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人怎么带娃

德国人怎么带娃

发布时间:2022-06-28 13:27:06

1. 宁可少工作也要带娃,德国人究竟有多重视育儿

我有两个学生在德国留学,对德国人的重视教育的情节非常佩服,经常给我讲,我现整理如下:

我的学生说,有了小孩的家庭,父母把陪伴孩子就放在了第一位,工作仅限于上班时间,下班时间绝不再工作,他们和孩子一起的教育有玩游戏、整理房间、冬天在公共区域铲雪等。

在学校里,小孩学习的功课都是以实践为主的,都需要上述精神。

2. 德国人如何教育孩子

他们之所以走上歧途,就是因能太轻易地获得一切,以至在他们没有“界限”的概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他们的头脑中缺乏清醒的分寸。 在这方面,德国孩子对于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国的同龄人当中显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国的美国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也对此予以确认。例如面对雨过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读书学习的一位德国少女和一位美国学生的反应会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国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会;而德国孩子很可能就会想到:我应该先做完作业再出去玩。热爱玩耍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为什么德国的孩子会有如此强烈的意识来约束自己,是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分不开的。 帮助孩子培养理性的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也像种树一样,需要对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适宜生长的土壤,在某些时候甚至还需要绑缚以实行限制。德国的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有较自由充分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如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临放弃早餐、或是迟到的选择;忘了将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中便意味着得继续穿脏衣服;人人都有记事本。 一、“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问过德国的学生关于逃学的问题,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在这一点上德国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孩子不接受教育,社会将来就会多一个祸根。所以万一真有孩子逃学,成年人看到后会对其严厉呵斥,警察会将他扣留,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此的态度非常严格,会令孩子马上返校,而家长还要受到罚款或加税的处分。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意识到,在上不上学的问题上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德国人的教育也异常关注孩子的文明修养,他们认为孩子在行为举止上遵守规范,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具备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为其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固的基石,也能为全社会创造一种团结合作的美好的人际关系,这在德国引起了全民的重视,报名参加专门的礼仪讲座、礼仪讲习班的做法已经蔚然成风。 而家长从细微之处起就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个德国孩子在餐桌上都会受到严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意识,同时这又是一种磨练。比如德国人在午餐后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习惯,对孩子来说很具有诱惑力,但这时父母更不会通融,前提是必须先吃完饭菜。 随着父母对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时间一长成为自然,孩子就会把遵守这些规则当作自己的本分。于是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把维护公共纪律,爱护公共环境,在各种场合讲究文明和秩序成为无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国常可以看到人们在耐心地排队等候,或是为他人、为公众着想的举动,全社会形成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风尚。 二、“是放弃早餐,还是迟到?” 对于孩子的奖惩,赛里希先生的建议是,“尽管奖与罚都不宜太频繁,但它们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长常用物质奖赏来激励孩子获得好的成绩,或是以此让孩子做些家务事。但是这样会使孩子前进的动力仅停留在外部奖赏上,而体会不到奋斗与创造的真正喜悦;同时他们也会产生错觉,以为不论主动干点什么都能得到钱的报酬。孩子必须懂得上学读书、品学优良是为他自己,而家务活本身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当然如果孩子有相当出色的表现,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园、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贡献时,也应当享受奖赏的快乐。可以给他们发奖金,也可以带孩子去一个他很向往的地方。 对孩子的惩罚也要讲究原则,否则惩罚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惩罚之前应该先对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错以后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对他讲清楚家长的要求和实施惩罚的原因,惩罚的开始和结束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弥漫着怨愤的气息。” 他们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几次起床太晚,但随之赛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惩罚便纠正了他的错误,她告诉菲力克斯,自己不能开车送他去学校,“我很遗憾,但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选择,是放弃你的早餐,还是想迟到。”明确适当的奖惩原则和方式是让正直、诚实、尽职尽责等观念深入孩子的心灵,让它们确确实实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三、很遗憾,你还得继续穿脏衣服 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无论是父亲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母亲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还是老师和社会其他阶层的高度职业道德感,这些都令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并把恪守信条、尽心尽责当作一种荣誉。德国的法律上还有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义,“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晚了半个小时,母亲对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认为在生活细节上尤其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庭教育对此采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让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储蓄存折,在锻炼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懂得了勤俭。 茨格拉夫人承认,“有时候作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于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中,这只能意味着他还要继续穿脏衣服;而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作出很‘遗憾’的决定。” 四、人人都有自己的记事本 在德国同时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记事本,甚至连家庭主妇和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德国人把近期和远期的大大小小的约会,计划,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预先记录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国称作是记事本的社会,人们在作出决定之前多半会参阅一下自己的记事本。也许有的人认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过枯燥呆板,可能还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国人却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同时更关系到对待生活的严肃态度。 德国人认为与时间形成的散乱的关系反映出其自身的杂乱无序的状态,所以很早就会锻炼孩子过一种有计划的生活,孩子学习分配他的零花钱、支配他的时间,完成他的学习任务,发挥他的兴趣爱好,其间形成一种井然有序的关系。而他们认定,笔记本有助于孩子更加准时、守秩序、爱清洁和准确,同时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采取一种鉴别的态度。 孩子在周密地设计自己时间,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其自身的周密设计。由此可见德国人帮助孩子确立面对生活的理智观念,并非是要把他们限制在条条框框之中,而是要让他们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更高境界。

