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人有什么好的着作

德国人有什么好的着作

发布时间:2022-06-22 04:56:21

‘壹’ 斯塔尔夫人的着作

斯塔尔夫人的着作有《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简称《论文学》,1800)和《论德国》(1810)以及小说《黛尔菲娜》(1802)和《高丽娜》(1807)。在《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中,作者根据狄德罗关于文学与社会风尚互相联系的论点,评论从古希腊直到18世纪的西欧文学,并论述了欧洲北方与南方的文学,以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表示对于浪漫主义的偏爱。《论德国》的全称是《论德国与德国人的风俗》,其第一章指出德国人是理想主义者,重感情,富有艺术才能。德国人的严肃态度和法国人的轻率、机巧的气质形成对比。第二章专论文学艺术,详细介绍了德国诗歌、小说、戏剧、美术和史学着作,同时介绍包括莱辛、歌德、席勒在内的若干着名德国作家。第三章评论德国的哲学与伦理学,指出德国人比较喜爱抽象探索,而不喜欢实验哲学,并阐明18世纪德国哲学对德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最后一章论述宗教与热情,表明德国人倾向于“神秘感”和热情,颂扬了热情的积极作用。这部作品对19世纪初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斯塔尔夫人的小说塑造了热情奔放的妇女形象,叙述了她们不美满的爱情和戏剧性的经历。她们在爱情问题上坚决按照自己内心的要求去做,同社会上的习惯势力与公众的成见发生矛盾冲突时,她们也不肯违反心愿。这是当时浪漫主义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主题之一。她的两部小说都带有自传的成分。

