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国境内有哪些具有国际意义的运河,他们各自的作用.
基尔运河,又名北海—波罗的海运河,是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重要水道。位于德国北部,西起北海畔易北河口的布伦斯比特尔科格,向东延伸61英里,到达荷尔台瑙(波罗的海的基尔湾)。全长98.7公里,河面宽103米,深13.7米,建有7座高桥(约43米),可通行海轮。1887年6月3日破土动工,1895年6月22日建成通航。德国修建这条运河,原为避免军舰绕道丹麦半岛航行,建成后,北海到波罗的海的航程缩短了756公里之多。在商业上,现为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最安全、最便捷和最经济的水道。1907年开始对河床进行拓宽和加深工程,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周完成,已能通行大型舰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尔运河属德国政府所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1919年《凡尔赛和约》,实行运河国际化,但由德国进行管理。1936年希特勒推翻《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关闭了运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重新实现所有国家船只自由通航的规定。如今,每年通过运河的舰船约65000艘,其中60%属德国。基尔运河是通过船只最多的国际运河,运输货物以煤、石油、矿石、钢铁为大宗。现在这条运河仍是波罗的海航运的重要路线。
❷ 欧洲西部为什么要建人工运河
欧洲西部的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原因:
1、温带海洋气候分布广,每个月降水比较均匀,河流径流流量变化,流速平稳。
2、冬暖夏凉,最低月气温大于0度,冬季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
3、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因此河流流量丰富。
4、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小,河道不易淤积。
(二)社会经济原因:
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带,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人流与物流量大
❸ 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开凿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概况
运河并非以最短的路线穿过只有120公里(75哩)长的地峡,而是自北至南利用几个湖泊∶曼札拉湖(LakeManzala〔Buhayratal-Manzilah〕)、提姆萨赫湖(LakeTimsah〔Buhayratat-Timsah〕)和苦湖∶大苦湖(GreatBitterLake〔Al-Buhayrahal-Murrahal-Kubra〕)、小苦湖(LittleBitterLake〔Al-Buhayrahal-苏伊士运河Murrahas-Sughra〕)。苏伊士运河是条明渠,无闸。虽然全长是直的,但也有8个主要弯道。运河西面是尼罗河低洼三角洲,东面较高,是高低不平且干旱的西奈半岛。在建造运河(1869年竣工)之前,唯一重要居民区是苏伊士城。可能除了坎塔拉(Al-Qantarah)外,沿岸的其他城镇都在运河建成后逐渐发展起来。 这条运河允许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而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好望角),大大节省了航程。从英国的伦敦港或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有时人们通过从船上卸下货物通过陆运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实现运输。 1859-1869年凿成。着名的国际通航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它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之一。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从最低部位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沿途利用大、小苦湖等原已干涸的湖沼和洼地作为航道。从塞得港至陶菲克港长161公里,连同伸入地中海、红海河段总长173公里。