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心理医师
1、B.F.Skinner:斯金纳(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2、Jean Piaget: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沿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3、Sigmund Freud:S.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Albert Banra:班杜拉(1925—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5、Leon Festinger:费斯汀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朋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6、Carl R.Rogers: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7、Stanley Schachter:斯坎特(1922—1997),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兴趣足上瘾和悄情绪。他认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生理状态和地这一状态的认知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 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8、Neal E.Miller N.米勒(1909—2002),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195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1午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9、Edward Thorndike:桑代克(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0、A.H.Maslow:马斯洛(1908—197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 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1、Gordon W.Allport:奥尔波特(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2、Erik H.Erikson:艾里克森(191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着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梢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13、hans J.Eysenck:艾森克(1916—199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张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在人格问题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经质、内倾性一外倾性以及精神质三维特征的理论。
14、William James:詹姆斯(1842—1910),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875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5、David C.Mclellend:麦克兰德(1917—1998),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兴趣是人格、职业胜任能力、企业家精神等方面。他对“成就动机”的研究十分着名。198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6、Raymond B.Cattell:卡特尔(1905—1998),美国心理学家,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他对心理测验的研究,对个体差异的测量,以及对应用心理学的倡导,有力地推进了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运动。他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应用十分广泛。
17、John Watson: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8、Kurt Lewin:勒温(1890—1947),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着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9、Donald O.Hebb:海布(1904—1985),加拿大心理学家,提出细胞联合理论来解释知觉及在大量脑组织损伤条件下仍能保持一定智力水平的现象。他强调早期经验对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正常环境刺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96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9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20、George A.Miller G.米勒(1920—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记忆方面的研究十分着名。他1956年发表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对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6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3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1、Clark L. Hull:赫尔(1884—1952),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着作有《心理、机制和适应性行为》、《行为纲要》等。193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2、Jerome Kagan:凯根(1929— ),美国心理学家,对婴儿和儿童的认知和情绪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对气质的形成根源的研究十分着名。他的研究表明:个体气质的差异既受环境影响又受基因制约。198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3、Carl G.Jung: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分裂。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24、Ivan P.Pavlov:巴甫洛夫(1849—1936),前苏联着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巴甫洛夫从研究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从而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后又提出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的语言功能。
25、Waller Mischel:米歇尔(1930—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他在人格的结构、过程和发展,自我控制以及人格差异等领域的研究十分着名。198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6、Harry F.Harlow:哈洛(1905—1981),美国比较心理学家,早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问题解决和辩别反应学习,其后用学习定势的训练方法比较灵长类和其它动物的智力水平。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5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7、J.P.Guilford:吉尔福特(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心理测员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8、Jerome S.Bruner:布鲁纳(1915—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认知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在词浯学习、概念形成和思维方面有诸多着述,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作出了贡献。1962午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9、Ernest R.Hilgard:希尔加德(1904—2001),美国心理学家,早期研究动物和人的条件反射,后来研究人的动机作用和无意识过程,晚年主要从事美国心理学史的研究。194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4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30、Lawrence Kohlberg:科尔伯格(1927—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② 幼儿园园长应怎样评课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
一、园长评课的意义
意义:指导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园长的课程领导作用,确保幼儿园保教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发展。
注意点:作为园长评课既要肯定教师的进步,又要指出教师活动设计和组织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要采用平等、开放、问答式的评课方式,它既能够使教师自有阐释自己的教学思想,又乐意改进教学中的失误。
二、评好课的前提
1、听课要做到“四到”:
“耳到”――仔细聆听师生对话;
“眼到”――认真观察幼儿反应与表现;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所用教具;
“心到”――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我”作比较;
“手到”――对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用速记的方式作认真的记录。
2、听课记录什么?
在听课记录中,我们要真实地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教师与幼儿的行为;同时还应结合研究的问题和教学目标简要地记录:活动的闪光点——活动中有哪些好的地方;活动的不足点——活动中有哪些问题和欠缺,怎样做会更好;自己的思考点——活动对自己的启示、所引发的深入思考和自己的建议;并分别用不同的记号作标记。
3、评课前拟好提纲
写提纲之前,应先对所听的课进行较全面的回顾,再(jy135幼儿教育 www.jy135.com)看看教材,翻翻听课笔记,并参考上课教师对这一活动的自我反思情况,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拟出评议的提纲。
提纲内容;本节课的优点或经验或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或不足或需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特色是什么?你的建议是什么?
三、评课的角度
(一)从内容选择、价值点的确定来评
主题背景下的活动要考虑内容及价值点的确定能有效实现主题目标,非主题背景下的活动则能保证孩子各类经验平衡;内容要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幼儿发展;要切合幼儿年龄阶段特点;要具有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
(二)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来评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活动的重要依据。
首先,从活动目标制订来看,首要的是要符合课改的理念;其次要具体、明确、体现活动特质;再次要适宜,要符合幼儿年龄实际和学习规律,适合幼儿经验水准,难易适度。
其次,要看目标的达成度如何?