3. 德国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的他们的教育方式可取吗

抗压能力,定义为:心理承受能力指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抗压能力从狭义上讲,即生理心理学角度,它与神经特征相关,是我们大脑神经系统耐受性的大小,强弱一集兴奋和一只之间的平衡不同导致的差异。

广义上讲,可以理解为个体对外界环境信息处理的理性程度,通过这个过程所做出的反应即为抗压能力。

孩子慢慢有了处理事情的能力,自然就会有理性的判断,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到抗压能力的狭义与广义的定义。




4. 德国人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教育问题是他们最头疼的。而令我国家长最头疼的就是让孩子适应我国的应试教育,能够看到各种试卷时都能精准作答,并且在这种选拔方式中脱颖而出。

而在这种教育观念当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只是考试的工具,他们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所以,我们才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多孩子在大学毕业之后,步入社会,却什么都不会,甚至连照顾自己的能力都没有。

其实,我国父母的这种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历史的文化所导致的。而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一方面强迫着父母这样做,虽然这种教育观念有很多弊端,但是他还是适用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情况。只是我们要充分了解到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在其它方面的发展。

所以,家长们不要再一味地只看孩子成绩了,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父母的这种教育观念,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5. 德国人怎样培养出严谨,诚信,责任感,注重家庭的孩子

1: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2:去德国朋友家做客的中国人如能送给女主人一件富有民族风格的小纪念品,那定会受到主人由衷的赞赏。如果只是顺便看望,那就不必带什么礼物了,最多给小孩子带点儿小玩意儿。3:德国生活小事忌讳多,守纪律讲整洁,守时间喜清静,待人诚恳注重礼仪,送礼在德国也很受重视。应邀去别人家做客时,一般都带礼物。大部分人带束鲜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带瓶葡萄酒,个别人带一本有意义的书(或者是自己写的书)或者画册之类等,女士在许多场合下都受到优先照顾.4:德国是220V,50hz插座:圆型供电情形:供电良好,买买转换头的话可以买几个接线板,然后接上转换头,或者直接在德国买个插头换上去就行。德国大概1欧左右一个。各大电子商店都有买,网购也可以,见Conrad.de,那里有卖。5:德国人与荷兰人可以的

6. 各个国家教孩子的方法

如今,中国父母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是,国情不同,各国的儿童教育方法也大不相同。让我们看一下这些国家的育儿方法:

一、韩国:流行“自然育儿法”

最近,在韩国父母中,“自然育儿方法”已开始受到关注并逐渐流行。 “自然育儿法”的核心是使儿童的生活、教育和游戏尽可能地回归自然,从而最大程度地让儿童在自然状态下的健康成长。包括这两个方面:

1.从小就让孩子一个人睡

无论是宝宝还是学步儿童,韩国人都开始让孩子独自入睡。因为让孩子独自一人睡觉不仅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有益于健康,而且从小就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2.鼓励儿童参加冒险活动,更多地了解自然

韩国父母很重视鼓励孩子们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冒险活动,例如登山、攀岩等,以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同时,他们还寻找更多机会让儿童与大自然接触。孩子们通过照顾小动物,丰富他们的同情心。比如亲自给花草浇水,树立了热爱劳动的特性。孩子们还将说出他们在自然界中获得的经验和思想,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他们希望能重现大自然,然后发展艺术和音乐的自然美感。在自然界中,孩子们学会了自然科学的知识,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美感,让整个身心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日本:母亲和婴儿一起跳舞桑巴舞