河面宽160-200米,河底宽60-100米,可通行吃水11.6米、满载6.5万吨或空载15万吨的海轮。通过时间平均为15小时。运河通航后,从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苏伊士运河远景道非洲好望角缩短5,500-8,000公里。当欧、亚、非三洲交接地带的要冲,战略地位重要。通过船舶数及其货运量在各国际运河中均居首位,货运以北上的石油和南下的金属及其制品最重要。运河原由英、法国管理。1956年埃及宣布将运河收归国有。1967年中东战争后,埃及关闭运河。1975年6月重开后开展大规模拓宽浚深。第一期工程于1980年完成后,河面展宽至365米,使吃水16米、满载15万吨或空载35万吨海轮得以双向通行。第二期工程在实施中。 苏伊士运河全长170多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1858年开凿到1869年竣工。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 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地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将近10万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把它的占领军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离埃及领土。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10月29日,英国伙同法国,并和以色列相勾结,发动对埃及的侵略战争,战争结局以埃及获胜而告终。 1976年1月,埃及政府开始着手进行运河的扩建工程。第一阶段工程1980年完成,运河的航行水域由1800平方米扩大到3600平方米(即运河横切面适于航行的部分);通航船只吃水深度由12.47米增加到17.9米,可通行15万吨满载的货轮。第二阶段工程于1983年完成,航行水域扩大到5000平方米,通航船只的吃水深度增至21.98米,将能使载重量25万吨的货轮通过。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从地形上说,苏伊士的地峡并不相同,有3个是浅而充满水的凹洼:曼札拉湖和提姆萨赫湖和苦湖,后者虽然有大小之别却形成一片不断的水域。地峡是由海洋沉积物、粗沙和在早先降雨时期积存苏伊士运河水面的砂砾、尼罗河的冲积土(尤其在北部)和风吹来的沙等构成的。 运河于1869年首次开启时有一个水道仅8公尺(26呎)深、底部22公尺(72呎)宽、水面60∼90公尺(200∼300呎)宽。为了让船可双向通行,每8∼10公里(5∼6哩)建造一个供通行的湾。建筑包括挖掘和疏浚7,400万立方公尺的沉积物。1870∼1884年间,由于水道的狭窄和曲折曾发生3,000次的船搁浅。主要的改进始于1876年,后经过连续的放宽和加深,到1960年代,运河的最窄处的宽度已达到55公尺(179呎),沿岸深10公尺(33呎),水道深在低潮时也达12公尺(40呎)。1964年计划作进一步的扩大,惜因1967年6月发生以阿战争而未能付诸实施,战争期间,运河被封锁,一直到1975年6月才重新开启使用并重新开始改进。
[编辑本段]经济
运河于1870年开始使用。最初,双向通行时必须有一船进入通行湾停靠,但是1947年后采用了护航体制。起初通行时间平均40小时,到了1939年已减少到13小时,但1942年后运输量增加,至1967年又升到15小时,有护航也还是如此,这反映了当时油船的运输量增加了。护航队每天都出发,两队向南,一队向北。南行的护航队在塞得港、拜拉赫(Al-Ballah)、提姆萨赫湖和卡布里特(Al-Kabrit)停靠,北行这些地方都有旁道,护航队可在这里继续前进毋须停留。随着总的运输量减少和运河相应地扩大,自从1975年以来,通行时间大约为14小时。埃及伊斯梅利亚附近苏伊士运河上的货船自1945年创记录地运输了984,000名乘客后,由于来自飞机的竞争,客运已减少到微不足道的数字。飞机还运带小量的高价值货物。运河运输量进一步下降是由于澳大拉西亚的贸易从欧洲转移到日本和东亚。不过石油的运转,从俄罗斯、南欧和阿尔及利亚的炼油厂主要运往印度的运输任务还在继续,干货的运输包括谷物、矿石和金属增加了。 向北方运的主要货物有原油和石油产品、煤炭、矿石和金属、加工金属、木材、油籽和油籽饼以及谷物。南运的货物则有水泥、化肥、金属制材和谷物。 交通和城镇。运河的建成导致居民区的发展,即除苏伊士城以外,原先几乎无人居住的干旱地方也开始热闹了起来。1967年几乎所有的人口都疏散了,在接连的战祸中,大部分的居民区被严重地破坏。1975年运河重启。塞得港于1975年被建成一个免税地带,沿着运河还设立了若干免税工业区。主要的城市中心是塞得港,福阿德港(Bur Fuad)、提姆萨赫湖北岸的伊斯梅利亚(Ismailia〔Al-Ismailiyah〕)、以及苏伊士和它的西岸外港陶菲克港(Bur Tawfiq)。灌溉、家用和工业等用水由尼罗河通过伊斯梅利亚运河供应。 在西岸有两条1967年前的公路。渡船大部分被4条地道所取代∶苏伊士北面、提姆萨赫湖南面和北面,和坎塔拉。从这最后一条地道又有一条公路继续沿着东岸延伸至福阿德港,另一条向东穿过西奈至以色列。在东岸有几条较新的公路向东通向库特米瓦(Khutmiyah)、吉迪和米特拉等要隘,由此可进入西奈半岛中部。运河西侧的铁路于70年代修复。1980年艾哈迈德•哈姆迪公路隧道开放,将埃及本土和它的西奈省连接起来。隧道约有1.6公里(1哩)是在运河下面通过。
