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战时德国进攻苏联是必败吗
二战时期德国发起了对苏联的进攻,希望能够将苏联全部占领,获得了充足的资源之后再对英国进行进攻,毕竟德国的海军潜艇部队非常强,但是水面舰艇部队并不强大。但是二战时期德国进攻苏联实际上是必败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苏联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不适合德国军队进行闪击战。其次就是苏联的工业水平其实也非常强大,和德国军队基本上持平,所以对苏联进行进攻的时候打消耗战是不明智的。最后就是苏联的气候因素了,虽然说对于苏德双方来说,严寒都是不利条件,但是作为世代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俄罗斯人来说,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更强。
最后就是苏联的气候因素了,虽然说对于苏德双方来说,严寒都是不利条件,但是作为世代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俄罗斯人来说,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更强。而且从两支军队的军装上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苏联士兵的冬装看起来非常臃肿,但是保暖效果非常好。
❷ 有谁知道二战德国铁路,一般铁轨的长度是多少
铁轨单根长度一般是12.5米或25米,德国绝大多数轨道的宽度是1,435毫米 (4英尺8 1⁄2英寸)的标准轨距。
另外在二战时期还有一种宽轨(Breitspurbahn)概念:3,000毫米 (9英尺10 1⁄8英寸 )
这是由阿道夫·希特勒提出的概念,以使“大德意志”城市间可以在3米宽的轨道上运行双层客车,但随着战败这个宽轨并没有实现。
❸ 差点改变历史:二战德国造出这门世界最大超重炮败在哪
机动性
Wehrmacht在目标范围内设置了一个有效的射击场地,并将武器运送到克里米亚25件军列的碎片。大约3,800人花了四个星期准备这个网站,包括挖掘一个26英尺的隧道,以保护武器之间的射击。
武器需要250人的士兵和工程师。组装它需要1,250名工程师,科学家和警卫三天在特制的双轨道上工作。军队得到这种武器,可以每天大约14次开火。大约300次射击后,巨大的桶需要更换,这意味着另一批从克虏伯的工厂回到德国。
重型古斯塔夫在塞瓦斯托波尔共发射了48枚火炮,主要是在苏联堡垒。它从来没有再次开火。在钢铁,劳动力和财富供应有限的战争中,柏林炸毁了超过1000吨的钢铁,数千工时和数百万的帝国标记,只有48枚火炮。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技术奇迹,但是一个军事愚蠢。在未来的岁月里,火箭,原子武器和重型轰炸机将提供与Gustav相同的功能,具有更大的移动性,射程和射击率。
现在他们已经过时,因为自由漫游的轮式和跟踪车辆的效率提高。但火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继续作为战术平台。但是在争取后勤支配的斗争中,铁路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即使今天在重型起重飞机的时代,火车向乌克兰的俄罗斯军队和阿富汗的北约部队提供武器。铁轨可能不再携带大规模的战争武器,但它们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后勤作用。
❹ 二战德国有什么防线
1.齐格菲防线(纳粹德国)
齐格菲防线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该项目由德国着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德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1936
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
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着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mm要塞化远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后被撤出,用于英吉利海峡群岛的要塞)。
与马其诺防线相比,齐格菲防线的特点是大部分工事较小,结构较简单,但数量多达11860个,远超马其诺防线。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4倍;使用钢铁35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3倍。
该防线的缺陷中,很多工事只有混凝土而缺乏用于防御重型炮弹的装甲钢板,这主要是由于德国当时钢的紧缺造成的。同时,很多战争后期的大型火炮无法安装在较小的炮座上(只能适应战争初期的小口径火炮),无疑进一步削弱了该防线的防御作用。
1939年9月德军在东面闪击波兰时,共有46个步兵师(包含预备队)依托该防线防御法军,但法军没有进攻。该防线与对面的马其诺防线,共同促成了德法双方开战后长达8个月时间的着名“静坐战”。
