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如何打莫斯科

德国如何打莫斯科

发布时间:2022-06-22 20:53:38

Ⅰ 二战中德国怎样才能打赢苏联

当时的德国准备并不充分,怎么打都是输。如果真的要问怎么才能打赢苏联的话,我个人认为,德国要重视苏联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德国应该夺取土耳其(至少要建立支持纳粹的政权)然后南方集团军夺取巴库油田。同时在41年时期应该选在四五月份进攻,这样有半年的时间天气不是那么恶劣的。希特勒并没有重视天气的问题!中央和北方集团军以及仆从国应该分别夺取明斯克和基辅,并且打几次大的歼灭战。然后中央集团军应该往回打和南方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会合。切断苏联的战略补给线,同时积极招募在乌克兰的仆从军。北方集团军应在莫斯科附近进行大纵深防御以抵御苏联的反击。德军应当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山脉等作为战略后方。之后德军应集中力量攻下莫斯科,继而和芬兰联手攻下列宁格勒,这时日本看苏联支撑不住应该会进攻西伯利亚。这是战略层面。在战术方面德军在战争初期应该集中相当力量的机动化部队和装甲部队运用钳形攻势分割包围歼灭敌军,并积极的将战术胜利发展至战役胜利,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获取战略资源为目的,以充分发挥闪电战为手段迅速摧毁敌人抵抗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对苏战争必须在42年冬天来临前结束。也就是在一年半之内夺取苏联重要的大城市。否则拉锯战对于德国来说就是失败!
以上只是个人依据历史做的一个沙盘模拟。即使德军真如以上方案进攻苏联,也很难击败苏联。胜率渺茫到德军甚至无法承受一个战役的失利

Ⅱ 二战时为什么德国没能攻下莫斯科原因

一,德国坦克生产能力有限,德国从三六年开始四五年才生产五六千辆坦克,如果有两万辆坦克,古德里安就不用北上南下到处支援。德国在一九四一年八月就能闪击莫斯科。
二,苏联交通比较落后,公路铁路比较少,公路还是土路,德军补给不便,如果德国搞一个铁路部队,公路部队,路快速修好九月份也能打到莫斯科。
三,德国的兵力补给不足,德国出兵一百一十三个师,不到二百五十万人,打仗三个月就应该休整补充兵力,士兵生病 劳累 负伤 三个月就应该换防休整。德国打了半年才补充几十万人,兵员不足。
四,美英援助苏联,苏联实力大增。美英援助吃的粮食肉,打仗的枪炮飞机坦克子弹炮弹,军工厂的机床 金属 零部件,运兵的卡车,美英援助苏联才有实力对抗。
五,苏联官僚政府对国民控制严密,动员几百万上千万人参军,炮灰多倒了一批补充一批,德军打败了几百万苏军还有几百万苏军,德军损耗补充不上来,苏军补充迅速。

Ⅲ 莫斯科战役中,德军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巨大胜利,也打破了纳粹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然而,当我们在今天重新翻开这段历史,仔细研究它的话,不妨做出一个假设,难道德国真的没有机会赢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吗?莫斯科真的是不可攻陷的吗?

一.苏军的实力

莫斯科的防御实际上并不坚固,按照苏军统帅部的思路,他们计划在莫斯科周边建立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热泽夫—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第二道防线是在莫扎伊斯克防线,它建立在加里宁和卡卢加之间,是一道双重防线,最后一道防线则是沿着莫斯科外围构筑的防线,这是三道防线组成的莫斯科防御带,也是莫斯科的最后一道屏障。

而德军则只需要静静的守在防线里,坐等苏军进攻。此时已经濒临冬季,苏军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缺乏技术装备和车辆的他们,发起进攻就如同自杀一样。即便有这样的勇气,寒冷的冬天,泥泞的道路,恶劣的补给都会让这场进攻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自杀。苏军自身的能力和糟糕的后勤都会让他们的陷入非常可怕的境地里,而德军只需要以逸待劳消灭苏军即可。

