深入苏联境内,但随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整个战争的局面。1945年5月8日,在红军占领柏林后,德国投降。
分裂(1945年-1990年,民主德国——东德,联邦德国——西德)和重新统一(联邦德国至今)
战争使近千万德国士兵和平民死亡,大片国土丧失,约1500万名德国人被驱逐,多个大城市被炸毁。战后德国领土和柏林全市被盟军划分为四个军事占领区。1949年5月23日美国、英国及法国占领区(包含西柏林)合并,成立以波恩为首都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俗称“西德”或“联邦德国”);其中西柏林亦以特殊的城市地位,加盟位于波恩的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包含东柏林)则单独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俗称“东德”或“民主德国”),设立首都即为东柏林。
西德遵循自由主义,是个议会民主制共和国,施行“社会市场经济”,与美国、英国和法国联盟。西德从195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长期的经济成长,于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8年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创始国之一。东德于1955年与苏联结盟,施行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并迅速成为华沙公约组织中最富有、最现代化的国家,但其国民依然向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和经济繁荣。为阻止东德人逃往西德而于1961年建造的柏林墙被认为是冷战的标志。1970年代,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德之间的紧张关系。
由于日益增多的东德人取道匈牙利逃往西德以及东欧剧变的发生,东德于1989年11月9日下令开放柏林墙。这一举动加速了东德的变革,最终促成了1990年10月3日的两德统一。根据两德协议,合并后的东、西柏林再次成为新国家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