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阿道夫如何领导德国崛起

阿道夫如何领导德国崛起

发布时间:2022-07-08 05:43:20

㈠ 一战战败国德国,凭什么比英、法等国快速崛起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处于一种荒芜的状态。当时,一个数字似乎加速了德国的崛起。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他在军队服役,在监狱服役,最后在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当时,受一战和德国经济危机的影响,人民生活困苦,人民对政府失去了信心。希特勒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希特勒上台后,承诺“让德国家家户户都有牛奶和面包”。而且,他的承诺在纳粹德国(1938年)的早期就实现了,这使得更多的人支持希腊特勒。

㈡ 阿道夫希特勒是如何当上法西斯头子的呢急求解在线等!!

希特勒上台是有人资助咯,再加上他本人在德国国内到处演说(欧美国家选举的时候,候选人不演说是不正常的)。

但是希特勒当过兵,(据说是下士)。1战后德国国内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当过兵的希特勒看见犹太商人(我说明一下,我是说犹太商人。普通的犹太穷人不算)。故意哄抬物价,气的咬牙切齿。你看过东史郎日记就知道了(当兵的似乎都对无良的富商很痛恨)。
看着那么多穷人饿死。加上希特勒暴躁的脾气。能不恨犹太富商吗?
我们在前线卖命,为我们的人民争取土地和生存空间。这群没节操的无良富商却在发战争财。吃人不吐骨头。

㈢ 阿道夫-希特勒是怎样 逐渐掌握德国大权,最终成为世界强敌的

他是一个流落街头的画家。他的成功之路有些运气。他在流落街头的时候加入了一个党派。

㈣ 为什么希特勒能带动整个德国发起二战

这么说吧,有句话叫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用在希特勒身上一点都不过分。德国在一战战败之后,被英法美等国签订凡尔赛条约在德国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不光让其海外殖民地丢失,还限制其军队发展,同时瓜分其海军,并让其背上可以说让德国永世不得翻身的巨额战争赔款,这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压力。但是德国人他们是非常严谨同时也是非常硬骨头的人,他们在经历了这些以后自然不会甘于被压迫,他们会起来反抗,就像当时法国一个领导人在给妻子的信里的一番话一样:德国不会甘于压迫,数十年后必会再有一战。
德国当时国内百废待兴,但是其执政者并没有太多有效的办法来扭转当时的窘境,而当时在德国国内对参加过一战特别是有过奖章和战功的人特别尊重,所以希特勒因此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再加上其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在德国国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人党,也就是国社党的前身。他给予民众希望,鼓吹血战血偿,并将战争的失败归结于犹太人的釜底抽薪,将国内民众注意力进行转移。在政治上同的功德容克贵族进行商谈并保证恢复容克贵族过去的荣耀,所以获得了大量的经济赞助和政治支持,有了资金支持之后很快拉起了一大票被其鼓吹并甘愿与他一起奋斗的人,并让民众陶醉于其虚构的美好生活的时候参加大选,并以绝大多数的得票竞选成功。
后来爆发了经济危机,世界各国都在经历经济动荡的时候受到冲击的当然也有德国,但是希特勒想了个办法,他将犹太人丑化,并灌输犹太人是一战德国战败的罪魁祸首以及犹太人下贱日耳曼民族优越性的言论,大肆抓捕犹太人并将其资产充公以维持国家机器运转。而这个时候德国民众的坚韧性格也是其中一个助力,当时有句话说:现在没有面包没关系,以后会有的。就是依靠着从犹太人那里得到的资金和德国民众自发的参与国家建设,所以德国在别国经济崩溃的时候反而稳步增长,并将失业率降低至世界第一的水平。而这些业绩也被当时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划归到希特勒的英明领导,所以希特勒当时在德国的支持率如此之高,这就是原因。

