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国参加“一战”后与德国进行了哪些战役分别是哪一年进行的这些战役谁胜了
很多,但大部分是德军胜利,德军都打到沙俄国内了,逼近首都圣彼得堡。
重要战役有如下:
坦能堡战役1914年(德军胜利)
喀尔巴阡战役1915年(不分胜负)
华沙—伊万哥罗德战役1914年(沙俄胜利)
勃鲁西洛夫攻势1916年(沙俄胜利,德奥损失达150万)
马祖里湖战役1914年(德军胜利)
加里西亚战役1914年(沙俄胜利,并重创奥军主力)
B. 苏联对德国的"十次打击"是什么意思
所谓“十次打击”是194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上连续发动的对德军的十次大规模战略性战役。 1943年苏军转入反攻阶段后,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军队的数量和装备占有压倒优势。为彻底解放被占国土,打通进攻德国本土的道路,集中兵力连续实施了十次战略进攻。1944年1—2月的第一次打击摧毁了德军的“永久性”防线,解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市900天的封锁,解放了列宁格勒州。1月底至3月,苏军在南部战场第聂伯河以西发起第二次打击,收复了该河西岸的全部乌克兰地区。3月底至5月的第三次打击,将敌军驱逐出敖德萨和克里米亚半岛。6月的第四次打击,击溃了芬兰法西斯军队并使芬兰当局被迫停战求和。在第四次打击接近尾声时,苏军又在中部地区广阔的战线上发起强大攻势,至7月解放了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大部分领土,进入波兰。是为第五次打击,即白俄罗斯战役。为了在战略上支援和配合该战役,7—8月苏军进行第六次打击,占领了西乌克兰地区。8—9月的第七次打击中,苏军解放了摩尔达维亚,攻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与当地人民的武装起义相配合,推翻法西斯政权,肃清境内德军。9、10月间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实施的第八次打击,解放了爱沙尼亚全部和拉脱维亚大部领土。 10月,苏军以匈牙利为主战场,展开第九次打击,歼灭大批德军并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境内。第十次打击是10月在芬兰最北部进行的,把德军驱逐至挪威境内。
一楼说苏军”战斗力“比德军厉害完全是笑话,除了哈苏的全世界军迷都笑了。苏军虽然在总兵力上比德军不能造成好几倍的优势,但每次突击都能在突击面上造成好几倍的优势,有时甚至达到1:6或者1:8,而且每次胜利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41年苏军的溃退才叫落花流水,而且楼上的有时间多学习,苏联1~2月开始的突击是在烈日炎炎的仲夏?知道冬季是啥时候不?
C. 俄罗斯卫国战争的时间线是怎样的
苏联卫国战争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抗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侵略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开始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为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春,德军控制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的190个师组成北、中、南3个集团军群,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
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联红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被围德军。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1943年8月苏联红军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德军从此彻底丧失战略进攻能力,全线转入防御。
1944年苏联红军发起战略性总反攻,通过对德军的10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为在德国及其欧洲盟国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联红军展开强大攻势,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1945年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苏德战场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场。
据统计,苏联红军作战死亡866.84万人,德军及其盟军死亡600多万人。苏德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绝大多数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和很多西方学者在战后都认为,如果没有苏联的顽强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将难以预料。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7周年红场阅兵
当地时间4月28日,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7周年红场阅兵举行首次带军事装备的夜间彩排。
俄军受阅部队及军事装备悉数登场,包括卫国战争时期的传奇T-34坦克以及俄军“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系统、“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系统、S-400防空导弹系统、“阿玛塔”主战坦克和“天王星-9”战斗机器人等现代装备。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卫国战争
D. 1941年至1944年是什么抵抗什么入侵发生的什么战争
1941年至1944年是苏联抵抗纳粹德国入侵发生的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与其仆从国(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初期,由于苏联战争决策层的战略误判,以及“大清洗”后红军指战员素质低下,苏联红军丧师失地、一路溃败。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联红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联红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解放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
1945年5月8日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主要战事告终。
E. 1944年9月苏军在恶劣的天气下,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向德军发动进攻,当时的战斗情形是怎样的
1944年9月11日,天公不作美,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忽然下起了暴风雪。虽然气温还没有明显变冷,但雪粒和8级以上的大风也给人们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尽管如此,华西列夫斯基还是坚持在进攻前逐个方面军和集团军地检查了一遍各部队。直到13日下午,他才风尘仆仆地从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赶回他设在第1方面军的指挥所。
14日晨,整个波罗的海沿岸的3个方面军在暴风雪的呼啸里同时对德军发起了进攻。17日,列宁格勒方面军也转入了进攻。一开始,德军没有想到苏军会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实施突击。当猛烈的炮火倾泻过来以及随后的坦克群冲到防御前沿时,德军次要方向的阵地立时大乱,伤亡损失十分严重。但随后在第2天或第3天,就出现了有组织的抵抗。经过一周多的残酷战斗,苏军才推进了80公里,有些地段也就是60公里左右。
然而,在里加主要方向上,敌军在当天下午就稳住了战线。从第2天开始,德军曾数次组织反突击行动,战斗极为激烈。17日上午,敌军以两个坦克师和一个摩托化师的强大兵力,向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所属的近卫第6集团军正面实施了猛烈的反突击。近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向该集团军的两个步兵师结合部猛冲。
由于反坦克武器的缺少和后援坦克部队没有到达,该部敌军曾一度突破苏军防线达四五公里。只是在晚上,华西列夫斯基派去的坦克第1和第19军赶到才制止住了敌人的前进。第2天,当敌人再度发起进攻时,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也插向了这个方向。
F. 苏联与德国进行了几次会战
克里木战役
列宁格勒会战
基辅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摩棱斯克战役
柏林战役
白俄罗斯战役
第聂伯河会战