‘贰’ 有没有关于在德国生活的书我想去德国留学 想了解了解 最好是书

中国人选择去德国留学,优势大致有六个方面:
一、留学门槛较低
德国大学录取程序中对语言的要求相对是比较低的,不像去美国或英国,要先考托福、GRE或雅思之类。德国是先凭你一定的德语学时(一般在800至1000学时)证明就可以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德国之后再过大学真正的语言关。德语主要难在入门和语法上,而后者正是中国学生的长项。一般中国学生只要努力,都可以在两年内通过德国大学的语言考试。
二、上大学基本免费
德国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不但学费全免,就连杂费(德国称之为注册费)也很少,通常每学期100欧元左右(约合1000元人民币)。这对于经济上不富裕、但又渴望出国镀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诱惑。虽然从2004年起不少德国大学开始征收超学期学费,但主要是针对长期赖在校园里不肯毕业的学生,而中国学生基本上可以在规定学制内(通常为12-13个学期)完成学业,因此无需为此担忧。
三、学生优惠多
在德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享受各种优惠和便利,这也是为什么在德国有那么多的人情愿留在校园内,也不愿走上社会的主要原因。这些优惠首先体现在“行”上。一般来说,学生每学期缴纳的注册费里,包括了大学所在城市的所有公共交通费用(如公交车、地铁、区间火车等)。在有些州,甚至包括往返附近城市的火车票。此外,大学生外出旅行还可以购买折扣票(一般限定在26岁以下)。
其次是“住”。德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大学都提供学生宿舍,国家给以补贴,租金比较便宜,通常在每月100-200欧元之间,远胜过自己找房子。但学生必须事先登记申请,而且由于德国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通常学生宿舍都是供不应求,排队等上一两年也属正常。除此之外,学生找房还可以求助于当地的教会组织。虽然该组织并没有宿舍,但它会积极地为你张罗,寻找相对廉价的住房,帮助你渡过难关。
第三是“食”。德国的大学都设有食堂,价廉物美,通常每顿饭在2欧元左右,而在快餐店里一餐需5欧元,饭店里更贵。当然,如能自食其力更好。一般在学生宿舍大楼里均设有公共厨房,每天花上半小时,每月可以节约50-100欧元。但是,如果是合租房或是借住在德国人家里,做饭就相对麻烦些,因为德国人不喜欢屋子里有油烟。此外,有的学生公寓还可以给新生提供一个学期的“食宿包干”,每月交纳200-250欧元,除住宿外,还提供周一至周五的午餐。但因“僧多粥少”,必须早早联系,而且不是每个城市都有。
第四是医疗保险。在德国,学生可以享受非常优惠的医疗保险。不论是在哪家医疗保险公司投保,保险费每月不超过50欧元,远低于正常的保险费,并且保险领域涵盖面广,除了牙齿美容等极少数医疗项目,几乎所有大病小病全在保险项目内,而且可直接划卡,不需自己付钱。甚至连看病乘坐出租车都可以找保险公司报销。尽管去年下半年德国医疗改革,要求病人每季度交纳10欧元初诊费和小部分药品费,但相对于昂贵的医疗费用还是微不足道的。
综合以上各项,中国留学生在德留学期间的平均月生活费大约在600欧元左右,其中房租200欧元,医疗保险50欧元,交通50欧元(主要指旅游交通费),书籍文具40欧元,食品150欧元,以及其它开支如电话(上网费)、休闲、社交等。
四、勤工俭学机会多
在德国读书期间原则上是允许打工的,但不允许一年四季都去打工。在打工方面,要看你拿的是什么签证(签证上给你加的是什么样的注释)。一般的规定是假期中可以打工。但有的签证上也会不加规定。不加规定的,平时打工每个月有时间限制(一般是每周不超过8小时,或全年不超过3个月)。相较于英、加等国,德国的打工机会要高许多,只要不怕辛苦,一般都能找到份短工。
五、延签方便
在德国,一旦通过大学语言考试并顺利注册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般说来,只要是大学还未毕业),只要银行账户上有一定数目的存款,个人都无需为签证不能延期而担心,并且可以在签证有效期内随时回国探亲或是去第三国游玩。而在美国,一般来说,只要回国就又要重新签证,结果很多学生都不敢回家。
六、发展前景较好
目前中德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佳时间,政治、经贸、科教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自2003年起,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德国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此背景下,德国大中型企业对中国的热情和期望值都很高,都想方设法地抢占中国市场,相应地需求人才也越来越多,特别是精通中德两国语言并有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尤其受欢迎。因此,只要中国学生有德国大学的文凭,毕业之后找一个和中国有关的好工作是不太难的。当然,想在德国留学毕业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还牵涉到专业选择的问题,另外个人能力的培养等也不能忽视。
但凡事总有利弊两面,留学德国主要劣势有五点。
一、过语言关难
德国大学录取过程中对语言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仅仅满足于一纸学时证明和面试时简单的几个问句。当你手拿大学录取通知书(请注意:德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同中国的完全是两种意义。德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更准确地应称为大学报名资格书,必须通过语言考试才能注册)满怀喜悦地来到德国准备大展宏图时,却发现自己所掌握的语言根本不能胜任自己的学业,甚至连日常生活都无法应付。
更令人头痛的是,大学语言考试还等着你(因为德国高校很少提供英德文双语授课)。根据德国的有关规定,两年之内无法通过大学语言考试,即被遣返回国。为此你就得埋头苦学德语。而通常大学的语言班都有人数限制,上私立语言学校又很贵。
为此,笔者建议国内有志赴德留学的学子不要急于出国,务必在国内把德语基础打扎实,最好在国内通过德语水平考试后再出国,这样一方面可使自己在德国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也可迅速适应完全陌生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体制差异大
德国大学的教学体制与中国很不相同。最明显体现在德国大学高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教授一般不督促学生的课外学习,通常只是负责讲好自己的课,并给学生列出一长串的参考书目,至于你上课有没有听懂或是学习上是不是有困难,只要你不主动去问,他也一概不去关心,至于你有没有去读参考书,他更是不管。而且德国的大学教授通常都有自己的辅导时间,规定时间之外,你很难找到他。这种放手的教学机制让从小就被家长和老师计划安排好了的中国学生很难适应。因为自主能力差,导致学习计划一团糟,影响学习成绩,同时也挫伤了学习兴趣。
笔者就曾碰到过一个中国女孩,在国内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自己也很骄傲。但到了德国以后,因为不适应这里的教学方式,不懂得合理安排课程,再加上课堂上因为语言能力有限不能完全听懂,却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当面提问,总等着教授给她课后辅导,却总也等不到,结果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心态一下子就调了个个,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成天郁郁寡欢,最终得了精神分裂症,只能放弃在德国的学业回国治疗。
三、学习时间长
德国大学学制很有自身特点:学习时间不受限制,只要你修满必需的学分,不论你是花五年的时间还是十年的时间,都可让你毕业。这对一个学习不很自觉的人来说,客观上很容易养成惰性。
另一方面,德国学制的繁琐性又使学制拖得很长。在德国,大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通常为两年,如果在德国还要学习语言,前后加起来就可能需要三至四年。进入专业阶段后,除了学专业科目外,学生开始学写专业小论文,完成数篇小论文后,就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
最后还需经历一场大考,将所学知识从头至尾考一遍。通常口试加笔试在20-30门左右,一次考试把4-5门合起来考,一考就是四五个小时。譬如:企业管理学的考卷上就包括统计学、成本学、融资投资学、税务审计学、会计学等。大考只能补考一次,如果补考再失利,等于宣告肄业。这就逼迫学生为保险起见将自己参加考试的日程往后推迟一至二年。因此,能够在四年内完成学业获得硕士学位的几乎很少,更不用说还有语言关的外国人了。
虽然中国人以聪颖勤奋闻名,但在德国学习却很难偷得上巧,一般需要五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并拿到学位。这同英美国家一两年即可获得一个学位相比,无疑要落后很多。如果再算上机会成本,吃亏就更大。不过,德国学制长并不是一无是处,起码有一点是世界公认的:德国虽然没有大牌大学,但它的大学文凭含金量却是极其高的。
四、不易申请奖学金
因为德国大学是免费教育,所以它本身不设立奖学金。奖学金通常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或是德国各个政党的基金会如阿登纳基金会、埃伯特基金会、瑙曼基金会等提供。资助对象绝大多数为大学高年级的学生,也包括外国学生,但主要照顾欧洲和北美国家,中国学生除非学习成绩出众,一般很难申请到奖学金。而且奖学金金额要较英美国家少一些。此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基金会会向申请者提供整个学习期间的资助。
五、移民有限制
众所周知,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一直比较浓厚,例如二战中的反犹太主义就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就是在今天的德国,针对外国人的各种暴力犯罪也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制定的移民政策较美加等国要保守得多,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苛刻(这还亏得是社民党在台上,如果是保守的基民盟执政,移民政策更加趋紧)。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仿效美国实行为IT行业拔尖人材颁发绿卡以来却少有人享受到这项待遇的主要原因。

