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说攻占苏联,是德国的最后目标
1941春,德国放弃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开始入侵苏联。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世界各大国联合起来与之作战,掀起了一场世界大战。那么,德国元首有称霸全球,挑起世界大战的野心吗?答案是,没有,而且是从来没有。
一是,亲历过一战的德国元首,十分清楚凭借德国的资源,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下一场世界大战中获得胜利,他只希望打败宿敌法国,在苏联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实现德意志民族的辉煌。这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得很清楚。
更关键的是,德国需要乌克兰的小麦和高加索的石油,而这些战略目标都必须打败苏联才能实现,这也是出于为德国拓展所谓的“生存空间”,将苏联作为德国的殖民地。说白了,两国必有一仗,而从此德国开始走下神坛。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B. 为什么德国一定要发动二战,默默发展实力不好吗
这是因为德国在当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德国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矛盾,就选择发动对外战争,而德国最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以及资源,希望通过用这种方式来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但是这样的行为也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以及反对。
所以也希望德国能够记住第2次世界大战中所犯下的错误以及所承担的后果,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德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也希望德国在国际社会上能够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只有这样德国才能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C. 二战,德国入侵苏联是野心膨胀还是迫不得已
德国闪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都一样,都是迫不得已。
要知道作为统治者,他们是不会轻易失去理智的。
他们都一样,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维系这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了。
德国必须拿下巴库油田,所以闪击苏联。
日本必须拿下东南亚的油田,但那里是美英的殖民地,珍珠港虎视眈眈,所以必须先打掉珍珠港。
D. 二战德国,为什么没有称霸全球的野心和能力
1940年6月,法国投降。作为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工业大国之一,投降后的法国工业企业,几乎“全须全尾”地被纳入到了德国的工业体系,再加上西欧其他国家的工业实力,如今的德国在工业制造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实力更加雄厚。
这让苏联统帅不安起来。他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能给苏联带来至少21个月的准备期,但仅过一年,在欧洲大陆只剩苏、德两国。不过,让他略感安慰的是,德国会首先拿下凭海据守的英国。事情真的是这样吗?错。
当然,两国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作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德国不可能与咄咄逼人的红色苏联长期保持和平,这种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说得难听点,谁看谁都不顺眼,打仗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既然是打,就要趁德国强大的时候早打。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E. 揭秘:二战时期,德国为什么会失败
第一,国力所限 看一看二战时期各国的地图,就可以发现,德国的国土面积太小了,国土小人口肯定少,并且资源也不及其他国家丰富,偶尔打一打仗还好应付,如果就这样频繁的打下去,德国绝对支撑不了。
第四,队友太给力 二战时德国有两个坑爹队友: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坑货紧密合作,把德国直接坑死,具体过程如下:德国进攻苏联的计划叫《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是自1941年5月份开始进攻苏联,结果意大利4月份进攻希腊,反而被这个小小的希腊打的鬼哭狼嚎,心态炸裂,无限呼叫支援,德国无奈转而进攻希腊,虽然很快就取得了胜利,但是巴巴罗萨计划因此而推迟了一个多月,而恰恰是这致命的一个多月,导致德军进攻到莫斯科城外的时候,恰好赶上冬季大雪,
F. 二战时,德国为何不占领捷克后就收手,它的目的是什么
他是想让德国过的更好一些,因为一战之后的德国经济落后。
它增强了德国发动战争和统治欧洲的意愿和决心。希特勒对纳粹德国的侵略野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捷克共和国的吞并,从而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众所周知,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也给希特勒提供了法西斯主义突然出现的机会。希特勒于1933年升任德国总理,直到1936年。在短短几年内,希特勒将德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翻了一番,这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毕竟,德国的土地面积有限,资源稀缺最好的出路是战争。
G. 为什么二战气间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不受侵害原因就是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来没有过军事征服其他地区的行为。但是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至于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列强为了重新划分拿破仑战败之后混乱的欧洲版图,对瑞士中立国的身份的确立只是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协定。虽然维也纳会议是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张在欧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统而遭到了历史学家的谴责,但是在一战之前,这次会议达成的协议为欧洲维持了将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战时期瑞士的中立国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瑞士在二战时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区。事实上,瑞士在二战中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虽然有资料说瑞士曾组织军队反抗德国,但是更多资料显示瑞士在二战期间其实是“助纣为虐”,不止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帮助,对犹太民族难民的间接迫害更是为后人所不齿。
下面是相关资料
瑞士是一个人口704万(二战期间为400多万),土地面积41284平方千米的中欧小国。但是在二战中,当希特勒的军队肆虐着整个欧洲时,它仍然能够免于战火的破坏。每当学习到这段历史时,很多学生就会问道:“瑞士在二战中为什么能保持中立?” 有的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1],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其实不然,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瑞士为什么要屈从希特勒?
