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合成氨技术是什么公司

德国合成氨技术是什么公司

发布时间:2022-07-10 14:47:13

1. 合成氨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4)从1902年开始研究由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于1908年申请专利,即“循环法”,在此基础上,他继续研究,于1909年改进了合成,氨的含量达到6上。这是工业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

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和氮气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将氨产品从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未反应气和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合成反应。

合成氨反应式如下(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等号上反应条件为:“高温高压”,下为:“催化剂”):

(1)德国合成氨技术是什么公司扩展阅读:

氨的主要用途:

氨的主要用途是氮肥、制冷剂、化工原料。无机方面主要用于制氨水、液氨、氮肥(尿素、碳铵等)、硝酸、铵盐、纯碱。有机方面广泛应用于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尿素等。

合成氨工业的特点:

1、农业对化肥的需求是合成氨工业发展的持久推动力。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给粮食供应带来压力,而施用化学肥料是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

氨水(即氨的水溶液)和液氨体本身就是一种氮肥;农业上广泛采用的尿素、硝酸铵、硫酸铵等固体氮肥,和磷酸铵、硝酸磷肥等复合肥料,都是以合成氨加工生产为主。

2、与能源工业关系密切。合成氨生产通常以各种燃料为原料,同时生产过程还需燃料供给能量,因此,合成氨是一种消耗大量能源的化工产品。每吨液氨的理论能耗为 21.28GJ,实际能耗远比理论能耗多,随着原料、工厂规模、流程与管理水平不同而有差异。

日产 1000t氨的大型合成氨装置生产液氨的实际能耗约为理论能耗的两倍(表2[ 大型氨厂生产合成氨的实际能耗])。

3、工艺复杂、技术密集。氨合成是在高压高温和催化剂存在下进行的,为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由于氨合成催化剂(见无机化工催化剂)很易受硫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和水蒸气毒害(见催化剂中毒)。

而从各种燃料制取的原料气中都含有不同数量的这些物质,故在原料气送往氨合成前,需将有害物质除去。因此合成氨生产总流程长,工艺也比较复杂,根据不同原料及不同的净化方法而有多种流程(见氨)。

2. 哈伯法合成氨的介绍

氨是最重要的氮肥,是产量最大的化工产品之一,传统的工业合成氨技术是德国人哈伯( Fritz Haber)在1905年发明的,因此也被称为哈伯法合成氨。哈伯本人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哈伯法合成氨需要20~50MPa的高压和500℃的高温,并用铁作催化剂。氢气和氮气在催化剂、高温、高压下合成氨,转化率为 10%-15%。近一个世纪了,全世界都这样生产氨。

3. 哈柏对合成氨技术的贡献是什么

2.哈柏功不可没

从BASF公司的所在地路易港溯莱茵河而上,有一个地方叫卡尔斯鲁厄,此处有一所着名的大学叫卡尔斯鲁厄工程学院。该学院的化学教授弗里茨·哈柏,此时也因深受克鲁克斯警告的影响,开始致力于氨合成的研究工作。

1902年初,为了研究合成氨理论,哈柏去美国进行科学考察,他专程参观和访问了设在尼亚加拉的一座模仿自然界雷雨放电的生产固定氮的工厂。通过参观,使他对固定氮为氮氧化物和氨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返回德国后,他便一头钻进了实验室,开始了这一划时代的研究工作。

1904年,维也纳的两位化工企业家——马古利斯兄弟,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伟大意义,慕名来到卡尔斯鲁厄工程学院,正式与哈柏签订了研究氮氢元素合成氨的合同。从此,哈柏与其学生和助手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氨合成的试验研究。

哈柏研究氨的合成理论,是从可逆反应的平衡条件方面入手的。哈柏认为,仅有催化剂的知识是不够的,需要有对化学反应的新的理解——化学平衡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原料物质一般不会全部成为生成物质,同时,生成物质也会发生逆反应。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即浓度、温度、压力之下,这种正逆反应是平衡的。

