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二战德国如何发展成强国

二战德国如何发展成强国

发布时间:2022-01-23 01:59:40

① 纳粹德国是怎么变得那么强的

不是纳粹很强,是德国很强,德国本身就具有十分优秀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这是他们强国的基础。至于军事,德国的陆军也就有优良的战争传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善战之国。德国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纳粹,而是来源于自身。纳粹之所以凶猛,除了德国本身就具有的良好的基础,更是由于纳粹借助了当是德国人对于一战战败的耻辱和一战后严重的不公平待遇。德国的崛起根本上与纳粹无关,纳粹只是德国经济军事科技和民族仇恨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必然产物。

② 为什么德国能够在二战时期横扫欧洲实力怎么发展起来的

二战时期德国能够拥有横扫欧洲的实力,一方面是由于德国的工业基础雄厚,另一方面是由于德国采用了先进的作战方式。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德国的总体工业实力领先于欧洲的其他老牌工业强国,仅次于同时期的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限制发展军事实力,但是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工业实力仍然十分的强大,这也是德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军事实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 德国曾经也是强国,那么它以后有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吗

德国是不可能再次成为超级大国了,但是成为一个强国还是没有问题的。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就是因为德国自二战之后就已经彻底的自废武功了,当然并不是全部清除,而是德现在设立军队的目的仅仅是保障自己国家的安全和打击恐怖分子。

而且作为世界第一的美国也不允许世界上出现第二个超级大国,所以就算德国能够很好的发展出来,也要面对美国的围追堵截和各种制裁。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已经被绑架在欧盟的这辆战车上,虽然在这样的联盟中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但是对发展也是一种制约和掣肘。好处和坏处并存。

最后要说的是德国仍然是世界上的强国,虽然并不是超级大国,但是也绝对是一个一般国家的达不到的高度。经济发展也在稳步进行。

④ 德国是二战的战败国,但为什么现在发展成世界强国

德国人口多,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工业早完了,由于德国人精益求精的性格让他们的工业产品在世界上很受欢迎,因此德国有很多工厂,德拥有工业体系比较健全,加上人口多,还有欧洲大多国家的帮助,一个国家的强盛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有很大的关系。

⑤ 一战战败的德国是如何在二战前迅速崛起的

从19世纪起,德意志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这刺激出德国人对国家强大的期盼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焦虑,由此逐渐形成了德意志必须强大的民族共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凡尔塞和约》的规定,战败的德国被解除了军备,民族屈辱、经济萧条、社会混乱交互作用,让骄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实现“强国梦”。而希特勒的纳粹党,敏感地把握住了这种国民心态,适时提出了“修改《凡尔塞和约》、收回失去的领土,把相信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联想起来,团结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宗旨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烧向了失业现象。上台后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在纳粹当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这样对比一下,纳粹党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还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后的第二把火,烧向了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状态,宣称要尽快让德国经济发动机高速并持续地运转起来。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这些实在的数据表明:纳粹当局的确在不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 希特勒对内烧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选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在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还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的属下工会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仅1937年1年内,全德就约有1000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 如果说希特勒上任后对内烧的“三把火”,让除了犹太人之外的大多数普通德国人得到了实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拥戴纳粹当局的话,希特勒对外也烧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这让德国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强,更加坚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纳粹党。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军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使德国的空军力量超过英国,陆军力量也超过法国。 对外希特勒烧的第二把火,是收复失地和和平扩张。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战败的德国一共丧失了拥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国土,莱茵河地区则被“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明确规定为“非军事地带”。希特勒上台后,经过一番折冲,不仅收回了萨尔地区、派兵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而且在1938年3月让奥地利“回归”德国后,又把有350万人口的捷克苏台德地区纳入了德国版图。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三把火,则是通过举办1936年柏林奥运会,以最隆重的仪式,在德国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的重新崛起。希特勒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他下令用16吨铜铸了一座奥林匹克巨钟,建筑了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塔,建了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建了一个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池,并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希特勒宣布开幕。会场上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高呼“万岁———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比赛盛况。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获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过举办奥运会,希特勒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后的内外“三把火”,烧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国在希特勒独裁之下的确曾经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国人当然有理由为身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而自豪。特别是希特勒个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简朴,是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更不闹绯闻,让不少德国人感动得简直要用高尚纯洁来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数德国人眼里,希特勒已经是仁慈有为的统治者,甚至可以说是德国的大救星了。

⑥ 德国是怎么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奠定基础发动二战

1、一战使德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2、德国曾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强国,即使战败也有着相当雄厚的人才实力和技术经验。
3、一战后的德国在西方不算富裕,由于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才有了大规模的武器。

