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时期苏联是在什么时候打败德国的
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转折,之后苏联压着德国打,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占领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
② 请介绍一下二战时苏联和德国的坦克大战
(和坦克大战关系不大,简单讲一下苏德坦克)
大部分人都有一个误区(包括我以前也是),认为德军装甲军从苏德战争初年就远胜苏军
其实,苏德战争刚打响时,苏军的坦克数量,装甲厚度,行驶速度,炮管口径,炮弹威力,基本都要远远胜于德军。但德军的素质要比苏军好,因为苏军不仅较德军而已缺乏训练,而且苏联刚经历过大清洗。纵观整个二战,德军的战斗力主要靠战术,技术。
苏德战争后期,德军的坦克实力才超过苏军,主要有虎式,豹式,象式等。但最强的虎式坦克月产量仅为20辆左右!而苏联的T34产量和产率超级大。并且,德军的装甲军的补给十分复杂,每种坦克的补给都不一样。战后,有西方军事家认为德军应该只造豹式。
③ 二战德国和苏联的战争
苏德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与其仆从国(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三个集团军群共计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初期,由于苏联战争决策层的战略误判,以及“大清洗”后苏联红军指战员素质较低,苏联红军丧师失地、一路溃败,德军则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所向披靡,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陷入胶着,德军进攻受挫,苏联红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优势。1943年8月,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的攻势,自此苏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并于1945年4月30日最终攻占德国首都柏林,1945年5月8日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
详细介绍: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详见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在战前虽然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具体入侵时间的情报相差非常大,使苏联政府并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具体时间甚至都不知道德国是否会入侵苏联。而之前,苏联也正在积极准备对德的进攻计划,即“大雷雨计划”,因此,苏联红军的军事部署是旨在进攻而非防守的。仅仅在开战前一天,苏联最高统帅部才知道德军的具体进攻时间,但是为时已晚。
在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第一天的战斗,苏联红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希特勒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
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波罗的海三国的百姓由于早就对苏联的统治有强烈不满,因此在德军入侵之时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暴动行为,进一步促使了苏联红军的败退。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即西方面军)的合围,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由于苏联红军有效地组织了防御,德军进展很慢。但是战役在历经两个月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红军30万人。
南方战线上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当面为苏联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是苏联实力最强的一个军区,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但由于德军的素质此时远在苏联红军之上,因而德军依然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由于西方方面军损失过大,西南方面军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时转移,1941年9月15日,德军中央、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合作,在基辅战役中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苏联军队70个师血战10天,苏联红军少数突围,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包括6万名军官,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中将在内的多位高级将领在突围战中阵亡。希特勒将这次围歼战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但是随后,在攻击罗斯托夫的战役中,由于主力部队都调往了莫斯科地区,德军遭到了失败。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开赴前线
在德军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之后,完全无力占领列宁格勒。北方集团军群为了稳定侧翼,发起了对提赫文的进攻,但是却遭到溃败。因此,德军对列宁格勒采取了封锁战术。由于苏联红军迅速在与德军的对峙中拥有了兵力上的巨大优势,德军不得不在北方战线采取了被动的守势。同时,芬兰由于不愿意攻占除了冬季战争中被苏联割去的卡累利阿地峡以外的苏联地区,芬军一直都没有进攻列宁格勒。
为了使德军得不到占领区的物资,斯大林采用了当年国内战争时的方法。斯大林于1941年11月17日令苏联红军实行焦土抗战,用大炮、火箭炮,并出动空军摧毁前沿阵地道路两旁40—60公里纵深地区的居民点,组织小分队,放火烧毁村庄、城市,而这些地方并无德国人。人民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亡,苏联人民又蒙受一次灾难。
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即台风计划(莫斯科会战)。战役的第一阶段以德军在维亚济马地区歼灭苏联红军60余万人的全面胜利而结束。随后德军迅速占领了莫斯科外围,摧毁了数道苏联防线。苏联在危急时刻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计划,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同时从西伯利亚、中亚、远东地区调来了25万的精锐预备队,以朱可夫大将为核心重组了西方面军的部队和防线,组织大量妇女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出大量携带炸药和地雷的工兵分队破坏德军后勤补给线。此时苏联严酷的冬季已经降临,德军作战部队和后勤补给受到了极大限制,由于德国军队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导致大量的士兵冻死冻伤,许多武器也无法使用。苏联红军对德军进行了殊死抵抗,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俄罗斯虽大,背后就是莫斯科”。1941年11月7日,在德国迫近莫斯科之时,苏联依然按时组织了红场阅兵,这是历史上最着名的阅兵之一,受阅部队在阅兵结束后直接开赴前线。1941年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200-300公里,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言彻底破灭。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
