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如何攻击苏军

德国如何攻击苏军

发布时间:2022-06-20 16:23:42

⑴ 1940年德军如何实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的

1940年7月19日,米尔希、凯瑟林,施佩尔三人被晋升为空军元帅,凯瑟林是越过上将而直接晋升元帅的。1941年5月末,凯瑟林指挥的第二航空队被调往东方,准备实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侵苏战争爆发后,他负责支援中央集团军群的行动,掩护中央集团军群突破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进而合围莫斯科。每次战役开始,都由凯瑟林指挥的航空队首先进行狂轰滥炸。

开始几次战役比较顺利,但到莫斯科战役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德军对苏联发动代号为”台风”大规模的攻势时,已是9月末,莫斯科正值秋天,天空多雨,大雾弥漫,对德军的进攻极为不利。德军的轰炸收效甚微,而且人员、物资损失都很惨重。

凯瑟林为了改变被动局面,曾几次驾驶飞机突袭莫斯科,探索在恶劣气候下增强轰炸效果的办法。他要求对地面进行攻击的飞行员尽最大努力在森林、丘陵、村庄上空作低空飞行。在凯瑟林的狂轰滥炸下,在10月中旬,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3个大包围圈。尽管如此,对莫斯科的轰炸仍没有得到使希特勒满意的效果。

⑵ 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德国第一次进攻苏联军队是如何突击的

德军第一次进攻发生在11月11~21日。德军集中4个步兵师、1支摩托化部队和1个罗马尼亚摩托化旅,沿雅尔塔公路向第一分区的巴拉克拉瓦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并在第二、第三分区的结合部从切尔克兹—克尔缅地区沿卡拉—科比亚谷地实施辅助突击。经过10天激烈战斗,德军只在个别地段上突入前沿防线l~4公里。进攻部队损失大量兵员和技术装备,有的师减员达60%。为了重新组织进攻,德国法西斯统帅部不得不把东部战线其他地区的部队调到克里木半岛,以图尽快攻占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

⑶ 德军对苏联的进攻分别有哪些

6月22日凌晨3时零7分,黑海舰队司令奥克恰面里海军上将报告,有大量来历不明的飞机正向苏联海岸接近。3时30分,西部军区报告,德军空袭白俄罗斯的城市。3分钟后,基辅军区报告,乌克兰的城市遭到空袭。3点40分,波罗的海沿岸军区报告,敌机空袭考那斯和其他城市。

⑷ 二战中,德军分几路进攻苏联

德军分三路进攻,北翼由北方集团军群自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以东地域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科夫、列宁格勒总方向实施进攻,企图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集团,占领那里的港口和海军基地,攻取列宁格勒,与芬军会师。在波罗的海沿岸组织防御的是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改编为西北方面军),辖第8、第11和第27集团军,共44万人。德军顺利突破苏军防御,至6月22日黄昏,第4装甲集群的先遣部队已前出到杜比萨河一线。截至7月10日,苏军丧失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俄罗斯联邦的部分领土。德军向前推进400~450公里,进逼苏联的西北重镇列宁格勒。

德军在中路的进攻由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负责,其任务是由东普鲁士的苏瓦乌基地域和波兰的华沙地域向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明斯克方向实施钳形突击,围歼苏军西方面军主力,尔后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发展进攻。

⑸ 德军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硬伤

  1.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整场作战于1941年6月22日展开。计划为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苏联西部领土。“巴巴罗萨”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在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个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计战术不佳的苏联红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但最后仍在莫斯科战役中受阻,导致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该计划开启了长达数年的苏德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数千万人因此死亡。

  2. 背景;

  3. 1940年夏,希特勒在取得对法国的战争胜利后,进攻苏联的议案又提上日程。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年代,他在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清楚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亦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能在东欧找到。纳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应该加以杀害、驱逐出境、或奴役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计划中这些地区的都市人口会经由饥荒加以彻底灭绝,以剩余的农产品养活德国人,并改由德国人居住,尽管希特勒也说德国会与那些愿意支持他们的俄国人“一同合作”。德国的意识形态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认为斯拉夫民族也是属于雅利安人,提出建议应该将攻克的苏联领土依照以下形式划分行政区:

  4. 奥斯兰(Ostland)──波罗的海国家和白俄罗斯

  5. 乌克兰──乌克兰和邻近疆土

  6. 高加索──南俄和高加索地带

  7. 土耳其斯坦──中亚国家领土

  8. 在德国和苏联于1939年联手侵吞波兰之前,两国便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表面上这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条约,借由分割波兰等国家来划分德苏两国的边界,在条约中波罗的海三国乃至芬兰被划分为苏联的“影响范围”,这个条约震惊了全世界,因为两国长期以来一直对彼此抱持敌意,而且两国的意识形态也完全相反。由于这项条约,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展开了大量的外交关系和贸易,苏联提供石油和原料给德国,而德国则提供高科技给苏联。尽管这项条约的签订,两国仍然对彼此的一举一动抱持强烈猜疑心,不久后这段短暂的和平关系便以战争的彻底爆发告终。

  9. 希特勒一直希望攻克西俄以剥削当地的斯拉夫人。因此他签订这项条约只是为了短暂的方便。再加上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都对攻克领土抱有极大野心,而双方的意识形态差距则导致最终的冲突爆发。斯大林在国际上的恶劣名誉给了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理由,同时也增加了德国对于胜利的信心。在1930年代后期,斯大林在大清洗里杀害和囚禁了数百万计的人民,包括大量具备经验和能力的红军军官和战略家,导致红军的战力和领导力大为衰退。纳粹也不断的宣传苏联政权的残暴,并且瞄准斯拉夫民族作为主要宣传对象。

  10. 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是导致苏德分裂的最后因素。在德国于意大利和日本签订条约之后,苏联也表示希望成为轴心国的一部分。在经过两天于1940年11月12—14日在柏林的商议后,德国正式向苏联提出了加入轴心国的条件,而苏联则在11月25日提出了一份修正的版本,然而从此德国没有再进行回复。随着苏联加入轴心国的前景越来越小,两国在东欧的利益冲突也日渐明显,尽管他们在1941年1月还会针对边界和贸易上做出一次小的协定,然而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11. 斯大林的名声使得纳粹德国在发动这场战争上获得了某些正当性,而且也让希特勒对德军的胜利有相当信心。斯大林在大清洗中杀害了无数红军的基层和资深军官,导致红军整体的脆弱和无能。在针对斯拉夫人进行的宣传上德国一直强调苏联政权的残暴,同时也宣传红军正在准备攻击德国,并主张他们先行的攻击只不过是先发制人的举动罢了。

  12. 巴巴罗萨作战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构思的。一些军事和外交人员也曾劝告希特勒,应该先解决大英帝国后才开辟对苏战场较为妥当,但大多数德军的参谋幕僚都同意这场侵略应该在某个必要的时间点发起。希特勒的决策通常与德军将领的建议相反,但直到那时为止,德军在希特勒的战略下已经达成了一连串原本被认为不可能达成的辉煌胜利,希特勒也自认为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时间里,希特勒的骄傲和大胆、加上德军的精良训练,在不费多少功夫下便赢得了莱茵河、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接着又攻下波兰、丹麦和挪威,每场战役几乎都顺畅无阻。接着他又迅速经由马奇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进攻法国,以包围战术歼灭了大规模的同盟国部队,并继续向南进攻直到瑞士边界。北边遭受包围的同盟国部队最后经由敦刻尔克撤离,英军被彻底逐出法国,但英国依靠着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而免受侵占。在无法逼使英国投降、同时也缺乏海军和战略轰炸部队的情况下,希特勒遂决定将目标转往东方。他相信只要苏联被击垮了,英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希特勒对他在西欧的惊人胜利感到自负,同时红军在1939—1940年间侵占芬兰未遂的冬季战争也向全世界显现了当时红军内部的腐化和战力低落。希特勒认为苏联内部已经腐败,只要数个月便能取得胜利,也因此不需准备冬季的配备,这在后来成为德军受挫的主因之一:

  13. 纳粹的整个政策都是为了依照地缘政治学的生存空间概念彻底摧毁苏联的政治实体,以替未来的“雅利安”世代准备发展的环境。在1940年的春季,德国战争机器的资源缺乏问题开始越来越严重,而德国与苏联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冲突也开始浮现,这使得侵略苏联逐渐成为希特勒唯一的未来途径,尽管德军将领们也曾跟希特勒说过,占领整个俄罗斯西半部对于德国战争机器运作来说是利大于弊。

  14. 希特勒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下好处:

  15. 当苏联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

  16. 乌克兰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17. 占领苏联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

  18. 击败苏联将能进一步孤立大英帝国。

  19. 德国的战争机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占苏联的巴库产油区后才能达成此目标。