1923年,法国以德国中止赔款为由,联合比利时占领了鲁尔,德国人审时度势,从印度人那里引进了一个新开发的绝招——非BL不合作运动,以此来抵抗法比大军。结果德国马克贬值速度惊人,据说只有20多年后的本国可以相提并论,很快就使马克成为废纸。德国平民深受其苦,不过高层却很得意,不是要赔几千亿马克吗?没有关系,现在几万亿马克也是小菜一碟。已经出现骚乱怎么办?不要去管,东方已经有个大家伙,西方比德国还急呢。于是令人无言以对的结果出现了,在毫无传奇性,又不光彩,但却能成功解决当时德国实际问题的非BL不合作运动的威力下,德国不费一枪一弹,一兵一卒,就赢得了这场法德国家较量的阶段性胜利。法比军队寄希望于转移德国骚乱的方向,确保不会发生当时一度盛行的革命危机导致美英强力干预,从而可以凭借战争形势来维持自己的占领。于是法比军队在德国境内想尽了办法,软硬兼施,希望德国人能够对自己使用武力,可惜纪律很好的德国军队仍然拒绝对德国境内的法比军队动用武力。于是在这场类似印度拼忍耐的较量中,美英最终对法国的耐心达到了极限。由于害怕随着时间增加,骚乱会转变为革命危机,美英抛售法国国家债券逼迫法国撤军,于是法比军队只好撤出德国。由于比利时之所以敢得罪德国出兵鲁尔,完全是法国影响下的结果,因此比利时对法国半途而废的行径深为不满,乃至反目。美英资本趁虚而入,1924年——1930年,流入以美英为主体的外国资本约计300亿马克,占同期德国工业投资的一半,工业固定资本的2/3。为给这些资本保驾护航,美英通过道威斯计划、杨计划及一些秘密计划,提供了一个关于德国赔偿和经济发展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对德国的生产资料自我消费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刺激了德国重工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德国的赔款能力,只是赔款计划存在的本身封杀了个人消费的发展,导致原本就不怎么样的德国国内市场进一步狭小。同时讽刺的是,德国的重工业赔偿物损害了英法自身重工业的利润率,阻碍了英法重工业的发展,导致它们的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出现混乱,终使德国工业产值于1927年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于次年再次超过英国,形成德国一战战败后战略大逆转的物质基础。德国的战略大逆转是建立在大量外国资本流入和对工农压榨加强的基础上的,导致了对外国资本和对外贸易的双重依赖性。1924年——1929年期间,德国工业产值增长32%,出口贸易额却增长了100%。如此一来,个人消费萎缩,加上守业人的政F定位导致的国家消费发展缓慢,孤单的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又因为没有强制的计划而无法自我运行,教科书式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而且情况空前严重。

由于1929年经济危机对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负面影响很大,因此依赖它们的德国经济迅速恶化。据统计,在希特勒上台时,德国仍有1/3的企业停产,400万工人失业,而这还没把半停产和半失业计算在内。

德国国内阶级矛盾更加尖锐。1930年——1932年,德国爆发了1818次罢工。1933年刚开头,就连续发生了三场规模空前的大罢工。于是德国上层决定再次引进一个新开发的绝招——震灾疗法,这次是从日本人那里引进的,本质是以国家/社会消费替代个人消费。

1933年1月30日,在西部财阀和东部军官团的支持下,奥地利人、德国纳粹党领袖希特勒黄袍加身,在一群据说是爱国的德国人的个人宣誓效忠声中,粉墨登场成为了德国,而不是奥地利的总理。此人上台不久,便创下选举政治的一个旧亮点——部署大批流氓控制国会议事场内外,议员不选择他的议案就不能吃饭;以及一个新亮点——选举后逮捕任意数量的非N粹党议员,以此保证剩下的议员中支持者占绝大多数。于是选举从此就不再需要“浪费时间、金钱与精力”来统计票数,也能得到结果,因此变得简单起来。希特勒靠着因此得来的“极高的支持率”,开始了他的独裁生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德国体面人对一个奥地利人的支持和效忠当然也不是无条件的。他们需要德国立刻实行自己的震灾疗法,解决德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其中,西部财阀需要订单来解决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东部军官团不想再当士兵,需要足够多的军官职位来为自己提供足够多的差事和报酬;跟随者需要更体面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各项需求的结合,汇成希特勒竞选时的名言:“如果我现在掌握政权的话,就把陆军部长叫来,问他:‘全面武装需要多少钱?’如果他需要200亿、400亿、600亿甚至1000亿,他一定能得到。那时我们就武装、武装、武装,直到武装就绪。”

