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战期间 德国闪电战的特点
闪击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英译Blitzkrieg或lightning war。但是是由希特勒提出的,很合古德里安的口味),也叫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是以装甲部队为决定性力量,制空权为前提,不顾侧翼暴露的危险,向敌人后方做快速,大胆的袭击。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 古德里安
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通讯中心,并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然后使用大规模坦克集群快速冲锋,彻底摧毁敌军由空军轰炸而混乱的阵地。闪电战就是将奇袭、快袭集中一起,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闪击战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战略的基础。这理论要求在敌人未来得及完成动员和展开本国武装力量之前,用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的极短时间内夺取战争的胜利……[1]闪击战理论是德国帝国主义毫无限制的扩张目的同达到这些目的的现实能力之间不能相适应的表现。德国力求以闪电形式的突击逐个粉碎敌对同盟各国,竭力避免持久战。[1]闪电战理论最重要的原则是:先于敌军迅速集中和展开作战部队,保障战略的突然性。实施最强大的首次突击,以便在初期交战中即取得决定战争结局的决定性胜利,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进攻方向,以包围与合围的方法歼灭敌人武装力量(“卡恩”学说)。[1]编辑本段理论根据1、德国军事家A.von施里芬关于采取战略迂回和包围, 实施速决歼敌的观点;2、意大利军事理论家G.杜黑关于集中空军力量打击对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而取胜的观点;3、英国军事理论家J.F.C.富勒关于组织几路强大的快速坦克纵队,在航空兵强有力的掩护下,深入敌军纵深,直捣敌军司令部,使敌陷于瘫痪的观点。编辑本段闪击理论战略层面运用包含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与炮兵,以及空军优势火力,于作战层面进行高度协同攻击。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对方改变正面武力,甚至达到使敌军在兵力组织与分配上自乱阵脚。以侧面迂回方式,隔开并切断他们的兵力。阻扰他们的后路。威胁他们的后路,使其与基地之间丧失联系与补给。讲求速度。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战术在于一点两面。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步兵跟进。找到突破口的两翼,空军打开缺口5-10分钟后,装甲集群随后攻击,后面紧随机动步兵。迅速破坏掉敌指挥中心,通讯枢纽,交通枢纽。陷敌于瞎子、聋子的局面,并配合正面部队迅速合围敌主力步兵集团。飞机、坦克和机动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够。但前提是 要保有制空权,然而德国后期遇到了拥有空中优势的美国空军,无法使用闪击战。另外此战术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弹药粮食供应不上, 就会被歼灭。(例如战争后期,德军发起的“突出部战役”就遭遇了这种情况。使得德军无功而返,并没有更多的装甲部队去抵抗盟军的攻击)战术层面由于闪电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无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战结束之后即受英美等军事学者热烈研究,在战术上勾勒出一个详细的面貌现已不是难事。关于战术上的细节,根据各家的说法,综合整理一个对闪电战的全貌概述。“闪击战”大略可略分以下几个阶段:集结意即在攻击发起前夕,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 由于该战术需“形成重点”(Schwerpunktbilng)之故,真正的攻击正面还会比集结面更窄。