1941年冬天,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动冬季攻势。在南部,苏联红军越过刻赤海峡,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在北部,苏联红军试图解列宁格勒的围并且歼灭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和收复迭米扬斯克。但是由于苏联红军的训练拙劣,准备仓促不足,指挥失当,这两个方向的攻势均以失败告终,苏联红军损失巨大。[1] 1942年5月,苏联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试图收复哈尔科夫,但被德军分割包围后歼灭。同时,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军席卷克里木半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在刻赤战役中将红军彻底击溃。最终,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以失败告终。
转折点
成功击退了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后,德军认为占领莫斯科十分困难,因此转变进攻重点,改为向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展开进攻。进攻初期,德军先在哈尔科夫歼灭了苏联红军20余万人,并迅速南下,席卷整个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在前一年的大溃败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德军没能在高加索地区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苏联红军虽然无法抵挡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
随后,为掩护南下高加索的德军(为了获取巴库油田的石油),德军意图占领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随之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与苏联红军旷日持久的大会战(即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在战役开始前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大规模轰炸,把城区炸成了一片废墟,但事实上这是在给自己添麻烦,因为被轰炸后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废墟,公路自然也被废墟堵上,因此德国的坦克很难在满是废墟的城区里作战,甚至连行驶都是问题。战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和接近地展开,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废墟都要反复争夺,进展往往按米来统计,战斗极为残酷和血腥,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在300万人以上,苏联红军坚强的抵抗,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此时苏联上百万的预备队已经在两侧聚集,于1942年末在德军两侧发动钳形攻势并包围了德军33万部队,并于1943年2月2日将其全部歼灭。苏联红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以及配属的大量技术分队和支援部队被歼灭,双方损失始终没有精确统计,一般认为德军损失在85-100万人左右,苏联损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同时期发生的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胜利,构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严格的说,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战役,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力量、持续的时间以及损失情况,均远远无法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比,过去有些历史学教科书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综合东西方的观点。)。
苏联红军在包围顺利德军第6集团军后,士气大振,并迅速夺回了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过分展开,在其进攻哈尔科夫时(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遭到德军反攻,进攻部队被击溃,德军得以稳固自斯大林格勒失败以来不断后退的战线。此时,在前线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希望能够利用这个突出部歼灭苏联红军主力部队以夺回战场主动权。1943年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准备充分的防御阵地面前,德军的进攻步履维艰,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南部奥博场方向的普罗霍洛夫卡发生坦克大会战,以帝国师为首的德军装甲部队和以近卫第五坦克军为首的苏军装甲部队发生的遭遇战,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虽然苏军损失高于德军,但德军始终无法推进,随着苏军在奥廖尔附近的进攻和盟军登录西西里,德军被迫终止了进攻,退回到了出发阵地,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胜利而结束。
至此,德军再也没有在苏德战场上发动过战略进攻,而是转向了战略防守,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可谓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此时苏联经济已经完全转入战时轨道,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同时根据《租借法案》获得了来自美英等同盟国大量援助,军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国本土由于美英两国规模越来越大的战略轰炸而遍地废墟,工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战场惨败,其仆从国也开始有了反战、反德的倾向,德国已经越来越没有能力与苏联抗衡了。
苏联红军反攻
随着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被迫后撤,越过了第聂伯河,同时实施“焦土政策”,这使得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村庄变为了废墟,庄稼也被德军烧毁。
