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和诗体悲剧
据我所知除了这两部没有了!!!
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歌德,是继莎士比亚之后世界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他的长诗《浮士德》,自传体小说《夏绿蒂》及大量抒情诗,深受中国读者喜爱.这套文集较全面地收入了他的抒情诗,叙事诗,戏剧,小说,散文,文论等方面的代表作及一批珍贵书信,重新译出《浮士德》,收入首次译出的《意大利游记》,恢复了《歌德谈话录》选译本中略去的几近一半的文字.新一代歌德研究学者杨武能出任主编,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武汉,广州等地的歌德专家鼎力合作,以全新的面目,使歌德的作品再放异彩.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德国着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生于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年他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着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9�9迈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写一个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跟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爱情上更遭封建势力摧残打击的少年维特愤而自杀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誉.《浮土德》取材于德国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恨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
‘贰’ 文学的一般分类
不同语言或国家的文学: 亚洲文学:中国文学、马新文学、日本文学
欧洲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希腊文学、俄罗斯文学
美洲文学:美国文学、拉丁文学
(文学同样是分民族的)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按地域分为: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
按读者年龄分为: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
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
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
按表达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新韵文、戏剧、歌剧、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和笑话等;其他如史传、哲理、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有文字剧情架构的电脑游戏(含游戏主机)与动漫等。
按创作理念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
文学理论
西方文学理论东方文学理论
文学作品的评论和研究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
文艺美学文学艺术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文学思想史文学批评文学史
现代文学近代文学
比较文学舞蹈文学红学
文学体裁中文体裁主条目:中国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分为诗和文,文又分为韵文和散文,现代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中国的抒情诗和散文(称为古文)最早而比较发达。西方则分为诗歌与散文两个基本类型。叙事诗和戏剧成熟较早,此外小说比较发达。
四大文学体裁主条目:四大文学体裁
①诗: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想象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来,汉代的乐府,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中国诗歌无以伦比的巨大传统。相比之下西方的叙事诗发达较晚,而结合戏剧,成就很大,例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剧本等。
②散文:是一种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
③戏剧: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戏剧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
元曲京剧昆剧
④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一词最早记载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再传至明清以四大奇书(后《金瓶梅》被《红楼梦》取代,成“四大名着”)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
西方小说西方的小说称为“fiction”。
史传文学笔记骈文参见赋回忆录书信游记短文是字数相对较少的文学形式。古文八股文随笔小品文是从作者的观点来讨论某一议题。应用文书话诗话词话
‘叁’ 文艺时期,欧洲文学主要有那些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1.文艺复兴:在中世纪教会的神学统治下,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被埋没了将近一千年。到了十四世纪,特别在十五、十六世纪,古代文化又重新被欧洲人重视,出现了一个研究古代文化、复兴古代文化的热潮。在这种“复古”运动中,欧洲的文化科学发展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这就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文艺复兴”。
2.人文主义及特点: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字中,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一个词,在汉文翻译中用了两种不同的译名,用人文主义一词专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人文主义起初是指十四、十五世纪兴起的那些人文学科而言的。
