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德军毛瑟K98步枪的精度高么
很高,确实可以做狙击步枪,而且威力大,穿透性好,但是拉动枪栓的声音很清脆很响容易暴露自己,射速慢,且弹匣容量低,1943年后生产的毛瑟精度照从前就差些了。
Kar 98k毛瑟步枪,由Gew 98毛瑟步枪改进而来,Kar 98k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军队装备的制式步枪。从1935年开始服役,直到二战结束前都是纳粹德军的制式步枪。Kar.98k成为二战期间产量最多的轻武器之一。
历史沿革
1898年,毛瑟7.92毫米口径1898年式步枪成为德国陆军制式步枪,德国陆军命名为Gewehr 98(简称:Gew 98)。从此开始了98系列毛瑟步枪近50年的时间里作为德军的制式装备的历史。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配发给大部分德国步兵,在两次大战中证明了它的高可靠性。枪械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世界各国仿造的更是不计其数,大部分手动步枪几乎都是根据它的闭锁机构设计改进而来。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Gew 98步枪进行了多次改进,包括在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特许生产长度缩短的多种变型枪。 1924年毛瑟公司推出了一种标准型毛瑟步枪,在Gew 98步枪的基础上将枪管缩短为600毫米,全枪长度由Gew 98的1.25米缩短为1.11米,采用新的瞄准具,事实上这种标准型步枪采购数量有限,鲜为人知。中国在30年代采购了一批该型步枪,并进行仿造,称为“中正式步枪”。后来,在Gew 98步枪的改进型Kar 98b(98b虽被称为卡宾枪,但长度与Gew 98步枪相同)的基础上,改进的标准型毛瑟步枪被德国邮政部、海关、铁路局等准军事组织采用。这种改进的标准型毛瑟步枪与后来定型的Kar 98k式步枪基本相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严格限制了德国军用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但是德国人在1920年代以后就秘密地发展军用武器,Kar.98k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研制的。20世纪1930年代,纳粹德国重整军备,在Kar 98b的基础上结合标准型毛瑟步枪经过改进的步枪被命名为Karabiner 98k(简称:Kar 98k或者98k),被德国国防军选作为制式步枪,于1935年正式投产。k为“Kurz”的缩写,德文意为“短”,表示它比98b式卡宾枪缩短了(这就是将其称为所谓“短卡宾枪”的原因),相对卡宾枪其长度还是过长了。大量原有的Kar 98b和Gew 98步枪被送到工厂改装成Kar 98k。
结构特点
Kar 98k步枪继承了98系列毛瑟步枪经典的毛瑟式旋转后拉枪机,枪机尾部是保险装置。子弹呈双排交错排列的内置式弹仓,使用5发弹夹装填子弹,子弹通过机匣上方压入弹仓,也可以单发装填。采用了下弯式的拉机柄,便于携行和安装瞄准镜,采用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倒“V”形准星,准星带有圆形护罩。Kar 98k步枪成为纳粹德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间使用最广泛的步枪。是一种可靠而精准的步枪。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
装备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生产的Kar.98k的质量是最好的,随着战争的进程,98k式卡宾枪在加速生产后,生产工艺和质量都下降了。战争期间为了满足军队装备步枪数量的需求,缩减成本,经过了多次简化生产工艺的设计更改,例如简化木制枪托,采用层板代替整块木材,枪托底部在1944年改为罩杯式冲压组件;前护箍由切削件改为冲压件点焊;弹仓底部及护弓也改成冲压钢板。后期制造的一些步枪,连枪管下方的刺刀座都省略了。1944年当年制造了200多万支Kar 98k,年产量达到历史高峰。战争后期纳粹德国面临战败物资匮乏,一些步枪的制作越发简陋,质量也每况愈下。Kar 98k步枪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产量最多的轻武器之一。
Kar 98k步枪射击精度高,经加装4倍、6倍光学瞄准镜后,作为一种优秀的狙击步枪投入使用。共生产了近13万支Kar 98k狙击步枪装备部队,还有相当多的精度较好的Kar 98k步枪被挑选出来改造成狙击步枪。Kar 98k步枪还可以加装榴弹发射装置发射枪榴弹。多功能性是Kar 98k步枪服役如此之广泛的原因之一。
