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的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区别
1、代表的意志不一样。
帝国议会名义上是人民议会,由所有年满25岁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遍投票选出,但其实对国家军事、外交政策什么影响力也没有,也没有监督权,只是一个“公民权利”的装饰品
联邦会议并不代表议员个人意志,议员代表的是各邦君主的意志,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是各邦君主权利的集中体现,发挥的性质是主权性质而非议会性质,是帝国的最高机构,由于普鲁士实力绝对优势,所以实际就是普鲁士霸权的操控。
2、职权范围不一样。
联邦议会无直接人事权,但依《基本法》第54条规定,联邦总统由联邦大会间接选举产生。由联邦议院议长召集的联邦大会,由联邦议院议员和同等数量的各州议会根据比例选举产生的州议员组成。获得联邦大会成员过半数票者当选为联邦总统。
帝国议会讨论后,还必须经过枢密院的审议以及天皇的批准才能生效。天皇还可以不经议会的参与,以敕令、紧急敕令以及其他方式任意制定法律,议会不得干预。内阁不从议会中产生,而是直接授命于天皇,因此内阁仅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组织结构不一样
联邦议院会议主要为全会和委员会会议,两名经选举产生的书记员协助议长召集并主持会议。如议长因故同时缺席,由副议长主持会议。出席全会的议员须会前签到。获简单多数赞成票联邦议院的表决成立。
帝国议会组成由公民议院和贵族议院。贵族院议员则由不经选举的皇族、华族、敕任议员构成。贵族院不解散,所以多数议员是终身任期。
2. 德国议会的权力特点是什么
德国联邦议院与联邦参议院共享修改德国基本法(即宪法)的权力。
联邦议院拥有设立各种委员会的权力,这些委员会在相应的政府事务上,可以行使基本法所赋予联邦议会的职权。其中,欧盟事务委员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国防委员会与请愿委员会是基本法明订应设立之委员会;其他各种委员的数量与委员人数,则于每一任期开始时由联邦议会决定。
一个特殊的委员会是“调查委员会”。基本法第44条规定:
(1) 联邦议会有设置调查委员会之权利,经议员四分之一建议,并有设置之义务,调查委员会应举行公开会议聆取必要证据。会议得不公开。
(2)
证据调查准用刑事诉讼程序之规定。书信、邮政及电讯秘密不受影响。
(3) 法院及行政机关有给予法律及职务协助之义务。
(4)
调查委员会之决议不受司法审查。但法院对调查所根据之事实得自由评价及定断。”
联邦议院也有任命军事专员的权利,以协助联邦议会行使监督政府之权力。
联邦议院及其委员会有权要求联邦政府任一成员出席其会议。
3. 苏维埃、苏俄、苏联、俄国、法西斯、法兰西、德意志分别指什么
1、苏维埃:苏维埃本是俄文совет(soviet)的音译,意思是代表会议。起源于1905年俄国革命,当时是一种工人和士兵的直接民主形式,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时更换,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新型的政权的标志,城市和乡村的最基本生产单位都有苏维埃,苏维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可以立法,还可以直接派生行政机构。
2、苏俄:国号,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俄罗斯或苏俄。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获得胜利,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3、苏联:国号,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正式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4、俄国:历史上俄国一直是俄罗斯名族的国号,历史上的俄罗斯帝国,即沙俄帝国,也叫俄国。就算后来使用的社会主义的国号,即苏俄、苏联,由于俄国是所以加盟共和国中最大的,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影响力最强,而且历史原因,人们习惯称俄罗斯人建立的国家叫俄国,或俄罗斯,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联邦,人们也称其为俄国,俄国这个名字在俄罗斯历史中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什么时候交俄国都是对的。
5、法西斯:法西斯”是古代罗马高级长官的一种权力标志,系用皮带捆扎的一束棍杖,其中间常夹有一柄锋刃向外的斧头,得名“法西斯”(fascis或 fasces) 。初为早期王权的标志,后高级长官出行时由扈从肩扛(每人一束),象征其行政权力,法西斯主义(Fascist)即取名于此。
希特勒那套法西斯主要是:种族优秀论、国家至上论、领袖至上论、意志至上论、暴力和强权就是真理论的集合。
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6、法兰西:即法国,名族名称引申到国号;
7、德意志:即德国,同样名族名称引申到国号。
我是综合了网络的知识,同个人理解写的,由于能力有限,错误之处希望原谅。
4. 德国联邦参议院的会议制度
联邦参议院会议主要为全会和委员会会议,参议院每年召开11次到12次全体大会。全会席次按各州字母顺序排列,会期由16名来自各联邦州的全权代表构成的常设顾问委员会协同参议长确定。两名经选举产生的书记员(现职联邦州部长)协助参议长召集并主持会议。如参议长和副参议长因故同时缺席,由最年长的州长主持会议。出席全会的参议员须会前签到。获简单多数赞成票联邦参议院的表决成立。
此外,参议院内还不定期举行州长会议和专业部长会议,协商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但两会一致通过的决议仅具备建议效力,无法律效力 。
5. 波茨坦会议名词解释
波茨坦会议:是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美、英、苏3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1945年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三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又叫“柏林会议”。
波茨坦会议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
6. 德国议会分为哪2种那种代表人民
德国联邦议会由德国联邦议院(Bundestag)和德国联邦参议院(Bundesrat)组成。德国联邦参议院代表人民。
德国联邦参议院(德语:Bundesrat)是德国的一个国家权力机关,作为各联邦州在联邦中的代表,是德国联邦制国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联邦州政府依据《基本法》,通过联邦参议院参与联邦的立法和欧盟事务。联邦参议院没有选举任期,是一个连续的国家权力机关,党派比例随着各州议会的选举而变化;而联邦议院则是一个不连续的国家权力机关,每4年重新选举一次。
7. 德国联邦议院的会议制度
联邦议院会议主要为全会和委员会会议,两名经选举产生的书记员协助议长召集并主持会议。如议长因故同时缺席,由副议长主持会议。出席全会的议员须会前签到。获简单多数赞成票联邦议院的表决成立。
德国联邦议院每届任期为四年,若被提前解散则其任期随之结束。
每届议会举行四次年会。每次年会的工作由元老委员会安排 。联邦议院一般交叉安排开会周与歇会周,即每开会一两周便歇会一两周。每个开会周的日程大体上为:周一下午,议长会议和各党团会议开会。周二上午,各党团议事组开会,下午党团大会。周三上午,议会各委员会开会,下午议会举行大会,议员质问政府成员。周四全天和周五上午,议会开大会。周五下午,议员回选区。联邦议院的大会一般公开举行,传媒可以报道,公众可以旁听。大会需下述程序方可转为秘密进行:经联邦政府或联邦议院十分之一议员动议,并获全体议员的三分之二投票赞成。联邦议院各委员会的会议通常秘密进行,以便委员们畅所欲言 。
8. 二战中的慕尼黑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有什么区别各决定了什么
