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南斯拉夫和德国是什么关系

南斯拉夫和德国是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2022-07-11 07:01:05

A. 二战中的德国与那几个国家联合

轴心国成员 德国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意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罗马尼亚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捷克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傀儡政权)
保加利亚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南斯拉夫是在政变后被德国控制,成为德国的附属国)
克罗地亚 1941年6月15日加入(乌斯塔沙傀儡政权)
轴心国成员和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成员国需要加以区分。作为轴心国成立标志的三国公约是一个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而反共产国际协定则是一个针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合作条约,在其成员遭到第三国攻击、或攻击第三国时,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其他成员国不需要对其宣战。法律意义上的轴心国成员只包括上述8国(南斯拉夫在加入后两天退出)。但是历史学家通常将反共产国际协定成员国也算作轴心国成员,虽然事实上这些国家并未加入三国公约。

B. 南斯拉夫是哪个国家

南斯拉夫是塞尔维亚共和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属于战胜国阵营的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王国合并,同时吸收了战败的奥匈帝国几个以斯拉夫人为主要居民的行省。黑山失去1878年以来的主权国家地位,组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王国解体为塞尔维亚救国政府、克罗地亚独立国两个傀儡政权。

1941年,纳粹德国横扫南斯拉夫,宣布塞尔维亚为被占领土,在克罗地亚人和波斯尼亚人聚居区建立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南斯拉夫其余领土为德国盟友瓜分。

联盟破裂: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议会两院分别以多数票表决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从而标志着"塞尔维亚和黑山联邦国家"(塞黑)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盟从此不复存在。

2006年3月,前总统米洛舍维奇在海牙国际战争罪行法庭接受审判时,在囚禁室突然逝世。

2006年5月21日,黑山就是否维持单一国家,还是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举行公民投票,独派以55.4%的微弱优势决定终止与塞尔维亚的联邦关系。6月3日,黑山议会正式宣布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国会亦宣布独立并且成为塞黑联邦的法定继承国,此举标志了南斯拉夫联盟的完全解体。

2008年,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但未获国际普遍承认。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南斯拉夫

C. 二战中南斯拉夫与德国什么仇什么怨

南斯拉夫王国 (1918年-1945年)是一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君主制国家,在一战后成立,直到二战后结束。其领土包括今天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以及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地区。1929年之前国名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

1939年,二战爆发。保罗亲王害怕轴心国攻打南斯拉夫,于是在1941年3月25日签署三国公约,答应与它们合作。结果,贝尔格莱德发生大规模示威。3月27日,18岁的彼得二世得到英国支持,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亲王政权。杜尚·西莫维奇 (Душан Симовић) 将军成为首相。南斯拉夫实际上不再支持轴心国,但没有正式退出三国公约。新政府反对纳粹德国,但又怕如若遭到侵略,英国将不能相助。故此,南斯拉夫承诺支持条约。虽然如此,轴心国还是在1941年4月6日侵略南斯拉夫,占领其全境。彼得二世与王室家族一同逃亡到外国。

南斯拉夫马上被邻国瓜分。匈牙利与保加利亚占领部分边陲地区,克罗地亚独立国成立,而米兰·内迪奇 (Милан Недић)将军成立了“救国政府”,统治塞尔维亚余下的领土,并承认彼得二世为国王。

战争期间,盟军一直承认彼得二世为南斯拉夫国王。不过,共产党首领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带领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对抗轴心国,渐渐得势,取得实权。1944年6月16日,铁托与王室代表、前克罗地亚省省长伊万·舒巴希奇 (Ivan Šubašić)达成协议,将双方政府合并。

1945年初,德国撤出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反法西斯议会(Antifašističko Vijeće Narodnog Oslobođenja Jugoslavije, AVNOJ)在11月的制宪会议宣布南斯拉夫成立共党政府,罢黜君主制。1946年1月31日,南斯拉夫战后第一部宪法规定,由六个共和国以及伏依伏提那自治省、科索沃自治区组成“南斯拉夫人民联邦共和国(Federativna Narodna Republika Jugoslavija, FNRJ)”,1963年的宪法,再将之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 SFRJ)”。南斯拉夫版图几乎没有变动,但是不再是王国。

D. 南斯拉夫几个国家渊源

南斯拉夫系1929年-2003年建立于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曾用名南斯拉夫王国、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南斯拉夫是以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兼并语言、文化相近的周边小国黑山王国,吞并原来从属于奥匈帝国的弱小斯拉夫民族聚居地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而形成的国家。
——1、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垮了奥匈帝国,1918年12月1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组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定名南斯拉夫王国。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南斯拉夫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由众多地区拼凑而成,文化、民族和宗教异常复杂。
——2、1929年该国解散议会和诸个党派,国王实行大塞尔维亚主义,瓦尔达尔马其顿作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并入南斯拉夫王国,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黑山语非常接近,它们在南斯拉夫时代被统称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3、1941年南斯拉夫被纳粹德国侵略。1945年初,德国撤出南斯拉夫,国家重建。1945年,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建立起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4、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分裂为南联盟、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南联盟2003年重定新宪法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独立,塞尔维亚失去出海口变成内陆国,2008年科索沃“独立”。
解体原因:南斯拉夫的两大民族塞尔维亚族与克罗地亚族在国体是中央集权还是松散联邦的分歧导致大打出手,加上美国、欧盟的强势介入而分裂为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七个独立国家和一个科索沃地区。

