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战败后的德国掺状
众所周知,二战后联邦德国(指1949—1989年间的西德与1990年后的统一德国)对纳粹德国的罪恶历史作出了彻底的反省,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70年联邦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认罪的镜头,已成为德国悔过自新的经典象征。但是,除此以外,国内对德国反思历史的情况的了解就很少了。在勃兰特下跪一幕的影响下,人们普遍倾向于过于简单化的结论:二战后,德国人彻底反省了。这一结论虽然没错,但不可忽视的是,二战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的。
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沉默与回避阶段
与我们今天的德国形象形成最大反差的要数起联邦建国后15年里的历史态度。在这个阶段的西德,反思与清算纳粹历史只是点滴现象,没有形成规模。相反,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对纳粹历史的无视、沉默与回避。
这里我们应该从1945开始讲起。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哀鸿遍地。普通的德国人丢魂失魄,流离失所,每日都在为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对纳粹历史的清算,是西方占领当局的事情。恶贯满盈的纳粹头目在纽伦堡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审判。纳粹官员被驱逐出政府机关。对普通德国人,美军在美占区以表格登记审查的方式进行了的“非纳粹化”措施。但是,因与纳粹政权有关的人数太多,德国民众的抵触情绪强烈,不得不交由德国地方政府设立的特别法院处理。而地方法院也敷衍了事,让无数的纳粹分子过关,“非纳粹化”运动因此半途而废。
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后,也没有积极进行对纳粹历史的清算。相反,1949年12月联邦众议院便通过了赦免纳粹分子一般犯罪行为的法案(1954年,众议院再一次赦免了一批纳粹罪犯)。1951年,又通过了恢复1945年被撤职的原纳粹官员的职位的法律。随着冷战的加剧,西方占领国也失去了彻底清洗纳粹分子的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迅速扶持西德成为西方阵营的实力成员。朝鲜战争爆发后,北约鼓励西德总理阿登纳重建军队。为了借助原纳粹高级军官的专业能力,同盟国与西德政府提前释放了曼斯泰因等纳粹高级将领。阿登纳又亲自前往监狱探望其余纳粹将领,而且还邀请曼斯泰因到总理府座谈。阿登纳本人属于保守派,自己也受过纳粹政权的迫害。他主张与西方交战国,特别是与法国和解,也支持与以色列建立友好关系,对犹太人作出赔偿。但他最关心的是如何重建德国,尽快从西方战胜国手里获得西德的国家主权。为此他需要许多专业人才,这些人的纳粹历史对他来说无关紧要。在阿登纳时期,大批的原纳粹高级文武官员因此得以重返政府机关。没有一个纳粹时期的法官受到起诉或丢掉职位。阿登纳总理府国务秘书戈罗布克就是当年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纽伦堡法》的起草者与评论者。因此,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戈罗布克现象”。东德因此攻击纳粹主义在西德复辟了。纳粹主义在西德虽然没有复辟,但因冷战的掩护与阿登纳本人的保守倾向,许多罪恶累累的纳粹分子幸运地逃脱了应有的惩罚。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转折与突破阶段
在50与60年代初期的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清算无从谈起。到60年代中期,情况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此时,西方国家与西德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他们的共同反对目标是美国的侵越战争以及本国的保守势力。在西德,纳粹德国的历史及其在西德残余势力是西德学生运动攻击的独特目标。当时离二战结束只有二十余年,在政府、军队与教育机构占有要位的保守分子大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纳粹历史。这些人相对安稳地度过了50年代。学生运动爆发后,他们的纳粹历史遭到了年轻一代的无情清算。西德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与清算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1968年11月 7日,在大庭广众之下,女记者克拉斯菲尔德给了原纳粹党员与高级官员、西德总理基辛格(非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一记响亮的耳光。她说,她是以年轻一代的名义打这个耳光的。在她看来,二战结束后仅20年,一位原纳粹党员与高官竟然能当上联邦总理,这是德国的耻辱。1969年初,联邦总统吕布克因其在纳粹时期在一个曾设计过集中营的建筑公司的工作经历受到舆论的攻击,只得匆匆下台。
1969年秋天,在学生运动的大力推动下,社会民主党联合自由民主党上台执政。社会民主党主席、当年的反法西斯战士勃兰特任联邦总理。勃兰特上任后,对内实行民主自由改革,对外谋求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和解(“东方政策”)。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在华沙代表联邦德国与波兰政府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就在当天,他吊唁了华沙的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就在那里,他作出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举世闻名的谢罪举动。在西德国内,他因此受到了右翼的攻击与非议。但是他伟大的举措感动了世界舆论。1971年底,诺贝尔委员会授予了勃兰特诺贝尔和平奖。他赢得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他也为联邦德国赢得了世界的尊敬。从此以后,世界舆论对德国的态度有了根本的改变。
应该提及的是,西德学生运动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也出现了极左潮流。少数大学生深信“资本主义导致法西斯主义”,组成了所谓的“红军团”,试图以暴力的方式推翻西德的社会制度,因此走上了恐怖主义的歧途。1977年秋天,极左的恐怖主义达到了高峰。在施密特政府的强硬打击下,“红军团”失败并走入低谷。
但是,学生运动引发的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与对原纳粹分子的清洗却在继续进行。1978年,原纳粹海军法官、时任巴登——符登堡州州长的汉斯?费宾格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下台。他在二战结束的最后日子里还继续判决士兵死刑。而且在战后坚持认为,“如果当年是合法的话,那么现在不可能是非法的”。
1979年,西德各州地方电视台在四个晚上连续转播了美国电视系列片《大屠杀》。电视片中一个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家庭的悲惨命运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据统计,当时共有仅两千万人收看了该节目。对于只有六千万人口的西德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该节目的成功使得新纳粹分子恼羞成怒,他们试图通过迫害电视设备来进行干扰,但也未成功。
三、80年代:反复与争论阶段
进入8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态度又出现了波动。这与在1982年底以科尔为首的保守派的再次上台很有关系。保守派对60年代中期以来左派对纳粹历史以及德国保守传统的批判一直耿耿于怀。科尔上台之后,宣布要实现“政治与道德上的转折”。科尔本人并不想给纳粹历史翻案,但其他保守分子却认为重新评论德国历史的时候来到了。
1983年,西德出现了所谓的“希特勒日记丑闻”。着名的《明星》杂志推出了所谓的“被发现的”“希特勒日记”。德国舆论一片震撼。保守势力欣喜若狂,叫嚣 “应该改写纳粹德国历史了”。但是,“希特勒日记”很快被证实是伪造的。“日记”虽然是假的,但是保守派因此暴露出来的篡改历史的心愿却是真实的。
198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5月8日是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40周年纪念日。随着这一历史日子的逼近,欧美各国都在准备隆重的纪念活动。联邦德国也因此再次兴起了反思纳粹历史的高潮。但这次反思却变了调。有人认为,5月8日对于战胜国来说是一个“胜利与解放的日子”,而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一天却意味着战败与灾难。难道德国人还能与战胜国一起把它作为“胜利与解放的日子”来庆祝吗?5月初,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来到西德,要与西德总理科尔一起在纪念二战结束的同时,表示德美两国人民的和解。科尔为此安排了到比特堡二战德国阵亡士兵墓地吊唁。但媒体很快披露,该墓地还埋葬着几十个纳粹党核心组织“武装党卫队”成员。犹太人组织因此呼吁里根与科尔放弃该吊唁计划。但科尔还是坚持与里根一起去了比特堡。联邦德国与纳粹历史一刀两断的光辉形象被抹上了一层阴影。
5月8日,联邦德国在众议院举行庄严的二战结束40周年的纪念活动。面对西德舆论中对这一历史日子的性质的疑惑,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在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5月8日”,对于德国人来说首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解放之日”,因为它把所有德国人都从纳粹的暴力统治中解放出来了。德国人不应该把战争结束时自己承受的灾难与这个日子,而应该与1933年1月30日,即希特勒上台的日子联系在一起。德国人不应该记恨于当年的战胜国,而应该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于罪恶的纳粹统治。魏茨泽克的精彩演讲不仅赢得了德国众议院的热烈掌声,澄清了德国公众的历史疑惑,而且受到了西方舆论的一片赞赏,除去了德国国际形象上的阴影。
但是,西德对纳粹历史的争论并没有因此终结。1986年又出现了所谓的“历史学家争论”。这场争论源于右翼历史学家诺尔特。他在一篇报刊文章中抱怨,纳粹德国已经灭亡40年了,但这段历史却仍然不能“过去”。他认为,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世界历史上不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国家也发生过的类似的大屠杀事件。而且,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很有可能是对斯大林“大清洗”以及一种“亚洲式的酷刑”的回应,犹如一种正当防卫。对诺尔特的进攻,着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与左翼历史学家一起作出了及时而有力的回击。他们认为,之所以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是因为纳粹国家利用现代工厂化的方式对一个种族不分男女老少地进行了整体性灭绝性大屠杀,而且这种罪行又发生在属于欧洲文明国家的德国。如果有意寻找,总能找到一个与其他国家的大屠杀的“可比性”。但这种“可比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德国人降低自我道德标准的理由。关键要看德国人是否因此沾沾自喜、如释重负,是否愿意把自己与落后国家一样看待,逃避良心的谴责。至于诺尔特的第二个观点,则完全属于无稽之谈,是挖空心思为希特勒开脱罪责。
四、90年代以来:深入与多面化阶段。
1990年10月,分裂40年之久的东西德国统一了。统一德国沿袭了原西德的国名,也继承了其反思纳粹历史的优良传统。统一后,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与清算更加深入了。在以前,清算纳粹历史的矛头主要对准前纳粹政权的重要人物与机构组织或者联邦德国政界的重要人物的纳粹历史。而现在,进入批判视野的是纳粹时期的普通人物与组织。
