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的古代建筑是什么风格
罗曼式 罗曼式(Romanik),又叫罗马式,是从9到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罗曼式建筑以教堂为主。主要特征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罗曼式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沃尔姆斯大教堂是罗曼式建筑的一个典型范例。
不过今天钟导说罗曼和罗马还是有区别的。罗马式指罗马帝国的时代人们的建筑设计,而罗曼式则是其他时代的人仰慕这种风格而建造模仿的,更为彻底。康士坦丁大殿就是典型的罗曼式建筑。而trier的dom也是。
哥特式 哥特式(Gotik)是13到16世纪流行的建筑风格。它最先在法国出现,随后传入德国并发扬光大。哥特式建筑大部分是教堂,也有市政厅等世俗建筑。它的特点是: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卷,造形挺拔的尖塔,轻盈剔透的飞扶壁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哥特式教堂外观巍峨挺拔,内部空间高旷,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崇高的感觉。科隆大教堂是世界最宏伟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乌尔姆大教堂钟塔高161米,为世界教堂高度之冠。另外,北德各地还建有不少砖砌的哥特式教堂。
?
科隆的dom,和trier的亲爱圣母教堂 (Liebfrauenkirche)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文艺复兴式 文艺复兴式(Renaissance)是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出现的建筑风格,最先在意大利兴起,从16世纪初开始,在德国流行了百十年左右。它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合比例与条理性,构图中间突出,两帝对称,窗间有时设壁龛、雕像。在德国文艺复兴式主要用于世俗建筑,如市政厅、宫邸和富商宅第。最为成熟的建筑实例有奥格斯堡市政厅等处。
巴洛克式 巴洛克(Barock)艺术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德国建筑师把意大利巴洛克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这主要用于教堂和宫殿廷建筑。其特点是造型柔和,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喜好华丽的装饰和雕刻。巴洛克风格有于教堂有表现神秘宗教气氛的作用,用于宫殿府邸则给人以富丽堂皇的豪华感。德累斯顿的宫廷教堂和维尔茨堡的主教宫是巴洛克建筑的两个例子。后来在巴洛克式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一种纤巧玲珑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叫洛可可(Rokoko)
?
难怪今天导游说巴洛克和洛可可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特别对于我们这些外行来说。从AUGUSTUSBURG SCHLOSS那里我误以为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园林风格就是rokoko的建筑风格之一。今天看了这个现市政厅,当时的选帝侯的宫殿之后,才知道园林是园林,rokoko或者barock主要指建筑本身的设计风格,以及内部的装修、家具特点。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Klassizismus)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效法的榜样。采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是其中之一,它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2. 如何学习德国标准的装修施工工艺
我觉得德国工艺和国内的完全不同啊,而且在德国也没有单独的装饰公司,都是建筑公司总承包的,是模块化施工,厂家生产,现场安装的,所以学了在国内也没什么用。如果你在国内做装修,德国的工艺没什么用处,反而增加成本,客户也不见的能理解德国施工工艺的好。
