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战时期加拿大,关押了3万多德国俘虏,对战俘做了什么,为何战俘都不愿回国
然而有一个国家真是把战俘当上帝伺候了,好吃好喝还可以玩,又不用干活,要是我我也不走。这个国家就是加拿大。二战时期,加拿大关押了3万多德国俘虏。因为德国潜艇开到了加拿大附近,很多俘虏都是海军,大部分都关押在魁北克。这些俘虏,被称为最幸福的俘虏。
世界上最幸福的俘虏们,加拿大魁北克
首先住的是庄园别墅,加拿大专门建立一个座巨大的庄园,有山有水有树林,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其次,吃的用的,不用干活加拿大每个月按时送补给;最后还包你玩的开心,大量时间做业余活动,比如踢足球队,玩音乐,喜欢种花的可以种花。
这些德国俘虏到达加拿大以后,被巨大的幸福感淹没。很多俘虏都说,被加拿大俘虏是这一生中最幸福的事。很多德国俘虏,到了加拿大后,人都长胖了,再也没有恐惧和压迫。这些俘虏说,比起德国的压抑,军队里面受的罪,和死亡的风险,这里就是天堂。很多德国俘虏,二战以后不喜欢战后的德国,怀念加拿大舒适的生活。
不少人后来移民回到了加拿大,后来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德国人,而是加拿大人。二战德国海军战绩最高的王牌艇长,被俘后关押在加拿大,后来就移民了加拿大。我觉得这就加拿大的高明之处,他们地大人少正缺人呢。得人心者得天下啊,成功的俘获了俘虏的心。
‘贰’ 二战时,对于战俘各国都有哪些不同的处理方式
出于不正当立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日本,意大利最后都向反法西斯的国家投降。那段时间大概有7000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更是有1.3亿的人受到了伤害。但是,有一部分人不是因为战争而受到的伤害,或者是丧失的性命,而是不小心成为了俘虏而被折磨到死。那么我觉得最残暴的应该是苏联,第二是日本,最后就是美国。
那么美国呢,美国是不会直接动手。所以他把德国的战斧都送给了德国的死敌法国。因为之前德国侵略过法国,使得法国丧失了大部分的国土。还有就是关在栅栏里面,让他们饱受饥饿和折磨。死了之后还会将死者的手脚绑在树上面公式。
‘叁’ 二战时哪个国家对战俘最好
中国。在对待战俘这个问题上,中国绝对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无论是国民党政府还是共产党政府。
其次美国、英国做的也都还不错。
真正要说狠的是苏联和日本,德国都远远不如。德国也只是对待苏联战俘以及犹太裔战俘狠,对待美、英、法等国家的战俘总的来说还是很遵守国际法的。
‘肆’ 二战时英军为什么对德军战俘那么好
这一方面不得不说英国人确实是有绅士风度(这是英国佬的传统~~)。
另一方面,对于西方人来说,如果一个军人成了对方的俘虏,那么对于他来说,战争就已经结束了。这样的人跟平民其实没什么区别~举个例子来说,当初英国皇家海军为了击沉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当他们把俾斯麦号最终击沉后,却还主动救援德舰上的落水幸存者。这种行为跟在战争中保护和救援平民没什么两样~~
而在东方(包括苏联),平民和军人的区别是比较模糊的。尤其是在战争环境下,如果对敌方的战俘好,就等同于重演《农夫与蛇》的故事。因为这样会让对方更快的转化为重新具备战斗力,并且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人。所以,东方人在对待战俘的问题上跟西方人是有很大差异的。当然说白了,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
‘伍’ 二战期间被俘德军在战俘营里的待遇如何啊