90年代初期,美国历史学家格德哈根出版了其题为《希特勒心甘情愿的侩子手——大屠杀中的普通德国人》的博士论文。在此书中,格德哈根通过对纳粹时期参加大屠杀的德国协助警察的研究,得出了纳粹时期普通德国人都是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自愿帮凶的结论。该书翻译成德文后,在德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所谓的“格德哈根辩论”。在这次辩论中,年轻一代大多支持格德哈根的观点,而他们的父亲一代,即那些已经成为大学教授的60年代的大学生却显得有些落后了,因为他们过于挑剔格德哈根着作的专业缺陷。
随着辩论的深入,纳粹德国军队在二战与大屠杀中的角色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在此以前,德国流传着“国防军是干净的” 的粉饰性说法,认为他们只是“服从了命令”,参加了“正常的”战役,没有参加纳粹大屠杀等罪恶行为。对此,属于左翼自由派的德国烟草商富豪林茨玛及其社会研究所组织了一个题为《灭绝战争——国防军的罪行1941—1945》的历史摄影展览,展出了成百上千幅戳穿“国防军是干净的”的谎言。展览在德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引起巨大震撼。不过,它也引起了极右翼的攻击。他们在其中找出了一些技术错误,试图推翻整个展览的结论,但未能得逞。
进入9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了,影视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如前所述,早在70年代末,美国电视系列剧《大屠杀》就为西德社会反思纳粹历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90年代,美国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也在德国引起很大反响,德国中小学都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并举行讨论。在这方面,德国影视界也作出了十分引人瞩目的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德国影片都是以纳粹历史及其影响为主题的。早在1980年,以着名作家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为脚本的德国同名故事片在好莱坞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非英语故事片奖。2002年,一部叙述一个在纳粹时期流亡非洲的犹太家庭的故事片《情陷非洲》又一次获得了这一殊荣。在90年代中期,讽刺1983年的“希特勒日记丑闻”的德国故事片《施东克》曾获得该奖项的提名奖。去年,德国电影界又推出了反映希特勒末日的故事片《灭亡》,在德国引起轰动,又于今年在好莱坞获得了提名奖。另外,德国国家电视二台自90年代中期开始,推出了一系列有关纳粹历史的纪实性电视片,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与正面的历史教育不同,影视作品能够使战后出生的年轻人更为直觉地接触纳粹历史。以犹太人命运为主题的影片更能使他们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心,以希特勒为主角的影片则能使他们通过“一场与魔鬼的约会”对其幽灵产生更大的免疫力,后一种影片的成功不仅表现了德国电影界的艺术水平,也反映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熟。
到新旧世纪之交,联邦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历程又取得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经过二三十年的反复讨论,联邦众议院于1999年6月25日通过在柏林建造纪念六百万纳粹大屠杀犹太人受害者的大规模纪念碑的决议。众议院采用了美国建筑师埃森曼的碑林设计。碑林建造在处于柏林统一后中心位置的波茨坦广场,面积约为150米见方,包括2711个从30厘米至4-5米高低不等的石碑碑林。纪念碑林将告诫世世代代的德国人牢记纳粹时期的罪恶,永远不让黑暗的历史重复。今年5月10日,大屠杀纪念碑林正式揭幕。
五、结语
但是,即便进入新世纪后,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仍然充满了波折,2002年,德国历史学家约格·弗里德里希推出了《大火》一书。该书详细叙述了二战期间战胜国对德国城市的空袭以及德国民众遭受的灾难。作者把战胜国对德国的狂轰滥炸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相提并论,又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议。新纳粹分子又借机挑拨德国与战胜国的关系,他们称战争国1945年2月13日对德雷斯顿的大轰炸为“炸弹大屠杀”,并且扬言要在今年5月8日到柏林的象征建筑勃兰登堡门示威游行。
那天,全世界人民通过电视看到了来自德国首都的动人一幕: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手持火烛默立在勃兰登堡门周围的街道上。他们在为永久的和平祈祷,同时他们也以此行动阻挡在周边街道上挑衅的新纳粹分子前往勃兰登堡大门,不让他们玷污德国的国际形象。
这一幅画面可以作为二战后联邦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与现状的象征。德国的反思是彻底的,但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已经深入人心,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它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进行。让我们为它祝福吧!
‘贰’ 希特勒是坏的方面,辩论用
他应该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即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反面。几次战略上的失误,从而借失了统治世界的可能。
1、直接攻击英国,并且以消灭英国的空中力量为目的,取得制空权,其实,德国人差一点就已经做到了,如果,英国本土投降了,那么也就宣告海外殖民地的灭亡,任何抵抗变得毫无意义,即使有像法国一样的流亡政府,也不会受到英国本土的支援。我之所以谈这么多,是想说,德国完全可以抽调在北非战场的兵力,或者,隆美尔在北非从侧面进攻苏联,而且也不用在二线同时做战,不用担心敌人从后方攻击德国本土。暂时只想起这一些,说明几个问题:1、二战时,好像德国并没有进攻中国,起码的历史常识不会不知道吧?其实德国还大力支持国民政府抗日。
2、闪电战并不是希特勒的发明,而是德国军官(不记得名字了)在地摊上发现的英国人或法国人写的关于机械化作战理论,因为一战后德国战败,只能发展轻型武器,所以德国人就在速度上作文章,
3、优点:做事不怕后果,敢于承担千古骂名,如果哪个中国人敢这么做,对日本人进行清洗,我想只有汉武帝才敢这么做,太史公司马迁曾评论那些将领鼓动汉武帝对匈奴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一已之私利,从作战中发财,我以为真是荒谬,试想没有好处的事谁会做呢?我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知道,要激励士兵勇敢作战,就要让他们从战争得到好处,罗马的一个皇帝,从将军作皇帝,曾说,最大的愿望是,让所有的士兵发财
4、骨气,宁可玉石俱焚,也不投降,如果中国人有一点,何止于一个世纪受尽苦难?
5、关于苏军战场上的失利是由于力量对比发生严重不对称,对冬季战场准备不充分,苏军将领采纳中国人肖XX建议:全部采用冬季装备作战,比如雪橇。保持了灵活性,
6、闪电战符合战争规律,用最短的时间集中所有火力,效果最大,伤亡最小,比如李云龙集中1000多个手榴弹在3分钟内投向日本宫奇崎联队,结果全歼日本军队。
‘叁’ 辩论:希特勒的出现对德国有利还是有弊 两者都说!
你看最后结果吧。德国的领土大大削弱。大量成年男子战死。妇女在苏联占领期的遭遇就不说了。科尔总理的老婆当年大概12岁,都没能幸免。国家分裂成两部分。战后德国受很大限制。很多尖端的军事项目不能再搞了。
二战。德国。日本吃亏最大。民族主义发展到极端。跟靠吃药强大一样。副作用很大。日本失去了台湾。失去了满洲。失去了朝鲜,失去了南华太岛的一半(库页岛)。失去了千岛群岛跟北方四岛。整个国家明治维新以来的扩张的成就,全部归零。
德国失去了东普鲁士。西里西亚等,现在的波兰大概有十来万平方公里属于传统德国的领土。还有一部分在俄罗斯(那块飞地)。
‘肆’ 二战德国的失败是因为希特勒指挥不当吗
导致德国的失败的根源何在呢?这里我不想辩论太多.我只需要给大家列出一个事实,大家就会了解,而通过这个问题解决,很多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1940年5月--1941年6月,当德军拥有足够石油矿物储备的时候,他的补给主要靠卡车,德军能够轻松从法国打到南斯拉夫,并在希腊挫败英国人.毫不费力;1941年6月(当时石油储备7个月)入侵苏联,由于拥有大量卡车补给后勤的德军推进神勇,直到遇到连绵的大雨和冬季,使后勤恶化;1942年夏德军在克里米亚取得的胜利应该归功于制空权和良好的补给;1942年--19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惨败大家都知道很大原因是由于德军的补给(石油缺乏,不得不用畜力补给),却没有知道德军空军在斯大林格勒上空存在的削减所导致的恶果;当德军不得不撤出高加索后,德军缺乏资源所导致的后果越来越严重,石油的极端贫乏导致德军无法使部队大规模机动,这是德军采取被动防御的重要原因;1944年末,当德国失去瑞典的铁和罗马尼亚的石油后,刚刚还有攻有守德军,立即就像刺破了的气球一样,迅速干瘪下来;1945年2月,德军最后的石油产地匈牙利被苏军封锁,而德国的石油储备库被盟军无情的摧毁,“停留在港口的船,机场的飞机,坦克由于没有石油无法开动,1944年我们全力生产出来的好几十万件武器就这样被摧毁,真是太可悲了。”(斯佩尔语)这时候德国是无论如何都打不下去了。所以对于德国来说,他的真正薄弱环节在于它的资源是如此的匮乏。而他又没有足够的强大的海军去打破英美的封锁,获取这些资源。而资源缺乏及由此导致的一切后果是德国崩溃的主因。 具体请到该作者博客查看: http://hi..com/051225/blog/item/ea79fcdfcf572d10485403d8.html
‘伍’ 美国不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辩论赛问题
的确是伪命题,这不是让人在历史上造假吗?串改历史吗?美国不仅仅是胜利的关键,而且是扭转干坤的国家。
1、纵观二战客观说,决定性力量是美英,特别是美国,二战盟主,力挽狂澜,扭转干坤。而不是苏联。苏联等国是接受英美军事援助,窝在家里抵抗德军入侵部队本身德国作为一个军事强国的更本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说,强大的德军部囘队的力量支撑是什么?其实德国军事强国和军囘队力量的基础和支撑,就是德国这个国囘家本土的工业系统、民生系统、交通系统、经济系统、外贸、能源获取,资源开采等等。这是德国强大的根本。
如果没有英美,苏联窝在家里抵抗是无法触及和打击德国国力和军力的核心源泉的。在家里抵抗强国入侵,即使获得了抵抗的辉煌胜利,在一定的历史时间段是无法改变两个国家军力强弱对比的。古代强大的波斯远程希腊,整个入侵入侵行动失败,但是那个时候的波斯帝国依然要比希腊强大。蒙古帝国,远程日本,在日本海上全军覆没,但是蒙古帝国还是要比当时的日本强大。大英帝国在美洲独立战争中,败于新生的美国,大英帝国依然要比美国强大的多。何况当时的苏联在战局上非常被动,疲于奔命,焦土抵抗,借助英美援助和英美对于德国打击,苏联才逐渐得以支撑。
2、所以整个二战的决定性力量是在能够进行立体化打击英美联军。200百艘航母驰骋大洋,控制全球水道和资源布局,把轴心国三个国家限制在资源有限的地域内。战略空中打击直捣轴心国三国本土各大城市,德国挨了144万架次打击,60个城市成了废墟,日本66个主要城市成了人间地狱,意大利工业也基本报废,轴心国没有前方和后方之分,遭到全方位打击。
海上展开高难度的大规模登录入侵轴心国控制区。
1944年9月苏联终于收回了自己全部国土,这个时候,轴心国三个国家的本土和控制区早已已经是一片残垣断壁,资源枯竭,意大利投降,英美登录入侵部队攻入欧洲,轴心国被英美打了一个稀烂,包括德国首都是废墟一片,德国首都柏林,挨了英美空军2万架次的空中打击。
3、亚洲战场也是如此,日本是一个岛国和工业国家,因此日本的生死存亡是在太平洋战场,而不是中国战场,中国给日本本土造成什么伤害?苏联和中国打死过一个在日本本土日本人?炸毁过一座日本工厂?对日本海上生命线又可影响。
而美国不同,直接就是催毁了日本海空力量和封锁日本本土,战略轰炸把日本本土炸成废墟。
当年着名的李梅将军的B29机群东京凝固汽油弹轰炸,美军损失6架飞机,却催毁了东京,杀死10万日本人,美军阵亡不足百人,可以看出美军强大实力。
所以美军二战伤亡小,主要是技术力量太强大了。
二、二战无论怎么玩,德国都是差的太远了,二战可以说美国已经建立了超级军力,成为了超级大国,全球性打击能力国家,而德国只能是一个区域性强国的力量。德国的军队的作战半径,都是无法超过距离德国本土2000公里左右的距离,完全是窝在家门口军队。美国是玩高端战力,德军是玩低端战力。德军窝在家门口除了等着美国过来打他,德军还能干什么?