同时德军可以抓住机会,集中力量夺下列宁格勒,夺取这个苏联的交通枢纽,从而保证己方运力的增强和稳固。列宁格勒一旦被攻陷,德军就可以从另一个方向上威胁莫斯科,因为此时钳制北方集团军群的列宁格勒已经不存在了。整个北方集团军群,此刻可以放开手脚对苏军展开进攻。一旦情况拖入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补充完毕,完全可以对莫斯科发动一次强有力的攻击,将莫斯科这个在地理上不适合防守的城市攻陷,从而彻底结束苏联在欧洲国土上的战斗。

结语

幸运的是,这只是一个假设,一个猜想。现实中的德军并没有这样去做,而是将一切都赌在了可以在冬季前拿下莫斯科这一不切实际的希望上。狂热的纳粹德国忽略了他们所面临的的实际情况,未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倘若他们冷静下来,执行一个更务实和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计划,那么苏德战争的胜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Ⅳ 德军真的能攻下莫斯科如果无法攻下莫斯科,为什么还要进攻呢

1941年的莫斯科战役,是苏德战争初期最受关注的战役。在这场汇聚了敌我双方三百余万部队的战场上,苏德两军围绕莫斯科展开了惨烈的搏杀。然而如果我们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进攻莫斯科本身的难度,其实是非常巨大的。严格说,这不亚于一场军事上的赌博。那么既然如此,德国统帅部为什么甘冒奇险去进攻莫斯科呢?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这是一场自杀式的赌博吗?

事实上,如果严格计算的话,德军其实已经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间。当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战争之初取得巨大成功,于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消灭了苏联西方方面军大部分力量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却发现自己处于了一个十分不利的态势,尽管他们攻下了明斯克,但是他们的南翼却迟迟没有进展。虽然说在杜布诺战役中,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一口气重创了苏联西南方面军六个机械化军,但是他们却没能做到全歼西南方面军的主力,从战略上来看,他们反而陷入了一个不利态势之中。

Ⅳ 二战德苏战争,朱可夫是如何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1941年10月10日接到被任命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命令后,朱可夫以他特有的充沛精力和工作效率,开始实施这新的使命。他通过实地考察军情,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方针:莫斯科正西方面组织了一条牢固的防御带;加大纵深防御,建立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随时听候调动;组织有效的地面和空中侦察,以加强对方面军各部队的指挥;安排好军队的物资保障;增强战士们必胜的信心。最让朱可夫头疼的问题是兵力不足,现在的部队根本无法有效地驻守136公里长的防线。最高统帅部竭尽全力从其他地方调集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40个炮兵团,以解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莫斯科几十万居民不分昼夜地构筑保卫首都的防御工事。他们修筑了7.2万米长的防坦壕、近9万米长的峭壁和断崖,设置了5万多米长的障碍物地带,挖掘了近12万米的战壕和交通壕。这些用居民双手挖出的300万多立方米土壤,建立起一个颇为壮观的环形防御圈。

前线的苏军官兵知道,全国人民都在为保卫莫斯科作最大的支援,这种军民同仇敌忾的团结精神,是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鼓舞力量和坚强支柱。

11月上半月,苏德军队双方都作了新的调整和补充,莫斯科附近一场更大规模的生死决斗即将开始。

11月15日清晨,德军从北面、南面、西面对莫斯科发起了猛攻。

德军的总的战役计划是:第9集团军牵制加里宁方面军并进攻克林,从北面包围莫斯科;第2集团军牵制西南方面军并占领图拉,从南面包围莫斯科;第4集团军在西面消灭莫斯科附近的苏军。然后入南、北包抄,在莫斯科以东会师并完成包围,最后几个集团军同时配合,正面进攻,一举占领莫斯科。

