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号坦克按照现在的标准是轻型还是中型
现在坦克分类已经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主战坦克。但真的硬是要分类可以参考以下
10-20t 轻型坦克
20-40t 中型坦克
40t以上 重型坦克
现在主战坦克重量普遍都在50t左右,而Ⅲ号重量则在15-20t左右,两者对比一目了然。
② H型3号坦克资料
具体的网上一找就找到了。
我只讲我的一点看法。
三号是德国战争初期就装备部队的一款中型坦克,设计初衷用于同敌坦克进行作战,进行一线突击。同期的四号中型坦克虽重些,但是设计用于支援步兵的。所以,三号具有在战争初期较为优秀的防护和穿甲能力(比四号初期型强很多)。在战争初期德军的一系列闪击战中,三号立下了赫赫战功。随着战争的发展,三号的装甲防护和火力都不再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且由于其底盘小,不适于大规模升级,所以在战争后期,这种坦克的位置逐渐被四号加强型(G型)所取代。我认为,三号是一款综合性能较优秀的中轻型坦克(兼顾可靠性,机动性,火力,防护力,成本)。可以说,没有三号,就没有德军二战初期的辉煌。
至于涂装,不同地区的三号都是有区别的。如在北非的三号就是沙漠黄,在俄国的就是白色,差别很大
③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各型号坦克装甲车制造了多少量
美国M3型中型坦克:生产年份1941-1942年;制造数量6258辆;
美国M4型中型坦克:生产年份1942-1945年;制造数量49234辆;
美国M26型重型坦克;生产年份1944-1945年;制造数量2212辆;
美国M3型半履带装甲车:生产年份1940-1945年;制造数量53813辆(含派生型);
④ 德国三号G坦克技术参数
37mm火炮,后改为50mmL/42火炮(备弹99发)。一支同轴MG34机枪以及一支在车身上的机枪。滚轧均质钢制成的30毫米装甲。320马力12缸梅巴赫HL120TRM发动机,公路40公里土路20公里每小时。1940-1941年,共生产600辆。
⑤ 坦克有多重
最重的是纳粹德国的鼠式超重型坦克,战斗全重 188吨;
世界上最小、最轻的坦克:英国卡登—洛依德,仅重1~2吨;
中国的99,战斗全重51吨;
二战时日军的坦克都不值一提,都是薄皮的,三式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只有18.8吨,不但主炮口径小(57mm ),装甲更是薄的可怜,如果使用得当,兵的机枪都有可能击穿它.而纳粹德国的坦克公认是当时最好的,虽然这种说法有点夸张,但也不是没有可能,何况纳粹当时还有像坦克王牌魏特曼这样的人物(战绩138辆坦克,132门火炮及数百辆其他车辆)
虎式坦克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PORSHCE(简称POR.)和HENSCHEL(简称HEN.)提供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HEN.的VK4501(H)定型,命名为"虎I",并且开始批量生产。在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现在列宁格勒的502重型坦克团第一连。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团中出现了“虎I”式坦克的身影。“虎I”被装备到一些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1945年4、5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虎I”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团第三连的指挥官在3,900m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虎I”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后部防护和发动机——它需要持续的工作,否则一旦熄火就很难启动。
“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弹药);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主要性能
重:56吨(早期)
57吨(后期)
乘员:5人
发动机:
Maybach HL 210 P45-12 600hp(早期)
Maybach HL 230 P45-12 700hp(后期)
速度:38公里(公路)
10-20公里
行程:140公里
全长:8.45m
高: 2.93m
宽: 3.4-3.7m
武器: 88mm KwK 36L/56
2 X 7.92 MG34(早)
3 X 7.92 MG34(后)
6 X NbK39 90mm烟幕弹发射器(早)
弹药: 88mm——92发
7.92mm——4500-5700发
装甲:25——100mm
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
弹药 100m 500m 1000m 1500m 2000m
Pzgr39穿甲弹 120mm 110mm 100mm 91mm 84mm
Pzgr40穿甲弹 171mm 156mm 138mm 123mm 110mm
T-34是苏联于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产的中型坦克,被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
T-34坦克由工程师科什金所设计。1940年6月出厂。1940年开始装备苏军,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改良型号T-34/76、T-34/85;衍生车种OT-34。
T-34全重32吨,乘员5人,主武器为1门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为2挺7.62 DP/DT机枪,车宽2.92公尺、车高2.39公尺,扭杆悬挂装置,Б-2-34行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驶速度每小时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过障碍高0.75米、越壕宽2.49米、爬坡30度、装甲厚18至60毫米。