E.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南斯拉夫为什么对德军恨之入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沦为战败国,受到英法为首西方列强的压制。德国百废待兴,不仅缺乏建设资金,而且要支付巨额的经济赔款。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了“鲁尔危机”。面对如此困难的处境,显然单凭德国的力量,根本无法撬动英法的殖民霸权。

德国重新崛起,背后是美国的资金与苏联的资源,可以说这才是德国崛起的两大“恩公”。要知道德国是个“贫油国”,德国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石油等资源。苏联是世界二号产油国,苏联的支持是德国崛起的重要保证。但苏联也缺钱,甚至比德国还要缺钱,这就导致德国只能从美国那里获得资金支持。

F. 德国是怎样对待南斯拉夫

在南斯拉夫,德国和意大利没收了私人企业、运输业和商品储备,并将粮食搜刮一空。德国把南斯拉夫看作自己理想的粮食基地,在这里专门设置特派员以保证粮食的征收和供应。

G. 南斯拉夫是不是前西德

不是,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拉夫字母:??угослави??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建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原本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争取独立的斯拉夫民族各族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由铁托出任总统,与苏联保持距离之余,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南斯拉夫在东欧国家里成为比较富有的一员。1980年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开始走下坡之余,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在1990年前苏联解体之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及至20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作为国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H. 南斯拉夫

请参考以下详细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南斯拉夫
1.原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3年-1992年),历史上的国名,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现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

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主席。二战后,南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系不和,加上铁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和苏联关系破裂,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共产党情报局。1949年,情报局公开斥责南斯拉夫“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人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掌握苏联政权后,南苏关系开始改善,并恢复外交关系。以后,南苏关系一直在处于低度水平,南也并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经济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军事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63年南修改宪法,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前南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尊重。1974年,再次修改宪法,宣布实行“联合劳动”和“代表团制议会”,1980年,铁托逝世后,联邦实行集体领导,各共和国日趋松散,民族矛盾加剧。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和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行政区划: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斯科普里;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铁托格勒,现改名为波德戈里查;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包括两个社会主义自治省:

5a. 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普里什蒂纳;

5b. 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首府诺维萨德;

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首都卢布尔雅那。

在1990年前苏联解体之后,各民族开始各自争取自治和独立。及至20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作为国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斯拉夫简史

所谓南斯拉夫,也就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意思。斯拉夫民族最早起源于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东欧地区。公元五至六世纪,部分斯拉夫人开始迁徙到今天的巴尔干半岛,成为今天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马其顿等斯拉夫民族的祖先。到公元九世纪开始形成一些斯拉夫民族国家,如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等。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受拜占庭文化影响较大,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外,大都信奉东正教。

梦想成真 第一南斯拉夫

1398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今天的科索沃地区打败塞尔维亚军队,从而开始了长达500年的对巴尔干地区的统治。1878年,在经过长期反抗斗争后,塞尔维亚、黑山获得了独立。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则处于当时的奥匈帝国统治下。1912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使马其顿摆脱了土耳其的铁蹄。巴尔干开始产生了将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起来的愿望,尤其是已经获得独立的塞尔维亚更是把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作为基本国策。
一战中,塞尔维亚站在协约国一方。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的崩溃,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有了自决的机会;以法国为代表的协约国也主张在巴尔干建立一个强大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对德形成牵制。这样,南部斯拉夫民族统一的梦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1918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成立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19年的《凡尔塞和约》承认并确定了该王国的主权和边界,是为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国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战火诞生 第二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德意轴心国集团向南斯拉夫王国发动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国军队战败投降,国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国伦敦,第一南斯拉夫沦亡了。
在德国法西斯占领南斯拉夫后,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开始了4年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在二战中,南斯拉夫的游击战争是最大的敌后战场,它牵制和消灭了德国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领导的游击队也发展到了80万人。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亚伊策市召开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以铁托为首的临时政府———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在战后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共和国,剥夺流亡政府的权利,禁止彼得国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铁托元帅军衔。
1945年5月,在苏联红军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获得解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年中共牺牲了170万人,占当时南斯拉夫人口的11%。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63年的新宪法又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铁托成为终身总统。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黑山6个自治共和国以及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
铁托领导的新南斯拉夫在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制度,在国际上奉行不结盟政策。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经济上曾获得很大成就,其国民生活水平在东欧一度居于领先水平,由于铁托本人在二战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从苏联集团、也不依附西方集团的不结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国际舞台上也拥有较高的地位。

步履维艰 第三南斯拉夫

由于南斯拉夫各民族曾遭受不同大国的统治,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如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信仰东正教,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信仰天主教,而波黑的穆斯林族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则信仰伊斯兰教,加上各列强历史上出于私利,经常在各民族中进行挑拨、制造争端,使得各民族之间存在不少矛盾。铁托逝世后,这些矛盾开始逐渐激化。
苏联东欧巨变也给南斯拉夫造成了巨大冲击。南斯拉夫统一的核心南共联盟也开始瓦解,各共和国的分离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并逐渐控制了当地的政权。一九九一年,图季曼领导的克罗地亚以及斯洛文尼亚两共和国率先宣布独立。在南斯拉夫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时,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和本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决定不再支持南斯拉夫的统一。一九九二年一月,德国率先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独立,整个欧盟也步其后尘。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马其顿宣布独立。一九九二年四月,波黑又宣布独立。
鉴于新的局势,原南斯拉夫仅存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一九九二年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其面积和人口都只有原来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被称为“小南斯拉夫”或“第三南斯拉夫”。新的南联盟在成立伊始即面临困境。波黑爆发了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的战争,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被西方指责为进行“种族清洗”,受到经济制裁,国内经济日益衰退,外交上也极其困难。
一九九五年八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大规模空袭波黑塞族,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一起在美国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波黑内战终于基本平息。之后,西方又利用南联盟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少数民族与塞族之间的冲突,继续对南联盟施压,从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起开始对南联盟进行大规模轰炸,制造了欧洲自二战以来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国旗:蓝、自、红是斯拉夫人喜爱的颜色。三色旗曾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的国旗。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增加一枚黄边红五角星,象征人民自由解放。1992年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重新启用三色旗。