2岁以下的婴儿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五种感官来理解世界。感觉能力的发展越好,大脑整合各种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并且对未来的整体发展贡献越大。如今,如本的妈妈们很喜欢跟孩子一起跳桑巴舞,这既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也能放松宝妈的身心,还能促进亲子关系,一举多得。

三、美国:亲子瑜伽

在美国洛杉矶,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做亲子瑜伽,已经成为许多时尚妈妈们的新宠。据报道,亲子瑜伽课程总共包含150个动作,这些动作是专门为婴儿的成长和发育而设计的,一个月左右大的孩子就能开始练习了。

这些父母希望从小就让孩子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防止孩子变得胖。一些人希望瑜伽可以帮助他们的宝宝养成更好的睡眠习惯。一些父母还说,确实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我的儿子现在愿意参加瑜伽课,他上瑜伽课后变得很开心,而且能交到更多朋友。我们上课的时候,宝宝感觉很好,很安静。经过训练,他现在睡得很好,自己一个人也能很高兴。”

尽管亲子瑜伽逐渐流行,但一些专家对商家的宣传效果表示怀疑,医学专家提醒父母不要对孩子的头和颈部施加任何压力,以免造成伤害。

各位父母,你们还有没听说过其他国家的育儿方法呢?

欢迎留言、评论和转发!我是长脖子妈咪,家有两宝,热爱教育,请随时交流,多多关注!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7. 德国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德国是印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一、爱护动物。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并与它们游戏,有条件的还需作好“饲养记录”;正式入学后,孩子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关于被教师推荐为范文的壁报发表。此外,小学生们还热衷于利用自己积累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第二、善待生命。柏林一个13岁的男孩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回大自然。小作者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这一充满爱心的过程,此文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一等奖。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则会受到各种教育:轻则受到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惩罚。如果仍然不思悔改,就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疗,因为在大人们看来,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有暴力倾向。第三、怜贫惜弱。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者比比皆是。法兰克福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赶走,全家人对此事极为重视,并且郑重其事地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认真又耐心细致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但同样享有人的尊严。这位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第四、宽容待人。波恩一位7岁的小女孩雪丽,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主动和梅芙谈心,才了解到梅芙由于自己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才“出言不逊”。于是,雪丽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时,德国人还十分重视“反面教材”的作用。对这些中小学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所谓“小霸王”,校方持旗帜鲜明的反对态度。据悉,经两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立即果断地予以开除,送交“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以“批评”的眼光来审视。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德国人并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坦克为伴,因为如幼时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难免会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孩子是世界的未来,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理所应当,尤其是在德国这个过度彰显这一教育理念,让人倍感欣慰。

8. 德国人做个摇篮,竟能随孩子长大!这是什么黑科技

对于孩子来说,摇篮是他们的天堂,只要躺在摇篮上,随着摇篮晃动,就会感觉非常的快乐。

而德国就发明了一个摇篮,可以陪伴孩子成长,但这个摇篮也不仅仅只能陪伴孩子的孩童时期,当孩子长大之后,摇篮还可以化身为摇椅和翻转木马,供孩子玩乐。下面我就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款摇篮的框架结构。

摇篮是有两个大圆环和一块类似于躺椅的木板组成,两个大圆环中间有三根圆柱体的支架,以方便固定住圆环的旋转周期。把摇篮当成摇篮,只需要将大圆环倒扣运行,然后在圆柱的支架上放上一些玩具,小孩子躺在木板上就可以被玩具逗乐。

发明创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非常的重要,而奇思妙想对于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言,也是同样重要的。国家只有尊重个人的奇思妙想,维护个人的创作意识和版权,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脑海中的想法做出为实践。

9. 德国妈妈如何兼顾事业与家庭

每次看到朋友圈疯传国外妈妈一人轻松带几娃的文章就觉得忽悠人,写这种文章的人,要么是自己没在国外长期生活过,凭着网上的几张照片几段文字瞎拼凑想象中外国人的生活;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大家爱看什么就写什么,也不管真假。

我相信,随便在德国大街上问问有孩子的人带娃轻松吗?没有人会肯定地回答轻松。德国的育儿杂志和育儿书上充斥着描绘父母累得精疲力尽以及教父母如何放松的文章。我和德国妈妈聊起带娃的辛苦,大家也都摆头叹息,纷纷表示有同感。

带娃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所有人都无可否认,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并且,越是重视孩子教育的家庭,父母的付出只会越多。

德国妈妈带娃之所以表面看起来轻松,主要原因有二:1.她们为孩子付出的形式与我们不同;2.生活方式不同。

给大家讲述我身边的三个德国家庭的真实生活,让大家看看德国普通中产阶级的妈妈是如何使出洪荒之力做到兼顾工作与孩子的平衡的。

邻居Lia家庭

虽然现在德国许多幼儿园都接受半岁以上的宝宝入托,但Lia的父母决定等孩子两岁后再去上幼儿园。可是,妈妈休完政府给予的一年福利产假后就要回去上班了啊!怎么办呢?爷爷奶奶来帮忙!