‘叁’ 中外着名的植物学家及着作

林奈
林奈(Linnaeus,Carolus)是瑞典植物学家、冒险家,首先构想出定义生物属种的原则,并创造出统一的生物命名系统。

17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学家搜集到大量的动物。植物和化石等标本。在1600年,人们知道了约6000种植物,而仅仅过去了100年,植物学家又发现了12000个新种。到了18世纪,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的分类变得亟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这一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林奈1707年生于瑞典。林奈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他对园艺非常爱好,空闲时精心管理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幼时的林奈,受到父亲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他曾说:"这花园与母乳一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林奈经常将所看到的不认识的植物拿来询问其父,他父亲也一一详尽地告诉他。有时林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问过父亲以后不能全部记住,而出现重复提问的现象,对此,其父则以"不答复问过的问题"来督促林奈加强记忆,使他的记忆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他所认识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着作上。

从1727年起,林奈先后进入龙得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林奈系统地学习了博物学及采制生物标本的知识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学的图书馆和植物园进行植物学的学习。1732年,林奈随一个探险队来到瑞典北部拉帕兰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在这块方圆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凉地带,他发现了100多种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宝贵的资料,调查结果发表在他的《拉帕兰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游欧洲各国,并在荷兰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欧洲各国他结识了那里的一些着名的植物学家和得到了国内所没有的一些植物标本。在国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他学术思想成熟、初露锋芒的阶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统》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书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进行分类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乡,他回到母校乌普萨拉大学任教,着书立说,直到1778年去世。从1741年起,他担任植物学教授,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在此后的20余年里,共发表了180多种科学论着,特别是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一书,是他历时七年的年的心血结晶,在这部着作中共收集了5938年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

