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后的德国,是如何恢复国力和经济的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着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着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② 为什么二战后德国可以用那么快的速度重建
二战后不仅德国恢复的速度快,日本恢复的速度也很快。一个基本上被战争夷为平地的德国,可以快速的发展起来。其中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作用。
先谈一下内部原因
德国在二战前就是一流的帝国,虽然深陷一战的战争赔款之中,但是从来没有打倒这个民族。二战也可以说是因为一战战争赔款的压力而发起的反抗。一个这样的国家,其实就像一个创业失败的人,虽然失败了,但是再站起来也会比没有创过业的人容易。
德国经济能够在战后快速的发展,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全占。天时,正好是大战过后百废待兴之时,地利,夹在西方集团与苏联集团之间,双方为了在政治形态上的竞争,都在德国使力。人和,德国人的认真精神,德国的英明领导层,是德国经济起飞的保障。
③ 二战后德国人重建家园用了几年
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纳粹德国战败投降。由于战争的破坏,德国被打的千疮百孔,到处都是瓦砾废墟,国家青壮年大量战死,国民流离失所,德国人几乎陷入了绝望中。据说仅仅清理柏林的废墟就需要二十年。此外,德国还遭到了盟国和苏联的无情掠夺,同时背上了巨额的赔款,这让困顿中的德国雪上加霜。但就是在这种困境中,德国人并没有屈服,顽强的德国人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家的重建,重返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二战后德国已经被打废了,为何仍然能够重新崛起? 第一,虽然德国被战争打的千疮百孔,工业和基础设施损失严重,但德国的人才还在,德国高素质的国民还在,这是德国能够复兴的基础。早在一战前,德国就已经普及了全民教育,培养了数量庞大的科学家、技术工人等各行各业的精英。有句话叫“ ”科教兴国”,科学和教育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二战前,德国人包揽了大部分诺贝尔奖项,其科技和人才实力可见一斑。如果战后美苏不是掠夺了德国的人才和科技成果,两国未必会发展那么快。工厂和基础设施被打烂了可以重建,但人才的培养非常困难,只要人才还在,一个国家的复兴就有希望。人才可以说是德国在战后崛起的根本原因。这就像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足球队,虽然国家被打的千疮百孔,但队员水平并没有下降,只要给他们提供个足球场地稍加训练,他们仍然是一支劲旅,仍然能和中国这样的亚洲强队踢成平局。此外,德国人拥有非常强的韧性,他们对重建家园充满了渴望,他们无私的付出了很多,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对德国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举个例子,战后德国人没有木头生火,但没有人去砍树,他们仍然只会捡拾掉在地上的枯枝,德国到处仍然郁郁葱葱。如此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怎么会不能重新崛起。 第二,虽然德国在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掠夺,但这种破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军事领域。在西北,盟军攻击的目标多为军事目标,大部分民用工业其实受损并不严重。战后德国仍然保留着很强的工业生产能力,鲁塞海姆汽车厂、霍斯特联合化工厂、下萨克森州萨尔茨吉克冶金联合工厂等很多大型企业都没有遭到破坏。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一个小组上报告说:“ ”德国75%的工业安然无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容易恢复的。”由此可见,德国大部分工业设施还存在,仍然具备很强的生产能力。而战后美英等西方国家为了对抗苏联,他们并没有对西部的占领区也就是西德(联邦德国)进行疯狂的掠夺,反而是对西德进行了扶持。战后美国向联邦德国提供了130亿美元的援助,大大刺激了联邦德国的发展。实际上,到1950年,西德的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同时,虽然东德的破坏比西德要严重一些,但即使如此,东德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发展水平直追西德,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发达的国家。 第三,战后德国进行了广泛彻底的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建立了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一个优越的制度加上强大的工业和技术积累,再加上高素质的国民以及优良的发展环境,德国的经济腾飞成为了必然。同时,由于战后德国被强制实行非军事化,虽然军事力量被限制,但却客观的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因为德国可以把资金全都投入到经济建设上,全力发展经济,这也算是德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此外,由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刺激,德国工业和出口贸易直线上升,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后来,随着冷战形势日益紧张,德国被解除了军事限制,德国人很快补齐了军事的短板。如今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世界屈指可数的几个强国之一,除了政治地位,德国已经完成具备了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各项条件。所以德国一直嚷着让法国把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让给欧盟,借以利用欧盟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使得德国重返世界一流强国的行列
④ 德国中央银行的战后重建