[编辑本段]穆巴拉克大桥
1980年10月25日,埃及第一条苏伊士运河海底隧道通车,从而大大缩短了往返运河西岸所需时间。这条在苏伊士以北17公里处的隧道,加上两边进口,共长5.9公里,隧道本身长1.64公里。隧道内公路宽7.5米,来往车辆往返并行,每小时可以通过2000辆汽车,这是经过苏伊士运河海底下穆巴拉克大桥连接亚洲和非洲的第一条陆地通道。 亚洲和欧洲之间除石油以外的一般货物海运,80%经过苏伊士运河。由于中东地区铺设了大量的输油管道,以及公路和铁路发展迅速,苏伊士运河面临着过往船只、特别是运油船逐年减少的局面,埃及通过对苏伊士运河上的过往船只收取的过境费收入也开始下降。1993年2月14日,埃及决定拓宽和加深苏伊士运河,以增加外汇收入。运河加宽30米,加深1至17米,此项工程于当年底完工。1996年7月24日,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决定进一步增加运河深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型油轮和货轮使用苏伊士运河,以确保埃及靠苏伊士运河所得的收入不会下降。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仅次于侨汇和旅游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运河管理局统计报告显示,苏伊士运河自1975年6月重新启用到2000年6月的25年里,共为埃及征收的船只过境税达300亿美元,是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11月正式建成启用到1969年6月因中东战争而关闭的98年间过境费收入总和的6倍。据运河管理局公布的年度报告,2001年共有13986艘各类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这些船只的总载重量达4.56亿吨,收取的船只过境费达19亿美元。2002年7月1日至2003年6月60日的财政年度里,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23.08亿美元,创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新高。
[编辑本段]历史概述
简要概述 埃及是第一个开凿贯穿尼罗河及支流,连同地中海和红海的人工运河的国家,这项工程可以追溯到法老SENAUSRET三世约公元前1874年。运河被废弃以至泥沙淤塞然后又重开了若干次: SITY一世时期的运河 公元前1310年NKHAW时期的运河 公元前610年 DARIUS时期的运河 公元前510年 PTOLEMY二世时期的运河 公元前285年 ROMANS 时期的运河(TRAJAN国王) 公元前117年 AMIR EL MOEMENEEN时期的运河 公元后640年。随着穆斯林征服并开放了150年 苏伊士运河实际上是第一条连通地中海和红海的通道。1869年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向国际运输开放。 苏伊士运河于1956年7月26日收归埃及国有。 苏伊士运河总计被关闭了5次,最后一次最严重,长达八年之久。 苏伊士运河于1975年6月5日向海运重开。 1956年10月29日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入侵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 亦称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对地峡的勘测一直到法国占领埃及时(1798∼1801)才初次进行。拿破仑本人研究了古运河的遗迹。1834和1846年对运河再次作了研究。雷赛(FerdinanddeLesseps)接到埃及总督赛义德•帕夏(Sa'idPasha)的特许状来建造一条运河;1856年第二个特许状授予苏伊士运河公司在运河竣工之后99年的经营权。工程于1859年动工,用了10年而不是原先设想的6年完工,气候恶劣、1865年的霍乱流行、早期的劳工纠纷等等都耽误了施工。初步的计画是从三角洲沿着图梅拉(Tumelat)河凿一条小运河和一条南支线(今称赫勒沃苏伊士〔As-Suwaysal-Hulwah〕运河,两条运河合起来原先叫作甜水运河〔SweetWaterCanal〕)通往苏伊士,一条北段(阿巴西耶运河〔Al-AbbasiyahCanal〕)至塞得港。这条运河为其他干旱地区提供了饮水,于1863年竣工。 苏伊士运河公司曾是一家埃及联合股份公司,总部设在巴黎。1956年苏伊士运河由埃及总统纳瑟(GamalAbdelNasser)收归国有。自此,埃及政府行使了全面的控制权,虽然原来的公司仍作为联合企业继续存在于巴黎。 国际地位。虽然运河是为国际贸易而建并从国际贸易中获利,但是多年来其国际地位始终不明确。1888年当时海上强国(英国除外)签署了一份《君士坦丁堡公约》,规定不论在和平还是在战争期间运河向所有国家的船只开放。此外公约还规定在运河水域里不得有任何敌对行动,并不得在其沿岸修建防御工事。