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 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林奈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他对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学精神,具有广博的经历以及有利的学习、深造条件等,还在于他重视前人的工作,虚心取人之长并加以发展。如在1729年,林奈读到法国植物学家维朗特着的《花草的结构》一书,受到启发,他根据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数目进行植物分类。再如,古希腊时的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动、植物命名法规已经具有双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将双名制完善和推广。

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成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18世纪生物学的进步是和林奈紧紧相连的。瑞典政府为纪念林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先后建立了林奈博物馆、林奈植物园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学会。





布朗
(1773-1858)
[ 2005-03-12 ]
布朗是英国着名植物学家,1773年12月21日生于苏格兰的蒙特罗斯,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1827年,他在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的花粉粒子时,发现粒子在无外力作用下,总不停地运动。进一步发现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直径约为m.m),称为“布朗微粒”)作永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这是一种很有名的自然现象,间接显示物质分子处于永恒的热运动中。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微粒运动理论阐明了布朗运动,是由分子运动所引起的。布朗1858年6月10日在伦敦逝世,享年84岁
=============植物学史上重要的科学家

1、 Theophrastus 约公元前370年-285年,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植物学之父

2、 Caius Plinius Secuns 老普林尼 公元23-79年,着有Historia naturalis 自然史,其中9卷介绍当时知道的药用植物。

3、 Pedanios Dioscorides 公元一世纪,罗马军队的外科医生,着有Materia medica 其中介绍了约600种药用植物。

4、 Albertus Magnus 1193-1280 着作为 De vegetabilis,描述了药用植物以外的其他植物,并且从茎的结构、单子叶、双子叶植物的区别,有分类系统的萌芽。

5、 Otto Brunfels 1464-1534 德意志草药学家(herbalists),着作Herbarium vivae eicones,具有精美的插图,德国最早的植物学家。

6、 Jerome Bock 1489-1554,德国人, 着作为Neu Kreunterbuck ,这本书对植物的描述非常细致,也是分类系统的开端。

7、 Valerius Cors 1515-1544,德国人,Historia plantarum 完成于1540年,但直到1561年才出版,该书描述了446种被子植物,而且其植物形态描述都是从活的植物直接观察得到的。

8、 Leonhard Fuches 1501-1566 德国人着作为 De historia stirpium ,这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植物学着作,其插图和文字都比较完备。

9、中国植物学家,救荒本草的作者:朱橚 濠州钟离(今安徽风阳)人。约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生;明洪熙元年(1425年)卒于河南开封。方剂学、植物学。
《救荒本草》是我国15世纪初一部记述野生植物的地方性植物志。书中内容以结合食用以救荒为主。作者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他博学多才,热心于植物研究,关心民众生活,鉴于当时连年荒灾,民不聊生,于是他就在他的封邑(河南开封一带)广泛搜集植物试验,最后写成了专书。
《救荒本草》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了植物414种,每种都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图。其中出自历代本草的有138种,新增276种,按部编目。书中同时又按可食部位在各部之下进一步分为叶可食、根可食、实可食等。书中把植物按同类排在一起,既方便于识别,也反映它们之间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救荒本草》对植物形态描述很精细。注意到植物的茎色、表刺、卷须、叶的形状、着生方式、托叶;花序和花的形状、颜色、花瓣数,甚至花芯;果实、种子的种类、大小、颜色等。书中许多插图如刺蓟菜、车前、黄栉、文冠果、茜草、蒲公英、兔儿伞等都很形象。例如荆乔图画出茎方形、上部多分枝、叶羽状深裂、披针形、轮伞花序……都达到十分精确的程度。这构成了该书的一大特色。

