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3年世界发生什么事德国美国中国意大利
德国美国意大利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而且德国,希特勒总理上台,美国罗斯福新政。至于中国,当时还在处于国共内战期间。
2. 德国大事年表
西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
西元9年(中国汉朝),日耳曼战胜罗马人。
西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751-987年 卡洛林王朝800年 查理曼大帝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
843年 查理曼大帝的子孙三分帝国,其中东法兰克后来形成德意志国家。
911年 第一个德意志国王康拉德登基,为早期封建国家。
962年 奥图一世(Otto)称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1092年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118年 骑士文化的全盛期。
1241年 汉撒同盟成立。
13世纪中期形成封建割据。
1346年 欧洲流行瘟疫。
1386年 海德堡大学创立。
1415年 捷克宗教改革者胡斯(John Huss)被教廷火刑处死
1450年 古腾堡(Jahannes Gutenberg)发明活字印刷术
1517年 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点论纲,揭开宗教革命序幕。
16世纪发生农民战争。 1618-1648年 三十年战争。
1701年 布兰登堡选侯国取名为“普鲁士王国”
1806年 拿破仑进柏林,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告终。
1815年 拿破仑战败,英俄普奥四国同盟,普鲁士、奥地利崛起,根据维也纳会议组成“日耳曼邦联”。
1835年 德国第一条铁路在纽伦堡与Furth之间通车
1848年 德国各地爆发革命。
1862年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1866年 普鲁士在“七周战争”中击败奥地利,隔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0-1871年 普法战争。
1871年 普法战争结束,德国击败法国,同时兼并了南德诸邦,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以普鲁士国王为皇帝。
1914年 德国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战败,帝国崩溃,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1919-1933年 “威玛共和国”。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后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国”。
1939年 德国发动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由美、英、法、苏联分占,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
1949年 美、英、法控制的西占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东部的苏联占区相应成立了民主共和国,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
1961年“柏林围墙”建立,柏林分为东、西柏林。
1989年 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前东德国。10月初,许多东德城市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争取媒体自由等,东德总统旋即辞职。“柏林围墙”倒塌。
1990年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Kohl)提出实现统一两德的计划,
1990年10月3日东德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原有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邦,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终告统一。
3. 近代德国的历史大事件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是欧洲西部邻国最多的国莱茵河风光家。
NO1. 史前时期
keyword:条顿堡森林之战 部落战争
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条顿堡森林之战中战胜了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在这次战役中,日耳曼部落伏击并消灭了三个罗马军团。此后,罗马人再也没有真正尝试过把它们帝国的东部边界推进过莱茵河。
自407年开始的一段时期中,各莱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过莱茵河并在今天的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国。476年,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联合,推翻了显赫的罗马帝国。
NO2. 德意志立国时期
keyword: 查理曼帝国 分裂 东法兰克王国 萨克森王朝 德意志王国
5世纪末,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辉煌时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国几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国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西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而东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右岸操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的德意志王国的基础,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天德国的雏形;中间的部分成为了后来法德争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正式创立德意志国家。萨克森王国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兰、德国西部、瑞士和奥地利。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就此开始。