一、可以说,二战美国要比德国厉害的太多太多。,美国在二战已经建立了超级军力。
原因如下:二战美军是唯一具有全球打击能力超级军力,美国可以跨越两大洋,大洲同时出击,打击轴心国三个国家的本土工业、民生系统、资源生产、交通系统,而美国国内舞照跳,马照跑,好莱坞歌舞升平。
1、二战美国是唯一具备全球打击能力的国歈家。即使在在二战初期,美国还未重整军备的第一次反击,就是以航母+战略轰炸机,跨越上万公里,直歈捣日本首都东京,这种打击意识和气势,的确是不是德国这种大歈陆地区性国歈家能够比拟的。
2、美国二战开始重整军备,美军巅峰时期,一天之内用B29战略轰炸机群,从塞班岛起飞,奔袭3000公里,一天之内用凝固汽油弹,摧毁了日本首都东京(东京距离美国本土上万公里),东京10万歈人死亡,想想柏林到莫斯科的距离只有1600公里,就知道美军这种独步全球的打击能力的震撼力有多大了,对日本进行战略轰炸,并摧毁了日本66个城市,在欧洲也是与英国一起进行了远程战略轰炸,把德国炸成一片人歈间歈地歈狱,摧毁了德国60多个城市。
3、美军拥有强大的海权,美国二战近150艘航母驰骋大洋,与英国皇家海军一起,控歈制着全球水道和资源布局。
4、美国能够跨越大洋发动高难度两栖作战,亚洲这边不用多说,欧洲战场,先是北非登录,其后西西里,让后意大利,最后诺曼底。诺曼底登陆,英美出动5000艘战舰,12000架飞机,这种实力,再看看当年德国最强盛时期,连个海峡都是过不去的,仅仅出动飞机4000架而已,海军是个零蛋。北非和欧洲,距离美国本土也要近8000公里远。
5、强大的摩托化后勤和战略空运能力,美国军歈队全部摩托化,后勤充足,而德军呢?后勤缺乏,还保留大量马匹运输。空中运输能力每天只有几百吨,当年保禄斯的第六集歈团军被围困,每天必须400吨补给,结果德军只能空运100吨,导致第6集歈团军,油料枯竭,弹尽粮绝投降。
美军在欧洲一天轻歈松2000吨战略空运,在亚洲越过喜马拉雅山脉,最多都能达到1600吨一天。这种差距太大,因此世界上歼灭美军一个师都是不可完成的任务,而德军集歈团军规模的覆没比比皆是。
6、二战美国也是唯一一个同时军事援助所有盟国的国歈家,可以看出美国雄厚的国力。
二、因此二战德军和美军差距是很大的,一个是区域性军力,一个是全球性军力。一个是低端战力,一个是高端战力,一个畸形发展,一个全面发展。
1、德军有最先进的坦歈克,却没有全摩托化后勤体歈系,也没有相应的现代化后勤体歈系和考虑,甚至无法保证远在2000公里范围内的军歈队的基本冬季装备,而美军呢?强大的后勤,远渡重洋都能保证充足的后勤。
2、德国空军一直停留在战术空军层面,没有战略空中打击能力,生产不出远程战略轰炸机,柏林距离莫斯科只有1600公里,战术空军的德军只能在寒冷的俄罗斯境内作战,而且寒冷的天气,飞机都是无法起飞,即使起飞也无法打击俄罗斯后方的工业生产。而美国空军呢?例如:登峰造极的B29航程接近6000公里,直接就是对方首都等工业城市下手。B17、B24也是可以直接从英国起飞直接就是轰炸德国、意大利的工业、民生系统的。
3、德国没有航母,没有海权,主要依靠潜艇,也没有强大的海军陆歈战队,而美国呢?庞大的航母,控歈制海洋,强大的两栖战舰,强大的海军陆歈战队,强大的海运能力。
所以说美国是玩高端战力,玩航母、远洋两栖入侵、玩战略轰炸直歈捣对方本土核心,玩空地协同化,玩战略空运和后勤摩托化补给。德国呢?玩低端,玩坦歈克步兵一步一步推进,玩战术空军阶段。
因此看看二战实际情况就看出,轴心国三国被英美海权限歈制在一定范围内,无法获得任何外部的运输和资源,轴心国三国作为一个工业强国、军事强国的根本,也就是他们本土的工业、交通、民生、能源生产全部遭到美国和英国的打击,而美国国内一片祥和,德国挨了英美144万架次打击,德国连个美国本土的毛都触及不了。日本、意大利也是如此,只有挨打的份,只有抵歈抗的份,而无攻击美国本土的能力,甚至在南美建立基歈地的能力都没有,更不要说是打美国本土了。
三、科技方面,美国科学家云集,包括大量犹太科学家,而德国呢?1933年-1945年粹1933年上台),德国大量科技人才流失,而且在这期间德国一共获得了诺歈贝歈尔科学奖(物理和化学)只有4个,而美国获得了9个,英国4个,其中物理学德国仅仅一个,美国出了7个,英国获了3个。苏联是一个零蛋。
1、世界科学家云集英美,特别是美国,在加上英美两国的技术共享,美国科技实力大增。许多国内民众由于对于二战了解不全面,总是认为德国科技要超越英美,这是非常错误的看法,综合科技水平,纵观二战,美国已经超越了德国,二战美国航母技术、两栖技术,包括战略轰炸机、导航、反潜、通讯和电子技术都是超越德国许多的。
2、就是往往被大多数数认为德国的喷气式飞机技术,其实德国都对于英国和美国是毫无优势的,由于占据战略态势,被动的德国最先投入这种不成熟的喷气式飞机作战,英国几个月后也已经服役流星喷气式战机(二战期间英国拥有3款喷气式飞机:格罗斯特E28/39 格罗斯特E流星 及 吸血鬼喷气式战机)
,美国最初是贝尔XP59,其后着名洛克希德生产了1944年试飞XP80喷气式战机,都是在二战期间,在二战期间美国已经开始了F84战机和 NA-134 项目喷气是战机项目,这个项目诞生了着名的F86喷气式战机。P80的技术全面性要超过m262的。英美喷气式飞机属于高度机密,并一直在飞行测试中,由于战局乐观,而没有投入战场,而德国因为占据被动,因此在战机不成熟情况下,就投入了喷气式飞机进行了实战,在活塞飞机方面,P51是当时的巅峰之作,完胜任何德国活塞飞机,甚至大量击落德国不成熟的喷气式飞机。
3、德国只是在现代火箭方面具有优势,原因是美国更加注重战略轰炸机技术,而德国是转向了火箭,从当时的技术看,战略轰炸机军事打击能力要超越V2火箭,B29超级空中堡垒,四太增加发动机,航程6000公里,带增压舱,遥控炮塔带中央火控系统,载弹9吨,机载雷达和诺顿瞄准,打击效能和威力要远远超V2火箭(V2射程只有320公里,没有制导,载弹1吨),事实也是如此,二战所有V2火箭对于英国造成的危害,还赶不上英美一天千机机群的战略轰炸的效果。早在二战以前,现代火箭之父美国的戈达德就已经在火箭研究方面成为先驱,并提出了火箭拥有军事,但是美国军方不感冒。
德国火箭领军人物冯·布劳恩曾这样评价过戈达德:“在火箭发展史上,戈达德博士是无所匹敌的,在液体火箭的设计、建造和发射上,他走在了每一个人的前面,而正是液体火箭铺平了探索空间的道路。当戈达德在完成他那些最伟大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这些火箭和空间事业上的后来者,才仅仅开始蹒跚学步。”
4、核子武器方面,英国、德国、美国都在二战前开始了核武器的研发,随着二战发展,美凭借雄厚的财力和资源实力和云集全球的顶级科学家,包括大量犹太顶级科学家,早已在这方面遥遥领先甩了德国好几条街了,而且德国资源匮乏,没有安全后方,整天挨轰炸。德国直到二战结束,其原子弹进展水平,只有美国1939年的水平段上。在信息技术,英美也就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上研发探索方面,也早已甩德国十万八千里。
四、经济方面,美国自1⑧94年以来就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金融中心伦敦、纽约牢牢控歈制着世界金融。二战以前美国工业总值比德国、意大利、日本总和还要多。
五、全球号召力方面,美国拥有号令天下的影响力,而德国由于是区域性军力,因此无法获得全球号召力。
1、,现实世界不是虚构武侠小说,小说里面,明明3个人可以轻松打败对手,却非要一个一个上,而现实世界就是,谁的实力大,谁的号召力就打。当年主导世界的大英帝国率领8国联军群殴满清,大英帝国纠集七次反法同盟,绞杀拿破仑。美国目前也是纠集联军打击和制裁挑战美国领导地位的国家。
2、英美主导世界秩序,因此具有号令天下的能力。英美领袖1941年发表宣言,向世界承诺恢复世界秩序,拆除纳粹,也就是大西洋宪章(成了战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数十国家云集。1942年美国参战后,1月美国总统在华盛顿发表呼吁,26国云集华盛顿,最终50多个国家签署宣言,组成庞大联盟。
3、可以看出,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是德国不能比拟的。至今也是如此,美国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号令天下能力,轻松就可以组建数十国国家的联盟,组成联军。
4、二战以前的国际体系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这个体系名字就很容易知道,在当时国际秩序中,英国和美国是最顶端的国家,而德国是一个被压制和遏制的国家。所以尽管德国国力崛起,准备充分,先发制人,但是德国由于是一个没有海权的国家,缺乏全球影响力,而英国和美国凭借强大的海权,主导国际秩序,因此对于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远远要超过德国的。所以德国被列强群殴,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也就是一个区域性大陆性国家挑战全球海权国家,必然会陷入被群殴或是陷入多重作战的被动。
所以楼主应该明白,在现实世界是不存在所谓单挑的概念,不要说是国际战略,就是社会上你如果得罪了一个社会大哥,社会大哥会和你单挑吗?不会的,大哥是要纠集手下的马仔群起攻击你的,这样才能显示出大哥影响力和实力。
当今国际战略与德国当年有一定的相似处,德国当年二战是因为改变领土现状,用武力解决波兰问题,导致了西方列强的对抗。就像现今中国在南海上,中国如果用武力,收回菲律宾等小国的岛屿,改变领土现状,如果不经过美国同意或是默许,就是等于挑战美国这个大哥的领导地位,美国必然会纠集联盟进行,进行反制,如果中美爆发军事冲突,那么美国就会动用全球影响力,纠集全球盟国力量进行绞杀。所以南海目前是不会爆发战争的,因为中国目前还无力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六、总之二战德国与美军差距太大,太大了,美国在二战凭借超强的综合国力,开始重整军备,已经建立了完成了超级军力(全球作战压倒性军力),德国可以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德军作为一个强大的区域性军力,还是无法与超级大国班的全球军力相匹敌的。
不要说别的,德国的本土一片废墟,英美列强战略轰炸机一波一波炸,而美国国土一片祥和,德国这边尸横遍野,人间地狱,千万无家可归,人家美国这边,好莱坞颁奖典礼照样举行,世界金融中心纽约,股市还是牛市呢。
德国在意识形态上铁杆南美国家,德军能够帮助远在美洲的铁杆盟友吗?他们敢支持德国吗?美国数百艘航母和强大海军陆战队,会饶过这些国家吗?这些南美国家敢公开支持德国吗,德军力量的影响范围太小了和美国一比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七、结论:
1、所以二战美国是二战盟主,是最最决定性力量。全球超级军力,不仅军事援助所有盟国,而且能够两大洋出击,同时打击轴心国三国国家的本土核心战争能力,和英国皇家海军控制全球水道和资源布局,而且控制着全球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
2、英国是功劳第二,大英帝国凭借现代化的空军和强大海军,首先挫败了德国的不列颠之战,并且使得德国失去了从外部海上获得资源的奢望,迫使石油资源匮乏的德国被迫东扩苏联,抢夺石油等战略资源,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同时与美国军力力量一起,对德国展开了立体化的军事打击,与德国展开了技术水平的对战。
英美立体化攻势,全方位的打击了轴心国,并把战场建立在了轴心国控制区和德国、意大利的本土,整个战场破坏在德国和意大利本土和控制区展开,因此对德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经济、工业、民生、能源生产,遭受了英美轮番的打击。英国在军事科技方面也是有许多技术出于世界领先水平,与美国进行技术共享,极大提升了美军这只的全球军力的技术水平。