3. 青岛的德国建筑风格,源于哪里
(ps:图片太难网上传了,可以根据我说的,在网上搜索到所有的图片的)
八大关别墅
八大关别墅区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邻汇泉湾,南接太平湾,最初因有8条以关隘命名的路是以八个关口命名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涵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这八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故称“八大关”(现已增到十条),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
八大关别墅区汇聚了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一看道旁栽种的花木就知道路名”,这是八大关的又一特点。
花石楼
花石楼位于八大关,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称之为“花石楼”。
太平角一路1号西班牙式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大斜面屋顶,上层外墙为露木屋架,石砌烟囱,石砌的一楼外墙,宽大的凉台通过落地门窗与室内相通。因上世纪50年代朱德曾两次住在这里,所以也被称作“朱德别墅”。上世纪末曾被出租为办公用楼。现据称为一台湾商人购得。
太平角一路3号英国乡村式别墅,建于20世纪30年代,保存完好。现属青岛机关事务局太平湾宾馆。
中山路 一条百年历史的商业走廊
中山路在青岛的地位,就像王府井在北京、南京路在上海、泉城路在济南一样,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和地标,与这座城市历史的进程同步,堪称青岛的“母脉”。
于1899年开始修建命名为斐迭里街。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更名为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遂改名为中山路。而当地的老市民们则简约地称之为“街里”。早年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身着谦祥益,脚登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楼。”而孩子们的目标则更为明确:“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不难看出,中山路在青岛人心目中是他处所无法取代的“黄金之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10年间,“到即墨路,买小商品”一时间成为当地百姓和外地游人购物的时尚。
青岛天主教堂
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二提督楼
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火楼旧址
望火楼旧址也叫“观火台”,最初为胶澳消防队的重要消防了望塔,也是青岛特有的一幢近现代特殊功能建筑,坐落于观象山西北坡,约建于1907年,是当时青岛全市最高的建筑物。20世纪40年代中期停止使用。
沂水路11号德国总督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呈"凹"字形。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为历届政权所在地。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
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始建于1899年。初为德国高层官员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
青岛基督教堂
江苏路15号为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建筑风格属青年艺术派和新罗马风格的结合。室内装修的某些样式可见拜占廷时期的痕迹。
江苏路9号总督府童子学堂,今江苏路小学,1900年12月至1901年8月建造,原建筑90年代重建。
南海路23号海滨旅馆旧址。于1903年在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修建了海水浴场即今日的第一海水浴场后,配套修建了海滨旅馆,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豪华假日型旅馆。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此处被征用为娱乐场所,后为进驻的美军征用,解放后此处曾作为海军招待所,现在则为某房地产公司的办公用楼。
