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纳粹德国闪电计划
盟军知道这个计划后,把德国在北欧的重水工厂炸了,剩下的重水也在运输中被盟军摧毁了,德国的计划从此胎死腹中
这个写的比较详细了http://blog.huanqiu.com/?uid-30739-action-viewspace-itemid-43233
Ⅱ 德国闪电战的战略重点和战术特点是什么
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
1奇袭
2集中
3速度
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闪电战理论是古德里安创造的,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从而以一种成功的全新的战术被铭刻到了世界军事史上。
剥开闪击战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闪击战,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闪烁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启迪。
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折叠”空间
“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先敌一步,可以得先机之利。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仅3个星期即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适时”;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点;
(3)欺骗活动;
(4)新的坦克“战术”。
(5)陆军拥有优势空中支援
德军闪击战应用军事科技的新的优势,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以及飞机的空中火力和纵深机降、伞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现代“撞城锤”。由于时空关系的改变创造的新的作战理论,产生了时人难以想象的作战效能。
以尽可能快的机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冲击力
《孙子兵法》进攻战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以极快的速度突袭敌军。书中写道:“进而不可御者,速也。”并对快速产生的冲击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根据战争力学理论,军队战斗力取决于兵力、机动力和冲击力,而机动力和冲击力的大小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冲击力也就越大。二战初的闪击战依靠装甲集团高速度、大纵深的突袭,产生的冲击力在军事史上堪称空前的。
将精神之力转化为战斗力
在闪击战理论中,精神对作战的胜利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从西方的克劳塞维茨到东方的毛泽东,许多杰出的军事家都十分关注作战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其二为震慑。美军在伊拉克战争的作战计划之一名为“震慑”行动,其实在闪击战的设计中,“震慑”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战时德国发起闪击战时其坦克数远不如英法联军,甚至被称为“穷人的战争”,然而“穷人”打败了富人。在西线闪击战中,法军大批部队被震慑住,丧失了作战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
Ⅲ 二战时,苏联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是不是真的存在
我觉得大雷雨计划存在,但是实施不了。
但是,大雷雨计划仅来自手稿。充其量,只有一个孤儿证书,不能证明任何东西。此外,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苏军的失败使斯大林充分实现了苏维埃战斗力的水平。基本上不可能席卷整个欧洲一半,更不用说应对经验丰富的战斗力了。轰炸德国的对手至少不是在1941年。像大雷雨这样的计划直到至少1943年苏联军队重建军官时才得以实施。