  20.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5日收到了德军对入侵苏联的计划,并且全部批准,预期在1941年5月开始进行。在12月18日希特勒签下了“21号指导”,要德军最高统帅部准备“快速的击倒苏联”,并且制定侵略的预定时间为1941年5月15日。巴巴罗萨计划假设的是德国国防军可以在短期间内消灭红军道加瓦河和第聂伯河以西的大多数步兵师,事后证明尽管德军的确消灭了原先在此地区的苏联红军数量,苏联红军不断从后方增援的雄厚兵力导致了这种假设的失败。

  21. 为了准备发起攻击,希特勒将320万人调遣至德苏边界,多次派遣侦察飞机潜入苏联领空勘查,同时也在东线储备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到了1941年2月德军已在罗马尼亚—苏联边界部属了680,000人。即使进行了如此庞大的准备过程,苏联依然没有预料到德军的意图,在战争爆发时完全措手不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坚信第三帝国不可能在《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内便发起攻击,他也坚信德国会等到拿下英国后才会开辟新的战场。尽管苏联情报部门已经多次发出战争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拒绝改变心意,认为这是英国故意设计要让苏联和德国开战的假情报。德国政府也助长了这种骗局,向斯大林透露德军的调动只是为了远离英国轰炸机的航程。德国甚至向苏联解释他们故意要让英国以为他们正准备进攻苏联,而事实上他们正在准备进攻苏联的军队和物资。因此,直到战争爆发前斯大林都没有认真准备应付德军的可能入侵。应该注意到的是,潜伏德国的共产主义间谍理乍得·佐尔格在战争爆发前便已向斯大林透露准确的进攻发起日期,但这项情报也没有获得重视。德国还在1941年4月发起了一连串佯装进攻英国的作战,假装正在挪威聚集部队。这些行动配合了大张旗鼓的海军舰只聚集、飞行勘测、和演习行动,并且还故意透露虚构的入侵计划细节。

  22. 同时期德军军事计划人员开始研究拿破仑在侵略俄罗斯战争中的失败,他们推估苏联红军无法在侵略开始后大规模的向俄罗斯内地撤退,因为他们认为斯大林无法在政治上和军事补给上抛弃波罗的海国家、乌克兰等地。

  23. 但在侵略苏联的计划和主要目标的设计上,希特勒则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以及许多高阶将领意见分歧,最高统帅部认为应该直接攻往莫斯科,而希特勒则认为应该先夺取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区的丰富资源后才转向莫斯科。希特勒认为莫斯科是“不重要的”,他认为重点应该在于消灭莫斯科以西的红军主力。但由于意大利在希腊的失败,德军被迫于1941年4月6日发动巴尔干战役,以救援意大利,6月1日,德军攻占希腊全境,但巴巴罗萨计划被迫延迟了一个多月,这导致了德军未能在俄国严寒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最终输掉了德苏战争

    (二)硬伤:

1.低估苏联的潜力

德国大为低估了苏联红军的动员潜力:红军的主要动员人数(已经受过训练、可以在短期内参战的单位)比德国所预估的高出了两倍。到了8月初时,大量原先被歼灭的单位已经被新服役的单位替代。正如德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于1941年8月11日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200个师,但现在已经察明番号的就有360个师。”而到1941年底,苏联重建和扩张了等同825个师级单位的数量,而且这还没有到达苏联存在的一千万动员潜能。这个事实几乎就代表了巴巴罗萨作战的失败,德国必须暂缓作战行动一个月以等待新的补给,等他们再度展开攻势时,距离秋季泥泞期的开始只剩下6个星期了。在另一方面,红军也即时替补了之前的大量损失,当师级部队在战前征召的士兵阵亡后,新的士兵马上加以替补,战争中苏联每个月几乎都征召了超过50万人从军。苏联在短期间内动员大量部队(虽然都是一些训练不足且缺乏装备的部队)的潜力最终使苏联得以撑过关键的前半年,而德国对苏联潜力的低估则导致了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不切实际。

同时,苏联情报单位正确的分析出日本不会加入对苏的战争,这使得苏联能够将驻扎在远东的部队抽调回东欧战场支援。

即使德国真的达成了作战原先的目标推进至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战线,战争也不太可能就此结束。苏联在东部依然有着广大的领土,同时苏联也已经将战争工业迁移至乌拉尔山脉、中亚和西伯利亚了,因此战争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2.后勤计划的缺陷

巴巴罗萨作战的目标从一开始便相当不切实际。战争开始于干燥的夏季,是最适宜德军行动的季节,德军在最初数周里突袭并歼灭了大量的苏联军队。但当理想的季节过去、严酷的秋季和冬季来临时,苏联军队已经恢复一定实力,而德军的攻势则开始遭受阻挠。德军在经历漫长的战斗后却无法取得足够的补给;石油的缺乏也注定了德军不可能达成预定中的目标。