国歌:

《嗨,斯拉夫人》。 由波兰国歌所衍生, 一八三四年所作, 一九四五年正式定为南斯拉夫国歌

国花:

桃花。

说起南斯拉夫,三十岁以上的人也许都会哼上几句“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南斯拉夫影片《桥》曾经风靡一时,印象中那部战争题材的片子有着颇为轻松的风格,其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则有点像咱们的《游击队歌》,表现军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而战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另一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则使“萨拉热窝”这座南斯拉夫城市在中国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而且,当时南斯拉夫领袖铁托的名字我们也耳熟能详。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是一个国情极其复杂的联邦,其特点可归结为:
一个联邦国家;
二种拼音文字;
三种语言;
四个宗教;
五个主体民族;
六个共和国;
七条边界;
八个领导人;
九个政府。

这种国情的复杂性本身潜在着难以估量的矛盾,铁托在世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曾为此作了某种安排,但是,愿望不能代替现实,在他身后,矛盾激化,最终不可收拾——结局是南斯拉夫解体,一分为五。

2.现南斯拉夫

国名。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和西北部。南临亚得里亚海,陆疆与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为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 1,057万(1989),主要有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和土耳其人等。通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首都贝尔格莱德。境内多山,山地以北是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摩拉瓦河等,水力资源丰富。全境以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为主,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式气候,比较湿润。年降水量550-750毫米。铜、铅、锌等矿储量丰富,还有煤、铁等。公元六世纪,斯拉夫人开始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七世纪发展为现代南斯拉夫各主要民族的祖先。九世纪起,陆续建立了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各民族的国家。十五世纪起,先后被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崩溃,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1918年12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4月被德、意法西斯占领。1941-1945年进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1945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面积合计 25.58万平方公里, 1983年人口2,285万)。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80年以后国内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政治动荡,至1990年初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分裂瓦解。1991年6月起原南斯拉夫成员国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4国先后脱离联邦,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了由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新南斯拉夫,定名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工业以机器制造、有色金属和冶炼、木材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和烟草等;园艺业和畜牧业较发达。出口农矿产品、船舶、皮革和烟草等。进口矿物燃料、机械、化工产品、钢铁和棉花等。主要城市有尼什、苏博蒂察、克拉古耶伐次、波德戈里察等。
1. 1918-1941

南斯拉夫始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由塞尔维亚(包含现今马其顿、蒙特内哥罗)、克罗埃西亚、斯洛维尼亚三国组成的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斯洛维尼亚王国(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波士尼亚赫塞哥维纳加入。共六国组成。

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改名南斯拉夫王国(Kingdom of Yugoslavia)。

2. 1941-1945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为二次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遭德国、意大利入侵瓜分,南斯拉夫暂时瓦解。

3. 1945-1992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战,狄托领军击退德、义,十一月二十九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Federative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一九六三年四月七日,改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ocialist Federative Republic of Yugoslavia)。南斯拉夫的行政区重划为以波士尼亚赫塞哥维纳、克罗埃西亚、马其顿、蒙特内哥罗、塞尔维亚、斯洛维尼亚六个各自独立的加盟共和国组成。 (就是恢复第一阶段时6 国组成的国家。)

4. 1992-2006

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间,其中斯、克、马、波四国先后独立,南斯拉夫仅剩馀蒙、塞两加盟国。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国号改为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二○○三年二月四日,重定新宪法改国号为塞尔维亚蒙特内哥罗(Serbia and Montenegro),“南斯拉夫”一词正式走入历史。二○○六年六月三日,蒙特内哥罗宣布独立,同月五日塞尔维亚亦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邦正式宣告完全解体;蒙、塞两国各自使用自己的国旗,南斯拉夫蓝白红横条三色旗亦成为历史旗帜。

所以现在既没有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名称,南斯拉夫联邦也正式宣告完全瓦解。地理上继承它旧时首都贝尔格勒的现存国家为塞尔维亚。

I. 二战时期德国意大利等国是怎么瓜分南斯拉夫的

意大利得到的战利品是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地区只是得到了达尔马提亚海岸

原南斯拉夫王国的领土中:克罗地亚是一个附属国,塞尔维亚主要部分实行直接军事管制,待以后吞并;一小部分作为酬劳给了保加利亚

J. 纳粹德国侵入南斯拉夫

意大利法西斯在1940年10月进攻希腊后,被希腊军队击退回阿尔巴尼亚,阿道夫·希特勒认识到他需要帮助其盟友,不单只重建轴心国的威望,更要阻止大英帝国有能力轰炸罗马尼亚的油田,因为德国大部份的石油供应来源自此处。