最终英美联军占据了整个西欧和3/2个德国和整个日本,并且借助立体化打击,彻底摧毁了德国的作为一个国家的概念,摧毁了德国工业、能源系统、交通系统,民生系统,军工系统、经济系统,把德国打成了一个地理名词,美国军事打击,造成了日本整个海空力量覆没和日本本土也是工业,资源的崩溃。
3、苏联是第三、接受英美军事援助和依靠本土的气候等非对称优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国土拼死抵抗,拖住了德国一大部分地面军事力量和一部分空中力量,加速了德国的失败。但是由于战场和战争破坏一直是在苏联境内,因此苏联对于德国本土战争能力和核心力量源泉可以说是没有太大影响力,东线战争虽然血腥残酷,但是比较是技术水平较低的对战,苏联军队由于作战的技术水平低,只能是消耗了德国大量的地面有生力量,同时苏联自己却损失了惊人的2000万人,最后借助英美立体化力量和英美军事物资援助,开始反攻,终于在1944年9月开始入侵,在英美打击下工业,民生、军工、交通系统几乎快要崩溃,资源和石油极度匮乏,极度虚弱德国,最后占据了整个3/1个德国和东欧各国。
‘陆’ 围绕绩好能够决定人生的生败的辨论会,我是二辨,如何阐述观点急!
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去向哪里的理1、选择一条前进的道路,定下一个前进的方向.对于一件事,就是指所做的这件事本身;2、去向哪里,意味着自己志向的方向. 人必须要有正确的目标,况且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去向是一个目标问题,而与谁同行则是一个环境问题更重要:源于对人生意义的实现孰轻孰重1.去向哪里重要,是人的意志和认识问题,与谁同行是附带的条件,一生当中与你同行的人太多了2.爱迪生发明灯泡时,身边的人都不理解,甚至有权威的学者认为电灯是不现实的,要让每家每户都用上电灯,那一个城市得多少的发电厂啊,可是最终爱迪生成功了. 去向哪里就是我们的目标,定下了目标才能选择和谁去,或者一个人独行.的确,与谁同行可能会影响我们“去哪里“时候的心情,会影响路上的气氛.但是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你完全可以自己消除或减少这种负面的影响,不为它所左右,“出淤泥而不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是每次都要等到你如意称心的环境出现,你才开始做你的事情,那我敢断言,你将一事无成.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生活就是在不断的困难和不断的战胜困难中前进.反之,去向哪里就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色彩,光明的红色,忧郁的蓝色,还是无边的灰黑.如果你选择了你认为最好的伙伴和你同行,创造了最好的环境,然而你选错了自己的方向,走在了一条走向毁灭的道路上,那么这种所谓的好的氛围,只能使你在堕落的泥沼里陷的越来越快而浑然不觉,因为这种你所选择的环境迷惑了你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像是说周围的人可以影响你,可以使你变好或者变坏,其实不然.因为“近朱”或者“近墨”这两个方向是你自己选择的.“朱”或是“墨”是你前进的两个方向,你想“朱”你才会“近朱”,你想“墨”你才会“近墨”.反之,如果先找了一帮朋友,个个有不同的看法,个个有自己的思路,七嘴八舌,耽误了时间不说,最后有没有这个论坛都不知道,即使有,也可能是个四不象.【先明确去向哪里,才能选择与谁同行.然后先后不能比较重要性.不过,如果没人同行,就要放弃自己的去向么?】“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一个优秀的同路人当然是好事,但是不要盲目的跟丛别人,而是要明白自己的目标在那里. 辩词:去向那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相传大学士苏东坡有一天晚上忽然想到他的一个好朋友.于是连夜乘船前往拜会,一路赏山悦水好不快活.一夜过后终于到了朋友的家时,却不肯进门,掉头就回家,曰:兴致而归. 第一件事情:目的:苏东坡去旅游. 过程:在旅游中领略风光无限. 第二件事情:目的:苏东坡想去探望朋友. 过程:在路上继续游山悦水. 这两件事情最终的目的成就了苏东坡的游山游水的目的,所以又回到了起点.目的永远比过程重要. “哪里”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自己的理想和心愿,与谁同行也是同一个道理,只是看那一个在你心理比较重要而已.有人值得你放弃自己的路,与他同行,那么在你心中也已经作出了选择,也是间接的为自己.与他人同行难道又不是你所选择的那个“哪里”吗?所以说,去向那里更重要.它是人的意志和认识的问题,人肯定是向着自己人生目标迈进的,与谁同行只是附带的条件.人生当中与你同行的人太多了,难道和你同行的人想去地狱,你也去吗? 去向那里,只是一个人对社会以及机遇的一种看法.去向哪里,意味着自己志向的方向.毕竟自己的一生自己去走,当我们有了目标决定好了方向时,就算是孤独艺人,我们也都要自己去闯.有谁能至始至终陪我们走完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不同的方式去走我们自己的路.与谁同行,这个我觉得有没有都无所谓.当某个人在你的未来缺席了,你是否会选择断掉自己眼前的路呢?虽然人生有很多扶持,但要走完我们自己的人生的也就只有我们自己而已. 四辩稿:罗·勃朗宁曾说:“雄心壮志是沧沧黑夜中的北斗星.”明确的目标如同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如果我连去向何方都不知道的话,就如同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即使有技艺精湛的水手、有慧眼识珠的伯乐,使我们飘荡奔逸、徜徉恣肆,但终亦何所抵乎?如果说路可以走多远,不在于路有多长,而在于你与谁同行,那么没有终点的路,走的再远又有何意义呢?只有确定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确定通往罗马的条条大陆中,谁与我们同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中发白而求索.然而时间是留不住的,所以生活必须是建设性的.有明确目标的.否则,如此漫长的人生路再贴心的知己也将江郎才尽、无所适从了,我们又有何动力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呢?故古语也云:“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因此,明确的目标是我们亲近的强大动力,让我们以饱满的精力追求成功. 再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或不同的方式去走我们自己的路.如果有人值得你放弃自己的路,与他同行,那么在你心中也已经作出了选择,也是间接的为自己.与他人同行难道就不是你所选择的那个“哪里”吗?人肯定是向着自己人生目标迈进的,与谁同行只是附带条件,毕竟自己的一生要自己去走的.当我们有了目标,决定了方向时,就算是孤独一人,我们也要自己去闯. 风儿可以吹飞一张大纸,却无法吹跑一只弱小的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不顺从.虽然人生多扶持,但要走完我们自己的人生的就只有我们自己而已.如果某个人在你的未来缺席了,你一定不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眼前路吧?故曰:“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最后,让我们以一副对联结尾: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让我们明确人生的目标,直挂云帆,冲往生命的沧海. 去向哪里的主观层面:与谁同行对主体运动发展起决定作用是外在的,影响性的,而去向哪里的影响是内在的(所谓内因外因的比较),所以去向哪里对主体运动发展的性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结果重于过程,自身的方向强于周遭的环境,终极目标是去向哪里而不是与谁同行,或去向哪里是与谁同行的前提等等,估计对方枚举诸如此类例子和名言会有很多. 我想如果针对对方的正面论证,应当拿出我们的第一点与谁同行决定了去向哪里(主观层面),而且还是方向性的正确保障.因为我们强调的是客观规律,而对方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所以应当根据下面资料(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第一点为主要反击论据,再进一步反击指出对方因为只顾主观能动性而易犯的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等不重客观规律的错误,进而阐述我方的第一点中的方向性保障的有力证据,当然不要忘了强调“更”. 如果针对对方的反面论证,(首先声明一下对方的观点都是我臆想出来的),我感觉更好反驳,比如说我们没有方向,漫无目的,我们就可以反驳说我方并不是没有方向,别忘强调“更”,而是与别人同行进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而已,我觉得论语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这句话简直就是为我方在这场辩论会而写的,这种择善而从的思想,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理念就可以将对方打压下去,我感觉对方举出所谓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不效仿资本主义路线”这样的例子也就不足为证了.我方可进而再论述我们的第二点,恰恰与谁同行才是我们成功的保障. 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对方也许会跟我们采用兜圈子的方式,比如我方开始声称的与谁同行决定了去向哪里,但对方可能会以团队精神为例,对方可能会说其实去向哪里才会决定与谁同行,从而形成一种循环的逻辑.我想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首先就要用我们的第一点来质疑对方去向哪里的正确性,然后再可从第二点出发来辅证我方观点. 至于去向哪里的客观层面,我想对方不会涉及太多,而且我现在也还没有想好. 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唯一的前提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第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这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基础上的互相转化. 1、对方辩友强调单个英雄去向哪里的成功却避而不谈与谁同行问:张骞历尽了千辛万苦,克服了种种恶劣的环境,最终到达出使西域,这不正是因为强大的信念在做支撑么?司马迁在尽受腐刑的煎熬下,忍受着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耻辱,这不也是因为信念的强大力量么? 