鱼山路5号俾斯麦兵营旧址,位于现中国海洋大学院内,德式建筑,又名万年兵营,建于1903-1905年。风格为欧洲中世纪街市建筑。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教学楼。当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将青岛山以铁血首相俾斯麦命名,并在山上修建炮台和地下工事。后来用时6年在炮台西南建造了俾斯麦兵营。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此处作为日军兵营;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此处又作为北洋军队的兵营。
太平路31号是一座德国式建筑,建于20世纪初,德占期间德国亨利亲王曾两次下榻于此,因而当时俗称为“亨利王子饭店”。1912年孙中山卸任大总统职务后到青岛考察商务曾下榻于此。现栈桥宾馆。
常州路25号初名“欧人监狱”。其始建于1900年,建筑面积8297.5平方米,各种建筑20余栋,是一片以古堡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也是19世纪末德国侵占青岛的历史见证。此监狱自建成之日起,一直使用到1996年。
广西路33号医药商店旧址,德式建筑。又名橡树饭店。建于1905年,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设计,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共4层,檐高18米,红瓦蒙莎顶。该建筑立面为红色墙体,间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形墙砖,上部两个楼层及两座烟囱所采用的拱形与曲线具有青年风格派的典型特征。建筑上以花岗岩装饰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几块暗红色曲墙砖上压入橡树叶的图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纹章上凿有一根蛇体缠绕的圆杖(医生的标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顶的一排竖窗采光的高起蒙莎顶,为这幢楼房另外开辟了第四层空间和造型,整个建筑属欧洲青年派风格。解放后,此建筑曾作为某机关办公楼。后对外出租,几经易手。现为红房子宾馆。
青岛路1号德国领事馆旧址
1897年建造,1927年设立领事馆。欧陆建筑风格。1945年闭馆。后孔子第75代孙孔祥勉(孔祥熙之弟)购下此处作私宅,命名为"南园"。孔祥勉之女、山东大学教授孔令仁将此楼捐献给政府。政府辟为"南园孔子纪念馆"。
圣保罗教堂(St. Paul's Church)
建于1938-1941年,近代中西混合式教堂建筑,建筑面积1481平方米,清水墙面,钟楼高16米,大堂可容纳300余人,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在胶州路,热河路,江苏路,上海路的交汇处。
馆陶路13号齐燕会馆旧址。1914年建成,在青山东、河北两省同乡聚会场所。1925年孙中山逝世追悼会、"五卅"青岛集会均在此举行。青岛陷落后,改为敌伪"兴亚俱乐部"。解放后为解放军驻地。
大学路7号-1 为青岛道院和世界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旧址,青岛市博物馆原址,现为青岛历史文化博物馆。
商河路2号大港火车站(1899年),德式建筑风格。胶济铁路青岛始发第一站,为胶济铁路最早的起点,是青岛老最小的火车站
福山支路5号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德式建筑,德占时期是德国驻青岛总督府要员的官邸。 1917年,康有为第一次来青岛观光后赞誉青岛是“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车可舟,中国第一”。1923年,康有为再次来青,购得此楼,取名“天游园”。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天游园
黄县路7号杨振声故居。杨振声(1890—1956年),山东蓬莱人,现代作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期间邀请大批学有专长的着名教授、学者赴青任教,使国立青岛大学创建后进入鼎盛时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玉君》。