10、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瓦硝坝人。为古代我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着有药物学名着《本草纲目》一书。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昌书籍。三十五岁时,他就开始酝酿,并为之穷搜博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为了弄清许多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又毅然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访采四方”,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经过二十七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辛勤劳动,先后三易其稿,终于在一五七八年完成了这部闻名中外的药物学巨着。这时李时珍已六十一岁。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风靡全国,医家视为珍品,争相抢购。不久流传于全世界。《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Carl Linnaeus 1707-1778 ,着名的分类学大师,林奈,瑞典动植物分类学家,,1727年进入Lund大学学习医学,1729年转入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1732年到瑞典北部的拉普兰地区进行了一次自然考察,大大丰富了他的自然史知识,1741年任乌普萨拉大学植物学教授,直到1778年去世。1735年出版 Systema naturae, 1742年出版 Genera plantarum, 1753年出版二卷本Species plantarum.
Linnaeus 为植物学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的最重要的贡献是生物命名的双名法。他将植物按各部分的数目、雄蕊的长度、数量等分为24个纲,这是一个人为性很强的系统。至今,伦敦还有林奈学会,纪念这位伟大的分类学家。该学会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刊物、组织学术活动等。

12、J. B. P. de Lamarck 1744-1829,植物检索表的发明人,学习3年植物学之后就写成了 法兰西植物志。他也是Lamarck进化论的提出者。

‘肆’ 德国人为什么要出版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不仅因为它是纳粹首领希特勒的着作,更是纳粹主义的理论的最集中的体现,也是研究希特勒法西斯思想的必读之物。拥有该自传版权的巴伐利亚州一直反对这本书在德国再版,而此次宣布重新出版计划,是为了除去这本书的神秘面纱,帮助青年人正确看待历史。

‘伍’ 德国在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1、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着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着名的代表。

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

2、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犹太裔物理学家。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创立狭义相对论。

3、康拉德·阿登纳(1876年1月5日——1967年4月19日),为联邦德国首任总理,他经历了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和联邦德国等四个重大历史时期。

在他的领导之下,德国在政治上从一个二战战败国到重新获得主权,进而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平等伙伴;经济上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并通过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创造了德国的“经济奇迹”。

4、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六,次于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

