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为什么不打英国而去征战苏联,以及失败原因
打苏联不继续打英国原因如下: 1。当然是在英国空中作战不顺利,空军损失不小,战果不大.英国平民被炸死不少.可英国军队士气没怎么变.这么一来,制空权没掌握.横渡海峡进攻大不列颠是很不理智的.德国理所当然的希望击溃苏联,切断英国与外部联系,来加倍孤立英国,逼迫其就范. 2。苏联本身的存在就是对纳粹政权的威胁,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签定什么文件还是要翻脸的命运.况且纳粹上台前后就宣称共产主义是最大的敌人.进攻苏联也不奇怪.不去进攻也在本国大资本家甚至老百姓和西方世界面前无法自圆其说. 3。苏联当时本身也在行动了,在1940年前后,苏联红军的侦察机在罗马尼亚等国上空加强了活动力度.最近的资料又显示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还准备用数万辆装甲洪流吞没整个欧洲,进以孤立美国.与之决战.看来在那个时刻不只纳粹德国,红色苏联也没闲着.希特勒看见苏联已经在活动了自己当然闲不住了.总之,纳粹进攻苏联是其必然,就算1941不打,迟早是要打的. 如果德国推迟进攻苏联...... 1 攻取中东,那苏联和美国都会同时向德国开战,看看地图就知道为什么了。 2 另外39年的苏芬战争后,苏联就已经决定对军队进行改革了,由于大多数 能干的的指挥官已被清洗,所以改革是迟缓的。但是德国如果拖的太久,反而对德军是不利的。 3 希特勒骨子里最恨的是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政权,斯拉夫人,犹太人,所以他早在法兰西战役结束以后,就打定要进攻苏联的主义了,要不是邱吉尔态度强硬,不列颠空战都不会存在。希特勒知道,打败英国,只能将其殖民地拱手让给美国和日本。 4 在占领波兰东部后,又相继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以及罗马利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可维纳地区,逼近罗马利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油田,而这正是对希特勒的机械化部队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5 1940年11月14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向希特勒提出:德军立即从芬兰撤退,芬兰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德国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利益;允许苏联在博斯鲁斯海峡范围内建立军事基地。希特勒十分恼怒,下定决心对苏开战。他对他的高级将领们说:”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国的胜利已经是俄国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须使它屈服。 终上所述,41年德军对苏一战是势在必行,不可避免。不存在任何假役。
⑵ 二战中,为何德国空军有优势却输掉了不列颠空战
历史的思考:德国为何输掉不列颠空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哪?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逼迫英国屈服,德国为了击败英国,遂用空军对英国展开攻击。这就是被后世称为不列颠空战的,二战中最大规模的空中战役。战斗中,德国本具有压倒性优势,但最终却在英国上空惨败。这场空战的背后,是什么让德国惨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剖析一二。
不列颠空战的起因
法国战役,德国用很小的伤亡就击败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四个国家。其中法国、比利时、荷兰投降,英国则退回到了自己的本土英伦三岛。虽然此时英国已经损失惨重,陆军丢光了自己的装备,海军和空军也损失较大。但是仗着其强大的海军和拥有英吉利海峡这道天堑,英国暂时站稳了脚跟。
此时犯难的反而是德军了,因为德国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攻击英国本土。此时战役已经变成了两栖登陆作战,这种战役需要的是足够的军舰,至少需要4-5艘战列舰,30艘轻重巡洋舰,100艘驱逐舰,以及大量的运输船和登陆艇。然而德国却什么都没有,也就是说登陆作战是德军难以完成的。