红岛路4号闻一多故居,位于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学者、诗人,从事诗歌创作,出版有《红烛》、《死水》诗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1930年9月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时着有《奇迹》等诗。授课之外从事诗经、唐诗研究,有突破性成就。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着有《闻一多全集》等八卷四册。
福山路1号洪深故居。洪深(1894—1955年),字伯骏,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早期电影开拓者、剧作家。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开始从事戏剧创作活动,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上海戏剧社排演主任、中华电影学校校长、明星电影公司编导主任、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总书记。1934年回到青岛,在青期间创作了着名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
4. 德国V4功能墙面怎么样哪位在他家做过么
很棒的材料,我是清华小区的,我们小区很多老师做了,德国的理念就是好,一面墙用一辈子,抗裂还耐擦洗,他们的团队很棒,都是干事的人,很实在,北京丽泽居然和金源都有店,北居好像也有。
5. 德国国会大厦的建造装饰
1888年建造中的国会大厦在工程期间尤其是拱顶造成了特别的困难。由于不同的要求瓦洛特不得不将它从本来计划的中心大会场的上方移向西边的入口上方。按照这个计划工程开始,但是随着工程的进展建筑师越来越坚信这个被迫的更改必须还原。经过极其困难的讨论他终于获得了还原的批准。但是此时大会场的支持墙已经完成,根据所有的计算它们不够强来支撑计划中的石拱顶。1889年被授命解决这个问题的建筑工程师赫尔曼·齐默曼才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法。他将拱顶的高度从85米降低为约75米,此外他建议使用一个比较轻的,对于当时的技术而言相当难的钢和玻璃拱顶。这样产生的拱顶为大会场提供自然光,为议会大厦提供了一个庄严的顶,同时也是德国工程师技术的一个典范。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一开始他对国会大厦报好感。在拱顶问题上他支持瓦洛特将拱顶移回中心的建议。但是总的说来他对这个拱顶不满——因为他觉得这个拱顶代表着他讨厌的议会的权利,此外因为这个拱顶比他的王城宫邸67米高的拱顶高。从约1892年开始他明显开始厌恶国会大厦。他将它称为是“庸俗的顶峰”和“完全糟糕的成品”,非官方地他称国会大厦为“帝国猴馆”。对瓦洛特本人他也越来越反感,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瓦洛特有一次即刻驳回了皇帝的一个更改要求。他拒绝向瓦洛特授予多项本来计划授予他的荣誉。此外他写信给他的亲信菲利普·楚·奥伊伦堡说,他在一次接见中多次得以侮辱瓦洛特。
保罗·瓦洛特试图创造一个新的民族建筑风格,一个在建筑中相当于德意志帝国对于德意志小国家和文化圈的统一的新的德意志建筑风格。因此整座建筑的内部和外部向结合。在外部他主要使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风格,并结合了德国文艺复兴的元素,比如新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和当时非常时髦的钢和玻璃结构(拱顶)。当时许多人显然觉得这个结合并非成功,而是非常不合理的多种风格的平行结合。保守派反对拱顶的现代化技术,而革新派则不喜欢主建筑臃肿的文艺复兴风格。柏林影响很大的城市建筑顾问和建筑师路德维希·霍夫曼的批评尤其尖刻:他称这座建筑为“高级运尸车”。但是也有一些报道说当时大多数德国建筑师对这座建筑的评价很高。
1894年12月5日拱顶石被纳入。这次庆典也主要是一次军事庆典。瓦洛特带领皇帝和皇后参观新建筑。在公众场合威廉二世满口挎扬。总建筑费用为2400万马克。这笔钱主要是通过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战争赔款支付的。 总的来说作为议会大厦国会大厦的内部设施优良。其内部建筑技术是当时领先的。大厦有一座自己的电站。它拥有中心暖气设施,房间里有温度调控、电扇、双层窗户、电话、坐式厕所……除德意志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的会议厅外还有:读书厅、多个会议室、一间休息室、存衣处、洗手间和更衣室。图书馆在开始使用时有九万卷藏书,一共计划可以容纳32万卷书。档案馆里很快就藏有上百万文件。这些文件可以通过一个高级的液压系统送到读书厅。