这种困难甚至在战争之前便已经被德国的后勤单位所察觉,但他们提出的警告却被德军高层所忽略。整个德国的计划是根基于一个假设上:5周内红军便会彻底崩溃,到时德军将能取得完全的战略自由,只需替少数机动单位补给必要的石油便能占领整个国家,因此并不需要担忧5周后的补给问题。这一假设基本上是基于之前苏芬战争时苏联红军的表现做出的,然而以苏德战争的表现上来看这一假设是不切实际的。

德国的步兵和装甲部队在第一周里快速推进了300英里,但他们的补给线却很难跟上进攻的速度。由于铁路轨距的差异,俄国留下的铁路网也无法加以使用,除非等到相同轨距的火车生产出为止。铁路和公路上速度缓慢的运输载具也成为苏联游击队的理想攻击目标。补给的缺乏严重延缓了德军闪击战的进度。

德国在后勤上的计划也严重高估苏联铁路运输网的可用状况。在波兰的道路和铁路状况尚称良好,但深入苏联领土的部分则情报有限,地图上标示深刻的道路在实际上往往只是粗糙的尘土道路,或甚至根本没有铺设完成。

3.

气候

在整场战争中,或许没有其他因素如同天气一般被后人如此误

21号训令第一页(1张)

解其影响。气候是战争中的“中立”角色,对于气候准备最佳的一方将能获得最多优势,而忽略准备的一方则会尝到其后果。对于红军力量的低估使得德军面临气候不利的威胁。

一项由美国进行的军事研究指出:希特勒的计划在严酷的冬季气候来临前便已经失败;他对于快速胜利的可能性抱持太大的自信,乃至于他对战争会拖延至冬季根本没有心理准备。在入侵的前5个月里德军总共遭受734,000人死伤(约为总人数3,200,000的百分之23),到了1941年11月27日,德国陆军的军需部门将军爱德华·瓦格纳宣称:“我们已经到达人力和物资资源的极限了。我们即将面临寒冬的危险威胁。”

但德军仍然没有准备应付严酷的气候和苏联运输网络的恶劣状况。在秋季,恶劣的路面状况延缓了德军的进展。苏联的地面在夏季时是松散的沙地、在秋季时是黏稠的泥泞地、到了冬季地面则会被大雪所覆盖。德军坦克的狭窄轮距使其在泥泞地行动时非常缺乏附着力和漂浮力。相较之下,新的苏联坦克如T-34和KV系列重坦克的设计都考量了这些问题。德军有600,000匹用于提供补给和运输火炮的西欧马,但体型庞大的马匹在这种气候下却很难发挥作用。而红军所使用的体型较小的矮种马则更适合当地的气候,

德军对于1941年秋季和冬季的严酷气候几乎毫无准备。德国已经拥有足够的冬季装备,但由于交通运输能力的限制,却没有办法将这些装备完全发放至前线。结果导致军队无法取得适当的冬季装束,有些士兵们还将报纸塞进夹克来保暖,而当时的气温却已经低达-30 °C。为了运作暖炉和暖气,德军士兵不得不将已经非常缺乏的汽油用来当作燃料。而苏联士兵却配备了温暖而加衬的大衣、有衬底的军靴、以及覆盖毛皮的帽子。

一些德军武器配备在如此寒冷的气候下也无法正常运作。普通的润滑油在极低温下无法发挥效用,导致坦克和卡车引擎故障、机枪等自动射击武器无法正常开火。为了将炮弹装填进坦克的主炮里,坦克兵还必须先以小刀刮下黏附于炮管内结冻了的润滑油。苏联军队则较少受到这些问题所苦,因为他们早已经历当地的寒冬许多年了。德军必须将毛毯覆盖于飞机引擎上以免引擎结冻。而运作所有坦克和卡车所不可或缺的汽油也会因为寒冬而结冻。大多数苏联卡车和旧式坦克同样使用汽油,但新生产的坦克则已改使用不会结冻的柴油了。

对于俄国冬季作战的一个普遍错误认知是:所有军事行动都会因为泥泞、大雪而停止。但事实上军事行动只是被这些因素所缓慢,差别只在于德军遭受的缓慢程度较大、而准备充足的苏联红军遭受的影响较小罢了。苏联在1941年12月展开的反击,在某些地区将德军击退远达100英里,证明了只要准备充分,在冬季严寒下仍有可能进行机动性的作战。

