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干旱第三年是什么原因

德国干旱第三年是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2022-07-10 02:28:57

Ⅰ 引起旱灾的原因是什么

旱灾就是指因气候酷热、缺少降雨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是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失衡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引发粮食问题,甚至会导致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旱灾过后还会招致一些灾害发生,如旱灾过后极易发生蝗灾,造成社会更严重的饥荒,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

旱灾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地壳板块滑移漂移所到处,这样会导致地表水分渗透流失、丧失水分;水土流失,植树被破坏;天文潮汛期所致;水利工程缺乏或者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没有涵养水源;天气没有遵循相应的洪涝和干旱汛期规律所到处,我们所做的就是应在洪涝时蓄水涵养,干旱期时就能取水调水,人为地促进水资源的动态平衡。

旱灾的直接表现就是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造成农作物较大幅度的减产或绝产。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在我国,通常将农作物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的现象称为受旱,如果因受旱而造成减产三成以上则称为成灾,把一些常发生的旱区称为易旱地区。

气候是导致旱灾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我国,人们通常所说的干旱地区就是指年降水量不足250mm的地区,而半干旱地区则是指年降水量为250~500mm的地区。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而又多集中于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如果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而对于世界上的半干旱地区也占到了全球陆地面积的30%。半干旱地区多分布于非洲的北部,欧洲的南部,西南亚、北美洲的中部以及我国的北方地区等。这些半干旱地区的普遍特点就是降雨较少,且分布还不均匀,所以极易导致季节性干旱、常年干旱甚至的连续干旱的发生。

由于我国受季风气候影响较为广泛,在很大程度上,降雨量受到海陆分布及地形等因素影响,且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无论是旱灾发生的时期还是程度都有着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而在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及东北地区的西部常年受到旱灾的影响。对于西南地区,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四川的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就连降雨较多的华南地区也时有旱灾发生。可见我国受旱灾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几乎遍及全国。

Ⅱ 德国人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德国人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源于当地受气候变化影响,造成干旱,森林火灾,暴雨等极端天气频频发生,这些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往往要高于大家所关注新冠疫情带给当地人们的影响。所以当地的人们对于环境气候变化的关注要高于其他担心的事情。在今年的7月,德国迎来了历史性的洪涝灾害,造成了百余人死亡,这也使当地民众越来越开始反思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而导致的自然环境气候变化越来越恶劣的主要原因,加上近期全球油价,天然气价格暴涨等因素,更加能够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十分的严重。

Ⅲ 干旱形成原因

造成干旱的原因既与气象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人类活动及应对干旱的能力有关。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气象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等气象条件是造成干旱与旱灾的主要因素。

(2)地形地貌原因:地形地貌条件是造成区域旱灾的重要原因。

(3)水源条件与抗旱能力不足:旱灾与因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带来的水源条件差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水利工程设施如水库、水井等不。)

(4)人口因素: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不断增加,造成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超出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干旱发生时也往往加重旱灾。

(5)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由于西南地区平常年份降水较多、不太缺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与国内常年缺水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也对应对干旱不利。

(3)德国干旱第三年是什么原因扩展阅读:

干旱对作物危害程度与其发生的季节、作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有关。春季于早影响春播,或造成春播作物缺苗断垄,并影响越冬作物的正常生长。7-8月份的伏旱,在中国北方,影响玉米、高梁、水稻的正常生长,造成棉花的蕾铃脱落。

在南方,影响早、中稻的正常灌浆和晚稻你移栽成活。秋旱影响秋作物的产量及越冬作物的播种。伏旱和秋旱都会使土壤的底墒不足而加剧翌年的春旱。

作物对干旱的抵抗能力称为抗旱性,不同作物的抗旱性不同,水稻的抗旱性最差,遇干旱无灌溉的条件时减产严重,陆稻其次,大麦、小麦、黑麦、燕麦、花生等作物抗旱性中等,糜子、高梁、胡蔵、粟、马铃薯、甘薯、绿豆等作物抗旱性较强。

作物对不同类型干旱的反应是不同的,例如一些豆科作物根系发达,抗土壤干旱的能力强,但不能忍受大气干旱,玉米抗大气干旱能力强而不能忍受土壤干旱。

我国发生干旱最严重的地区是甘肃中部、宁夏南部、山西和陕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以及河北省坝上地区等。防御干旱主要靠发展水利灌溉事业、植树造林、改革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以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等。

Ⅳ 酷暑大旱如何重创德国农业

自5月以来持续出现的异常高温干旱天气已严重影响到德国农业今年的各项收成。德国农业部长克勒克纳8月1日表示,将根据8月底发布的年度农业收成报告决定出台何种程度的救助措施。

7月31日,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举行会议后发布的文告中坦言,过去三周内,热浪已导致德国农业面临的局面更为严峻。

针对当前局面,德国农民联合会主席约阿希姆・鲁克维德呼吁政府从速向农民采取援助措施。他所在的联合会呼吁政府提供多达10亿欧元的紧急援助。

而对于上述诉求,德国联邦政府当天在声明中回应称,水灾或旱灾的救济原则上是各个联邦州的职责,联邦政府仅当出现“全国范围”后果时才能破例出手,且救济金额必须是政府负担得起的合理数额。