人文主义推崇“人”,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的绝对权威。具体讲,人文主义用人性来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力量,反对教会的神权论;用个性解放、个人幸福来反对禁欲主义,强调幸福在现世的人间而不在来世;用理性来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从政治上讲,人文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但人文主义所强调的人指的是资产阶级自身和资产者个人,它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人性论。
二、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但丁的作品中已露端倪。到十四世纪下半期,在但丁的故乡佛罗伦萨又出现两位人文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3.意大利的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被史学家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的诗集《歌集》开一代诗风。彼特拉克大量采用十四行诗体。
4.意大利的乔万尼。薄伽丘 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十日谈》的框式结构是学习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结果。故事的重要主题是反教会,揭露天主教会和僧侣的腐败、虚伪。通过爱情题材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封建偏见。小说用意大利语言写成。
5.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作表作《疯狂的罗兰》。
6.托夸多。塔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后一个代表作家。代表作是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
三、法国文学
7.法国以龙沙为首的贵族派人文主义集团——“七星诗社”推崇古典文学。后期人文主义作家代表是蒙田,作品《随笔集》。
8.法国民主倾向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是弗朗索瓦。拉伯雷。长篇小说《巨人传》,前两部写巨人国王卡冈都亚和他的巨人儿子庞大固埃的出生、教育、游学和他们的文治武功,后三部写庞大固埃和他的朋友巴汝奇如何探讨婚姻问题,以及他们为寻找“神瓶”而游历各地的见闻。
四、西班牙文学
十六世纪以来,西班牙文学进入繁荣时期,文学史上称为“黄金时代”。
9.洛贝。德。维加是“黄金时代”西班牙民族戏剧的代表。他最优秀的作品是《羊泉村》。
10.西班牙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好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中译本名《小癞子》)。
11.“黄金时代”西班牙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塞万提斯的创作。西班牙文学由于他的成就而登上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高峰。他的不朽名作《堂吉诃德》成为这一时期欧洲文学发展史上的最重要的硕果之一。
五、英国文学
12.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在十四世纪已经露出曙光。杰佛利。乔叟就是英国第一个表现出这种新思想倾向的文学代表。他的名着是《坎特伯雷故事集》(大部分用诗体写成)。
13.十五世纪末,英国人文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对话体幻想小说《乌托邦》(1516),是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小说的开端,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14.十六世纪中叶以后,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发展到兴盛时期。埃德曼。斯宾塞,长诗《仙后》被认为是当时英国诗歌的代表作。
15.“大学才子派”剧作家有约翰。黎里、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等。其中以马洛最为重要,他的三部悲剧《帖木儿》、《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第二节 塞万提斯
16.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也是西班牙的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之一,代表作《堂吉诃德》。
*第三节 莎士比亚(记作家作品的分期,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作品的内容)
一、生平和创作(一般把他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时期(1590—1600):这是莎士比亚从思想到艺术逐渐成熟,并且取得初步成就的时期,也有人根据莎士比亚写作体裁上的特点,把这一时期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取材有所依据,但并不拘泥于历史实际,主要是借历史题材来表现他的人文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也就是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的思想。
《理查三世》里的主人公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写得最突出的暴君形象。《亨利四世》上、下篇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好的两部作品。
莎士比亚喜剧的基本主题是爱情和友谊,描写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各种封建偏见、封建意识,与自私欺骗的行为所进行的斗争。《威尼斯商人》是重要的喜剧作品。其中重要人物安东尼奥。高利贷者夏洛克,他的未婚妻鲍西娅,他的朋友巴萨尼奥。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早期反封建的爱情悲剧。
2.第二时期(1601—1607):为“悲剧时期”。四大悲剧为《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奥塞罗》主人公奥塞罗。人物:凯西奥、旗官伊阿古,苔丝德梦娜。