NO3. 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NO4. 魏玛共和国
(1919–1933)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在德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权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玛政府自一开始就注定了困于经济问题和本身魏玛宪法固有的缺陷。
开始的几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忙于处理左翼和右翼相继发动的叛乱和1923年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接下来,由于德国与战时敌人们的关系逐渐缓和和赔偿债务的放宽,情况有了些好转。盟国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秩序和繁荣,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1930年来临的大萧条之前。
此后,经济的衰退,加上对1923年超速通货膨胀的记忆和凡尔赛条约严酷的条款引发的民族主义反对声音,从内外两方面断送了魏玛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简称纳粹)利用了这一现实和不断增长的失业率。纳粹不断强调民族和种族的问题,并承诺让失业的人重新获得工作,他们把德国的许多问题都归罪于所谓的犹太人的阴谋,甚至宣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是由于内部的通敌造成的。
NO5. 纳粹德国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魏玛共和国的政局开始转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为领袖的纳粹党在1933年1月30日开始掌握了德国的政权。
希特勒执政后,对内开始实行白色恐怖,残酷镇压异己分子,通过冲锋队、党卫军和国家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劳动营和集中营实行法西斯专政。希特勒是通过鼓吹强烈的民粹主义上台的,上台后的他开始了对犹太人疯狂的种族压迫。1933年12月 1日通过《保证党和国家统一法》。1934年8月1日通过《德国元首法》等,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希特勒将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加快重整军备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起50万人的军队,次年宣布实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计划”,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西方各国。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将德军开进莱茵非武装区,7月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11月25日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公约》,1939年5月22日,德国和义大利于柏林订立同盟条约,至此,三国正式结盟,被称为轴心国。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在慕尼黑会议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签订《慕尼黑协定》。10月,肢解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随后迅速占领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1940年,击败英法联军,并占领了法国。随后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国。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进攻苏联。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德军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转折。1944年6月6日,美英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协定,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柏林作为特殊单位由4国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国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
NO6. 冷战时期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战败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议》,德国除割让给苏联和波兰11.4万平方公里土地外,其余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
1947年1月1日,美占区和英占区组成联合经济区,同年4月法占区也加入该联合经济区。1948年9月由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9月20日,由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联邦德国的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的最高司法机构是联邦宪法法院。
1946年4月苏联占领区的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成立德国统一社会党。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苏占区召开德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1949年5月30日德国人民第3次代表大会批准宪法。同年10月7日临时人民议院通过宪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10月10日苏联占领当局将行政职权移交给临时政府。
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为两个城市。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边界自己的一侧修建柏林墙,冷战达到了最高峰。