Ⅳ 莫斯科战役前,苏军已经死伤几百万了,为什么后来还能对德军反攻
莫斯科战役,指的就是德军对苏联采取的一系列打击行动以及后来苏联的反守为攻的一场保卫战争。虽说它是一场战争,但他的历史跨度很长,从1941年10月一直到第二年的1月,打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
最初的苏联军队对抗德国的“闪电计划”可以说是十分的吃力,德军的推进速度之快、战线覆盖之长完全超出了苏军军事指挥高层的意料。大批德军深入苏联腹地,切断了苏联红军的联系,被包了饺子,莫斯科岌岌可危。
接下来便是苏联全线的推进,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伊斯特拉、克林、加里宁、沃洛科拉姆斯克等德占区。
直到莫斯科战争结束,希特勒为首的德国纳粹政府才认识到原来计划的愚蠢,转而实行持久战的军事战略。
Ⅳ 闪电行动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英国的一间地下作战室里,邱吉尔对6名特种突击队员说:“先生们,英国的命运和盟军的胜利将取决于你们的行动。我和我的内阁成员们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随着第二战场的开辟,盟军节节胜利,纳粹德军已不可能再有反败为胜的希望。但是希特勒并不甘心,集中大量的物力、财力,任用一批科学家,加紧研制V—2火箭和有巨大杀伤破坏力的原子弹,企图依靠这些新式武器挽回败局。而这时候,英美两国对原子弹的研制还刚刚开始。一旦希特勒的原子武器首先研制成功并使用于战场,战局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扭转。为了阻止纳粹德国原子弹的研制,英军总参谋部制订了一项大胆的突击行动计划,派遣一支“哥曼德”突击队深入德占区,摧毁德国人赖以制造原子弹的原料基地。
如果制作原子弹,就必须有一种叫重水的原料。当时世界上能够提炼重水的工厂只有一家,那就是挪威的诺尔克斯电气化工厂。德军占领挪威后,希特勒命令这家工厂大量生产重水,用船运往德国,从而加速了原子裂变的试验进程。
因此这次“哥曼德”突击队的任务是:空降潜入诺尔克斯地区,炸毁电气化工厂的重水提炼车间。潜伏在挪威的英国特工和抵抗运动成员将与他们接头,提供重水车间的有关情报。
虽然已是初春,诺尔克斯城仍然是一派残冬的景象。
晚饭时分刚过,街上就不见行人了。唯有座落在市中心的一家大旅馆里灯火辉煌,人声沸扬。原来,德国占领军第2集团军司令马格·威力中将,奉希特勒旨意正设宴款待原子弹研制科学家和重水提取技术专家。
在宴会上,人们都兴高采烈地交谈着,一边享受美味的食品。旅馆的数名女招待周旋在几位主宾中间。其中一位名叫格玛的姑娘盯上了重水提取专家哈利·默德,频频劝酒,待宴会结束时,默德先生已喝得醉醺醺了。他用一只胳膊揽着格玛,钻进旅馆门口等候着的一辆轿车里。
1943年2月14日午夜,一架远程轰炸机在近万米的高空,迎着闪烁的星辉向挪威方向飞去。在飞机上载的就是刚刚接受完任务的特种部队人员。
他们全部进行了化装,有2人化装为德国士兵(其中一个是队长威廉·卡里);有2人化装成挪威的工人;有2人化装成挪威的学生。他们随身带有无声手枪、定时炸弹、攀登器材等特殊武器装备。
威廉·卡里少校,26岁,一副沉着冷静的面孔。他曾被派往美国特种作战学校训练,参加美国的“魔鬼旅”,出没于挪威、德国进行偷袭、破坏;1941年回国后又参加“特别空勤团”训练,之后被编入“哥曼德”部队。先后又参加过11次偷袭、追袭、破坏作战,成为“哥曼德”中有名的全能队员。
坐在卡里身后的是肖姆·季卡,21岁,看上去比队长还壮。他1940年6月从海军陆战队选入刚刚建立的克拉克中校率领的“哥曼德”袭击部队,经过近3年的特种训练,不仅掌握了较高的爆破、格斗技术,而且具有飞檐走壁的本领,能沿着砖墙角爬上五层高的楼房,能跳过几米宽的深沟,能纵跃到2米多高的物体上。
工人打扮的弥勒·霍姆尔,27岁,1942年刚从“特空团”选入“哥曼德”。他生在一个祖祖辈辈打猎的家庭,10岁时就玩猎枪,11岁时就能在百步外打死一只麻雀。他是队员中的神枪手。
最后边坐着一位身高1米68的漂亮小伙子,他叫列奇·雅斯,19岁,1942年从陆军侦察团选入“哥曼德”部队。他的特长是惯使飞刀。
“001,001,距一号地区还有300公里!”耳机里传来飞行员的声音。一号地区——距诺尔克斯30公里的斯库利凯湖——就要到了。队长卡里立即下令:“注意,准备伞降!”