《李尔王》人物:李尔王、长女高纳里尔、次女里根、三女考狄利亚(最突出的人物)。、奥本尼(长女的丈夫);大臣葛罗特,他的私生子爱德蒙是剧中最突出的反面人物。
《麦克白》最阴暗的一部悲剧。主题是谴责维治者个人野心的罪恶。
3.第三时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二、哈姆莱特(重点:从《哈姆莱特》看莎剧特征(艺术成就);哈姆莱特的形象,矛盾性。)
4.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1)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真实性)。(2)莎士比亚戏剧能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丰富性)。(3)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丰富,还与剧中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关,同时,这种生动性并不是外加的人为的,而是由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4)莎士比亚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也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5)莎士比亚对欧洲戏剧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成就:①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②人物性格在不断地变化发展。③莎士比亚善于在人物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④内心独白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也可以用来交代一些情节,推动剧情发展。(6)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丰富多彩,总词汇量达到两万以上。
第四章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文学
1.17世纪,意大利康帕内拉的乌托邦小说《太阳城》和伽利略的哲理着作,还保留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力量。德国只有格里美尔豪生的小说《西木卜里其西木斯奇遇记》(中译本《痴儿西木传》),还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激流的微波,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德国十七世纪文学高峰”。
2.十七世纪意、德、西三国文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夸饰主义文学流派(即“巴洛克”文学)的兴起(知道即可)。
二、英国文学
3.复辟时期,宫廷古典主义盛行一时,代表人物是桂冠诗人约翰。德莱顿。民主倾向的文学家约翰。班扬,其讽喻小说《天路历程》。
4.十七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革命诗人弥尔顿(双目失明)的创作。其政治散文《为英国人民声辩》,以口授方式创作两部长诗《失乐园》(取材于《圣经》,写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因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和《复乐园》(也是写宗教故事的长诗,诗中的撒旦不是反叛者而是诱惑者,他以金钱、荣誉、权势、常识等引诱耶稣,企图使耶稣放弃拯救人类的理想。这里耶稣的形象表现了复辟时期清教徒革命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也可以说是诗人的自况)。一部诗剧《力士参孙》。
三、法国文学
5.路易十三时期的朗布叶夫人组织“贵族沙龙文学”。
6.“古典主义”:17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文坛处于混乱状态。有些作家主张消除文坛的这种状况,提倡文艺创作应该遵循统一的原则,服从王权的支配。国王本欲控制文艺,于是在王权的扶植下,一种拥护专制政体,主张创作有法则、有规范,并以古代希腊文学为标准的文学流派迅速兴起。因为它把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而被被人们称为“古典主义”。
7.古典主义在戏剧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和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高乃依悲剧《熙德》,被认为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作。拉辛代表作《安德罗马克》和《费德尔》。
8.文艺理论方面,布阿洛的诗体文艺理论着作《诗的艺术》,提出一整套古典主义文艺的理论主张,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举。让。德。拉封丹是以寓言诗出名的诗人。
9.古典主义共同特征:(1)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古典主义作家对待王权的态度也存在着矛盾。(2)古典主义文学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它的唯理主义。崇尚只有凭理性才获得价值和光芒。(3)古典主义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在艺术创作上提倡师法古人,模仿古典,遵循一定的规则。他们制订出来许多创作规则,影响较大的一项是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即时间、地点、动作的三个统一。就是说,一个剧本的情节只能限制同一事件,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包含的时候只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
第二节 莫里哀
10.生平和创作(记喜剧作品):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喜剧作家。其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658年到1663年是他初返巴黎,逐渐接受近王权,接受古典主义的时期。进京后第一个作品《可笑的女才子》,而后《丈夫学堂》、《妇人学堂》。1664年开始创作的《伪君子》,标志着莫里哀创作全盛时期的到来。《唐璜》和《恨世者》(被称为是“高级喜剧”的典范),是揭露贵族阶级的作品。《悭吝人》(1668年)主人公阿巴公。1669年以后,莫里哀的剧作又发生变化。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无病呻吟》。