根据协议,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及保加利亚王国已加入轴心国,希特勒对南斯拉夫施加压力,令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同盟条约,摄政王保罗王子在1941年3月25日屈服于这种压力,但是,这行动深深不受反对加入轴心国的塞尔维亚民众及军方欢迎,3月27日,反对加入轴心国的塞尔维亚军官发动军事政变,国王彼得二世代替保罗王子亲掌政务。

这个意外令希特勒非常震怒,他决定延迟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以出兵惩罚南斯拉夫的背叛,虽然南斯拉夫新领导层已发出信息忠于轴心国,但仍然不能平息他的愤怒。

1941年4月6日,轴心国军队从四方入侵及德意志国防军轰炸贝尔格莱德,轴心国很快就取得胜利,因南斯拉夫只抵抗了11天便在4月17日投降,南斯拉夫军队虽然尽力坚守,但结果仍然一样,南斯拉夫被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及保加利亚瓜分,大部份塞尔维亚被德国占领,而克罗地亚独立国法西斯领袖安特·帕维利克把握机会宣布克罗地亚独立。

除了与德军(德意志国防军)在装备上无力相比外,南斯拉夫军队试图防卫所有的边界,但却只能分薄有限的资源。另外,一些南斯拉夫师团拒绝进行战斗。相反,他们视德军为把他们从塞族压迫的解放者来欢迎。因此,南斯拉夫对入侵者的抵抗很快崩溃。

主要的原因是,国内没有一个少数民族-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人-准备为捍卫由塞尔维亚人领导的南斯拉夫而战斗。唯一有效抵抗来自在塞尔维亚境内由塞尔维亚人自己组成的部队。[5] 塞尔维亚总参谋部认为,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大塞尔维亚”的问题上,是在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下由塞尔维亚人领导。在入侵前夕,南斯拉夫共有165名现役将领。在这些人当中,只有4名是塞族人。[6]

德国占领了斯洛文尼亚北部,同时保持直接占领了塞尔维亚的手臀和对新建立的傀儡国有相当的影响力,[7] 克罗地亚独立国 ,得到了今天克罗地亚全境之大部分及现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领土。意大利获得剩余的斯洛文尼亚、科索沃和大片的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区(连同几乎所有的亚得里亚群岛)。它还获得了新成立的黑山傀儡国控制权,并获得克罗地亚独立国的王位,虽然没有真正的行使权力。匈牙利派遣匈牙利第三军国占领在塞尔维亚北部的佛伊弗迪纳,后来又强行吞并部分巴拉尼亚、巴奇卡、梅吉穆列县和普雷克穆尔基。[8]同时保加利亚占领了邻近今日马其顿共和国全境。

同盟国继续承认流亡的南斯拉夫王国政府及后来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的抵抗力量分成两个派系:南斯拉夫游击队,共产党领导;塞尔维亚游击队,一个保守的保皇党和民族主义派别,得到被占领的南斯拉夫内几乎全部塞尔维亚人的支持。塞尔维亚游击队最初得到西方盟国的承认。而南斯拉夫游击队就得到苏联的支持,但在德黑兰会议(1943年)上才代替塞尔维亚游击队得到盟国的普遍承认。在这次会议后,塞尔维亚游击队跟轴心国的合作程度大大增加。

南斯拉夫游击队(官方正式名称是南斯拉夫人民民族解放军及党卫队),由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元师指挥,主要是抗击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国内的通敌者。他们依靠一批从西班牙内战中获得丰富作战经验的战士练兵,并在社会主义者思想下赢得不同国家的支持,他们在斗争中逐步获得同盟国和南斯拉夫流亡政府承认为合法的南斯拉夫解放力量。该运动令他们成为在被占领的欧洲下最大的抵抗力量,共800,000人部队编为4个方面军,[9]最终南斯拉夫游击队击败所有反对者成为新成立的南斯拉夫民主联邦 (后来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官方军队。

虽然马其顿游击队的活动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战争之一部分,但马其顿的特殊情况(由于当地共产党人强烈的自治倾向)导致建立了一支独立的军队称为马其顿解放军并参与马其顿民族解放战争。到1944年,马其顿人和塞尔维亚人在塞尔维亚南部取得了联系,形成了联合指挥,因而使马其顿游击队直接受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元师指挥。[10]马其顿共产党的自治倾向,其中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终于在1945年的第二届马其顿民族解放反法西斯大会大会上被解决了。

保皇党的塞尔维亚游击队(正式名称是南斯拉夫祖国军),由德拉查·米哈伊洛维奇指挥,主要由是从分散的南斯拉夫皇家军队残余组成,获得塞族压倒性的支持。塞尔维亚游击队在德军入侵南斯拉夫和政府在1941年4月17日投降后不久成立。最初塞尔维亚游击队是被南斯拉夫流亡政府和同盟国唯一承认的抵抗运动组织。南斯拉夫游击队曾试图在冲突早期与塞尔维亚游击队合作,但这合作关系很快土崩瓦解。在毫无结果的谈判后,塞尔维亚游击队领导人,米哈伊洛维奇将军,转而将南斯拉夫游击队当作自己的主要敌人。据他说,原因是人道主义:防止德军向塞尔维亚人报复。[11]不过,这并没有令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抵抗活动中止,塞尔维亚游击队单位在1941年11月攻击南斯拉夫游击队,而越来越多地接受德国和意大利人之补给和合作。英国联络米哈伊洛维奇告知伦敦将在乌日采攻击(见第一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后停止供应,但英国在攻击后继续这样做。[4]
早期之抵抗
轴心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发动。[12] 同日,南斯拉夫游击队组成了第1锡萨克游击支队,是在欧洲第一支武装抵抗单位。成立于克罗地亚锡萨克附近的布赖左威查森林,其成立标志着在占领的南斯拉夫内反轴心国抵抗的开始。