再次,分析目标达成度高或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目标不适宜?是活动设计不恰当?还是活动组织中的偏差。
(三)从活动的设计来评
看活动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活动环节中;看活动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是否能有效地达成目的。
看教师对幼儿的原有经验、学习特点是如何把握的?对活动特质和学习重点是如何把握的?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是否能体现年龄特点;活动设计是否符合活动特质的基本规律,是否能关注幼儿主动活动,使教学能引导幼儿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四)从教育现场的组织情况来评(重点关注师幼互动的情况)
1、看幼儿的行为——观察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看幼儿学习的状态——幼儿是否表现出持续专注而有兴趣的学习状态;
看幼儿学习的过程——幼儿是怎样学习的,以什么方式学习,他们行为的意义和原因是什么;
看幼儿学习的效果——幼儿在学习中有否“获得”,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这种“获得”对幼儿有什么意义。
2、看教师的行为——观察教师的“教”是怎样为幼儿的“学”服务。
看教师行为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是什么——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对幼儿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是否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展,是否体现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看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如何关注和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教师能否把握幼儿的原有经验,引发幼儿的思维活动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能否随时关注来自幼儿的信息和生成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并做出适时、适宜、适度的回应,为他们各自的主动学习及时地提供适宜的支持;
看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否对不同幼儿的学习有支持作用——幼儿的学习环境是否蕴含教育目标,能否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和积极而有意义的活动,能否支持不同幼儿的主动学习;
3、看活动组织的结构——观察结构、环节、过渡、时间
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从分析活动组织的时间,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的授课重点。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活动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①分析活动环节的时间分配,要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要看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要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②分析教师活动与幼儿活动时间分配,要看是否与活动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没有教师讲解时间过多,幼儿自主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③分析幼儿的个人活动时间与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要看幼儿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个人思考(教师缺乏等待)、操作时间太少的现象。
④分析幼儿活动时间。要看教师是否关注个别特殊儿童的时间。
4、看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评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位置:位置安排是否合理体现了教师的儿童观,因而教师的座椅不能太高,要让孩子看老师时不至于有仰视的感觉;位置的安排也直接影响活动效果,要根据活动的内容而定,要最大程度地有利于活动的开展,也要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视线下,使每个孩子能清楚地与教具互动。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幼儿,师生情感融洽。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活动的成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清楚,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调整速度。
(4)看操作:看教师放置教学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等熟练程度。有的还要看在课堂上,教师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幼儿。课上演示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四、评课的注意事项:讲究艺术
①要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和班级幼儿实际,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活动,切忌带有个人倾向。
②要以商量的口气与被听课老师共同分析研讨,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头上。
③要突出重点,集中主要问题进行评议和研究,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④要以事实(数据)为根据,增强说服力。
附:这是评课吗?
前不久,我去德国进修,其间参加了一堂体育课评课活动,真令我感慨万千。
那天,一堂四年级的体育课在室内操场进行,执教的是艾默特女士。她身材修长,穿着一件健美服。优美的曲线加上鲜艳的服饰在我这个东方人的眼里,总觉得酷得过分。10分钟的热身操后她开始了本堂课的主题教学:教学一个德国乡村婚礼上的集体舞。这个舞蹈共有四个动作:向前移三步;向右移三步;右手脱帽、弯腰行礼;将礼帽扔向空中并捡回。20分钟的教学真是“惨不忍睹”:四年级的学生左右不分,有的左手执帽,有的先移左脚,有的先动右脚;伴着音乐有点弯腰,有的挺身。于是胳膊碰胳膊,屁股撞了头,混乱不堪。只有一个动作是一致的,那就是将手中的帽子扔向空中,再满操场的奔跑着捡回来。那些金发碧眼的脸满是汗水和喜悦,我猜一定是其乐无穷。
在喝咖啡的时间里,我梳理着自己的思路:隔着国情和民风,我不敢直抒其言,但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成功之处有哪些呢?
评课活动开始了。评课老师凯根先向我们作了简单的介绍:艾默特已有15年教龄,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听到这里,我简直怀疑自己的眼睛。如此健美的体型,怎可能是一位母亲?而后凯根直奔主题,提了三个问题:
1、你认为上体育课有必要穿得如此专业吗?
2、你认为这堂体育课完成了教学目标吗?
3、你认为这堂课有何不足?