11.《伪君子》(记作品中人物)(又译《达尔杜弗,或者骗子》),主人公答丢夫是一个伪装虔诚的恶棍,他用欺骗手段博得巴黎富商奥尔恭的信任。奥尔恭的太太欧米尔。女仆桃丽娜。
12.《伪君子》艺术成就:(1)在艺术上,《伪君子》是按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写成的。(2)《伪君子》也是一出典型的性格喜剧。(3)全剧的结构严整紧凑,层次分明:第一、第二幕,答丢夫不出场,通过其他人物的活动侧面介绍答丢夫的性格,为他的上场作好准备。第一幕第一场被歌德认为是“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第三幕第二场,答丢夫上场。
‘肆’ 根据德国大文豪歌德对文学作品的分类文学样式的三大门类是什么
文学体裁,是指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文学样式。
(一)、诗歌
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散文
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1)、散文的种类
①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的成分)
②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③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三)、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四)、其他文体
(1)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
(2)寓言: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
(3)神话故事
(4)民间故事
(5)传说
(6)回忆录
‘伍’ 文学怎样分类
文学按照体裁分为四大类:诗、散文、戏剧、小说。
1、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想象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
2、散文是一种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
3、戏剧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4、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
(5)德国有哪些文学体裁扩展阅读:
文学的价值: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价值。
关于精神,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精神价值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
正如早期的德国现象学学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构成其价值的确定的特性,那就是艺术的精神性价值的特性,即它并不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服务的手段。这些价值是作为存在于作品之中,作为被包含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们体验的。”
艺术,在履行自己的种种“服务”职责时,反而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它自己,而我们在拥有过多“艺术作品”时却失落了“艺术的精神”。
艺术,并不仅仅是工具,甚至也并不总是“作品”。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的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信仰。
‘陆’ 欧洲启蒙文学创造的新的体裁有哪些
从纵向上看,启蒙文学选择性继承了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某些特性,但是却已经具备了近代文学的诸多元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尽管没有形成统一的纲领,各国发展的状况也存在差距,但仍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欧洲诸国中以法国成就最高,英国和德国次之,在俄国和意大利等国也有相应的发展。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保守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之间的一次巨大的冲撞。英国经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并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残存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冲突不断,经验主义哲学盛行。路易十四死后,一度是欧洲最强大国家的法国开始陷入无休止的社会矛盾之中;稍晚于英国到来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激化了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决心,启蒙思想较英国更为激进,并最终催生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德国在17世纪“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下,仍分裂为数以百计的小邦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英法,德国的知识分子则深受法国、英国知识界影响,致力于传播启蒙思想,吁请国家统一与民族自强。在这样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下,启蒙运动催生并得以迅速扩散,在整个欧洲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是启蒙运动的两大理论来源。
作为启蒙运动一部分的启蒙文学,在思想上以“理性崇拜”为核心,主张崇拜“自然理性”,反对君主王权。体现在文学上,基本都表现出崇尚个人自由、崇尚回归自然、宣传开明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工商业、自由的经济竞争等等。17世纪的法国式古典主义文学在启蒙运动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但并未产生伟大的作品。尽管许多文学家仍借用古典主义的形式进行创作,但在思想内涵上却远远超越了古典主义的范畴
