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文学进步有什么意义

德国文学进步有什么意义

发布时间:2022-06-26 00:05:50

A. 狂飙突进运动在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狂飙突进的领袖、文艺理论家海尔德尔提出的“天才不须规律”的口号,成了他们共同的信条。这场运动,实质上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腐朽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次有力冲击。

狂飙突进运动反封建的旗帜是鲜明的,激情是高涨的,在推动德国新文学发展方面的历史功绩也是应该肯定的。


(1)德国文学进步有什么意义扩展阅读:

狂飙突进运动的象征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它得名于德国剧作家克林格尔在1776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剧《狂飙突进》。此剧宣扬反抗精神,剧中的青年主人公维尔德这样说:“让我们发狂大闹,使感情冲动,好像狂风中屋顶上的风标”。

狂飙突进运动的起源

18世纪的德国,有一批初登文坛具有反抗封建专制斗争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与鼓动,想在落后的德国掀起一场风暴,要求自己象狂飙一样冲破社会的黑暗,因而组织了一个同名的社团。

他们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要求摆脱封建传统偏见的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呼喊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倡导的”返归自然"的观点相呼应。

B. 德国文学的进步的意义

戈特舍德的主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到了40年代,首先是瑞士人博德默和布赖丁格向他提出挑战。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内部的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以法国的高乃依和拉辛为榜样,还是以英国的弥尔顿为榜样。从这一争论可以看出启蒙运动迅速前进的步伐,但同时也说明当时的德国文学尚缺乏民族内容。
反对戈特舍德的还有他的学生即“不来梅杂志同人”。他们于1744年在不来梅创办了月刊《理智和机智的娱乐新论》,这标志着启蒙运动的新发展。为月刊撰稿的重要作家有拉伯纳、盖勒特和约翰.埃利阿斯.施莱格尔等,他们在寓言和戏剧创作方面作出了贡献。不过,早期启蒙运动最主要的成就不在戏剧,而在诗歌。金特是18世纪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标志着17世纪文学向18世纪文学的过渡,为诗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克洛卜施托克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感情真挚,富于激情,形像生动,韵调优美,对“狂突进”诗人有很大影响。
维兰德是启蒙运动的着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阿迦通的故事》(1766~1767)是德国最初的教育小说,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的人”的理想。不过,他一生也不得不依仗宫廷谋生,他的这种遭遇可以说是18世纪德国作家的共同命运。莱辛毕生为作家独立的生活地位而斗争,结果仍然失败。莱辛令人钦佩之外在于他从不把自己的作品作为博取主人欢心的贡品。莱辛一生写了大量着作,剧本《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爱米丽雅.伽洛蒂》(1772)和《智者纳旦》(1779)以及理论着作《拉奥孔,或论画与诗的界限》(1766)和《汉堡剧评》(1767~1769)等,都是举世闻名的作品。莱辛是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同时对现实主义的文学(特别是戏剧)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法国,启蒙运动的革命思想直接转变为革命行动,而德国启蒙运动的进步思想则继续在远离现实政治斗争的纯精神领域中发展。
狂突进 18世纪70年代,一批青年作家发动了“文学革命”,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狂飙突进”运动。这个运动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是资产阶级进步文学向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最初是哈曼对早期启蒙主义者片面强调理性提出了异议,强调感情的力量。哈曼的思想影响了赫尔德,而赫尔德又净化和提高了哈曼的思想,并发展成为自己的思想体系。歌德接受了赫尔德的思想,经过自己的加工和提高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和理论着作中,从而影响了几乎所有的狂飙突进作家。如果说歌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旗手,那么赫尔德是这个运动实际的精神领袖。
歌德与赫尔德于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相见,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1773年歌德发表的《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是狂飙突进的第一部代表作。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使歌德不仅蜚声国内,而且引起欧洲的广泛注意,成为德国文学中第一部产生世界影响的作品。
在歌德的影响下,他的朋友克林格、瓦格纳、伦茨等在戏剧创作方面崭露头角,莱辛称他们为“歌德派”。生活在暴君卡尔·欧根公爵统治下的舒巴特、席勒等人也在德国的南方向封建制度宣战。1770年,博伊在格廷根创办《格廷根文艺年鉴》杂志,吸引了一批青年作家,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人们称他们为“格廷根林苑派”,其中重要作家有福斯、赫尔蒂、毕尔格、格京、米勒等。
与启蒙主义作家不同,对狂突进作家来说,重要的已经不是一般地提倡美德,而是要求人能得到自由发展,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他们不再抽象地反对不道德,而是反对一切束缚和妨碍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和道德观念。这些思想在歌德这个时期的着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伦茨、瓦格纳、毕尔格、舒巴特和福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现实社会问题,对封建势力的残暴、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市民遭受不公正待遇提出了控诉。席勒的《强盗》(1781)公开向社会宣战,他的《阴谋与爱情》(1783)把市民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直接对抗当作戏剧冲突。