艾默特沉默了片刻,说:“我觉得自己穿健美服上体育课有必要。因为,我给学生带来了美感。常有女学生对我说:‘艾默特小姐,我真希望以后像你这样苗条。’也有男同学夸我说‘你的身材真棒。’因此,我想穿专业服饰有利于我的教学。”凯根微笑着点点头。
“这是一堂体育课,不是舞蹈课!”艾默特继续说着,“舞蹈动作的标准和整齐,不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舞蹈只是我的教学手段。我利用学生渴望学会舞蹈的心理,让他们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你们都看到了,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并超过了这堂课的运动量目标;所以我认为我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没有什么遗憾和不足。”
这种西方式的自信,我听得目瞪口呆。可是从教学目标和手段、教师仪表和教学内容的关系上细细品味,它的答辩却自有道理。督导们开始讨论了,每一位发言的督导都用问答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给艾默特以解释的机会。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一个教学环节的弊端显现无遗。那就是整堂课对这个乡村婚礼上的集体舞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形象感知。随后凯根先生在总结这次活动时指出,有必要课后让学生看录像或光盘,以弥补学生对这个舞蹈整体认知的缺乏。艾默特心悦诚服的接受了。当凯根先生将目光转向我这个唯一来自东方的女教师时,我真是一言难尽。我想说,如此诠释教学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如此演绎教师服饰与美育的潜移默化作用令我茅塞顿开。我更想说,这种平等、开放、问答式的评课方式,是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思维的基底。不过说出口的则是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这种评课方式,它既能够使教师自有阐释自己的教学思想,有乐意改进教学中的失误。我将把它介绍给中国的教师。
注:这里至少给我们有这样的启示,艾默特老师听了评课老师的意见会有所改进的,这就是评课的作用和意义。
③ 谁有 四种典型气质类型 ‘丹麦’皮特斯特鲁普 画的关于被坐了帽子的漫画,急求,谢谢了
第一节 气质的理论研究
一、什么是气质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性情急躁,易发脾气,喜怒形之于色,遇事缺乏三思而后行;有人说话、做事总是慢条斯理,不轻易动肝火,遇事犹豫不决;有人活泼好动、善交朋友、易适应环境;有人则喜欢独处、安静,少言寡语,虽然内心不快,但不立即暴露出来等,这些心理活动的差别是人们不同气质的表现。所谓气质(Temperament)是指个体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在发生速度、灵活性、强度和指向性等方面特征的综合。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主要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强度主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指向性即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现实还是倾向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影响着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仿佛使一个人的整个活动表现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具有某些气质特征的人,常常在不同的活动中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例如:有些学生上课时总是坐立不安、考试总是十分慌张、遇事总是沉不往气等等。说明这些同学具有情绪易激动的气质特征。无论人干任何事情,气质总是表现为不以活动动机、目的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动力特性。
气质是相当稳定的。当把气质同其他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进行比较时,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气质是非常稳定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有人曾对同卵双生子进行14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他们的气质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当然,气质并不是一点不变,在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它可以被掩盖并缓慢地发生变化,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但其稳定性是主要的。
气质受遗传影响较大,主要决定于个体的生物学因素(如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特征)。这也正是气质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原因。研究表明,新生婴儿已具有气质差异。在医院婴儿室,可以看到有些新生儿很爱哭,哭起来也很厉害,而有些则文静一些。盖赛尔(Gesell)、斯卡尔(Scull)及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1982)等对同卵、异卵双生子的研究,均证实了气质的天赋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性。
二、气质研究概况
(一)气质的早期探索
气质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古今中外都有对它的研究。早在古希腊时代,着名医生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在其所着的《论人的本性》一书中就论及气质的问题。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生于脑的粘液,生于肝的黄胆汁,生于胃的黑胆汁,生于心脏的血液,这四种体液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人体的特质”。即血液占优势为多血质,粘液占优势为粘液质,黄胆汁占优势为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为抑郁质。具有不同特质的人有着不同的行事风格。后来,罗马医生盖伦(Galen,130~200)用拉丁语“Temperamentum”一词来表示这种“人体特质”,这就是英语中气质(Temperament)的最初来源。
在我国也有对气质的早期探索,如我国《内经》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禀赋不同,将人的气质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还有运用五行学说将人的气质分为,木、土、水、火、金五类,也有运用五音类比的。孔子也曾把人分为“狂”、“狷”、“中行”之类,等等。这些早期探索,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由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气质差异和这些气质现象,因此多血质、胆汁质等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一直被众多学者沿用至今。
(二)气质的体质分类研究