㈤ 阿道夫·希特勒的主要举措

再武装与扩军
为了夺取所谓的“生存空间”,希特勒在统治的前六年中成功进行了德国的再武装与扩军。1933年到1939年,德国的军工生产增加了7倍。1934年德国军用飞机的产量是840架,到了1939年就达到了4733架,而德国的军队则从1931年的10万扩展到了37年的36个师50万。1938年德国一跃成了欧洲最强大的政治大国与军事大国,大批的机场、国防公路和防御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运行,这为军队在战争初期阶段取得节节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解决失业
1933年1月,希特勒上任帝国总理的时候,德国有六百万失业人员,两年后,失业人数降至了四百万,到了1936年就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以9月30日为每年统计截止期限,德国1933年的失业率为20%;1934年为20.5%;1935年为9.6%;1936年为5.7%;1937年为2.5%;1938年仅为0.95%。德国失业人数1933年为五百五十万,1935年为二百万,1937年不到一百万,1939年只有几万了,基本上“消灭”了失业现象,甚至出现了劳动力短缺。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首先,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解决就业问题(有传言说政府甚至直接与各大企业秘密结算);其次,限制已婚妇女就业,鼓励妇女回家专营家务;第三,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民用和国防工程),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飞机场、兵营、齐格菲防线,甚至成就了后来享誉世界的汽车品牌大众汽车等;第四,通过扩军和实行劳动义务制解决失业问题。此外,党和国家的官僚机构还大幅扩招公务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从萧条到经济繁荣的过渡不是通过通货膨胀实现的,它的工资与价格完全稳定。
希特勒的财政计划就倾向而言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通货膨胀,希特勒必须将德国经济与外界封闭,必须有由国家规定的强制工资与价格。对于一个以集中营为背景的独裁政权来说,两者都是可能的:希特勒既不要顾忌企业家协会,也不要顾忌工会的反应,他能将双方强制纳入“德意志劳动阵线”并由此瘫痪它们,他可以将任何一个擅自作涉外生意的企业家和要求增加工资、并以罢工要挟的工人关进集中营。
扶助外贸
1933年德国的外贸出口仅是1928的39%,到了1938年外贸出口也没达到1932的水平。面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德国别无选择,只能进行贸易保护。进口被限制在粮食和原材料等有限的项目上,凡是国内能生产的尽量由国内生产或替代。为了扩大出口,国家支持资本家为获取新投资市场而斗争,乃至诉诸武力,使用军事手段。在德国并不存在国家对外贸的垄断,除了某些产品(特别是谷物)以外,对外贸易一般由私人资本经营。纳粹德国对外贸易的重点是战略物资的进口。为了保证进口,政府又大量提供补助金和提倡对外倾销政策,以使进出口平衡。从1935年起,德国的外贸连续三年出超。
1938年,在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以及希腊的进口贸易中,德国所占比例已经分别达到了30%,35%,33%,48%和29%。1933至1938年,德国通过易货贸易、限额制度等手段加大了对巴西、智利、墨西哥和秘鲁等拉丁美洲国家的出口。至1939年,德国己经占到了上述拉美国家出口份额的1/4。德国在这些国家的进口额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仍低于美国,但其出口增长幅度却明显高于美国。
德国的输出品主要是工业成品,而输入品则主要是原料和食品。1937年,德国工业成品在输出总额中占82%(1929年占73%),而原料和半成品只占16.5%。在德国输出的成品当中占最重要地位的是机器设备、光学仪器以及精密机械设备。化学工业制品是德国输出重要部分,曾占全世界第一位,这种制品在德国输出总额中占12一13%。德国输出的原料主要是煤和焦炭,输出的半成品主要是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德国的国外投资在1938年仅为6.76亿美元。如果把专利权、隐蔽资本和其它财产页计算在内,德国的国外资本在二战将近结束时约为62亿美元。德国在亚洲各国(中国、日本、伊朗等)的投资也很大。1937年,德国在中国的投资达1.37亿美元。
金融政策
采取紧缩银根,强化金融创新。首先,加强对外国资本的管控。其次,实行新货币政策。第三,健全银行监管。第四,加强外汇管制。第五,对进口进行管理。第六,松财政,紧货币;松财政,即由国家大量投资,兴办公共工程(修筑道路,兴建机场、建造住宅,改良农田等),以刺激需求;紧货币,就是采取以借债为主的筹资方法,严格控制货币流通量。此外,帝国政府发行了总计约80亿帝国马克的中长期债务,长期债券是由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储蓄所)安排的,即从储户和保险者身上筹措资金。这调动了未动用的生产因素,增加了国民收入。国家通过执行这些经济政策促进了信用膨胀,尽管这会使德国经济面临危机,但却能为发展军事工业和进行战争开辟财源。这使国家在财政方面债台高筑,1932年德国的外债为200亿马克,1933年财政赤字为24亿马克,到了1938年财政赤字上升到105亿,外债则下降为1938年的90亿马克。结果,德国以很低的通货膨胀率换得了经济的迅速发展。1937年底与1932年底比,德国国民收入增加了63%,由430亿马克上升到800亿马克,而货币流通量仅增加了48%,银行利率由6%降到了3%。
