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战后英国如何处置德国英国坚持这种主张的原因
主张适当的削弱德国,使其脱离于与英国争霸的行列,但反对法国主张的彻底削弱德国,英国向来主张大陆均势,反对一国在欧洲大陆鹤立鸡群,战后法国异军突起,英国为了遏制法国,需要德国对法国进行一定的制约,以维持欧洲的实力平衡,这也是日后德国能在英国的暗中纵容下迅速军事崛起的重要原因,英国坚持这一主张的原因就是其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
Ⅱ 二战前的英法远强于德国,为何却不敢制止纳粹的崛起和扩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德国遭受了经济崩溃、严厉的军事制裁、领土割让、巨额赔偿、国力大幅下降和经济崩溃。后来,它受到了经济危机的打击。失业率达到新高,社会阶级冲突加剧,全国充斥着“衰落”这个词为何不制止是因为人民的反战情绪严重和国力受损。 第三,英法把恢复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军事变革步伐缓慢。纳粹掌权后,在极端集权下,他们实行了国家军事化。国民经济也被纳入战争轨道。经济也在短时间内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英法是民主机制,当权者必须考虑人民的反战情绪。然而,如果一个人想为战争做准备,庞大的军费开支仍然必须被消灭,这肯定会加剧社会冲突。然而,民主机制在决策甚至执行方面的效率远不如中央集权下的德国。
Ⅲ 一战后英国为何接受德国崛起而压制法国称霸
至今英国人心中最大的创伤是一战而非二战。然而一战结束后,英国对战场上敌人德国的态度远比对盟友法国宽厚。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博伊斯在他的新书中宣称,一战里损失惨重的英国能在情感上能迅速地接受德国重新崛起,而压制法国称霸,更多原因是出于欧洲不同人种之间的复杂争斗。欧洲占主导地位的为三大人种:以法国为代表的拉丁人种,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人种,以及以英德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种。罗伯特·博伊斯在新书中提到,英国和德国属于同一种族,大部分英国人认为一战是一场错误的战争,他们之所以与德国作战,是因为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执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脱离了盎格鲁-撒克逊的民主政治路线。一战结束后,德国成立民主政府,在英国人看来,战争使德国重新回到了盎格鲁-撒克逊的大家族。因此在赔款问题上,英国倾向于袒护德国。赔款是一战之后最复杂、影响最深远的问题。巴黎和会上各国就赔款的问题明争暗斗,其中英法唱主角。当时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一战后的议会选举中,公开表示要求德国赔偿战争的全部损失。劳合·乔治的同僚更是宣称:“如果自由党能够再次当政,那么德国将要赔偿我们为战争付出的每一便士。我们要像挤压柠檬一样,挤出德国的最后一滴财富。我担心的不是我们的政府能否对德国执行强硬的政策,而是德国是否有足够的财富来赔偿我们的损失。”1919年初,英国提出德国应支付总共250亿英镑的赔款要求。然而这种夸张的赔款要求只是英国的策略。在法国提出对德国的领土要求和赔款要求后,劳合·乔治很快改变态度,指责法国对德国的不合理要求将会使德国投向布尔什维克主义。接下来的几年中,劳合·乔治在公开场合多次宣称,一战是法国为1870年德法战争复仇所挑起的。他和大部分英国人认为,英国是被迫加入一战的。法国是英国的协约国伙伴,英国需要给予法国一定的支持。但英国人同时也认为,法国是他们天然的敌人,是一个同英国完全不同的种族。另一方面,德国虽然因为“德皇威廉的愚蠢”和他在扩张上的野心犯了错,却是英国天然的兄弟。一战中英国有100万人牺牲,英国的精英阶层认为是法国将英国拖入了战争,他们认为是法国的拉丁人,为实现法国复仇的愿望,收复法国在1870年德法战争中失去的领土,称霸欧洲大陆,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用拉丁人的自私、狡猾和不道德的品质”,将英国拖入了同自己兄弟的战争之中,为法国的国家利益服务。法国在一战后希望肢解德国,使德国失去任何复兴的机会,但英国反对任何肢解德国的做法,甚至反对任何严厉惩罚德国的措施。英国人在一战后不愿意相信英国和德国之间还会进行任何战争,因此英国反对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激进行为。在英国人看来,德国有最具活力的种族,而拉丁人和斯拉夫人则是麻烦的制造者。罗伯特·博伊斯认为,法国在赔款问题上的激进行为同样可以用人种进行解释,尤其是对鲁尔区的军事占领,可以说是人种冲突的体现。德国在1922年没有按时提交赔款,美国和英国对此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法国在寻求英国和美国支持失败之后,得出了“盎格鲁人无法满足法国在大陆的利益要求”的结论。法国采取激进的军事占领德国鲁尔区的决定。鲁尔危机发生以后,英美两国都倾向于偏袒德国,法国在高昂的占领成本的压力下和外交孤立的形势中,撤出了鲁尔区,丧失了一战之后暂时取得的欧洲大陆的主导权。罗伯特·博伊斯的结论是,欧洲三大人种中,不同的种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理念。文化上的同源性,使得英国在指责德国的同时,更注重抑制法国在欧洲大陆称霸。传统观点认为,这是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实施。但罗伯特·博伊斯认为,从德法两国的实力对比和国内资源来看,法国有天然的竞争劣势,法国缺乏工业发展必需的能源,工业基础在战争中被摧毁,国库空虚只能依靠外国资本,因此法国不具备称霸欧洲的实力。反观德国,作为西欧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具备在欧洲取得优势地位的资源。因而仅用“大陆均衡”政策,无法解释为何英国在一战后,尤其是鲁尔危机之后,执行偏向德国的政策。(杜河禾)