英国直至1904年才在这项公约上签字。 战争期间国际使用运河的史实有下列几起: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不准西班牙战舰通过,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准许俄罗斯海军舰队通过,1935∼1936年意大利入侵衣索比亚期间也准许其船只通过。原则上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河向所有交战国开放,但是同盟国军事上的优势使德国及其盟友不能有效地使用运河。 1949年以色列及其阿拉伯国家停战后,埃及不准以色列使用运河,也不准所有与以色列有贸易往来的船只通过。两次关闭运河的第一次发生在1956∼1957年的苏伊士危机期间,在以色列攻击了埃及军队,法国和英国军队占领部分运河地区之后。第二次关闭是1967年6月以阿战争后,在战争期间和战后,运河成为埃及和以色列许多战斗的战场,有好几年变成了这两国敌对军队的前线。随着1975年6月运河的重新开放和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的签署和平条约,所有船只(包括那些在以色列注册的)又重新得以进入这条水道。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的苏伊士地峡上,北起塞得港,南到陶菲克港。1859年由苏伊士运河公司破土动工,1868年8月18日修成,11月17日正式通航。刚修成的运河全长162.5千米,水面宽52米,水底宽22米,河床深7.5米。1882年因英国入侵埃及,运河被迫关闭。英国占领运河区后,企图完全控制苏伊士运河;因该运河是重要的国际航道,关系着各国的切身利益,所以,英国的企图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反对,英国独占运河的目的未能达到。但英国占领埃及后,在运河区驻军10万,严重损害了埃及的主权。英国占领的74年间,每年攫取了运河收入的97%,埃及人民却没有从运河得到什么利益。埃及人民为了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收回运河,经过长期斗争,1956年,埃及宣布运河收归国有,同年10月英法为此发动侵略战争,运河又遭关闭;1967年中东战争,以色列侵略埃及并占领埃及西奈半岛,兵临城下,苏伊士运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直到1975年6月5日才又恢复航运。 1980年12月苏伊士运河完成第一期扩建工程后,运河全长195千米、宽365米、深16.16米、复线68千米,可以通航满载15万吨、空载37万吨的油轮,是世界上沟通海洋的重要运河之一。 1859年运河公司以极低的工资雇用了成千上万埃及民工,强迫他们在苏伊士地峡热带沙漠地带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工地饮水十分缺乏,大批民工渴死。公司提供的伙食粗劣量少,一份饭甚至不够一个小孩充饥,多数民工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卫生条件十分恶劣,支气管炎、肝炎、肺并赤痢等疾病极为普遍,特别是瘟疫流行,夺去了大批民工生命。1863年,伤寒席卷工地,许多民工猝然死去;1865年,工地爆发霍乱,大批民工死亡,以至连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找不到,也无人去处置工地上死去的民工的尸体。为修建苏伊士运河,埃及12万民工为之献身,平均每千米就死亡738.5人。 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把苏伊士运河称之为“东方伟大的航道”。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大致可缩短8000~10000千米以上。它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经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国际航运水道。例如,从广州去康斯坦萨航程可缩短12423千米;从广州到法国马赛比绕道好望角航程可缩短9197千米。从波斯湾到西欧去的船只,经过苏伊士运河一年可往返9次,而绕道好望角则一年只能往返5次。况且通过运河的航线大多途经内海,远比风险闻名的好望角航线安全得多。(注:由于欧亚航道经苏士运河过红海后要经过亚丁湾,近年索马里海盗的猖獗使这条航道也面临严重安全威胁。) 苏伊士运河,在埃及本国经济发展上也具有极大的价值。据统计,每年约有1.8万艘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通过运河。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在世界上适于海运的人工运河中,其使用国家之众,过往船只之多,货运量之大,苏伊士运河名列前茅。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经济的“生命线”和“摇钱树”。