展开为了突破后维持必须的冲力,机械化部队将会成梯次纵深部署。突破使用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穿敌人战线。 突破的任务一般交给战车部队担任,战车部队将以营或连级单位组成“宽椎型”(Breitkeil 倒三角形,德军战车部队最常使用的攻击队形)或者“椎型”(Keil正三角形)进行突破。不过若想保留装甲兵的实力以供往后作战计,亦有将突破任务交由步兵担任,待步兵突穿后装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着机动向敌后挺进以扩张战果的事例。突穿此阶段是突破之延续。在完成突破之后,装甲部队主力以及其他机械化支援单位会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敌人战线开始向敌后深入。 此时各部队指挥官会在部队先头,以其自身之观察掌握全局并随时将敌情向后回报。突进纵队中除了战车外,尚会编入战斗工兵、装甲步兵以在任何情况下对前进中的战车单位提供支援,他们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带装甲人员车辆上,战斗工兵则携带各种器材甚至架桥装备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碍物。击虚与钻隙突破时期结束,开始全速向敌后方做大纵深的突进。这样的做法扬弃了传统的向两翼席卷的战法,不过这算是法国人所创的较快捷的方法。一旦通过突破口后,各纵队即成扇形展开,沿着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进,以避免交通壅塞现象发生。先头通常由侦蒐部队组成的前卫尖兵,他们在前方或侧翼上搜索前进,进行寻找开放道路、侦测敌情,并提供预警并抢占如制高点、桥梁等重要战术要点。突进纵队便会依照他们的情报,选择适当、无敌方顾虑的路线前进。面对敌人时,如无须做战斗时则尽量避免,选择绕开,尽可能采取迂回渗透的手段,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情况才实施战斗。至于绕过的敌人则由后续部队赶上肃清之。由于持续不断的运动,战斗时将以机动炮兵或申请战术空军火力支援攻击。这支深入敌后的机械化大军并不顾虑逐渐延长的暴露侧翼,因为快速的机动将提供他们足够的保护。如非得已,突进部队将不会离开道路做越野运动,因为这会产生不必要的延误。在领先挺进的装甲部队后面则是机械化步兵部队,以填补装甲部队推进后产生的空隙,后面才是徒步运动的一般步兵师。机械化部队的补给车队也沿着同一条交通网以追赶战斗部队。为了要在少数可用的道路上运动上千辆的车辆以维持其攻势的高度动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将格外重要,工作也极端复杂。席卷这是“闪电战”最后一个阶段。整个突进部队将以敌人的交通线为目标,进行分割并包围遭孤立的敌军主力。 除了1940的敦克尔克包围战是利用英伦海峡进行单翼包围外,几乎二战所有的“闪电战”皆是以两翼进行包围作战。待双钳合围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围歼包围网内的敌人。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队担任,装甲部队则从前线补给整合战力后再继续往下一个目标推进。
㈡ 德国用闪电战横扫欧洲,其他各国当时如何抵抗
德国的闪电战策略,在当时的欧洲,根本没有国家可以抵抗,当时的德国基本上已经统一了欧洲了,最后是因为拿不下苏联才失败的。
㈢ 二战德国人闪电战到底有多厉害
你好,德国闪电战主要是依靠高机动的坦克,装甲,在欧洲的话几天就攻陷一个国家。
㈣ 德国发明了闪电战,这个战术究竟多么强大
我在二战时期,曾经以闪电战雷鸣时,同时也瞬间消灭了波兰,闪电战的战术主要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速度至上!
速度至上
闪电战之所以成为闪电,就是说它的速度极快,就像闪电速度一样,换句话说——声与光能够同时传播,但是声和光的速度谁快谁慢,我们一目了然,在下雨的时候我们都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打雷,意思就是说光速要远胜过声音的速度,因此闪电战就是利用了这个特点,在进攻他人的时候,其实枪炮的响声远远不及他们奔向敌营的速度!波兰之所以迅速覆亡,主要是在他们听到德军的枪炮之声的时候还以为有机会撤退,但是事实上德军早就已经距离很近了!