在11月16日以后的几天里,形势对苏及其危险,德军不顾一切动用强大进攻力量。用坦克开路,对苏军实施沉重的打击,苏军的兵力显得非常薄弱。

虽然在前几天残酷的战斗中,苏军损失惨重,但他们却以顽强的抵抗阻止了德军向莫斯科的推进。在德军方面,虽然战线向前推进了,但是种种不祥之兆却弥漫在军队中。

连续作战的疲惫和日渐寒冷的天气成为德军面临的两个大敌。最让德国士兵不安的是,由于战线过长,使得补给品奇缺,尤其是冬装非常缺少。在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德军士兵只穿单薄的军服,冻得瑟瑟发抖,浑身僵硬。

从11月中旬起,其他战区的苏军相继展开了一些反攻,牵制了德军的兵力,支援了莫斯科方面的防御战。

然而,虽然德军进攻受阻,但是对莫斯科的威胁仍未减轻。德军继续缓慢地向前推进,日益逼近莫斯科。

最高统帅部经过仔细的分析,通过了朱可夫的反攻计划。

在苏军大反攻前夕,苏德双方在莫斯科附近的兵力情况表明并不利于苏军:苏军有110万人、7652门大炮、274辆坦克、1000架飞机;德军共有170万人、1.3万门大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

但朱可夫分析,德军人数虽多,可战线拉得过长,两翼的突击部队相距200公里,兵力分散。而苏军则比较集中,可以集中局部地区的优势兵力打击敌人。

1941后12月6日早晨,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从莫斯科南、北两面开始了反攻,几乎在同一时期,友邻方面军积极配合,苏德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战斗。经过十天的激烈较量,使已经削弱和极度疲惫的德军遭受重大损失,他们不得不在在苏军压力下节节后退。

希特勒得知德军败退的消息后大发雷霆,歇斯底里地禁止前线部队继续后退,并答应补充部队,

然而在苏军英勇无畏的进攻下,到12月底,德军已经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了。

在莫斯科会战中,朱可夫指挥的西方方面军歼敌50余万人,击毁或俘获1100辆坦克、2500门大炮、1.5万多辆汽车和其他装备。德军被击退了150~300公里,红军解放了1.1万个居民点,赢得了战役的全面胜利。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它打破了希特勒“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

在此之后,德军的有生力量大大削弱,它在世界各地的侵略战争也终于开始走下坡路了。而苏军却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士气高昂。

朱可夫作为拯救莫斯科的英雄,在这场举世闻名的战役中名声大振,被斯大林称为“胜利的象征”。

Ⅵ 希特勒抽调攻打莫斯科主力转攻基辅,真的是战略上的失误吗

基辅围歼战拖了莫斯科战役后腿?言之差异

1941年9月末的乌克兰平原上,疾驰的轴心国装甲集团,正在缓缓搜索前进,寻机歼灭苏军的残余力量,就在不久前,德军集中主力南北夹击,大败基辅方面的苏联红军,一度光俘虏就抓了66万多人,而且还击毙了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司令员及政委。这场巨大的胜利不但给德军继续攻击莫斯科扫清了道路,而且还让因泥泞道路和连绵小雨影响下的士气复振。

但是,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之一,德军第二装甲集群的统帅古德里安,却在日后的回忆录中坚称,自己本可以提前攻入莫斯科的,但希特勒在关键时刻命令其去配合攻打基辅,结果给苏军留出了喘息的时间,这是一次"失去的胜利"。

和古德里安观点类似的,并不在少数,许多二战史家,都秉持着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希特勒能在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后,赶在冬天来临之前就结束攻打莫斯科的战斗,那么苏德战争乃至于整个二战历史都将改写。当然,纳粹德国最终还是会输,可是反法西斯同盟,则要付出更惨重的代价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乍一看,这样的逻辑似乎很有新意。德军在攻打莫斯科附近地区时取得了胜利,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却将攻打莫斯科的主力中的装甲部队抽出来进攻莫斯科以南的基辅。结果,这场战争持续到了接近十月,而就在这时,俄国的寒冬悄然降临。