过往船只通行费,多年来一直与侨汇、旅游、石油一道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四大支柱。现在运河每天为埃及政府收进200万美元的外汇。船过运河按吨位缴纳通行费,还要交付引水费和航标等费用。1993年运河收入达19亿美元,1994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 1981年10月1日起,苏伊士运河正式启用电子控制系统,从而标志着运河管理进入了现代新时期,它不仅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还使运河的通过能力增加近一倍。现在每天通过运河船只可达100艘以上。 为了适应国际航运日益发展的需要和赚取更多的外汇,苏伊士运河第二期扩建计划的第一阶段工程已于1994年开工,这期工程把运河的河面由265米拓宽到415米,吃水深度增深到23.8米,使25万吨级油轮得以顺利通过。这一工程得耗资10亿美元,费用的75%由埃及承担,25%由日本、比利时承担。可以预料,运河第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后,将会对国际航运和埃及民族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便于运河两岸的交通以及向西奈半岛供水,埃及政府于1980年建成了长5912米的艾哈迈德·哈姆迪隧道,它是连接亚非两洲的一条重要纽带。隧道底部敷设了输水管道,每天把3.4万立方米的尼罗河水输往干旱缺水的西奈半岛,灌溉1.4万公顷土地,隧道内公路宽7.5米,每小时可通过2000辆汽车。
[编辑本段]目前运河状况概述
总长:190.25公里 从航路浮标至塞得港灯塔:19.5公里 从等候区域到南入口:8.5公里 从塞得港到伊斯梅利亚:78.5公里 从伊斯美利亚到陶菲克港:83.75公里 提速区的长度:78.00公里 水面宽度(北/南):345/280米 浮标之间的宽度(北/南):215/195米 运河深度:22.5米 最大船舶吃水允许值:62英尺 交叉区域:4800/4350平米 最大吨位:21万吨 满载油轮的限速:13公里/小时 货舱船限速:14公里/小时
[编辑本段]苏伊士运河的优势
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 与其他水域相比,事故发生率几乎为零。可昼夜通航。 当船尺寸过大时,有可能加深、加宽河道。 VTMS(船运管理系统)被引入,这是一个非常精确的电子雷达观测网络。 苏伊士运河可以为各种超级货轮提供服务。 运河通航之后,欧洲的船只可经地中海,驶过苏伊士运河和红海直接进入印度洋。有人曾计算过,从英国的伦敦港或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时间和燃料都大大地节省了,
[编辑本段]苏伊士运河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沙特阿拉伯吉达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间绕好望角的距离是11771英里,而经苏伊士运河的距离仅1698英里,节约86%的距离。 荷兰鹿特丹和日本东京之间的距离经苏伊士运河,也可比经好望角节约23%。 世界海运贸易额的7%都是通过苏伊士运河,其中35%的份额是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20%是印度和东南亚港口,39%是远东地区。
[编辑本段]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入侵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 亦称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苏伊士运河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交通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运河是埃及人民血汗和生命筑成的,但却为英、法的运河公司把持。苏伊士运河公司每年攫取巨额利润,成为埃及的“国中之国”。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胜利后,埃及人民掀起反对英军占领运河区,要求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于1956年6月13日前将占领军撤出运河区。埃及为发展民族经济和抵御以色列的侵略,在向西方寻求军事援助遭到刁难与拒绝后,于1955年9月与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签订贸易协定,购买苏联等国的武器装备。这引起英、法、美西方国家的强烈不满。为迫使埃及政府放弃独立自主的政策,1956年7月,英、美发表声明,撤回1952年允诺的就埃及建造阿斯旺高坝工程提供的7000万美元援助。接着,世界银行也停止贷款 2亿美元给埃及的计划,埃及不屈服于西方压力,同年7月26日纳赛尔颁布“关于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命令”,以便用运河航运的收入作为建造阿斯旺高坝的款项。