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 《慕尼黑协定》全称为《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主要内容包括:捷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完成对上述地区和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对尚不能确定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的捷其他地区,应暂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占领,于11月底前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捷政府应在4周内释放正在服刑的苏台德政治犯;有关政府须在3个月内解决捷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否则,德、英、法、意首脑将再次开会讨论;英法保证捷新边界不受侵略;当捷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意也将对捷提供保证。
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希特勒加紧备战的重要步骤。协定迫使捷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法国在东欧的同盟体系,从而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助长了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1939年3月,希特勒践踏在协定中承诺的国际保证,出兵占领捷全境。英法却背信弃义,拒不履行保证捷新边界的国际义务。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南部开辟第二战场;②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③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④波兰问题。三国一致赞成战后重建独立的波兰,其边界西移,将德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并入波兰;⑤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苏联表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并提出归还整个库页岛等条件。
会议签署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和《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协定》,三国表示今后将“共同协作”“力求所有大小国家的合作……,全心全意抱着消除暴政和奴役、迫害和压制的真忱”(这些表示在日后的历史中都被证明不过是一席冠冕堂皇的逢场空话)。此次会议是反法西斯联盟三大盟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直接会晤,对维护和加强盟国间的团结与合作,协调军事战略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在会议期间为自身利益达成的一些损害他国利益的妥协和默契,又给战后的国际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②波兰问题,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会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③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④联合国问题,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此外,会议还讨论了希腊、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有关问题。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等文件。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会议的某些协议未经有关国家同意,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和绥靖政策的倾向,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利益和领土行政完整。三大国在会议上作出的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影响巨大。
9. 1529年,德国帝国会议为什么要恢复教会的权利
因为帝国内部有王宫贵族利用宗教改革(支持马丁路德为首的教徒)挑战查理五世的权威 所以查理五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 支持罗马教廷(天主教)从而打压新教 以及反对自己的王公贵族。
你说的德国其实是神圣罗马帝国,1545年到1563年 搞的特伦托会议 就是为了打压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0. "2+4"德国统一会议
德国的统一不仅仅是德国的内部事务,同时也是一个涉及世界格局的重大国际性事件,在德国统一进程中,引出了一系列"外部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统一后的德国与军事联盟集团的关系;德波边界的确定;四个战胜国(苏、美、英、法)对德国的权利与责任的终止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关国家先后举行了4次所谓"2+4"外长会议,即由两个德国和苏、美、英、法四大国外长共同讨论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达成了各项协议。第一次"2十4"会议于l990年5月5日在波恩举行。当时西方国家与苏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分歧集中在:德国与军事联盟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立场非常明确:统一后的德国必须作为北约成员国留在西方联盟内,"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苏联则要求统一后的德国实行中立和非军事化。l990年6月22日在柏林举行第二次"2+4"会议时,苏联开始退让,提出一项"过渡时期"计划,即:为德国统一规定一个五年"过渡期",在此期间两个德国仍分属北约和华约。五年后待盟军撤离德国可整体加入北约。但这一计划立即遭到其余各方拒绝。在西方国家的软硬兼施下,苏联的立场再往后退,同意统一后的德国可以自己决定其联盟政策,实际上为德国整体加入北约开了绿灯(在由科尔出面与戈尔巴乔夫达成的最后协议中,作为苏联同意德国成为北约成员的条件,德方允诺,苏军仍可在德国东部留驻数年,在苏军撤离前,北约不将其组织结构扩展到德国东部,德国还承担裁减军队、不制造和拥有核武器及生化武器的义务,并为苏军撤离提供财政支持和信贷援助)。军事联盟问题解决后,1990年7月17日在巴黎举行第三次"2+4"会议时,讨论的中心已转到德波边界问题上,波兰代表因此参加了会议。会议达成的协议称,统一后的德国将同波兰正式签约,再次确认原来由两个德国分别确认的奥得一尼斯河界。这一不变更现有边界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国家。至此,有争议的外部问题基本解决,1990年9月12日在莫斯科举行了最后一次"2+4"会议,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法国外长迪马、英国外交大臣赫德、美国国务卿贝克和当时两个德国的外长根舍、德梅齐埃共同签署了《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国际条约》。这样,战后四大国对德国的占领状态彻底结束,统一的德国成为国际法意义上享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德国的统一是战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历史分期意义的重要界标,它标志着战后初期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所确立的以欧洲东西方分界线的划定为基本内涵的雅尔塔体制已经瓦解,欧洲和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大变动,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