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战时德国和苏联到底谁更强
综合来说,德国较强于苏联。德国虽然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了统一,但在此之前,德国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而苏联的前身沙俄一直是个封建军国,也是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薄弱的一环。苏联是1922年确立的,明显晚于德国。二战之前,德国的青少年都是必须要进行军事化训练的,自然战斗力较强,而对比苏联,我们可以从苏芬冬季战争看出红军的战斗力。加之斯大林的肃反运动,5位元帅杀了3位,剩下2位地图都不会看,其他各级将领更加不用说。搞得苏联国内人心惶惶,甚至在苏德战争初期,出现过红军帮助德军打自己人!可见当时斯大林多么不得人心。
‘贰’ 二战时期,苏联VS德国,哪个军事实力更强
归根结底战争不是军事实力的较量而是国力的最终比拼。
1937年,苏联在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已经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国。从人口,资源,国土面积,工业制造(虽然可能工艺水平比德国低)等各个方面都是碾压德国的。
但是苏联经历了1937-1939年的对军队的大清洗,有经验的军官团几乎损失殆尽,而且在士官层面也不如德国的士官素质高和富有经验。在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连营军官平均年龄19岁,离开军校和教导队的时间平均不超过9个月。师级干部平均年龄不超过37岁,而且90%以上都是在24个月内被从团以下职务迅速地提拔上来的。在集团军-方面军这个层面,除了朱可夫在诺门坎,铁木辛哥在苏芬战争获得了宝贵的实际经验外,其他高级军官们基本都没有现代战争的概念和经验,像长期获得斯大林信任,甚至被誉为是斯大林军事知识的主要来源的,三次出任总长,一手带出来华西列夫斯基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经验认识。剩下的红军将领还是言必称国内战争,稍微强一点,比如后来被斯大林毙了的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则是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恰恰错误地总结了西班牙战争的经验,主张把坦克降为步兵支援武器,解散独立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军。而他参加西班牙内战时才是一个上校团长,回国后2年不到就从少将旅长升任方面军司令,大将军衔。所以,在战争爆发时,德军面对的红军是一个缺乏专业素养,毫无经验的指挥员们所指挥的一个庞然大物(苏军在坦克,大炮,飞机等武器上的数量都几倍于德军,在一些坦克上甚至质量都超过德军)。
苏联从其在内战中甫一建立开始,就是一支片面甚至是偏执地强调进攻的军队。苏联红军是一支根本不会也不想防御的军队。在1941年-1942年,苏联红军只知道徒劳地以反攻和德国对攻。在维亚济马战役时,科涅夫手下的部队,每一个集团军从抵达战场一下火车就狂热地投入反攻开始计算,平均在4-7天就基本损失光,消耗速度比中国国民党军在淞沪会战中平均一天打残一个师的速度还要惊人。可以说,到了1942年夏季开始,苏联红军才真正开始学习如何防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才算学会如何防御。而朱可夫在莫斯科战役后所发动的第二次勒热夫战役遭受到惨败。用朱可夫的话,就是红军步炮协同几乎没有,步兵和坦克部队之间的通讯和支援根本不存在。至于地空协同更是惨不忍睹,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司令部被自己的方面军空军的伊尔-2强击机夷为平地。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乘胜发动的火星行动惨败,证明红军在1943年还没有学会如何进攻。到了库尔斯克战役胜利后,苏军才开始逐渐摸索出进攻的套路。
等到德国自己的有战斗力和经验的部队和指挥官和装备都消耗光了,而付出了血的代价的苏军却开始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大批优秀将领也在实践中涌现出来并成长起来,苏联的工业产能也开始发力,德国军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开始落后于苏军。苏联开始完虐德国了。
‘叁’ 二战时期是苏联厉害还是德国厉害
绝对力挺德国,只不过在二战中德国发动了非正义战争,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但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德国军队无论从官兵素质,装备质量,还是战术指挥,都是无可争议的,从战争初期德国以劣势装备取得如此重大的战果就能看出。基辅合围,绝对是经典之战。德国在战场上的大部分失败原因都是在战场之外,战略方面、经济方面、政治方面,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德国的战败。再看武器装备,谁敢说虎式、豹式、三突、U-boat、俾斯麦、Me109、Stuka、Fw190这些武器不好?特别是在战争最后期的E系列坦克,绝对是现代主战坦克的雏形。只是美英的战略轰炸使德国的战争资源枯竭,才使得这些梦幻装备无法交付部队。假使让战争初期的任何一个德国装甲师装备后期成熟的武器,可以横扫在二战任何一个时期的任何一支王牌部队。