当严酷的冬季开始后,希特勒担忧德军会重蹈拿破仑当年从莫斯科匆忙撤离的覆辙,于是下令德军部队必须死守他们的据点抵御苏联的反击。

⑹ 德军在17日对苏军的进攻策略是怎样的

17日上午,敌军以两个坦克师和一个摩托化师的强大兵力,向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所属的近卫第6集团军正面实施了猛烈的反突击。近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向该集团军的两个步兵师结合部猛冲。由于反坦克武器的缺少和后援坦克部队没有到达,该部敌军曾一度突破苏军防线达四五公里。

⑺ 二战的时候德国进攻苏联的路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分北、中、南三路进攻苏联:

1、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进抵列宁格勒城下。

2、中部战线,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由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

3、南方战线,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

(7)德国如何攻击苏军扩展阅读

1941年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200-300公里,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言彻底破灭。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

1941年冬天,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动冬季攻势,在南部,苏联红军越过刻赤海峡,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在北部,苏联红军试图解列宁格勒的围并且歼灭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和收复迭米扬斯克。

1942年5月,苏联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试图收复哈尔科夫,但被德军分割包围后歼灭,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军席卷克里木半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在刻赤战役中将红军彻底击溃。最终,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以失败告终。

⑻ 1941年6月22日,德军是如何向苏联发起了进攻的

1941年6月22日,在凌晨4时,德军向苏联发起了进攻。德国飞机对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桥梁渡口和军事基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接着,在猛烈的炮火准备之后,德军以数十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为先导,在巴伦支海到黑海3000公里的正面发动了进攻。苏联西方军区在22日的整个上午失去了指挥,被迫节节抗击向后撤退。

⑼ 一战之后,二战之前,德国怎么进攻苏联

说了这么多没怎么看懂
不过当时为了应和英法绥靖政策苏联人秘密与德国接触,相信你也知道斯大林的野心不亚于希特勒,甚至要吞并德国,在纳粹进攻波兰的同时他也没闲着也在进攻他国,具体国家你可以去找,甚至当时在巴巴罗萨行动苏联人开始之前,苏联人还与德国人讨论如何合作的问题,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时苏联人看到纳粹进攻波兰是有所预料的,甚至已经与苏联人讨论过并达成了某些协议,而英法并不知道,认为苏联人会有所反应,故英法会没有所反应
而苏联人忘记了德国人为了什么,他们要石油,土地,而这些苏联都有,(北非也是一样)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而且进攻苏联还可以与当时日本关东军大会师,并且当时德国科技大于苏联科技这不免是一个不错的主义。
希望你能满意。(别忘了有分的话多加几分,手都酸了)

⑽ 二战中德国为何进攻苏联

今天,教师给大家讲一个二战时期的故事。

1941年夏至日,苏德战役全面迸发,初期,苏军一溃千里,德军“霹雳战”在欧亚大陆持续发威。为何两国蜜月签署尚缺乏两年,两边就要撕脸离婚,为何实力适当的苏德两军竟如此出现一边倒的态势,情节让人扑朔迷离。

1940年,德国在西欧摧古拉朽,很快,仅剩余英国一个孤岛。如果苏联持续视而不见,乃至斯大林答应德军自在经过苏联边境向印度这个英国后方基地发起进攻,那结果将无法想象。英国人乃至愈加惧怕苏德联手,那英国早晚亡国。

万般无奈之下,施行挑拨苏德同盟的祸水东移战略,就成为当时英国丘吉尔政府生死攸关的大事。

对此,丘吉尔不断经过谍报组织散发“日耳曼人重新武装”的各种珍闻,并成心泄露给外界,这些信息天然被苏联情报人员送到了斯大林的案头。乃至丘吉尔还亲自给过斯大林一份备忘录称,“如果英德战役持续时间过长,英国将受诱惑而与德国达成完毕战役的平和协议”。这意味着,如果比及德英签署平和协议,德国就能集中一切军力来对付苏联了。

但这些假情报却让斯大林以为,要是英德和谈一直在进行的话,那么丘吉尔为何要通知他这一点呢?

但之后,当丘吉尔发现希特勒真得开端计划进攻苏联时,认定斯大林是一位潜在盟友时,就现已不再发送这些假状况,而是诚心诚意地告诫时,斯大林明显现已被“狼来了”的这种工作麻痹了,对丘吉尔出现的真情报也理所当然的以为是假情报了。

阅读全文

与德国如何攻击苏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