再私有化
1936一1937年,纳粹当局为弥补预算赤字,急需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再私有化进程达到了顶峰,而对那些不能盈利或只能通过损害垄断资本利益才能盈利的生产部门则促使其国营或半国营发展。包括银行私有化、工业私有化、农业私有化。1941年1月21日,德国的《国民日报》赞扬了再私有化运动有利于私人的首创精神,认为它“总是能够很好地促使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并能最好利用这些可能性”。
企业整合改组
为加强对全国经济的控制,纳粹政府对全国经济进行改组,淘汰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加速资本和生产的积聚和集中。首先,消灭小业主。其次,强制卡特尔化。
经济监管
1933一1939年,希特勒在经济上强化了行政效能,对国民经济强化行政监管,其经济制度被后人称作“命令经济”。为了稳定局势,纳粹政府经常援引魏玛宪法第48条规定的紧急状态法,发布管理经济的法令:一是在经济领域推行严厉的刑法;二是强制推行价格刑法,三是重建外汇管制;四是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而颁布卡特尔法;五是在证券法、银行监管和税收豁免方面引进了银行监管制度;六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重新规定了泄露商业机密的刑法条款。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纳粹德国确信,一战中英国封锁引发的食品短缺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崩溃。所以,纳粹将追求农业的自给自足作为战争与延续和平的目标,对农业的监控比工业严厉。有学者认为,当时德国的经济结构像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一样非常落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有29%在农业领域。为解决困扰德国的农业问题,纳粹政权采取如下措施以确保粮食安全:一是控制农业和农产品,在“自给自足”口号下减轻国家在粮食和其它原料上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二是为解决粮食问题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三是实行农业组织的一体化;四是将农民固着于土地,制止农业人口外流(其重要措施之一是于1933年9月29日颁布的《世传农庄法》,其中规定:“面积从7.5公顷至125公顷的世袭农庄既不能充当抵押品,又不得在继承过程中分散,更不准出售和转让”);五是推行农业义务劳动制度(1935年6月26日,《帝国义务劳动法》生效,规定每一个德国男性公民都有义务参加农业劳动,1938年2月,该项法令扩及到妇女,并于1939年1月4日作出详细规定:凡要求在管理部门、商业部门或某些工业部门工作的青年妇女,都必须先在农场或城市义务劳动一年)。通过一系列措施,纳粹政府基本遏止了德国农业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使德国的农业生产趋于稳定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德国每年仍要进口1/5所需粮食,德国为进口脂肪、动物饲料、食用油等仍需扩大财政赤字以拟补不足。
在纳粹党上台前的1932年,德国农、林、渔业的总产值为87.13亿金马克,纳粹统治的第一年增加到102.9亿,1934年为95.53亿,1935年为92.06亿,1936年一跃为105.98亿,1937年降为95.15亿,1938年又达到102.59亿。粮食自给率由1932年的75%上升到1933一1934年的80%和1938一1939年的83%。1928年消耗的食品热量“出自本身”供给的占68%,1932年占75%,1936年占81%。1937一1938年,德国的粮食有89%、牛奶制品有90%、肉类品有95%、鱼消费量有74%、蛋消费量有79%是本国生产的。
自给自足
1937年7月,戈林在柏林国际商会强调指出,如果长期依赖外国或多或少的善意来生活,对于一个自觉民族是不可容忍的。为了加强帝国的工业基础,提高德国的自给程度,纳粹政权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全面扩大生产能力。其次,加强技术的合理化(在生产中减少型号,充分利用工业大生产的长处,统一零件,简化修理工作,减少库存量,尽可能采用完善的操作法提高劳动生产力)。第三,分散工业生产(为了减少敌人对德国工业潜力破坏的可能性,采取了分散工业布局的政策,人们开始将生产重点从鲁尔、上西里西亚、萨克森等高度工业化的边境地区转移到德国中部)。第四,在原料供应方面实现较大的自给率(为改善工业原料的供应,德国将废物利用和合成制品的生产置于优先的地位)。第五,加强战略金属资源的储备。第六,实现食物的自给自足。四年计划的自给自足政策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有些目标不切实际,几乎没有达到预期规定,多数铁矿石还得从国外进口;合成汽油也无法达到目标。相对来说,合成橡胶基本达到了计划要求。
四年计划
纳粹德国经过两个四年计划的发展,经济基本得到了复苏:1933年国民生产总值(以1928年价格计算)约为737亿帝国马克。以不变价格计算,1938年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264亿帝国马克。但是,纳粹德国1913至1938年的经济年均增长2.6%还是微不足道的,它低于1870一1913年的平均水平2.9%,更远远低于1950至1960年的7.6%或1950至1970年的6.2%。所以,纳粹德国的经济只能叫复苏而不能叫腾飞。 举办奥运