哈柏认识到,若根据这种思想调整反应条件,从前认为不可能的氨合成也许是可能的。哈柏首先想到,也许高温会进行这个反应。他按照他的思路开始进行实验,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当温度升高到1000℃时,氨的产量才不过是原料体积的0.012%,这还不如低温度时的产量。但是,降低反应温度时,反应却又变得十分缓慢。哈柏认为,为了使化学反应加快,需要有适当的催化剂。

从1904年4月至1905年7月,这一年多时间里,虽然哈柏他们夜以继日地坚持在实验室里做着各种枯燥的试验,但几乎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令人失望。于是,马古利斯兄弟见无利可图,便取消了对这个项目的资金支持,这样,哈柏就陷入了极度窘迫的境地。

与此同时,在柏林大学研究化学平衡理论的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教授,也已投入了合成氨理论的研究,他亲自制造高压釜,进行高温、高压实验。经过实验,他发现哈柏的实验结果有问题,数字过大,实际上仅0.0032%,还要再小一个数量级,这就证明了哈柏的实验结果是不可行的。

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为了使它的研究能够实现工业化,请求某个有名的化学公司制造设备,虽然它的压力并不算太高,但是,这个公司还是难以制出能耐住这样高温、高压的设备,于是,他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打消了实现工业化的念头,而埋头于实验室研究。

哈柏虽然在计算上有错,但在与能斯特的这场争论中,弄清了要使产量进一步提高就要对原料气——氮气和氢气施以高压、降低温度,并使用催化剂。

能斯特灰心了,哈柏却没有灰心,他从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终止的地方开始了新的实验。此时,他不仅已经熟悉这个实验的理论,而且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哈柏等人在化学平衡理论的指导下,开始一点一点地、耐心地进行试验,他们实验在什么样的压力和温度下产量能达到百分之几。他们还下大力气寻找最佳的催化剂,曾把能够禁受数百个大气压的反应容器镶嵌在枪弹壳里,用阿乌埃尔社团的瓦斯灯公司提供的铂、钨、铀等稀有金属,竭力寻找新的催化剂。

哈柏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冒着高温、高压的危险继续试验。正当哈柏的试验研究屡遭失败而一筹莫展的关键时候,法国科学院院刊上报道了法国化学家采用高温、高压合成氨,而使反应器发生爆炸事故的消息。哈柏知道后深受启发,他果断地改变了试验条件,特别是提高了反应压力,并改进了工艺,终于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合成氨的产量显着增加了。

1907年,哈柏等人选择锇或铀为催化剂,在约550℃和150至250个大气压的不寻常的高压条件下,成功地得到了8.25%的氨,第一次成功地制取了0.1公斤的合成氨,从而使合成氨有可能迈出实验室阶段。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突破。而在此时,能斯特以50个大气压、685℃,以铂粉或细铁粉、锰做催化剂,却只取得了产量为0.96%的氨。哈柏的实验比能斯特的实验几乎高出8倍。

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哈柏和他的助手们,他们预感到合成氨的试验研究已进入了实用化阶段,于是,又加紧对高温、高压合成氨工艺的研究。经过艰苦卓绝的试验研究,他们取得了一系列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大大加快了试验研究的步伐,不断取得令人振奋的新进展。

哈柏的科研成果极大地震动了欧洲化学界,化工实业界人士纷纷购买他的合成氨专利,独具慧眼的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捷足先登,抢先付给哈柏2500美元预订费,并答应购买他以后的全部研究成果。但公司中很多工程师,对钢制反应容器的赤热程度表示不安,对如此高压更感吃惊,因而对它的工业化持有怀疑。他们想起法国所发生的反应器爆炸的消息,担忧地说:“昨天爆炸的高压釜只有7个大气压。”言外之意,哈柏的高压实验条件也可能引起爆炸。

1909年,哈柏又提出了“循环”的新概念。所谓“循环”,就是让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氮气和氢气重新返回到反应器中去,把已反应的氨通过冷凝分离出来,这样,周而复始,以提高合成氨的获得率,使流程实用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合成氨迈向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突破。德国政府极为重视,立即接受和采用了这个新设想。