尽管Kar 98k步枪性能优异,但是随着战场上的对手装备半自动步枪(苏军SVT-40步枪、美军M1式加兰德步枪),德国人认识到这种手动步枪已经过时了,相继推出了Gew43步枪、StG44突击步枪,但是它们的出现,无法替代Kar 98k,Kar 98k步枪一直生产到纳粹德国战败投降。
Kar 98k步枪在战后被一些国家翻修和继续使用,Kar 98k作为一种经典的武器,仍然受到枪械爱好者的欢迎,并用于收藏、射击运动或狩猎。
Karabiner 98k步枪规格
类型:手动步枪 手动,单发
生产期间:1935年-1945年
制造数量:1,450万支
口径:7.92毫米
弹药:7.92×57mm毛瑟步枪弹
弹仓容量:5发,内置错列式弹仓
枪机:手动,栓式枪机
全长:1107 毫米
枪管长度:600 毫米
重量:3.9 公斤
射速:约15发/分
初速:755 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瞄准具: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门
② 德国毛瑟7.92mm步枪弹有哪些子弹
由于德国对毛瑟7.92mm枪弹多次改进,特别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仿制和改进,枪弹的特点也各有不同。现有普通弹、穿甲弹、穿甲曳光弹、穿甲燃烧弹等。标准的普通弹头一般为铅心、尖头、流线型被甲结构,弹壳为无凸缘、瓶形。
德国还有其他型号弹,如M1888式枪弹,或称857,mm枪弹,圆形弹头,弹头质量14.64g,弹头直径8.1mm,初速640m/s。
smELomg普通弹:弹头为尖头、锥底、软钢心,弹头质量11.53g,发射药量2.85g,初速855m/s。
SmE半穿甲弹:弹头为尖头、锥底、软钢心,弹头质量11.5g,发射药量2.85g,初速855m/s。
SmK穿甲弹:尖头、平底、钢心,弹头质量11.53G,初速798m/s)、
SmK(G)穿甲弹:弹头为尖头、平底、碳化钨心,弹头质量12.59g,初速911m/s,在100m距离上能穿透19mm厚钢板。
PmK穿甲燃烧弹:弹头为尖头、锥底、钢心,弹头质量10.11g,发射药量2.9g,白磷燃烧剂,初速835m/s。
SmKL穿甲曳光弹:弹头为尖头、锥底,弹头质量10.12g,初速832m/s,曳光距离1000m。
SmKB燃烧试射弹:弹头为尖头、锥底,弹头质量10.82g,初速814m/s。
英国的MK2Z式普通弹:弹头为尖头、锥底,弹头质量12.83g,初速756m/s,枪口动能3666J。
MK2Z(W)式穿甲弹:弹头为尖头、锥底,弹头质量11.53g,初速786m/s,在100m处能穿透11mm厚钢板。
MK3Z(G)式曳光弹:弹头为尖头、平底,曳光距离1000m。
MK2Z(B)式燃烧弹:弹头为尖头,锥底,弹头质量11.66g,初速771m/s。
法国的普通弹:弹头为尖头、锥底,弹头质量12.8g,初速750m/s,枪口动能3600J。
穿甲弹:弹头为尖头、平底,钢心,弹头质量12g,初速735m/s。
曳光弹:弹头为尖头,平底,弹头质量11.5g,初速735m/s。
③ 整个二战中.德军为什么不用为弹药不充足烦
其实二战中德国弹药并不算充足,从武器和作战方式的对比就能看出,苏联进攻之前都是几十个基数的炮击,普遍装备70发子弹的波波沙冲锋枪,动不动就是几十辆喀秋莎地毯式轰炸。坦克大战数十辆坦克换德军1辆,这才是土豪
④ 二战时期,德军装备比日军好,为何日本兵带的子弹是德军的2倍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大轴心国的军事实力来看,德国从各方面来说无疑都是远强于日本的,但似乎也有一些例外,这里拿其中的一点来说明,即仅从陆战步兵分析,日本士兵所携带的子弹量是德军士兵的两倍,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战中德日两国步兵主要配备的枪械不同以及两国军队军种的差异。
此外,德军之所以只携带30发子弹,是因为其有专门的弹鼓以及弹药装填手,以此来减轻单兵弹药负荷。而日军会携带两倍于德军的子弹,从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后勤补给的不足。事实上,决定单兵子弹负荷量的并不是体力以及装备优劣,而是军队装备运输的载重与机动能力,由于工业化的差距何资源的紧张,尤其是后来美国不再向日本输出战备资源和石油等,日军侵华战争不得不大规模使用人力运输。
而德军闪击波兰以及进行“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时,就已经形成了机械化运输,弹药补给能力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即使单兵携带量少,后勤保障部门也能尽快将弹药送至战场,以免因弹药不足导致战败,因此,二战欧陆战场上才是真正的“枪林弹雨”,残酷至极。