但是有一个缺点很快就非常明显了——大厦内缺乏足够的议员工作室来让左右的议员工作。与欧洲其它议院建筑相比它的地基为138x96米,比较小。有人写道:“对他(指议员)来说有……雕刻精细的壁板、国王广场的美丽景色……有什么用处,假如他没有座位坐下、没有空闲的写字台来读书写字?”此后几年里的改建也未能解决这个问题。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比例代表制使得议员的数字从397名增加到600多名,更加加剧了这个问题。1920年代末计划在国会大厦北部增建,但是这个计划没有能够付诸实行。
大多数房间,包括大会议厅,是用木板覆盖的,栎木、白蜡木、漂白的松木和热带木材。使用木材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提高声响效果,此外木材比石材要便宜。除此之外还有风格问题。瓦洛特主要是按照德国16和17世纪文艺复兴风格来设计内部装潢和家具的。木材覆盖的墙壁以及木材的装饰,比如门上方的扇形的三角装饰,或者方尖塔装饰、雕刻的立柱和栏杆以及比喻的人形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官方建筑,比如富有城市的市政大厦,中非常常见,因此也被用来装饰国会大厦。这个非常精心的装饰往往被参观者看作是典型的德国式,因此也在这里被使用。与此相反的则是国会大厦的外形,它虽然有一些德国式的风格但是总体上的印象则是当时非常普及的“国际新文艺复兴式”。 1894年拱顶石被纳入时艺术修饰还没有完成。这个艺术修饰的目的在于体现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德意志各分国在普鲁士的领导下统一。入口处山墙上的帝国国徽以及拱顶顶部的皇冠以及入口上方莱因霍尔德·贝加斯塑造的日耳曼尼亚雕塑群代表着达到的目标。另一方面图像的许多地方也体现出来德意志帝国是由其不同的分国或者州组成的,比如德国所有州的州徽和王国的国徽、重要城市的市徽以及人形化的莱茵河和维斯瓦河。除此之外在角楼上还有当时时髦的16个形象:艺术、科学、教育等等。为了保持国家统一性的代表以及避免地区间的竞争建筑师选择了德国各个地区的雕塑家来完成外围的图案。
国会大厦的山墙瓦洛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说这座建筑是为德意志人民(DEM DEUTSCHEN VOLKE)。当时大家都估计这三个词会在启用时刻在西部大门上。但是这个部位有20多年空着。一般认为威廉二世亲自操纵来阻碍将这三个词刻上去。但是这个怀疑没有确凿证据。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圣诞节这三个词才被放上去。一般历史研究认为有两个原因:德国社会民主党同意战争贷款,皇帝为此表示“感谢”;或者是因为当时人民已经厌倦战争,因此此举是用来鼓舞人民的战心。着名的建筑师和工业设计师彼得·贝伦斯使用当时非常时髦的Uncial字体塑造了这三个词。词本身是用1813年至1815年拿破仑战争末期缴获的两门大炮的铸铁被熔化后造的。每个字母高60厘米。
瓦洛特于1899年赴德雷斯顿任教授,但是直到1912年他逝世依然不时因为国会大厦的装修问题而从事顾问职务。 在国会大厦改建前就已经有在大厦内陈列艺术作品的计划,这个计划在改建过程中被采纳。国会大厦是柏林市中心政府区的建筑中艺术陈列的中心建筑。在改建过程中又有18位艺术家受邀请为大厦提供他们自己的作品。除德国知名的艺术家外,鉴于柏林过去被占的历史,英国、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的艺术家也受邀。除此之外大厦内还陈列着许多收买或者租借的艺术品。大厦内共陈列有近30名现代艺术家的作品。
以下为其中的几部作品:卡塔利娜·西维丁在1992年就为纪念被纳粹迫害和杀害的议员在议院休息室中设立了大型的、题材为毁灭和再生的由五幅照片绘画组成的艺术品,此外还有放在木桌上的纪念书。
西格玛·波尔克和格哈特·里希特被受任为西侧入口70米高的墙设立艺术装饰。里希特使用黑色、红色和黄色的彩色玻璃组成了一个有多种理解方法的、21米高的图。波尔克则装饰了一组内容来自政治和历史的、由五个发光盒组成的拼图。
延尼·霍尔策在北侧的入口处树立了一根柱子,上面垂直地不断有彩色的、1871年至1992年间议员的演讲和叫喊,按照艺术家的愿望不断有新的演讲加入。
乔治·巴塞利茨在南侧的入口厅设立了一块巨大的屏幕,上面投影有倒过来的卡斯帕·大卫·弗里德利希式的绘画,来强调绘画中的形式元素。