莫斯科会战
闪击战
1941年6月~1945年5月苏联反对法西斯德国侵略的正义战争。苏联称之为伟大卫国战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1年春,德国军队席卷了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了欧洲16国的人力、物力资源。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展开了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德国的战略企图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击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把苏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战争开始时,德国总兵力约730万人,侵苏兵力为550万人(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计陆军190个师(内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坦克约4300辆,火炮4.72万门;空军作战飞机4980架;海军作战舰艇192艘。德军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3个方向实施突击,另以德军“挪威”集团军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1941年6月,苏军总兵力为537.3万人,部署在西部各边境军区的兵力共268万人,计陆军170个师另2个旅,火炮(50毫米以上)3.75万门,新型坦克1475辆和大量旧式坦克;空军新型作战飞机1540架及大量旧式飞机;海军作战舰艇396艘。苏联最初的作战计划是,以边境掩护部队抗击德军的突击,保障苏军主力的集中和展开,以进攻消灭突入的德军,并将战争推进到敌国领土。战争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1.6.22~1942.11.18)德国发动战略进攻,苏军实施战略防御。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有利因素(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和苏联判断失误、戒备不足的弱点,一举突破苏军防御,长驱直入,迅速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并于9月封锁列宁格勒,攻占基辅。苏军最初企图以进攻对付德军进攻,但一开始就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陷入极端困难的处境,被迫转入战略防御。9月底,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苏军在敌后广泛游击战争的配合下,以积极防御疲惫和消耗德军,于12月初转入反攻,消灭和击溃德军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局势,击破了德国的“闪击战”计划。1942年5、6月,苏军在哈尔科夫地域和克里木的进攻作战失利,德军随即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展开进攻,企图从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并攻占外高加索的苏石油产地,切断苏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节节后退,被迫再次转入防御,经激烈而顽强的战斗,至11月中旬守住斯大林格勒,为集结兵力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1942.11.19~1943年底)苏军展开战略反攻,苏德战争发生根本转折。1942年,苏联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军工生产已经恢复并有一定发展,给军队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增多,敌后游击运动开展得更加广泛,同时苏联还得到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的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消耗和钳制了日本陆军主力,减轻了苏联的后顾之忧。在这种形势下,苏军于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大规模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合围并歼灭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主力,从而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尔后苏军继续向顿河上游、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展进攻,解放了库尔斯克等地。同年1月,苏军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同时,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至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区。7、8月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又取得重大胜利。从此,苏军完全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8月,苏军在大卢基到黑海长达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进攻,到11月为止,收复近一半失地,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等城市。
第三阶段(1944.1~1945.5.9)苏军展开全面战略进攻,法西斯德国彻底失败1943年,美英等国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并计划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欧洲各国人民抵抗运动和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在这种形势下,德国企图以战略防御拖延对苏战争,同美英单独媾和。苏军在巴伦支海到黑海的整个苏德战场上发起战略进攻,连续进行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战役、白俄罗斯战役等一系列大规模进攻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收复全部失地,占领芬兰和挪威的部分领土,并攻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领土。上述东欧各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抗德武装力量,在苏军支援下解放本国全境或部分领土,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获得解放。1945年春,苏军在波罗的海至多瑙河全线发起进攻,先后进行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等进攻战役,并于4月16日对柏林发起总攻(见柏林战役),消灭苏德战场残存的德军,占领德国东部和奥地利东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获得彻底解放。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参见彩图1945年5月8日,德国代表在柏林近郊签字投降)
在长达4年的战争期间,苏军消灭和击溃德国及其盟国军队共607个师,占德军及其盟军在整个战争中所损失的全部师数的77.5%以上。德军损失达1000万人,约占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部损失的80%。德军75%以上的武器装备亦被苏军击毁或缴获。苏军在战争中战斗减员约1600万人。苏联人民战胜法西斯德国,对胜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了重大贡献。中、美、英等各国人民对苏联战胜法西斯德国给予了巨大支援。苏德战争表明:战争初期突然袭击和防突然袭击,是战略指导的重大问题,德国利用突然袭击,在初期获得重大胜利;苏联缺乏准备,初期遭受严重损失,但在形势不利时能及时转入战略防御,从而赢得时间使国家迅速转入战时体制,粉碎了德国的“闪击战”计划。由于战争中武器装备和物资的巨大消耗,军队对后方和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对战争进程影响很大。正确选择主攻方向十分重要。德国在初期突击获胜的情况下,多次不适当地改变主攻方向,失去了有利战机;而苏联在反攻和战略进攻中,能正确选定主攻方向,不给德军以喘息机会,并集中主力连续实施一系列战略性进攻战役。随着战争规模空前增大,必须依靠巨大的军队集团才能完成战略性任务。苏军的方面军群战役和德军的集团军群战役已成为战略性战役的基本样式。及时组建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并在关键时刻将其使用在主要方向上,以及在敌后开展大规模的游击运动都对战争有重大影响,苏联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