德军方面的这一调整,很快引起了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与莫斯科方面苏军指挥官、总参谋长朱可夫的警惕。朱可夫顶住压力向斯大林建言,希望基辅的苏军能够撤出,转向第聂伯河以东驻防,可是斯大林大为光火,将其撤职,之后又以相同手法,撤了西南方面军统帅布琼尼的职务。由于斯大林的干预,西南方面军被迫在德军的攻势中收缩防线,德国的南方集群很快就逼近了乌克兰首府基辅,至于古德里安的增援部队,也悄然向基辅后方运动,打算与友邻部队包围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

基辅的苏军打退了数次德军强渡第聂伯河的攻势,而且还动员了四十余万基辅市民参军,此也可看出其已为强弩之末。此时,战争已经进行到了八月末,过了八月份,德军针对基辅的包围圈,就要彻底形成了。

终于,斯大林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他连忙命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发起进攻,试图冲垮德军的包围圈,至于基辅的苏军也可寻机撤退,面对迟到的转移指令,基尔波诺斯叫苦不迭,只得率领军团开始突围,只是,一切都晚了。

回天乏术,基辅苏军全灭

到了九月中下旬,莫斯科方面的苏军已经放弃了反攻的计划,转而后撤休整,保卫首都。而布良斯克方面军由于缺乏装甲部队和空军,其骚扰对于古德里安等不过是隔靴搔痒,基辅苏军免于被歼的唯一希望,都寄托在了基尔波诺斯一个人身上。

基尔波诺斯发起了无数次冲锋,可是由于自身重型装备损失殆尽,手下部队又成分复杂,无作战经验的新兵居多,而且相互配合差,所以其突围无一例外,都以失败而告终。至于基尔波诺斯、方面军政委和参谋长,也在冲击德军包围圈作战中全部牺牲。苏军重兵集团群龙无首,会出现超过60万人被俘的惨重失败也就不难解释了。

基辅战役助长了德军的轻敌心理

由于基辅战役的挫败,苏军在南方的防御之门洞开,德军从此可以长驱直入,一直进逼到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至于莫斯科方面,也的确出现了独立难支的局面,这种失败的影响,更多是心理方面的,所以斯大林会在同年11月7日冒着被德军轰炸的风险来红场阅兵,以振奋士气,此可见基辅的失守,对于苏联方面绝没有什么可庆幸的。

此时,如果希特勒延续之前的做法,将南方的装甲主力再调回中央集群,那么莫斯科苏军的压力将会大大增大,因为此时已经没有威胁德军侧翼的苏军集团了。可是,希特勒已经被基辅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自信的认为靠中央集群就可以完成对莫斯科的占领,自己只需要让南方集群继续深入,扩大战果就可以了。

于是,从9月26日基辅战役结束,到10月底莫斯科战役全面打响,中间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德军的攻势都是乏善可陈。这与德军打不打基辅无关,而是希特勒在基辅取胜后膨胀的贪欲,让他过分高估了他的中央集群的战斗力。当十月过去以后,柏林方面意识到莫斯科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时,已经错过了攻取苏联政治中心的最佳时机,所以这就更赖不着基辅的胜利了。


最后总结一下,希特勒在攻打莫斯科遇阻时,分兵去夺取基辅本无可厚非,因为这样做不但可以消除侧翼的威胁,还能孤立莫斯科守军。从战役结果来看,他的目的都达到了。基辅围歼战从战略还是战术上都是成功的。但是,德国统帅部在此战以后,过度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没有及时加强进攻莫斯科的陆军力量,以致于功亏一篑,闪电战变成添油战,希特勒的个人干预难辞其咎,同样,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取得基辅围歼战胜利的古德里安,亦有责任。他在回忆录中的牢骚,多只是在利用人们对希特勒固执的偏见等因素,来为自己的战争责任开脱。如果他真的不同意"元首"的方案,为什么不在战前就表达出来呢?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南方集群的统帅曼施坦因也有同样的问题,而他们所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这种注水的回忆,竟在无意中误导了大量的战史学者与军事爱好者。