C. 近代德国文学是什么

18世纪市民文学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同时在英、法等国的影响下,德国兴起了启蒙运动,其代表人物为莱辛,从此德国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学。70年代又产生狂飙突进运动,它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专制的倾向。青年歌德和席勒均是这一运动的杰出代表。

法国大革命后,德国产生了浪漫派文学及以歌德和席勒合作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它们在思想意识及创作风格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它们均反映了对德国现状的不满情绪。歌德和席勒合作的10年(1794~1805),在德国文学史上被称为文学的“古典时期”。

19世纪初叶,德国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在贫穷落后的德国,哲学家和诗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创造资产阶级的理想图像,例如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歌德、席勒的“古典”主义文学和一些浪漫主义者的梦幻,以及贝多芬的音乐等,基本上都是这样。

这一时期的哲学和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康德企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互相敌对的世界观,在他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的同时,又宣称这个客观世界是不能认识的,可能认识的只是现象世界。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以及他对天才、自由、艺术即游戏之类的概念的阐述,替浪漫主义运动奠定了哲学基础。他把艺术和审美活动看作自然界的必然王国和精神界的自由王国二者之间的桥梁,这一思想对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也起了影响。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曾对此加以发挥。费希特摈弃了康德的理论,把“非我”看作“自我”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他的极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也成为浪漫主义的理论依据。黑格尔则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之大成,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绝对理念的“另一体”或自身发展的结果,他发扬了康德以来德国哲学的辩证思想,在哲学和艺术理论中都建立了历史发展观念。谢林则宣扬自然和精神、客体和主体在“绝对”中的统一。他说,自然是看得见的精神,精神是看不见的自然。这种哲学对浪漫主义运动有很大影响。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不同于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更不同于德国启蒙文学初期高特舍特所倡导的对法国古典文学形式的模仿。它是在德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18世纪80年代,歌德和席勒先后脱离了狂飙突进时期,在法国革命前后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逐渐形成了他们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他们认为人类历史在不断发展,日益接近所谓人道主义的理想,他们企图培养完整的、和谐的人。他们的人道主义理想承袭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统,但是削弱了后者的反宗教、反封建的内容,而提倡以宽容和妥协来解决情感和理智、自由和法则、个人和社会的矛盾。他们在创作方法上强调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合;在艺术上要求形式完整、语言纯洁。他们接受了温克尔曼用以概括希腊艺术特点的“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大”的看法,把希腊艺术作为典范,同时也从民间文学里吸取养分。但他们回避革命,不想通过社会和政治的变革来改造人,只想用抽象的理想来教育人,甚至企图在“和谐”中维持旧的社会秩序。这种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他们所谓的“人类”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人,所追求的自我完成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虽然反映出德国资产阶级的弱点,但它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向前看的,它在艺术上有很大的成就。与此相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多数是消极的、向后看的,甚至是病态的。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开始于18世纪90年代,结束于19世纪30年代。

当“古典”主义主要只能由歌德和席勒这两个名字来代表时,浪漫主义则拥有大量的作家和诗人。早期的浪漫主义者除诺瓦利斯出身贵族外,史雷格尔兄弟、蒂克等都是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对法国革命曾一度表示欢迎,随后由于对法国革命暴力的恐惧和厌恶,才否定现实,向后退却。他们缅怀过去,歌颂封建的、教会的中古时代。他们标榜要创造一种“新”的文艺,实际上这是一种反动的文艺。他们继承了狂飙突进运动崇尚情感、不受理性约束的方面。却丧失了狂飙突进文学中那种战斗的、反封建的精神。在艺术上,同启蒙时期文学相反,他们混淆文学艺术种类的界限;同“古典”主义文学相反,他们的作品形式是散漫的,语言是模糊的,甚至是怪诞的。他们写出大量作品,艺术上的成就却很有限,政治上则越来越趋向反动,标志着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投降。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已经是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颓废文学的“先驱”了。

在拿破仑占领德国的时期,德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爱国情绪高涨,涌现出一些爱国诗人如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1769~1860)、台奥多尔·克尔纳尔(1791~1813)等,他们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反抗法国侵略,他们的思想中含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成分。

