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二战中,为什么德国人认为苏联绝不是他们的对手
因为德国当时军事特别发达,而且他们打了这么多仗,从来没有获得过败仗,所以他们很自信,认为苏联绝不是他们的对手。
2. 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啥士兵越打越多
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人觉得苏联人越打越多,是由于两个国家在人口上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德国人口8000多万人,苏联人口1.8亿多人,整整多出了1亿人口,所以能够动员的军队数量也必然远远超过了德军。
苏联虽然在战争初期遭受了严重打击,但是国家体制保证了超强的动员能力
开战10天之内,苏联就征召530万人入伍。战时苏军兵员损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75.4万人,其中322万人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联战死的军人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军人数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苏联大部分壮年男子在前线战斗,后方的劳动力资源出现巨大缺口。填补苏联劳动力需求缺口的主要是妇女、少年及从前线退伍回来的残废军人。苏联女性就业者占就业总人数比重由1940年的38.4%提高至1944年的57.4%,轻工业1942年底81%的工人为女职工。职工中18岁以下少年比重1942年比1939年增加2.5倍,战争第三年少年在工业各部门的职工比重中达到40-60%。
战争的第一年,即1941年德军就付出了伤亡百万人的代价,主要是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就损失了50多万人。
而在第二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更是超过了150万人。在一系列的战役中,苏联军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而德国由于人口有限,再加上希特勒直到1943年才进行了战争总动员,但那个时候的总动员为时已晚,苏德战场基本上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败局已定。
当然,美英联军在欧洲开辟新的战场,也使得苏德战场上的不少德军不得不从苏德战场撤出赶到其他地方“救火“。如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盟军登陆意大利,使得希特勒不得不将参加库尔斯克会战的德军装甲部队抽调到了意大利参与意大利的防御作战;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后,更多的德军从苏德战场撤出赶赴西欧,就直接导致了德军在1944年到1945年初的苏联“十次突击“中的惨败,退回到了本土防守。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一是苏联的举国体制,保证了苏联能够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资源参战;二是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保证了部队的装备;三是苏军的顽强作战,导致德军伤亡越来越大,德军数量越来越少;四是美英联军在欧洲开辟新的战场,使得苏德战场上的德军不断地被抽调走。因此,苏德战争可以说越到后面,德军就觉得苏军越来越多了。
3. 曾让德国人赞不绝口的苏联BAD-2两栖装甲车,它到底强在哪里
BAD-2两栖装甲车,是全球第一辆两栖用战车,且使用当时先进的全身焊接技术,具有轮履两用,是当时不多见的地形适应能力极强的战车,所以德国人才会赞不绝口。
20世纪30年代初,在列宁格勒劳动节国际阅兵式上,出现了几辆极为奇怪的战车,它不同于坦克以及装甲车,更像是一条行走在陆地上的武装铁甲艇。这几辆战车,就是世界上初代两栖战车BAD-2。
如此看来,研制一款两栖作战车辆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工程师变设计建造成功了一辆水陆两用战车,但很遗憾,由于未达到使用要求,并未投入生产使用。而到了20年代中期,苏俄经济有所好转,开始建造了属于自己的装甲工厂,并且制定了量产型坦克的发展计划。30年代初苏军研制并定型了轻型坦克t26,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之前两栖战车研发的经验,成功开发设计并制造出了当时极为先进的两栖装甲车BAD-2。
BAD-2的研制制造成功,为之后世界上的两栖战车研发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并且当时车辆所使用的轮履两用的方式沿用至今,可谓影响深远。作为初代两栖战车,虽说现在看来早已落伍,但是为后世积累了极为重要的经验并指出了发展方向。
4.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士兵越打越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其惨烈程度至今想起来仍旧不寒而栗,这其中最为惨烈的又数苏德战争,莫斯科保卫战和红场阅兵至今说起来都让苏联人热血沸腾,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即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匹夫有责,只有团结所有能团结的人们,才能保卫国家,将失去的土地再夺回来,将侵略者赶出自己热爱的土地。
在德国一步步侵入苏联国土的时候,斯大林下令在撤退的时候绝不能给德国留下后勤物资,能带走的必须带走,带不走的就毁掉,决不能给德国提供任何的后勤支持,而且斯大林还召集平民组成一支支队伍破坏德国的后勤补给。
后勤补给跟不上,而苏联人保家卫国的信念又是那样强烈,加上苏联百姓源源不断的加入战争中去,让希特勒的进攻举步维艰,原定的三个月计划已经成为不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苏联的冬天。
那个冬天,对于没有充足后勤补给的德军来说格外冷,很多士兵被冻死,作战的积极性也遭到了打击。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是苏联胜利的第一步,之后还有着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等等,苏联一步步取得胜利并开始收复失地,紧接着开始反攻,将柏林攻下,希特勒自杀。
希特勒原本想三个月灭点苏联,却没想到苏德战争持续了近四年,而结果更是出乎他的意料。
5. 如何评价苏联的历史作用