㈤ 德国的闪电战很厉害吗
客观的说德国的闪击战确实是一种先进的作战模式,威力强大。
主要体现在对法国和苏联的进攻上,迅速击败小国不足为奇,但是能把大国迅速迅速击败那才能证明其强大威力。
法国当时也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德国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击溃法国,切实显示出闪击战的强大威力。
最初的横扫苏联的进攻也是叹为观止,迅速击溃苏联百万大军,但是苏联因为以前斯大林大清洗的原因,丧失大部分战斗力也是苏军失败的原因,苏联在此之前对于芬兰的进攻,已经显示出大清洗已经严重削弱了苏联的军事能力,在对几万军队的芬兰,苏军竟然损失了近100万人,这几件事可以说极大提高了希特勒的自信,认为德军可以迅速击败苏军)。
但是战争毕竟是一种综合国力的较量,德国的综合国力在二战期间不算出众,整个轴心国的综合国力远远低于英、美、苏三大强国的国力,在加上三大强国也逐渐适应德国的战法,并且提高自己的作战水平,因此德国失败是一种必然现象,实际上德国和轴心国(德、日、意大)在同大国(英、美、苏)发生对抗后,只维持了不到2年的优势,即可转为劣势处于防御状态。
尽管德国战法先进,但是没有强大的国力,悍然向传统大国挑战,最后被彻底击败不能不说是战略上巨大失误。先进的作战方法是可以依托综合国力迅速学会和增强的,综合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日本也是这种情况(当年山本五十六同美国开战时,即预测日本最多可以维持1年的优势,因此寄托于偷袭美国,使得美国能够和日本谈判,从而使日本获得一定利益,为什么要偷袭,山本解释说,如果不偷袭,日本更是连一点取胜的希望都没有了。“美国的烟囱比日本的森林都多”山本认识到战争是综合国力的对抗,日本没有任何资本同美国对抗)
㈥ 纳粹德国的闪电战究竟有多厉害
闪电战理论是古德里安创造的,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亡,21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从而以一种成功的全新的战术被铭刻到了世界军事史上。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研究“信息+闪击战”可能演变的“信息化闪击战”,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的闪击战,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
㈦ 所向披靡的德国闪电战,最终为何还会惨败呢
最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对手苏联很有韧性,在第1波进攻中没有拿下,他们就陷入了缠斗中,最终补给跟不上只有失败的结果。
㈧ 二战德国的“闪电战”一开始能灭国,为何后来就不行了
(1)距离本土越来越远,作战效力大打折扣。
(2)军队规模急剧扩大,高素质指挥员与兵源有限。
(3)大规模作战,资源与人员消耗过大,中后期入不敷出。
㈨ 德国的闪电战到底有多强 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德国军队有多强
闪电战三大要素:奇袭 集中 快速。
闪电战,顾名思义:闪电袭击当中,我方兵贵神速,就是敌方还不知道咋回事,已经大兵压境。依靠强大的制空权和炮兵部队狂轰滥炸,上面飞机炸,下面炮兵炸,在最快的时间把你部队和部队之间的联系打断,并且把你的交通枢纽给你打乱,让对方的部队成了聋子瞎子。然后利用装甲兵快速的进行穿插和包围。以达到大规模的最快消灭对方的部队。
经典战役就是 德国攻击波兰,只用了27天就攻下波兰,而自己的伤亡只有3万人微小代价。一天攻下丹麦,23天拿下挪威。18天拿下比利时。39天拿下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德国运用闪电战几乎横扫了整个欧洲,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并且在1941年的6月22日攻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强国苏联,兵临莫斯科城下,要不是冬天的大雪和严寒,苏联差点就亡国了。
㈩ 什么是闪电战优点缺点是什么
闪电战又名闪击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用机械化部队来快速切割敌军主力来达到预期效果。
在军事行动中,这三个要素既是战略,也是战术。战略上整体协同,全局性强,战术上精妙奇特,灵活多变。闪电战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战争工具飞机、坦克、装甲车、摩托车的速度优势,以超出对手反应的速度对敌人实行闪电般的打击。
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权,然而美国参战后,德军遭遇了拥有绝对空中优势的美军航空部队,在美军飞机的攻击下,德军的地面战车都成了活靶子,因此德军损失惨重无法使用闪击战。
航空部队
在当时,随着技术的进步,飞机的制造水平也不断提升,制空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德国在战术应用上走在了世界前列,闪电战最先行动的就是德国航空部队,其使命就是空袭敌军机场,指挥部,军工厂等战略目标,将敌军空军消灭在机场;
同时最大限度迟滞敌方援军到达前线,以及通过空中侦察为地面部队提供情报,在地面部队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援,如轰炸敌方装甲部队等,为地面部队扫平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