在随后的几个星期各个与解放运动有或多或少连系的军事组织都在南斯拉夫各个地区与轴心国部队爆发了武装对抗。南斯拉夫共产党决定在1941年7月4日正式发动武装起义,该日后来被标记为战士节-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公众假期之一 。日基察·约万诺维奇 (“西班牙人”)在1941年7月7日于该战役中发射了第一枪,这一天亦是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其中一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庆日。

1941年8月10日,在一个名叫Stanulović的山区村落,南斯拉夫游击队组成了科帕奥尼克游击队支队总部。他们解放区,包括附近的村庄,最初在南斯拉夫被称为“矿工共和国”,并存在了42天。抵抗运动战士稍后正式加入南斯拉夫游击队。1941年12月22日,南斯拉夫游击队组成了第一无产阶级突击旅 (1. Proleterska Udarna Brigada) - 是南斯拉夫游击队第一个正规军事单位,能对该区以外之地方采取军事行动。12月22日成为“南斯拉夫人民军日”。1942年游击队分队正式并入南斯拉夫人民民族解放军及党卫队支队(NOV i POJ)。

塞尔维亚游击队是在南斯拉夫皇家军队投降后,由一些剩余的南斯拉夫士兵编成。这支部队由德拉查·米哈伊洛维奇陆军上校在塞尔维亚西部戈瓦组成。然而,不同于南斯拉夫游击队,米哈伊洛维奇的部队成员几乎完全是清一色的塞尔维亚人。他指示他的部队武装自己,并等待他的命令作最后攻击。米哈伊洛维奇避免直接采取行动攻击轴心国部队,他判断这在战略重要性是不高的。

在1942年,时代周刊,精选了一篇文章以称赞米哈伊洛维奇所领导塞尔维亚游击队的“成功”,并预言他是在纳粹占领下的欧洲唯一的自由防守者。塞尔维亚游击队也得到被救援的几个被击落之盟军飞行员的赞许。然而,铁托的游击队在这一时期更积极地与德军战斗。铁托和米哈伊洛维奇曾被希特勒悬红10万元以取他们的头颅。虽然在“正式”上与德军和乌斯塔沙是不共戴天的敌人,但塞尔维亚游击队却遣使与意大利和其他占领军和卖国贼部队作秘密交易。

轴心国的反应

使用日益成功的游击战术以对付轴心国占领军和其在当地的通敌者、塞尔维亚救国政府、乌斯塔沙控制的克罗地亚独立国及塞尔维亚游击队(他们亦被认为认为通敌者)。他们逐渐取得更多成功和来自一般民众的支持,并成功地控制大片南斯拉夫领土。人民委员会被组成以作为被南斯拉夫游击队解放的地区的民选政府。在一些地区,甚至设立一些军火工业。

但是,开始时,南斯拉夫游击队力量相对较小,装备较差,也没有任何基础设施。但是,他们相对于其他在前南斯拉夫的军事和准军事组织有两个主要优势:第一个和最直接的好处是拥有一批人数需少但从西班牙内战中获得丰富经验的退伍军人。不像其他一些军事和准军事单位,这些退伍军人有丰富的现代战争经验,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南斯拉夫相当类似。其他主要优势,特别是在战争后期变得更加明显,是南斯拉夫游击队是重视意识形态而不是民族。因此,他们可以期望几乎在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角落至少获得一定水平的支持,而不像其他准军事组织限于克族或塞族占多数的领土。这使他们的单位有更多的机动性,更多的移动,有更大的潜力招募新兵以提高他们的声望。

但是,轴心国,相当了解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威胁。他们试图发动一系列小型攻势以摧毁它们。同时还有7次主要的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以专门针对消灭所有南斯拉夫游击队。这些重大的攻势通常是由德国国防军和武装亲卫队、意大利、塞尔维亚游击队、克罗地亚独立国、塞尔维亚救国政府、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之联合部队实施。主要攻势包括两次大规模的行动: 白色行动和黑色行动又称为第四次攻势(雷特瓦战役)和第5次攻势(苏积斯卡河战役)。[13]

在10月和11月寒冷的天气限制了在南斯拉夫战线的空中活动。南斯拉夫游击队的行动蔓延到塞尔维亚东部地区和一些以萨拉热窝机场为基地的空军中队使他们出现在波斯尼亚-塞尔维亚边境地区。南斯拉夫游击队试图巩固和扩大在南斯拉夫东部的控制区,他们已经在1941年秋季解放了这些地区。[14]

在1942年,与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战斗加剧。游击队不仅解放了南斯拉夫东部大片领土,而且鼓励全国各地发动叛乱。

南斯拉夫的抵抗组织,除了一些较小的地区,将其设立的大型解放区沿萨格勒布和里耶卡的城市方法扩大至雷特瓦河西部和波斯纳。南斯拉夫游击队已发展更强大-兵力已超过60,000人并成称为“铁托的国家”,他们都是受过良好的训练和得到炮火支援。1943年1月20日,驻南斯拉夫德军总部发动进攻的代号为“白色行动”目的是收复失去的领土。这次行动得到德国空军、意大利皇家空军及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的飞机支援。从萨拉热窝起飞的第2及第3中队和由巴尼亚卢卡来的第6中队参与轰炸以及投下传单张的任务。