‘肆’ 二战时期德军强大还是苏军强大
从相同单元军队的能力来说,德国要高得多,它在二战一开始,就是空地一体、机械化突击为先导的闪击战。虽然德苏开战的比较晚,但是当时德国对于苏联的立体突击还是非常有效的,苏联在西部的军队被德国的快速突击加上钳形攻势大量围歼,整个二战,苏联的被俘人数达到二百六十二万人,超过了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正规军的总数。在红军全部77名被俘将军中有6名中将,71名少将,他们有74人来自陆军、2人来自空军、1人来自海军。
德国最终战败,不是因为苏军强大,而是因为以下原因:一、德国同时对西部欧洲和苏联开战,还要支援在非洲作战不力的意大利,兵力严重不足,犯了不当分兵的大忌;二是苏联的国土广大,德军的战线不断被拉长,机械化战争消耗巨大,战争成本大争,后勤保障更加困难;三是德制武器为温带海洋气候研究,在苏联高寒气候条件下无法正常使用;四是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人力财力物力可以集中用于最重要的方面;五是苏联与日本订立中立条约,解放了东部威胁,能够把东部的军队调往西部战场,这与德国分兵作战形成鲜明对比。
‘伍’ 二战苏联和德国到底谁强
苏联。德国先动手结果被人家把家推了,不得不认怂。
那些扯什么援助的都是扯淡,那德国前期偷袭怎么不算???而且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才奠定同盟基础,斯大林格勒完完全全是苏联军事实力的体现。
‘陆’ 德军和苏军,哪个战斗力更强
他认为——不知道真的假的——他认为,说德军的战斗力比苏军强很多,他虽然是一个小兵,他的视野不过是方圆数十里,他所接触的只是一个连,充其量是一个营这样的战斗,但是他有发言权,他说他那两个连,就几百人就能击溃几倍于他的苏军,我们看不到他有什么强大的火力支援。当时在1943年、1944年,特别是1945年,制空权已经是苏军的了,那么制空权没有了,你的炮如何呢?炮也是两倍、三倍、四倍是苏军的占优势,它的步兵连,步兵营充其量只有迫击炮,顶多有机枪,然后就是手里的冲锋枪和步枪了,就靠着这点火力,手榴弹,居然能够击溃数倍的苏军,那么在他的角度。在这个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它是八百人打败两千人。
所以他就根据德国的战报说,在整个库尔斯克战役当中,有一个方面是8万德军击溃了40万苏军,这个是有历史记载的,靠什么?我想就是靠纪律,德军的纪律是相当不错的,他写了一个亲身的体会,是什么呢?是被俘了以后,整个德军被俘了以后,他们的纪律还是非常之肃静,肃静到什么地步呢?肃静到还是把一些罕有的帐篷和热的食物先让给伤员。肃静到、严肃到一个军官在受到盟军指挥,说你们这帮俘虏给我集合起来,他一声口令,马上大家就非常整齐地,虽然是衣衫褴褛,虽然是血迹斑斑,缺胳膊断腿,还是能够很快地排成行列。这个纪律性是德军一个传统,就几百年来,普鲁士军团传到国防军这一个传统。虽然他是十七岁当兵,经过很短的训练就上战场,但是做出整个德军的战斗力,还是比较高的,要不然的话,也不可能小小的一个德国几千万人,居然能够在一年多长的时间里边,把这个一亿多,接近两亿的苏联人打败,一直打到莫斯科,一直打到斯大林格勒,这是事实。
‘柒’ 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谁最强
综合来说,德国较强于苏联。德国虽然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了统一,但在此之前,德国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而苏联的前身沙俄一直是个封建军国,也是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薄弱的一环。苏联是1922年确立的,明显晚于德国。二战之前,德国的青少年都是必须要进行军事化训练的,自然战斗力较强,而对比苏联,我们可以从苏芬冬季战争看出红军的战斗力。加之斯大林的肃反运动,5位元帅杀了3位,剩下2位地图都不会看,其他各级将领更加不用说。搞得苏联国内人心惶惶,甚至在苏德战争初期,出现过红军帮助德军打自己人!可见当时斯大林多么不得人心。
其次,苏联的卫国战争是主场作战,德国树敌众多要多线作战。
‘捌’ 二战时到底是德国强还是苏联强
1937年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已经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国家。除了在机床,精密仪表,化工等领域还落后德国外,在其他工业类别和部门指标上都是把德国远远甩在了后面。苏联经受了卫国战争的考验最终赢得了胜利,成为和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不是偶然的。