时势所趋,一些较晚的浪漫主义者在他们创作辞藻华丽、充满怀古情调的作品的同时,也不能不考虑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他们中间,有人写出爱国诗歌,有人挖掘中古时代的文学遗产,有人搜集和整理了民间童话和民歌。也有个别作家在反对市侩习气、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作品中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因素。此外,浪漫主义者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方面也有过卓越的成绩。这可以说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对德国文学做出的带有积极性的贡献。

维也纳会议以后,德国封建势力非常猖獗,浪漫主义文学内容更为空虚,不少的浪漫主义者美化封建贵族和天主教教会,给腐朽的封建制度穿上妖冶的服装,他们成为反动统治者的文化助手。

这期间老年的歌德却密切注意欧洲先进国家的进步事物,继续进行创作。他反对文学中一切神秘的、宗教的、蒙昧主义的倾向,不断地批判浪漫主义脱离现实和敌视人生。他说,“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态的。”但他晚年的作品,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不能说纯粹是“古典”主义的,其中含有不少积极浪漫主义的成分。

与此同时,青年海涅已经写出清新生动的抒情诗和尖锐地讽刺德国落后现象的散文,预示德国文学一个新时代将要来临。他的创作本来是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开始的,但他后来却“用鞭笞答谢了老师”。

D. 德国文化很有意义,如何更深地了解它

在我看来,德国文化最有意义的地方就是他的哲学。而所谓的哲学,就是关于如何看待世界和怎样和这个世界打交道。

因此,要想了解德国文化,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还是要系统地了解德国哲学。比如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基本奠定了德国文化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对德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上述几个人的那些哲学巨着,就不得不有所涉猎。如果看原着觉得太过深邃难懂,不妨看看简易读本,比如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的部分着作。

E. 德国文学的重要地位

民间故事书在16世纪市民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前身是民间笑话。笑话故事松散,而民间故事书则已经是围绕一个人或一件事来安排故事情节,初步具有了小说的结构。《梯尔.欧伦施皮格尔》、《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和《希尔德市民故事集》是最着名的故事书。尤其是《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仅在当时深为人们所喜爱,后来也一直在民间流传,而且它还是后世许多作家取材的一个源泉。
17世纪文学 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使德国经济凋敝,国家分裂,领主专制进一步巩固。这种形势大大阻碍了市民文学的发展。大多数市民出身的作家,不是继承和发展16世纪市民文学的传统,而是依附宫廷,为王公服务。他们一味摹仿外国,玩弄形式游戏,形成了所谓的“巴罗克”风格。这种宫廷文学统治了整个17世纪的文坛,而且延续到了18世纪上半叶。
17世纪的德国文学也有不少成就。马丁.奥皮茨致力于建立新的诗歌形式,他的《德国诗论》(1624)是德国文学中第一部有影响的文艺理论着作。他还积极支持诗人和学者为纯洁德语而建立的“语言学会”的活动。弗莱明、洛高和格吕菲乌斯的诗歌标志着市民文学的新发展,而格吕菲乌斯的十四行诗和颂歌是这一发展的顶峰。
小说家格里美豪森、莫舍罗施和贝尔的作品,跟当时流行的宫廷小说不同,受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启发,大多取材于笑话和民间故事书。格里美豪森的《痴儿历险记》(1668)是17世纪德国文学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它发展了12和13世纪宫廷史诗以一个人为中心的写作手法,开日后所谓“发展小说”的先河。在戏剧创作方面,重要的作家有格吕菲乌斯和韦泽。