Ⅶ 面对德军的全线进攻,莫斯科人民是怎么反击的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莫斯科成千上万的军民在“坚决死守莫斯科”战斗口号的鼓舞下,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每一寸土地上与法西斯展开了拼死作战,使德军每前进半步都要付出无数血的代价。但德军在开始的几天总算还给希特勒争气,进攻频频得手,推进速度虽说不是太快,但却一步步地向莫斯科逼近。而随着德军的逼近,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常常是打得整营、整团地不剩一人为止。到1941年12月3日,德军第4坦克集团军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攻占了红波利亚纳。

这个红波利亚纳,今天已改名为梅季希,它是在莫斯科西北郊,距莫斯科仅有27公里,从这里坦克最多一个小时便能抵达莫斯科城。闻讯赶来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元帅包克站在塔楼顶部,手拿望远镜,当克里姆林宫尖顶那颗闪闪发光的红星尽收眼底时,他嘴里低声自言自语:“看到了,红星……我总算看到莫斯科了……”

然而,包克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不仅是他此生此世所能到达的距莫斯科最近的地点,而且也是德国军队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看到莫斯科。他很快就发现,那颗红星是那么地可望而不可及,它虽然近在咫尺,却又像天空的星星一样是那么的遥远、遥远……

12月初,莫斯科已是寒冬季节。白皑皑的莫斯科郊外,凛冽的寒风裹着卷起的层层雪浪,阵阵呼啸,铺天盖地而来,就仿佛要把整个大地吞没似的昼夜不停。

温度计的水银柱在急剧下降。在这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一些身着单衣,紧裹破毛毯的德国官兵在呼啸的北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他们一边哆嗦,一边捉身上的虱子。在田野上、堑壕边,顿河冰水中,到处可见冻僵了的德国兵尸体,而那些已冻得奄奄一息的士兵们,望着满天越下越大的鹅毛大雪,都在绝望中无可奈何地痛苦呻吟着。

1941年12月4日,苏第16集团军在红波利亚纳地区发起反击。红波利亚纳镇几易其手,苏军与德军在镇外展开坦克战,镇内则进行巷战。战斗异常激烈,整整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天黑,苏军终于把德军逐出红波利亚纳。

与红波利亚纳地区相仿,莫斯科周围其他地区的战斗也是呈白热化状态,战斗的双方就犹如角逐的足球场,德军的前锋已将球带入禁区,正在寻找一切机会企图“破门”而入,而苏军“后卫”也是拼命扑救、补位,死死地保护着自己的大门。双方都是不遗余力,而且双方都知道这是最后关头,谁能坚持住,谁就能取胜。12月5日,对苏军来说是整个莫斯科保卫战最关键的一天,而纳粹将领们则称之为“最黑暗、悲惨的一天”。这一天,德军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多公里的半圆型阵地上,全线被苏军制止住了。不仅如此,古德里安自从他那支所向无敌的装甲部队踏平波兰以来,第一次被迫后撤,以便在坚硬的冰天雪地上组织起一道防线。然而,德国人已经什么都来不及了,苏军的反攻开始了。

1941年12月6日,大雪铺天盖地,整个战区一片银白。朱可夫的西方面军首先从莫斯科的西北发起了反攻,接着在莫斯科前沿北起加里宁、南至叶列茨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苏军7个军团和2个骑兵军——共计100个师全线出击。

听到反攻的消息和命令,红军将士们无不兴奋异常。半年来失败的耻辱、退却的痛苦、对入侵者的仇恨,此刻都将转化为一种巨大的能量,推动着他们对疲惫不堪的德军发起猛烈的攻击。他们都怀着这样一个心愿:“是该出口气了,让法西斯看看上西天的路,也让他们尝尝背后挨枪子儿的滋味!”