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较快,到统一前,联邦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四大国,贸易第三大国。民主德国在东欧国家中经济是发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统一前,东西德国都被世界银行列为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
NO7. 德国再次统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国的领土并入联邦德国。
关于德国统一的条约达成于1990年2月13日,这个协议通过1990年2月14日的所谓“四加二协议”(英美苏法四个占领国和东西德国)得以实现。统一后的德国仍然是欧共体(后来成为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
NO8. 中世纪全盛时期
人们通常以卡洛林王朝绝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的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德意志帝国过渡的开始。康拉德一世被视为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当时的正式称号是“法兰克国王”,后称“罗马国王”;11世纪开始帝国的称号是“罗马帝国”,13世纪后称为“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时又附加“德意志民族”于前)。帝国是选举制的君主国;国王由高级贵族选出,同时奉行“血统法”,即:新国王应同其前任有血缘关系。但是,该原则时遭夭折;重复选举的情况屡见不鲜。中世纪时帝国不设都城,国王以巡游为治。帝国无赋税,国王收入主要来自托付他管理的“帝国财产”。他的权威并不理所应当地得到承认:只有靠军事实力和巧妙的联盟政策,他才能获得部族中强大的公爵们的尊敬。康拉德的继承者,萨克森公爵亨利希一世(919-936)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儿子奥托一世(936-973)更是青出于蓝。奥托使自己成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962年他在罗马加冕为皇帝一事就显示了他的权势之盛。
从此,德意志国王就有登基为帝的资格。观念中的皇权是无所不包的,它赋予拥有者以统治整个西方世界的权力。然而,这种观念从未完全在政治上成为现实。为了接受教皇加冕,国王非亲自前往罗马不可。这就开始了德意志国王的意大利政策。他们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统治维持了300年之久,从而在德国的大计上不能遇事亲躬。奥托的继承者们统治期间为此经受了严重的挫折。继任的萨利尔王朝再次出现繁荣。亨利希三世时(1039-1056)德意志王室和帝位均达权力的最高峰;主要是坚决保持了它们对教皇的优先地位。亨利希四世(1056-1106)却无法维持这一局面。在关于主教任命权的斗争中(授职之争),他虽然表面上对教皇格里哥里七世取得了胜利,但是他赴卡诺萨的赎罪之行(1077)对皇位来说不啻是一次不可挽回的丧失声望之举。从此以后,皇帝和教皇就平起平坐了。
1138年开始了施陶芬王朝的百年统治。弗里德里希一世巴巴洛萨(1152-1190)在同教皇、意大利北部诸城市以及同他在德国的主要对手-萨克森公爵雄狮亨利希的斗争中重新振兴了皇室。然而,在他统治期间,领土开始四分五裂,最后削弱了中央权力。巴巴洛萨的继承人亨利希六世(1190-1197)和弗里德里希二世(1212-1250)时期尽管皇室权力强大,这一发展仍在继续。宗教的和世俗诸侯成了拥有半主权的“邦君”。
随着施陶芬王朝的衰亡(1268),西方的无所不包的皇权实际上已然终结。德国内部各种纷争的力量使它无法成为民族国家,而当时这一过程却正在西欧其他国家中进行。这是德国人成为“后起民族”的根源之一。
NO9. 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
哈布斯堡王室中第一个登上皇位的是鲁道夫一世(1273-1291)。皇权的物质基础如今不再是已失去的帝国财产,而是各王朝的王族财产;王族领地权政策成为每个皇帝的主要利益所在。
卡尔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黄金诏书是一种帝国基本法,它赋予7位地位显赫的侯爵(选帝侯)以选举国王的特权以及其他大邦诸侯没有的另外一些优先权。在那些小伯爵、领主和骑士逐渐失去作用的时候,城市的影响因其经济力量而不断扩大。城市同盟的缔结使城市进一步强大。这些同盟中最重要的汉萨同盟成为14世纪时波罗的海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
1438年开始,帝国虽然表面上仍为选举制的君主国,而王权却实际上由那时已成为最强大地区势力的哈布斯堡王族掌握。15世纪时,要求帝国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第一个不经过教皇加冕而即位的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试图实现这一改革,但无成效。由他创建或改组的帝国议会、帝国专区、帝国法院等机构虽然一直存在到帝国结束(1806),却未能阻止其继续分裂。出现了“皇帝与帝国”的二元制:一方面是帝国首脑,另一方面是选帝侯、各邦侯爵和诸城市。皇帝的权力由于他们在选举时同各选帝侯达成的“屈从”协议而受到限制并越来越有名无实。各邦侯爵,尤其是大邦侯爵以削弱帝国权力来大张旗鼓地扩充自己的权力。然而帝国继续存在:皇冠的光辉尚未消失,帝国的思想仍然生气勃勃。帝国大联合为中小各邦提供保护,使之免受强邻的侵犯。
城市成为经济力量的中心,它们首先从不断发展的贸易中得到好处。纺织工业和采矿业中出现了超越手工业者行会系统,和远途贸易一样带有早期资本主义特色的经济形式。与此同时,在思想方面发生了以文艺复兴和和人文主义为标志的变化。这种新觉醒的批判精神的矛头所向首先是教会的诸种弊端。
求采纳
4. 德国的历史大事表,简短些,谢谢。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5. 1933年3月5日,德国进行的新的大选纳粹党作出了哪些行为
1933年3月5日,德国又要进行新的大选了。从1932年最后一次选举看,纳粹党失去了200万张选票,而共产党则增加了75万张选票。这使纳粹党极为紧张,他们要寻找一个办法遏止共产党的影响,并且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2月24日,戈林派秘密警察搜查了共产党在柏林的办事处。然而,这是一个被共产党放弃了的办事处,戈林没有得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戈林仍然宣布他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共产党要发动一场革命。但是,公众对这件事的反映并不理想,甚至保守分子也对此持怀疑态度。很明显,他必须在3月5日大选前,找到一个更加耸人听闻的事件作为彻底打击共产党的借口。