但是希特勒的野心是不会为此止步的,他要逼迫英国投降。海狮计划就这样被制定了出现来,按照计划,德国空军将对英国南部沿岸的重要目标发动空袭。目的是消灭英国战斗机部队的主力,之后派出轰炸机空袭英国舰队,最后让海军集中的船只,可以将德国陆军送上英国本土。
为了这次计划,德国可谓拼尽全力。此时德国集中了2669架作战飞机,168艘运输船,1910艘驳船,419艘拖船,1600艘汽艇。另外准备了13个师,准备进行登陆作战。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战争一触即发。
理论上这个办法是可行的,因为此时英国空军仅仅只有七百余架战斗机,面对德国空军力量是很难做出有效阻挡的。面对德国空军遮天蔽日的攻势,英国空军能否抵抗则是个未知数。另一方面,英国此时也匮乏所需的装备,大功率探照灯,高射炮都是十分匮乏的。
而战斗机上,英国也不如德国,飓风式战斗机不是德国BF109战斗机的对手,新锐的喷火式战斗机则较少。要与德国空军战斗,无异于是以卵击石。可以说,战斗从刚开始,就陷入了绝望之中。
不过英国并非没有优势,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指挥部由休·道丁负责,下辖四个飞行大队,第十大队保卫英格兰西南地区,第十一大队保卫英格兰南部沿海,第十二大队保卫泰晤士河入海口以北直至北部海岸,第13大队则保护英格兰北部地区。
而且英国早就建立了全国性的雷达预警网站,尽管当时的技术还不十分完善,但是已经能为英国皇家空军提供敌方空袭编队的大致方位和行进方向。重视本土防空的英国,也早已将雷达和战斗机的使用关系,合理化和协调化。而道丁已经做好了,迎击赫尔曼·戈林和他的德国空军了。
不列颠空战爆发
战斗在1940年7月10日爆发,德国空军开始袭击英吉利海峡的护航船队和港口,企图诱歼英国战斗机部队,为登陆行动而夺取制空权。然而道丁却通过雷达,有效的确认了德国空袭编队的方位,然后调拨战斗机和高炮进行打击。在德国空袭编队的航线上,他们会遭遇到各个方向赶来的英国战斗机中队的拦截。
战斗持续至8月12日,英国皇家空军损失了150架战斗机,德国空军则损失了286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因为天气原因,德国空军暂停攻势,至8月15日再次发起攻击,目标位英国东南部和北部,但结果依旧不佳。从8月15日至8月19日,德国空军都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反而损失不轻。在雷达的探测和引导下,道丁可以有效的调配自己手上空军力量,打击德国空军。
8月19日,戈林在再自己的卡林霍尔庄园召开会议,总结了前一阶段作战的情况。经过会议商讨后,戈林决定全力攻击英国第十一战斗机大队的基地,目标是打开通往伦敦的空中通道,以消灭英国剩余的战斗机,并且摧毁地面设施。
德国空军在第二阶段,应该集中摧毁英国的机场,雷达站,地面防空哨和英国的战斗机部队。8月24日至9月6日的战斗中,英军有195架战斗机被击落,171架被重创。南部的五个机场也因为空袭失去作用,英国皇家空军的七个指挥中心的六个被摧毁,雷达站也大多被毁,事实上英国空军飞行员也近乎到了极限,许多人甚至刚刚降落,就昏迷了过去。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英国皇家空军将很快失去抵抗能力。而德军仗着数量优势,能继续他们的计划。
然而一个意外事件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8月24日,德国重启攻势时,十二架迷航的德国轰炸机飞临伦敦上空,在市中心扔下了炸弹。他们并不知道,这里是伦敦,飞行员误以为是什么重要的军事设施。炸弹在伦敦市中心爆炸,人员死伤惨重。丘吉尔遂派出81架轰炸机在次日空袭柏林,作为对德国的报复。空袭本身没有对德国造成剧烈损失,但是却严重刺激了希特勒的神经,希特勒叫嚣要将伦敦从地球抹掉。所以他们要空袭伦敦,毁灭他。
于是攻击计划从摧毁英国空军,转向了空袭英国首都伦敦。9月6日,德国出动68架轰炸机空袭伦敦,造成伦敦严重受损。9月7日,德军再次发起空袭,625架轰炸机投掷了300吨炸弹和燃烧弹。入夜后,德军二次空袭展开,250架轰炸机又投掷了大量燃烧弹,伦敦1300多处起火,许多街区化为火海,连白金汉宫也遭到了空袭。当晚,英国伦敦被炸死的市民多达三百人,伤者1500余人。
此后一连七天,德国空军都不分白天黑夜的空袭伦敦。事实上此举正中英国下怀,因为空袭城市就让德国空军不得不放过英国战斗机部队,这让英国战斗机部队得到了宝贵的喘息。在9月15日,经过八天的休整和补充,英国空军在这一天投入了19个中队,三百余架战斗机组成的大机群与德军交战,德军损失惨重,有68架军机坠毁,80架受损严重。此后一直持续到41年5月,德国空军的空袭都没有取得真正意义的战果。