5分钟后,天空出现了六个黑点,徐徐向斯库利凯湖面的冰层上降落下来。着陆后,队员们很快聚拢到队长周围,取出地图和指南针,迅速判明了准确方位。他们掩藏好降落伞,便向预定方向出发了。
刚一上岸,他们就碰到了一片冰雪封闭的原始森林。这片森林在图上标示:宽约40公里,纵深25公里。在森林内,地面是齐膝深的积雪,树上挂满了一串串比胳膊还粗的冰锥,多数距地面只有二、三尺,有的冰尖一直插到雪里。两名队员手持斧锤在前开路,遇到冰锥较稀疏之处,他们就沿冰锥缝钻过去;遇到冰锥较密难以挤过去时,就用斧锤打碎冰尖,从下面爬着前行。天快亮的时候,他们才走过四分之三的路程。大家停下来休息了一会儿,忽然觉得奇冷难耐。队长马上意识到不能停顿,便命令继续前进。
过了一会他们走出了森林,眼前又遇到了一道长约几十公里、高约300米的冰墙。他们迅速取出冰钉、绳索、挠爪绳,将所有绳子连接起来,然后将挠爪固定在绳端,再将一枚小火箭绑在挠爪上,瞄准方向,固定好,点了火。只听“嗵!”的一声,火箭带着挠爪绳向冰墙顶部飞去,在顶部落地,随着挠爪尖下滑,慢慢扎到冰里,越扎越深。3名队员一齐上去拉了拉,证实挠爪扎紧了。队长下令:“上!”队员们两人一批,借助冰钉,很快爬上了冰墙。
爬过冰墙,眼前出现一道山梁。他们很容易地爬上了山顶。山下面是一抹平川,用望远镜可以看到10公里外的诺尔克斯城。
这天晚上,诺尔克斯城剧院里正上演歌舞节目。一个年轻姑娘来到一张空位坐下,把一块白手帕塞到了身边一位“青年学生”的手里……
这时,特种队员在一个秘密的地下室里,他们将一块特殊的手帕浸在水里,不一会手帕上出现了几行字迹和一幅地图。
这个重水工厂位于城西8公里达麦山洼里。“重水”提炼车间设在达麦山下的工事中,车间与地面工厂有500米地道连接。纳粹德军总共有一个加强连。提炼车间需要锯末,每周六运进一卡车。
平面图标的是重水提取车间的布局:电缆管道从地面工厂沿地道通向车间。车间右侧是水槽,左侧是各路水管,中间是大型“重水”提炼机,正面是操控台,4个角各有一名德军监护。
2月17日7时,上班的人流通向电气化工厂。每个人进厂的时候,都必须经过一关严格的检查。
一辆德军汽车拉着满满一车锯末,由诺尔克斯城驶向通往达麦的山路。正当行至一拐弯处时,前面闪出两名德国兵摆手示意停车,卡车停下了。两名德兵上前站在车踏板上向驾驶室说:“请捎个……”“脚”字还未出口,子弹便穿过司机和带车军官的胸膛。
天快黑了,工人都下班了。这时拉锯末的车才缓缓驶来,到厂门口时,守门卫兵摆手示意停车。卡车停下了,门卫边走边说:
“怎么现在才来?”
“汽车出毛病了,不然早就到了。”
司机把车门玻璃摇下一条缝,回答。卫兵朝驾驶室里望了望,挥挥手放行了。
卡车顺利地进了门并直向地道口驶去。
“嗨!锯末不是往那边卸吗?车来这儿干啥?”地道口的两个卫兵喝道。
“今天让我们直接卸到了地道口”带车军官回答着。
只两句话的工夫,车就到了地道口。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带车军官在驾驶室内手向外一伸:“噗!噗!”两枪。两名警卫应声而倒。
这时,从车上的锯末包里,钻出4个人,他们冲进地道内。
地道口又换上了两名“卫兵”。
4名队员冲到二道门前40米。两名卫兵正在交谈着什么,忽然发现有人进来,便喊道:“你们不是下班了吗?干嘛又回来了?”
