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失败的原因
1,资源缺乏,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少,资源少,战争时间一长就支持不下去了。一战时英法能从殖民地集结几百万军队,从殖民地调集大量物资,这些都是德国不具备的。
2,德国地处中欧,两次世界大战都面临两线作战,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
3,就是楼主说的孤立无援和不得人心。一战和德国同盟的只有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三国,对方却有20多个国家。二战是德日意三国对英,美,苏47国。
还有就是他们发动的都是非正义的战争注定要失败
主要是德国低估了英国的军事实力和攻打苏联,德国认为英国被逼出欧洲大陆后,再也没有能力来阻挠自己统一欧洲大陆的计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皇家海军从战争一开始就牢牢把住了北海出口,使得德国水面舰只无法通过日德兰半岛,皇家空军也在海峡上空挫败了纳粹空军,而德军就是在这不分胜负的时候贸然去攻打苏联,设想一下,如果德国不入侵苏联,也就不会有苏美英三国联盟,德国也不会在东线损失如此多的人员与装备,如果把东线战场的1094个师调至西线,或是意大利和北非,那么战争的格局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即使是美国,与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作战也是很费力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
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和书籍的参考和多个军事爱好者的朋友的讨论,总结出纳粹德国十个方面的错误抉择
一。德国因为巴尔干战役耽误了五周左右的宝贵的进攻俄国的时间。被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和本人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
二。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被认为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部战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30万英国远征军,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四。保密与间谍工作的严重失误,德国人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国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譬如苏联间谍佐尔格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
五。西线一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而希特勒却长期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西线保留了过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线保留着50万人,如果能够把这些军队调到苏联前线,在1941年12月,德国人应该已经占领了莫斯科。
六。第三帝国有一点变态的犹太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
七。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
八。假如德国是和美国结盟,而不是与经济、军事、科技都不发达的日本、意大利结盟,二战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和日本、意大利结盟绝对是个错误。
九。1942年,德国发动南线攻势后已经重新夺取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斯大林格勒,为一个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墟的,军事上,经济上价值不大的城市反复争夺,为了很虚无的政治利益,用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法流干了身上的血。并且在失败后,拒不接受事实,导致33万人的覆灭。
斯大林格勒的错误其中还包括在战役初期的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进攻这样的战略上的错误。
十。在第三帝国完全处于下风,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错误地发动“堡垒”战役加速自己的死亡与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断盟国登陆地点选在加莱,而错过了在诺曼底将盟军赶下大海,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后机会两项并列被人们认为是二战中德国的第十项错误。
A4即V2是由德国火箭专家维尔纳.冯.布劳恩为首的小组在波罗的海港口佩内明德研制的A系列远程火箭的一种,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着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V2一共生产了10000余枚,用于实战发射约5000枚。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2. 实力强大的德国在一战的时候为什么还是输了
在一战前,德国的老邻居法国,被公认为是欧洲境内陆军第一牛的国家。而英国的海军,就不用多说了吧。在当时来说,把全世界的海军力量加起来和英国海军对比,能打得过英国吗?再看看此时的德国。仅仅拿陆军对比法国稍微有点优势,但海军实力虽然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但实力远远不如英国,但是德国是一个敢拼命的家伙。为了能够打赢这场战争,他们居然疯狂地动员了五百万德国人民加入了这场战争。还花费了一千六百多亿马克来作为这场战争的前期预算。而且他背后还有一个捅刀子的奸商,那就是喜欢躲在战争后面发横财的美国。综上所述:德国的海军干不过英国,陆军能够和法国打个平手,而经济上又不是美国的对手。即使这样,一战时德国依然能把这场战争打得如此惊心动魄。
在一战结束之后,德国不但接受了令人发指的,各种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国土也支离破碎。搬起一战这块石头砸的不只是自己的脚,连脑袋都被德国自己给砸傻掉了。而作为一战的延续,德国如果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发展那么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对德国了解更深的读者会给出问题的答案的。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原因
1、马恩河战役,德国没有取胜,没有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将战争拖入了长时间的消耗战。德国国内资源有限,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战斗。
2、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投入了近两百万兵力,伤亡人数共计达七十多万,德军并没有攻下凡尔登,失去占领巴黎的机会,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并节节败退。凡尔登战役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和转折点。
3、. 美国的参战,最终改变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美国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众多的人力,直接导致协约国的兵力和经济实力上占了绝对的优势。