答:对方辩友举张骞司马迁这样的例子来说明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可谓是只见其表,不见其里,看得见英雄的壮志胸怀,却看不到英雄的在现实生活中成长历程.首先一个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他肯定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想对方辩友也不能否认巴,一个英雄的成功决不是徒然的,他们后来的努力奋斗和年轻时成功塑造的正确价值取向是不无关系的,而价值取向又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对方辩友显然是只注重英雄的丰功伟业,但却对英雄的成长环境视而不见,那么对此对方辩友可不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马加爵没有上述伟人的壮志胸怀呢,可见去向哪里完全决定于与谁同行嘛! 2、对方列举希特勒的例子问:二战是的希特勒,无论战绩多磨辉煌,意志联盟多强大.但是由于他们的目标错了,这就决定了他们要遭受历史地审判的命运. 答:对方辩友显然没有弄清楚希特勒的个人背景,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希特勒与卢梭同行的一个结果,两人在思想形态上可谓是一脉相承,卢梭在《社会契约论》强调要绝对服从一个非凡立法者的意志,所以二战时的德国是一个带有专制主义色彩的国家.再加上希特勒本人是天主教徒,对犹太人有先天的排斥,再加上当时整个德国对犹太人的排挤.所以这才导致二战悲剧的发生,恰恰说明与谁同行决定了去向哪里啊! 3、对方贬低我方没有方向问:罗.勃朗宁曾说“雄心壮志是苍苍黑夜中的北斗星“明确的目标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如够我连去向何方都不知道的话,就如同无舵之舟,无衔之马. 答:对方辩友不要曲解了今天辩题的意思,我方并非忽略去向哪里的重要性,只不过承认与谁同行比去向哪里更为重要而已.正如我们一辩所讲的,恰恰是与谁同行决定了去向哪里,是去向哪里的方向性保障. 4、对方强调去向哪里决定与谁同行问:只有确定目标,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确定通往罗马的条条大路中,谁与我们同行. 答:没有与谁同行的前提下,对方辩友怎么知道确定的目标就是正确的呢?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对方辩友总应该听说过吧,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曾经说过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所以也只有与客观大环境同行才能树立正确的目标,才能不会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这样的错误.从而说明了与谁同行是去向哪里的方向性保障. 对方强调人定胜天,有志者事竟成问: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看待“有志者事竟成”,“人唯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这两句话? 答:说到底对方辩友还是一味地强调主观能动性可以掌控全局,粗浅地理解这些俗语,刻意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范围.其实我方一辩已经很明确地说明了,主观能动性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有所作为,恰恰是在与客观环境同行的前提下您所谓的去向哪里或主观能动性才有意义. 同伴带领也是方向;人生价值在于方向的选择动力性和主动性:明白自己追求什么,选择了方向,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谁可以一直陪我们走下去,我们的路最终只能自己走下去与谁同行的依赖性;知道前路何方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柒’ 德国为什么要分裂 是怎么分裂
众所周知,二战后联邦德国(指1949—1989年间的西德与1990年后的统一德国)对纳粹德国的罪恶历史作出了彻底的反省,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70年联邦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认罪的镜头,已成为德国悔过自新的经典象征。但是,除此以外,国内对德国反思历史的情况的了解就很少了。在勃兰特下跪一幕的影响下,人们普遍倾向于过于简单化的结论:二战后,德国人彻底反省了。这一结论虽然没错,但不可忽视的是,二战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的。
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沉默与回避阶段
与我们今天的德国形象形成最大反差的要数起联邦建国后15年里的历史态度。在这个阶段的西德,反思与清算纳粹历史只是点滴现象,没有形成规模。相反,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对纳粹历史的无视、沉默与回避。
这里我们应该从1945开始讲起。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哀鸿遍地。普通的德国人丢魂失魄,流离失所,每日都在为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对纳粹历史的清算,是西方占领当局的事情。恶贯满盈的纳粹头目在纽伦堡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审判。纳粹官员被驱逐出政府机关。对普通德国人,美军在美占区以表格登记审查的方式进行了的“非纳粹化”措施。但是,因与纳粹政权有关的人数太多,德国民众的抵触情绪强烈,不得不交由德国地方政府设立的特别法院处理。而地方法院也敷衍了事,让无数的纳粹分子过关,“非纳粹化”运动因此半途而废。
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后,也没有积极进行对纳粹历史的清算。相反,1949年12月联邦众议院便通过了赦免纳粹分子一般犯罪行为的法案(1954年,众议院再一次赦免了一批纳粹罪犯)。1951年,又通过了恢复1945年被撤职的原纳粹官员的职位的法律。随着冷战的加剧,西方占领国也失去了彻底清洗纳粹分子的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迅速扶持西德成为西方阵营的实力成员。朝鲜战争爆发后,北约鼓励西德总理阿登纳重建军队。为了借助原纳粹高级军官的专业能力,同盟国与西德政府提前释放了曼斯泰因等纳粹高级将领。阿登纳又亲自前往监狱探望其余纳粹将领,而且还邀请曼斯泰因到总理府座谈。阿登纳本人属于保守派,自己也受过纳粹政权的迫害。他主张与西方交战国,特别是与法国和解,也支持与以色列建立友好关系,对犹太人作出赔偿。但他最关心的是如何重建德国,尽快从西方战胜国手里获得西德的国家主权。为此他需要许多专业人才,这些人的纳粹历史对他来说无关紧要。在阿登纳时期,大批的原纳粹高级文武官员因此得以重返政府机关。没有一个纳粹时期的法官受到起诉或丢掉职位。阿登纳总理府国务秘书戈罗布克就是当年纳粹迫害犹太人的《纽伦堡法》的起草者与评论者。因此,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戈罗布克现象”。东德因此攻击纳粹主义在西德复辟了。纳粹主义在西德虽然没有复辟,但因冷战的掩护与阿登纳本人的保守倾向,许多罪恶累累的纳粹分子幸运地逃脱了应有的惩罚。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转折与突破阶段
在50与60年代初期的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清算无从谈起。到60年代中期,情况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此时,西方国家与西德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他们的共同反对目标是美国的侵越战争以及本国的保守势力。在西德,纳粹德国的历史及其在西德残余势力是西德学生运动攻击的独特目标。当时离二战结束只有二十余年,在政府、军队与教育机构占有要位的保守分子大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纳粹历史。这些人相对安稳地度过了50年代。学生运动爆发后,他们的纳粹历史遭到了年轻一代的无情清算。西德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与清算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1968年11月 7日,在大庭广众之下,女记者克拉斯菲尔德给了原纳粹党员与高级官员、西德总理基辛格(非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一记响亮的耳光。她说,她是以年轻一代的名义打这个耳光的。在她看来,二战结束后仅20年,一位原纳粹党员与高官竟然能当上联邦总理,这是德国的耻辱。1969年初,联邦总统吕布克因其在纳粹时期在一个曾设计过集中营的建筑公司的工作经历受到舆论的攻击,只得匆匆下台。
1969年秋天,在学生运动的大力推动下,社会民主党联合自由民主党上台执政。社会民主党主席、当年的反法西斯战士勃兰特任联邦总理。勃兰特上任后,对内实行民主自由改革,对外谋求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和解(“东方政策”)。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在华沙代表联邦德国与波兰政府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就在当天,他吊唁了华沙的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就在那里,他作出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举世闻名的谢罪举动。在西德国内,他因此受到了右翼的攻击与非议。但是他伟大的举措感动了世界舆论。1971年底,诺贝尔委员会授予了勃兰特诺贝尔和平奖。他赢得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他也为联邦德国赢得了世界的尊敬。从此以后,世界舆论对德国的态度有了根本的改变。
应该提及的是,西德学生运动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也出现了极左潮流。少数大学生深信“资本主义导致法西斯主义”,组成了所谓的“红军团”,试图以暴力的方式推翻西德的社会制度,因此走上了恐怖主义的歧途。1977年秋天,极左的恐怖主义达到了高峰。在施密特政府的强硬打击下,“红军团”失败并走入低谷。
但是,学生运动引发的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与对原纳粹分子的清洗却在继续进行。1978年,原纳粹海军法官、时任巴登——符登堡州州长的汉斯?费宾格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下台。他在二战结束的最后日子里还继续判决士兵死刑。而且在战后坚持认为,“如果当年是合法的话,那么现在不可能是非法的”。