F. 德国文学的美学思想方面

狂飚突进作家不再认为道德教育是艺术的目的,他们要求艺术作品反映生活真实,特别是作家本身的真实感情。他们认为,艺术作品应象民间文学那样自然、朴实,反映普通人民的要求。他们大力推崇莎士比亚,十分注重民间文学。民歌成为许多诗人学习的榜样,在这时期产生了一批德国文学中最优美的诗篇。
由于18世纪的德国并不具备进行政治革命的客观社会条件,更不存在实际的革命运动,因而狂飚突进始终是一场文学运动,它的范围仅限于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进入18世纪80年代,这场热闹一时的运动就渐渐衰退,德国文学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同时,德国文学开始向古典文学时期过渡。古典文学把启蒙运动和70年代的文学革命提高到新的阶段。海涅说,这是德国诗人和思想家在思想上进行的一场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初期,德国几乎所有作家,甚至包括后来浪漫派的首领施莱格尔兄弟,都为之欢欣鼓舞。但是,等到雅各宾党人执政,用革命暴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即革命由不流血的阶段进入流血阶段的时候,德国作家的政治态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分野。福尔斯特、索伊默等少数作家完全支持雅各宾党人的革命专政,并希望在德国也进行一场法国式的革命;相反,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的浪漫派作家则完全否定法国大革命,走上了怀古复旧的道路。 上所说的“古典文学时期”,严格地说,时间只有10年,即1794年歌德与席勒合作到1805年席勒逝世。参加的人也只有歌德和席勒两人。这个时期另外两位作家荷尔德林和让.保尔虽然都对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但他们与歌德、席勒并无多少直接关系。因此,所谓“古典文学”既不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文学运动,也称不上是一个文学流派。但是,就在这10年当中,歌德和席勒完成了奠定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重要地位的光辉作品。如席勒的剧本《华伦斯坦》(1800)、《奥尔良的姑娘》(1801)、《威廉.退尔》(1804)和美学着作《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1796),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和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8)。此外,他们还写了大量的诗歌,特别是叙事谣曲。席勒逝世以后,歌德在生命的最后20余年又写了包括《浮士德》(第二部)在内的一批光辉巨着。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手稿 从戈特舍德到歌德,德国文学是沿着启蒙运动开辟的道路向前发展的。但到18世纪末德国文学中出现了反启蒙运动思想的潮流,这就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这一运动不是在古典文学之后出现,而是与它并行发展。1796年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来到耶拿,1798年与他的弟弟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一起在柏林出版了《雅典娜神殿》,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文学史上称为“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浪漫派”。除了施莱格尔兄弟,重要的作家有蒂克、诺瓦利斯、瓦肯罗德等。他们的基本倾向是怀古遁世,重视童话和传奇。
1802年以后,早期浪漫派逐渐解体。拿破仑对德国的军事占领,使大部分知识分子热心于政治。象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亚当.米勒等早期浪漫派作家在政治上公开走向反动;一批青年浪漫派作家出于对民族前途的关注,想起了人民和民族传统,他们在海得尔堡形成了新的中心,文学史上称为“晚期浪漫派”,或“海得尔堡浪漫派”。他们采集民歌,发掘久已被人忽视的文化遗产。布伦坦诺和阿尔尼姆收集加工整理出民歌《男童的神奇号角》(1806~1808),格勒斯编辑了《德国民间故事书》(1807)。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当推格林兄弟,他们不仅发现了许多德国文学中的重要文献(如《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而且整理加工了闻名世界的童话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在创作方面,成就最大的是艾兴多尔夫。 的另一个分支是“施瓦本诗派”,乌兰德和豪夫是这一流派的重要代表。不过,乌兰德与其他人不同,他是一个民主主义者。
霍夫曼、克莱斯特、沙米索一般也算作浪漫派作家,但他们与上述各个派别都无直接联系。霍夫曼是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小查克斯》(1819)、《跳蚤师傅》(1822)、《堂兄弟的屋隅之窗》(1822)等。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神话世界的向往,他把现实与离奇荒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还发展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轻快的讽刺,对19世纪德语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克莱斯特的喜剧《破瓮记》(1808)、中篇小说《米夏埃尔.科尔哈斯》(1810)以及轶事作品都是德国文学中的佳作,但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说明德国文学已处于转折的前夕。以莱辛、歌德为代表的广义上的启蒙运动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行将结束,即将到来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在这种形势下,要想真正把握社会矛盾,就得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从这个角度看,沙米索是浪漫派向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文学过渡的一个代表,而海涅则是完成了这一个过渡并达到新高度的伟大作家。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文学 1832年歌德逝世,海涅认为这是“艺术时期”的结束。海涅这一观点既说明了将近一百年德国文学大发展的特征,又正确划分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德国文学在1830年左右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转折的直接原因是法国的七月革命。在七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进行实际的准备,资产阶级反对派空前积极,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尤为活跃。他们把文学创作直接用于政治鼓动。伯尔纳是当时最为激进、声望最高的一位作家。