没错,很多人以为国外的老人不帮忙带孩子,其实那是断章取义。很多欧美的育儿杂志和书上都有提到,grandma是解救宝妈的大帮手。德国老人虽然不会像很多中国人老人一样没日没夜地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面面俱到,但如果和子女同住一个城市,很多老人都乐意每周陪伴孙子孙女几次。

如今,越来越多的德国妈妈选择在产假后返回职场,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做全职妈妈,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德国老人参与帮忙带娃,分担“双职工”家庭的工作量,这一点从游乐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老人单独带娃可以明显感受到。

Lia妈妈重返职场后并没有立刻全职工作,而是选择每周工作15小时,星期一、二、三每天五小时,星期四、五在家。德国很多公司,尤其是大公司,比较照顾妈妈的需求,妈妈们可以和老板商量逐步增加工作时长,每天什么时候开始工作也可以自己决定。

Lia爸爸妈妈每天6点起床,妈妈先出门,7点就开始上班了,因为早上班就可以早下班。爸爸负责女儿早晨的起居和早餐,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那里之后再去上班。妈妈中午12点下班,吃完午饭后再开车去爷爷奶奶那里接午睡刚醒的女儿。这样,即使妈妈上午有上班,还是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可以带孩子出去玩,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事实上这位Lia妈妈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几乎每天她下班接完Lia都要带她去我们家附近的游戏场地或者农场玩两个多小时再回家。那段时间悠悠还没有上幼儿园,所以我们也经常加入她们。

下午5点多,爸爸回到家陪Lia,妈妈开始做饭,吃完晚饭后,7点钟Lia就睡觉了。德国孩子一般都是7点,最晚8点入睡,这样爸爸妈妈晚上还能稍微休息一下,有点儿独处时间。

幼儿园Fritz家庭

Fritz妈妈是德国WDR电视台的主持人,每周工作三天,工作时间一般从下午开始延续到晚上9点。Fritzi爸爸每天4点下班,而我们所在的幼儿园4点15就关门,赶不及接Fritz,所以在妈妈需要工作的那三天都是Fritz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接的。

是不是和我们中国很像呢?外国人不是超人,在带娃这件事儿上,大家有着很多共同的困难与苦恼。夫妻俩真的没人帮忙的话,一样也是累得要死要活的......

但是国外老人帮忙带娃,多半还停留在带孩子玩这个层面。他们愿意陪孩子玩沙玩水,带孩子去游乐场,去森林散步。孩子爸妈偶尔想出去逛个街看场电影,找老人帮忙带一个下午或者过夜都时有发生,但是极少有父母会完全依赖老人照顾孩子的一切衣食起居。再说了,被当成保姆使用,德国老人也不乐意。他们喜欢陪孙辈玩,却不喜欢承担子女的家务活:)

Fritz爸爸下班后立刻承包了带孩子上早教班的任务,运动课、音乐课都是他陪孩子去上,让Fritz妈妈能够安心准备晚上的工作。(注:德国早教班和兴趣班的时间都安排在工作日的16-18点之间,周末没有任何课程。)

总结

都说欧洲人懒,但在我眼里德国人应该算个例外。他们不但不懒,还很勤劳。德国人热爱生活,他们使出全力把繁忙的小日子尽可能过得愉快。

德国人重视家庭,所以他们选择早起上班,这样就能早早下班回家陪家人陪孩子。

德国人注重生活质量,而他们眼里保障生活质量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有序,所以他们喜欢提前计划一切事情,提前规划好时间安排,把有限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率。