面对德国的经济形势,美英法三国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开始协调各自的对德政策,并很快达成一致共识-稳定的欧洲需要稳定与繁荣的德国。由此,重建德国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而首要步骤是恢复德国被战争完全破坏的经济秩序。而德国经济恢复的前提,即为健全的货币秩序的重建,而从实际条件来看,建立一个健全的货币秩序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中央银行以及商业银行体系。基于此,从1946年开始,美、英、法三国在西部占领区内效仿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为德国设计了一个具有严格的组织机构的两级中央银行体系。该体系由西部占领区内各州法律上独立的州银行和1948年3月1日在法兰克福建立的德意志诸州银行组成。德意志诸州银行负责货币发行,政策协调,管理外汇等,州中央银行在其辖区内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两级架构中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中央银行理事会,它由行长、州中央银行行长、德意志诸州银行执行理事会总裁组成。理事会的职能是决定贴现政策和最低准备金政策,为公开市场政策和发布贷款指令制定指导原则。德意志诸州银行已经具有中央银行的的雏形。接着,1948年6月,德意志诸州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开始发行德国马克,以取代帝国马克,进行货币改革以重建德国的货币秩序。与1923年一战后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不同,1948的货币改革使德国经济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货币改革彻底抑制了通货膨胀,为恢复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稳定的货币条件。在此基础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为德国战后经济发展奇迹的发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德国人在经历了两次因中央银行听命于政府而导致灾难性后果之后,对中央银行必须享有独立性已不再有任何怀疑。另一方面,更由于1948年德意志诸州银行建立时,联邦德国作为一个国家尚未出现,这亦为央行独立于政府提供了客观环境。因此,德意志诸州银行从成立之初即独立于德国的政治机构之外,1951年后它又完全独立于盟国军事管理委员会。 德意志诸州银行领导下的两级中央银行体制,仅仅是盟国军管当局为推行货币改革而成立的过渡性机构,它本身是依据军管当局发布的命令组建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军管当局的法令无法被纳入联邦德国的法律体系之中,循此而建的德意志诸州银行亦因此而丧失了继续作为德国央行而存在的法律基础。因此,1949年联邦德国《基本法》以宪法的形式要求建立国家中央银行以取而代之。该法第88条规:联邦政府应当建立一个中央银行并且以德国的法律取代在那之前所实施的占领军法令。
⑤ 日本和德国是如何只用了二十年时间,从废墟中重生的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和德国,也算是过了一段苦日子。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城市一片废墟,大量的难民流离失所,失业人群大幅增加。曾经衣冠楚楚的白领们,甚至都沦落到在垃圾桶里找面包。他们正在为自己曾经的恶行付出代价。
当然,教育不能不提。在麦克阿瑟的改革下,日本教育模式被全盘美国化,其原本为天皇效忠,服从式的封建教育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为目的自由教育。而且日本还对于教育大力度扶持,从学校的硬件设施,到教学的软件升级。这保证了日本在后来发展过程中的人出储备支撑。
⑥ 为什么二战结束后德国能迅速重建
二战,一场人类的浩劫。德国作为邪恶做轴心之一,被盟军打败。整个国家,繁荣的大城市,被炸成废墟。战败后的德国,被一分为二,分为东德、西德。东德被苏联托管,西德对北约组织托管。整个国家的,大工厂、科研机构的资料和设备,被苏联和美国抢运回国。除此以外,美国还大量的引进德国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战后的德国能够迅速重建。得益于德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德国人对于教育非常重视,德国是第一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国家。实行全民教育。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德国兴起,职业教育。在德国,大学属于精英教育,除此以外,普通的学生一般都会选择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工厂直接对口,培养出专业的蓝领工人。
专业的蓝领工人,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优良,只是德国产品竞争力强,享誉世界。德国的汽车、相机、机械产品、机床,由于良好的品质,畅销全世界。德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特别是80年代东西德合并,德国完成统一之后,德国又成为了,欧洲的核心国家。
⑦ 德国一战战败后如何迅速再崛起又如何迅速走向二战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政治、军事上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依然是欧洲不可忽视的一个大国,拥有6000多万人口,其本身的经济发展潜力是巨大的!而且作为欧洲战略平衡的一个砝码,对美英今后利益,以及世界的整体战略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加上美英等战胜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利用德国的快速恢复,来遏制苏俄的膨胀,及法国独自称霸欧洲的野心,所以美英在一战后,开始紧锣密鼓的帮助德国的经济发展,并且以美国为主,英国为辅,一并向战败的德国,提供8亿马克的贷款,这些贷款帮助了德国向战胜国支付巨额的赔款,而这些战争赔款转了一圈,反而又回到了美英等国。
另外,美、英政府还鼓励美、英等民间资本积极涌向德国,这些资本在德国合理利用下,使德国工业生产趋于现代化,并很快的利用自身的先进科学技术,快速恢复了具有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军工体系,重工业尤其发展迅速。
美国向德国提供技术、装备、和石油,英国向德国提供金属、合金、生铁,有了原物料,有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国防工业,德国在战后,各方面的工作是突飞猛进,一路高歌。有了强大的经济、工业、军事上的保证,自身的底气也越来越大,德国也逐渐试图对凡尔赛合约给自身的不利和束缚加以调整和修改。
与此同时,德国在内政、军事上,更表现出卧薪尝胆的一面,它们重新调整军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装备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陆、海军,并着着手建立空军。并且德国秘密储存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官,随时作为扩充部队的中坚和骨干!