除了伯尔纳,30年代初还出现一个名为“青年德意志”的松散的进步作家团体。它的文学纲领是由温巴尔格宣布,他认为文学艺术依存于社会政治生活,因而必须对后者产生积极影响。“青年德意志”作家努力创造一种具有鼓动力的社会批判文学。可是,由于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是抽象的,对艺术的理解是片面的,因而他们只能把自己所宣传的主张同他们所描写的人和事生硬地凑合在一起。文学史上称这种文学为“倾向文学”。
古茨科、劳伯、蒙特等是“青年德意志”的重要作家。不过,不论是他们,还是伯尔纳,在创作方面都无多大成就。30年代有贡献的作家是在“青年德意志”之外的伊默尔曼、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和默里克。 下半叶的文学 1848年革命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受到严重的挫折。这个时期的文学中反民主和反理性的倾向明显增强,回避重大现实问题、热衷于描写身边琐事和田园风光等非政治倾向盛极一时。到了60年代以后,社会批判的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但总的来说并没有达到海涅的高度。
德国文学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叔本华影响的变化。叔本华的主要着作是在1848年以前出版的,那时并无多少人问津。而1848年革命失败后,叔本华一下子成了一位时髦哲学家,他的反理性的神秘主义思想成为居统治地位的思想潮流。在叔本华思想的影响下,象瓦格纳这样一位本来是反封建的民主主义作家和音乐家,在1848年以后也否定生活,反对进步。黑贝尔在1848年以前就不是一个革命者,而1848年以后他的作品中悲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更为明显,甚至发展为维护封建阶级的国家政权。到了70年代德国统一以后,德国文学中这种反民主倾向更发展成为公开为普鲁士辩护的卫道文学和宣扬日耳曼精神的沙文主义文学。盖贝尔的诗颂扬普鲁士统一德国的“业绩”,达恩的《罗马大战》(1876)则宣扬日耳曼人是优等种族的反动理论。
这个时期的德国文学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当时公认的所谓“伟大”作家,在艺术上并无多大成就。盖贝尔被誉为“伟大”诗人,但他的诗纯属摹仿古典诗歌的拙劣之作;海泽的中篇小说拥有大量的读者,写的都是一些投合小市民趣昧的故事;弗赖塔格的长篇小说据说是“杰作”,写的不外是老实人如何发财致富之类的故事。在这些所谓“名作”的带动下,形形色色庸俗无聊的作品就大量出现。
上面这些倾向,在坚持人道主义理想的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中也有反映。他们回避时代的重大问题,幻想在狭小的范围内维护自己的理想;他们没有面向整个民族,而是着眼于故乡的风土人情;他们不是描写急风暴雨式的社会冲突,而是欣赏幽静和谐的田园生活;他们不是象海涅那样用剑和火去同丑恶的现实斗争,而是以轻松的幽默来表现自己在这丑恶的现实之中所保持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他们也触及社会问题,但是在70年代以前他们对社会的批判十分无力。拉贝的作品表现了他对德国社会中的阴暗、落后、腐败和残暴的愤慨,但是就在他的着名的三部曲里也看不到有任何斗争。施托姆的诗歌和小说中有许多优美的篇章,也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但给人的印象是寂寞孤独和无能为力。
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社会批判文学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冯塔纳的出现就是这一发展的具体表现。这位作家在短期内完成了许多部长篇小说,他的小说有较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人物形像生动典型,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力量还不能与瑞士作家凯勒相比。瑞士富有民主传统,而凯勒又与这一民主传统保持密切联系,因而凯勒在以瑞士为背景的作品中就避免了德国作家(包括冯塔纳)的局限。他的中篇小说是德语文学中的名篇,他的长篇小说《绿衣亨利》完全有理由列入世界名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文学 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空前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社会民主党威信剧增,德国成了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革命形势的高涨使老一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进一步看清了各种社会矛盾,从而增强了作品中社会批判的因素。冯塔纳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但是革命高潮对文学更为直接的影响是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象在德国历史上常见到的那样,革命高潮来到时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显得最为革命。他们提出要同一切传统(不管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决裂。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大多是青年学生,他们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自认为站在工人一边,拥护社会主义。他们要改造世界,革新文学,创造全新的“现代文学”。1884年出版的诗集《现代诗人的性格》是自然主义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85年康拉德在慕尼黑创办的杂志《社会──关于文学、艺术和公众生活的现实主义周刊》和1887年贝尔格和哈尔特兄弟在柏林创办的《突破》杂志是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两个中心。自然主义的理论代表是霍尔茨。豪普特曼的《日出之前》(1889)是自然主义的代表作,而他的《织工》(1892)和《獭皮》(1893)则已离开自然主义的原则,成为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到90年代中期,自然主义的文学运动就渐渐销声匿迹。当年显得十分革命的作家随着革命高潮的过去都离开了革命立场,有的甚至走向反动。在艺术上,他们不仅抛弃了“革新”整个文学的宏愿,而且加入了世纪末形形色色的文学流派。 德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文学上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各种主义,如印象主义,新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等。它们的代表作家有戴默尔、李利恩克龙、恩斯特、格奥尔格、胡赫、闵希豪森、里尔克等。