二战德国的战俘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国家对待德国战俘的待遇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对德军俘虏最好的是总是以绅士自居的英国,虽然绅士这个说法比较虚伪,但是不得不说英国对待德军的战俘做法可以说是整个二战期间所有国家遵守《日内瓦公约》的典范了。主要原因还是德国和英国没有什么真正的仇恨,二战期间德国并没有登陆英国的本土,虽然二战后期德国能了一堆V1 V2的导弹轰炸英国,但是由于是赶工的产物,精度并不高,对英国造成的损失有限,更别炸死多少人了,并且希特勒认为英国人和德国人都是高贵的民族,德军战俘营对英国的俘虏也不错。有一个有意思的事例,当时作为德国海军象征俾斯麦战列舰曾给英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当英军废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把它炸沉后,英军还主动去救援俾斯麦战列舰上落水的水手。
下面这张图是被英军俘虏的德国士兵,昂首阔步,挺胸抬头,这两步走的叫一个潇洒啊。
‘陆’ 二战哪个国家的俘虏待遇最好
在1945年2月上旬,落在美军手中的德军战俘的总数大约为30万人。对于德军当时的剩余兵力,美国人心里是有数的。此刻德军的所有兵力加在一起大约还有700万之众,尽管战斗力已大不如前,但只要希特勒拒绝投降,盟军方面要想吃光这支顽强的军队无疑是需要时日和付出的。为此,美、英两国共同拟定了一套对德军俘虏的处理方案,准备把俘获的德军士兵逐批运送到已被解放的法国北部地区拘押。但是,接下来的战争进程发展之快大大超过了盟军的计划。在3月份的莱茵河西岸战役中,大批东撤的德军因无法跨越莱茵河(河上的桥梁大多被毁)而被美军俘获,加上在鲁尔包围圈里被俘的德军B集团军的32万人,总计57.5万的德军士兵成了美军的战俘。面对如此多的战俘,原定的安置计划在组织工作上遇到了瓶颈。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一声令下:建立露天大营,就地安置战俘,于是世界战争史上着名的“莱茵大营”诞生了。
1945年4月,原本要把盟军赶出德国本土的德军B集团军的21个师约43万人在鲁尔地区陷入盟军的大包围圈。4月21日,德国陆军元帅瓦尔特·莫德尔签署了B集团军就地解散的命令后自杀,32万德军士兵就此成为了盟军的俘虏。这些俘虏被安置在莱茵河畔的临时露天战俘营,“莱茵大营”由此诞生。4月25日,在雷马根的“莱茵大营”的岗哨位置上一眼望去,密集的战俘人群浩如烟海。
设置这样的战俘营的第一考虑是用莱茵河阻断战俘向东逃往德国腹地的去路。其次是充分利用莱茵河流域的宽阔平原,用最省力的方式容纳最多的战俘。后来的战争局势证明,就地安置战俘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随后的德军被俘人员的数字呈爆炸式增长,把这些战俘及时疏散到法国去已变得很不现实。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后,在曾经号称“不可战胜”的德军中开始显现树倒猢狲散的效应。5月2日,首都柏林的守军全部投降;5月4日,德军的海军上将弗利德堡代表在西北地区和英军作战的德军签署了投降书;5月7日,德军的约德尔大将在西方盟军代表面前签署了德军的全面投降书;5月8日深夜,不甘落后的苏军在柏林又组织了一次德国投降的仪式,由德方的凯特尔元帅、弗利德堡上将和施图姆夫大将分别代表德国的陆、海、空三军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在希特勒自杀后的一周时间内,德国的武装力量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逐一垮塌,从5月9日开始,400多万德国军人沦为战俘。
欧洲战争的迅速终结使胜利者感到有些猝不及防。敌手消失之后,盟军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消化那人海一般的战俘群。昔日的对手已经失去了一切话语权,对日内瓦公约的遵守水平考验着每一个胜利者的国际道义。在这方面,美国人交出的答卷非常另类。