4、意大利的摇摆不定。意大利人于1915年5月22日对奥匈帝国开战,到了1916年8月28日,意大利落井下石,对德宣战,同盟国瓦解。
总之,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想通过武力进行崛起,从而达到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严重损害了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战争无法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德国想通过武力崛起,悍然挑起战争,首先在道义上就输掉了,成为最终的失败者也是不可逆转的。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为什么会战败
客观: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6�1冯�6�1施利芬专门对德国的两线做战写出了着名的“施利芬计划”。“施利芬计划”假设德军面临两线作战,即东线和西线。因为俄国不可能很快击败,所以他计划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大量兵力,迅速通过比利时和荷兰,以侧翼的移动击溃法国。考虑到俄国的原始铁路系统会造成蜗牛般步伐的动员,他只在东线安排10个师以推迟沙皇部队的前进,直到法国被压倒为止。这一战略计划还包括一支十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和法国人协同作战”在内。
在进攻法国时,他计划以距离巴黎178英里的德国边境城市梅斯为枢轴。由重兵(79个师)组成的右翼,将以闪电战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后面马上由战时后备军之类的第二后备军跟上来。由8个师组成的较小的左翼,将留在法德边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德国人在这个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将一直横扫到法国沿海地区,从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围巴黎,然后转向东面。
他在退役后继续完善其计划,要求进一步削弱左翼兵力,加强右翼力量。这是因为,如果法军离开他们的洛林要塞,将左翼德军赶向莱茵河,这样就更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进的右翼将从后面包抄法国人。法军一开始向德国推进得越深,将会发现他们处境越发被动。
施利芬计划,在两次世界大战都被德国使用,然而,两次都对计划进行了严重的修改,使得施利芬计划完全畸形。当然施利芬计划也存在不足,他没能考虑到当时的补给条件,还有政治问题,比如:荷兰,比利时,若中立怎么办?
就一战而言,在东线,俄国领土虽大,但是经济落后,国民生活落魄,德国因为有奥匈帝国为同盟,这更为德国减轻了东线负担。西线,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英法两国实力在全球已有所下降,德国经过普法,普奥等战争得到统一,经过发展实力迅速增长,已经能和英法抗衡。所以一战,同盟与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实力是相当的,事实上,两集团在战争前期与中期都只能打战壕战,不能把对方的防线大规模攻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17年3月,俄国因为本身经济薄弱,外加3年战争使得国民无法生活,人们对沙皇制度极其不满,沙皇被推翻,建立了临时政府。11月,列宁推翻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随后退出战争,对德国割地赔款。这时,整个战局对同盟国有利,同盟国士气高涨。因为共产党在俄国的胜利,德国共产党也开使了行动,事情惊人的相似,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宣布退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结束。这个时候战线上的同盟国军队还正在一次又一次的对协约集团进行攻击,而英法联军只能苦苦等待美国人的到来。
所以说,一战的失败,德国人没有输给协约国,而是自己人在背后捅了一刀。
5. 一战,德国怎样战败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经过3年多的战争,交战各国的战争资源已经到了枯竭的边缘。但是,双方都不愿意在于己不利的情况下停止战争,于是加紧准备,企图给对方以最后的致命打击。
1918年初,德国利用暂时的有利形势在西线发动了最后的攻势。德军第一次进攻是3月21日开始的,到7月17日为止,德军一共在西线连续发动了5次进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战局计划。尽管德军的进攻使英法军队遭到很大损失,数度在宽大正面上突破英法军队的战术防御地幅,但战术的胜利反而拉长了德军战线,使德军态势进一步恶化。5次进攻并使德军损失了100万人,德军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于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军队与源源开到的美军一起,发起了对德军的反攻。协约国的总攻给了德军以最后的致命打击。9月29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须立即签订停战协定。10月3日,德国组成新内阁,向美国请求停战。11月3日,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签订停战协定,并随即陷入崩溃,从而又使德国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国。在此之前,保加利亚、土耳其也已经向协约国投降。德军本身已经无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尔海军起义,11月7日巴伐利亚爆发革命。11月8日,德国停战委员会首次同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接触。11月11日,德国正式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
6. 为什么一战的德国会输
(1)德国国情决定的,居于欧洲的中部,国土狭小,没有战略纵深,资源匮乏,四周都有强大的敌对国家,自古以来,普鲁士的军事学家都没有把防御作为国防的重点,只有主动进攻,才能从夹缝中求得生寸.(2) 德国的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两面作战和内线作战。
7.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是怎样败的
一战德国战败原因:
A.
首先,从大的方面讲,德国、奥匈帝国等同盟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战后期德国尽管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但没有达到速胜的目的,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对资源有限的德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C.
美国的参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终改变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尽管美国对参战所作的准备很不充分.美军对于1917
年的战局还不能立即产生明显的影响,但美国深厚的经济实力和众多的人力,使美国成了协约国集团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厂.到1918年,协约国不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