这些新的文学流派(有的文学史家统称为“颓废派”)与尼采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使它固有的矛盾充分暴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样纷纭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感到困惑不解,因而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批判”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指南。另外,资本主义的发展还造成了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群众的隔绝,那些不愿把作品当作商品来推销的艺术家就躲入“象牙之塔”,觉得自己是不能被人了解的“人类的精华”,而尼采的“超人”哲学就为这种思想情绪提供了理论根据。20世纪初期的作家程度不同地都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
格奥尔格是这种“为艺术而艺术”文学潮流的重要作家。他反对自然主义,也反对现实主义;他提倡“新艺术”,即“纯艺术”。他通过所创办的《艺术之页》杂志吸引了大批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人们统称他们为“格奥尔格派”。奥地利诗人霍夫曼斯塔尔曾一度是“格奥尔格派”的一位着名作家。
里尔克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他与“格奥尔格派”有一定联系,但又有所区别。他在现实中感到孤独痛苦,希望现实能有所改变,因而他并没有象格奥尔格那样完全逃向远离现实的纯艺术的虚幻世界中去。
与“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潮流并行发展的是现实主义文学,主要代表是亨利希.曼、托马斯.曼和海塞。另外,凯勒曼、弗兰克等也属于此列。亨利希.曼对丑恶的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的《臣仆》(1914)对威廉帝国统治者们的感情和思想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描写了宗法市民阶级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形势下没落的命运,但他对此并不是惋惜哀叹,而是努力探求复兴人道主义和争取人类进步的可能。海塞的主人公虽然在生活中受挫后大多逃向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原来的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1945年的文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随后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战后时局动荡,德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壮大发展。1933年希特勒取得政权,接着是法西斯统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把一部分资产阶级作家推出了“象牙之塔”,在现实的阶级斗争中逐步分化。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就出现了名为“表现主义”的文学运动。一批青年作家(海姆、特拉克尔、韦尔弗、贝希尔、沃尔夫、托勒尔、贝恩等)预感到即将来临的灾祸,想通过精神和意志的力量避免灾祸,并进而“改造”整个世界。在战后群众革命的风暴中,表现主义作家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贝希尔、沃尔夫等逐渐发展成为无产阶级作家,以戈特弗里德.贝恩为代表的右翼后来成为无政府主义者。另外象托勒尔、哈岑克莱弗,甚至凯泽都程度不同地倾向革命。其他的资产阶级作家,如亨利希.曼、托马斯.曼、阿诺尔德.茨韦格、法拉达、福伊希特万格、弗兰克、米萨姆、楚克迈耶、凯斯特纳、德布林、雷马克、凯勒曼等,也有的拥护革命或同情革命,有的至少不反对革命。但是,由于世界观的原因,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是抽象的。他们常常把个人与集体、人道与暴力、理想与现实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他们对革命的同情或者支持,往往是抽象的或只是暂时的。
在这些作家中,政治上最进步的是亨利希.曼,在艺术上成就最大的是托马斯.曼。托马斯.曼的作品内容深刻,形式讲究,他可说是资产阶级进步文学从莱辛到海涅再经过近百年的曲折发展之后又一个伟大的代表人物。
这个时期德国文学更为重要的成就,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壮大发展。早在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已经萌发,并产生了韦尔特这样的诗人。到了19世纪后期,无产阶级文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奥多尔夫、瓦尔特.哈岑克莱弗、明娜.考茨基以及施韦策等一批作家,但他们在艺术上的成就还不足以与资产阶级作家相抗衡,他们的活动和影响还极为有限,因而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学运动。20世纪20年代以后,情形就大不相同。第一,它拥有数目众多的作家。1928年成立的“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到1932年拥有 500名会员,全国有23个地方组织。第二,它的作家队伍中拥有一批优秀作家,如贝希尔、西格斯、魏纳特、基施、沃尔夫、雷恩、布雷德尔、马尔希维查、沙勒、格伦贝格以及布莱希特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现实的阶级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艺术上也是成功的。象沃尔夫的戏剧,魏纳特的政治讽刺诗,布雷德尔的小说和基施的报告文学,都是有相当水平的作品;而贝希尔的诗歌和西格斯的小说可以当之无愧地归于世界名着之列,布莱希特的剧作和他独创的“叙事剧”理论使他成为公认的20世纪最有影响的戏剧家之一。
1933年希特勒取得政权,大部分无产阶级作家和进步的资产阶级作家被迫流亡国外。面对共同的敌人,这两部分作家结成联盟,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反法西斯文学,又称“流亡文学”。反法西斯文学不仅是以格林和容格尔为代表的沙文主义法西斯文学的对立物,而且代表了德意志民族的希望。不论是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还是布莱希特、西格斯和贝希尔,正是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创作出他们的优秀作品。如亨利希.曼的历史小说《亨利四世》(1935~1938),托马斯.曼的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1933~1943)、《洛蒂在魏玛》(1939)和《浮士德博士》(1947),布莱希特的剧本《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和《伽利略传》(1947),西格斯的小说《第七个十字架》(1942)以及贝希尔最优秀的诗歌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因此,如果说法西斯统治时期是德国历史上黑暗野蛮的时代,那么这个时期的德国“流亡文学”则是光辉灿烂,硕果累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尽管由于法西斯统治和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的曲折,它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并没有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德国文学流派纷繁,风格各异,但就其本质来说仍是世纪转折以来的各种文艺倾向的继续和发展。