反攻的第一天,科涅夫率领的加里宁方面军就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前沿,越过封冰的伏尔加河上游之后,猛扑筋疲力尽的德军。他们进展神速,很快就插进到德军第9集团军的右翼,到达了德军后方大约20公里的图尔吉诺沃。

第29、第31集团军在当天即渡过伏尔加河,对固守在加里宁的德军第9集团军的交通线构成严重威胁。第30集团军在骁勇善战的列柳申科将军率领下,迅速击溃德军在德米特罗夫西北的抵抗,冲向克林地区,威胁着德军第3、第4坦克集群的后方。库兹涅佐夫率第1突击集团军在德米特罗夫以南进攻,并越过莫斯科和加里宁铁路。

第20和第16集团军的进攻更是顺利,12月9日,第20集团军粉碎了德军的顽强抵抗,将德军驱逐出索尔奇诺戈尔斯克,12月8日,第16集团军解放了克留科沃,并开始向伊斯特拉水库发起进攻。此外,戈沃罗夫将军指挥的第5集团军也积极向前推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第16集团军的进攻。

在参加反攻的部队中有新从内地及远东地区调来的,也有长期坚守莫斯科防线的;有新入伍的,也有久经沙场的。这样一支有着步兵、炮兵、坦克兵、骑兵和空军组成的强大反击兵力,是德军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等到包克反应过来,苏军的攻势已是锐不可当。从12月7日起,反攻速度不断加快,反攻的前3天,苏军便推进了30公里至50公里,而且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战果也越来越大。

在反击中为扩大战果,斯大林特意将西方面军航空兵的飞机增加至1000多架,这大大超过了德中央集团军群的飞机数量。强大的反击部队在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越战越勇,到1942年1月初,苏军完全击溃了窜至莫斯科城下的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兵团,德军被迫后退100公里至250公里,从而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

当苏军发起反击时,正在受冻挨饿的德军不得不在没有足够冬季装备的条件下进行激烈的战斗,他们伤亡惨重,根本无力阻止苏军的攻势,防线到处出现危机并被迫撤退。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几天前,还准备乘坐第一辆坦克冲进莫斯科城,现在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并且准备将他的部队撤往库尔斯克-奥廖尔-勒尔一线作为德军的“冬季阵地”。

Ⅷ 德军是怎么对莫斯科发动进攻的

1941年10月上旬,德军知道列宁格勒是攻不下的。于是,集中了100万多人、1700多辆坦克和1900门大炮,在空军掩护下,又对莫斯科发动了猛攻。

斯大林又一次将这场关系苏联生死存亡大战的指挥棒交给了朱可夫。

Ⅸ 二战时莫斯科保卫战是谁指挥的德国人是怎样一败涂地的

莫斯科保卫战对二战的影响是十分大,在那个之前德军行动基本都是比较顺利的,那个时候基本整个欧洲大陆都在德军的铁蹄之下,那个时候德军的代言词就是不败,而这一次战斗的失败,导致德军不的败的神话给打破,并且奠定了二战的胜利的基础,因为,这次作战导致德军损失惨重,基本上全军覆没,以及导致了“巴巴罗萨”计划失败,以及德军引以为傲的闪电战也宣告失败,从而德国不得不进入持久战的的战略计划。



这一次双方都派出了最好的将领苏军派出了朱可夫元帅、华系列夫斯基元帅两位名将为首的指挥团,而德军方面派出了博克元帅和古德里安,可以说双方都已经派出了最好的将领到这场战斗中,因为这一战是决定了双方的国运,所以双方都派出了最好的将领,以便可以获得这次战斗的胜利。


接连的失败导致德军士气受到打击,而这个时候苏军组织大规模反击并且把德军打的连连后退,可以说是惨败而归。

阅读全文

与德国如何打莫斯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