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学者们对气质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有关气质的体质分类学说,其中较为着名的有:
1.气质的体型说
1921年,德国着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克雷奇默(Kretshmer,E 1888~1964)在《体型与性格》一书中提出了气质的体型学说。他基于对精神病人的研究,将人的体型分为三类,肥胖型、细长型和结实型。肥胖型的人具有躁狂性气质,善交际,表情活泼,亲切热情;细长型的人具有分裂性气质,不善交际、孤僻、神经质、多思虑;体型匀称结实的人,谓之结实型,这类人具有粘着性气质,固执、认真,理解缓慢,具有冲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Sheldon,1899-1977)也是气质体型说的代表人物。为了对人的体质进行分类,谢尔顿从正面、侧面、背面拍摄了4000名大学男生的裸体照片,通过对这些照片的分析,发现人体体型主要有三大类,即内胚层体型、中胚层体型和外胚层体型。这三种体质类型相当于克雷奇默所说的肥胖型、结实型和细长型。谢尔顿在对2000名被试进行体型与气质的研究后发现,体型与气质关系密切。其关系见表11-1。
表1-1 体型、气质类型和行为倾向
体 型
气质类型
行 为 倾 向
内胚层型
内脏紧张型
动作缓慢、爱好社交、情感丰富、情绪舒畅、随和、有耐心
中胚层型
身体紧张型
动作粗放、精力旺盛、喜爱运动、自信、富有进取性和冒险性
外胚层型
头脑紧张型
动作生硬、善思考、不爱交际、情绪抑制、谨慎、神经过敏
克雷奇默和谢尔顿的体型说对后人研究气质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后来研究表明,体型与气质之间虽然有某种相关,但相关并不高,也并不像他们所讲的那么简单与直接。因此该学说并未被科学界所接受。
2.气质的血型说
气质血型说是由日本学者古川竹二于1927年最先提出,后经西冈一义等人加以发展。该学说提出以后,在日本、中国及西方都得到广泛传播。目前,一些日本和西方学者仍在进行所谓的“血型气质判断”。这种学说认为血型和“性格”(日本学者一般把气质与性格不作区分)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相应的气质也有这些类型(见表11-2),可以根据人的血型判断人的气质,甚至预测爱情和事业。学术界普遍认为,凭人的血型来判定人的气质类型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也有不少人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认为血型说并不可靠,它已为许多心理学家所否定。
表11-2 血型与气质之间的关系
血 型
气质
心理特征
A
消极保守
性情温和,老实稳妥,多疑虑,怕羞,顺从,常懊丧追悔,依靠他人,独居少社交,感情易冲动
B
积极进取
感觉灵敏,不怕羞,不易受事物感动,长于社交,多言,好管闲事
AB
A型为主,含有B型的分子
外表是B 型,内里是A型
O
积极进取
志向坚强,好胜霸道,不听指挥,爱支使别人,有胆识,不愿吃亏
3.气质的激素说
生理学家柏尔曼(Berman)提出,人的气质是由某种内分泌腺的活动所决定的。他以某种腺体特别发达或不发达为标准,将人分为六种类型:肾上腺型、垂体型、甲状腺型、副甲状腺型、性腺型和胸腺型。不同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特点。如甲状腺分泌多者,感知灵敏,精神饱满,意志力强;肾上腺分泌多者皮肤浓黑,干燥,精神旺盛,好斗等。研究表明,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缺乏或过剩对人的情绪和行为确有影响,但激素说过分强调激素的重要性,忽视神经系统对人气质的重要影响,这是其致命的局限。
4.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来解释气质。他发现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两种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度即大脑皮层细胞经受强烈剌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二是平衡性即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对比程度,若强弱相似为平衡,强弱不相似(一强一弱)为不平衡;三是灵活性即对剌激的反应速度和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转变的速度。由此,巴甫洛夫确定了神经活动的四种类型及其外部特征,并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两者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见表11-3)。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为气质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对后来人们研究气质的生物学性质具有很多启示。许多学者的研究也发现神经活动类型并不总是和气质类型相吻合,个体的身体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对其气质也有重要影响。
气质的体质分类研究虽然对以后的气质研究有重要启示,但由于其理论依据、研究手段的局限,大都仅发现了人类气质的局部规律,所以应辩证地加以分析和对待。
表11-3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强
强
强
弱
不平衡(兴奋大于抑制)
平衡
平衡
不平衡(抑制大于兴奋)
灵活
灵活
不灵活
不灵活
兴奋型(不可遏止型)
灵活型
安静型
抑制型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三)现代气质理论
50年代中后期是现代气质理论研究的开端。人们开始用心理测量等方法来研究气质的结构和特质,并重视气质与个体活动及行为的关系。形成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气质调节理论
20世纪80年代,波兰华沙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简·斯特里劳(J·strelau)在巴甫洛夫学说的基础上经过25年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气质调节说。认为气质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但又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它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在人与环境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气质可以在行为能量水平(反应性与活动性)和行为时间特点(反应速度、灵活性、节奏性等)中表现出来。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气质的心理测量法,并探讨了气质与性格、气质与活动的关系。斯特里劳的理论虽然是现代气质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成就。但它并没有脱离巴甫洛夫学说的基本思想。在气质与人格关系问题上,有些观点难以为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
