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萨拉热窝事件是什么
1914年6月,奥匈帝国为了炫耀武力,在萨拉热窝组织了一次军事演习。在6月28日上午,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携夫人索菲女公爵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前往萨拉热窝巡视。萨拉热窝车站早有一队敞篷轿车等候在那里。斐迪南为了长期占领这块土地,想通过此行在表面上给波斯尼亚人民一点好感。因此,他不想在这座城市炫耀他的军事力量,只带了少数的卫兵进行防卫,连本城提供的宪兵和警察也不在意,安全措施极为马虎。这个不可一世的王储似乎过低估计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怒火。
斐迪南夫妇从列车上下来后,钻上第二辆轿车向市政厅进发。索菲亚坐在斐迪南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总督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置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就在车队通往市政厅的途中,埋伏在路旁的塞族青年察布里诺维奇,突然奋力向车队扔过一枚炸弹。司机见势不妙,加快车速。炸弹落在第三辆汽车前面,炸裂了那辆汽车的前轮胎,炸弹的碎片击伤了总督和大公几个副手。察布里诺维奇当场被捕。斐迪南夫妇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参加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车队重新上路,驶向前去。
斐迪南夫妇的被刺,使本来就充满火药味的巴尔干“火药桶”一下爆炸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紧张地进行阴谋活动,准备厮杀。德皇威廉二世疯狂叫嚣:“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奥匈帝国在取得德国的支持之后,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限定在48小时内签复。塞尔维亚为了忍辱求全,除了奥方派员参与追捕审判兇手一项外,其余条件全数被迫接受。尽管如此,奥匈帝国仍以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为借口,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正式宣战。当晚,奥匈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致使5000多居民罹难。
紧接着,德、俄宣战,法、英对德宣战,奥匈帝国向俄宣战,这样,在短短几天内,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都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
Ⅱ 请问萨拉热窝事件的起因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件事会成为一战的导火索 请各位大哥简短的回答一下小弟,多谢
20世纪初,由于塞尔维亚国家的独立和“大塞尔维亚主义”的触发,奥匈帝国统治的塞族血统的民族相继爆发民族解放运动,引起奥匈帝国的恐慌。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黑,塞尔维亚开始战争准备并向俄国求援,此为波斯尼亚危机。之后两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获胜取得了马其顿和土耳其的部分领土实力有所增强。以上就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过节。
1914年,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边境举行军事演习。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携其王妃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视察,于6月28日受到塞尔维亚激进分子暗杀,费迪南大公及其王妃身亡。
奥匈帝国在7月23日对赛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26日正式宣战。俄国为了防止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受损而支持塞尔维亚。俄国所属协约国联盟各国和奥匈帝国所属同盟各国相继参战,一战爆发。
原因:
这是积蓄已久的矛盾,奥匈帝国的实力一直在不断的壮大,法国一直想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但是英国也不想放弃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地位,所以当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时。
正好给了这两国的借口,可以趁机削弱奥匈帝国,而俄国的沙皇是想趁机在欧洲捞取利益。所以也搅和了进去,说白了就是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
(2)德国为什么要杀萨拉热窝扩展阅读
事件影响
斐迪南遇刺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战争的准备早已在进行中。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
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
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
Ⅲ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与一战之间有什么关系
刺杀事件之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了根本不可能被满足的,非常无理的要求,塞尔维亚接受了其中的大部分,除了塞尔维亚解除武装,由奥匈帝国军事代管。奥匈帝国以此作为借口入侵塞尔维亚。之后俄罗斯根据条约向奥匈帝国宣战(自诩为斯拉夫小兄弟的兄长和庇护者),并且总动员,德国随即开始总动员,要求俄罗斯解除总动员,否则宣战,接下来法国总动员,要求德国解除总动员,德国反过来也要求法国解除总动员,否则宣战。再然后大家都没有解除总动员,大家彼此开战。德国采用施利芬计划,要求比利时开放边境让德国通过,比利时根据中立国条约拒绝,德国随即向比利时宣战,英国签署过保证比利时独立的条约(也在比利时的永久中立国条约上签了字),因此根据这个条约向德国宣战(法国德国俄罗斯都保证过比利时的独立,但是这时候互相都宣战了,就没有再宣战一次的必要了)。至此,一战主要参战国都加入了战争
Ⅳ 萨拉热窝街头的刺杀事件,如何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萨拉热窝的刺杀几乎震动了全世界,几乎立即点燃了世界大战的火焰。协议国和盟国这两个主要的军事集团已经准备好行动,但现在他们不甘寂寞。愤怒的奥匈帝国立即向塞尔维亚王国宣战,希望在复仇的同时摆脱“巴尔干问题制造者”塞尔维亚。德国表示支持奥匈帝国,而俄国也宣布将协助塞尔维亚。法国和英国也先后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局势变得无法控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一名不知名的“疯子”开枪而爆发。普林西普只用一支手枪就暗杀了斐迪南大公、索菲亚和他的妻子。这是一次极端的暗杀和恐怖活动,绝非正义之举。但他的行为的代价需要全世界来承受,一场世界大战和3000多万人的伤亡要为他的疯狂行为付出代价。
Ⅳ 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即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形成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半岛成了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成了欧洲的火药库。帝国主义战争一触即发。