1979年,西德各州地方电视台在四个晚上连续转播了美国电视系列片《大屠杀》。电视片中一个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家庭的悲惨命运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据统计,当时共有仅两千万人收看了该节目。对于只有六千万人口的西德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该节目的成功使得新纳粹分子恼羞成怒,他们试图通过迫害电视设备来进行干扰,但也未成功。
三、80年代:反复与争论阶段
进入8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态度又出现了波动。这与在1982年底以科尔为首的保守派的再次上台很有关系。保守派对60年代中期以来左派对纳粹历史以及德国保守传统的批判一直耿耿于怀。科尔上台之后,宣布要实现“政治与道德上的转折”。科尔本人并不想给纳粹历史翻案,但其他保守分子却认为重新评论德国历史的时候来到了。
1983年,西德出现了所谓的“希特勒日记丑闻”。着名的《明星》杂志推出了所谓的“被发现的”“希特勒日记”。德国舆论一片震撼。保守势力欣喜若狂,叫嚣 “应该改写纳粹德国历史了”。但是,“希特勒日记”很快被证实是伪造的。“日记”虽然是假的,但是保守派因此暴露出来的篡改历史的心愿却是真实的。
198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5月8日是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40周年纪念日。随着这一历史日子的逼近,欧美各国都在准备隆重的纪念活动。联邦德国也因此再次兴起了反思纳粹历史的高潮。但这次反思却变了调。有人认为,5月8日对于战胜国来说是一个“胜利与解放的日子”,而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一天却意味着战败与灾难。难道德国人还能与战胜国一起把它作为“胜利与解放的日子”来庆祝吗?5月初,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来到西德,要与西德总理科尔一起在纪念二战结束的同时,表示德美两国人民的和解。科尔为此安排了到比特堡二战德国阵亡士兵墓地吊唁。但媒体很快披露,该墓地还埋葬着几十个纳粹党核心组织“武装党卫队”成员。犹太人组织因此呼吁里根与科尔放弃该吊唁计划。但科尔还是坚持与里根一起去了比特堡。联邦德国与纳粹历史一刀两断的光辉形象被抹上了一层阴影。
5月8日,联邦德国在众议院举行庄严的二战结束40周年的纪念活动。面对西德舆论中对这一历史日子的性质的疑惑,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在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5月8日”,对于德国人来说首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解放之日”,因为它把所有德国人都从纳粹的暴力统治中解放出来了。德国人不应该把战争结束时自己承受的灾难与这个日子,而应该与1933年1月30日,即希特勒上台的日子联系在一起。德国人不应该记恨于当年的战胜国,而应该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于罪恶的纳粹统治。魏茨泽克的精彩演讲不仅赢得了德国众议院的热烈掌声,澄清了德国公众的历史疑惑,而且受到了西方舆论的一片赞赏,除去了德国国际形象上的阴影。
但是,西德对纳粹历史的争论并没有因此终结。1986年又出现了所谓的“历史学家争论”。这场争论源于右翼历史学家诺尔特。他在一篇报刊文章中抱怨,纳粹德国已经灭亡40年了,但这段历史却仍然不能“过去”。他认为,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世界历史上不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国家也发生过的类似的大屠杀事件。而且,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很有可能是对斯大林“大清洗”以及一种“亚洲式的酷刑”的回应,犹如一种正当防卫。对诺尔特的进攻,着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与左翼历史学家一起作出了及时而有力的回击。他们认为,之所以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是因为纳粹国家利用现代工厂化的方式对一个种族不分男女老少地进行了整体性灭绝性大屠杀,而且这种罪行又发生在属于欧洲文明国家的德国。如果有意寻找,总能找到一个与其他国家的大屠杀的“可比性”。但这种“可比性”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德国人降低自我道德标准的理由。关键要看德国人是否因此沾沾自喜、如释重负,是否愿意把自己与落后国家一样看待,逃避良心的谴责。至于诺尔特的第二个观点,则完全属于无稽之谈,是挖空心思为希特勒开脱罪责。
四、90年代以来:深入与多面化阶段。
1990年10月,分裂40年之久的东西德国统一了。统一德国沿袭了原西德的国名,也继承了其反思纳粹历史的优良传统。统一后,对纳粹历史的反思与清算更加深入了。在以前,清算纳粹历史的矛头主要对准前纳粹政权的重要人物与机构组织或者联邦德国政界的重要人物的纳粹历史。而现在,进入批判视野的是纳粹时期的普通人物与组织。
90年代初期,美国历史学家格德哈根出版了其题为《希特勒心甘情愿的侩子手——大屠杀中的普通德国人》的博士论文。在此书中,格德哈根通过对纳粹时期参加大屠杀的德国协助警察的研究,得出了纳粹时期普通德国人都是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自愿帮凶的结论。该书翻译成德文后,在德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所谓的“格德哈根辩论”。在这次辩论中,年轻一代大多支持格德哈根的观点,而他们的父亲一代,即那些已经成为大学教授的60年代的大学生却显得有些落后了,因为他们过于挑剔格德哈根着作的专业缺陷。
随着辩论的深入,纳粹德国军队在二战与大屠杀中的角色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在此以前,德国流传着“国防军是干净的” 的粉饰性说法,认为他们只是“服从了命令”,参加了“正常的”战役,没有参加纳粹大屠杀等罪恶行为。对此,属于左翼自由派的德国烟草商富豪林茨玛及其社会研究所组织了一个题为《灭绝战争——国防军的罪行1941—1945》的历史摄影展览,展出了成百上千幅戳穿“国防军是干净的”的谎言。展览在德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引起巨大震撼。不过,它也引起了极右翼的攻击。他们在其中找出了一些技术错误,试图推翻整个展览的结论,但未能得逞。
进入9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了,影视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如前所述,早在70年代末,美国电视系列剧《大屠杀》就为西德社会反思纳粹历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90年代,美国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也在德国引起很大反响,德国中小学都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并举行讨论。在这方面,德国影视界也作出了十分引人瞩目的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德国影片都是以纳粹历史及其影响为主题的。早在1980年,以着名作家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为脚本的德国同名故事片在好莱坞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非英语故事片奖。2002年,一部叙述一个在纳粹时期流亡非洲的犹太家庭的故事片《情陷非洲》又一次获得了这一殊荣。在90年代中期,讽刺1983年的“希特勒日记丑闻”的德国故事片《施东克》曾获得该奖项的提名奖。去年,德国电影界又推出了反映希特勒末日的故事片《灭亡》,在德国引起轰动,又于今年在好莱坞获得了提名奖。另外,德国国家电视二台自90年代中期开始,推出了一系列有关纳粹历史的纪实性电视片,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与正面的历史教育不同,影视作品能够使战后出生的年轻人更为直觉地接触纳粹历史。以犹太人命运为主题的影片更能使他们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心,以希特勒为主角的影片则能使他们通过“一场与魔鬼的约会”对其幽灵产生更大的免疫力,后一种影片的成功不仅表现了德国电影界的艺术水平,也反映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熟。
到新旧世纪之交,联邦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历程又取得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经过二三十年的反复讨论,联邦众议院于1999年6月25日通过在柏林建造纪念六百万纳粹大屠杀犹太人受害者的大规模纪念碑的决议。众议院采用了美国建筑师埃森曼的碑林设计。碑林建造在处于柏林统一后中心位置的波茨坦广场,面积约为150米见方,包括2711个从30厘米至4-5米高低不等的石碑碑林。纪念碑林将告诫世世代代的德国人牢记纳粹时期的罪恶,永远不让黑暗的历史重复。今年5月10日,大屠杀纪念碑林正式揭幕。
五、结语
但是,即便进入新世纪后,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仍然充满了波折,2002年,德国历史学家约格·弗里德里希推出了《大火》一书。该书详细叙述了二战期间战胜国对德国城市的空袭以及德国民众遭受的灾难。作者把战胜国对德国的狂轰滥炸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相提并论,又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议。新纳粹分子又借机挑拨德国与战胜国的关系,他们称战争国1945年2月13日对德雷斯顿的大轰炸为“炸弹大屠杀”,并且扬言要在今年5月8日到柏林的象征建筑勃兰登堡门示威游行。
那天,全世界人民通过电视看到了来自德国首都的动人一幕: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手持火烛默立在勃兰登堡门周围的街道上。他们在为永久的和平祈祷,同时他们也以此行动阻挡在周边街道上挑衅的新纳粹分子前往勃兰登堡大门,不让他们玷污德国的国际形象。
这一幅画面可以作为二战后联邦德国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与现状的象征。德国的反思是彻底的,但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已经深入人心,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它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进行。让我们为它祝福吧!