2月27日晚上,凛冽的寒风扫过柏林街头。黑暗中,一小队早已隐藏在戈林家里的冲锋队员揭开地下暖气管道的盖子,一个接一个地钻了进去,这是一条直通议会大厦的地沟。这些冲锋队员每人都携带着易燃物品,迅速地来到了议会大厦下面。他们钻出地沟,把易燃物品撒在所有能燃烧的东西上,然后便悄悄地顺原路返回。不一会儿,一个几天前被秘密警察发现的、神经不正常的荷兰共产党员在秘密警察的精心安排下,偷偷地潜入议会大厦,脱下自己的衬衣把火点了起来。只2分钟的光景,议会大厦已是一片火海了。
戈林比谁来得都早。他头上冒着汗,嘴里喘着气,兴奋得有点失常。他立即断定,这是共产党人干的。他大声对秘密警察头子说:”共产党的革命开始了!我们一分钟也不能坐等,我们要毫不留情地对付他们。共产党的干部一经查获,当场格杀勿论。今天晚上就把共产党议员统统吊死。”不用说,戈林很快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纳粹党就这样为大选排除了一个最大的障碍。后来,在1942年的一次宴会上,戈林酒后露真情,他得意地吹嘘说:”真正了解国会大厦的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我放火把它烧了。”说完还拍着大腿狂笑不止。
不一会儿,熊熊烈火在国会大厦燃起。在火光中,戈林露出了无比狰狞的面目。作为希特勒的帮凶,戈林为主子献上了一份丰厚的礼物。
自从1933年2月28日以来,即通过《国会纵火法》实行持续的紧急状态以来,诸如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就被取消了。
现在,公开的恐怖便是”合法”。戈林可以为所欲为了,根据他的命令,政治敌人们,包括同性恋者和信仰耶和华的人,被一道驱赶到了集中营。在奥拉宁堡和帕彭堡,戈林让人将这些管教和刑讯的场所建造成”改造营”。
到1933年7月底,即希特勒夺取政权半年之后,”改造营”中政治犯的人数就已经迅速膨胀到了2.7万人。戈林在纽伦堡证人席上夸夸其谈地说,这些逮捕和拘留都是”国家在受到非法进攻时采取的紧急自卫,是一种国家政治行为”,而且在集中营里肯定会有残暴、拷打和”粗鲁的行为”存在。然而戈林却又宣称:”我早已经下达了要阻止这类事情发生的指示。”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
就这样,戈林既为后来清除共产党立了首功,又为希特勒赢得了合法实行纳粹恐怖的尚方宝剑。
6. 我没记错的话 1933年德国 爆发了 反法西斯Y X
1。纳粹党标榜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混淆其与共产党的阶级区别。纳粹党的全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这就蒙蔽了广大下层人民。
2。当时德国国内民族复仇心理强烈,希特勒的言论符合人们心理。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大谈侵略扩张。一个是向法国、英国复仇。希特勒在他这本书说,必须同法国一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德国与法国的矛盾,提高德国的国家地位;第二个就是未来的生存观。德国未来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是在东方,就是东欧地区。他说德国必须再次沿着古代条顿骑士团的道路向俄国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他说,当不能用和平的手段解决的时候,那么就用拳头说话。这也符合德国长久以来的扩张政策,得到了大量军国主义分子的支持。
3.当时德国国内政局不稳,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实力雄厚,冲锋队人数众多,且得到垄断资产阶级和军队的支持。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利用希特勒巩固统治,维护自身利益。军队也被其拉拢。
4。希特勒对德国民众的种种美好许诺,欺骗了民众。当时资本主义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德国人民生活困苦,当时,希特勒许诺给农民以面包,对工人许诺实行社会主义。人民出对希特勒描绘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票投给了他。
5。希特勒高超的演讲技巧和种种独特的选举手段,例如将其头像印在火柴盒上。例如,1933年1月30号,整个柏林几乎万人空巷,喊着四句话:一个元首;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投一个人的票——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这四句话,足以显示其选举手段之高。所以德国共产党说谁选择了希特勒谁,就选择了战争,很快就淹没在这四句话当中,变得多么的苍白而无力了。
6。共产党实力薄弱,没有强有力的领导人。德国继承了大量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兴登堡对纳粹党的庇护,是纳粹党实力大增,排挤了共产党的发展。
7. 1933年的大事记
1、一月:日军侵占中国的山海关;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出任德国总理。德意志第三帝国形成。
2、二月:国联19国委员会通过决议不承认伪满洲国;德国国会纵火案。
3、三月:恒生银号(即恒生银行前身)于香港成立开业;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4、四月:中共第一次农工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5、五月:中日签订《塘沽协定》;中央苏区第1次运动大会在瑞金举行。
6、六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7、七月:德国禁止除纳粹党外的一切政党。
8、八月:苏维埃大学成立,毛泽东任校长。
9、九月:蒋介石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
10、十月:中央红军大学、红军步兵学校、红军特科学校成立。
11、十一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美国正式承认苏联政府。
12、十二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十大政纲》颁布;曹禺创作的话剧《雷雨》上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1933年
8. 列举1933年的两件大事
1933年
1933年是一个平年,是农历癸酉年(鸡年);民国二十二年;伪满洲国大同二年;日本昭和八年;越南保大八年。
中文名
1933年
人物出生
森村诚一
人物逝世
卡尔文·柯立芝
诺贝尔奖
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
大事记
板桥至台北万华的昭和桥(今光复桥)辟建。