德国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中等规模国家,一战失败丢掉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为了赖掉背负着凡尔赛赔款的重负,德国故意地认为地进行恶性通货膨胀,搞得德国民穷国困,元气大伤。因为过于依赖美资实现战后复兴,在1929-1931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创,损失在欧洲国家是最大的。虽然在纳粹上台后扩军备战暂时刺激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也让德国在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中第一个转入战时经济体制),但是对于元气大伤的德国经济来说是引鸩止渴。1939年9月德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是迫不得已,大量战略物资需要进口却又严重缺乏外汇和黄金等硬通货的德国的战时经济紧绷到已经不能等了,时间拖久了,德国连先转入战时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先发时间差优势也将丧失掉了,如果等英法苏联都开始动员转入战时体制,德国更是连孤注一掷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德国在1939年9月还没有完成战争准备的情况下就急匆匆地发动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第一次总体战,各个国家所较量的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而是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比拼。最终德国自身的实力限制导致了无法支持其战略野望。德国可以说是毫无意外地战败了。
‘玖’ 二战后期的德军和苏军谁更强大
二战后期,德国的工业原料供应的缺口增大,而苏军得到的美国援助日益增加,所以苏军比德军强大
‘拾’ 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哪个整体军事实力较强
在不列颠战役失利之后,希特勒不得不把目光东移。当时德国可选择的余地已经非常小,不过两处,一是经希腊进入土耳其进入中东,从反向打击英国势力,一是强行占领苏联,从苏联寻找突破口。二战中土耳其和德国的关系类似西班牙瑞典和德国的关系,都是亲德但却拒绝卷入战争,这种半同盟关系使德国无法直接对其进行军事占领,而且经土耳其进入亚洲,同样要和苏联发生正面冲突,而从土耳其进攻其补给线要通过情况复杂的巴尔干半岛,不如进攻苏联便利。另外有几个错误判断使德国认为进攻苏联是最佳选择。一是三九年到四零年的芬苏战争苏联损失巨大,人员损失达百万之众,此战充分暴露了苏军战斗力非常低下军队组织能力差指挥员在遭到大清洗后素质不高的一面,而德国陆军的实力显然不是芬军能相比的,芬苏战争中德国向芬兰派了大量的军事观察员,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苏军的作战能力,他们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影响了德国统帅部的决策。二是西线的速胜使德国统帅部对德军的信心大增,二战时一般认为法军是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其战斗力在苏军之上,而这支最强大的陆军不过一个多月就被消灭掉,使德国统帅部高估了德军的实力。三是在苏联刚经历前所未有的大请洗,有经验的军队指挥员被大量清洗掉,严重影响了苏军的实力;四是苏联刚经历的大清洗使德国人错误地觉得苏联人已经不会再支持斯大林政权,错误地估计了政治形式。五是对苏联后续作战能力和英美等国对苏联超越意识形态的坚决支持估计不足,错误地判断西方会因为意识形态的分歧坐视苏联灭亡,而英国在欧洲一贯的方针是纵容德国人东进,这种方针加深了德国统帅部的错误判断。
此外从经济上考虑,苏联当时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其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相当发达,乌克兰则是苏联的粮仓,高加索有欧洲最重要的油田,顿巴斯有最大的煤矿,这些生产能力及资源,是德国异常渴望得到的,德国希望通过占领苏联而获得巨大的战略物质,可以成倍地加强德国的持续作战能力,以应付将来可能的美英联合对德作战。
此外,从更大的战略方针考虑,击败苏联可以迅速和日本汇合,打通更有意义的亚欧大陆线,彻底切断英国殖民主与本土的联系,彻底突破英国现实乃至美国潜在的封锁,将美国孤立在美洲,进行反封锁。
至于说夺取生存空间等等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宣传报道,希特勒是个政客,政客的特征之一就是不为情绪左右只为利益左右,他的野心只有在具体的利益驱动及利害关系的衡平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而且德国总参谋部、最高统帅并不仅仅只有希特勒一个人,实际上德国的将军们在四一年也对进攻苏联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德国已经上了战船,只有两条路,胜利或毁灭,希特勒的赌徒心态只是加重了下注的筹码而已。
那么,德国不进攻苏联可以不可以呢?这对德国同样是危险的,德国军事指导思想就是速胜而不是相持,相反,英国的指导思想却是相持,可以说,德英相持,对德不利,对英有利。作为苏联来说,尤其希望看到这种相持,当德国在相持中逐渐被弱化的时候,苏联必然会采取和德国一样的方法: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单方面进攻,这一点,德国统帅部应该有共识,而且看得非常清楚,从苏联在波兰战役及其后的吞并波罗地海各国、芬苏战争来看,苏联的胃口不亚于德国。现实的危险是,德英已经进入相持阶段,德国在空前的胜利下暗藏着致命的危机,就好比一个人练就了吸星大法但却损害了心脏一样。德国进攻苏联是看到战胜英国无望而且有着非常现实的失败危险时,不得已采取的赌博行为。这才是德国在四一年进攻苏联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