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后日本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什么不同之处
日本主要是靠越战 美国人的大批订单 十分有效的地带动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而德国呢 东德处于苏联魔爪的打压 很萧条 但是西德收到美英法的大力扶持 甚至有相当的直接援助 所以进入50年代就开始迅速发展了
Ⅱ 德国日本两国经济名列世界前茅,几十年来为何至今无法超越美国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说过“本世纪,美国将继续领导全球一百年”;这不是奥巴马口出狂言,而是美国确实有这个实力,就全球眼下而言,短期内没有任何一国可以超越美国这个超级大国!
此外,人口数量和能源也决定一个国家综合起来强弱。
也许很多人会讲,日本拥有人口数量超过一亿,德国总人数数量也超过8000万,对此美国3亿人口数量,差距也不是很多,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几倍差距,人口数量也决定创造力多少,自然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有一定影响。
资源被称为“现代工业血液”,对现在工业有至关重要作用,美国虽然是个能源消耗大国,但美国本土自身相对来讲,不缺乏资源,而且美国长期从海外进口能源,本土资源多年来很少开发。
对比,日本是一个典型岛国,各种资源都需要依赖海外进口,德国资源来讲,相对日本是丰富,但德国石油方面,一直是石油贫乏国,这一点从二战就可以证明!
美国成为如今超级大国,除了他自身得天独厚地理优势,广袤国土和强大工业生产潜力外,和美国自身默默无闻一百多年积累也有关,就全球而言,短期内尚无他国可以超越美国。
Ⅲ 同为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为什么德国与日本现状如此不同
这个很好解释,德国从根源上来说依旧是白人势力,希特勒法西斯政权被颠覆之后,德国迅速被西方白人体系接纳了过去,国内发展也就没了阻碍,也就融入了美国主导的西方大势力中,形象自然很快被洗刷,日本从源头上来说依旧游离于白人世界之外,国土依旧狭小,资源少,困扰日本的生存压力仍然存在,这就使得日本的军国扩张主义仍有存在的土壤,从战后日本经济的扩张中就能看到这一点,这样一来,周边国家也就会对日本依旧保持警惕,而以美国为首的白人势力也只是把日本当成炮灰和马前卒,当日本经济强盛了还能顺手割点肉回家炖汤,臭名昭着也就不足为奇了。
Ⅳ 二战前日本经济远不如德国,为何二战后反而是德国经济不如日本了
一是德国在二战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东德和西德),国家的分裂,加之当时又处于冷战的“前线”,这些都严重限制了德国经济的恢复;
二是德国在二战后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而日本的赔款则要少得多;
三是美国的支持。对于地处欧洲的德国,虽然美国在二战后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对于恢复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德国毕竟是二战的轴心国,加之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受援国有很多,所以德国接受援助的份额也就相对较少了。而远在东亚的日本,由于美国在二战后对其是“一家独占”,加之美国又非常看重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意将其打造成遏制中、苏等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桥头堡”),所以对其援助自然“不遗余力”。这也使得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
Ⅳ 德国和日本在战后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不同点
相同点:都接受了美国的扶持(欧洲为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日本则是在冷战期间,美国从日本大量购进军火,而刺激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同时美国也处于战略需求而扶持日本,并且免除了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的部分惩罚) 不同点:西欧各国结成了“经济联盟”,最初是法国与德国带头组成欧洲共同体,后来再欧共体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欧洲联盟,也就是现在的欧盟,西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美国的扶持,最终欧盟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而日本由于历史原因,最终仍然是依靠美国的扶持,但是也已经渐渐的减少了对美国的依赖,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也同样达到了经济腾飞的目标
Ⅵ 历史德国和日本在战后飞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异同点
1,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和军国思维,社会形势稳定
2,实行非军事化,集中进行经济建设
3,来自美国的大量援助
4 政府切实可行的政策,对经济宏观调控
5,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
6,两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着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着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着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日本:发展外向型经济,美国在越战的军事定货,大力发展教育,发展吸收高新技术产业
Ⅶ 为何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如日本
二战以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当时太平洋地区只有日本能够充当战争的后勤基地。这样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的民用产品迅速恢复元气。钢铁、机械、电子产品迅速发展。在政治上基本上是自民党一党掌权,政局比较稳定。而德国仍然处于东西对立的前沿,国家分为东西两国。即使发生战争也有英、法等国做后勤,没有扶持德国的必要。因此德国没有大发展的机遇。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发展程度不如日本也成为必然。
Ⅷ 德国与日本发展的异同
相同点,本土战争造成了国家的完全毁灭与重建,都损失了所有的海外利益,受到外国势力的占领,虽然看似主权还在,但是都是虚幻的。发展方面,受到意识形态冷战的影响,美苏争霸,德国和日本都成为重要的战略位置,被美国和北约用以牵制苏联,从而得道欧美国家的支援,而且2个国家战前工业水平在欧亚都是先进水平,德国的奔驰公司和日本的三菱重工都是代表企业,在国外和国内政策的支持下重新振作起来。都是以重工业带动其他行业发展起来的。
不同点,日本受到美国影响较大,德国受到英法及北约影响大,日本没有被分割占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国家完整性。日本的经济恢复是以购买专利后,由国有重工业企业为主力生产加工和制造,在电子方面有长足的发展,再加上亚洲国家普遍落后,日本的出口行业比较好,并且完全脱离了战争影响。德国被分割占领,国家失去统一,科学家和设备被美苏大量带走,国家被完全摧毁,2种制度为一身,发展艰难,但是凭借日耳曼民族坚强的毅力和重工业基础,成为欧洲的工业加工基地,从加工输出开始重新崛起重工业。
Ⅸ 德国、日本是经济、工业大国,为何它们的GDP十余年间徘徊不前
主要是因为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经济和工业已经到了极限,想要往上发展很难。
因为日本那么小的地方就有将近一亿多人,人口密度可想而知有多高。而在日本的资源也只能养那么多人,多了的话,国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有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