整体上看,启蒙文学中的反王权、反教会思想和文艺复兴文学有些相似,但更加激进。由于根植于启蒙运动的土壤之中,启蒙文学具有更加强烈的哲学思辨特征和政治经济学底蕴。启蒙文学不追求崇高的风格,多半以来自市民阶层的平民为主要人物,在体裁上也不仅仅局限于诗歌和戏剧,而是广泛采用各种体裁,其中尤以小说最为发达,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欧洲文学的“诗体时代”向“散文体时代”的过渡就是在启蒙文学阶段完成的。
一、英国
18世纪英国文学非常繁荣。古典主义文学在世纪初期势力强大,代表人物如亚历山大•蒲柏(1688年-1744年)在文坛上一直处于执牛耳的地位。直到20世纪,具有启蒙色彩的作家才正式登上文坛。由于英国较早确立了开明的君主立宪政体,因此英国的启蒙文学并不具有强烈的政治或批判色彩,而是以温和的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宣扬海外殖民、清教徒精神为主。18世纪的英国文学通常被称作“奥古斯都文学”,在形式上通常比较正统,内容也比法国、德国文学轻松诙谐。
丹尼尔•笛福(1661年-1731年)是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启蒙思想比较温和,但仍是对古典主义文学的重大反拨。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和《辛格顿船长》脍炙人口,通过描写社会中下层出身的青年航海冒险的故事,宣扬海外殖民思想。爱尔兰人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年-1745年)则比笛福激进得多,他的《格列佛游记》享誉世界。小说极尽讽刺之能,借主人公游历过程中的遭遇和见闻全面揶揄英国社会。斯威夫特通常把讽刺的对象夸张至残酷甚至荒诞的地步。诞生于20世纪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就将斯威夫特“追认”为自己的始祖。
18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英国小说的鼎盛时期。萨缪尔•理查生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其着名作品《克拉丽莎》以中产阶级女子以及女仆为主人公,关注婚姻、家庭和道德问题,非常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和感情的细腻变化,是英国伤感文学的先驱。亨利•菲尔丁(1707年-1754年)是18世纪英国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其代表作《汤姆•琼斯》规模宏大,共18部,是18世纪英国文学中最具启蒙特征的小说。《汤姆•琼斯》的道德寓意核心是“德性高贵”原则,批判贵族社会的伪善文明,主张建立新的“自然道德”。这部小说对英国文学的影响非常之大,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作家无不对其推崇备至,其结构的精巧和周密达到了让人震惊的程度。此外,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还包括托比利亚•斯摩莱特(1721年-1771年),其流浪汉小说广受社会底层民众欢迎。
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发端,农村自耕农日益破产,城市贫富分化加剧,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伤感文学”产生。通常,“伤感文学”被认为是启蒙文学的一个支流,也是启蒙思想和英国软弱的城乡中小资产者情绪的反映。在创作上,突出强调感觉和感情,着力渲染人物内心的痛苦和不幸。
伤感文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劳伦斯•斯泰因(1713年-1768年),他的小说《伤感的旅行》是伤感文学的滥觞。来自爱尔兰的奥列佛•歌德史密斯(1728年-1774年)的长篇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和长诗《荒村》是伤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在诗歌领域,出现了“墓园诗派”,代表人物格雷(1716年-1771年)的《墓园挽歌》是英诗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由于英国议会于1737年通过《戏剧检查法》,对戏剧和剧院严格监督,因此戏剧发展受限。菲尔丁起初就是以政治讽刺剧成名,后来被迫转为小说创作。戏剧中成就较高的作品包括歌德史密斯的《屈身求爱》和理乍得•谢里丹(1751年-1876年)的《造谣学校》等,至今仍在英国上演不衰。
二、法国
法国是启蒙思想的发源地和启蒙运动的主要阵地,许多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作家,因此法国的启蒙文学比英国激进得多,富有强烈的哲理根基和深厚的政治经济底蕴。名噪一时的“网络全书派”的编纂者每个都是博学之士,在哲学、文学、史学上均有很深的造诣。这些学者型作家的作品无论是批判性还是哲理性都强于其他国家的启蒙文学。
18世纪早期法国盛行流浪汉小说。这种最早发端于西班牙的文学样式在社会底层广泛流传,揭开启蒙文学的序幕。阿兰•勒内•勒萨日(1668年-1747年)是成就最高的流浪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包括《瘸腿魔鬼》和《吉尔•布拉斯》等。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上半期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孟德斯鸠是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作家。他的理论着作《论法的精神》把法制提高到国家政治生活的首位,并详细论证三权分立学说,成为关于国家学说的世界名着。他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着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伏尔泰(1694年-1778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具领袖威望的作家,他倡导文艺为社会改良和宣传启蒙思想服务,但有强调应该遵守古典主义规则。他最具价值的文学作品是中短篇哲理小说26篇,着名的包括《如此世界》、《查第格》和《天真汉》、《老实人》等。伏尔泰精于讽刺,拜伦曾称赞他“简直像一阵风,随心所欲的飘刮,拨起一切事物的根,有时教愚蠢出丑,有时把皇座也震动。”
18世纪中期,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仍然持续活动,新一辈作家狄德罗、卢梭等人以更为激进的姿态登上文坛,把法国启蒙文学推向顶峰。