当然,不论是日本所在的亚洲战场还是德国所在的欧洲战场,其结果都是正义的一方取得胜利,即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轴心国组成的法西斯联盟最终还是败给了世界人民共同组成的反法西斯联盟,1945年的五月,德国投降,三个月后,日本投降,持续了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人们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当然经过这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各国的武器装备更加的精良和先进,
⑤ 谁知道国外各种9毫米手枪子弹品牌以及其对应的特性介绍例如winchester、lawman、blazer等子弹品牌
子弹牌子太多了。比较常见的是Federal,winchester, lawnman, american eagle, s&b,等等
这一类厂家基本上质量都差不多,特性也差不多,区别不在牌子上,而在品种上。
无论哪个厂家都有这么几种常见的品种,靶弹,家防全甲弹,家防空尖弹等
靶弹一般是全甲弹,比较便宜,另外弹头轻,造价低。
家防全甲弹一般有加压(火药量大一些),弹头重。穿透作用好。
家防空尖弹就是开花弹,这个穿透效果差,但是停止作用好,打中目标弹头就撕裂成一朵花一样的不规则形状破坏力很强,但轻型防弹甲就可以防护住。
所以一般专业的建议是弹夹里交替压入全甲弹和空尖弹
全甲弹没什么差异,空尖弹有一些会在中部加入塑料柱加强效果,但也相差不大。
另外一种比较差的品牌,比如wolf等,是钢壳或者铝壳弹,这种没有铜壳弹气密效果好,但用在手Q上可以接受。
最后就是垃圾牌子的,比如墨西哥一些,还有东欧一些品牌,那是质量低下,比如难以上膛,有的忘记装药,装药量不稳定,火药残留脏,弹头易断等等,但只要打出去了,效果还都是差不多的。
⑥ 二战时德国的7.92×57毫米和美国的7.62×63毫米机枪子弹哪个威力更足、装药更多
7.92×57毫米机枪子弹拥有更强一点的穿透力,7.62×63毫米机枪子弹拥有更强的穿透面积,这两者之间有点类似于关公战秦琼一样的不是很好比较。实在要比的话,因为战争时期的穿透力是主要针对于防弹衣,一般的穿透力深度都足以伤害到要害,而穿透面积的不同能造成更大的创口,增加击中要害的几率,我认为威力来讲是美国的7.62×63毫米子弹的威力更足。
打字很累的,望采纳。
⑦ 二战时期,德军的装备要比日军好,为什么日军带的子弹却是德军的两倍
这个问题需要很多的分析,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讲讲笔者分析出的原因。首先就是双方的火力密度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其次就是作战思想的问题。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对手不同,造成了双方的差距。
最后就是双发的对手不同,德国的对手都是工业强国,而日军的想要攻击的国家普遍没有创建出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这也是造成差别的原因。
⑧ 德国的军工技术应该远在苏联之上啊,苏联的武器数量多我还能理解,为什么最后连质量都超过德国了
你太高估德国的能力了,其实德国也就这点能力,无非是占了早早开始准备战争的优势而已,一旦美国爆发,德国的实力是远远不如盟军的。比苏联的优势其实也很有限,比如德国的装甲集群面对苏联的装甲洪流不仅数量上远远不够,而且质量上也不是苏联T34的对手。说到空军,德国的实力短板就体现无疑了。苏联战斗机确实比较垃圾,因为苏联实力很有限,但是战争大规模消耗的年代,苏联人通过完全牺牲发动机寿命的方法来保证其在最多几十个小时的寿命内可靠稳定而且功率强大,从而完全抵消了德国发动机的优势,用同样的方法苏联战斗机牺牲防护和一切可以牺牲的其他东西换得了非常轻巧的机体,因此虽然苏联的战斗机按照美国人的看法都是超级简陋的设备,寿命超级短,但是却能在其短暂的寿命内拥有足够媲美任何德国飞机的性能,而苏联飞机的数量确实无限的。
比如FW190就很悲剧,因为德国人能力有限,气冷发动机的FW190高空性能很差,因此无法像ME109那样在高空轻松完爆任何苏联战斗机,在常见的中低空格斗中,相对笨重的FW190面对非常轻巧的苏联战机没有任何优势,当然是悲剧了。拉5其实也就是一般的水平,全面超越德国飞机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特定的大战大消耗的背景下,苏联人的策略完全可以让拉5战胜任何德国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