世界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一年。
河北省发生巨大蝗灾。
世界三大禁曲之首《黑色星期天》被创造出来。
一月
1月1日中国驻檀香山领事馆落成。
1月3日日军侵占中国的山海关。安德馨(中国抗战史上第一位牺牲的回族抗战英雄)牺牲。
1月4日柏林10万人反法西斯示威游行。
1月5日金门大桥在旧金山湾开工。
1月5日卡尔文·柯立芝,美国第30届总统逝世(1872年7月4日出生)
1月7日中共临时中央由上海迁至瑞金。
1月10日日本陆军部追加满洲方面预算3084万元。
1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宣言,阐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
1月15日 美国政府通告各国,不承认伪满洲国。
1月17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发表宣言,向一切进攻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国民党军队提议,在停止进攻、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人民的条件下,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遭到国民党政府拒绝。
1月19日日本收编东北伪军为地方警备队,分驻黑龙江各县。
1月22日蒋介石亲赴南昌指挥“剿共”。
1月28日中国教育学会在上海成立。
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出任德国总理。德意志第三帝国形成。
1月31日国民党政府将北平文物南迁,各界民众团体强烈反对,搬运工人罢工。
二月
2月6日 国联19国委员会通过决议不承认伪满洲国。
2月7日北平故宫文物2000余箱运抵南京。
7日川陕根据地创立。全部根据地和游击区纵横300里,人口700万。
15日中共苏区开展反罗明路线的斗争。
2月17日——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杂志创刊。
2月17日——美国禁酒令被取消
22日日本以傀儡政权“满洲国”的名义,要求热河省内华军24小时内撤退。
25日日军从通辽和绥中基地分三路进犯长城北部和东部整个地区,以及沿长城的一切重要关隘。
26日上海总工会发表《告全国工友书》,提出要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厉行抵货,加紧抗日。
27日 侵华日军在沈阳南市场伪造民意,召开“市民大会”。预告到会者每人发给一包饼干,免费看戏半天。
27日 德国国会纵火案。
9. 1933年德国怎么了
以希特勒为领袖的纳粹党在1933年1月30日开始掌握了德国的政权。
10. 德国大事年表和二战大事年表
二战历史大事年表
1939年9月1日~9月30日 波德战争
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约150万兵力在2300架飞机和2600辆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军波兰,二战全面爆发。9月27日,华沙沦陷。30日,波兰宣布投降。
1940年5~6月 德国闪击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并于同月饶过重兵防守的马其诺防线入侵法国。15日,荷兰投降。28日,比利时投降。
1940年5月26日~6月4日 英法比军队33.8万余人(其中法军12.3万人)从法国小镇敦刻尔克撤退回英国。14日,德军占领巴黎。16日,H.P.贝当接任法国总理。17日,德军从侧后推进至瑞士边界,法第2、第3集团军群被围。同日,法政府请求停战,22日与德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同意德国占领法国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并宣布退出战争和解除法国舰队武装。25日,法国全面停火。
1940年7月10日~10月31日 不列颠战役
1941年6月22日 德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张)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张到最大规模)
1942年5月7日~8日 珊瑚海海战爆发(日军第一次受到挫折)
1942年6月4日~6日 日美在中途岛海域交战 (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 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战场的转折点)
1942年10月23日~11月4日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1943年7月10日~8月17日 西西里登陆战役(意大利法西斯末日的开始)
1943年9月8日 意大利投降,墨索里尼下台(轴心国的瓦解)
1944年6月6日~7月18日 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5月8日 纳粹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的“胜利日”)
1945年4月1日~7月2日 冲绳岛战役(日本法西斯最后的挣扎)
1945年8日6日~9日 美国分别向日本广岛和长骑各投下一枚原子弹(核武器首次用于战争)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签署投降书(二战全面结束)
从1939年9月1日开始到1945年9月2日结束,二战打了 整整6年时间,共2000多天。
德国分裂与统一大事简记 (全)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把德意志国家推上发动对外侵略的道路,并同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日本军国主义结盟,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12月9日,中国在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作战的同时,宣布了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纳粹德国被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所战败,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投降。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开会,商讨有关最后战胜并占领纳粹德国的计划。会议决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废除或没收德国军需工业,将主要战犯交国际法庭审判。