G.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文学是什么

德国在16世纪是封建统治下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政治上是分裂的,经济力量是分散的,但是资本主义因素在个别城市中有所发展。

罗马天主教会、神圣罗马帝国王权和封建诸侯对人民进行重重剥削,使农民、城市平民直到部分小贵族都对现存制度感到不满。宗教改革和农民起义标志着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冲击。宗教改革在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16世纪20、30年代,路德派新教已传入北欧以及英、法、波兰等国。德国的民族感情在这一世纪的革命高潮中觉醒起来。德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延续数十年之久,他们“所怀抱的理想和计划,常常使他们的后代为之惊惧,”但最后遭到诸侯们残酷的镇压。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人文主义者反教会、争取思想自由的作品,宗教改革和农民起义中富有战斗性的政论文和从中古时期发展来的民间文学。

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多半在各大学的学者中间传布,它代表早期资产阶级想从中古的蒙昧主义和经院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要求。

着名的人文主义者约翰·赖希林(1455~1522)编纂了《蒙昧者书简》(1515),这些书简,在罗马讽刺诗人的影响下,借蒙昧的神学家的口吻,模拟他们拙劣的拉丁文,揭露经院学者和僧侣们的狭隘无知以及教会的道德败坏。

德西德利乌斯·埃拉斯慕斯(1466~1536)生于尼德兰的鹿特丹,是一个着名的语言学家,学识渊博,先后旅居法、英、德、意、瑞士各国,和莫尔友善。他的着名文学讽刺作品、用拉丁文写的《愚蠢颂》(1509),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观点出发,通过“愚蠢”这个人物的自白,揭露僧侣的虚伪愚昧,批判诸侯争权夺利的战争,嘲讽迷信,肯定现世生活。这些人文主义者的着作具有积极意义,但他们用拉丁文写作,和人民有相当大的距离。

最富有战斗性的人文主义者是乌利希·封·胡登(1488~1523),他参加过济金根的骑士起义,是《蒙昧者书简》第2部(1517)的主要撰稿人。

《书简》第2部比第一部词锋更为锐利,给教会以毫不容情的抨击。他也用德语写诗,表达自己鲜明的战斗立场。他模仿琉善写作《对话录》,并把其中最主要的几篇从拉丁文译成德语,有两篇通过作者和“热病”的对话表示出对自己民族的热爱,涉及当时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重大问题。他以文学为武器,反对诸侯的分裂统治和罗马天主教会对德国人民的压迫,努力唤起人民的民族意识。

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他在1517年宣布宗教改革纲领,1520年写成《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反对教皇干涉王权,呼吁德意志教会摆脱罗马教皇种种不合理的控制,并提出一系列反对天主教教义的主张,要求组织新教。从1517年~1533年,他根据人文主义学者对古代语言研究的成果,采用人民语言,把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成德语。他的《圣经》翻译使农民和平民能够援引《圣经》中的章句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辩护,并对于促进德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发生重大影响。他写了许多赞美诗、论争性散文和寓言,最流行的一首赞美诗是《我们的上帝是一座坚固的堡垒》(1525)。“路德不但扫清了教会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而且也扫清了德国语言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创造了现代德国散文,并且撰作了成为16世纪《马赛曲》的充满胜利信心的赞美诗的词和曲。”但是路德逐渐和诸侯妥协,背叛了人民。

把人民的宗教改革进行到底、彻底反对封建统治的是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托马斯·闵采尔(1490?~1525)。闵采尔以牧师的身份,在宗教外衣下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于1525年失败被杀害。他倡导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要求平均分配财富,在宗教问题上他已不局限于抨击天主教的一切主要论点,而是更进一步抨击基督教的一切主要论点,接近于后来的泛神论和唯理主义。他的《对诸侯讲道》(1524)号召萨克森的诸侯反对天主教,而他的《公开驳斥不忠实世界的错误信仰》则进一步抨击封建统治者。他在他的《论据充分的辩护词》里把路德称为“维登堡的行尸走肉”,宣告与路德断然决裂。1525年他发布《致阿尔斯特德人民书》,号召城市贫民与农民联合起来,举行起义。这些文件论证充足,热情充沛,是用火热、锋利的语言写成的,是德国最早的优秀的革命宣传文字。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一时期民间文学极为繁荣。因为新兴市民阶层需要文化生活,而印刷术的普遍使用提供了满足这一需要的条件。中古晚期流行的小故事和“笑话”大大发展,不少“笑话”收集成册。民间故事书也风行一时,或取材于中古传说,或取材于东方和南方国家的故事,良莠不齐。其中意义较大、能反映时代生活的有《梯尔·厄伦史皮格尔》(1515)。