德尼•狄德罗(1713年-1784年)是法国启蒙文学的中坚,也是“网络全书派”的领袖人物。他十分博学,在哲学、文学、文艺理论等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在戏剧创作上,他第一次提出“正剧”的概念,并亲自创作名剧《私生子》、《一家之长》以及至今仍常演不衰的《当好人还是坏人》。此外,狄德罗还发扬了对话体小说体裁,创作了《拉摩的侄儿》和《雅克和他的主人》等格调清新的杰作,宣扬启蒙思想。让-雅各•卢梭(1712年-1778年)是18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体现了启蒙运动激进民主派的倾向,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早年卢梭与狄德罗交好,为《网络全书》撰稿,其文学创作主要集中于后期。卢梭十分高产,以戏剧和小说为主,最优秀的作品包括《新爱洛伊丝》、《爱弥儿》、《忏悔录》等。这些作品站在“自然崇拜”哲学的角度,批判旧世界,主张用启蒙思想塑造新人。卢梭的作品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产生了地震般的影响,以至于1762《爱弥儿》出版后,整个欧洲的封建势力联合掀起反卢梭浪潮。卢梭作品开辟的新倾向发展成为19世纪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文学。
比埃尔•德•博马舍(1732年-1799年)是法国成就最高的启蒙剧作家。他宣扬和发挥狄德罗的戏剧主张,创作了法国戏剧史上最杰出的市民剧《塞维勒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礼》,在法国引发巨大的反响。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甚至下令禁演此剧,认为它会“毁掉巴士底狱”。
三、德国
18世纪的德国仍然处于分裂状态,分裂为数以百计的小邦国和帝国城市,每个小邦国都是一个小封建国家。国家分裂,邦国之间战乱频繁,工农业比英国、法国远远落后。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附于本土的小朝廷,不具备任何革命力量。尽管如此,德国的知识界却在英法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率先觉醒,在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不同于拥有深厚的文学历史底蕴的英国和法国,德国启蒙文学的首要目的是改变德国文学孱弱的历史现状,创立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文学,这也促使德国的文艺理论界呈现出繁荣景象。
德国启蒙文学起始于20年代,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莱比锡大学教授高特舍德,他模仿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诗艺》写成《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并积极翻译法国古典主义剧作,以改变德国文学普遍粗俗、低劣的特点。至世纪中期,德国启蒙文学开始繁荣。高特何德•莱辛(1729年-1781年)是德国启蒙文学前期最伟大的人物,也是德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美学名着《拉奥孔》以及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确立了德国近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格调。除理论上的贡献,莱辛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的市民剧《萨拉•萨姆逊小姐》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市民悲剧。《艾米莉亚•迦洛蒂》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剧。莱辛擅长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汲取养料,应用于对德国文学的改造中。
德国启蒙文学的高潮是出现于70-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参与这场全德范围的文学运动的作家大多是出身于市民阶层的青年,青年歌德和席勒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力量。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年-1832年)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西方文学历史上位居前列的文学大师。在狂飙突进运动中,他创作了大量剧作和诗歌,表达反抗暴虐专制统治和渴望思想自由的精神。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狂飙突进运动中最具价值的作品,对后世的德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弗里德里希•席勒(1959年-1805年)是狂飙突进运动的另一重要人物,他的大量市民悲剧是狂飙突进运动精神的最好体现。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剧本《强盗》、《阴谋与爱情》、《唐•卡洛斯》等在整个欧洲引发了广泛的反响。
90年代,狂飙突进运动逐渐结束,德国进入所谓的“古典文学时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古典文学”)。这时期的德国文学同德国古典哲学、古典音乐一起形成了德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灿烂时期,跃居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这一时期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包括歌德与席勒的合作以及歌德晚年的创作。法国大革命之后,歌德与席勒逐渐脱离了年轻时激进、浪漫的特征,开始创作风格崇高、内容理性的文学作品。歌德与1794年与席勒相交,此后席勒进入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发表了《华伦斯坦》、《威廉•退尔》等大量优秀剧本,而歌德最主要的成就则是完成了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作品之一的诗体小说《浮士德》。
总体上看,90年代之后的德国文学已经脱离了“启蒙”的范畴。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特点是肃穆恬静、优雅庄重,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高度完善统一,这意味着德国终于如英法一样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德国近代文学”。
四、其他国家
18世纪欧洲的其他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其启蒙文学没有上述三国繁荣。在意大利产生了杰出的喜剧作家卡尔洛•哥尔多尼(1707年-1793年)改变了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文学沉寂的局面,他开创了意大利“风俗喜剧”的传统,反抗“三一律”,不模仿古人,根植于通俗文化的土壤。代表作《女店主》贬斥贵族,嘲弄贪婪的资产阶级,歌颂市民阶层的智慧和勇气。哥尔多尼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行将到来的意大利民族复兴。