2.气质EAS理论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巴斯(A.H.Buss)与普朗明(R.Plomin)经过多年研究形成了气质的EAS理论。在他们看来,气质是人格的一部分,是指那些在生命第一年就出现、持续终生并得益于遗传的人格特点。根据人反应活动的特性,把人分为四种气质类型:⑴ 活动性的人。这类人爱活动,总是抢先接受新任务,不知疲倦。婴儿期表现为手脚不停地动,儿童期在教室里闲坐不住,成年时有强烈的事业心。⑵ 社交性的人。这类人渴望与别人建立亲密的联系,爱好社交。婴儿期要求其保护人在其身边,孤单时大哭大闹,儿童期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容易接受教育,成年时与他人很融洽。⑶ 情绪性的人。这类人觉醒程度和反应强度都大。婴儿期经常哭闹,儿童期容易激动,成年时喜怒无常,难以合作相处。⑷ 冲动性的人。这类人缺乏控制能力。婴儿期等不得成人喂饭、换尿布等,儿童期注意容易分散,常常坐立不安,成年时行动带有冲动性。
EAS理论是当代气质理论中的典型代表,它所提出的几种气质特质及其测量方法为绝大多数气质研究者所接受和支持,所论及的气质的性别差异、气质与学习、环境的关系以及问题行为,都是气质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3.托马斯、蔡斯的气质发展理论
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教授托马斯(A.Thomas)和蔡斯(S,Chess)认为,气质“最好可视为涉及一个人行为方式的一般性概念。它与能力相区别,又与动机相区分……气质则可视为人的行为的一般风格”(Thomas,A.&Chess,S.(1977),Temperment and Develo-pment,p7)。他们通过对新生儿大量的调查、测验,发现了在l—3个月新生儿中,存在着明显的、持久的气质特征,这些特征不容易改变,一直持续到成年。由此,他们提出了九个气质维度,并根据其中的五个,把儿童气质分为开朗型、难养型、启动缓慢型和中间型。他们的研究被称为“世界上最过硬的心理学研究”。此外,现代气质理论还包括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的气质行为抑郁性研究等。直至今天,学术界对气质的探讨从未停止过。
三、气质的心理特征及其类型
(一)气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的心理结构十分复杂,它由许多心理活动的特征交织而成。这些特征主要包括:
1.感受性。人对内外界剌激的感觉能力,这是神经过程强度特征的表现。
2.耐受性。人在接受剌激作用时表现在时间和强度上的承受能力,也是神经过程强度特征的反映。
3.反应敏捷性。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如记忆的快慢、思维的敏捷程度、注意转移的灵活性等),这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4.可塑性。人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调节自己以适应外界的难易程度,它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关系密切。
5.情绪兴奋性。包括情绪兴奋强弱与情绪外观的强烈程度。情绪兴奋性既和神经过程的强度有关,也和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有关。
6.倾向性。心理活动、言语和动作反应是表现于外部还是内部的特性。倾向性与神经过程强度有关,外向是兴奋过程强的表现,内向是抑制过程强的表现。
(二)气质的类型
气质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由上述气质心理特征指标的不同结合便构成各种不同的气质类型(见表11-4)。
表11-4 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
气质类型
感受性
耐受性
敏捷性
可塑性
情绪兴奋性
倾向性
速度
胆汁质
低
较高
灵活
小
高
外向
快
多血质
低
较高
灵活
大
高
外向
快
粘液质
低
高
不灵活
稳定
低
内向
慢
抑郁质
高
低
不灵活
刻板
体验深刻
内向
慢
一般认为典型的气质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具体表现如下:
1.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思维灵活,但往往不求甚解,注意力易转移,情绪不稳定,感情易表露且体验不深,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做事粗枝大叶,具有外倾性。
2.胆汁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灵活性,直率热情,表里如一,情绪体验强烈,易冲动,有顽强拼劲和果敢性,但缺乏耐心,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具有外倾性。
3.粘液质。安静沉稳,喜欢沉思,反应缓慢,灵活性不足,比较刻板,注意稳定,不易习惯新环境、新工作,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坚韧执拗,具有内倾性。
4.抑郁质。敏锐稳重,情感体验深刻、持久、少外露,行动缓慢,胆小、孤僻、不善交往,遇困难或挫折易畏缩,有较强敏感性,容易体察到一般人不易觉察的事件,具有内倾性。
丹麦皮特斯特鲁普的一幅漫画生动地描述了四种具有典型气质类型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见图11-1)。
图11-1 四种典型气质类型人对同一事件的反应
值得指出的是,人的气质特征千差万别,上述四种气质类型的分类只是相对的,实际生活中纯属某一典型气质类型的人很少见,大多数人属于不同气质类型的混合型,或近似于某种类型,或介于某些类型之间。
第二节 气质对个体心理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气质是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不仅与人的其他心理现象有密切关系,还在个体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气质,对大学生来说既有理论意义,又对其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求职、人际交往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气质对能力的影响
(一)气质与智力活动
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学习是一项认知性很强的智力活动。气质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与成就大小,但它影响智力活动的特点和方式。前苏联心理学家列伊切斯的一项研究表明,气质对智力活动特点和方式有明显影响。某班有两位学生A和B,A具有明显的多血质和胆汁质的特征,B有明显的抑郁质特征。学生A在学习时表现出精力充沛,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后,只需短时间休息就能恢复精力,很少见他疲劳和学习间歇;他能一下子关心很多事物,复杂情况和变化不会降低他的精力;他对了解新教材特别感兴趣,新的知识信息使他精神焕发、兴奋,且感到满足,但复习旧教科书时,缺乏兴趣。学生B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很容易感到疲劳,需要休息或睡一会儿才能恢复精力;对简单作业要进行准备和沉思;学习新教材时常感到困难和疲惫,对复习旧教材表现出主动性,思维有着惊人的准确性和明晰性,抑郁质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生,也不妨碍他的智力发展和毕业时获得金质奖章,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细致性补偿了他智力活动的困难。
国内外研究表明,在中小学时期,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会影响其学业成绩,特别是气质中的情绪性与活动性对学业成绩有一定影响。但对大学生的研究没有发现气质类型对学业成绩有影响(朱琼瑶,1999)。
(二)气质与运动能力