这样一来,德国解决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的方法,逐渐往扩充军队上靠拢。从经济需求角度上看,士兵多了,总需要军官来管理,于是军官的需求就增加了,这样可以给东部军官团提供越来越多的差事和报酬;军官和士兵不是街头流氓,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装备,从坦克到袖标,无所不包,于是大量的需求也就产生了,西部财阀需要的订单也会越来越多;跟随者们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新兴贵族,并以此来攫取金钱与权力。

在这个经济体制下,西部财阀、东部军官团和希特勒跟随者的需求都将能够有效地满足,可谓皆大欢喜。至于这样做下去之后会发生什么事,那是以后的事,反正当时的主流经济理论也不能预知。因此当1933年3月授权法通过后,新的经济体制迅速建立起来。

从1933年3月——1939年8月,德国经济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德国经济的成型阶段,尤为特殊。

经济恢复阶段(第一阶段):1933年3月——1934年12月。
由于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使德国工业大量停产,工人则大量失业。同时,德国金融资本有大量的金融产品需要流动。根据实际情况,N粹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1934年,德国颁布了“德意志经济有机条例”,把整个国家的产业部门组建成四级经济组织,由国家政权直接规定各企业的生产任务和定额,并集中规划原料、人员与制成品。
与此同时,“全国劳动组织法”也展现在德国人眼前,工人社会保险权利被取缔,原来积累的失业、残废、退职、退休的保险基金被国家政权接收。

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把这些闲置的资金、设备和劳力动员起来。
基于此,此轮扩军不仅没有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还使德国一举摆脱了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连带扩充了生产资料自我消费。

在这一时期,德国军事战略波澜不惊,没有什么特别举动。但很快,德国就进入了新的阶段。

勒紧裤带阶段(第二阶段):1935年1月——1936年12月。

闲置的设备和劳力是有限的,当时间踏入1935年时,德国已无闲置的资金、设备和劳力可供动员。而扩军速度不仅没有放缓,反而进一步加速,那么资金、设备和劳力从何而来?N粹主要通过压缩个人消费来解决。这虽然导致了个人消费资料生产停滞之苦,导致轻工业部门大量倒闭和裁员而重新出现超过90万工人失业的现象,却依然使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和国家/社会消费得到了满足,因此工业在恢复期之后继续发展。

1935年,德国开始实施强迫无偿劳动,范围包括25岁以下的男女青年。

同年,德国爆发了“面包危机”和“黄油危机”。很快,在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提倡”下,德国平民一夜之间突然喜欢起黑面包和人造黄油来。于是白面包迅速换成黑面包,黄油则换成人造黄油,

1936年,“四年计划”由N粹二号人物、空军司令戈林牵头启动,它的目的是使经济全面转入扩军备战的轨道。

在这一时期,德国军事战略开始聒噪起来。

在1935年的开头,由于空军司令戈林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数量超过英国,并不断拉大差距的空军,壮了XTL的胆。于是XTL迫不及待地于1935年3月9日宣布德国空军正式成立,并告诉前来谈判的西门外JD臣和艾登,德国空军的实力已经和英国相等。而在失去了空中均势之后,英国就比较容易被XTL讹诈了。

很快,N粹颁布《帝国防御法》,宣称“使全部力量为军事服务”,公然无视和约的军备限制条款。并于1936年3月出兵莱茵河西岸地区,接着干预西班牙内战,形成“三个法XS包围法兰西”之势。

面对德国的行为,英法上层无动于衷,只有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一小撮目光敏锐者发现了问题的实质。

在1936年底的一次演说中,丘吉尔对局势的发展做出了预言:“德国正在以德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来扩充军备。它由一小撮洋洋得意的亡命之徒领导着。在这种专制统治下,经济日益困难,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他们很快就不得不在经济财政崩溃和内乱,或者发动战争这二者之间作出抉择。”

同时,在丘吉尔的努力下,德国的军备扩充速度和程度浮出水面。
德国战备的开支
1933年 五十亿马克;
1934年 八十亿马克;
1935年 一百一十亿马克
注:按1936年币值,12马克折合1英镑。
(数据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经济侵蚀阶段(第三阶段):1937年1月——1939年8月。

当个人消费被压缩到不合适继续压缩,还要继续蛮干为国家/社会消费腾出消费空间的时候,涉及国M经济基础的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就被送上了祭坛。从一个现代大国角度来说,这是禁忌的行为,但N粹作为腐朽的产物,自然是可以百无禁忌的。

所谓军事膨胀型经济危机,简单来说就是当军需产业这种国家/社会消费畸形扩大,不但吞掉了个人消费,还要发展到连生产资料自我消费也给吞掉,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的一种与生产相对过剩完全不同的经济危机。由于生产资料自我消费涉及生产资料的维护、修理、更新和扩充,当折旧大于投资的时候,生产资料别说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扩充,就是连简单再生产的维护、修理、更新都保不住。这样一来,德国工业体系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迅速衰退的现象。