英、法担心运河关闭,海湾与西欧之间的石油运输线被切断,对埃及进行威胁制裁。首先冻结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运河公司的基金。8月2日,英、法、美三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主张苏伊士运河“国际化”,并提出召开24国参加的伦敦会议,遭埃及拒绝。随后,美国、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伊朗和瑞典组成的“五国委员会”对埃及施加压力。英、法还煽动几百名外籍职员离职,但埃及领航员成功保证了航运畅通。9月,英、法、美再次召开伦敦会议,决定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 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10个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岛,向运河逼进,埃及军队进行顽强反击。10月30日,英、法要求以埃双方军队在12小时内从运河区撤出,否则将派兵干涉,遭到拒绝。1 0月31日,英、法军队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11月5日,英、法海军陆战队在塞得港附近登陆,但在当地军民的英勇抵抗下,侵略军受阻。埃及宣布与英、法断交,埃军主力撤出西奈,集中保卫运河区。世界各国人民支持埃及反抗侵略的正义斗争,一些阿拉伯国家与英、法断交,对英、法实行石油禁运。11月1日,美国在联大紧急大会上提出立即停战的提案。2日,联大以压倒多数票通过这个提案。11月5日,苏联建议与美国共同出兵“制止” 侵略,并向英、法发出最后通牒,声称“决心使用武力”恢复和平。英、法政府内外交困,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3日,英、法宣布从埃及撤军,22日全部撤走。1957年3月8日,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❹ 为什么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与利伯河边要修建人工运河
鲁尔工业区发展初期,自然河道运力逐渐不够用了,开凿运河,是为了利用自然河道便利施工运输,便利竣工输水,相当于变相拓了宽自然河道。并且自然河道和运河之间的陆地,会比直接拓宽河道,多出一倍的内河港口,对发达的鲁尔工业区开展内河航运,效益极大。
❺ 为什么要修建运河
其实综合起来说是为了交通便利。但是这其中又分很多类啊。1.比如中国隋朝修建的的京杭运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隋炀帝游玩江南坐的大舟的便利而修建的。2.便于运输的。主要是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这两条河开凿时都是在19世纪都是殖民者为了便于经济掠夺和入侵开凿的。英国开凿的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到欧洲的航海距离,可以从红海直接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再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就到了欧洲)3.灌溉用的。比如中国李冰抬手修建的都江堰造就了今天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我说的就是这些了。纯属我个人见解...
❻ 运河有什么用
水道分为天然河流、渠化河流和人工运河3种,各有其特殊问题。天然河流常因水旱冰冻,被迫作季节性的停航,甚至导致河流改道,形成沙洲。水道工程须侧重加固河床河岸,保持原来河道,其法不外消除支流,统一河道截面,裁弯取直,顺畅水流。在渠化河流上,可建梯级船闸通航,船舶过闸处,设置低坝和闸门,排泄过剩水量。人工运河在穿过山岭和跨越河流、河谷时,运河的河岸和河床须有防止浸蚀、渗漏的保护设施。选择人工运河路线,要为建筑能迅速航行的长距离水平河段创造条件,其船闸建筑可采用梯级式多级船闸,或采用在两闸间相隔一小段河道的梯段式船闸。蓄水库的建设应有向高处供水的高水位水库,弥补过闸泄水和蒸发的损失;另须建筑低水位水库,以容受船只频繁过闸时所泄入的水量。 渠道设计须注意护岸工程,防护冲刷浸蚀,这对狭窄的人工运河,尤为重要。对浸蚀最大的凹岸处,宜加固河堤,预防决口。同时开宽凹岸,以利航行,但不必全线裁直,天然弯曲经过整修,仍应保留。人工运河的河道截面,至少应为载重船只截面的5∼7倍。岩石河床的截面一般呈梯形,底部宽度为船宽3∼4倍,河面为6∼8倍,河深必须大于通行船只的吃水深度。 在渠化河流和人工运河上,水道包括由蓄水坝形成的一系列梯级水位,轮船由船闸通过。船闸是一个矩形水槽,两端可以启闭,用来充水放水。当船闸充水达到上河段水位时,上游闸门开放,让船进闸;上游闸门关闭后,排水使船闸内水位与下河段水位相等,然后打开下游闸门。充水放水的流速受排水渠和泄流孔大小的控制。