苏联模式形成的国际背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十分险峻,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国际反共战争逼近的状态中.国际反共战争威胁的形势要追溯到十月革命时期.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寄希望于世界革命大面积爆发,使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短期内完成世界革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无产阶级在全世界的胜利,至少能改变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孤立、弱小的局面,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他认为,“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天一天地,而是每时每刻地在成熟起来”.并预计,“俄国人开始了,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将去完成,社会主义定将胜利”.在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欧洲革命出现了短暂的高潮.1918年芬兰爆发革命,1月间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宣告成立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同年11月,德国爆发了革命,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1919年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成立了苏维埃政权.然而,这些革命由于帝国主义的镇压、社会党人的背叛、共产党人的错误,很快就失败了.到1923年,保加利亚九月起义、德国汉堡十月起义、波兰克拉科夫十一月起义相继失败之后,欧洲革命再度陷入了低潮,俄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国际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1918年起,为了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帝国主义纠合14个国家,勾结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和反革命叛乱.为了打退帝国主义的进攻,粉碎反革命势力的叛乱,从1918年春到1920年末,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打退了帝国主义的干涉,粉碎了反动派的叛乱,初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帝国主义对俄国苏维埃政权干涉失败,欧洲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受挫,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出现了一种新状态:帝国主义消灭不了苏联,不得不与苏联和平共处,但它们并不放弃反苏的宗旨,总在寻求机会进行侵略和颠覆;苏联力量相对弱小,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对外采取的唯一正确的策略是和平共处,借以利用暂时的和平机遇壮大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苏联与国际资本主义呈现一种本质上对立却又不能不和平共处的关系.到1925年,除美国外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承认了苏联,并相互建立了外交和商业贸易往来关系.1933年,美国也最终承认了苏联.然而在这种和平共处中,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缓解资本主义世界内部无法克服的经济危机,仍然保留着反共战争的野心.当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完全爆发后,为维护统治和摆脱危机,各国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的国家(如美国)采用改良政策,缓和矛盾.有的国家(如德、意、日等国)则相继建立起法西斯统治,公开叫嚣战争,德、意、日三国甚至结成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旨在“协力防止共产主义的破坏”,实行孤立苏联、包围苏联、准备条件来对苏联发动战争的政策,直接把进攻的矛头指向苏联.于是,欧洲和远东成为两个战争策源地,局部战争频频爆发.实际上,回顾历史,在斯大林所处的时代,共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其他各种局部战争(包括地区战争、国内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等等)也不断爆发,而且经久不息.当时的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始终是处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始终处在战争或备战的特殊条件之下.苏联不仅经历了国内战争,而且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大规模的卫国战争,可见,在当时,战争的阴云是非常浓重的.这种持续的反共战争威胁的国际形势必然会对斯大林思考如何建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既然战争迫在眉睫,要备战和进行战争,那就必然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地统一起来,就要求高度集中地统一使用国家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就必须高速度地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使其他一切领域和部门都予以配合.这正如列宁早就指出的:“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因此,斯大林明确指出:“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在哪一天进攻苏联,打断我国的建设.他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过时机,而能尽量利用喘息时机,赶快在苏联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即苏联富强的基础.党不可能等待和应付,它应当实行最高速度的政策.” 因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当时国际社会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与苏联国内备战与高速工业化的社会生活主题,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产物.在经济上,斯大林模式的高速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集中资金、资源、人力搞国防重工业的做法,从备战的角度看,其重要作用自不必多言.在政治上,高度集权制的形成受备战因素的影响同样是强烈的.在战争阴云十分浓重的形势下,抵御外来侵略,巩固和捍卫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当时斯大林及其他苏联领导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为了保卫苏维埃国家以防止突然的事变,为了随时准备捍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联不得不把尽快建成工业强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方式,就是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做出的选择.