1940年西线战役获胜后,齐格菲防线上的许多火炮和可移动武器被拉到了大西洋堡垒上,使这条防线变得有些有名无实,到了1944年,才由部队充实起来。1944年8月24日希特勒曾下达了改造防线的命令,以便应对更强的火力打击,主要工程预计由德国国家劳工组织(RAD)的14到16岁的孩子进行,一些当地人也被拉来参加改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反坦克壕,但是由于盟军巨大的空军优势,这些努力都失败了。
齐格菲防线的宣传意义几乎和它的战略意义一样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都被宣称为一条坚固的防线,一直影响到了1944年,但到了真的面对它的时候,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盟军,都发现这条防线的大部分设计已经不符合当时的战场形势了,尽管它起到了阻滞盟军的作用,但显然不像德国人声称的那样坚不可摧。
2.大西洋壁垒:(纳粹德国)
大西洋壁垒(德语:Atlantikwall)又称大西洋铁壁或大西洋长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纳粹德国用来防御西线的军事设施,该防线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长达2700公里,主要用来防止盟军登陆欧洲大陆,由托特组织、弗里兹·托特和阿尔伯特·斯佩尔建造,之后由隆美尔所强化,希特勒和宣传部长戈培尔曾大力提倡,称之为不倒防线。
此防线的前身自1940年7月开始建造,当时德国并未想过建设规模如此巨大的防御工事,仅在法国沿海的加莱—滨海布洛涅一带制造4座重型海军炮台,该建设工程由托特组织负责。在法国战役打败盟军后,为防止英国突击队的骚扰和登陆,逐第建造。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后,为将更多兵力投入苏德战争中,必须降低西线守军兵力,而有了后来的大西洋壁垒。在1942年3月23日40号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垒,周围的防御工事原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陆军元帅隆美尔受命负责监督大西洋壁垒的建造,隆美尔便加紧建造进度和提高防御工事的灵活性,将其防御力大幅提升。
一开始时有不错表现,数次打败自由法国的轰炸和英军入侵等小型登陆行动,但后来由美国、英国、自由法国、加拿大和荷兰流亡政府联合策划的大型登陆行动—诺曼地登陆时却失败,间接令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现在各地多处仍保留当年的德军反登陆障碍物。
德国在大西洋长城中的防御设施有数种碉堡、火炮阵地(还有许多伪装成海边别墅的炮台)、数百万枚不同种类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如着名的人员杀伤雷S型地雷与反坦克的T型地雷)、延缓登陆速度的障碍物:如铁丝网、由钢条焊接而成的捷克刺猬、空心三角锥的恶魔方块、以及专对装甲车辆的反坦克壕、“龙牙”型障碍物,滩上的木桩上有些具备地雷和能划破登陆艇的刀片,隆美尔认为盟军在进行登陆作战时会以大量伞兵空降辅助,因此在海岸滩头距离稍远的林地与草地垂直插上木桩与铁轨,此工事被称为“隆美尔芦荀”,其他还有将低洼地区引进水以形成人工沼泽,用以溺毙敌军。除了基本的反登陆外,大西洋壁垒也要为邓尼兹的潜艇港口提供防御力量。
❺ 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苏联前线运物资,为啥要把火车头安火车后面
在苏德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德国掌握了完全的制空权,当时的苏联军队,只能冒着德国轰炸机的扫射的轰炸,坚强的和敌人作战。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的时候,德国已经占据了极大地优势,开始不断地腾出手来袭击苏联的补给线。
这个方法只是让德军在短期内摸不着头脑,随着德国飞行员发现这个问题,在投弹的时候也就开始攻击后面的车头部位,这个方法也就不会奏效了。不过随着后来苏联生产机器的运作,德国在空中的优势也逐渐的丧失,到了斯大林格勒战争后期,苏联反而掌握了主动权,打的德国节节败退。
❻ 二战时期德军铁路轨道的轨距是多少
二战时德国轨道的宽度是1,435毫米 (4英尺8 1⁄2英寸)的标准轨距。另外在二战时期还有一种宽轨(Breitspurbahn)概念:3,000毫米 (9英尺10 1⁄8英寸 )这是由阿道夫·希特勒提出的概念,以使“大德意志”城市间可以在3米宽的轨道上运行双层客车
❼ 二战时期德国已经制造出导弹为什么不用
德国有火箭,而且像导弹一样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德国的v2火箭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v2工程的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以容纳自控、导航系统和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前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荷兰。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着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