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不同意欧盟从2035年起禁售燃油车的计划,德国有哪些顾虑
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周二表明,德国不容易允许2035年严禁在欧盟地区市场销售燃油车的计划。林德纳在接纳德国工业协会访谈时表明,燃油车将持续存有利基市场,因而禁令是不正确的。
欧盟的计划正面临多方的公开批评,为了更好地使该计划得到根据,好像必须处理计划对各国经济导致的危害。法国较大的汽车劝说团队LaPlatformeAutomobile可能,到2035年,该领域可能会丧失10万只岗位,占其人力资本的一半之上。该公司预期,要实现欧盟的总体目标,必须在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层面项目投资210亿美金。德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据报道,德国83万只与汽车有关的加工制造业职位含有十分之一在未来十年内很有可能遭遇风险性。欧盟计划的最后确定将在未来几个月由各会员国作出裁定。
2. 老龄化更严重的德国,有没有面临养老危机
目前而言,德国并没有面临养老危机。因为德国有着完善的福利体系和养老模式,再加上德国人口只有8000多万,又是发达国家,只要国家经济不出现严重问题,德国对于养老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再完善、再专业的养老体系都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很难做到像西方那样的福利体系。但是我们也在一天天的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变化,这正是国家的发展带给国民的实惠。相信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的腾飞,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更好,而养老也不会成为问题。
3. 十九世纪的德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嗯,19世纪的德国面临的就是合法国的关系,嗯,19世纪的德国呢?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德国最受经济98年的,所以经济德国的需要像阳光下的地盘,所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 现在去德国安全吗 德国现在安全吗
可以说,德国现在还是相对安全的。
根据国外相关报道,德国的治安水平可以排进全世界前五。德国的政治环境一直以来都非常稳定,默克尔近期的支持率不断上升,大有连任之势,可以说德国的政治冲突是非常少的。虽然说难民的进入给德国的安全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但是德国现在已经在进行难民的安置和遣返工作,整体状况正在不断稳定。
那么德国哪里相对安全呢?整体而言,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德国南部相较北部和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流量大,中小城市很安全;大城市中德国人聚集的区域也都很安全,包括一些德国人聚集的小镇和住宅区;小城市安全系数要高于大城市。
但是,即使德国现在治安很好,社会也很稳定,提高我们自己的安全意识才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手段,也可以让家里牵挂我们的父母安心。我根据亲身经历给大家提供一些小小的建议。
1、尽量避免在一些节日活动时去大城市的人多密集的场所;
2、选取住房的时候尽量选取交通便利、德国人聚集的区域;
3、尽量避免在德国偏僻的区域单独出行(虽然这样说,但是德国人也是不分时间专挑乡间森林小道慢跑,这也从侧面看出德国人对自己的治安有多放心了)
ibc德国西南商务中心为您解答~
5. 德国经历经济大萧条,极度短缺物资的他们,跟中国又有什么交易
德国是欧洲最大经济体,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四大国。德国还是是制造业强国,很多知名的企业都是德国的,中国和德国之间的贸易量很大。
德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关系。德国产品以品质精良着称,技术领先,做工细腻,但成本较高。德国出口业素以质量高、服务周到、交货准时而享誉世界。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化学品、通讯技术、供配电设备和医学及化学设备。主要进口产品有化学品、汽车、石油天然气、机械、通讯技术和钢铁产品。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其中进出口一半以上来自或销往欧盟国家。
6. 二战对于现在的德国有什么影响
二战直接导致了德国现在成不了像美国一样的超级大国,其影响力可能还没英法大