此后,苏联红军相继发动了10次大型反击战役(史称十次斯大林突击),将德军完全赶出了苏联国土。之后,苏联红军横扫东南欧,在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发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不得不从东线调出大量部队以守卫西线,苏联红军更加势不可挡,并且相继攻占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
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在渡过奥得河之后开始了进攻柏林的战役,4月21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25日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苏联红军的三名士兵将苏维埃的红旗插在了柏林国会大厦的楼顶,同一天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自杀,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也获得了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
④ 二战的时候德国进攻苏联的路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分北、中、南三路进攻苏联:
1、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进抵列宁格勒城下。
2、中部战线,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由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
3、南方战线,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
1941年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200-300公里,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言彻底破灭。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
1941年冬天,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动冬季攻势,在南部,苏联红军越过刻赤海峡,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在北部,苏联红军试图解列宁格勒的围并且歼灭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和收复迭米扬斯克。
1942年5月,苏联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试图收复哈尔科夫,但被德军分割包围后歼灭,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军席卷克里木半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在刻赤战役中将红军彻底击溃。最终,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以失败告终。
⑤ 苏联与德国发动的几场着名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
分别有基辅战役、列宁格勒、克里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及库尔斯克、斯摩棱斯克、白俄罗斯和第聂伯河会战以及维斯瓦河-奥得河、东普鲁士战役和柏林战役。
1941年,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攻苏联。二战由此进入新阶段。德国企图集中大量兵力,以“闪击战”实施迅的突击,把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然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抵达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一线,用空军打击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第二阶段:1942年~1943年底,苏军战略反攻,苏德战争发生转折,苏联接连收复多个失地。
第三阶段1944年~1945年,苏军全面战略进攻,德国失败。1在长达4年的战争期间,苏军消灭德国及盟国共607个师,德军损失达1000万人左右。
⑥ 二战期间苏联和德国分别是怎样进攻
楼主的问题问得比较宽泛,楼主本意更加侧重于强调苏德两军的战术进攻战术而并非战略进攻战术,是指战区级的进攻方式,(即德军集团军群,集团军级别以及苏军方面军,集团军,突击集团军级别)处在该级别的进攻方式由预定战场态势以及相应的战术指导思想所决定。
对于德军,我认为其战区级别的战术以闪电战和防御支撑点为指导。
前者,众所周知是指在以高度摩托化的陆战装备条件下,以强大的空中力量先行夺取战场制空权并辅助本方地面作战单位。地面装甲部队首先快速穿插突破敌方防线,并以高速向纵深挺进(可参考库班会战),必要时辅助后续摩托化步兵进行迂回旨在形成对敌深远包围(可参考基辅战役或库尔斯克战役);后续大批步兵作战单位通过由装甲单位打开的防线缺口歼灭敌残余部队。以此达到整体战线的推进。后期也在丧失制空权后以炮火准备取而代之(参考西线的突出部战役或冬线的巴拉顿湖战役)
后者,是在德军在东线被迫转向战略防御时的权宜策略。由于前苏联极大的战略纵深(尚且不算波兰和所谓的“摩拉维亚保护国”等国为其提供的战略缓冲),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苏军在1941年冬季到来时依靠强大的后备部队不断发起的突击和反突击,以上种种使得德军遭受了惨重的战斗及非战斗减员;我以前参考过的资料显示,至1942年初,东线德军军力完全不能组成一条绵延数千里的传统防御体系,更因为希特勒坚决不允许部队进行带有撤退方式的战术反击,德军参谋便将德军化整为零,在多数要地构筑防御支撑点(类似于小型堡垒)各个支撑点之间相互呼应,借此达到以最少的兵力防守最多的土地的目的。当然受制于兵员质量与数量的江河日下以及苏军装备素
质的提升等等因素,德军在东线最终溃败。
至于苏军,我认为对于苏军战区战术影响最大的依然两点:德军的闪电战以及苏军的“大纵深作战条令”。
前者,在苏联卫国战争初期曾对苏军予以重创。可以说,在战争伊始,苏军没有任何一个方向的指挥员能够挽回战局的颓势--整支军队自上而下都没有适应新环境下的战争。然而德军也不曾预料苏联巨大的战争潜力。苏军在随后的四年中,在血的教训面前重新实践,德军成了苏军成长的最佳陪练,到战争的第三年,苏军多兵种合成的能力叹为观止,一个强大而恐怖的军队已经历炼出炉。
后者,与前者相结合,形成了苏军独有的进攻方式。
大纵深作战条令为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所指导,其与闪电战中强调的多兵种合成,以及快速突击,分进穿插有很高的相似性。然而苏军同时奉行大炮兵主义和空降兵战术的运用,致使苏军在合成运用时更为复杂,且有重复之处。个人认为这种低效的“马赛克”式合成战术,是苏军4年阵亡人数竟达到令人乍舌的两千五百万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苏军在后期的突击中,由于德国空军损失惨重且需要对付西面盟军的强大的空中力量,东线的制空权苏军得来全不费功夫。通常情况下先行派出侦察兵进行渗透侦察,捕俘摸哨以获取敌方阵地部署等,随后以强大的炮兵火力对敌阵地实行火力覆盖(参考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在进行完数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后,以大批坦克搭载步兵高速突破防线并达成战线推进。有时也会将空降兵投入战斗,但战果可忽略不计(参考维亚济马战役)。
总而言之,德国借鉴一战时的堑壕战发明了旨在快速突破防线的闪电战云云,苏联又参考德国的闪电战,较为成功地运用了大纵深作战条令的战法。二者皆为战术进攻的革新。
以上,希望楼主有所启发。
至于是用什么炮的问题,我认为只要能达成战役目的,抑或受于各种因素制约,苏德双方并无明确的规定。