在历史上,瑞士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国。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为了限制法国,反法同盟通过了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声明,瑞士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
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瑞士的中立和独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纳粹德国的出版物称,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国”的边界之外,也都是德国人。因此,它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瑞士人口中64%属于德意志民族)[2]。而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更是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内。与这种反动的种族主义鼓噪相呼应,在瑞士德语区出现了亲纳粹社团,其中以“国民阵线”以及“瑞士国社党人”两个极右组织势力较强。得到希特勒政权支持的瑞士法西斯势力一时甚嚣尘上,对瑞士当局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威胁着瑞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此外,德国还威胁要切断向瑞士的煤炭出口。
当二战已经迫在眉睫时,瑞士议会于1939年8月30日通过决议,重申它将恪守中立。而1940年,德国最高统帅部制订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只是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未将它付诸实施[3]。
1940年6月,法国的半壁江山沦陷,小小瑞士转瞬间落入德、意强邻及其兼并或占领区的四面包围之中。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吞并野心,瑞士当局最终选择了屈从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
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猫腻?
1、在经济上向法西斯国家输血。
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直至1945年3月德国败局已定时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厂还同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苏黎世的军工厂提供的4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德国应付盟军空袭的重要防卫武器。[4]
2、二战时瑞士一直让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圣哥大隧道(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5]。
3、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
二战爆发前,纳粹政权一般并不阻挡犹太人移居国外,通常是剥夺其财产后迫使他们迁往别的国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采取对策阻挡他们的涌入,它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为此,当局采了取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假如获准入境,则尽早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犹太人是难以计数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门让德国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打上一个大大的“J”字印(犹太人的标记)。到正式开战时,瑞士已在边境拦截了10多万犹太人入境。瑞士有时甚至直接把这些人交到臭名昭着的党卫军手上[6]。为此,德国的报纸在战后也曾批评过瑞士的所谓“中立”。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银行:侵吞犹太人财产,充当纳粹黄金保险箱。
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表现也有许多“猫腻”。据报道,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7]。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
瑞士还是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以换取硬通货瑞士法郎的主要地点。瑞士银行则根本不问黄金的来路,一味从中赚取巨额差价。据称,当时纳粹德国的帝国银行90%的黄金交易就是通过瑞士银行进行的[8]。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巨额财产,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瑞士银行。在瑞士银行的“帮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纳粹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索性露骨地说:“瑞士允许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们至今仍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9]
上述史实说明,瑞士在二战中的行为违反了永久中立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瑞士联邦政府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长科蒂首次代表政府为瑞士在二战中的表现作出道歉。他说:“我们不能、也决不否认瑞士在战时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野蛮行为有牵连。”“虽然一个被纳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难,但这也不应当使我们原谅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与软弱——我认为尤其不能原谅我们当时对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 当时他还发表了一个经联邦委员会(即瑞士政府)通过的声明,表示瑞士在二战中有负于纳粹受害者[10]。瑞士政治家勇于正视和承认本国政府半个多世纪以前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就此道歉,这一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H. 德国为什么要发动二战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一战和二战之间只间隔了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德国在一战中是战败国。自一战后,曾经的奥匈帝国分裂成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古老的欧洲现在到处都是打碎的坛坛罐罐,德国的巴掌挨得最响亮,然而他们要报复的并不仅仅是从普鲁士时代延续下来的那些敌人们。
德国因为赔款付出的代价。德国利用这些情况,为自己在国际上,争取到了很多的同情。这些同情,多少都能转化为对德国的支援。而且,希特勒不断的对外表示自己的和平意向,发了很多烟幕弹,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对外扩张的野心了。
通过一战,人类在自相残杀方面的创造力表现得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在凡尔登的绞肉机和索姆河的坦克面前,19世纪天真的乐观情绪,对主流古典人文主义的自信土崩瓦解了。新的思潮纷纷登上舞台,直截了当,冷酷无情,与这个铁血强权的时代宾主相得一拍即合。
I. 二战时期德国有入侵美国的野心和可能吗
无语了,你缺乏起码的军事常识,所提的种种“设想”,不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技术上,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完全是空想。
例1:“德国再次利用闪电战,偷袭美国,用潜艇大肆袭击美军运输船,英国不就会因为物资中断而丧失战斗力吗?”
——德国本来就在大西洋上用潜艇战来打击从美国往英国运送物资的船只了,虽然曾经造成了很大损失,但始终未能彻底切断运输线,反而在美英反潜力量打击下损失惨重。
例2:“德国空军很强大,大西洋并没有太平洋那么浩瀚,德国飞机既然可以飞临英国领空,也应该可以越过大西洋飞临美国领空的,”
——麻烦你看看地图先!美国和英国的距离差得是一点半点么?德国空军打击英国航程都不太充裕,还想飞越整个大西洋轰炸美国?你有脑子没有啊?
例3:“美国的主要炮舰都集中在太平洋与日本战斗,大西洋除了大量运输舰,美国因该不会有大量炮舰,并且英国的海军没有航母机群保护”
——不要胡说八道好不好?美国大西洋舰队的实力不比太平洋舰队差多少,只是偏重于反潜一点而已。谁告诉你英国海军没有航母机群保护的?
例4:“德国在二战时期已经研制了新进的火箭导弹技术,射程还挺远,完全可以发射几枚导弹摧毁纽约的”
——德国当时的火箭技术远未成熟,打到伦敦都勉强,威力和射程都不够,哪里能打到美国?再说德国没有核武器,用几颗常规高爆弹头难道就能摧毁一个城市么?你不要做梦好不好?
麻烦你多读点军事书籍,对二战有点起码的认识再来提问,不要再提这么丢人现眼的S B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