书中主人公厄伦史皮格尔是一个农民,作品通过他把许多民间故事和笑话串联在一起。有的故事写手工业行会师傅受到厄伦史皮格尔的愚弄;有的写厄伦史皮格尔以农民的机智战胜了统治阶级,或对教会进行批评。例如故事之一叙述厄伦史皮格尔被一个伯爵雇佣为守塔人,因为伯爵苛待他,使他常常挨饿,他便使出妙计,捉弄伯爵,伯爵责问他为什么这样作,他答道:“谁挨饿受罪,谁就会想出一些计谋来。”

这部作品反映了农民在革命前夕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宗教改革的要求。另一部民间故事书是《浮士德博士的生平》(1587)。浮士德实有其人,出生于15世纪末的德国,传说他通晓天文地理,懂得魔术,死于1540年。故事书叙述浮士德和魔鬼订约,把肉体和灵魂卖给魔鬼,魔鬼答应为他服务24年,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他和魔鬼上天入地,纵论天文地理,并追求人生享乐。

作者虽然站在宗教立场反对浮士德,但从浮士德的言行里也反映出文艺复兴时代探索宇宙奥秘、追求知识的冒险精神,因而引起人民广泛的兴趣。同时代英国作家马娄和后来歌德都以浮士德为题材,写出他们的名着。

这一时期来自社会下层的一个多产作家是汉斯·萨克斯(1494~1576)。他是个鞋匠,主要的成就是戏剧与诗歌。他提高了手工艺人的诗歌,把中古的宗教戏剧发展为反映人民生活的讽刺戏剧。这些戏剧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描写的对象有市民、农民、奴仆、骑士、流浪汉等。他的作品,形象生动,语言通俗幽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为当时人民所喜爱。但是他反映的生活面狭窄,对现存社会制度表示满足,局限于投合市民阶层的趣味。

宗教改革的不彻底,农民革命的失败,加强了德国的分裂。这一世纪德国没有能产生像英国、法国、西班牙那样杰出的民族文学,但是在这动荡的时代,德国文学是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其接近人民群众,具有现实主义因素。

H. “狂飙突进”运动在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历时十五年。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全国性的一次文学运动,也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长与继续。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都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得到发展与加强。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它得名于剧作家克林格尔在一七七六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剧。此剧宣扬反抗精神,剧中的青年主人公维尔德这样说:"让我们发狂大闹,使感情冲动,好象狂风中屋顶上的风标。"当时的德国,有一批初登文坛具有反抗封建专制斗争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与鼓动,想在落后的德国掀起一场风暴,要求自己象狂飘一样冲破社会的黑暗,因而组织一个同名的社团。他们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要求摆脱封建传统偏见的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呼喊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倡导的"返归自然"的观点相呼应。狂飙突进的领袖、文艺理论家海尔德尔提出的"天才不须规律"的口号,成了他们共同的信条。这场运动,实质上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腐朽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次有力冲击。虽然它来势凶猛,但不深入持久,犹如昙花一现,瞬即消逝。因为狂飘突进运动的参加者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他们的反抗往往流于无政府的暴乱情绪。由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这个运动没有能够发展成为政治革命。他们提出的一些改革社会的要求,都未能改变当时的客观现实,而只限于呼唤反抗封建意识的范畴。而且狂飘突进的参加者也含有远离人民群众,好高骛远,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因素。尽管这样,他们反封建的旗帜是鲜明的,激情是高涨的,在推动德回新文学发展方面的历史功绩也是应该暂定的.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都从参加"狂飙突进"的狂热反抗开始,登上文坛,以自己卓越的艺术创作,把德国文学从狭隘的范围引入欧洲文学的广阔领域。 狂飙突进的作家运用得最多的文学体裁是戏剧。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柏里欣根》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 狂飙突进运动在小说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十八世纪QC国式的感伤的爱情故事。歌德的这部小说发表后,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全殴广为流传欧洲的各国青年一时形成"维特热"',歌德名闻全欧。歌德花了六十年时间,直到一八三一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使歌德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名作家。《浮士德》是德国启蒙文学成就的最高标志,同时,也为德国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得了巨大的声誉

阅读全文

与德国文学进步有什么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