德国妈妈如何兼顾事业与家庭?答案是夫妻合作加上高效时间管理,该工作的时候就工作,该陪娃的时候就陪娃。

10. 德国教育孩子的方式与中国有何不同

德国孩子对于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国的同龄人当中显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国的美国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也对此予以确认。例如面对雨过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读书学习的一位德国少女和一位美国学生的反应会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国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会;而德国孩子很可能就会想到:我应该先做完作业再出去玩。热爱玩耍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为什么德国的孩子会有如此强烈的意识来约束自己,是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分不开的。
帮助孩子培养理性的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也像种树一样,需要对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适宜生长的土壤,在某些时候甚至还需要绑缚以实行限制。德国的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有较自由充分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如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临放弃早餐、或是迟到的选择;忘了将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中便意味着得继续穿脏衣服;人人都有记事本。
一、“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问过德国的学生关于逃学的问题,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在这一点上德国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孩子不接受教育,社会将来就会多一个祸根。所以万一真有孩子逃学,成年人看到后会对其严厉呵斥,警察会将他扣留,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此的态度非常严格,会令孩子马上返校,而家长还要受到罚款或加税的处分。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意识到,在上不上学的问题上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德国人的教育也异常关注孩子的文明修养,他们认为孩子在行为举止上遵守规范,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具备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为其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固的基石,也能为全社会创造一种团结合作的美好的人际关系,——这在德国引起了全民的重视,报名参加专门的礼仪讲座、礼仪讲习班的做法已经蔚然成风。
而家长从细微之处起就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个德国孩子在餐桌上都会受到严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意识,同时这又是一种磨练。比如德国人在午餐后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习惯,对孩子来说很具有诱惑力,但这时父母更不会通融,前提是必须先吃完饭菜。
随着父母对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时间一长成为自然,孩子就会把遵守这些规则当作自己的本分。于是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把维护公共纪律,爱护公共环境,在各种场合讲究文明和秩序成为无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国常可以看到人们在耐心地排队等候,或是为他人、为公众着想的举动,全社会形成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风尚。
二、“是放弃早餐,还是迟到?”
对于孩子的奖惩,,赛里希先生的建议是,“尽管奖与罚都不宜太频繁,但它们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长常用物质奖赏来激励孩子获得好的成绩,或是以此让孩子做些家务事。但是这样会使孩子前进的动力仅停留在外部奖赏上,而体会不到奋斗与创造的真正喜悦;同时他们也会产生错觉,以为不论主动干点什么都能得到钱的报酬。孩子必须懂得上学读书、品学优良是为他自己,而家务活本身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当然如果孩子有相当出色的表现,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园、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贡献时,也应当享受奖赏的快乐。可以给他们发奖金,也可以带孩子去一个他很向往的地方。
对孩子的惩罚也要讲究原则,否则惩罚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惩罚之前应该先对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错以后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对他讲清楚家长的要求和实施惩罚的原因,惩罚的开始和结束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弥漫着怨愤的气息。”
他们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几次起床太晚,但随之赛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惩罚便纠正了他的错误,她告诉菲力克斯,自己不能开车送他去学校,“我很遗憾,但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选择,是放弃你的早餐,还是想迟到。”明确适当的奖惩原则和方式是让正直、诚实、尽职尽责等观念深入孩子的心灵,让它们确确实实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三、很遗憾,你还得继续穿脏衣服
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无论是父亲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母亲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还是老师和社会其他阶层的高度职业道德感,这些都令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并把恪守信条、尽心尽责当作一种荣誉。德国的法律上还有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义,“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晚了半个小时,母亲对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认为在生活细节上尤其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庭教育对此采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让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储蓄存折,在锻炼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懂得了勤俭。
茨格拉夫人承认,“有时候作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于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中,这只能意味着他还要继续穿脏衣服;而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作出很‘遗憾’的决定。”
四、人人都有自己的记事本
在德国同时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记事本,甚至连家庭主妇和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德国人把近期和远期的大大小小的约会,计划,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预先记录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国称作是记事本的社会,人们在作出决定之前多半会参阅一下自己的记事本。也许有的人认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过枯燥呆板,可能还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国人却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同时更关系到对待生活的严肃态度。
德国人认为与时间形成的散乱的关系反映出其自身的杂乱无序的状态,所以很早就会锻炼孩子过一种有计划的生活,孩子学习分配他的零花钱、支配他的时间,完成他的学习任务,发挥他的兴趣爱好,其间形成一种井然有序的关系。而他们认定,笔记本有助于孩子更加准时、守秩序、爱清洁和准确,同时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采取一种鉴别的态度。
孩子在周密地设计自己时间,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其自身的周密设计。由此可见德国人帮助孩子确立面对生活的理智观念,并非是要把他们限制在条条框框之中,而是要让他们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更高境界。

阅读全文

与德国人怎么带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5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9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9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9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