当年7月2日,哈柏在实验室制成了一座小型的合成氨装置模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氨合成装置的模型。博施同他的部下米塔希一起,作为巴登苯胺纯碱公司的代表,前来接收哈柏的实验技术和装置。哈柏当场演示了他的合成氨装置,这种装置魔术般地以每小时0.08公斤的速度合成着氨。博施亲眼看到了液氨滴落的情况。前来观看的专家们共同认为,用不了多长时间,它将成为日产几吨的设备,从而清楚地预见了它的工业化的前景。

巴登苯胺纯碱公司立即买下了哈柏合成氨的专利权,并将其全部研究成果接收下来,双方还签订了协议,其要点是:不管生产工艺如何改进,合成氨的售价如何下降,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每售出1吨氨,哈柏分享10马克,其收入永不改变。

1919年,瑞典科学院考虑到哈柏发明的合成氨已在经济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经过慎重考虑,正式决定为哈柏颁发1918年度的世界科学最高的荣誉和奖励——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合成氨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从此,他跻身于世界着名化学家的行列。

4. 德国鲁奇有限公司

鲁奇公司是化工领域最着名的工程公司之一,与我国化工系统交往由来已久,该公司以煤化工专长而着称,我国引入其固定床加压煤气化技术生产城市煤气和合成氨已有50年。鲁奇公司随时代变化,在战略上作出较大的调整。首先,鲁奇公司将煤气化技术转给南非萨索,成立了萨索-鲁奇公司。其次,鲁奇公司将关注的焦点从煤炭转移到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油、气、化学品并重,开发较高附加价值产品。现有雇员1300名,去年完成销售收入11亿美元。 鲁奇集团 (Lurgi Group)包括三部分,即油、气、化学品(Oil•Gas•Chemicals,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和金属(Metallurgy)。鲁奇从有色金属起家,现在向油气方向发展,但中国依然是鲁奇第一大商务活动中心。鲁奇公司与中咨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鲁奇工程咨询公司,近两年已开始运作。

鲁奇公司目前从事业务包括技术研发与工程咨询、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市场开发、技术服务等。鲁奇公司引为自豪的是其研发能力,在1897年就开始申请了第一项专利。公司有完善的实验、测试装置,满足研发的需求,现有100余套试验设备,可与顾客共同研发,共享成果。对持有原料,但不明方向的客户,可协助其开发,并确保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长久竞争力。目前公司主要从事研发新工艺,现工艺改造的示范装置,催化剂的分析与评估。

鲁奇公司向油气方向发展最明显的举措是开发出以天然气为原料超大规模生产甲醇的工艺(Lurgi Mega Methanol),其规模可达日产5000吨,目前正在特里尼达和多巴哥以及伊朗建设两套装置。该工艺过程为:天然气经脱硫、预转化后与氧气混合,经自热转化后与氢气混合合成甲醇。在甲醇应用上,鲁奇开发了以ZSM5分子筛为催化剂,用甲醇制丙烯的MTP技术,该技术值得借鉴。

鲁奇公司开发日产5000吨以上超大型甲醇技术,以及延伸开发了甲醇制丙烯的MTP技术,以ZSM5分子筛为催化剂已取得了技术突破,技术经济可行性评价证实,如丙烯市场售价在380-400美元时,甲醇的成本为80-100美元时,企业的内部收益可达13-25%。结合我国情况,近期评价的多套年产60万吨大型甲醇生产装置的成本均在此范围内,很值得借鉴。

5. 制氨法是谁创立的

20世纪初,农业和军工业发展对氮化合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于是科学家想方设法固定空气中的氮,方法之一就是氢固定法,即用氢和氮合成氨。氨是合成氮肥的重要原料,同时本身也是一种氮肥,所以制氨法就成了重要研究课题。但合成氨很困难,常温常压下氮和氢反应无法制得,让它们通过电火花也只有少量产生,因此有人认为不可能合成氨。物理化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原理等理论的问世使合成氨的本质日益清晰。