1936年举办柏林奥运会,希特勒以最隆重的仪式,在德国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的重新崛起。他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并下令用16吨铜铸了奥林匹克巨钟,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塔,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一个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池,并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以此来展现德国的“繁荣与昌盛”。为了开好1936年柏林奥运会,希特勒不但允许一些德国犹太人优秀运动员代表德国参加竞赛,甚至还任命犹太人沃尔夫冈·菲尔斯特纳尔负责管理奥林匹克村。
1936年8月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希特勒以一种王者之风在耗资7700万马克壮丽的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宣布开幕。会场上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高呼“万岁——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比赛盛况,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 当时,希特勒完全有理由称这是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奥运会。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获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体育政治和体育民族主义的狂热,被希特勒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举办奥运会,希特勒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福利政策
在俾斯麦时代,德国就推行了许多社会福利措施。纳粹政府为博取工人的支持,也出台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首先,开展欢乐产生力量运动。其次,组织“劳动美化”运动。第三,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各地每年在固定日子举行的“大锅饭日”活动更具纳粹特色。希特勒一上台就宣称,5月1日是国家的法定工人节日,并且提出了口号:“工作光荣,尊重工人!”在全国各地,男女工人都放假一天,进行野餐或集会来庆祝。工人领袖则被邀请去柏林郊外的国际飞机场参加集会,希特勒也会亲自到场致辞。
人口政策
一战使德国失去了180万人。为了使德国人口增长,纳粹政府提出“每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进程就是选择配偶”,“假如你有生育能力,你则不应该过独身生活”,“结婚的意义在于生殖和养育后代”的口号。纳粹的“妇女理论家”奥古斯·特迈尔指出,妇女返回家庭的目的是受孕生子。为鼓励增加人口,德国以证书形式向每对夫妇发放1000马克婚姻贷款用来购买家具和居住物资。纳粹政府认为,“每个家庭至少得有三至四个孩子才能保障一个民族的存在”。同时,对低收入的多子女家庭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包括发放多子女生活补贴、提供多子女教育津贴、减免多子女家庭税收、为孕妇和婴儿提供社会救济和帮助等。纳粹政府还颁发《德意志多子女母亲荣誉证书》和勋章,证书封面上醒目地标出“世界上最美好的名字是母亲”,“保护德意志母亲是每一位德意志同胞的祟高义务”。政府对生育4一5个孩子的妇女授铜质十字架勋章、生育6一7个孩子的妇女授银质十字架勋章、生育8个或更多孩子的妇女授金质十字架勋章。纳粹政府主张,结婚和生育“必须保持其纯洁,必须努力做到,只有健康的人才能生儿育女”。第三帝国政府不仅以法令法规强制人口的“健康”发展,而且还淘汰所谓的“无生存价值的生命”,其中包括“全部低劣者和与被理想化的雅利安人相反的深肤色人,遗传病患者、懦弱、不合群、无能、卑贱、非本族的人”。纳粹政府号召妇女,特别是年青妇女为“元首和民族”而生育。针对妇女解放的思想,纳粹宣传家辩解说:“妇女结婚、返回家庭绝不意味着比男人卑贱,也不能证明其社会地位低下,而恰恰是她们作为母亲的地位和能力使其与男人平等,甚至优越于男人”。在此政策的鼓舞下,德国人口从1933年的0.66030亿人增加为1939年的0.69460亿人。
加强经济信息控制
希特勒非常重视经济情报保密,曾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道:“我国的国民经济,时因任意泄露工业上的秘密而蒙受损失”。1933年4月10日,德国创建戈林研究所,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效率最高、准确性最强的情报机构。创建后的12年里,它监听的电话和破译的电报将近50万份。这些“产品”影响了德国的经济发展。戈林研究所能破译从梵蒂冈到瑞士的密码;能破译美国波恩公使馆的密码。直到1942年,美国才堵住了这一漏洞。通过上述措施,纳粹政府使20年前惨败的德国重新崛起为欧洲的经济和军事强国。