Ⅳ 英国为什么逐渐放弃殖民地
英国放弃殖民地的原因:
一、英属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英国在殖民地的疯狂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世纪初,世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英国殖民者受到了殖民地人民的激烈抗争,英国的殖民统治日趋瓦解。
二、经济危机的影响
1947年的经济危机迫使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工党政府放弃继续维护英国作为世界一流强国,接受美国的崛起。英国也必须处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但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扭曲的关系至今没有完全解决。无力继续经营殖民统治。
三、两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英国实力
在1940年纳粹德国进攻英国本土时虽然英军奋力抵抗将德军击退,但德国空军之后持续不断的轰炸伦敦等英国主要城市也给英国经济造成不小的打击,纳粹德国在1940年至1945年间占领了英国皇家属地海峡群岛。
至1945年德国投降前英国的战争物资基本全部依赖加拿大和美国,造成二战结束后英国经济对美依赖度增加。世界大战造成英国国力衰退,各自治领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决策权,1942年澳大利亚总理约翰·柯廷(John Curtin)史无前例地下令将驻扎在英属缅甸的澳大利亚士兵调回参加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
四、二战后世界去殖民化运动兴起
在加勒比、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战后的非殖民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而英国几乎从未试图抵制这股浪潮。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这是印度国大党长达40年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胜利,英国从此失去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但是印度的独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代价的,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互相的内斗,但也因此导致印巴关系长期紧张。印度独立后世界范围内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国开始瓦解。
1948年缅甸也获得独立,并选择不加入英联邦;之后又有斯里兰卡(1948年)和马来亚(1957年)的独立。1948年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以色列建国。还有众多原英国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
(4)英国为什么放弃德国崛起扩展阅读
现今英国的发展状况
英国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经济强国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政府大量减少了国有资产,并减缓了社会福利计划的发展。十八世纪时英国本地产小麦开始不敌北美廉价小麦,放弃大量种植小麦,大量从美洲进口粮产,逐渐转以乳畜业为主,较为集中,高度机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劳动人口能够满足大约60%的食品需要。
英国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饮料、烟草、轻纺、造纸、印刷、出版、建筑等。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
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英制造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萎缩,80年代和90年代初两次经济衰退加剧了这一态势。英制造业中纺织业最不景气,但电子和光学设备、人造纤维和化工产品,特别是制药行业仍保持雄厚实力。
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零售、旅游和商业服务等,是英经济的支柱产业,截至2014年8月,英国服务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2012年英服务贸易总额3058.5亿英镑,约合4863亿美元。
截至2014年8月英国旅游业收入居世界第五位,仅次于美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是英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从业人员约270万,占就业人口的9.1%。2012年来英游客达3108万人次,收入达186亿英镑,约合295亿美元。
Ⅳ 大英帝国今天日薄西山,可在他强大的时候怎么眼睁睁的看着德国崛起最后二战把英国拖垮