同时水槽内水的扰动程度,取决于泄流孔的数目和位置,工程设计要求扰动程度小而流速大。水槽的尺寸视航行船只的大小而定,从英国狭小运河上的长21公尺(72呎)、宽2公尺(7呎)的水槽,到欧洲能通行1,500吨轮船的195×12公尺(650×40呎)水槽;美国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的水槽面积达360×33公尺(1,200×110呎)。在渠化河流上,当前趋向于加深水闸的深度,凡与水电大坝结成一体的船闸尤其如此,如隆河的栋泽尔-蒙德拉贡(Donzere-Mondragon)船闸水深达24公尺(80呎)。人工运河以蓄水为主,通常水深不超过6公尺(20呎)。船闸位置要选在具有良好进口航道而视野或航行不受限制的地方,在运输繁重或推顶船队航行之处,应筑进口闸壁,内设船舶过闸等候处和避潮处。闸门必须非常坚固,足以克服上下河流水位差引起的水压。为了解决过闸种种困难,近年欧美有所创新,改用机械装置代替船闸设备。1962年德国在亨里兴堡(Henrichenburg)的新式起重机能提升1,350吨的船舶;美国曾于德拉瓦和哈得逊两河间的运河上建筑一系列升船斜面,能通过80吨的船只;在欧洲,比利时的升船斜面能通过1,350吨的船只,倾斜度为1:21,升高66公尺(220呎),可取代17座船闸。
编辑本段历史
运河
古代河流的改进和人工水道的建设,都是为了灌溉。早在西元前7世纪,亚述人便开了一条运河,长80公里(50哩),宽20公尺(66呎),引入淡水;前5世纪波斯凿通尼罗河至红海的运河;埃及曾于尼罗河设坝防洪,并在广大盆地建立灌溉系统。前3∼西元1世纪,中国开河工程给人印象更深。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今天扬州开凿了人类史上第一条运河——邗沟,目的是沟通南北,便于向北方战线运输军饷,沿用至今,这应是世界上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运河。另外突出的有广西的灵渠,汉代京城长安至黄河的水道和河南省的老汴河。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运河,610年已有960公里(600哩)通航,使谷物能从长江下游和淮河运到开封、洛阳。这些运河水位变化平缓,约每隔4.8公里(3哩)设一石墩或木柱闸门,用来蓄水或放水,以控制水位。12世纪,商业扩大,促进欧洲运河建设复兴和改善。1373年荷兰建成一座蓄水闸,设内外闸门控制水位,这种方法在14世纪被普遍采用。中国运河建筑走在欧洲前面。1280∼1293年,由淮安到北京的大运河北段建成,全长1,120公里(700哩),流经山东丘陵地带的一段,沿途山峦起伏,是最早的越岭运河。 人字闸门的发展,预示16∼17世纪运河扩建时期的到来。法国的布里亚尔(Briare)运河于1642年竣工,该河水位升高39公尺(128呎),流经高原,然后降落81公尺(266呎)注入卢万(Loing)河,共设40座水闸,其中用6座梯级闸门来克服卢万河至罗尼(Rogny)河间的20公尺(65呎)落差。欧洲运河时代,始于17世纪末。这期间各国水道建设的主要成就,计有英国于1761年建成通航的布里奇沃特(Bridgewater)运河,在铁路时代到来之前为英国半世纪的繁荣,作出卓越贡献。后又完成贯通全英的大干流运河(Grand Trunk Canal),给向欧洲市场出口提供水运便利。法国建筑中央运河,连接罗亚尔河和索恩(Saone)河,完成从英吉利海峡到地中海的欧洲第一条内陆水道。中欧于1840年建成路德维希(Ludwig)运河,构成莱茵、美因、多瑙3条河流航道的一部分。1718年,全俄规模的运河水系,通过尼瓦(Neva)河和窝瓦河,已接通波罗的海和海。到19世纪,它还集中全力连接窝瓦河、聂伯河、顿河、杜味拿(Dvina)河和鄂毕河等上游的航运。美国运河建筑起步迟,但发展快。19世纪初,仅有运河160公里(100哩),到19世纪末,航程已逾6,400公里(4,000哩)。主要工程有1817∼1825年纽约州开凿的伊利运河,全长580公里(363哩),共建船闸82座,它开发了中西部大草原,促进工农业生产,造成纽约优于其他大西洋海岸港端口的有利地位。1829年,加拿大兴建韦兰(Welland)运河,沟通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使与密西根湖和芝加哥通航成为可能。1834年,美国又于费城和匹兹堡开辟运河,全长630公里(394哩),使萨斯奎哈纳(Susquehanna)河和俄亥俄河接通。 通过巴拿马运河的客轮
19世纪出现了举世闻名的3大运河建设,即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于1784年在基尔湾与艾达(Eider)湖间凿通试航,百馀年后,经过加宽、挖深和裁直,全长95公里(59哩),使从英吉利海峡到波罗的海的航程,缩短了数百哩。苏伊士运河是由地中海到印度洋的通道,航程远比绕道非洲缩短。全部工程历时10年,于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它是一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无闸水道,全长169公里(105哩)。运河竣工以来,经不断修缮。1954年主航道能航行吃水11.3公尺(37呎)深的大船。该河于1956年由埃及收归国有,1967年以阿战争起,运河关闭,直到1975年才复航。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道,1906年采用高水位设闸的筑河方案开始施工,1914年完工。河长85公里(51.2哩),沿河航道深度最少为11.3公尺(37呎),宽91公尺(300呎)。