5、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

‘陆’ 德国人写的书籍

德语里有十类词,每一类都不是省油的灯。德语报纸里,一个极其普通的句子,都是一件庄严又不失精彩的珍品。句子老长,夹杂着变位动词,还有作者即兴造出来的复合词(通常都是字典里都查不到的),就这样,七八个单词拼缀成一个单词,完全是无缝连接,即看不到连字符的长单词。(译者注:德语有一些单词完全是好几个单词组成的冗长单词)句子里带上14到15个不同主语,每个都嵌于各自插入语中,左一个右一个插入语拖着3到4个小插入语,里三层外三层。终于,所有插入成分组成的句子一部分置于这个庞大句子的前面,另一部分置于句中,接着句子动词姗姗来迟,这时候你才恍然大悟,明白文章作者在讲什么。(译者注:德语动词通常置于句末)在我看来,作者通常还要在动词后面堆些修饰词,诸如“haben sind gewesen gehabt haben geworden sein”,句子才算大功告成。料想这些闪亮句末修饰词是作者标志性的结尾词,完全没必要,不过作者们还真喜欢这样做。德语书只有在镜子里看,或者倒立着看才行,这样才能将颠倒句序转正来阅读。可我还是认为,外国人要学会读懂德语报纸简直比登天还难!
即便是德语书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报纸一样插入语泛滥,虽然有时插入语只有短短几行而已,这样一来,等你终于看到句末的动词,前面的内容你还记得,那么你至少还能明白整句意思。在一本德语畅销小说里有这样一个句子,其中只有一丁点插入语罢了。那么我来直译一下,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中间还加了插入语括号和一些连字符,要知道,德语原句中可啥都没有,读者唯有迅速看完好几行的句子成分,找到句末的动词才能看懂。
“But when he, upon the street, the (in-satin-and-silk-covered-now-very-unconstrained-after-the-newest-fashion-dressed) government counselor’s wife met” usw. usw.
“当他走在街上,同这位(穿着时下最流行绸缎料子的衣裳,毫不做作的)政府官员妻子遇到了,”等等。
Dieser Satz stammt aus dem 67Geheimnis der alten Mamsell“ von Frau Marlitt und ist nach dem anerkanntesten deutschen Modell konstruiert. Man beachte, wie weit das Verb von der Ausgangsbasis des Lesers entfernt liegt; nun, in deutschen Zeitungen bringt man das Verb erst auf der nchsten Seite, und ich habe gehrt, dass die Leute manchmal, nachdem sie sich ein, zwei Spalten lang in aufregenden Prliminarien und Parenthesen ergangen haben, in Eile geraten und schlielich drucken mssen, ohne berhaupt bis zum Verb vorgestoen zu sein, was natrlich dazu fhrt, dass der Leser in einem Zustand grter Erschpfung und Unkenntnis zurckgelassen wird. (注意这是一个单一的句子)
这个句子摘自于玛莉特女士的《老曼姆塞尔的秘密》一书。整句完全符合标准的德语语法,然而你会发现动词距离句首是多么遥远。在德语报纸上,句子的动词干脆 都被搁到下一页,我听说有的时候编辑们被某一两段文字的篇首和句中内容深深吸引,以至于落下动词直接就打印出来。那时读者们只有干瞪眼,不知所云咯。
我们英语文学中也存在插入语成分冗长的毛病,常常见诸于书籍与报刊之上,可这些完全是手笔青涩的作者或者扯淡不清的学者才会犯的毛病。而在德语里,这却无疑是写作手法熟练,独树一帜,努力想让读者明白的作者的写作标志。(译者注:马克·吐温在此故意在名词前用了一串修饰语来阐述这个冗长插入语问题)事实上德语句子不清不楚的,怎么可能让人明白!连大法官都得有相当明锐的洞察力才能知晓一切。作者的思路肯定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肯定会不守常规,当她写道一个男人在路上遇到一个政府官员的妻子,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她非要让两人停下来,好让她往中间塞进一大段关于女人打扮的描写!简直是荒唐至极。这就好像是牙医正用镊子钳住你的一颗牙齿,你都快紧张到窒息了,在这绝命一拔牙的前一刻,他老人家杵在那里开始给你唠家常!!不管是文学还是拔牙,插入停顿都糟糕透顶的。
德国人还有另一种插入语方式,那就是把好端端一个动词劈成两半,前半段放在精彩章节的开头,后半段放在本章末尾。还有比这更让人迷惑的吗?这便是传闻中的“可分动词”。德语语法中的可分动词泛滥成灾,动词两部分隔得越远,句子的作者越是得意于自己的“作品”!作者们最爱的一个动词就是“reiste ab(departed)”,离开,逝去的意思。我从一篇小说中摘了个句子,缩减一大段后如下:
“The trunks being now ready, he de- after kissing his mother and sisters, and once more pressing to his bosom his adored Gretchen, who, dressed in simple white muslin, with a single tuberose in the ample folds of her rich brown hair, had tottered feebly down the stairs, still pale from the terror and excitement of the past evening, but longing to lay her poor aching head yet once again upon the breast of him whom she loved more dearly than life itself, parted.”
“卡车发动了,他亲吻了母亲与姐姐们,再一次将心爱的格雷琴拥入怀中,小格雷琴穿着朴素的白棉布衫,蓬松松的褐发间簪着一朵夜来香,她摇摇摆摆走下台阶,昨夜的惊恐与兴奋分明还写在她稚嫩白皙的脸庞,可她仍愿意将有点生疼的小脑袋歇在他的胸前,因为她视他比生命更重要,(之后他)离开了。”
尽管如此,也没必要揪着可分动词不放。反正论谁都早晚会发飙的,要是不听劝告,他还真读下去了,那最后的结果不外乎是“在沉默中死亡,或在沉默中爆发”。德语中的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是十足的麻烦事儿,真该被剔除掉。譬如,同一个词“sie”,可以表示‘你’,‘她’,‘她的’,‘它’,‘他们’,‘他们的’。想想吧,一门语言贫瘠到一个单词就要表示六种意思,更别提这单词只有三个字母而已。再好好想想,你永远别指望弄明白说话者到底指的是谁,真是令人愤慨。所以要是陌生人对我说起‘sie’,我真想立马毙了他。
.............(列举了一系列德语变格)
现在让疯人院的候选者试着记下这些词尾变化,估计他记完马上就能进疯人院了。在德国宁愿没有朋友,也好过为他们瞎操心。(译者注:作者所指是德语的‘朋友’一词需要变格十分麻烦,所以这‘朋友’不要也罢)这些麻烦还仅仅是变格‘一位要好的男性朋友’ 而已,事实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因为涉及到阴性名词,中性名词,变格更是够呛。如今这门语言的形容词比瑞士黑猫还多(多如牛毛),而且个个都要严格遵循变格法则。困难吧?麻烦吧?这些形容词都还不够贴切嘞。曾听过一位在海德堡学习的加州学生,如此心平气和地说,他宁愿少参加两次酒会,都不愿意碰上一个形容词变格。(译者注:decline一词有拒绝;动词和形容词变格等意思。)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德语书翻译出来特别晦涩了吧。事实上,不少来自德国的重要着作是根据英文译本再翻译的。直接从德文翻译的版本一般都像绞肉机翻的似的——血肉模糊,支离破碎。德国人在这么复杂的语法的训练之下,有极强的语法能力。而语法能力简直可以叫做逻辑能力最好的准备。——没有一个能轻松组织结构高度复杂但是结构清晰,且数、时、格、型完全符合语法,意思清楚明确毫无歧义,甚而能兼顾美感的句子的作者没有强大的逻辑能力。如果能在谋篇上谋划宏大的规划并能切实执行之,则已经不能以逻辑能力概括之——那已经是强大的【思辨能力】。德语对德国人的训练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