气质虽与能力不同,但彼此又相互影响。有研究表明,某些气质特点有利于某些能力的发展,而有些气质特点则会阻碍某些能力的发展。对国家优秀运动员的调查表明,优秀运动员由于运动项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分布。例如,乒乓球运动员中进攻型选手以多血质、胆汁质者为多,防守型选手则以粘液质为多,短跑、跳高、击剑、摔跤等运动项目胆汁质者较为适宜,体操则以多血质者为宜,长跑、登山活动以粘液质者较佳。日本学者对围棋选手的气质类型作过更全面的研究分析,认为气质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极为密切。
二、气质对职业活动的影响
气质作为人行为方式的影响因素,虽对活动效果不起决定作用,但对职业活动,尤其是一些特殊职业活动来说却具有重要作用。了解气质,可以帮助大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和职业,也可以根据兴趣来“改造”或“掩盖”自己的气质。
(一)不同职业对从业者可能有不同的气质要求,不同气质的人对职业的适合度不同
世界上的职业,林林总总,各具特色。有些需要从业者有较强的耐受性,注意力能长时间集中,而有些则要求从业者反应敏捷、动作灵活。例如,对于从事纺织工作的纺织女工,要求具有注意稳定且善于转移、动作敏捷等品质。对医务人员则要求具有反应灵敏、耐心、细致等品质。一般来说,要求速度的工作,多血质和胆汁质特征的人更适合;要求稳定、持久性的工作,粘液质特征的人更适合;要求精细、敏锐的工作,抑郁质特征的人更能胜任等。在一般性的学习和工作中,这种影响并不显着,这是由于气质的积极方面对其消极方面有补偿作用。例如多血质的人注意转移灵活可弥补其注意不稳定的特点;粘液质的人细致耐心可适当补偿其速度的不足。而且,后天形成的性格也会掩盖其某些气质特征。如一个胆汁质的医科学生可能因为他专业的要求,而在后天培养起谨慎的性格特征,从而掩盖其粗心、冲动的一面。
不同气质特质的人,对不同类型职业活动的偏爱也有所不同。研究发现,在律师、办公室人员及图书管理员这三种具有不同刺激负荷的职业中,高、低反应性被试的分布不同:在19名喜爱律师职业的被试中,14人为低反应性的,在23名喜欢图书管理员职业的被试中,15人为高反应性个体。这说明气质特征与个体活动爱好有关,人可以通过选择活动、职业和环境来满足由自己气质特点决定的心理需求。
(二)气质与特殊职业
气质对人职业活动的影响在一般职业中表现得并不明显,而在一些特殊职业人员中,如宇航员、参加国际比赛的运动员、雷达观察员等,职业对其气质特质的要求则较为严格。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必须经过气质特质的测定,进行严格地选择和培训,才能胜任这类活动。比如,一级方程式赛车手,其气质特质对其职业运动成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起飞前7分钟还能睡得很好,情绪稳定性是他成为宇航员的重要条件。英国学者艾森克(H·J·Eysenck)指出,外向的人不能很好地担任“警戒”任务,据此雷达管理员应该由内向的人来担任。
(三)气质与职业成就
在一般职业活动中,气质并不决定一个人的职业成就,这已为众多气质心理学家所公认。在同一职业领域内,人们可以找出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在不同领域内的突出人员中,也可以找出同一气质类型的代表。研究发现,俄国四位着名文学家,普希金属于胆汁质,赫尔岑属于多血质,克雷洛夫属于粘液质,果戈里属于抑郁质,他们虽属不同气质类型,但在文艺领域内都取得了突出成就。达尔文和果戈里虽都属于抑郁质类型,但都在他们的专业方面获得了伟大的成就。因此,气质并不能决定一个人职业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任何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在各自的专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三、气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气质并无好坏之分,但每种气质都有有利或不利于心理健康的一面。例如,多血质的人情绪丰富,容易适应新环境,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抑郁质的人工作中耐受力较差,易感到疲劳,但感情比较细腻,做事审慎。比较而言,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那些典型或较典型的胆汁质或抑郁质的人,尤其是胆汁质—抑郁质混合型的人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习、生活和成功。从神经类型的角度看,对神经系统弱型的人来说,承受外界剌激的能力较低,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剌激下产生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如神经衰弱、抑郁症或胃溃疡。而对于神经系统强而不均衡的人来说,经常处于
④ 有关儿童心理学书籍
以下是有关发展心理学的经典书目哦:《人生发展心理学》(极好) 詹姆斯�6�1O�6�1卢格着 陈德民等译 学林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与你》 朱莉娅�6�1贝里曼等着 陈萍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我的发展》 简�6�1卢文格着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发展的自我》 罗伯特�6�1凯根着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 沙利文着 韦子木等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婴儿心理学》 孟昭兰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好) 林文正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等着 商务印书馆
《儿童的道德判断》 皮亚杰着 山东教育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 皮亚杰着 山东教育出版社
《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 马春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 李丹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治疗技术》 高桦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小学生心理健康》 杨忠健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 约翰�6�1罗斯蒙特着 邓磊等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学习的烦恼》 林薇编着 北京出版社
《EQ之门》 劳伦斯�6�1沙皮罗着 施美华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人生的阶段》 勃纳德�6�1利维古德 新华出版社
《自我论》 科恩着 文化生活译丛
成长的阶梯――人生发展心理学丛书从婴儿到青年共五本
儿童只是人生全程的一小部分,在这些书中基本上都有涉及到。如有可能,我希望你能把人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看完,那不但对于你的事业而且对于你自己的生活及家庭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希望在看书时你一定会不要因为书中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而将它们掠过,记住哦,那些理论是这些书的精髓,如果你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你一定会觉得受益匪浅的。我目前经常对周围朋友说的一句话就是“一本发展心理学改变了我的人生”,希望我说的这些能对于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⑤ 试分析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战略的实质.