在N粹的领导下,德国军事经济发展至此,终于带来了军事膨胀型经济危机这个恶魔。随着经济危机迅速加深,德国内部之前暂时压下的各种经济问题纷纷暴露,人民困苦不堪,军事战略也迅速活跃起来。

⑦ 战败后的德国为什么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战后,德国受到了制裁,因受美英法苏的牵制,最终美国基本接管了德国军事,失去了国家主权,德国在惶恐中度过。不过,很显然,德国也不用再为那庞大的军费买单,这是不幸中的万幸。没有了沉重的军事开支,便可以集结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用于经济发展中去。
1947年7月,美国启动了马歇尔计划,对二战中被战争破坏的欧洲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而联邦德国(西德)也在被援助者之列。从地里位置来看,德国地处欧洲核心区,又毗邻这苏联,是美国对抗苏联的桥头堡。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遏制苏联向西跃进,将德国这个战争前线变得强大很有必要。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影响,联邦德国在金融、技术、设备等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援助,也坚固了西德经济发展的基石。

⑧ 一战德国战败后为何迅速发展成为二战强国

德国在第1次世界大战之后能够迅速崛起,主要是由2点原因造成的。首先要明白当初虽然德国失败了,但是德国的基础非常雄厚。由于当时德国还是有着一定实力的,所以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打败。并且在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和英国等战胜国都反对削弱德国,所以德国就利用这个机会可以有发展的机会。当时美国和英国也想要利用德国来压制苏俄的势力。那些战胜国不仅没有惩罚德国,反而向德国提供了非常大的经济支持。就是因为当时这个决定,所以德国才可以在战争结束后迅速崛起。

⑨ 德国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纪以来,德意志长期四分五裂,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然而,至少从18、19世纪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一跃成为欧洲的头号强国。

普遍的观点认为德国的崛起一靠军队,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视为德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将德国的强大归因到教育,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不无道理。早在18世纪末,普鲁士就立法推行义务教育,开创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19世纪初,在普鲁士进行的诸项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说最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从人文主义理念出发,力求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创立的教育体制为德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后,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比如在普鲁士,小学的入学率在1816年就达到60%,到1864年更达到93%。到1871年时,德国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国的文盲率为30%(1861年),法国是24%(1866年)。德国教育领先的情况略见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学改革,更是成就显着。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学扭转了大学发展的方向,推行教学和研究结合的原则,创立了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同时也开启了现代大学的先河。在洪堡大学精神的滋养下,德国大学很快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大学教授更是以学术研究为天职,投身于教学和研究,做出了数不胜数的学术成就。

德国的大学得到普遍的赞扬和肯定。英国历史学家梅尔茨在20世纪20年代说:“在现代,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那么多的思想学校和学术学校,也没有一个国家能自夸开创并进行了这么多巨大的事业,而他们需要大量训练有素人员的合作和集体努力”。

可以说,在近现代历史上,德国的学者和专家为德国带来的荣誉和关注要远远超过其他群体。而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德国大学的成果,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将大学与学术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大学也许是观察德国人最好的窗口。梅尔茨认为德国大学“比任何别的东西都表征出德国的心智,德国心智在这种机构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德国人重视教育,但不盲目重视。在19世纪中,德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而多样的学校和培训体系。特别是在20世纪后期,“双元制”职业培训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被称为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就是把手工业中徒工的训练与学校的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政府和企业共同培养合格技工。在培训期间,学员按规定到企业学徒一定的天数,同时也必须到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兰曾对德国的教育有一个概括,说德国的教育体制的特点为无地无学,无时非学,无人不学”,此说甚为精当。直到今天,这三条应当仍然有效。“无地无学”是说教育的普及程度,“无时非学”是说不同的行业和职业都有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无人不学”则是说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都有学习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机会。这种多轨、多类型的教育制度,虽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则,但从效果和功能上看,这一体制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培养了特殊的人才,这倒是体现了人尽其才的思想。

从反面看,当教育不受到重视或受到破坏的时候,国家的实力就会减弱,强国可以变弱。在纳粹统治时期,教育和科学事业受到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大批犹太学人被迫离开大学、离开德国,德国的教育和学术事业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创,从19世纪以来所积累的学术基础面临瓦解。经过这次浩劫,德国作为学术中心的时期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这段惨痛的历史为教育强国提供了一个反面的例证。

纵观近代德国的发展过程,我们有理由把德国看作一个教育兴国或教育强国的范例。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蒙森曾把大学、军队和关税同时并列,认为这三者是德国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够把大学列在首位,想必不会反对教育强国、学术强国的说法。(作者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阅读全文

与二战德国如何发展成强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3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1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6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86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7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0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6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2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9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4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6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7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03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7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9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2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53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