18世纪的俄国由于彼得大帝的改革,形成了统一的农奴制和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努力向西方学习,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学开始出现。当时,俄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一般是开明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罗蒙诺索夫(1711年-1765年)是俄国启蒙文学和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卡拉姆津(1766年-1826年)是伤感文学的代表。杰尔查文(1743年-1816年)的诗歌和冯维辛(1744年-1792年)的戏剧都努力冲破古典主义成规而向现实主义过渡。拉季舍夫(1749年-1802年)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他曾被沙皇流放西伯利亚,写成名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体现了俄国启蒙文学的最高成就。
五、影响
启蒙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正是由于启蒙文学和作为哲学、思想、政治潮流的启蒙运动结合紧密,因此启蒙文学无论在思想的深度还是体裁的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在启蒙文学时代同时出现,均获得充分发展,为19世纪欧洲文学的空前繁荣打下良好基础。在英国,启蒙文学时期出现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小说;在法国,激进的题材取径直接启迪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即使是在政治混乱、国家分裂的德国,也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建立了体系完善的近代文学。
在纵向上,启蒙文学一方面破除了古典主义的诸多清规戒律,一方面开启了新文学风气,是19世纪西方文学空前繁荣的前奏曲。
‘柒’ 欧洲骑士文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骑士文学的内容。
骑士文学是以描写骑士生活、事迹为主的世俗文学,歌颂了骑士精神,宣扬骑士制度。产生于11到13世纪,繁盛于法国和西班牙。其作品是忠君护教,冒险行侠,忠于爱情的骑士精神的集中反映;同城市文学一起打破了教会文学的垄断地位,为文坛增添了活泼色彩。
骑士文学中一般骑士是主角,他们是英雄的化身。例如法国的《罗兰之歌》、法国的《特利斯当与伊瑟》就属于骑士文学。
二、骑士文学的分类。
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主要体裁分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也有少数是社会下层出身的人。法国北方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骑士叙事诗。骑士文学也表现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7)德国有哪些文学体裁扩展阅读:
骑士文学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史诗,其基本主题大都是封建骑士的建功立志、侠义冒险、崇拜贵妇人及爱情至上等。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以骑士和贵妇人的爱情波折为主要内容,常用抒情诗来表示。
法国南部普洛旺斯的“特鲁巴杜尔”(即行吟诗人)的情歌即是最有代表性的骑士抒情诗。其中《破晓歌》描写天将破晓,骑士与贵妇人离别时两情依依、难舍难分的场面最为精彩。
《破晓歌》堪称普罗旺斯情歌曲精粹,在包办婚姻的中世纪,“至高无上”的骑士之爱是历史上第一砍出现的个人之爱。
另一类以骑士征战冒险、建功立业为主要内容,常用骑士传奇的形式来表示。中古西欧主要国家都有关于亚瑟王传奇的故事,其它骑士传奇大多以亚瑟王和他的一百五十个“圆桌骑士”的故事、“圣杯的故事”为基本内容整理改编。
所以,不列颠系统的《亚瑟王传奇》是中古西方骑士传奇文学中影响最广、最有代表性的系统。属于这个系统的骑士传奇,在英国最杰出的是《高文爵士和缘衣骑士》;法国最典型的骑士传奇是《郎斯洛》,还有韵文传奇《布鲁特传奇》。
德国的《特里丹和绮瑟》是以后加进不列颠系统的。第二系统是法兰西系统。法国西部是骑士文学的中心,这儿的行吟诗人称“特鲁维尔”。
这个系统的骑士传奇多取材于查理大帝和他的骑士们的征战故事,如《罗兰之歌》等。它与英雄史诗不同之处在于,骑士传奇并不拘泥于史实,“特鲁维尔们”为突出骑士文学冒险、爱情、宗教三大主题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虚构。
第三系统为古代系统,它以古希腊、罗马的特洛伊战争、亚历山大征战等古代史诗为题材。骑士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表现在,现代长篇小说的种子已经在这种作品中成熟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方骑士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骑士文学
‘捌’ 小说的体裁和介绍
1、日记体小说。由一则则日记组成小说。日记写给自己看,故事便于解剖主人公隐秘的内心世界。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2、自传体小说,是叙述自己生平和经历的作品,自传体小说以事实为依据,并不妨碍作品可以具有创造性。完成自传体作品,可能是主 人公自行撰写,不涉及他人,但自传体作品在他人参与下完成的情形也是常见的。如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高玉宝的《高玉宝》。
3、传记体小说。以形象化的手法如实描写实际存在的人物,不改造他们的面貌,但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原则下允许对某些细节进行有节制、有根据的想象。
5、章回体小说。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常用此格式。分回标目,每回含量大体相等,既有相对独立性,又以“扣子”形式写下回,紧紧相连。现代小说也有用章回体的,如刘流的《烈火金钢》、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
4、书信体小说,通常指的是由一个或几个人物写的书简来推进叙述的小说 ;在出现多个书写者的书信体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各人的书信对于同一事件进行记录、描述以表达多种观点,而无需介入文本叙事。用书信的形式写成的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讲解故事,塑造形象,写人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使人感到亲切,增加真实感。着名的书信体小说有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卢梭《新爱洛绮丝》。