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总的来说是正确的,大的方向是对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中发现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需要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经过多次反复的检验,而且正因为这是一些原则,一些粗线条的轮廓,即使它们具有客观真理性,要把它们变成现实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中介.从理论上说,要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原则同俄国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必须牢固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另一方面必须深刻把握俄国的基本国情.斯大林在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苏联的时候,从总的基本方面来说,是具备了这两方面条件的.但是,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际方面说,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都存在一些问题.从理论方面说,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不仅有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而且有某种照搬的缺陷.如在对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解上,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从形式上照抄照搬,在实践上造成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超越阶段”的失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对马克思公有制理论的理解限于机械化,将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看做始终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把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在全社会实现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当作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本质体现,从而把公有制同商品经济直接对立起来,否认社会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存在.其实,应该说斯大林对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理解实质上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实现这一生产关系目标时操之过急,没有充分注意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生产力国情,没有顾及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显然是教条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结果.从实践方面说,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斯大林对本国的实际的把握也还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如他对脱胎于封建的、军事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新社会制度中尚存的封建专制遗毒的认识不深,对在革命风暴中诞生的新的社会制度中存在的地下活动,战场厮杀年代那种集权主义、命令主义的烙印估计不足,这些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影响
对于苏联模式,必须作具体的历史的评价.在苏联模式中,既有反映社会主义共性的方面,也有体现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特殊性的方面.对于社会主义共性的方面,要认识到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应坚持的.对于苏联模式中反映社会主义特殊性的方面,一定要看到它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苏联模式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有的在模式形成时错误就是明显的,有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凸现出来的.二战以后,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要求经济从粗放经营发展为集约经营,苏联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苏联没有适时有效地进行改革,严重地影响了苏联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有这些弊端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加以克服.
6. 尽力了二战后,现在德国人怎么看俄罗斯人俄罗斯人怎么看德国人
德国和俄罗斯之间,没有太多的历史问题。
德国主动挑起战争,并且破坏很大。不过,已经彻底承认了战争的错误。
着和日本,和中日关系不同,中日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日本国内有大量的右翼残留,拒绝真诚的道歉。
真诚的道歉,不会让日本低人一头,反而,能得到整个国际社会的原谅。
比如德国,那对犹太人的一跪,反而让德国站起来了。
总结,没有类似中日的历史问题。当然,一些军事爱好者,肯定会仇视对方。同时,德军和苏军,都在战争中,有一些对平民的暴行。
但总体上看,没有历史问题残留。
7. 为什么严谨的德国人觉得能打败苏联,而苏联愣是打败了它
失败主要是在两点上:一是希特勒把进攻的时间莫名其妙地推迟了,结果德国打到莫斯科的时候寒潮来临,德国军队在缺少装备的情况下非战斗减员达到近三分之一,而且后来不仅武器弹药不足,他们的枪和坦克都无法使用了,仗没法打,苏联当时也无力反攻,于是双方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对峙了几年。苏联自己对于自家的情况当然比德国人清楚,他们的枪械和坦克设计有防冻措施,最终战胜了德国。二是德国人打遍了两大洲,战线太长,两边供应跟不上,占领一个地方就需要派兵驻守,这也分散了兵力,没有一鼓作气打败苏联。
8. 德国人为什么这么厌恶俄国人
二战期间德国是法西斯的代表之一,四处侵略别的国家,一直是打胜仗的,但是遇到了俄国人,也就是前苏联,战况就明显对德国不太有利,最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由于胜利被前苏联终结,战争失败的德国人就很痛恨现在的俄国人。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日本等国家为轴心的一方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最后败给了以英国、美国、中国等国家为轴心的反法西斯联盟。
9.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士兵越打越多呢
二战的规模空前强大,参加二战的国家也特别多,除了我国的伤亡比较惨重之外,二战的很多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苏联。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的阵亡率是最大的,死亡人数也是最多的。从1941年开始,德国人变得疯狂了起来开始进犯苏联,一时间苏联也没有办法抵挡,最后打到了莫斯科的脚下。不过最后的苏联居民还是凭借顽强的斗志,把德国士兵给打败,并且在日后的战争中越战越勇。
用囚犯作战,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多的,不过这一群人非常难控制。囚犯之所以被关押在监狱里面,就是因为这一群人大多都是穷凶极恶的人,他们的手上沾满了鲜血和生命。如果让这一群人参加战斗的话,难免会出现当场倒戈的现象,但是这样的情况也是逼不得已的。只要采取好严密的防范措施,基本上就可以避免这样事情的发生。对于斯大林来说,在组建囚犯军队的时候,又组建了一批督察队。对这群囚犯进行监控,如果发现了投敌的现象,就立马将其杀害。当然对于那些案底比较轻的人来说,这群人还是非常好控制的。面对国破家亡的现象,怎么样选择估计大家都知道。最后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军队的数量越来越多,气势也越来越旺盛。
10. 德军攻打苏联之前,斯大林的看法以及做法是怎样的
6月21日夜幕降临之后,几十万德军悄悄前进,开到离边境大约1公里处,进入最后的集结地域,突击队埋伏在距离桥梁、岗楼和铁丝网障碍物等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为防止发生意外,德军实施了严格的噪音和灯火管制。
