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德国出现了那么多的顶级科学家
德国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国家。一大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普朗克、海森堡、高斯、莱布尼茨、希尔伯特等,已经出现在面积仅35万多平方公里(略小于中国云南省)的土地上。哲学家如康德、尼采、叔本华、马克思、莱布尼茨(职业是律师,但却是伟大的数学家和哲学家)、黑格尔、海德格尔、谢林、阿多诺、胡塞尔、费尔巴哈、弗雷格、李克特、海森堡、费希特、库尔特·勒温、赖欣巴哈、赫尔岑、莫里茨·施利克、文德·班等。巴赫、贝多芬、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音乐家。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片普鲁士土地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智慧之地”之一。
这些自然地理环境给人一种“稳当老实,中规中矩”的感觉。德国既不是宗教中心,也不是文艺复兴中心。北部是北欧海洋文化,它产生了许多着名的童话故事。俄罗斯是一个位于欧洲东部边缘的大国,历史上一直以农业为主导。西方一直是欧洲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尤其宗教;南部多因地形山脉阻隔而形成相当独特的文化。
B. 德国留学的真实环境是怎样的
一个留学德国五年的中国学子,回首五年来在德国留学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并把这些心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即将来德国求学的及已经在德国大学奋斗的中国学子有帮助。
(1)选择专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不要别人学什么就跟着学什么。转专业是很麻烦的事情,损失一年时间很可惜的。
(2)课表要排得科学。这个可以请教大学里的学长们,大学里的Fachschaft也会提供帮助,不过德国人的观点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学生,所以最好问一下高年级的中国学生,论坛里的热心人也是不少的。
(3)德国大学学习主要靠平时。学期当中一般没有考试,期末大考的范围很广,仅仅靠考前一两周时间准备是不够的,除非你是天才。
(4)准备考试的时候要全面复习。可能考完你会感觉不需要复习那么多,但学习并不只是为了考试,这次用不到将来可能就会用得到。归纳重点是全面复习后的一个步骤,而不是将其取而代之,有的学科考试可能就一两道大题,没复习到就肯定过不了,一个学期也就荒废了。放弃全面复习的风险无异于豪赌。
(5)基础阶段(Grundstudium)的考试虽然简单,但却是为今后专业学习阶段(Hauptstudium)做准备。与其到时再来补不如现在就学好。Vordiplom的成绩并非真的不重要,比如申请实习的时候靠的就是它。
(6)要摆正学习和打工的关系,要勤工助学不要勤工弃学。宁可平时节省一些,不要一边拼命打工,一边又花钱如流水。这个问题希望那些还没来德国的朋友特别要注意,光靠打工是很难将一年的生活费挣出来的,所以来德的时候必须准备好至少一到两年的生活费。平时花在打工上的时间太多就可能要读很长时间才能毕业。德国企业近两年招聘有明显的年轻化倾向,很多公司都不收30岁的毕业生,有的岗位甚至将年龄限制到28岁,所以大家要抓紧时间学习。
(7)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学期里的勤工助学要有所选择。将来准备向科研方向发展准备做学者的可以考虑申请大学相应专业的Hiwi(SHK),一方面可以早些同教授认识,将来申请读博比较方便,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教授那里通过专业杂志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将来准备毕业后进企业工作的,可以找一下德国公司的Teilzeit。每周工作一天的岗位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如果你觉得某个学期课比较少,平时有充裕时间,申请每周16-20小时的工作也是可行的,但你一定会觉得很辛苦。
(8)假期时间要充分利用,定期回国是有必要的。但不要太频繁,一年半到两年回一次家比较合适。过了Vordiplom以后可以考虑实习,之前可以到德国企业打工,能对企业有一定了解,学会与德国同事相处,另外也可以改善口语水平。中国人当中单兵作战的人才多的是,有团队精神的人比较少,在一个德国企业里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9)大学一般都会定期与企业合作搞些活动如Workshop之类的,另外德国每年都有大学生招聘会,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寻找实习或是工作岗位。申请第一个实习的时候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大公司身上。大公司申请实习的人很多,其中甚至还有毕业生,所以没有实习经历的大公司一般不收。到小公司实习要注意实习与专业的相关性,否则实习的含金量就大打折扣。实习的工资虽然远远及不上打工,一般每月200-700欧元,但这是学习的一部分,所以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不要计较工资高低。我体会是书本上的东西真的和实际中相差很大,实习以后你才会体会到大学学的那套东西有多么肤浅。实习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早些和公司建立联系,能在实习期间给他们留个好印象将来毕业后就有在那里直接工作的可能。
(10)网络只是个信息平台,不要沉溺于其中。由于网上信息量实在太大,所以要有所选择。天下大事当然要关心,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信息也要关注,至于某个女歌星和某个男球星传出绯闻之类的新闻只能权当消遣,两周以后也就没人提了,所以就没什么价值可言,今后准备当娱乐新闻记者的除外。
C. 谁去过德国或美国啊,可以和我讲讲那边的科研情况吗
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的若贝尔奖,中国在科学方面的一个没有?中国科研经费有几千几百万的,也是满多的,为什么连引起轰动的科研成果却都几乎没有(青蒿素和杂交水稻算两个)?主要还是科研环境和科研的志向问题。中国绝大多数的所谓科研就是搞几个SCI点数。各个大学以及各个科研机关(包括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浮躁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