㈥ 阿道夫·希特勒的生平简介,和历史评价

【阿道夫·希特勒】(公元1889----1945年) 德国着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冒险家。1919年加入纳粹党,1921年成为纳粹党的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成为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二战的主要发动者。

【希特勒的一生是“在历史长河中,一个非凡及不可量的人物的伟大例子”。】

㈦ 阿道夫·希特勒简 介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男(1889年4月20日下午18时30分—1945年4月30日下午3时30分),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Braunau am Inn,林茨,莱茵河上的Braunau),卒于柏林。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的主席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同时,他也是名演讲家、政治家和冒险的军事家。
希特勒早年梦想做画家而来到维也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军,是一名传令兵,获得了两枚铁十字勋章。作为士兵能获得两枚铁十字勋章是很少见的。战争结束后偶然间接触法西斯主义并开始传播。曾因于1923年11月8日发动啤酒馆暴动入狱,并在狱中写下《我的奋斗》一书,表达出他多方面的观点,如兼并奥地利,屠犹和独裁。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国总理;通过“国会纵火案”打击异己党派(德国共产党)。1934年8月2日德国总统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称为元首(该词起源于古罗马,意为:元老院首席公民),拥有无限的权力,并命令所有军队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员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元首,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执政期间的德国正式名称为大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帝国,通常被称为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或希特勒德国。
在第三帝国初期阶段,他的某些经济措施一度使得德国经济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泥潭,轻松摆脱经济危机,也因此以及富有煽动性的群众运动而获得下层民众的支持。
不过在政治体制上,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相对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倾向于民族保守主义的。他和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东条英机领导的日本联盟结成轴心国,这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干涉西班牙内战,扶持佛朗哥政权,并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法国、等国家。
国内方面,他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即为关押共产党之用,在国内建立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等独立于国防军外的纳粹军事组织。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德国以及其占领国领土上大量建造死亡集中营,犹太人以及其他人种的遭到了大屠杀。根据粗略估计,期间总共有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它人种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屠杀。 在军事占领期间用残酷的掠夺手段对待其他民族和国家。
在战争方面,希特勒在军事上摒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模式,创立了并且实践了闪电战等新型战争模式,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1945年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当天夜里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30日15时30分,希特勒夫妇双双自杀身亡。1945年5月8日夜,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德国战败。