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膨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软硬件设施逐渐完备,战败的德国正在摆脱一战所留下的耻辱,极力扭转一战后所形成的丧权辱国的既定事实。
并且开始逐渐走上了一条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的霸权主义之路!
德国在二战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在战争后期之所以迅速覆灭,和包括战略等的内在因素和盟军方面的外在因素有很大关系。
战略战术的错误。战争后期的德军应采取守势,尽力保全有生力量,而不是固守一些不是十分必要的区域。但是德军在作战行动中,由于希特勒的指挥等其他因素,总是寄希望于守住一些所谓的重点区域,而因此丧失了宝贵的有生力量。而最终,其可用军队越来越少,最终走向失败。
石油等战略资源的损失。战争后期,包括像着名的普洛耶什蒂油田等已经不再属于德国,德国被迫开始使用煤化油的技术来提炼石油,而当时的德国坦克装甲车辆生产所需要的稀有金属也供应不足,使得其坦克等的装甲质量大幅下降,而这对于其军事工业的生产而言是极为致命的。
德国空军的覆灭。在二战后期,德国空军基本已经沦为一支存在性的空军,无论是在东线还是西线,盟军和苏军的空中力量几乎成了主宰性的力量,德国陆军的和党卫军等部队的作战,严重遭受敌方的空中威胁,并且损失极为巨大。而且德国的军事工业生产以及国民经济遭受了盟军战略轰炸的打击,而德国空军由于盟军打击而损失巨大,在占有数量质量优势的盟军航空兵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战争初期的德国军队,训练十分有素,而且各级指挥员的素质也相对较高,再配合较新的战略战术以及武器装备,占据一定优势,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较为巨大的战果。但是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这些宝贵的有生力量损失巨大,战争后期甚至未成年人乃至老年人也被纳入德军的作战序列之中。而很多甚至只是学会了使用步枪等这种最基础的训练,便被送上了战场,而这样的军队也是丝毫没有战斗力的。而德国空军更是出现了有飞机没有飞行员的局面,最终彻底被歼灭。
⑧ 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为何总能从战后快速崛起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不在德国,因此德国的工业基础设施基本保持完好,为其随后的经济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尽管德国经济遭受重创,但德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和活力依然存在,并保留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技术人才。因此,经济仍有快速复苏的能力。同时,根据《凡尔赛条约》,虽然德国的军队被严重裁减,但英国和法国等国并不太关心德国秘密发展自己的军队,认为德国只要不大力发展海军,就不会威胁其他国家的安全。
2.德国没有违反凡尔赛条约,军队人数没有超过10万,但这10万人是德国军队的精髓,每个士兵都是按照军官的标准训练的,只要有需要,德国可以将军队人数扩大到100多万。在英国和美国的道斯计划的支持下,德国经济复苏鉴于德国无力偿还战争中的巨额赔款,英美等国于1924年制定了解决赔款的“道斯计划”,试图借此机会利用德国经济的复苏,确保德国支付赔款。
⑨ 德国经过二战后,怎么又重新崛起的
战后被分裂成东德跟西德 东德在苏联的控制下经济发展畸形 而西德战后在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同时被限制发展军事实力 得以把重力发展在经济上 这也跟德国人的性格有关 德国人做事比较严谨认真。
⑩ 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其战后经济是怎样一点点恢复的
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主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战后经济恢复的,国内采取的措施包括:推行民主政治、发展科技和教育、采取比较宽松的人口政策;国际方面包括:倡导积极的外交政策、争取国际援助等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结束于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据史料调查统计,战争中共伤亡9000万余人,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各国经济百废待兴。其中德国和日本是战败国。他们是怎样恢复国民经济的呢?具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