国主义姑息养奸,纵虎为患,更助长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欲望,其结果是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首先燥发了。大战初期,除了两个对立的帝国主义集团在欧洲交战之外,还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解放战争。1941年,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参战,加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的性质。从此,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以及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互相支援,形成了强大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法西斯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
Ⅵ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吗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
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出现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现象。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其资本剧烈膨胀,要求殖民地,但世界已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因此必须寻找市场以适应资本扩张的需要。而老派资本主义国家又不愿意让出已有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因此,这种不平衡必然要被打破,建立资本主义之间的新的平衡,战争自然成为解决的这一问题的手段。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在这种原因下爆发了诸多的局部冲突如:在法德之间为争夺摩洛哥而爆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奥匈与俄罗斯之间为了各自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而爆发的波斯尼亚危机、巴尔干诸国为了各自的独立和利益而爆发的两次巴尔干危机、意大利与土耳其之间为了各自在北非的利益而爆发的意土战争等等。这些局部的战争加深了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是一战的前奏,加快了一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一战爆发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两大军事对峙集团的产生、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德矛盾)、极端民主主义泛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等。
在1870年 - 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战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而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互相对峙的阵营,纷争不断。
而同时极端民族主义在欧洲泛滥,如在巴尔干地区泛斯拉夫主义和大塞尔维亚主义盛行,在法国是复仇主义盛行,在德国则是泛日耳曼主义盛行,这些极端的民族主义使得欧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火药桶,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其次,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量的科技成果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大为进步,于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得到很大提高,这就需要更多的殖民地作为资本输出地和原料产地,引发全世界空前激烈的争夺。同时这些科技成果也大量的进入民用领域和军用领域,如电力、内燃机等用于新兴工业,炸药运用于军事。这都为大战提供物质了条件。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一战的爆发有其必然性同时也有着它的偶然性,它的爆发不是大国之间的直接碰撞而是因为一个名不见经转的爱国青年。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波斯尼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日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Ⅶ “萨拉热窝暗杀”事件,为何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萨拉热窝暗杀事件为何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话说,就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交接点,各种各样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到帝国主义者阶段。这一时期最显着的特点之一是战事经常产生。即使仅仅由于萨拉热窝的一次暗杀,它也引起了世界各国帝国主义者我国间的大规模的战事。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带大家大家了解一下。
接着,伴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的开战,各帝国主义者因为自己的利益,也向一些敌人传出了通牒。例如,最先是俄罗斯启动了全方位的战争动员,随后德国向俄罗斯传出了警示,然后是奥匈帝国的友军德国,在那天夜里宣布向俄罗斯开战,第二天向比利时传出警示,第三天向法国开战。显而易见,欧洲全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几日以内都卷进了这一场战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简单点来说,为何萨拉热窝的暗杀变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换句话说:没有萨拉热窝的暗杀,就不可能有第一次世界大战。
Ⅷ 萨拉热窝事件和德国没有关系,凭什么引发一战
因为萨拉热窝事件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遇刺,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而德国和奥匈帝国是互相结盟的国家。
Ⅸ 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被枪杀。这次事件导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之后,俄国宣布总动员;德国对俄、法宣战;英国对德宣战;奥匈对俄国宣战;意大利初期中立,后转向协约国对德奥宣战。日本为了夺取德国的亚洲利益向德国宣战;土耳其则加入到同盟国一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为纪念这位“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在1977年作出决定,在普林西普刺杀皇储站立的石板上,并在旁边的墙壁上欧诺的塞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刻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
南政府同时决定,将此桥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前南解体、波黑独立后,该纪念物及大理石板均被拆除,小桥也再次易名为“斐迪南桥”。
大理石石板一直被存放在萨拉热窝市内一座废兵营内,此后该兵营又被意大利驻波黑大使馆征用。1995年代顿协议签署之前,当时的美国总统就巴尔干问题特别代表霍尔布鲁克在见到此桥时,首次称普林西普为恐怖分子。
(9)德国为什么要杀萨拉热窝扩展阅读:
事件影响
斐迪南遇刺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战争的准备早已在进行中。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
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
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欧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