1945年6月,苏、美、英、法4国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分区占领德国,共同处理涉及德国全局的事宜。柏林市也划分为4个占领区,由“盟国管制委员会”领导下的“盟国柏林城防司令部”统一管理。这是德国分治的开始。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再次会晤并签署了《波茨坦协定》。协定规定设立中、苏、美、英、法5国外长会议,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划定德波等国边界;确定苏、美、英、法共同占领德国以及商讨成员国间有关其他问题。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3国占领区合并,实行德国马克新币制。德国在经济上开始分裂。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控制区的制宪会议通过《基本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占领区宣告成立;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诞生。德国正式一分为二。
1952年3月10日,苏联政府就缔结对德和约问题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建议立即讨论对德和约问题并尽早建立全德政府、草拟和约。
1955年5月9日,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月14日,民德和苏联及东欧国家8国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构成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分裂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从此,东、西德同处于东西方“冷战”、对峙的前哨阵地,互相敌视,互为对手。西德《基本法》要求在自由的自决中实现德国的统一。民德虽然在50年代初曾要求两个德国实现统一,但它后来放弃了这一要求,认为“统一是不现实的”。
1961年8月13日,民德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的一切交通往来。民德1968年通过的新宪法规定:在平等基础上建立和维护两个德国的正常关系和合作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项要求。但是西德坚持两个德国不互为外国,不承认有两个德意志民族。
进入70年代,东、西德双方敌视、对峙态度有所缓和。1972年5月26日,东、西德政府在柏林签署第一个国家间条约,即关于运输和交通的总协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确定东、西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等。
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
进入80年代,随着世界及欧洲局势的发展变化,两个德国的关系也发生了演变。
1984年2月,西德总理科尔和民德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在莫斯科会晤并发表声明,强调两个德国的和平共处对欧洲发展起着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尔和昂纳克在莫斯科再次会晤,称双方愿在1972年两德签订的《两国关系基础条约》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决不允许从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发战争。
1987年9月,昂纳克首次访问西德。
1988年9月14日,东、西德再次达成包括过境、扩建高速公路等协议,进一步发展相互交通往来。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从4月1日起放宽民德人去西德旅游的条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涌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纳克总书记宣布辞职,克伦茨接任总书记职务。11月9日,民德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国边界。
作者: shamakuai 2006-10-3 12:33 回复此发言
--------------------------------------------------------------------------------
2 德国分裂与统一大事简记 (全)
1989年11月28日,科尔提出实行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尔总理访问民德,两德领导人商定双方之间将建立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内容的条约共同体。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长会议主席莫德罗提出了统一德国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议立即开始有关货币联盟及经济改革的谈判。13日,莫德罗和科尔在波恩举行会谈,双方表示要在欧洲范围内实现德国统一的目标,两国还就建立货币联盟专家委员会达成协议。
1990年2月13日,美、苏、英、法4国和两德外长在渥太华商定,举行“二加四”外长会议,讨论解决有关统一的“外部问题”。
1990年3月18日,民德大选揭晓,德国联盟获胜并组阁。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出任总理。
1990年5月18日,两个德国签署了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7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西德马克取代民德马克,民德在货币、经济和社会领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现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两德政府草签了选举条约,决定于12月2日举行全德大选。
1990年8月31日,两德政府签署关于实现政治统一的“统一条约”。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4国和两德外长在莫斯科举行第四“二加四”会谈并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对统一后德国的边界、军事政治地位、结束4大国对德权利和责任、统一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等作出一系列规定。
1990年9月21日,两德议会批准两德统一条约。