战争一触即发,莫斯科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3月份以来,德军将进攻苏联的消息越来越多。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甚至德国人纷纷告诫苏联政府,德军将在6月对苏发动进攻,斯大林想,这是挑拨,是西方人的离间计。但是,令斯大林不安的是,超级红色间谍佐尔格、中共也发来了相同的情报。红军情报总局局长戈利科夫报告说:到1941年5月初,德国国防军的军力将达到800万人,坦克1.2万辆,火炮5.2万门,飞机2万架,并且已大部集结在东部。
斯大林焦虑不安,对德国将进攻苏联半信半疑。因为他在收到战争威胁近在眼前的大量报告的同时,也收到大量关于战争不会发生的报告。如关于德国人民不愿意打仗、关于德军中有一些士兵不愿打仗,德国存在着强大的反对对苏战争的势力,因为许多德国人认为,对苏战争将使德军刚刚赢得的胜利丧失殆尽。尽管这些情报并不是主要的一面,但是这些情报符合斯大林的意愿,因此对斯大林更有影响。斯大林还记得在年初的时候自己曾致信希特勒,询问德军在波兰集结的情况。希特勒在给自己的回信中就明确指出:“这些情报是可靠的,在波兰确实集结着大量的兵团,但是那不是针对苏联的,而是为了躲避英国的轰炸,他将严格遵守签订的条约,并以自己的人格作担保。”不过,斯大林还是有点犹疑,他找来莫洛托夫等人,商议对策。莫洛托夫献策说:可以试探一下德国。斯大林决定发表一份声明,直言不讳地指责德国没有遵守条约。
6月14日,塔斯社发表声明,呼吁德国同苏联就双边关系重开谈判。塔斯社的声明称,英国等国的报刊到处散播谣言,说什么“苏德之间即将发生战争”,这些谣言显然是荒谬的,是反苏反德力量的笨拙的宣传伎俩,他们希望战争进一步扩大和加剧。苏联人士认为,关于德国企图撕毁条约并准备进攻苏联的传闻纯属无稽之谈。斯大林希望德国能借此发布澄清声明,解除苏联的疑虑,并与苏联谈判。
斯大林认为,如果希特勒同意进行谈判,那就可以把谈判拖延一个月或一个半月。这样一来,德军在1941年进攻苏联就不可能了。因为,德军不可能在夏末、更不可能在秋天进攻苏联,那样苏联就可以争取到7~10个月宝贵的时间。但是,结果却与他们的想法相反:柏林根本不理会塔斯社的声明。对于苏联就德军飞机侵犯苏联国界一事发出的照会也未作出反应。莫洛托夫约见德国驻苏联大使,要求他就此作出说明。与此同时,苏联驻德国大使也设法求见里宾特洛甫,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柏林主意已定,现在已经不是摆外交姿态的时候了,今后将是用战争说话的时候了。战争的大门随着战争的临近似乎越来越大,德军张开了大网,从北冰洋到黑海已经布满了德军,苏德战争的大门已经无法紧闭了。
然而,斯大林依然迷溺于用外交途径来避免冲突,没有下决心尽快让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厄运在一天天临近,战争迫在眉睫,尽管苏联政府和军队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来加强国家的防御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但是还远远没有作好同希特勒进行决战的准备。主管军事工作的铁木辛哥、朱可夫等人见战争威胁一天天地临近,而苏联的备战工作仍在不紧不慢地进行,心急如焚。1941年5月,也就是战争爆发前一个月,他们心急如火地向斯大林报告。朱可夫说:
“从红军奇缺的许多武器和技术兵器来看,工业执行供应计划的情况根本不能令人满意。关于这一点,铁木辛哥将向你作详细汇报。”铁木辛哥说:“除了弹药生产计划未能完成预定任务外,拖拉机、防空和反坦克兵器、通信器材,特别是坦克、飞机的生产也无法满足新建和扩充部队的需要。到1941年3月,部队尚缺1.25万辆中型和重型坦克、4万余台拖拉机、约3万辆汽车。也就是说,新组建的坦克兵团和机械化兵团只能得到30%的保障。即使是高速生产,也需要3~4年才能给它们完全配齐技术兵器。”
“铁路、公路的建设也远远满足不了战时的需要,西部边境的许多桥梁承受不住中型坦克和火炮的重量,乡间道路需要彻底翻修,各边境铁路区段很难适应卸载大量部队的要求,铁道兵和建筑部门也不可能在1941年内完成临战准备。”
“现代化通信器材不够,通信器材的动员储备品和应急储备严重不足。西部边境军区拥有的电台只有标准数的27%,基辅军区仅有30%,波罗的海沿岸军区最好,但也仅有52%。其他无线和有线通信器材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统帅部、总参谋部、各方面军的通信枢纽部将主要依靠邮电人民委员部的通信设施,而邮电人民委员部根本就没有做好在战争条件下工作的准备。与此同时,供战略战役机关使用的地下电缆网更是空白。而苏联最高领导人1941年2月接到各军区十分忧虑的报告时,也没有将这一生死攸关的问题列入解决的日程。”
“机场的建设一直到1941年3月2日才做出保证建造和改建飞机场的决定,要求修建新机场190个,而且只能在春播结束后调用劳动力。”
斯大林脸色铁青。他说:“你们的担忧我都能理解,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战争不会像你们担忧的那样马上就来临,我们还有时间,因此,无须采取特殊政策,免得引起德国人的警觉。”不过,斯大林对苏军的战斗力情况表现出格外的关心,他提醒铁木辛哥,应多到部队去,多了解一些部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军队改编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