德国科学家哈伯及其学生在两万多次实验中逐渐认识到合成氨的原理。理论计算表明,氢、氮在200个大气压和600℃的条件下反应,氨的生成率为8%,哈伯意识到合成氨不可能实现硫酸生产中的高转化率。他们采用使反应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工,配以适当催化剂,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分离氨的方法,最终以锇作催化剂在175~200个大气压下和500~600℃时,合成了6%以上的氨,1909年7月2日,成功建立了每小时产80克氨的实验装置,合成氨取得了重大突破。哈伯因此获193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合成氨的方法立刻被德国公司付诸工业生产,在工程师波施领导下,经过5年时间,选用含少量氧化铝的钾碱助催化的铁催化剂和耐高温高压的合成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年产9000吨的合成氨厂,极大地满足了社会需求。合成氨在化学工业史上意义重大,是基础理论在工业上成功运用的典范,还开创了化工高压技术。此外,合成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向理论化学提出了要求,推动了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6. 德国的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怎么样

德国的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翻译成中文是: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1、在大学整体排名方面,根据2016年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KIT是世界大学百强高校之一,排名全球第93,德国第4。
2、在学科排名方面,根据2016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学科排名显示,KIT的众多学科排名世界前列,其中工程学排名德国第1,化学排名德国第1,材料科学排名德国第2,地球科学排名德国第3,物理学排名德国第4。
3、另外,KIT拥有德国高校同领域中公认的综合实力强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设立最早,而且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上更是首屈一指,蜚声国际。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缩写KIT),坐落于德法边境名城卡尔斯鲁厄,是公认的德国最顶尖理工科大学之一,也是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享有盛誉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被誉为“德国的麻省理工(MIT)”。其校友和教授中诞生过“电磁波的发现者”海因里希·赫兹,“液晶之父”奥托·雷曼,“合成氨之父”弗里茨·哈伯,“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高分子化学之父”赫尔曼·施陶丁格,“汽车之父”卡尔·本茨等世界着名科学家、企业家和社会名人。因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和卓越的创新精神,KIT于2006年被德国科研联合会(DFG)评为首批三所德国精英大学(Elite-Uni)之一,这不仅是德国高校的至高荣誉,还意味着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同时,KIT是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成员,是一所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是德国九所卓越理工大学联盟(TU9)成员,欧洲航天局(CLUSTER)成员等。