‘玖’ 德国有哪些着名的作家和文学作品
德国着名的作家
1.歌德——(1749年8月28日 ——1832年3月22日)德国着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2.莱辛——(1729.1.22 — 1781.2.15)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莱辛批判虚伪的宫廷风格和“虔诚”的情感,用人道主义、浪漫主义取代已陷于僵死、衰落的古典主义。主张天才与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反对艺术创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莱辛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折点,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其美学思想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美学与萌芽和蓬勃发展。
3.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着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着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他还是《欢乐颂》的词作者。
4.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
还撰写了不少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并富含文学美质的文艺评论和其它论着,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巨大、光辉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海涅兼擅诗歌、散文和游记的创作,但是无论个人的性情和气质,还是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仍然让我们首先尊他为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手。
5.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着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文学作品
1.格林《格林童话》——《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里面约有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间的口头传说,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较为闻名。
2.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3.歌德《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4.席勒《强盗》——《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着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着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黑森州)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时候,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而母亲则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引导他对学习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言辞新奇而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传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跟他像朋友般共同探讨问题。
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悟性很高,妈妈一点就通,并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来的不足。
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丽亚·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
歌德受到父亲和家庭教师的教育,也学习骑术和击剑。
歌德很早就已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在这方面他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马。14岁时,他就想参加一个田园诗协会。同时,他也喜欢戏剧,因此在法国占领期间他频频造访法国剧院。1763年他在一场音乐会上见到了当时年仅7岁的莫扎特。
1765年9月30日他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学习法学。
1765年10月至1768年8月年间,歌德在莱比锡学习。他听了作家盖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诗艺讲座,并参加了他的写作风格练习。同时他也接受了莱比锡学院院长安瑟的绘画课程。他爱上了凯特馨·勋考普夫(Kaumlthchen Schoumlnkopf),并在欢乐、轻快的诗句中,以洛可可风格传统歌颂了这段爱情。(诗集《安内特》(Annette))
莱比锡市最着名的和拥有第二长历史的饭店:奥厄巴克斯·凯勒饭店和这里的浮士德的故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奥厄巴克斯·凯勒成了他在戏剧《浮士德》的第一部中涉及的唯一的真正存在的地方。一次大咯血使得歌德不得不中断学业,于1768年8月28日返回法兰克福。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最着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
‘拾’ 请问哪位文学高手知道德国作家海涅的《小顽固》这部作品是什么体裁
现代文学体裁一般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你说的这部是小说。描写了一对青年纯朴真挚的相爱,但充满矛盾,劳蕾拉由于惧怕母亲遭到父亲的虐待,顽固的坚决不嫁人,可是又爱上了善良的安东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