⑦ 谁能告诉我苏联和德国二战时候的故事
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在内的190个师,3712辆坦克,7184门火炮,60万辆运输车和4950架飞机,共计五百五十万人,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该军事行动代号为“巴巴罗萨”,苏德战争开始了。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也叫苏联卫国战争。
而除了德国以外,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部队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对苏联发动袭击。另一个参与进攻苏联的国家是芬兰,由于苏联在建立“东方战线”的时候侵略芬兰,并割占了芬兰的部分土地,所以芬兰在1941年6月25日宣布将攻击苏联,以取回其在两年前的冬季战争中所丧失的土地。芬兰在战争初期夺回被苏联割占的土地后就停止了进攻。另外芬军亦参与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这场被称为“继续战争”的冲突持续到1944年。
在战事的最初几个星期对苏联红军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由于斯大林对德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和进攻方向估计的严重错误,加上许多红军将领在斯大林发动的肃反行动中丧生或者被流放而严重削弱了苏军的作战和指挥能力,苏联对德意志帝国发动的闪电战猝不及防,导致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战争前苏联着手建立的“东方战线”被德军坦克一碾而过,进而丧失了大片国土,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首府基辅等大城市相继被德国占领,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也被包围,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辅保卫战,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基辅被大规模围歼,苏军仅被俘人数就达60万人之多,这一战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歼灭战,此战导致苏联西南防线的溃退。
虽然一开始德国人打得极其顺利,但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的漏洞,其中最严重的缺陷是其后勤补给。苏联广袤的土地意味着如果德军行动过快,后勤补给将无法及时跟上。所以尽管1941年11月初,克里姆林宫已遥遥在望,苏联政府和外国使馆已迁往莫斯科以东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今萨马拉),但11月7日斯大林依然如往年一样在红场进行十月革命节阅兵,受阅部队刚刚接受完检阅即被投入战场,到1941年12月5日德国人的攻势被遏止时,他们的后勤补给线已经达到极限,再加上战线后方苏联游击队的不断破坏,前线部队的进攻已经难以维继,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粉碎。巴巴罗萨计划最初制订时认为苏联红军会在冬天来临之前就崩溃,但真实情况是苏联部队始终能够组织有效抵抗。这一错误的估计严重影响了德国人的计划。另外,苏联人在撤退时采取了焦土政策,他们坚壁清野,令德国人的后勤问题更为突出。当冬天来临时,大量德国士兵因苏联严寒的冬天和苏联的反攻而死亡。
虽然德军最后不得不因供应短缺与寒冷的冬天而停止进攻计划,但他们还是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领土,而苏联直到1944年末才完全收复失地。
当德军占领了大部分苏联东欧部分的土地后,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悲剧开始了:围攻列宁格勒。当德意志帝国与芬兰的部队分别从南方和北方抵达列宁格勒外围后,希特勒下令必须“将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清除”,命令消灭城内的所有人口。德军开始包围列宁格勒以切断来自外部的援救物资,同时用炮击和空军轰炸。包围持续了900天,在饥饿、严寒和恐惧的氛围中,大约100万平民死亡--其中80万死于饥饿;但列宁格勒始终没有向纳粹屈服。着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为此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七交响曲》(又称《列宁格勒交响曲》)去表现苏联军民在列宁格勒保卫战当中的英勇抗争及为此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后,德军开始准备进一步的进攻行动。进攻高加索地区、伏尔加河地区的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城市,并在进攻过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希特勒的犹豫不决、高级将领们对改变计划的不满以及过长的补给线,以及苏军的顽强抵抗,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战成为德国士兵的恶梦。当苏联红军发动反攻时,20个师的德军(还有2个罗马尼亚师)被切断了退路,德第六集团军被完全围困。随着食品、燃料和弹药的消耗,德军的阵地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一部分德军在1943年初投降。为了确保前线军官不会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团军司令弗雷德里希·保卢斯为陆军元帅(历史上的德国陆军元帅没有一个投降过。保罗斯没有投降,但也没有“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被苏军俘虏)。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而加载史册,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大约有200万人死亡,其中50万是平民。该战役与中途岛海战同时成为二战最重大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军渐渐丧失战场的主动权,但苏联人也因为战争损耗太大而没有形成有效的进攻力量。1943年开始,苏军在战场上逐渐转入反攻。1943年夏天,苏德双方的军队集结于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由曼施坦因将军领导下准备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库尔斯克战役打响。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役。由于苏联方面事先获得了情报,为库尔斯克突出部的防御制订了一个大规模计划。在他们的抵抗之下,德军装甲部队最多只前进了17英里。在该场战役以苏军的胜利结束后,红军就始终控制着战争的主导权,发动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势(苏联历史上称为十次突击),直到1945年5月2日占领柏林。
⑧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哪国之间发起的,是苏联和德国吗
苏联和德国共同入侵波兰从而引发二战。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约定瓜分波兰。一周多后,1939年9月1日早晨,德国按约定闪击波兰。当时苏联在远东和日本正处于冲突之中,苏联还需要时间来动员军队。直到9月15日,苏军开始在边境线大规模集结,9月17日,苏军按约定进攻波兰东部,占领了秘密协议中规定的“势力范围”。9月27日,也就是战争爆发4周以后,波兰停止了抵抗,德国和苏联瓜分了这个国家。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规定,苏军占领了波兰的东半部分,并入侵了波罗的海诸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将这三国并入自己的版图。