“我们忘记了点东西,回来取!”说着便只有二、三十米了,只见一名队员双手一抬,两名卫兵应声倒下。
他们出其不意地连毙地道内三层卫兵和提炼车间的4名监护员。但第4名监护员被击毙时反应敏捷,在中弹倒下的同时,右脚踩上了警报开关。立刻,刺耳的警铃响起。队长卡里立即命令:“快,安放炸弹!”队员们很快在大型提纯器、操作台、冰槽上安放了高爆定时炸弹。
德军加强连被一阵刺耳的警报声惊醒后,一个个很快穿上衣服,取出武器,不到两分钟,就全部集合在外面,并迅速向地道口冲来。工厂门口的两名门卫与前来换岗的两名门卫在交接的时候,被警报声惊呆了,不知厂内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立即抢占了门口两个地堡,卡住了工厂出口。
特种队员将定时炸弹安放好后,迅速撤出地道,跳上拉锯末的卡车,向门口急驶。当距门口还有40余米的时候,突然从地堡里飞出两颗手雷,只听“轰!轰!”两声,将卡车前轮炸毁,随即从左右两个地堡中喷出两条火舌。队长卡里和“司机”差点被手雷炸中,他们迅速跳出驾驶室,滚到车后,与车上跳下的4名队员,采取滚进战术动作,迅速避开两个地堡的火力,闪到一座二层楼北口。
这时,加强连已冲到距他们只有50米的地方。他们以手雷、手枪开始反击和抵抗。但终归还是被150余名敌人逼到楼里,在楼梯上与楼下重兵展开激战,12把短枪霎时撂倒了三四十名敌人。
“卡里,子弹快没有了!”一名队员向队长焦急地说。
“快向上撤!”队长卡里迅速命令。他们知道,上了二层楼,就有办法逃生了。因为东边还有接连的5座楼,楼与楼间隔只有1.5米。
而德国的指挥官好像看穿了他们的意图,立刻按下了二楼的火爆器按钮。顿时,二楼上火焰一片。
“卡里,二楼起火!”一名队员报告。
“拉下面罩,快!”队长果断地说。
只见队员们迅速从帽子上拉下防火罩,将脖子、脸面、脑后罩了个严严实实,两只眼上隔着两个镜片。他们迅速穿过火海,通过二楼窗台,跃到另一座楼上。他们穿的衣服和面罩是自动降温服,自动降温服可经得大火3—5秒的熏烤。
楼下的德军猖狂地笑道:“哈哈哈,他们插翅也难逃出火海!”
“报,报告,他们逃出一号楼,向二号楼方向逃去!”一名德军报告。
“什么?难道他们是铁打的?追!”
德军指挥官命令道。
队员们跃到第二座楼顶,又向第三座、第四座楼顶跳跃。当准备向第五座楼顶跳跃时,突然发现第五座楼顶上有四五个德国兵正爬上来。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嗖!嗖!嗖!嗖!”四把飞刀飞去,立刻,从楼上跌下四名德国兵。
队员们以极快的速度跃到第六座楼顶,楼东侧便是工厂的围墙,围墙距楼1.2米,围墙顶距楼2米,距地面2米。队员们一个个从楼上跳至围墙上,又从围墙上跳到地面。迅速向达麦山方向撤去。他们刚刚跑出来100米左右,从工厂门口驶出两辆摩托向他们追来。
“啊!给我们送交通工具来了!”一名队员说。
特种队员立刻匍匐在地,待摩托驶至四五十米时,只听“噗!噗!噗!……”六声微小的响声,六名德军全被击中,摩托车歪倒在路两旁的草地里。这时,只觉得脚底下一阵剧烈的颤抖,紧接着从地下传来一连串沉闷的爆炸声。
“卡里,成功啦!成功啦!”一名队员举着双手激动地喊着。
不久,随着盟军的不断胜利,法西斯就被打败了。
Ⅵ 德国的闪电战术是谁发明的
很多人谈论二战德军的闪击战的时候,往往和坦克联系在一起,似乎是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闪电战”理论的形成,然而,实际上闪电战的出现早于任何机械化战争理论,现代意义上的闪击战,是在20世纪初,由德国军事家冯。施利芬提出的。“闪击战”的德文为,它是由―――闪电和――-战争两个词组合而成,是形容行动犹如闪电一样迅速,给敌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击。其实质是利用攻击的突然性、兵力兵器优势等因素,从战争刚开始时就给敌战略第一梯队(掩护部队)以决定性杀伤,然后向敌国腹地迅猛进攻。在敌人动员和使用其军事和经济潜力之前,将其粉碎。