作为欧洲工业技术的典范和战争新游戏规则的开创者,为什么德国的两次大战都注定以失败收场?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可谓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希特勒缺乏战略头脑,不懂军事却喜欢越级指挥,导致德军在战场上失利;也有人说德国与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结盟,尤其是“猪队友”意大利各种拖后腿,导致德国被迫改变战略部署。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这些答案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并不能真正让人信服。毕竟,战争不仅是武器层面的PK,更是背后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要解答德国因何战败这个疑问,云石君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自然是德国地缘区位的劣势。
往西,要穿越英吉利海峡,往东,要面临苏联的战略纵深和恶劣气候,这些都意味着德国对东西欧的战争,必须是长期性的。如果对单一方向,那长期性还能维持下去,两面作战的长期性,这绝非德国可以承受,最后的失败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其次,德国石油资源极度紧缺,军工业产能不足。
德国统一后,乘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春风,迅速成长为工业强国,到一战前,德国经济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按理说,有这样一份殷实的家底,德国无论如何都不会与资源紧缺、军工业产能不足扯上关系。其实不然。
战争是一场烧钱的游戏,到了现代战争,更是变成了烧能源的游戏,石油和煤炭就是支撑德国战争机器的两大能源。
德国最丰富的战略资源要数铁矿和煤矿。鲁尔工业区以煤矿闻名整个欧洲,这对德国的军事工业和其他工业非常重要,众多重工企业如克虏伯兵工厂强大的生产能力就证实了这一点。
与铁矿和煤矿的富足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石油资源的极度匮乏。
7. 全世界最严谨的国家——德国,是如何防治新冠的
自三月以来,新冠疫情在全世界呈现爆发趋势。作为一名“留德华”(因工作学习等原因在德国生活居住的华人),给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德国的防疫措施。
二月下旬欧洲疫情最先在意大利开始爆发,由于欧盟各国之前可以直通往来,疫情在欧洲爆发就是不可挡的趋势。一月时在德国南部巴符州已有十几名确诊病例,第一人是因为一名武汉同胞去德国公司出差,回国后被确诊。之后和此人接触的几名德国同事也陆续发现确诊症状,不过病情较轻控制较好。
二月底德国疫情最先在北边北威州的Heinsberg县爆发,当时正值德国的“狂欢节”结束,作为德国每年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大量人员参与了狂欢节的狂欢游行,疫情悄然弥漫开来。 之后各地也皆有从意大利返回被确诊的情况,确诊病例一天天在增加。
我也永远在祖国身边
8. 德国爆发大规模抗议游行,这对疫情会有什么影响
这个游行会加重疫情的扩散速度,让风险处于不可控状态。
9. 经济危机给德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欧洲是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体,没有美国好,但比日本的可用资源多。欧洲的崩溃将加大美国的负担,从而加快这一世界经济大崩溃过程。德国如果实施改革工会等措施以减少成本,虽一时有效,但是无法使经济最终复苏。如果通过减少成本来获得世界经济竞争的优势,那只是把一国的问题抛给了另一国,于世界经济无补。
凤凰卫视8月4日消息:近期公布的德国7月Ifo商业景气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呈上升势头,似乎增加了人们对德国疲软经济的复苏希望。Ifo商业景气指数是欧元区经济增长指标中最受市场关注的一个指数。Ifo指数上涨之前,7月早些时候公布的另一个经济增长指标———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的月度预期指标已经出现大幅攀升。两大指数先后上涨,让德国政府备受鼓舞。但是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德国央行(Bundesbank)在内的众多经济学家们对德国经济复苏不抱太多希望。
莱茵资本主义滑向日本式泥潭
“德国正面临经济危机。”这是德国最着名的研究机构———德国经济研究所(DIW)发出的警告。据中国经营报特约撰稿程忠良援引该机构预测:德国这个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今年将发生轻微衰退,2004年的增长率也将令人失望。德国经济研究所警告说,德国目前面临的“最大危险”是通缩,物价水平持续下滑,导致需求低迷,增长受阻。
倡导政府与企业紧密合作的莱茵资本主义(Rhinelandcapitalism)正在缓慢瓦解。日本的现状可能是对德国的莱茵资本主义模式的未来的最佳注解。
过去10年德国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3%(比日本年均1%的增长率好不了多少),这在欧洲是最低的。一位德国企业家表示:“20世纪的70、80年代,德国堪称世界的楷模。现在我们不断被人指为世界病夫、欧洲病夫。”
德国人在经济徘徊了10年后开始怀疑,这种经济不振是否会长期持续。衰退何以能够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因为衰退时常被一些短暂的复苏、全球性冲突或那些夸张又未能兑现的政治许诺所掩盖。同时,还发展了其他一些经济不振的解释———技术鸿沟、股市泡沫、其他经济体衰退的影响。德国的高级经济智囊机构———“五贤哲委员会”前主席荣格·道吉斯(JürgenDonges)表示:“政府总是企图在其他地方找借口。”