德国空军的失败原因
如果细看这场战役,我们会发现,德国空军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骄傲自满的状态,对英国的空袭从始至终都缺乏一个明确的想法。攻势重点来回摇摆,始终没有明确他们的目标是什么,策略是什么。没有成熟完善的进攻方案的结果,就是仓促作战,缺乏必要的研究分析,这种方式研究出来的计划,根本不称之为计划。
对比之下,英国早就预见到了英国的存亡,将取决于制空权的争夺,所以在1940年5月就有目的和计划的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来加强自己的防控体系。在指挥体制,兵力部署上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当空战爆发,英国有充足的预案可供使用。
当然在军力上,英国有巨大劣势,其战斗机部队,在一开始只拥有700架战斗机和500余架轰炸机。而德国则具备绝对的优势,从一开始的两千余架,到后来的四千余架,兵力远远超过英国。如果德国可以发挥好自己的兵力优势,几乎可以碾死英国。
但是在兵力调配上,英国则更为有经验和优势。依靠51座雷达站和大量的防空观察哨,以及整齐划一的指挥体系,英国已经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空网络。任何进犯的德国军机都将被发现,并且遭到英国战斗机有组织,有目的的拦截,导致德国机群是处在一种盲人的状态作战的。而英国则通过这种方式,大大减少人员消耗和装备损耗,弥补了自己飞机数量的不足。
另一方面,德国空军在英国作战,如果飞机受损严重,无法返航,那大多就只能在英国跳伞。如此一来,德国飞行员断无可能逃回德国,受损的飞机也就是真的受损了,飞行员自然也成了英国人的阶下囚。而英国飞行员一旦发现战机受损,就会立刻迫降,然后寻求附近村镇平民的帮助,将飞机拖回基地进行维修。如此一来,德国的损失就会日渐加剧,而英军则大大减少了损失。
这种损失的直接结果就体现于,德国空军总参谋长,汉斯·耶舒恩内克所下达的两个相互矛盾的命令。第一个命令是建立更多的飞行学校,此举固然无错,毕竟德国需要更多的飞行员投入战斗。但是他的第二个命令则非常奇怪,抽调更多的飞行教官充实到各飞行联队去。
此举无疑是灾难性的,尽管他的初衷是调集更多的优秀飞行员压倒英国人,然而这本质上是个饮鸩止渴的办法。战争不可能短时间结束,德国后备飞行员已经快要消耗殆尽。此时将大量的飞行教官送上战场,而飞行学员们却得不到充足的教育结果无疑是非常可怕的。
这个策略的直接结果就是,许多德国的新飞行员很多不会全天候飞行,不会夜间飞行,不会仪表飞行,因为他们没有学过这些科目。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为了弥补损失,就要搜刮更多的飞行学员和宝贵的教官上前线,到时新的飞行员水准会更差。这里还有一个统计,四分之一的新飞行员在不列颠空战期间活不过十场战斗,也就是说长此以往,德国空军就会被耶舒恩内克这种慢性自杀的策略,彻底毁掉。
而德国最大的错误则是在英国空军即将被压垮时,希特勒因为柏林遭到轰炸而命令空军去毁灭伦敦。这无疑是个巨大的错误,希特勒认为此举可以压垮英国,让英国人民逼迫政府对德国投降。空军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表示支持,空军司令戈林则对此非常怀疑,并反问他:“如果英国空军集中轰炸柏林,你认为我们会投降吗?如果我们不会投降,你怎么去认为英国人会投降呢?”耶舒恩内克只能表示:“英国人很软弱,没有跟我们一样的战斗意志。”
即便戈林知道此举毫无意义,但希特勒的命令是戈林也无法违抗的,德国空军只能去空袭柏林,这就导致英国的战斗机部队得到了喘息机会。并在得到充分休整后,对德国空军进行了反击。最终结果就是德国空军彻底败退,再也无力取得战果了。
结语
事实证明,一场战役,尤其是空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计划。三心二意的攻势,注定了无法取得胜利。而当一国的领导者,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而发动一场攻势时,整个军队的攻势就会失败。可以说,不列颠空战的失败,并不在于德国空军将士作战不英勇,也不在于德国空军的计划出了问题。而是在于,希特勒作为国家元首,为了面子干预军队作战,这才是德国输掉不列颠空战的重要原因。
⑶ 不列颠空战的关键,为什么是德军误炸伦敦
自德国实施“海狮计划”以来,对英国本土所有的军事设施,和军工厂都炸了个遍,甚至对有些机场和雷达站进行三番五次地轰炸。为了诱惑更多的英国战斗机,德军更是将伦敦郊区的军事设施,作为打击目标,却唯独禁止轰炸伦敦,这是为什么?