德军根据此理论,在一战前就制定了大名鼎鼎的“施立芬计划”。尽管大多人对这个计划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为了介绍德军步兵战术的发展对闪击战的影响,还是对这个计划略做回顾。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按照施立芬计划,在战时出动5个集团军穿过比利时,5支大军齐头并进,其右翼进攻速度要快,左翼速度比较慢,这样当右翼包围巴黎的时候,左翼部队就可以对试图救援的法军主力以逸待劳。而预计法军主力在开战后将全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在这里仅仅有第六和第七两个集团军,施立芬的目的是利用右翼的快速战略迂回,就像一闪旋转门一样把法军主力消灭在野战中。
因此,在行动中,德军作战的核心思想是包围战,既不断向敌军侧翼迂回,遇到不易攻击的目标便绕过。这样可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搅乱敌军的防御体系。在这一阶段,骑兵是德皇威廉二世最给予厚望的部队,因为在普法战争中,骑兵的迂回作战就为歼灭法军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德皇很希望能把那次战争简单的重演。
但是,此时的欧洲毕竟不同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新式火炮和机枪的大量应用导致进攻方面对的阻力大为增加,而此时德国仍习惯用增强进攻兵力的密度提高进攻效率。在第一次伊普雷运河战役中,德军士兵在协约国军队的机枪和训练有素的英军步兵射击下尸积如山,很多英国战地记者对德军士兵的印象就是他们是机器人,在战场上毫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对于德国来说,如此惨重的伤亡使得他们称此次战役为:无辜者的大屠杀(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
事实上,德军士兵的战术素养很高,只不过对于那些作为旋转门门板的士兵,除了向前冲击毫无选择,对于资源匮乏的德国而言,停下就代表着坐以待毙。而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同法军主力周旋的第六军和第七军的战士,却表现了很大的灵活性。他们不断派出连排级别的小部队向敌军侧翼渗透,并且通过这种渗透袭扰敌军的进攻节奏。下面的一个小战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1914年8曰20日,一个法军步兵连参加了对阿尔萨斯的一个山脊的攻击。进攻路线是一个曲线,在法军向进攻发起线前进的时候,德军小部队利用树木的掩护,向两侧渗透。当法军跨过曲线的底端。德军的交叉火力就开火了,此时一个法军排长命令手下人以散兵线向山顶冲锋。由于越向山顶接近,队形越密集,法军的伤亡也越来越大,更多的法军士兵也就暴露在德军火力下。
根据平时的训练,法军开始蹲姿进行还击。但是在短短几分钟后,法军的凝聚力就荡然无存。他们发现敌人的火力来自四面八方,因此不少人认为保命成了更实际的问题,因此一些士兵开始不听命令后退,随后变成了全线溃退。那个年轻的连长很快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在交叉火力中。在战斗结束后,他沮丧地对自己说:“1870年又开始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尽管德军左翼拖住了法军主力,但右翼的进攻还是被遏制了,双方开始了堑壕对峙。在那个时代,勤奋的防守者很容易取得上风。由于日复一日地增强防御体系。一战西线的堑壕体系往往达到3条主壕之多。在第一道主壕之前,还包括掩体,碉堡,等火力支撑点。更外则是铁丝网,鹿砦和chevaux aux frises(好像是法军特有的障碍物)。数百门大炮和机枪组成的火力形成了数公里纵深的“无人区”,而且随着更多机枪火炮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无人区日复一日变得几乎不可能突破。