伯恩哈特·海伊西奇提供了一幅名为《时间和生命》的绘画。它以德国表现主义的手法体现了德国历史中众多关键时刻。
约瑟夫·鲍依斯的作品《带装备的桌子》是一个长期外借艺术品:一块用青铜铸的桌子,上面有一个盒子,前面的地上有两个球,盒子与球之间有电线相连。这个作品代表自然与技术能量之间的交流。
汉斯·哈克为北侧的内院设计了一个艺术品。议员要从他们的选举县中带泥土装进在一个瘦长长方形的木盒子里。一开始没有很多议员响应这个要求。一行霓虹灯的字“为人民”不被泥土遮掩。泥土里长出来的植物随它们生长。
在改建时大厦的艺术收藏就以及被非常激烈地争论。比如有人强烈抗议收纳海伊西奇的作品,因为他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时期与政府的关系非常近,因此有人认为他的作品不应该陈列在民主议会众。哈克的作品的争论更加激烈。他的霓虹灯字行与入口处山墙上的字(为德意志人民)非常相似,因此有人指责他是想修改山墙上的字。哈克表示他认为由于德国近代历史人民这个词有一定的问题,但是他想通过他的字行给予一些思考,而不是想否认山墙上的字。艺术顾问会开了三次会议讨论哈克的作品,议会也开会讨论,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作品。
国会大厦中所有艺术品的收购价值为八百万马克,这与法律规定的公共建筑中为艺术作品出的钱的比例相应。每个艺术品的价值没有被一一公开。
6. 看德国人讲“绿色装修“
当绿色装修越来越成为一种概念,很多人认为使用环保材料就是绿色家装,其实不然,真正的绿色装修在国内是不存在的,想要做到真正的绿色,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装修材料,更需要关注设计原则、设计方案、施工程序、室内空气质量检验等方面。在欧洲,将建筑构件与通风、采光和遮阳有机整合的绿色装修技术普遍被看好。据悉,这种技术每年可为法国南部地区节约高达45%能源需求。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在德国巴德索登的一个案例,详细了解欧洲的绿色家装修是如何利用住宅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将采光、自然空气融入整个绿色家装的流程中。
绿色是“安全”
在德国巴德索登的斜坡上,有一套现代智慧家居样板房,还未进门前,我们就被它惹眼的外形所吸引:三个大小各不相同的立方体堆在一起,看上去简约、现代而又大气。在这件作品中,设计师玩转了三个元素:层高、视轴,还有平面。当然,不仅如此,这幢房子还有一颗智慧的心——KNX系统,由这套系统管理这房子里的所有部件,大到整个供暖系统,小到一盏小灯,它让这个地方住起来舒服、安全,而且还节能。
在住宅中,KNX是一个完全个性化的系统,通过各种控制方式的配合,实现舒适、安全、个性的居家环境,例如通过面板的总开关功能,主人可在卧室或正门出入口将家中所有的灯光及有关电源插座关闭,免除楼上楼下奔跑的烦恼;在客厅中轻轻按一下遥控器,即可调出一个家庭影院的场景,窗帘关闭,灯光调至柔和的状态,空调打开,电视机、功放、DVD打开,一切均在瞬间自动的完成;通过电话控制,主人可在回家之前将家中的空调、地加热或桑拿打开;通过光线感应控制,在夏天当阳光强烈时可自动将遮阳窗放下,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当主人度假家中无人时,可启动定时控制功能,定时开启、关闭灯光或穿帘,模拟家中有人的情景,通过这些智能化的控制,可创造舒适、安全、个性的居家环境。
此外,系统提供的多种形式输入接口,可与各种系统集成连动。比如,当住宅发生消防报警时,通过报警主机或各种形式报警联动输出给EIB总线提供报警信号,当EIB总线接收到信号后无论该区域的照明情况如何都将普通照明强制关闭、应急照明强制打开等。
绿色是“采光”
设计师利用建筑之间和建筑自身的构件来相互产生阴影,形成建筑自遮阳,达到减少屋顶和墙面自热的目的。没有明显的遮阳构件,主要通过建筑自身的凸凹来形成大面积阴影,把主要的采光窗都置于阴影之中,减少暴露在墙体表面的窗洞口尺寸。
建筑的许多部位,诸如屋顶、墙体、侧窗、屋顶天窗、中庭玻璃顶都是建筑维护构件,设计师利用这些构件,尽量让它们起到通风采光和遮阳作用,而不是一味想着在它们身上添加什么附加物件来实现节能降耗。
至于为什么要用立方体这个问题, 设计师是这样说的:方形最容易体现出层高的变化。另外,在满足德国城市规划中对住宅的各项硬性要求前提下,让窗户有一个能给用户更好采光效果的朝向和尺寸,立方体就是一个理想的形状。确实,在这个窗明几净的屋子里,既可以一整天都和阳光撞个满怀,也可以爬上特意设计的有顶阳台上,自由地远眺法兰克福的天际线。
在德国,利用建筑自身条件,自然采光的设计司空见惯
绿色是“空间感”
从第一个立方,也就是旁边的车库,走到玄关的时候,细心的人可能会感到一丝异样:这里是不是有点歪······· · · ·?确实,这里空间是15.5°倾斜的。
可这样做意义何在呢?