我来帮您回答吧
所谓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单边主义的本质是无视甚至破坏现有的集体性的规则和制度,单边主义的核心是逆潮流而动。
即便在冷战中,多边主义外交政策虽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以孤立主义为基础的单边主义却依然不时地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
首先,纵观整个冷战时期,美国虽然十分强调多边合作的作用,并且主动建立起一系列多边合作的机制,但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美国却仅仅只是将多边合作机制作为实现自身霸权的工具。如:
1.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利用联合国组建联合国军赴朝作战,其实质完全是为了美国自身在远东的战略利 益,而并非为实现联合国这一多边国际合作组织的崇高目标——维护世界和平。
2.美国在冷战中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仅仅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将多边主义和多边合作放在一边,肆意地单边行动,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宁。
3.为了全面遏止共产主义,美国不惜在60年代单枪匹马地发动越南战争,以致不仅造成冷战中的又一场热战,而且与自己的盟国间的多边合作也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4.即使在经济领域,虽然美国是战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倡导者,但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通过运用国内的立法来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其中1974年和1988年的两个贸易法就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单边保护主义色彩。
5.1988年的《综合贸易和竞争法》要求美国总统对外国的“不公平贸易”实施单方面的报复,对违反“美国知识产权”的国家采取单边的制裁行动等。
实际上,美国的多边主义外交政策表现得最为充分的时期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的十年。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因冷战的骤然结束而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面对失去了对手苏联威胁的全新国际环境,老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其中尤其是后者,坚持通过推行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来确立美国在后冷战时期世界体系中的领导地位。由此,强调国际制度、国际法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坚持在国际政治经济和环境领域内通过美国的领导实行多边合作,推动全球的贸易自由化,倡导人权和积极参与多边的人道主义援助与人道主义干预,促进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等成为该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主流。应当承认,1991年美国通过联合国授权成功地率领联军将科威特从伊拉克的军事占领之下解放出来;1995年在美国的主持下,通过代顿协议和北约组织的介入解决了波黑多年的战乱;1997年美国在保护全球环境,遏制地球温室效应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以及2000年克林顿政府促成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在戴维营举行和平会谈等都是美国多边主义外交的成果。然而,后冷战时期美国的多边主义外交因2001年乔治·W.布什入主白宫而嘎然而止。
布什政府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在很大的程度上,布什政府所推行的强硬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迅速改变着美国外交政策走向。
首先,布什的共和党政府单方面拒绝承认一系列强调多边合作的国际条约,其中包括宣布退出由克林顿政府签署的《京都议定书》,“拒签”任何有关设立国际刑事法庭的条约,并“废止”前总统克林顿已签署的任何有关国际法庭的协议。
其次,布什政府明确表示不再像前政府那样参与海外的人道主义干预或多边的国际维和,并且提出将始终坚持不干预原则,即不介入与美国本国利益无关的国际事务,不为他国的利益或国际利益而牺牲美国自身的利益。
最后,但却是最重要的,布什政府强调国家安全的至高无上地位,并且认为,为了国家安全美国可以甚至必须放弃双边的或多边的合作,单独地运用自己的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来保卫自己。出巨资建立国家导弹防御体系(NMD),迫使俄罗斯同意中止美苏在1972年签订的《反导条约》等都是这方面最为明显的反映。
表面上看,美国布什政府放弃多边主义外交政策而推行强硬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显得有些突兀,但如果追溯布什政府所推行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历史和理论渊源,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首先,当前美国共和党政府所推行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是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传统在21世纪新的表现形式。如前所述,从较长的时段看,孤立主义是美国外交的传统,而与孤立主义相联系的单边主义则是其表现形式。尽管美国国父华盛顿在提出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和方略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不介入国际事务(主要为欧洲事务)而保护当时还很弱的新生合众国,但“我们是为我们自己行动,不是为别人而行动的。”的外交思想却深深地根植美国公众和政治精英的心中,历经200余年而不变。虽然随着美国实力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体系不断变化,美国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放弃了强调单边行动的孤立主义原则,推行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但是,为自己行动而不为别人行动的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精髓则根本没有改变。于是,传统的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思想便作为一股潜流在“国际主义”和多边主义外交政策的背后时隐时现,等待着适当的时机再度显峥嵘。具有强烈保守主义色彩的小布什政府的上台执政则为孤立主义再度以新的形式凸现创造了条件。
其次,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是经过较长时间新保守主义的新帝国主义理论准备后推出的。美国的新保守主义理论自其始作俑者列奥·斯特劳斯在上世纪50年代创立以来,至80年代开始风行美国,为共和党保守派所接受。由于新保守主义反对自由主义的政治理念,因此在外交思想上斯特劳斯的再传弟子们,如珀尔、沃尔福威茨和阿布拉姆斯等人,反对自由主义所倡导的通过国际多边合作来保障美国的安全和争取世界和平,坚持认为美国作为一有着领导世界使命的天定民主大国,应该利用自己的实力在国际体系中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美国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就在冷战结束之后不久,新保守主义学者威廉·克里斯托尔和罗伯特·凯根便提出:“今日世界不可避免的现实就是美国的权力具有多种形式,”同时,“我们警告人们随着冷战的结束对美国和平的威胁有增无减,因此,必须倡导通过推行‘慈善霸权’外交政策来争取和平和推进在全世界实现美国的利益和原则。”1992年,在一份内部的防务计划文件中,现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而当时还仅为国防部低级官员的新保守主义理论家和实践者沃尔福威茨则更为大胆地提出: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主宰着世界,而要保持美国这样的地位,美国“必须维持各种机制以阻止潜在的竞争对手哪怕是仅仅希望在区域和全球扮演更大角色。” 沃尔福威茨还在该报告中故意不谈通过联合国实施集体安全,而是建议美国“应将未来的联盟都视为特殊的集合,其通常维持的时间不应超过所应付的危机“。由此可见,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实际上早已就有了非常充分的理论准备。
第三,传统的强权政治论也是布什政府否定多边主义,推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很大的程度上强权政治论是西方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主流,美国也不例外,在19世纪推行完全的孤立主义时期,美国十分强调强权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只是否定与欧洲强权结盟而已。1823年门罗总统提出“门罗主义”,1898年美国挑起美西战争,以及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大棒政策”和建立白色大舰队等都是强权政治的杰作。这也就意味着孤立主义需要强权的支持,而强权政治论则与孤立主义原则以及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相辅相成。实际上,即使在战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的外交原则之后,强权政治论依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主导着美国的外交实践和处理各种国际问题,只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本国的利益,美国在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的十年中比较强调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的作用。毫无疑问,强权政治与多边主义之间确实不时地会出现不协调,如在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的问题上,强权政治的逻辑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应该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限制,而多边主义则认为即使拥有超强权力的美国也应该受多边国际机制的约束。由于强权政治论所强调的是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在国际政治中的绝对作用,因此当美国在冷战之后成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之后,其逻辑的结论就是美国应该放弃多边主义而完全实行单边主义,正如美国持单边主义的保守派人士所经常引用的古希腊着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说的那样:“强者用他们拥有的权力行事,而弱者只有接受他们所必须接受的一切。” 根据强权政治的逻辑,拥有超强军事权力的美国有什么理由不单边行事而要受多边的挈肘呢?