‘柒’ 有没有介绍德国历史的好书

建议你去看看德国教学生的历史书,大略的了解了解😂,只是随意建议,望不要嫌弃

若是满意欢迎给我一个采纳,不满意也可以追问我,为你服务是我的荣幸~

‘捌’ 有个德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经济的畅销书叫什么名来着

应该是这个
Herausforderung China: Wie der chinesische Aufstieg unser Leben verändert
挑战中国:中国的崛起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作者是 Wolfgang Hirn

‘玖’ 欧洲是四大文学名着都有那些

《文学》欧洲四大文学名着
一位着名文学家说过,要对欧洲文学有一定的认识,有四部欧洲文学作品不可不读,不读不可以称之为了解欧洲文学的。这四部文学作品分别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还有歌德的诗体神剧“浮士德”。这四部作品里边的内容经常做为西洋典故,被其他各种类型的科学与文学着作无数次地引用着,当然不可不看。
四部当中最难懂的当推“浮士德”,这与德国人擅长抽象思维有关,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隐喻和暗示,至于语言形式上的各种“扣子”就更是一言难尽。伟大的歌德为它付出了六十年的宝贵光阴,在里边运用了欧洲所有诗体,表达极为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

‘拾’ 德国人获得多少次诺贝尔文学奖

特奥多尔·茅姆森 Theodor Mommsen (1817-1903)19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创作了恢弘的着作《罗马史》。德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鲁道夫·奥依肯 RudolfEucken (1846-1926)19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在无数作品中代表着理想的世界观。
保罗·海泽Paul Heyse (1830-1914)19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渗透着理想主义的,完美的艺术。
盖尔哈特·豪普特里Gerhart Hauptmann (1862-1946)19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原因:在戏剧创作领域具有丰富而多方面的影响。
卡尔·弗里德里希·乔治·施皮特勒 Carl Friedrich Georg Spitteler (1845-1924)1919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原因:创作了史诗《奥林匹克的春天》。
托马斯·曼 Thomas Mann (1875-1955)1929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创作了宏篇巨着《布登勃洛克一家》。
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1877-1962)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其富有灵感的创作除了冷静和深度外还同时代表着古典的人文思想。
奈丽·萨克斯 Nelly Sachs (1891-1970)1966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她的抒情诗和戏剧以感人的力量描写了以色列的命运。
海因里希·伯尔 Heinrich Böll(1917-1985)197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其作品通过把富有时代感的远见卓识和亲切的表现力结合起来,从而使德国文学重新活跃起来 。
艾里亚斯·卡耐基 Elias Canetti(1905-1994)198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原因:其作品具有远见卓识、思想蕴涵丰富、具有艺术感染力。
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1999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其按比例均衡发展的思想对人类十分有益。他已经指明:只要文学使人们回忆起他们很快就忘掉的事情,文学就依然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赫塔-缪勒 Herta Müller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

阅读全文

与德国人有什么好的着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