首先,这幢房子是建在斜坡上的,这样一来从车库到居室是有平面距离和高度落差的。轻微倾斜的设计使得从玄关到起居区域的距离就大大减少了,可以省去几阶台阶的空间,这样一来客厅的就能有更大的过道。
另外,这样能最大化地利用层高。在高5.4米的房间里,装上同样高的超级落地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采光效果和开阔感。光线进入后,经过洁白无暇的天花板反射,在房间里流溯,交汇于一处。而这一处,又恰好是餐厅这个家庭生活最重要的位置。开了窗之后,这里无疑成了整个建筑中采光最好、空气最舒适的地方,这些设计完全符合德国人对家庭生活的期待。
在厨房和沙发角上方2.7米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型的办公室加阅览室。这样的设计,强调的是工作与家庭生活永远要联系在一起。确实,2.4米的层高,对于这么一个办公室是真的挺狭小的。但是这是设计师有意而为之的,为了让你坐在写字桌前,对整个环境一览无余。在上面工作累了,低头看看老婆孩子,想想就很幸福。
绿色是“智能系统”
德国人在家装中,除了注重住房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外,还特别注重以人为本,用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提高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国内人们也认同智能家居的概念。生活质量的进步,传统的家装显然不能满足大家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智能装修就应运而生了。那么,智能化生活到底会给人们带来哪些改变?除传统的大众周知的灯光调光功能、电器联动开关外,其他的还有哪些呢?我们就刚才这个德国案例,继续看一下,德国人是如何使用贴近生活、优化生活的智能化设备。
在文章最开始,我们曾经介绍过,这幢房子有一颗智慧的心——KNX系统。房子里所有部件,大到整个供暖系统,小到一盏小灯都由这个系统来协调。
从房子里的新风系统到空调系统,通过KNX的协调, 让整个空间一直处于一个舒适的温度和湿度中。
打个比方,当你出门时,只要轻轻点“alles aus”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7-06-02,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7. 德国装修风格谁能介绍一下谢谢~
简约、干净、典雅,为一大特点。颜色多以白色和黑色为主。特别是黑色,为德意志民族素来所偏好。他们认为,黑色具高贵、静穆、深沉和永恒等象征意义,与其多思、自信而又不苟言笑的民族性相吻合。
来欣赏下德国的装修风格吧~
...无法插入多图。。。
8. 快进来讨论一下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
哥特式装修风格起源是欧洲教堂的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前主要用以教堂建筑,现在其高超的设计风格被人们也运用于家庭等的装修。哥特式风格设计元素主要包括:直上飞天的视觉暗示、层层推进的尖形拱门、华丽复古的花纹搭配。
9. 有人知道德国锡尔特工艺吗 我有套房子要装修,最近有个公司给我
锡尔特工艺是欧洲大户豪宅、高端别墅建造应用工艺技术,锡尔特工艺以德标工程严谨的建筑工艺品质为标准,吸收欧美环保、健康的工艺元素,在更加注重安全、耐用、环保和精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家装现状对工艺的原创性提出更高要求。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锡尔特技术研究中心每年派考察团赴欧洲、北美等各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吸收各国建筑施工工艺之长,不断改进。锡尔特工艺在经过百余年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甄选最好的工艺和材料,集各方所长,逐渐形成现有的高标准施工工艺体系。
锡尔特工艺起源于近代欧洲时期。在盛产地标性建筑的欧洲,建筑施工工艺逐渐形成体系,并被广泛流传应用。
现代欧洲时期,以严谨精工闻名的德国,在建筑施工工艺上的造诣逐渐超越欧洲其他地区。德国人根据近代欧洲时期形成的建筑施工体系,加以完善。1916年,德国着名建筑工程师威廉·理乍得(Wilhelm Richard)在德国地标名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成立德国锡尔特(WSP Siirt)技术研究中心,同期成立德国锡尔特(WSP Siirt)建筑工程集团。此后,正式形成锡尔特工艺体系。
德国锡尔特建筑工程集团经历百余年发展,从施工工艺、材料、装饰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工程管理体系,在欧洲列国享有盛誉。此外,锡尔特技术研究中心每年派考察团赴欧洲、北美等各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吸收各国建筑施工工艺之长,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