2 德军步兵战术思想的变化
在最血腥的堑壕战--凡尔登战役结束后,德军内部开始反思以前对坚固堑壕体系的突破造成的伤亡太大。首先,部队在突破无人区的时候,要遭受敌人非常密集的火力,而既便到达敌军堑壕,筋疲力尽的部队还要同敌人进行白刃战,就算部队很幸运地攻占了敌人的阵地,一旦后继部队未能跟进,则前方部队很难有自主作战的能力,很容易被敌军预备队赶出所占阵地。另一方面,步炮的协同也有很大问题,之前的炮火准备,是在严格按照时间表和作战计划实施的,(二战苏军也还是如此)一旦步兵进攻节奏跟不上时间表,炮火的准备很难对步兵提供有效的掩护。
针对这些缺点,德军改进了它的步兵装备。这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装备是火焰喷射器的出现,在1915年冬季,德军的单兵装备还基本是步枪和刺刀。这种武器在堑壕战中显得笨重且效率不高,而火焰喷射器则可以让小部队获得相当的面杀伤手段,在打扫战壕的时候,使守方很容易处于不利地位。另一种新式武器是克虏伯开发的37MM炮,这种炮很轻便,突击部队可以利用它近距对付敌军的火力点。
战术的改进首先是来自炮兵,炮兵弹幕徐进射击的发明,使得敌军不容易向被进攻的阵地投入增援兵力。其次是迫击炮大量应用,直射火力打击不到的堑壕变得不再安全。
以上这些对“突击群战术”奠定了基础,不过,最终这种创新还是来源于实战中的下级军官。在Argonne 和 Vosges(凡尔登战役结束后的战斗)的战斗,对 Rohr上尉的战术思想影响很大,后来此人提出了渗透战术的原则,并得到了德军高层的重视,当然很多下级军官都在考虑类似的战术,其中比较有名的是124步兵团的埃尔温,隆美尔中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突击群战术”又称“渗透战术”(Stormtroop tactics),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战单位,利用对方防御的间隙和接合部,渗透到对方的防御体系当中,打击重要目标,切断交通线,割裂防御部署之间的关系,为正面的攻击创造条件。
根据这个思想,在进攻发起前,先经过密集的炮火覆盖,接着在弹幕徐进的掩护下,德国派出数支精良的小分队,即所谓“强击部队{Stormtroopers)”或者有人译为“突击部队”或者“风暴部队”的。这些部队在突破无人区的时候可以交替掩护,并绕过敌军火力支撑点,迅速通过敌军防御部队的间歇突破到敌军纵深,切断敌军通讯。而后大部队才发起攻击。
由于在这种战术中,强击部队要突破敌军防线并在缺乏支援的情况下作战,因此他们的装备和战术都与之前的德军步兵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强击部队里有前进控制官,他的作用是利用电话(用无线电的很少)同本方炮兵进行密切联络,不再按照既定时间表而是实际需要为强击部队提供炮火支援,当然电话的作用距离是很有限的,因此他们更多的是使用信号弹和信号火箭指示目标。此外,强击部队除了战斗部队和协调官以外,还有工兵,基本的后勤医疗单位,以及通讯部队。实质上他们是一支袖珍的合成部队。
其次,强击部队的武器已经不在是一律的步枪加刺刀了。
他们装备了手榴弹,手枪,短刀,还有尖形铲。如果是军士,还有轻重机枪,一个榴弹发射器,一个轻迫击炮,一具火焰喷射器。此时,强击部队的体制也变成了分队,分队的士兵基本装备不再是步枪而是伯克曼MP-18冲锋枪,一个分队就拥有完整的步兵火力配系,可以坚持独立作战。
Ⅶ 关于二战德国闪电战的简介!!!!