历史很难说重来的,站在后人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犯了很多错误,可以以上帝的角度各种评判他们,而在当时陷于客观环境和历史认知的情况,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而一战二战的复杂程度不去翻阅大量历史档案是很难想象的。比如当时一战后美国的角色就非常令人寻味。一战德国在遭受重大挫败后,美国纳尔逊总统跳出来搞了个战败国绅士协定,表面看德国遭受了重大打击,可仔细看就可以发现德国受的损失都在国外,国内的生产基本反倒得到了很大的保留。而其它国家,基本都残废了,比如奥斯曼帝国直接瓦解,法国本土遭受重创虽胜犹败,二战其实是一战的衍生。而英国历来的国策就是不让欧洲大陆统一或者诞生一个威胁到英国的强国,这样一来,英国的选择其实已经很小很明显了。
Ⅵ 在第二次电气革命时期,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为何没有能阻止德国迅速崛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起国是德国,而且由于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电机,随后一些与电机有关的发明,都推动了德国的崛起。此外,德国对教育的重视,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另外,德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比起英国只为少数精英提供教育的做法,德国开设职业技术学校就明显要明智的多。大批量有手艺的工人参与到劳动中,当然会大幅度提升生产力。综合各方面因素,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崛起。
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为何选择跟德国开战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无非就是利益之争,英国这么做肯定也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这绝对是没错的。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百年前的欧洲,在当时的欧洲大陆,称得上是强国的只有英法俄德四个国家,但是由于俄国离得比较远,而且实力不济,所以实际上是以英法德三个国家为主,他们之间时而是朋友,时而是敌人,关系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德国率先发动了战争,开始了抢地盘的行动,而这种行动势必会影响到英国的利益,因为英国是一个靠殖民地维护强大地位的国家。
我们都知道,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从这个绰号可以看出,英国的地盘有多大,但即使拥有这么大的地盘,在各方面的实力依然和德国相差无几,假如德国再发展了海外殖民地,那吗英国的日子肯定就不好过了,所以为了遏制德国的崛起,英国不得不加入战争。
Ⅷ 一战后德国崛起,英国为什么只能采取妥协和绥靖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国花费了巨额资金。而作为战胜国,虽然获得了一部分原属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但这些国家就是现在也还是很穷的,非但不能给英国创造更多的价值,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维持,加重了负担。
那时的英国是相当的牛气,土地面积扩张了3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人口更是高达4.5亿。也就是说,在当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是大英帝国的子民,达到了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张伯伦一个人绥靖,而是整个国家绥靖。作为“事后诸葛亮”似的去评论一段历史,也许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更需要的是对当时的客观状况,以及风土民情等因素综合考量,既然事情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
就当时的状况,英国民众会支持和换上丘吉尔吗?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Ⅸ 崛起之路道阻且长,为何说英国是当前德国最大的敌人
因为英国曾经多次阻碍德国的发展,并且英国也在扮演着离岸操盘手的角色。一旦德国的经济取得非常大的发展的话,英国一定会联合其他的国家来限制德国的发展。并且英国曾经在历史上多次进行过这样的行为。所以也使得英国看起来和欧洲国家显得格格不入。再加上这次英国选择了脱欧,也成为了德国进一步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最佳契机。
再加上现在德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的迅速,已经成为了欧洲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这也就代表着德国必须在欧盟以及北约的框架内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Ⅹ 英国王室放弃德意志邦国汉若威王室身份,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吗
英国王室的祖先来自于德意志选帝侯韦尔夫家族,1714年嗣位法使得英国王室继承了英国与汉诺威两个国家的王位。
汉诺威国王乔治一世是个地道的德国人,前往英国之后成为了一个不会说英语的英国国王,干脆放权,英国内阁制度也因此迅速崛起成熟。
这也就是在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英国王室必须要放弃汉诺威的最核心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