禁止轰炸伦敦的命令来自德国元首。首先,在他写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坚决的消灭法国,并将苏联沦为其殖民地。也就是说,在其战略规划中并没有称霸全球的想法,只是逼迫英国和谈,分享陆地和海洋霸权。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列颠空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⑷ 二战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希特勒对一线指挥太过干涉,还有因素不是单一的,涉及多个领域,如德军拉长了阵线、低估英美实力、日军愚蠢到偷袭夏威夷军事基地、没有击败英国就贸然入侵苏联、德国盟友的意大利实力不济等众多因素,造成二战德国的失败,德国军队在碾压欧洲各国时,忽略了武器研发和更新,这是指航母和雷达等多个方面。
结语:二战德军战败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并不是单一问题,如二战科技跟不上德军长的阵线。
⑸ 不列颠空战,德军两倍于英军,为何夺不了制空权
大不列颠空战,解决了人们对现代空军理论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夺取制空权就是胜利”,在这次空战中首次得到了证实。同时,不可避免地预示着传统制海权、战场主动权对制空权的依赖,确立了空军在战场上的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英、德两国在战前都十分重视空军的建设,尤其是德国更是将空军按照战略、战术的需要,建立不同用途的战机,并且在规模上处于绝对的优势。然而,却始终未能获得英吉利海峡和英国上空的制空权,令人唏嘘不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关键是德国在战略上并未做好攻占英国的准备作为“海狮计划”的前奏,英、德双方在空中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交锋,从空军的数量看,德军占有2:1的绝对优势,陆军更是“打遍欧洲无敌手”,敦刻尔克大撤退已说明了问题。但德国始终未能获得制空权,从战略角度看,原因有三:
大不列颠空战照片
由于配合不娴熟,往往速度快的战斗机需要在海峡上空,等待“慢腾腾”的轰炸机,但受油料的限制,不可能长时间等待,往往先支援其他轰炸机群。结果一队轰炸机群得到双倍掩护,而另一队无战斗机护航,致使轰炸机损失惨重。
二是,战斗机性能差距大。由于不重视战斗机的研发,使得德国战斗机呈现出“慢、大、笨”的特点,甚至可以作为短程轰炸机使用;再加上其战斗机的制空时间只有20分钟,这与灵巧、速度快、火力猛的英国战斗机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
更何况,以逸待劳的英国空军,只需出动战斗机就可以胜任。由于没有护航等任务,这让英国战斗机面对德军机群,有灵活出击的余地和广阔的回旋空间,能发挥更大的战场自由度。尽管英国飞行员战斗经验差些,但依然击落大量的轰炸机。
当然,临时变化战术打击目标,是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开战初期,德军的战术目的是十分明确和正确的,那就是不顾一切打击英国空军,争夺制空权。但由于偶然事件,德国将目标改为轰炸伦敦,给“山穷水尽”的英国空军一个难得的休整机会。
尽管伦敦被炸得“一塌糊涂”,但德国空军的三个作战目标:消灭对手空军,摧毁其飞机制造业和打击英国士气,却一个都没有实现,在这场较量中,没有制空权无疑就是送死。所以,德国失败是情理之中的,其中战术和技术层面问题更突出。⑹ 简述二战德国失败的客观和主观原因
1,德国在不列颠战役初期取得巨大胜利,丘吉尔曾指出,针对皇家空军的空袭如继续,帝国将面临崩溃的边缘,后希特勒为报复英国对柏林的轰炸,下令转为恐怖空袭,对伦敦进行轰炸,这样使英国有了喘息之机,使德国空军始终无法击败英国空军,在美国加入后,以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和远离欧洲的地缘优势,盟国空军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而德国陷入苏联战场,工业实力要首先满足苏联战争的需要,空军飞机补充缓慢,自然就不是盟国的对手.