1945年5月4日,艾森豪威尔在没有和英军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单方面向美军下令:把在德国境内收押的德国军人当作“被缴械的敌军”(DisarmedEnemyForces)而不是“战争俘虏”(PrisonerofWar)对待。此命令于8月22日又扩展到在奥地利向美军缴械的德军。就这样,投降的德军俘虏被美国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在德国和奥地利以外被俘的德国军人,他们可以享受日内瓦第二公约规定的战俘待遇。另一类是被解除了武装的敌人,对于敌人,美军当然不必承诺给予“日内瓦待遇”,也完全可以禁止国际红十字会向这些人提供生活物资,同时有权向国际红十字会封闭有关这些人所获待遇的一切信息。
艾森豪威尔
一个匪夷所思的逻辑被美国人创造出来了:对于一支已经无条件投降的军队,其士兵在受到关押的情况下仍然是敌人,而不是战俘。
“莱茵大营”前后建立了37处,在德国投降后被整合成17所大营。这些大营沿德国境内的莱茵河而建,南起布尔-伊格海姆,北至布德利希,其间的河段总长约350公里。其中有两所大营建在了莱茵河东侧。除了这17座大营以外,在莱茵河的支流内卡河畔也建了一座海尔布隆大营。这18座庞大的露天战俘营差不多容纳了全部落入美军之手的德国人,他们包括:德军B集团军在鲁尔包围圈和藻厄兰地区的被俘者、在美军第九军东进易北河过程中的德军被俘者(他们多数正在执行阻止苏军西进的任务,当美军逼近时,他们及时地选择向从身后逼上来的美国人缴了枪)、在下萨克森、威斯特法伦、哈勒山区和美军交战时的德军被俘者(我的博士导师就在此列);在德国宣告投降后成建制地向美军缴械的德军士兵。此外,被俘的还有一大批没有军人身份的人员,其中包括民兵性质的“人民冲锋队”队员、自发抗击过美军的平民、政府的文职人员、纳粹党徒、国防军女助手、医院工作人员等,林林总总,被关进“莱茵大营”的人数高达500余万。按照二战前夕的8000万德国人口计算,6%的德国人都被集中到了“莱茵大营”,其绝大多数都是对德国今后命运至关重要的青壮年男子。
这些在艾森豪威尔眼中仍然是“敌人”的战俘,事实上已完全丧失了与美军为敌的资格,他们象任人宰割的动物一样被美军用卡车从各个受降地点拉到了莱茵河畔,然后象倾倒垃圾一般被“倒”进了一座座“莱茵大营”。每个大营里都有很多用铁丝网划分开的巨大方阵,划分方阵的主要依据是俘虏的身份。孩子兵、伤病员、普通国防军士兵、国防军女助手、人民冲锋队、党卫军、纳粹党徒、外国人等依次分开,每个方阵中的俘虏人数在5千至1万之间。
概况
掌握大量被缴获德军物资的美军很少向俘虏们发放帐篷,'莱茵大营'里的绝大多数俘虏都只能象圈内的牲口一样以天为被,以地为床。方阵内的人均占地面积是3-5平方米,几场连阴雨之后,大营里面就变成了一片泥潭。没有任何劳动工具的战俘们开始自己动手改善住宿条件,他们利用餐具和罐头盒做铲子来挖掘地洞,把食品包装箱的纸板当作建材,一点一点地抠出了能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地洞。这些地洞通常在地表以下1.5,米-2米处,洞口宽约半米。缺少支撑的小地洞在夜间下雨时极为危险,经常因渗水而坍塌,导致不少战俘被活埋在洞里。没有任何人统计过就这样死去的人究竟有多少。也没有人去挖掘出这些死者。在大营最终被美国人的推土机整平后,这些死者便永远地成为了莱茵河流域土地的一部分。
据统计,在1945年4月到7月的4个月时间里,“莱茵大营”中约40%的战俘是以睡地洞的方式熬过来的,超过50%的人一直睡在露天,只有6%的人得到了帐篷。
德国战俘
初到“莱茵大营”的德国战俘根本想不到文明和人道的美军会在这样的露天野地里安排他们住宿长达数月,他们甚至连衣帽都不肯脱掉,以为很快就会另有去处。当他们意识到在这里要经受一场生死考验时,一切自尊和傲慢就必须抛开了。讲究干净和秩序的德国人开始了一种近似于老鼠和猪狗的生活,战俘营里遍布地洞,污物满地,瘟疫横行。
大营里的各个方阵被依次送进了德国俘虏,一个方阵装满后,再打开另一个方阵的铁丝网大门……。美军对新进方阵的战俘通常在2-4天内不提供食品和水。谁也说不清美国人究竟意欲何为,但这种做法起到的客观效果是:在与饥渴抗衡中的俘虏们唯有减少一切活动才能保持体能,他们既没有体力逃跑,也没有体力闹事,更重要的是,一批本来身体已变得虚弱的人会在“莱茵大营”的这一首轮生存考验中被淘汰掉。