衰退已经窒息了德国绝大多数关键的机构和行业。20世纪60年代,德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药品生产商,现在,发明了阿司匹林的德国医药企业竟然无一能进入世界医药行业的15强。法兰克福的银行曾被视为稳定的堡垒,而如今,法兰克福将来保住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都成问题。
2002年,德国的DAX30股票指数是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差的,企业破产案不断增加。如果德国经济长期衰退仅仅伤害的是8250万德国的福祉倒也罢了。但是,作为欧洲最富强的国家,德国还是欧元的基石,德国经济的衰退将辐射到整个欧洲大陆。
尽管施罗德人气颇高,但他未重振德国的繁荣,从而带来了这样的疑问:如果德国不能成为欧洲经济增长和政策的发动机,欧洲将变成什么样?一些德国人已经在谈论德国的式微,道吉斯表示,10年前,我们在谈论英国病;10或20年后,我们可能谈的是德国病。如果这样,德国将面临产业资本和人才流向海外的尴尬。而欧洲边缘的国家———爱尔兰、芬兰、英国、西班牙和中欧将担负起欧洲经济增长动力的责任,并改变欧盟的外交政策。
尽管德国的税率依旧很高,经济增长缓慢、雇佣体制僵化,德国和法国将继续是欧洲难以改变的核心,但不断升温的反美主义可能使外交政策引入歧途。而美国的决策者可能不理会这些,继续与他们合作。
不计一切代价追求稳定德国经济复兴之路漫长
其实,德国曾经研究了过去20年的经验教训,改革人士认为德国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势力和影响的话,就必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那又是什么阻碍了改革呢?简而言之,就是不计一切代价追求稳定。历史上,德国就一直拒绝变革;而从施罗德到地方政客,他们都尽力避免冲突与对撞,尤其是与劳工。在1月份的预算危机中,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工人发出罢工威胁后屈服了,有影响的保守派政治家就支持对劳工妥协。厌恶变革的心态也蔓延到工厂。企业必须与雇员谈判才能决定是否引进一台新机器,所以企业主都渴求放宽限制。INA控股公司的总裁吉尔金(Jürgen)表示,如果我们在斯洛文尼亚投资就不会受到这些约束。
一些体制性的障碍使德国难以控制开支、恢复经济,最突出就是自1950年就没有修改过的保护就业的法律。由于社会民主党与工会结盟,即使是基督教民主联盟这样的政党都不敢轻言与工会对抗。这导致企业不愿意雇人。由于担心各种失业补贴,一些企业甚至不敢开除最差的雇员,转而让优秀员工离岗。目前德国的失业率已达11%以上,这是非常危险的。
德国正在陷入一种“丰田—索尼”模式:大企业、低增长。过去10年,德国的出口稳步增加而国内消费萎缩。与此同时,德国的地下经济开始发展起来。非法劳工和地下经济活动在德国GDP的比例已经从1995年的13.9%上升到现在的16%。据统计,2001年德国有3630亿美元的经济活动没有纳税。
合并东德实现统一的经济后果开始让德国付出代价。两德统一可能耗资7000亿美元,而且至今还在吞噬德国每年GDP的4%。两国货币兑换时,对东德货币估价高出了四倍,过多地投资于东部建设、对西部工人征收重税以支付东部,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在1990年以后,成为仅次于比利时的非工资成本最高的国家。德国真正在经济上实现统一估计要到2020年,而重建远未完成。
另一改革的障碍是德国人仍然觉得自己很富有,社会福利体系使大多数人生活无忧,真正在贫困线以下的德国人不足2%,他们缺乏改革的动力。
德国衰落将改变欧洲政治版图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说德国的社会机制在崩溃,德国工业各部门也并非全面衰退。一些德国政治家也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2月2日的选举给施罗德及社会民主党一个刺激,随后施罗德宣布将与在野党合作,加快改革步伐。但东部一位州级官员认为,施罗德政府没有勇气推行根本性的改革。如果联邦政府表现出改革的意愿,各州的改革热情可能被唤醒。尤其是东部地区可能成为改革的试验场,一些州已经开始裁减公务员、雇用非工会员工以挑战工会。企业家要求更多的变革,如调减个人和企业所得税等。
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使人们忽视了这种问题,德国一度在外汇问题上坚持《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实行严格的财政政策。但现在,德国本身的预算赤字产生的不稳定,将使欧洲的经济协调陷于混乱。
如果德国不能实现强劲增长,欧洲就可能出现两种速度。欧洲中央银行也不可能继续降低利率刺激德国经济复苏,因为爱尔兰、芬兰等小国已经出现经济过热。如果德国不能平衡预算赤字,欧元的强势地位也将受到削弱。
欧盟缔造者的设想中要的不是一个孱弱的德国,如果德国不能实现复苏,就无法与中国和其他低成本出口国竞争。在国际问题上,德国如果立场不鲜明,就有可能失去世界性的影响力。在反恐战役中,德国不是一个可以指望的盟国。
对德国而言,一个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一个富足、成熟的国家如果趋向内敛,它就失去在世界事务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德国如果不能振作起来并找到一条复兴之路,就可能滑向无足轻重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