农业部长克勒克纳1日表示,她要等到8月底的准确数据出炉后,方能判断应采取多大规模的救济措施。

在此之前,德国联邦政府曾于2003年为旱灾提供救济。当时,联邦和地方政府各出资50%,用于援助陷入生存危机的农业企业,其中德国联邦政府共提供了约4000万欧元。

Ⅳ 1975的欧洲旱灾是怎样的

1975~1976年,西欧和中欧地区先后出现降水严重不足,发生大旱灾,长期的持续少雨干旱及高温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由于天气干热,林火四起,严重危及生命与财产。据不完全统计,1975~1976年间,农业损失达几十亿美元。

1975~1976年,在西欧和中欧地区先后出现降水严重不足,发生大旱灾。1975年初,西欧和中欧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短缺,形成干旱,如波兰和德国,2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15~35%;匈牙利的大部分地区1~2月降水总量不足15毫米,比常年同期低25%。1975年夏季的降水类型多变,大部分地区极端少雨干旱,如爱尔兰1975年3~8月出现近百年以来最干旱的时期,6月和7月的土壤水分短缺达100毫米以上。英国许多地区,2~8月也是这个世纪以来最干的时期;德国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6月份的区域平均降雨量只有13毫米,仅相当于常年平均的21%;瑞典南部的夏季也出现最干旱的记录;比利时的于克勒,1975年10月份降水奇缺,出现自1833年以来的最小值。1976年,西欧和南欧地区的干旱比1975年更甚,西自英国和法国至欧洲中部,北起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至意大利北部的广大地区,2~7月的降水量,均低于常年平均值,有些地区的生长季雨量只有常年的40%,创近200年来的最低记录。

在西欧和中欧地区,1975~1976年的大旱使许多国家创持续少雨的记录,如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干旱最为严重,连续16个月缺雨,为自1727年有观测记录以来未曾出现过的;苏格兰在108年中只有1955年和1976年发生过夏季干旱;比利时1976年2~8月持续少雨,为1921年以来最严重的缺雨期,布鲁塞尔的3~8月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干的时期;丹麦1976年6~8月底为自1874年开始有记录以来最干的时期;法国北部,1976年6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少10%,是自1870年以来没有出现过的;前民主德国1976年2~8月的全国雨量只有常年同期雨量的70%;前联邦德国,1976年6月的雨量为自1891年以来同期的最低值,不少地区持续干旱39天,是以前从没有出现过的现象,8月则为本世纪以来最干燥的月份;荷兰,1976年2~8月为近125年以来同期的最旱时期,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85毫米,而常年同期降水量为401毫米;瑞士,1975年12月至1976年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只及常年同期的55%,是自1870年以来从没有出现过的;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2月、6月和7月最为干旱,夏季发生连续33天的干旱,创造历史的最长记录;挪威东南部地区,旱情十分严重,1976年3~9月的降雨量为自1874年有观测记录以来同期的最小值;瑞典,1976年2~9月的月平均降水比常年低30%,8月份的降水只及常年的1/3。1976年,西欧和中欧地区的夏季出现热浪,更加重了干旱灾害的影响。1976年6月23日至7月7日,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上升到30℃以上;英国有些地区甚至超过32℃;比利时、德国、法国、荷兰的夏季气温接近或超过自1826年以来的最高值;英国中部,夏季平均温度出现近300多年以来的最高记录,法国的巴黎,持续在30℃以上的日数为自1873年以来的最大值;前联邦德国的西部和西北部的部分地区,5月8~10日,气温高达30~32℃,创近百年来的最高记录。

西欧和中欧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长期持续少雨干旱及高温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农业损失达几十亿美元。干旱使供水紧张,水力发电不足,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干热天气易发生森林火灾,严重危及生命与财产。英国,1976年6月初土壤严重缺水,导致谷物和奶类严重减产,森林及灌木区的火灾频繁;1976年,丹麦的干旱使农作物的损失达4~5亿美元;法国北部的干旱,使畜牧业和谷类生产损失严重,牧场大范围失火;前民主德国由于干热天气,林火四起,供水十分困难;前联邦德国,1976年由于干旱造成的损失估计达10亿马克;瑞士1975年和1976年的干旱,使马铃薯的生产遭到严重损失。

1975~1976年西欧及中欧由于降水严重不足而发生的特大旱灾,农业损失达几十亿美元,同时也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

干旱的影响和灾害涉及面极广,涉及到经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干旱除了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外,更严重的是可使河水断流、水库枯竭、湿地干枯等。这种现象如连续多年,加上人类活动的作用,则会导致水资源持续减少,荒漠化的土地不断扩大,以致土地资源退化并持续减少,其消极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在人类历史上,自古以来干旱就侵入到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在长期的抗旱斗争中,人们认识到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会进一步防止或减轻干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阅读全文

与德国干旱第三年是什么原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6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