⑨ 二战期间,德国与苏联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经过是什么
基辅战役
列宁格勒会战
克里木战役
莫斯科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斯摩棱斯克战役
白俄罗斯战役
第聂伯河会战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
东普鲁士战役
柏林战役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
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击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把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战争开始时,德国总兵力约730万人,侵苏兵力为550万人(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计陆军190个师(内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坦克约4300辆,火炮4.72万门;空军作战飞机4980架;海军作战舰艇192艘。德军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3个方向实施突击,另以德军“挪威”集团军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1941年6月,苏军总兵力为537.3万人,部署在西部各边境军区的兵力共268万人,计陆军170个师另2个旅,火炮(50毫米以上)3.75万门,新型坦克1475辆和大量旧式坦克;空军新型作战飞机1540架及大量旧式飞机;海军作战舰艇396艘。苏联最初的作战计划是,以边境掩护部队抗击德军的突击,保障苏军主力的集中和展开,以进攻消灭突入的德军,并将战争推进到敌国领土。战争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1.6.22~1942.11.18)德国发动战略进攻,苏军实施战略防御。
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有利因素(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和苏联判断失误、戒备不足的弱点,一举突破苏军防御,长驱直入,迅速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并于9月封锁列宁格勒,攻占基辅。苏军最初企图以进攻对付德军进攻,但一开始就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陷入极端困难的处境,被迫转入战略防御。9月底,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苏军在敌后广泛游击战争的配合下,以积极防御疲惫和消耗德军,于12月初转入反攻,消灭和击溃德军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击破了德国的“闪击战”计划。1942年5、6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和克里木的进攻作战失利,德军随即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展开进攻,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节节后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经激烈而顽强的战斗,至11月中旬守住斯大林格勒,为集结兵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1942.11.19~1943年底)苏军展开战略反攻,苏德战争发生根本转折。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消耗和钳制了日本陆军主力,减轻了苏联的后顾之忧。在这种形势下,苏军于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合围并歼灭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主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尔后苏军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解放了库尔斯克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同时,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7、8月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又取得重大胜利。从此,苏军完全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大卢基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进攻,到11月为止,收复近一半失地,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城市。
第三阶段(1944.1~1945.5.9)苏军展开全面战略进攻,法西斯德国彻底失败。1943年,美英等国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并计划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欧洲各国人民抵抗运动和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在这种形势下,德国企图以战略防御拖延对苏战争,同美英单独媾和。苏军在巴伦支海到黑海的整个苏德战场上发起战略进攻,连续进行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等一系列大规模进攻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收复全部失地,占领芬兰和挪威的部分领土,并攻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领土。上述东欧各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抗德武装力量,在苏军支援下解放本国全境或部分领土,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获得解放。1945年春,苏军在波罗的海至多瑙河全线发起进攻,先后进行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等进攻战役,并于4月16日对柏林发起总攻(见柏林战役),消灭苏德战场残存的德军,占领德国东部和奥地利东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获得彻底解放。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在长达4年的战争期间,苏军消灭和击溃德国及其盟国军队共607个师,占德军及其盟军在整个战争中所损失的全部师数的77.5%以上。德军损失达1000万人,约占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部损失的80%。德军75%以上的武器装备亦被苏军击毁或缴获。苏军在战争中战斗减员约16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