在白色行动后巴尼亚卢卡空军基地得到新成立的第5中队的增援。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现在拥有3个空军基地和6个联队和14个中队。1943年期间新飞机陆续抵达,包括30架经过大修从德国飞来的Do 17E轰炸机,它们被分派至第3中队(萨格勒布),以及第13和第15中队(巴尼亚卢卡)。从意大利到来的34架长程Bücker Bü 131年青人和25架Saiman 200轻型双座训练机,它们被分派至所有三个空军基地。

虽然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在随后的反游击战的进攻中只扮演了简单的角色,包括在1943年中的黑色行动,其主要参与在克罗埃西地亚中部战线的行动。与往常一样,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抵抗显示出生存性和有效性,并开始进行新的行动以影响在南斯拉夫的战局。

南斯拉夫游击队已清楚地意识到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的中型轰炸机部队不断空袭所造成的威胁。1943年8月10日由萨拉热窝的拉伊洛瓦茨机场飞来的一个旅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夜间袭击,三个半小时的袭击,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有10架轰炸机被击落,另外还有5架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和运输机被摧毁,另有17架飞机受伤。虽然一些机组人员利用飞机上的机枪还击从,南斯拉夫游击队只损失少于20架起机。此后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司令部抱怨说,德军命令在发生空袭时把飞机分散至各地的机场周边地区,使飞机尤其容易受到这种类型的地面攻击。[19].

在南斯拉夫历史学家确定了7个轴心国行动为有编号的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

第一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一次敌人进攻),是轴心国在1941年秋季对乌日采共和国的攻击,这是一片由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塞尔维亚西部所建立的一片解放领土。1941年11月,德军攻击和重新占领这片领土,大多数南斯拉夫游击队逃往波斯尼亚。正是在这一攻势,南斯拉夫游击队和保皇党的塞尔维亚游击队之间脆弱的协作关系破裂,公开敌视对方。
第二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二次敌人进攻),是在1942年1月由轴心国部队对在波斯尼亚东部对南斯拉夫游击队所作的协同攻击。南斯拉夫游击队为避免再次被包围并被迫撤退至萨拉热窝附近的伊格曼山区。
第三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三次敌人进攻),是在1942年春季对在波斯尼亚东部、蒙的内哥罗、桑扎克和赫塞哥维纳的南斯拉夫游击队之进攻。德军称此次是代号为三重奏行动,但南斯拉夫游击队在行动结束时再次及时逃出。有一些资料来源错误地称这次行动为发生在1942年夏季的科扎拉战役。
第四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四次敌人进攻),也称为雷特瓦战役或白色行动,该战役之战场跨越波斯尼亚西部及黑塞哥维那北部,最终南斯拉夫游击队撤退至雷特瓦河。该战役发生在1943年1月至4月。
第五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五次敌人进攻),也被称为苏积斯卡河战役或黑色行动。这次行动是紧接着第四次进攻之后展开,于1943年5月至6月在波斯尼亚东南部及蒙的内哥罗北部包围南斯拉夫游击队。

第六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六次敌人进攻),是在意大利投降后由德意志国防军和乌斯塔沙进行的一系列行动,企图确保亚得里亚海海岸。该攻势在1943年秋季和冬季至1944年展开。
第七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第七次敌人进攻),是在1944年春季在波斯尼亚西部的最后攻击行动,包括跳马行动(飞跃骑士),未能成功地消灭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本人及南斯拉夫游击队的领导属。
[编辑] 同盟国支持的转变
主条目:南斯拉夫与同盟国
在之后的冲突中,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在道义上取得胜利,他们只获得同盟国有限的物质支持,谁在这之前一直支持由德拉查·米哈伊洛维奇将军领导的塞尔维亚游击队,但在战争期间相信他们双方互相协作收集许多情报。

为收集情报,西方盟国的代表被派来渗入南斯拉夫游击队和塞尔维亚游击队。通过与抵抗组织交流收集情报对补给成功至关重要,对盟军在南斯拉夫的战略有重要影响 。收集情报工作最终导致他们被南斯拉夫游击队蒙蔽和塞尔维亚游击队的失败。在1942年,虽然补给供应是有限的,象征性的支持同时被送往两个抵抗组织。在新的一年里,将出现变化。德军实施施瓦茨行动 (苏积斯卡河战役,第五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是一系列攻势的其中之一,目的是消灭抵抗力量,当时英国派遣威廉·迪肯到来,以收集资料。

他的报告中包含两个重要的意见。首先是南斯拉夫游击队是勇敢和积极的德军第1山地师和德军第104轻步兵师作战,遭受重大伤亡和需要增援。第二个意见是,整个德军第1山地师已经从俄罗斯利用过境铁路线通过塞尔维亚游击队控制的领土转移至这里。英国截取(ULTRA)的德国情报信息证实塞尔维亚游击队行为胆怯。即使到今天,许多情况下、事实及动机仍不清楚,情报报告导致盟军加快在南斯拉夫空中支援和转移政策。1943年9月,在丘吉尔的要求下,斯菲茨·麦克林准将空降至铁托在德尔瓦尔附近的总部担任与南斯拉夫游击队连系正式常任连络官员。虽然塞尔维亚游击队偶尔仍然收到补给,但南斯拉夫游击队将得到大部分的援助。[1]