二战德军闪电战战术简介
古德里安,德军装甲兵总监,与隆美尔元帅. 曼斯泰因元帅并列为二战德国三大军事天才.也是提出并将闪电战发挥到极至的装甲兵将军.他认为:在新的大战中,装甲集群应该成为一种首要的打击力量.创办独立的装甲兵团,使其在强大的空军和摩托化步兵的支援下,快速穿过敌人防线,以提高部队在战场上的机动性,并在包围敌军时,俘获大量军用物资.闪电战的目的在于渗透敌人防线,然后进行包夹,最后将敌军尽歼或局部歼灭.它的致胜因素是奇袭.运动速度.来自地面与空中的震撼行动以及攻击部队拥有的主控权.在这个战术下,所有指挥官都必须将他们的创新精神发挥到极点.比如,一个德国装甲师正朝着敌人推进.走在最前面的是侦察部队,其主要任务是寻找敌军阵地.这些侦察部队在主要干道上以装甲车执行任务,在支线与小路上则以摩托车巡逻队执勤.随他们一起行动的有炮兵前进观测官与空军前进空中管制官,可以迅速召来地面与空中的火力支援,在发现敌军并把敌情回报之后,侦察部队要设法避开敌军主阵地,尽可能快速朝前推进,以维持整个部队前进的冲力.他们随时与部队指挥官的无线电通讯.部队指挥官负责控制推进的速度,决定整个部队是应该避过侦察部队发现的敌军阵地,还是攻击这个阵地.指挥官的位置也在整个部队的极前方,紧紧跟在前锋的后面.如果,决定攻击,他就可以通过无线电下达命令,攻击部队将立即脱离进军路线,尽快集中,一尽可能强大的打击力量集中打击敌线一段狭窄的面.
攻击的打击重心,显然就是指挥官心目中发动攻击的最佳地点,而他要竭力集中兵力,务必使攻击部队以压倒性兵力击破这一点-正如古德里安所说:"要打就狠狠打垮他们,不痛不痒的几下轻拍是不行的!".
这种先发制人的攻击的目的在于把敌线打穿一个洞,一旦目的达到,装甲师的另一支部队就要迅速通过这个洞,避开敌军主阵地,向前推进.这些就是闪电战的空间与缺口战术,目的是让装甲部队深入敌线后方,以控制敌人的通讯线.同时,紧随在完成突破的主力部队后方的,是一些或许以机械化步兵为主的助攻部队.他们的任务是扫荡任何敌军的孤立残部,并实施对缺口附近敌军的侧翼攻击,确保敌线上这处已经处于打通的缺口的安全.这种攻击的目的在于使这处缺口永久畅通.同时,进击的矛头仍然继续推进.以近可能的包夹更多的德军.对敌线渗透越快,越深,对敌人造成的恐惧和混乱也就越大.要旨在于强化胜利战果.避开可能失败的行动,放弃没有把握的攻击.把兵力抽调出来用于战场上其他可能造出更大成果的地方.
这样的作战行动有很多必要条件,集体合作精神.良好的指挥与管制.精密的时间配合与不间断的无线电通讯,同时在可能的状况下,还要把握出奇制胜的机会.这种战术不主张大举调集兵力,不主张在发动攻击前先实施冗长的炮轰,也不主张长时间的调兵谴将做攻击准备,因为这些作法会使敌人获得准备防御事宜的时间.闪电战讲究以压倒性兵力,事先毫无预警地突然攻击一处狭窄正面的敌人阵地,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威势顷刻间将敌阵地击为粉碎.
Ⅷ 施里芬计划与二战时期德军使用的闪击战战略有什么联系
“施利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闪击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奇袭、集中、速度。两者在速度上要求较高,但联系并不深
Ⅸ 详细解释分析下二战时德国的闪电战
优势:闪电战主要是用大量的飞机和坦克进行对地方的致命打击,争取第一次攻击就彻底击败对方!并且能给敌人产生震慑力量!是一种攻击速度快而且威力强的方法!缺点:闪电战的每一步都是进攻,就很少注重防御!比如说,如果你之顾着给前面敌人的打击,没有估计一些伪装的火力和后面来的增援部队,即使你能打掉从后面的增援部队你都要死很多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