开始提供食品和水以后,战俘们发现供应量严重不足。正常人在不活动时每天需要1200卡路里的热量供应,劳动的人则需要2000-3000卡路里。而“莱茵大营”里的战俘们每天只能获得400-900卡路里热量的食品。他们获得的食品主要是美国产的鸡蛋粉、奶粉、饼干、巧克力、咖啡,在饮水供应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这样的食品迅速地吸干了战俘的体内水分,许多人出现严重的便秘。
大营里没有洗漱设备,没有医疗器械,没有消毒设备,没有医疗措施,对伤病员的治疗和护理主要由战俘中的医护人员自己解决。每个方阵内只设有一个简易的地沟茅厕,很多病弱无力的人因为缺少体力穿越肮脏混乱的人群到达茅厕,常常在栖身之地排便,致使营地的环境日渐恶化,痢疾、伤寒、坏疽、肺炎等疾病开始在各营地蔓延,形成了对濒死人员的最后一击。
看守大营的美军严禁战俘和外界发生任何联系,附近的居民如果向战俘提供食品,发现后立遭枪击。当地的德国管理部门如果向战俘提供生活物资,发现后立即查办甚至处决当事人。瑞士红十字会曾尝试给“莱茵大营”提供食品、医药和生活物资,这些物品在到达之后,又被艾森豪威尔下令运回瑞士。
数据
究竟有多少战俘死于美军的“莱茵大营”里呢?战俘们只能看见身边的死人,不可能给出350公里长的莱茵河沿岸的全部死者的数目。外部世界(包括各类媒体、地方管理部门和国际红十字会)也不可能掌握任何统计数字,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接近战俘营。唯一掌握总体情况只有美军。美方公布的“莱茵大营”的全部死亡人数为5000。和500万的战俘总人数相比,死亡率为0.1%。这个比例与和平年代的德国人口的死亡率完全一致。接受这个数字的条件是在两个前提下选择其一:或者是500万德国俘虏的生存能力超乎人类的一般水平,或者是美国给予他们的是“日内瓦待遇”。如果两个前提都不存在,人们就可以确定美国人没有说真话。
战俘韦尔纳在1998年出版的《布瑞曾海姆战俘营》一书中说,住在布瑞曾海姆战俘营附近的居民证实,在1945年4月到7月的4个月时间里,他们每天早上都能看到120-180具的尸体被运走。韦尔纳据此估算,在他呆过的这座容纳了13万战俘的大营里约有1.5万人死亡。死亡率为11.5%。如果加上在阴雨天气被坍塌地洞活埋的死者,死亡率应在15%。鉴于其它“莱茵大营”的状况也不可能比布瑞曾海姆战俘营的待遇更好,韦尔纳给出了一个恐怖的算式:500万人乘以15%,等于75万战俘在“莱茵大营”里死亡。
1989年,加拿大记者巴克切发表了一本叫作《有计划的死亡》的书,在“二战”历史研究领域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巴切克在多年查阅各国档案、文献和采访当事人之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在美国人手上死去的,以及后来移交给法国后死去的德国战俘的总数为80万到100万人。其中应由美国人负责的死亡人数约为75万。这个数字和原战俘韦尔纳的结论不谋而合。巴克切认为,掌握真实数据的是美国,但记录此类信息的文件或者已被毁掉,或者已被修改,或者至今还处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但是很多历史学家指出了巴克切的错误,例如某个地方很明显地打多了一个零而使得战俘的死亡数被乘以十,从而得出了11.5%的数字。
‘柒’ 二战时期,世界上哪个国家最优待俘虏
第2次世界大战是人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灾祸,战火牵扯到了五大洲的民众,前前后后一共有6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0亿以上的人口被强行卷入了战争,整个战争中,军人和人民大概伤亡人数在7000万左右,对各个国家造成的损失,大概在5万多亿美。
为了这些战俘在庄园里为他们建立了很多房子,而且每个月按时给他们送来食物和生活的必需品,战俘有吃有喝,种种花,聊聊天,打打牌,实在闲的没事的才开垦种田,当时战俘们都不跑,因为在这里啊,喝得好吃得好,远离战火在,当时过的算是神仙日子,然而这个国家就是加拿大,因为加拿大地广人稀,缺少建设,二战过后很多人想念加拿大,甚至有一些人不认为自己是德国人还是加拿大人,移民到了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