因此,在德黑兰会议后南斯拉夫游击队被同盟国正式承认为合法的民族解放力量,盟军随后更建立了巴尔干空军 (根据斯菲茨·麦克林准将的建议),其目的是提供更多的物资和战术空中支援给铁托元帅的南斯拉夫游击队。

在1944年1月,铁托的部队未能成功攻占巴尼亚卢卡。但是,尽管铁托是被迫撤回,米哈伊洛维奇和他的部队也被西方媒体的注意到缺乏行动。[20]在1944年6月16日,南斯拉夫游击队与国王彼得二世的南斯拉夫流亡政府在维斯岛签署了铁托-苏比锡协议。这项协议是试图形成一个将包括共产党人和保皇党人士的新南斯拉夫政府。它要求流亡政府与南斯拉夫游击队的阿夫诺伊 (Antifašističko V(ij)eće Narodnog Oslobođenja Jugoslavije, AVNOJ)合并。铁托-苏比锡协议还呼吁所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加入南斯拉夫游击队。该游击队被王国政府承认作为南斯拉夫的正规军。米哈伊洛维奇和许多塞尔维亚游击队拒绝接听电话。

在1945年3月30日至4月8日之间,米哈伊洛维奇将军的塞尔维亚游击队最后试图将自己建立为在南斯拉夫对轴心国的一个可信的打击力量。塞尔维亚游击队与乌斯塔沙及克罗地亚国民警卫队的联合部队交战。当时这一仗是攻打在巴尼亚卢卡附近的克罗地亚独立国。该战役以克罗地亚独立国部队获胜而结束。

盟军在巴尔干的攻势

至1944年12月31日在1944年8月,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一世发动政变,罗马尼亚退出战争,和罗马尼亚军队被置于苏联红军的指挥之下。罗马尼亚部队,攻击德军,参加了布拉格攻势。保加利亚亦退出战争,并在9月10日 ,对德国和其剩余的盟友宣战。轴心国派出较弱的师团入侵保加利亚但很轻易被击退。在马其顿,保加利亚军队被德国军队所包围和被高级军事指挥官背叛,迫使他们边战边退回到旧日的保加利亚边境。3个保加利亚军团(总数约455,000人)在1944年9月下旬得到托狄及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同意下进入南斯拉夫,并从索非亚移至尼什和斯科普里一线以实施阻止德军撤出希腊的战略任务。塞尔维亚东部及南部和马其顿于两个月内被解放和拥有130,000人强大兵力的保加利亚第1军团继续向匈牙利推进。

同时,在盟军的空中支援和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南斯拉夫游击队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至塞尔维亚救国政府身上,该国是塞尔维亚轴心国的第五纵队。该地区的战斗在1941年乌日采共和国垮台以来相对较少(见第一次反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势)。在10月20日,红军和南斯拉夫游击队在一次联合进攻中解放贝尔格莱德。在冬季到来时,南斯拉夫游击队有效地控制了整个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东部地区的一半、瓦尔达尔马其顿、蒙的内哥罗—以及大多数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德意志国防军和由乌斯塔莎控制的克罗地亚独立国部队在整个1944至1945年的冬季坚守斯雷姆战线。为了提高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兵力,铁托宣布大赦所有在1944年12月31日前投诚的卖国势力成员。

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全面进攻

1945年3月20日,南斯拉夫游击队在莫斯塔尔-维谢格拉德-雷特瓦地区发起了总攻的。随着大片的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农村地区被南斯拉夫游击队控制,最后的进攻行动包括将这些领土连接在一起和攻占主要城市和公路。在这次总攻中铁托元帅指挥游击队约80万人分为4个军团 :在第1军团由达普·切维奇指挥、第2军团由科贾·波波维奇指挥、第3军团由科斯塔·拿华指挥和第4军团由佩塔.德拉普辛指挥。此外,南斯拉夫游击队还有8个独立军(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9和第10军)。

面对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是德国将军亚历山大·罗尔的德国E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有7个军(第15山地军、第15哥萨克军、第21山地军、第34军、第69军和第68军)。这些部队包括17个被削弱的师团(第1哥萨克师、第2哥萨克师、武装亲卫队第7师、第11空军野战师、第22、第41、第104、第117、第138、第181、第188、第237、第297、第369步兵师、第373克罗地亚人、第392克罗地亚人和武装亲卫队第14乌克兰师)。除了这7个军外,轴心国还有海军和空军残余力量,但不断遭受由英国皇家海军、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队的袭击,和强有力的警察部队,以确保后方。[21]

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军队在1944年11月进行了改组,其部队与乌斯塔沙和克罗地亚国民警卫队的单位合并为18个师,其中包括13个步兵师、2个山地师、2个攻击师和1个克罗地亚后补师,每一个师都装备了机动火炮和其他支援单位,还有几个装甲单位。从1945年年初起,克罗地亚各师团被分配到德军数个军及从1945年3月起防卫南部战线。[22]

克罗地亚独立国空军和克罗地亚空军军团各单位的 ,由东部阵线撤回以提供了某种程度的空中支援(对地、战斗机和运输)直到1945年5月,更有时遇到及击败英国皇家空军、美国陆军航空队和苏联空军的空中攻击。至1945年3月德军仍提供最新式的德国Bf 109G和K型战斗机给它们。[23]