7. 德国有个着名的工业区...是什么

鲁尔区 联邦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西部。通常以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主体部分介于莱茵河及其东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作东西向延伸;还包括周围边缘地带。面积497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2%。人口524万(1983),约占全国总人口9.2%;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174人。区内城市栉比,为欧洲着名的城市集聚区。以单一职能中小城市为主。1980年全区10万以上人口城市有19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 地理位置优越,处中、西欧和南、北欧的中心部位,水、陆交通的要道,与欧洲各国主要经济区相距不远。地形以平原为主,上覆黄土层,土地肥沃,适宜农作;南北有缓丘和高地,东部为山区,森林较茂密。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1月平均气温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气温在5℃以上,生长期较长。常年盛行偏西风,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湿度大。莱茵河自南向北流经本区西部,发源于东部山区的鲁尔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为东西流向,注入莱茵河,构成稠密的水网,为全区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航运之便。煤炭资源丰富,1200米内硬煤探明储量650多亿吨,约占全国硬煤总储量95%。煤的埋藏较深,但品种多,煤质好,其中约3/5为适于炼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区内各地,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原料基础。 中世纪时,本区中部是朝圣要道,有“圣路”之称。13世纪末起已有原始采煤业,发展了初步的炼铁和金属加工,“圣路”沿线出现商业城镇。但早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平原地区是当时德国的“谷仓”。1835~1861年德国第一批铁路在鲁尔区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业兴起,加以大批外籍技术工人移入,推动了经济发展。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统一,并从法国获得大量战争赔款,占有盛产铁砂的洛林地区和盛产钾盐的阿尔萨斯地区(经营40多年),促进了煤钢联营和重化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开始兴建运河,并和不断兴建的铁路和公路组成水陆联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鲁尔区已成为德国工业的核心地区。1939年,硬煤产量达到1.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国总产量65.5%;生铁和钢产量也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3.6%和66.9%。随着经济发展,一系列工业城镇应运而生,人口急剧增加。在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鲁尔区也经历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区最高规划机构——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几十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振经济措施,如改造老企业,引进新技术,实行专业化、协作化生产,调整生产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和农业,改善经济和部门结构,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交通运输网,注重环境保护等。鲁尔区至今仍在联邦德国经济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业是鲁尔区经济的基础,形成采煤—炼焦—发电—炼铁—炼钢—钢铁加工—机器制造和采煤—炼焦—煤化学两大工业系列。煤炭和钢铁工业是主导部门,长期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现仍集中全国硬煤和焦炭产量的80%以上、钢铁产量的70%左右。铁矿石全部从巴西、利比里亚、瑞典等国进口。煤、钢产地接近,产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费。全国年炼钢能力 4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中有 6个位于本区。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也是本区重点发展的部门,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机械为主,面向区内其他工业部门,生产采矿、冶金、化工设备、建筑机械、铁路机车等;化学工业起源于煤化学,以炼焦和合成氨为基础,生产多种基本化工产品以及化肥、染料、药品等。炼铝、炼锌和炼锡业是有色冶金工业的重要部门,矿石依赖进口。电力工业发达,以火电为主,总装机容量约占全国30%,发电量自给有余。60年代以来,新兴的工业部门有汽车、电子、电器、精密机械和仪表、炼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也有一定规模。全区工业结构日臻完善。“圣路”历来是人口稠密、工矿业集中地带,有多特蒙德(东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业中心。随着采煤区由南向北逐渐推移,工业分布也相应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采煤和化工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区工业又明显出现由东向西,即向莱茵河沿岸集中的趋势,以便利用廉价水运以及进口的铁矿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区最大的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业基地,炼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莱茵河沿岸。 农牧用地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0%左右,东部和莱茵河以西地区较为集中,其他地区多为分散的小块农田。主要种植燕麦、冬小麦和大麦等饲料及粮食作物,饲养乳牛、猪和家禽。农业生产面临工矿、交通和住宅建设占地日增的矛盾,环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陆交通发达。以莱茵河为主干的4条天然河道,与多特蒙德-埃姆斯、莱茵-黑尔讷、韦恩尔-达特尔恩、达特尔恩-哈姆4条运河,组成稠密的水运网,沟通了鲁尔区与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区共计74个,其中杜伊斯堡为全国和欧洲最大的河港。由 5条铁路干线组成的铁路网,通往国内和邻国主要城市。铁路总长9850公里,年货运量1.5亿吨,分别占全国的1/3和2/5;铁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达,总长18900公里,有联邦一号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线,以客运为主。此外,还有遍及全区的油、气、化工产品的管道网。

8. 德国SCHULER集团是做什么的

1、德国SCHULER集团,又称德国舒勒集团,是欧洲最大的压机制造商。

2、舒勒集团成立于 1839 年,总部位于德国格平根市,在全球 40 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员工数约为 6,600 左右,主要集中在欧洲、中国和美国。该公司由奥地利安德里茨集团控股。

3、舒勒为客户提供涵盖所有成型技术领域的定制型顶尖技术—从联网型压力机到冲压车间规划。除压力机外,在其他产品组合中还包含自动化和软件解决方案、模具、工艺技术以及适用于所有金属成型工业的服务。

4、舒勒集团的客户涵盖了汽车制造商及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来自锻造、家用器具和电子工业等诸多行业的公司。同时,舒勒也为 180多个国家提供了造币压力机。作为创新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在成型技术的数字转化领域为全球客户提供支持。

5、过去的几年中,舒勒集团收购了多家德国境内的公司,现在是欧洲压机行业的引领者,特别是伺服压机,旗下品牌有Schüler,Erfurt,Mueller-Weingarten,graebner等等。

(8)德国合成氨技术是什么公司扩展阅读:

舒勒集团的企业历史

1、1839 Louis Schuler创建公司。

2、1852 舒勒在伦敦1851年世界博览会上受到启发,开始生产用于金属料片加工的机床工具。

3、1879 舒勒首创采用机械驱动的偏心和拉伸压力机。

4、1884 设立自己内部的铸造车间。

5、1895 供应首台造币机到中国。

6、1900 舒勒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示世界首台多工位压力机。

7、1924 供应首台用于大批量生产的车身零件压力机。

8、1947 在压力机制造之外,增设模具制造。

9、1961 开始公司的国际化。

10、1983 调试首台大型零件多工位压力机。

11、1990 舒勒将首台带横杆式输送的大型零件多工位压力机引入市场。

12、1999 Schuler AG上市,并进入激光技术领域。

13、2003 调试世界首台紧凑型横杆式多工位压力机。

14、2007 将带伺服驱动的压力机样机引入市场兼并Müller Weingarten AG(米勒万家顿)。

15、2008 把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

16、2009 调试世界上第一条配备伺服直接技术的冲压线。

17、2010 研发成果:双伺服驱动技术。

18、2014 舒勒集团成立175周年。

9. 德国南方化学集团在中国都有哪些分公司分别是那几家

您好!

德国南方化学公司 Süd-Chemie AG 创建于1857年,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经过150年的发展与扩大,形成了一个以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种高品质的催化剂与矿土产品、世界着名的、非常专业的跨国公司集团,在世界70多个国家与地区设有子公司或代表机构。南方化学集团现有员工约5,100多名,2005年销售额近10亿欧元。

德国南方化学集团的主要业务包括二大部分:添加剂及吸附剂业务包括了铸造业、消费品、制药包装等市场;集团的催化剂业务主要为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化工制品、氢气与合成气体的生产、能量存贮、水处理以及发动机尾气和化工厂废气处理与净化而达到环保目的提供各种类型催化剂产品及解决方案。南方化学坚持客户至上,不断创新,致力于坚持不懈地拓展其在众多市场的领导地位。所有产品和创新的通性在于有效利用并爱护自然资源以提升人类生活及其环境的品质。

德国南方化学很早就认识到国际化的机遇,将其业务拓展到欧洲以外的市场。早在60年代初期就在整个亚洲范围内建立了紧密的业务联系。它已在亚洲,如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设立了11家独资或合资子公司。

30多年来,南方化学集团不断拓展中国市场。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合成氨技术和装置,南方化学美国公司SCI的前身、美国UCI公司就开始连续向国内的“大化肥”厂供应其所需的各种合成气及氨合成催化剂。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化学工业和以乙烯工业为龙头的石油化学工业全面起步,南方化学集团逐步由点到面、由少到多向国内的石化及化工企业提供各种先进、高性能的催化剂和优质的技术服务。其中特别是:生产各种合成气所用的催化剂、乙烯生产用的碳二选择加氢、脱除杂质及净化的催化剂、苯乙烯生产用的乙苯脱氢催化剂、PTA生产用的加氢和丁辛醇生产用的气相加氢催化剂等产品,已经在国内普遍采用,主要催化剂产品已经在中国国内占有约60%以上的份额。我们的用户遍布在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和中国化工在内的各地企业以及全国各地化工企业,共同建立了长期、密切与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了适应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提供更好、更及时的技术服务,2001年4月德国南方化学集团在上海成立了代表处。

此后,南方化学集团作为最早在中国建立催化剂工厂的西方公司,于2002年在中国建立了南方化学辽河催化剂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为化工和石化行业生产催化剂、由南方化学控股的合资企业。

在其添加剂及吸附剂业务领域中,同年又设立了独资的南化红山膨润土(辽宁)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铸造业用优质膨润土的生产厂。

2005年11月,南方化学集团又成立第二家由南方化学控股生产催化剂的合资公司——上海南方化学金海催化剂有限公司;现在,南方化学金海催化剂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德国南方化学独资公司。

目前,德国南方化学已经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德国南方化学中国地区总部,向中国 用户提供高性能催化剂、添加剂及吸附剂,并与国内众多企业商讨多方面、多种形式、在不同层面的合作,在更好地满足中国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全面统筹、管理和发展南方化学集团在中国的各项业务。

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助您!

阅读全文

与德国合成氨技术是什么公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6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