㈧ 阿道夫·希特勒为什么会有能力挑起二战

因为他是借着德国一战以后所面临的巨大经济危机当上的元首。就任后他为了振兴德国经济采取了接近凯恩斯主义的方法:大量建设重工企业,民用基础设施,当然还有军工设施,一方面增加了就业,另一方面转移了民众视线。希特勒曾经与美国签订大笔的军需和技术的协议,对美国在德国投资兴建军工设施减少税收,以吸引美国的资金和技术。甚至还和苏联合伙瓜分了波兰,并长期与苏联进行军事合作,在苏联境内训练部队。很快,德国的重工业和军工产业就恢复了元气。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这种坐吃山空的方法不能长久运作。之后,面对即将又一次崩溃的经济和大批的先进的军事设备,外加他长期以来在德意志人民心中灌输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复仇主义的泛滥,发动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㈨ 关于阿道夫*希特勒。

我可以准确告诉你,他是很伟大的人。当时在德国人眼里就是救世主,现在德国人很唾弃他。
当时真实情况是,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人民民不聊生,马克贬值到拿麻袋去东西,经济很差。关键作为历史的仇敌,法国这些战胜国分割德国领土,使当时的德国人有很深的屈辱感。后来靠美国等些的经济援助,勉强维生。
但是随着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作为第一经济大国都垮了,欧洲同样。你再想想德国?那还能过吗?连外来的援助都没了,英法还在榨干德国。这时希特勒来了,纳粹崛起,好在德国工业基础还在。希特勒非常聪明在英法博弈中,和西方与苏联博弈中,两个矛盾间谋取利益,慢慢扩张了军备。并为以后的侵略做准备。
后面都了然了,但是试问德国不通过战争还能怎么办?学美国的政府干预政策在经济上?德国有经济实力吗?何况即便你得到的利益,也会被英法榨走一部分。是啊,这要是中国肯定就不打了,中庸啊,我们家孩子快饿死了,还要给别人食物。真是扯淡!
从军事观点也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希特勒发动战争在别人看来不对,对本国看来就是对!为什么?德国二战期间就业率百分百!什么概念?资源就这多,总得有人挨饿,但是不是靠嘴上说别人就给的!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共产党,确实是令人鄙视的,犹太人可以被限制,甚至驱逐屠杀就太极端了。
希特勒在战争初期对英法还是客气的,没什么杀俘虏。但是对苏联人就很恶劣了,但是反过来看苏联人也很残暴,杀德国兵截肢,自己士兵必须往上冲,否则机枪扫。
——总结,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值得人唾弃,至于侵略行为就是败者寇的结局,不对错。在政治上是极其卓越的,在演讲上也是几乎无人超越的,在军事上是优秀的(而非卓越),在艺术上,个人形象上很有造诣,在心里上与亚历山大、拿破仑一样都是精神病患者,只是病症不同而已。

㈩ 德国纳粹党是怎样崛起

在一战结束后不久,一个名为“德国国家社会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的组织出现了,他只是一个小党无足轻重,后来退伍的阿道夫希特勒加入了该党,并凭借自己的领导和鼓吹才能逐渐成为该党的党魁。1929年经济危机波及德国后,软弱无能的魏玛共和国无法让德国走出困境,于是当时德国社会上五花八门的极左和极右的政党出现了,有的主张社会主义,有的主张光复霍亨索伦王朝,迎接当时流亡荷兰的威廉二世回国。纳粹党在希特勒的带领下,时而向下层民众表示实行社会主义,时而向上流社会保证要保护他们的利益,特别是向国防军保证要撕毁《凡尔赛和约》。当时的德国总统兴登堡其实主张光复王室,因为他是一个君主主义者。但是,后来在政治斗争中,希特勒先后将德国社会极左和极右的党派击败,同时为了迎合兴登堡和军方,又排挤了纳粹党内部的左派领导斯特拉塞,这样兴登堡不得不任命希特勒为总理。1934年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就任德国国家元首,同年将罗姆的冲锋队清洗,以获取军队将领支持(罗姆一直主张冲锋队取代军队)。后来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扩充军备,这些都是有利于增加日耳曼民族自尊心的举动,纳粹党因此获得了空前支持。

阅读全文

与阿道夫如何领导德国崛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6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