德国虽然占领欧洲大陆,但工厂都已经瘫痪,只有德国本土的工厂还在全力运转,以鲁尔区为最,在战前曾作出统计,美国的工业生产潜力是的国的3倍,再加上德国的装甲生产有希特勒插手,德国的武器种类繁多也给武器的维修,零部件的补充,设备的更换带来困难,加剧了德国的兵力劣势,苏联自始至终始终生产T-34,积蓄多年的装甲兵精锐已在苏联战场上损失过多.
虽然德国控制的人口不少,但希特勒只相信德国日尔曼人可以为他效忠,所以他只征召具有日尔曼血统的人参军,而英国,美国,苏联本来人口就比德国多得多,又全国总动员,美国战争实力的85%,英国的99%,苏联的100%全用来对付德国,德国8000万人怎能敌美国当时的2亿人口和苏联的1.4亿人口?还加上英国的5000万.而德国盟国的军队的战斗力普遍低下,德军吃了他的盟友的很多苦,斯大林格勒就因为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和匈牙利的第7集团军不战而逃,放弃伏尔加河防线,最终导致德第6集团军的被围.
二战初期的德国空军是世界第一,这是英国人承认的,但飞机质量并不先进,英国的喷火式战斗机的性能完全超过同期服役的德国战斗机,这也是英国皇家空军能经受住德国空军的一个因素.到1942年,德国空军的劣势已开始在东西线同时显现,苏联空军开始掌握制空权,美国研制的大批新式战斗机被编入第8航空队进入英国服役,而德国的ME-262则因为希特勒的干预而变成轰炸机,导致德国的军工生产遭到盟国空军的全面破坏,更加剧了德国空军的劣势.
德国海军在初期就十分弱小,根据1935年的英德海军条约,德国海军只允许拥有英国皇家海军的35%的吨位,而希特勒也不注重海军的建设,开战之初,德国只拥有战列舰2艘,袖珍战列舰3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22艘,潜艇57艘,而英国则拥有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数不详,驱逐舰144艘,牢牢控制大西洋制海权,虽然俾斯麦是西方海军中战列舰的王牌,但单舰的作战实力不能代表全体海军的实力,而且航空母舰的诞生标志着大炮巨舰时代的结束,而德国竟没有1艘航空母舰服役!海军的劣势也是德国失败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认,邓尼茨的狼群战术是伟大的发明,但到1943年美国海军和英国海军联手猎杀狼群后德国的狼群就走向穷途末路.
希特勒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出色的演讲家和政治家,经济学家,战略家,但性格怪异,孤僻,刚愎自用,蛮横无理,在胜利时可以保持克制,但失败时就完全丧失理智,疑心很重.这就是我眼中的希特勒.
当德国的装甲兵生产由古德里安领导后,曾一度将坦克的月产量提高到800辆每月,但当时盟国的空军已占据优势地位,德国的主要工业区完全在盟国空军的空袭范围之内,所以德国工厂被摧毁的速度远在建造速度之上,而且当时德国人力危机也十分严重,大批技术工人和工程师都被强行征兵服役,没有工人的工厂还怎么开工?所以德国的军工生产在二战后期可以说已是瘫痪.
⑺ 德国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
希特勒最大问题在于以种族主义观念去指导战争,什么雅利安民族最聪明,要团结之类的骗骗国内老百姓就算了,非要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去指导战争。就好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才明白,一直以为跟西方不过是意识形态矛盾,放弃社会主义联盟就可以投入西方大家庭环抱。而等阉割掉自己后才发现实际上是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矛盾(补充这一句是给现在的脑残小白的)。
而搅屎棍也只剩下搅屎这个技能,二战后还试图一边到美国发表铁幕演说,另一边把罗罗的喷气式发动机技能等敏感技术向苏联出口,妄图搅屎渔翁得利,结果呢?虽然是在冷战,但在苏伊士运河危机这欧洲最后一次试图争夺世界地位事件中,反而是美苏合作,把日不落帝国的最后遗产吃抹干净。
赢得战争,输掉帝国。愚蠢的搅屎搅上瘾的英国人实际上是二战最大输家,你说希特勒郁闷不郁闷?