由此可见,在2001年乔治·W.布什入主白宫,美国共和党再度主政之后,美国的外交政策从多边主义迅速转向单边主义似乎应该被视为水到渠成,而不是突然变向。同时,也正是由于上述的几个方面原因,美国的公众基本接受甚至可以说是欢迎小布什政府的这种外交转向,尤其在2001年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公众对共和党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持非常强劲的支持态度,这一方面可以从当时民意测验公众对布什政府的极高支持率中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也可以从2002年共和党在美国国会的中期选举中大获全胜得到某种程度的证明。也正是借着反恐战争的大好时机,并乘着公众积极支持的“东风”,美国保守的共和党政府一鼓作气将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推向极端。布什总统于2002年9月向美国国会提交《美利坚合众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提出“先发制人战略”,继而发动对伊战争。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由此几乎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然而,也就在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达到最高潮的时候,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危机开始出现。虽然美国通过运用自己超强的军事实力,不经过联合国授权,甚至在没有得到北约盟国法国、德国甚至加拿大支持的情况下,发动入侵伊拉克的战争,并且在短时间内赢得了战争,但是美国却没能赢得和平,更没能取得反恐战争的全面胜利。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面临巨大的挑战。
以上是网络的内容
我自己的观点来看----单边主义的战略实质是避免美国被“国际惯例”或规则所束缚
既要利用规则来遏制其他大国,又要保持美国的独立性,超然性
从文明冲突来看,是确保美利坚文明的优势地位----避免出现多个其他文明围攻美国的情况
必须要组织出现欧亚大陆的领袖或联盟---不然美国就会被孤立
有关于文明冲突和美国的战略,我有几篇原创的文章您可以参考一下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维京继承人胡侃帝国之命运
http://hi..com/%E7%BB%B4%E4%BA%AC%E7%BB%A7%E6%89%BF%E4%BA%BA/blog/item/059b1bdfd652d21462279819.html
(原创超长篇 文明的危机----简述世界新秩序(上)和(下)
http://hi..com/%CE%AC%BE%A9%BC%CC%B3%D0%C8%CB/blog/item/1d75df620f524ed5e6113a43.html
http://hi..com/%CE%AC%BE%A9%BC%CC%B3%D0%C8%CB/blog/item/2b8600554d7e40ccb645ae4c.html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⑥ 求阴风阵阵2018年百度云资源,达科塔·约翰逊主演的
《阴风阵阵》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XC1Y9cWk2k5hRVT7vmjJAw
《阴风阵阵 Suspiria(2018)》网络网盘资源在线播放
导演: 卢卡·瓜达尼诺
编剧: 达里亚·尼科洛迪、大卫·凯根内奇、达里奥·阿基多
主演: 达科塔·约翰逊、蒂尔达·斯文顿、科洛·莫瑞兹、米娅·高斯、杰西卡·哈珀、西尔维·泰斯蒂、安吉拉·温科勒、玛高莎·贝拉、英格丽·卡文
类型: 惊悚、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美国
语言: 英语、德语、法语
上映日期: 2018-09-01(威尼斯电影节)、2018-11-02(美国)
片长: 152分钟
又名: 美版阴风阵阵、窒息(台)
《我是爱》(I Am Love)和《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的意大利导演卢卡·格达戈尼诺(Luca Guadagnino)即将翻拍1977年达里奥·阿金图(Dario Argento)的意大利经典恐怖片《阴风阵阵》(Suspiria),达科塔·约翰森(Dakota Johnson)和蒂尔达·斯温顿(Tilda Swinton)将担任翻拍版的主演。
1977年的《阴风阵阵》讲述了美国女孩苏茜来到德国一所历史悠久的芭蕾舞学院进修,结果在学校里遇到了一系列神秘事件、女学生接连遭到血腥残忍的杀害……经过寻访,苏茜发现这所学校原来是一群女巫的大本营,而自己将是下一个受害者!最终,苏茜杀死了黑魔女,逃出了魔窟。
据悉,卢卡·格达戈尼诺翻拍的版本将忠实于原作,故事仍设定在1977年的柏林,而为该片作曲的将是美国当代着名极简主义音乐家约翰·亚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