❼ 德国为什么要沿着河流修运河
德国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等。由于水量丰富,基本都能通航。
为了联通本国交通,方便鲁尔区等地原材料的运入产品的运出,德国就势修建多条运河将其连通。使德国水陆交通通达。
如:基尔运河连通波罗的海与北海
中部运河沟通埃姆斯河、威悉河和易北河
莱茵-多瑙运河 沟通美因河(莱茵河的支流)和多瑙河,这条运河又叫美因-多瑙运河
❽ 欧洲人工运河发达的原因
中国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 全长1794千米 意义: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在社会领域,随着制度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漕运逐渐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为主体的窠臼,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功能,成为维护王朝稳定和制衡社会的重要手段。在政治领域,漕运始终是维系历代中央政权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漕运在促进南北文化交流和区域社会开发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国伊利运河 1817年美国通过法律下令开凿 全长为584公里 意义:使五大湖的水运与纽约港连通,成为纽约州通航运河系统的主要水道,由伊利湖到纽约的货运\,只需要从前1∕10的费用,使当时比费城和波士顿小的多的纽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城市。伊利运河的开凿对美国东部经济及纽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法国莱茵马恩运河 1841年开凿, 长约312公里 意义:主要运输铁矿石、煤和建筑材料等。
美国加拿大圣劳伦斯海道 1954年夏开工 约4000千米 意义:圣劳伦斯河不仅是连接美、加两国的国际航道,而且通过远洋航线可与西欧和世界各地连接。古代冰川消蚀,河道由入海口形成,这在世界各大河中是独一无二的。五大湖——圣劳伦斯河谷地区是加、美两国人口和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深水航道的开辟为其提供了巨大的货运动脉,密切了大湖和大西洋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埃及苏伊士运河 1869年修筑通航 长190千米 意义: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
比利时阿尔伯特运河 公元1922开凿 长130千米 意义:主要是连接欧洲的两大工业区
苏联伏尔加顿河运河 1948年开始兴建 长101公里 意义:西运的主要货物是木材,东运的主要货物是煤炭。
德国基尔运河 1887年动工 经过几次扩建。 全长98.26公里 意义:是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重要水道。
瑞典约塔运河 1810年开凿 长190.5公里 意义:把卡特加特海峡城市哥德堡和波罗的海城市南雪平连接起来。
巴拿马运河:1823年开凿,几经转折, 长约147公里;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
❾ 为什么德国鲁尔区的人工运河沿着河道修建
利用河道,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
❿ 德国为什么要修基尔运河
基尔运河,又名北海—波罗的海运河,是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重要水道。河道全长98.26公里,平均深度为11米,最宽河道宽度为162米,最窄河道宽度为102.5米。这是中国海军舰艇首次通过基尔运河。
在商业上,现为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最安全、最便捷和最经济的水道。1907年开始对河床进行拓宽和加深工程,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周完成,已能通行大型舰船。为了保证航行安全,运河当局将通过运河的船舶按其主要尺度划分为六组:规定第一组船舶可以与第五组船舶迎向行驶,相互不须避让;第二组与第四组、第三组与第三组船舶容许对驶;第六组船舶必须单向航行,不许与其他船舶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