第二:低估了俄罗斯人。希特勒以种族论来划分,把斯拉夫人划入垃圾行列,打心里就看不起苏联。苏芬冬季战争打的很烂,又在评价中下拉一个层次。巴巴罗萨开始之后,苏军一溃千里,又再次拉下个档次。
正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在手握如此大优势下,开始昏招不断。开战后没有及时总动员?打一群垃圾要什么总动员?过冬物资准备不足?士兵们要回家过圣诞呢?进攻没有侧重点?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兵?反正一路框起来平A就能赢了。
然而俄罗斯人就是这样,往往越是在逼入绝境的情况下,越能爆发出旺盛的战斗力。在冰天雪地中,多少人喝完伏特加后,在《神圣的战争》的背景音乐中,喊着乌拉,义无反顾地冲出战壕,走上不归之路。
而斯大林也无愧去“钢铁男”的称号,即使在莫斯科保卫战这种几乎最后关头情况下,手里还捏着预备队方面军和1-2个坦克集团军。苏军虽然不断被打败,但始终有救火部队去弥补填补缺口,替换部队。从而能够维持住一条较为完整的防线,没有跟法国、波兰、南斯拉夫一样防线彻底崩溃,部队彻底被打乱。
⑻ 德国二战失败原因
二战的失败,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德军一开始在西线的战斗打得非常神勇!战无不胜,最突出的例子是隆美尔指挥的第七装甲师,突入之神速,令英法联军吃惊,短短几个星期就从德法边境突入到法国大西洋海岸。打得法军措手不及,这也是隆美尔在之后得到希特勒的信任的重要原因!可是到了后来,英法联军被迫被赶到了敦刻尔克地区,走投无路,四面楚歌!有三十万之众,这时戈林出来“捣乱”,非要让希特勒看看德国空军的神勇,最后,着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顺利实施!导致英法联军保存了实力! 另一方面,德国空军空袭英国也是不明智的选择!希特勒完全可以选择德国海军的潜艇来封锁英国,使之成为一座死岛。然后再养精蓄锐跟苏联打也不迟!但是,之后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英国空军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最后胜利!德国空军损失严重! 还有就是“诺曼底”登陆,德国首先在战略上失去了主动权,导致整个大的“战争计划”最后不了了之!德国低估了英国的军事实力和攻打苏联,德国认为英国被逼出欧洲大陆后,再也没有能力来阻挠自己统一欧洲大陆的计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皇家海军从战争一开始就牢牢把住了北海出口,使得德国水面舰只无法通过日德兰半岛,皇家空军也在海峡上空挫败了纳粹空军,而德军就是在这不分胜负的时候贸然去攻打苏联,设想一下,如果德国不入侵苏联,也就不会有苏美英三国联盟,德国也不会在东线损失如此多的人员与装备,如果把东线战场的1094个师调至西线,或是意大利和北非,那么战争的格局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即使是美国,与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作战也是很费力的 \n\n\n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 \n\n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的参考和多个军事爱好者的朋友的讨论,总结出纳粹德国十个方面的错误抉择 \n\n一。德国因为巴尔干战役耽误了五周左右的宝贵的进攻俄国的时间。被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和本人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 \n\n二。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被认为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部战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 \n\n三。希特勒在敦克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30万英国远征军,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n\n四。保密与间谍工作的严重失误,德国人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国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譬如苏联间谍佐尔格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 \n\n五。西线一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而希特勒却长期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西线保留了过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线保留着50万人,如果能够把这些军队调到苏联前线,在1941年12月,德国人应该已经占领了莫斯科。 \n\n六。第三帝国有一点变态的犹太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 \n\n七。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 \n\n八。假如德国是和美国结盟,而不是与经济、军事、科技都不发达的日本、意大利结盟,二战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和日本、意大利结盟绝对是个错误。 \n\n九。1942年,德国发动南线攻势后已经重新夺取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斯大林格勒,为一个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墟的,军事上,经济上价值不大的城市反复争夺,为了很虚无的政治利益,用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法流干了身上的血。并且在失败后,拒不接受事实,导致33万人的覆灭。 \n\n斯大林格勒的错误其中还包括在战役初期的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进攻这样的战略上的错误。 \n\n十。在第三帝国完全处于下风,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错误地发动“堡垒”战役加速自己的死亡与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断盟国登陆地点选在加莱,而错过了在诺曼底将盟军赶下大海,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后机会两项并列被人们认为是二战中德国的第十项错误。 \nA4即V2是由德国火箭专家维尔纳.冯.布劳恩为首的小组在波罗的海港口佩内明德研制的A系列远程火箭的一种,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n\n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n\n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着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n\n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n\nV2一共生产了10000余枚,用于实战发射约5000枚。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