1990年10月1日,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和两德外长们在纽约签署一项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苏4国在柏林和德国行使权力。
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实现统一。
附:我国对德国的关系
1955年4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发表命令,命令中说:“由于希特勒德国发动破坏世界和平的法西斯侵略战争和支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于1941年12月9日宣布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命令宣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德国之间的战争状态从此结束,两国之间的和平关系应当建立起来。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德国之间的战争状态的结束并不改变德国的国际义务。同时并不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有关德国的国际协定而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就德国统一问题,我国政府和人民一向同情和理解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
1990年10月3日,吴学谦副总理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韩培德时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贯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统一的愿望。我们尊重德国人民的选择,欢迎德国最终实现和平统一”;中国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国统一将有利于欧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中国过去同两个德意志国家有着良好的关系,今后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统一的德国加强和发展中德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
【德国大事年表】
西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
西元9年(中国汉朝),日耳曼战胜罗马人。
西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751-987年 卡洛林王朝800年 查理曼大帝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
843年 查理曼大帝的子孙三分帝国,其中东法兰克后来形成德意志国家。
911年 第一个德意志国王康拉德登基,为早期封建国家。
962年 奥图一世(Otto)称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1092年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118年 骑士文化的全盛期。
1241年 汉撒同盟成立。
13世纪中期形成封建割据。
1346年 欧洲流行瘟疫。
1386年 海德堡大学创立。
1415年 捷克宗教改革者胡斯(John Huss)被教廷火刑处死
1450年 古腾堡(Jahannes Gutenberg)发明活字印刷术
1517年 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点论纲,揭开宗教革命序幕。
16世纪发生农民战争。
1618-1648年 三十年战争。
1701年 布兰登堡选侯国取名为“普鲁士王国”
1806年 拿破仑进柏林,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告终。
1815年 拿破仑战败,英俄普奥四国同盟,普鲁士、奥地利崛起,根据维也纳会议组成“日耳曼邦联”。
1835年 德国第一条铁路在纽伦堡与Furth之间通车
1848年 德国各地爆发革命。
1862年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1866年 普鲁士在“七周战争”中击败奥地利,隔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0-1871年 普法战争。
1871年 普法战争结束,德国击败法国,同时兼并了南德诸邦,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以普鲁士国王为皇帝。
1914年 德国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战败,帝国崩溃,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1919-1933年 “威玛共和国”。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后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国”。
1939年 德国发动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由美、英、法、苏联分占,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
1949年 美、英、法控制的西占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东部的苏联占区相应成立了民主共和国,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
1961年“柏林围墙”建立,柏林分为东、西柏林。
1989年 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前东德国。10月初,许多东德城市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争取媒体自由等,东德总统旋即辞职。“柏林围墙”倒塌。
1990年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Kohl)提出实现统一两德的计划,1990年10月3日东德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原有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邦,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终告统一。
※ 参考资料来源:高关中着-“德国州市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