‘捌’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楼主最好同时也去了解下卡廷惨案和德国前东部领土问题还有救过数十万中国人的德国拉贝先生
灭绝营(Extermination camps)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其中一项建设来有组织地集体屠杀人的地方,也是就所谓的犹太人大屠杀[1]。二次大战时,灭绝营建立来作为后阶段的歼灭行动。在营内被杀的死者一般会被集体火化或埋在万人冢。而在灭绝营被屠杀的主要是欧洲的犹太人和罗姆人(即吉普赛人)。被带到这里的人大多不会生存超过24小时。
目录 [隐藏]
1 术语
2 营地
3 受害人数
4 波兰方面的回应
5 营地的运作
6 尸体的运用
7 战后
7.1 犹太人大屠杀的否认
8 历史争议
9 脚注
10 参考文献
11 外部链接
[编辑] 术语
灭绝营(德语:Vernichtungslager)和死亡营(Todeslager)一般都会被混合使用,并具体指用来作种族灭绝的营地。
一般来说,死亡营是一个设立来杀害犯人的集中营。它们不是用来进行惩治犯罪行为,而是用来促进种族灭绝。在历史上,最臭名昭着的死亡营就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于被占据的波兰所建的灭绝营[2]。此外,“灭绝营”有时也被政治示威者夸张地用来形容他们想嘲笑的监狱营地。
纳粹德国灭绝营不同于纳粹集中营,如达豪集中营及贝尔森集中营,集中营大多是用来监禁犯人的地方,如不同“国家的敌人”(纳粹会把他们被认为不可取的人都标志为国家敌人)奴工。在最初几年的纳粹大屠杀,犹太人主要被送往这些集中营,但从1942年起,他们则大多被递解到灭绝营。
灭绝营也不同于劳动营,劳动营被建立在所有被德国占据的国家,去劳役不同的犯人劳工,包括战俘。很多犹太人都在这些劳动营工作至死,但无论犹太人劳工多么勤劳,于德国的战争有多大用处,他们最终都注定被灭绝。在多数纳粹营(除了非苏联士兵战俘营和某些劳动营),营内的死亡率之高都是基于执行死刑、饥饿、疾病、疲劳过度,和极端的暴虐行为,然而,只有灭绝营是“特别”专用来集体屠杀的。
灭绝营与集中营在德国人自己来看是有分别的(虽然没有在营地正式的表态过)。早在1942年9月,党卫队医生目睹了整个毒气毒杀过程,并在其日记中写道:“他们不会无端称奥斯威辛(das Lager der Vernichtung)为灭绝营!”[3]阿道夫·艾希曼的一名代理人威斯里舍尼(Dieter Wisliceny),于纽伦堡审判被审问时,他被问及灭绝营的名称;他的答复提及奥斯威辛和马伊达内克等。当被问到“你如何分辨毛特豪森、达豪和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这个“死刑执行者”回答是没有,于艾希曼部门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一般的集中营。[4]。
[编辑] 营地
往灭绝营的主要驱逐路线以下是纳粹大屠杀时于波兰的六个纳粹灭绝营:[5]:
奥斯威辛二号
切姆诺灭绝营
贝尔赛克灭绝营
马伊达内克灭绝营
索比堡灭绝营
特雷布林卡灭绝营
奥斯威辛和切姆诺位于被德国占据的波兰西面;其他四个位于普通政府地区。
其他死亡营,较少人知的有Maly Trostenets extermination camp,位于现在的白俄罗斯或以前Lokot Republic附近。华沙集中营的杀戮程度和性质仍然是备受争议的事项。
“最终解决方案”(Endlösung der Judenfrage)被纳粹党用来形容集体杀害欧洲的犹太人。这个行动决定于1942年1月的 万塞会议,并在艾希曼的管理下执行。特雷布林卡,贝尔赛克和索比堡灭绝营都是在莱因哈德行动时建立的,作为灭绝波兰犹太人的假名。
奥斯威辛二号和马伊达内克灭绝营都有劳动营,莱因哈德行动营和切姆诺灭绝营则是“纯正”的灭绝营,换句话,它们是独立建立来专门杀人的,目标主要是犹太人,被送至这里的人在抵达营后的几小时内便会被杀害。而没有立刻被杀的则是用来兼作奴工,他们直接联系于灭绝程序,例如从毒气室移走尸体。由于只需极少的房屋和支援设施,这些营的面积都很小,每边只有几百平方米。而被送至营的人只会被告知,这里是一个中转站,之后他们会被再迁往更远的东方或工作营。
除了犹太人,也有其他人在这些营被杀害,包括了很多非犹太人的波兰人和苏联战俘。
[编辑] 受害人数
现今估计死于犹太人大屠杀的犹太人约510万人,其中小孩占一至二百万;吉普赛人、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同性恋者则占约50万。犹太人大屠杀杀害了当时世界犹太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欧洲犹太人的三分之二,波兰犹太人的90%。
死于各死亡营的人数估计如下:
奥斯威辛-比克瑙:约110万人[6]
特雷布林卡:至少70万人[7]
贝尔赛克:约43万4千5百人[8]
索比堡:约16万7千人[9]
切姆诺:约15万2千人[10]
马伊达内克:7万8千人[11]
Maly Trostenets:至少6万5千人[12]
以上总计超过250万人,其中占了超过80%是有犹太人。因此这些营占了被德国纳粹所杀的犹太人的一半,也占了波兰犹太人被杀者的大多数。
[编辑] 波兰方面的回应
波兰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Poland)和无数的波兰组织以及1989年后的波兰政府,都将把纳粹在被占领的波兰设立的灭绝营称为“波兰死亡营”的说法归因于对历史的无知或恶意的行为,并一直反对使用。他们建议使用“(纳粹)占领下的波兰的(纳粹)死亡营”的说法:波兰于1939年的波兰战役败于纳粹德国,其政府并流亡到伦敦,也没有任何波兰傀儡国家与纳粹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勾结,至于决定把灭绝营建于波兰也是德国单方的决定。而将营地建于被占领的波兰的原因很简单:
东欧的整个铁路系统因纳粹的战争计划下已经不堪重荷。纳粹德军不可能在东线战场的后方采取用成千上万的列车远程运送犹太受害者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因而只能“就地解决”)
灭绝营需要对德国公民极度保密。
与民间信念不同的是,波兰战前的反犹太主义没有影响到德国的决定。任何协助藏匿犹太人的行为都会招致死刑。如果家中被发现有藏匿犹太人,所有的家庭成员均会被处以死刑。这即使在被纳粹占领的欧洲来说,也是最严厉的法例。尽管如此,在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颁授的“国际义人”(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冒生命危险的在大屠杀期间去拯救犹太人,而死在纳粹手中的非犹太人)名单中,波兰人是最多的。Szmalcowniks,战前波兰的公民,除了勒索犹太人和藏匿犹太人的人之外,还以其他方式协助纳粹灭绝犹太人,被波兰家乡军(Polish Home Army)和其他波兰抵抗组织(Polish resistance movement)视为通敌者,后来被处以死刑。
[编辑] 营地的运作
灭绝营里虽然有很多人是死于集体枪杀、饥饿和酷刑,但是主要的屠杀方法是利用毒气室来杀人。奥斯威辛营的指挥官鲁道夫·霍斯(Rudolf Höss),于战后曾写道:很多“立即执行小组”(Einsatzkommando)的人在参与集体枪杀后,由于“无法再忍受涉步于血中”[13]都变疯了或自杀。而被杀者的尸体会被放于营内的火化炉火化(除了索比堡灭绝营,那里会于营外的(火化用)柴堆火化),而其骨灰则会被埋起或撒开。在奥斯威辛-比克瑙,那里的尸体由于太多,不能用埋葬或柴堆火化的方法,唯一处置办法是将尸体放于由德国公司Topf und Söhne专门设计的炉窑火化,这些炉窑几乎是日以继夜没有停顿地进行火化。
每个营的运作略有不同,但是都是设计来有效率地屠杀人。例如党卫军医务上尉Kurt Gerstein,表明了一位瑞典外交官在战争时于营内所见的事情。他形容他如何于1942年8月19日抵达贝尔赛克灭绝营(在那时,营地仍然用主要用一氧化碳作为毒气室的毒气),有人自豪地叫他看看塞满45个车厢的6700名犹太人下车,其中许多人已经死了,但其余的都是赤身裸体地步向毒气室,他说:
Hackenholt下士用了很大的力量来使引擎转动,但是引擎始终不动。接着Christian Wirth队长走过来。我看得出他害怕,因为我出席了一场灾难。是的,我看到这一切,我等待。我的秒表显示一切,50分钟,70分钟,柴油始终没有开始。人们在毒气室内等待。徒劳的。可以听到他们的哭泣声,“像在犹太教会,”Pfannenstiel教授说道,他的眼贴近木门的窗口。Wirth队长愤怒地鞭打了乌克兰助手Hackenholt,十二次,十三次。经过2小时39分钟,秒表记录这一切,柴油开始了。直至此刻,被关在这四个稠密毒气室的人还活着,4乘750人在4乘45立方米的室内。25分钟又过去了。许多人已经死了,因为毒气室内的电灯内点亮了几分钟,所以可以通过小窗口看到里面的情况。又28分钟后,只有少数人仍活着。最后,32分钟又过了,所有人都死了……牙医敲掉(死者的)黄金牙、齿桥和齿冠。在他们中间站着Wirth队长。他如鱼得水,并显示给我看一大个装满牙齿的罐,他说:“你自己看看那些黄金的重量!这仅是从前天至昨天。你无法想象我们每天发现的,银币、钻石、黄金,你将自己看到!”[14]