⑥ 二战德国的III型坦克
二战德国的III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III)为德国在1930年代生产的一款坦克,并广泛地投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设计成打击敌方装甲战斗车辆的它,与支援步兵的四号坦克并肩作战。但不久后它也开始过时了,其大部份用途也逐渐为强化后的四号坦克所取代,只有少部份在战争后期担当步兵支援的角色。
发展
在1934年1月11日,德国的古德里安要求陆军部草拟开发一种最大重量为24吨,以及最高行进速度为35千米/小时的中型坦克,并打算将之作为德国装甲师的主力坦克,以用作摧毁敌坦克。而德国的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公司、克虏伯公司、MAN公司及莱茵金属公司就生产了试验型的坦克,并于1936年及1937年进行测试,最后戴姆勒-奔驰公司的产品获得取用。第一辆三号坦克在1937年5月竣工,以及其余9辆都在同年完成生产。而到1939年才开始量产三号坦克。此外,在1937年至1940年间,德国政府计划把三号和四号坦克标准化,以应付战事。
三号坦克原来被计划作为德国陆军的主战坦克,但经过苏德两方交战后,证明了三号坦克的实力并不如苏联的T-34坦克。因此,三号坦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并由强化后的四号坦克所代替。而于1942年,三号坦克N型终于面世,并装配了75毫米L/24火炮,但这种炮的速度较低,只可执行反步兵及近距支援的任务。
装甲
三号坦克A型至C型均装上了以滚轧均质钢制成的15毫米轻型装甲,而顶部和底部分别装上10毫米及5毫米的同类装甲。但随着武器的改进,这种薄弱的装甲很明显已经不足。因此,德国后来生产的三号坦克D型、E型、F型及G型皆换上新的30毫米装甲。而以后的H型、J型、L型及M型更在坦克正后方的表面覆上另一层30至50毫米的装甲。但是,由于三号坦克的尾部采用多层装甲,使得它成了整架坦克的累赘,使得后来三号坦克无法有效率地作战,不得不从前线退下来。
武器
在初期,德国政府打算以三号坦克作为打击敌坦克的武器,因此打算为它配上了一支50毫米高速火炮。但当时德国陆军的步兵被配上37毫米的反坦克炮,因此陆军部认为它不需要50毫米的火炮,所以把50毫米火炮的方案搁置了。早期生产的型号(A型至E型,以及少量F型)被装上37毫米的火炮,以应付1939年及1940年的战事。但在后期,这些落后的火炮已经不敷应用,因此后来生产的三号坦克F型至M型都装备上50毫米KwK38L/42及KwK39L/60型火炮以对抗敌人的战车。
到了1942年,三号坦克作为主战坦克已显得落后了,因此陆军部作出一个方案:继续生产三号坦克,但只作为支援用。在1942年生产的N型因而配上75毫米KwK37L/24低速炮(四号坦克早期所使用的火炮),以取代三号突击炮。
至于机枪方面,三号坦克A型至H型皆使用两支7.92毫米机枪,以及一支在车身中的机枪。由G型开始则开始使用一支同轴MG34机枪以及一支在车身上的机枪。
机动性
三号坦克A型至C型皆装上了230匹马力的12汽缸梅巴赫HL108TR发动机,而以后的型号皆使用320匹马力的12汽缸梅巴赫HL120TRM发动机。
投入战斗
三号坦克主要用于针对波兰、法国、苏联及在北非的战事,亦有一部份参与了1944年在诺曼底及安恒的战事。
型号
图片说明:型号说明(来源:维基网络)
性能参数
乘员5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及通讯员)
长度5.52米
宽度2.90米
高度2.50米
重量22吨
装甲70毫米装甲
主要武器50毫米火炮
次要武器7.92毫米机枪x2
发动机12汽缸梅巴赫汽油发动机265匹马力
悬挂系统扭力轴
平地时速40千米/小时
马力/重量12.0匹/吨
最大行程155千米
⑦ 二战时期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
从战场上的参战战略就可以看出,早期大多是轻型坦克主要是因为一战的影响,德国被限制了武器发展。所以二战早期的坦克除了机动性还算可以但是防御和火力都是很差的。但是这正好贴合了闪电战的思想。而法国的坦克防御和火力都很好但是他们只把坦克作为步兵的支援。所以导致了其机动性很蛋疼。而到了后来中型坦克的大量介入站在也进入德国也进入了大面积侵略的事态。而苏联这时正是以防御为主,这个时候战争开始僵持不下。接下来防御更强火力更猛的坦克开始相继出现,注意40T一下的15T以上的坦克叫做中型坦克,主要是依靠比较好的机动来进行,战略转移突击中型的定位是突击。40以上的是重型,主要是依靠强大的火力和防御来抵御攻击重型的定位是防守反击。15一下的叫做轻型,优势是超强的机动灵活的操控力,定位是侦查情报。到了后期德国溃败,战场上大量出现了防御更强火力更猛制作成本跟加低廉制作工艺更简单的反坦克歼击车。我这么是大家是不是都能看出点什么了,就是部队(装甲师或坦克师)装备什么坦克这是要看你的战略目的是什么,所以不可以说装甲师或坦克师的主要装备是中型或是重型。
⑧ 纳粹德国在二战时用过哪些四十吨以下的中型坦克
3号,4号,捷克38t,法国r35,苏联的t34,美国的m4,英国的十字架,克伦威尔都用过
⑨ 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坦克,算二战时的
轻型坦克 - 20吨以下
中型坦克 - 20吨至40吨
重型坦克 - 40吨至70吨
超重型坦克 - 70吨以上
有些坦克因设计思想及战场需要而有特别功能:
两栖坦克
两栖坦克又称为“水陆两用坦克”,意指“无需使用辅助设备及能通过水障碍的坦克”,部份轻型坦克有此功能。
装甲架桥车
大部分装甲架桥车需要在敌人的炮火下进行作业,因此大部分是以坦克改装而成,车体装有架桥装备。
扫雷坦克
扫雷坦克就是装有扫雷装置的坦克,用于战场上排雷开路任务,而扫雷装置一般有滚压式、挖掘式、火箭爆破式三种。
喷火坦克
喷火坦克是二战至越战时期出现的坦克衍生型,主要分别是它把主炮移除,改为射程可达数十米的火焰喷射器。但由于作战模式转变,越战后已没有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