塞尔维亚单位包括塞尔维亚救国政府属下的塞尔维亚国民警卫队和塞尔维亚志愿军残余。甚至有一些斯洛文尼亚国民警卫队(Slovensko domobranstvo, or SD)的单位,仍然完好无缺地驻守在斯洛文尼亚。[24]

到1945年3月底,在向克罗地亚军队司令部知道,尽管战线仍然完好,它们最终将因缺乏弹药而战败。出于这个原因,它们决定撤退至到奥地利,以向从意大利向北推进之英国军队投降。[25]

在总攻击实施的第一天,比哈奇被南斯拉夫游击队解放。第4军团在佩塔.德拉普辛的指挥下,攻破了第15武装亲卫队骑兵军的防线。至4月20日,德拉普辛解放了利卡和克罗地亚沿海地区,其中包括一些岛屿,并到达旧南斯拉夫接壤与意大利的边界。5月1日,在攻占由德国第68军防守、由前意大利控制的里耶卡和伊斯特里亚后,南斯拉夫第四军团在同一天于伊斯特拉半岛同西方盟军会师。

南斯拉夫第2军团在科贾·波波维奇的指挥下,4月5日强行渡过波斯纳河,攻占了多博伊,并到达了乌纳河。5月8日,南斯拉夫第2军团,连同南斯拉夫第1军团的单位,攻占了萨格勒布。在4月6日,南斯拉夫游击队第2、第3和第5军从德国第21军手中收复了萨拉热窝。

4月12日,南斯拉夫第3军团在科斯塔·拿华的指挥下,强行渡过雷特瓦河。第3军团然后通过波德拉维那成扇形展开,到达萨格勒布以北地区,并在德拉沃格勒地区越过旧日奥地利同南斯拉夫之间的边境。第3军团封锁了周围的敌军,其前进的机动支队与第4军团的支队在克恩顿会师。

同是在4月12日,南斯拉夫第1军团在达普·切维奇的指挥下,渗入德国第34军在斯雷姆的防线。4月22日,第1军团粉碎了防御工事和向萨格勒布推进。在联同第2军团攻占萨格勒布后,两个军团向斯洛文尼亚前进。

最后行动

南斯拉夫游击队通过被解放的比托拉5月2日,德国首都,柏林,失陷。在1945年5月7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及欧洲战争正式结束。意大利已经于1943年退出战争,保加利亚在1944年停战,而匈牙利在1945年早些时候投降。尽管德国投降,但仍有零星的战斗在南斯拉夫发生。5月7日,萨格勒布被解放,5月9日,马里博尔和卢布尔雅那被南斯拉夫游击队攻占,一般[ [亚历山大Löhr ] ] ,德国E集团军总司令亚历山大·罗尔将军于1945年5月9日即星期三在斯洛文尼亚华伦积附近的Topolšica被迫签订其指挥下的部队的全体投降书。只有在克罗地亚和其他反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势力依然存在。

从5月10日到5月15日,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其它地区继续面对来自克罗地亚人和其他反南斯拉夫游击队的部队抵抗。在波加那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欧洲的最后一场战役,于5月14日在斯洛文尼亚Prevalje附近的波加那展开,及在1945年5月15日结束。这是最后的高潮和一系列南斯拉夫游击队和大量(超过30,000人)德军 (德意志国防军)、克罗地亚乌斯塔沙、克罗地亚国民警卫队 (哈瓦斯科本土防卫军)、斯洛文尼亚国民警卫队 (本土防卫军),和其他反南斯拉夫游击队部队企图撤退到奥地利。

总结
在1945年5月15日,克罗地亚国民警卫队、乌斯塔沙、武装亲卫队第15哥萨克骑兵军和塞尔维亚国民警卫队之残余和塞尔维亚志愿者军 ,向英国军队投降。克罗地亚人试图根据日内瓦公约内的条款跟英国谈判投降,但是没有被理会。克罗地亚独立国在1943年1月20日已加入该公约,并被确认这是“好战者”,也就是说,作为在战场拥有武装部队的一个民族国家。所有签署该公约的国家,其中包括大不列颠和美国,均被告知这一确认。[25] 5月5日,在帕尔马 (伊斯特里亚西北50公里的里雅斯特),2,400和2,800名塞尔维亚志愿军士兵向英军投降。5月12日,另外2500名塞尔维亚志愿军士兵在雷特瓦河的Unterbergen向英军投降。

大约在6月1日,向英军投降的大多数塞尔维亚国民警卫队、塞尔维亚志愿军、克罗地亚国民警卫队,乌斯塔沙民兵和武装亲卫队第15哥萨克骑兵军士兵,被英军移交给南斯拉夫联合政府,这行动代号为驳船行动。南斯拉夫游击队以残酷手段对待战俘,被称为布雷堡屠杀。6月8日,美国、英国及南斯拉夫同意控制的里雅斯特。

1945年3月8日,南斯拉夫联盟政府在贝尔格莱德成立与铁托出任首相和伊万·舒巴希奇作为外交部长。国王彼得二世同意在结束统治流亡之前等待全民公决结果。在7月18日清晨,米哈伊洛维奇,连同9名塞尔维亚游击队其他人员,在Lisičiji Potok被处决。这基本上结束了二次大战属于共产党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和保皇派的塞尔维亚游击队之间的内战。

阅读全文

与南斯拉夫和德国是什么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3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48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3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1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1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6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18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78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2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6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6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1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1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0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0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69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