据霍斯说,首次用齐克隆B(蓝色的氰化物)来对付犹太人,尽管那些犹太人以为只是去除虱子,但很多人都怀疑他们将被杀死。因此在后来的毒气攻击,要花气力把“麻烦份子”分开,在不引人注目情况下枪毙。特别支队(sonderkommando)的成员 ,一组营地的囚犯被指派协助进行了灭绝,他们会陪同犹太人进入毒气室,直到门关上为止。此外,一名党卫军的卫会站在门口,以保持“安定人心的作用”。为了避免令囚犯有多余时间去思想其命运,会尽快要求他们脱下衣服,并由特别支队帮助那些可能会拖慢进程的人[15]。
特别队会和被毒气所杀犹太人谈及营地的生活,并试图说服他们相信一切都没有问题。许多犹太妇女当除去衣服后,会把其婴儿藏在自己的衣服的下方,因为她们担心消毒剂会伤害其婴儿。霍斯写道:“特别队的男官兵特别查找这些”,并鼓励妇女把其孩子一块带去(毒气室)。特别队的官兵也负责抚慰那些可能“因为害怕在如此怪异环境脱去衣服”而哭的小孩[16]。
但这些措施并不能欺骗所有人。霍斯讲述几个犹太人“他们要么猜中或知道他们在等待什么”,但他们仍“找到勇气去与孩子说笑和鼓励他们,虽然致命的恐怖场景就在他们眼前”,有的妇女会突然“在脱衣服时发出恐怖的尖叫,或拉扯自己的头发,或像疯子般尖叫。”这些都会被特别队的官兵立即带离现场去枪毙[17]。也有些人“在率领到毒气室前会透露其同种族仍藏匿人的地址[18]。”
当毒气室的大门被锁上,粉末状的齐克隆B便会从室顶的特殊洞子撒下。而营地的指挥官每次都会透过窥视孔来查看毒气杀人的情况,和监督准备功夫和善后工作。霍斯说,被毒气杀死的尸体“没有任何明显的抽搐迹象”,奥斯威辛的医生把这归功于齐克隆B的“肺部瘫痪作用”,这确保了受害人在抽搐前死亡[19]。
当毒气攻击进行完毕,特别队的官兵便会移走尸体,并取走其黄金牙齿和剃了尸体的毛发,然后把他们送到火葬场或窖。在这情况下,尸体会被火化,特别队的官兵负责添加燃料拨旺炉火,排出过剩的脂肪,并翻动“如山的燃烧尸体”,使火不断的燃烧。霍斯发现特别支队的惊人态度和献身精神。尽管他们“深知……他们也将会是相同的命运”他们设法履行其职责”,“在这样无疑的方式,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是灭虫者”,按霍斯说,其中许多特别队官兵在他们工作时都会吃东西,和抽烟,“尽管从事这可怕的焚烧尸体工作”。偶尔,他们会碰到近亲的尸体,尽管他们“被明显地影响了,……但从没有导致任何事件发生”。霍斯举例的一名男子,从毒气室搬着尸体到火坑,发现尸体是其妻子,但他表现得“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20]。
一些纳粹党的高级领导人和党卫军被送往至奥斯威辛营去查看毒气杀人的情况。霍斯写道,虽然“一切他们所看到的都印象深刻”,但有些“之前最大声疾呼要执行这种灭绝的人,当他们亲眼看到这‘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后,他们都沉默了。霍斯被反复问及如何能忍受这灭绝。他解释:“铁般的决定使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希特勒的命令”,但发现即使“很强硬的阿道夫·艾希曼也不希望和我交换位置[21]。”
[编辑] 尸体的运用
特别分队(党卫队特派司令部,sonderkommando)非常勤于掠夺被杀害犹太人的尸体,他们会拿去其尸体上的衣物、首饰、眼镜、头发、(补上的)金牙等任何能再用或循环再造的物件[22]。但是,也有其他令人怀疑的故事。有些人更声称纳粹以人皮来做灯罩,这是完全可能的,马丁·鲍曼的儿子,又称马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他还是一个小孩,他曾看见一张用人骨做的椅子,和一本用人皮包着的书[23]。纹身的皮肤有时会被拆去,然后保留[24]。一个利用黑瓦洛部落的技术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做的头盖骨,后来更作为纽伦堡审判的证据[25]。
[编辑] 战后
位于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的英文纪念碑由于苏联军队于1944年进入波兰,为了隐藏所做的事,纳粹党关闭了或拆除了这些营地。战后的波兰人民共和国也进一步地拆除营地和任由其衰变。不同的古迹建于这些前营地的位置,但他们通常不会提及大部分被杀的是犹太人。
1989年波兰政权在东欧剧变中变更后,营地位置变得更容易进入,并成为该地旅游业的主题中心,特别是最为人认识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波兰语:oświęcim)。犹太组织和波兰方面更有一系列关于这些场址的争议。也有一些犹太团体强烈反对竖立基督教纪念物于这些营中。其中最显着的案例就是奥斯威辛十字,一个设于奥斯威辛一号附近的十字,那里大多数受害者都是波兰人,而不是用于灭绝犹太人的奥斯威辛二号的附近。
[编辑] 犹太人大屠杀的否认
主条目:en:Holocaust denial
曾有一些团体和个人否认纳粹德国利用灭绝营来杀害任何人,或对大屠杀进行方式或程度提出了质疑。例如,Robert Faurisson在1979年声称“希特勒的毒气室”根本不存在,他认为这毒气室的想法“实质上是拥护犹太复国主义的起源”[26]。英国历史学家大卫·欧文就因否认犹太人大屠杀而被奥地利法院判囚三年(否认纳粹大屠杀在奥地利是犯法的)。
学者和历史学家指出,否认大屠杀等于否认了所有生还者、肇事者、物证、照片,以及纳粹所保留记录的所有证据。Nizkor Project的成果,还有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Lipstadt)的工作,西蒙·维森塔尔(Simon Wiesenthal)和他的西蒙威森索中心,还有更多的大屠杀资源,所有关于大屠杀否认的追踪和解释。可靠史学家如希尔伯格(Raul Hilberg)发表的《欧洲犹太人的毁灭》(The Destruction of the European Jews),达维多维兹(Lucy Davidowicz)的《The War Against the Jews》,伊恩·克肖(Ian Kershaw),和其他许多评论“大屠杀否认”者,至少数见解偏激者。反犹政治动机更往往被认为是那些否认大屠杀者所为的。
[编辑] 历史争议
现在围绕着集中营和大屠杀的历史性辩论主要涉及当地居民共谋的问题。虽然许多犹太人被基督教邻居救了,但也有忽视他们的处境,并检举他们的人。此外,很明显许多集中营被绑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举例来说,商品都是被运送到营地,而当地妇女需提供家务料理等。纳粹军官光顾当地的小酒馆,交易的黄金都是从受害者那里搜刮来的。当前的历史研究指出,曾居住在营地附近的人说,那里所发生的事情大部分都隐瞒着当地的市民[27]。
‘玖’ 国际史的历史辩论赛赛题,比如二战方面的,急求!
1。阎西山的一生简历,他都做过什么,对日抗战期间他有什么作为?国共内战期间他在干什么,最后是怎么死的?
2. 二战期间大炮的口径有几种,威力最大是那一种?
3. 迫击炮的口径有几种,携带最方便、威力最大的是那一种?
4. 国民党的军队在抗战时期是否就真的如书说的那样消极抗战?
5. 人类历史上制造出来的杀人最多的兵器是什么?
6. 什么兵器杀人最多还最容易制造?
7. 什么战略在军事上最常见?
8. 盖世太堡的具体解释是什么,他是人名还是一个机构的名字?并请指出他的出处。问题补充:
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问题,所以请教!
最佳答案 阎锡山自己去查。
大炮口径有德国37毫米战防炮,3型坦克的50毫米坦克炮,4型坦克的75毫米坦克炮,T-34的75毫米坦克炮,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88毫米大炮。德国反坦克的88毫米高射炮,105毫米的榴弹炮和155毫米的加农炮。120毫米的军舰副炮,巡洋舰上的280毫米主炮,英国威尔士亲王号上356毫米主炮,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上381毫米主炮,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406毫米的主炮,日本大和级战列舰460毫米的主炮。最出风头的是德国88毫米的高射炮,威力最大的炮是460毫米的主炮,可以发射1.5吨重的炮弹。
本人对迫击炮没有研究
放屁,你看看中国八路军打过几场?全是打了几场伏击,死了几个人?只有百团大战算能拿得上台面。抗战8年,红军从3万人发展到120万正规军和200万民兵,世界上见过这么离谱的战时扩充吗?还不是消极避战,只不过说得好听:不与优势敌人做正面冲突。再看国民党部队,凇沪会战,1个师的编制上去打2个小时就死得差不多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析口会战,太原会战,4次长沙会战,台尔庄战役,还有国外的缅甸会战,死了多少人?八路军够他的一个零头吗?
氢弹和中子弹
原子弹,战后美国有个“第N国”计划,给两个不是物理专业的大学生一叠草稿和一张国会大厦的借书证,他们在30天内设计出了原子弹的结构草图,经专家鉴定,如果按此设计图制造的原子弹,爆炸威力30倍于广岛原子弹。所以如果提供原料,原子弹是容易制造的武器。
使用装甲部队突破敌防线后的钳形攻势,将敌分割包围并歼灭之。即闪击战的地面作战理论
德国国家秘密警察组织,是德语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