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苏在柏林签订友好条约包括哪些内容
1926年4月24日,德国外交部长古斯达夫·史特莱斯曼和苏联驻德大使尼古拉·克来斯金斯在柏林签署德苏中立友好条约,使德国和苏联之间,因商议德国加入国联问题而复杂化的关系趋向稳定。条约的主要内容为“若一缔约国在和平政策下受到一国或多国的入侵,另一缔约国在交战期间须保持中立”。此外,德苏双方并互相保证,不参加对缔约国的联合经济抵制。柏林条约的缔结,乃出于史特莱斯曼的均势构想。借着这个条约以及罗加诺公约,德国可以在国际间制造均势,“并借着自己在地理上中间的位置,担任西方与东方间桥梁的角色。”
㈡ 一战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什么条约
一战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1918年11月11日,双方宣布停战,在经过长达6个月的谈判之后(也即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这项条约得到了国际联盟承认,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尔赛条约》共分15部分,440条。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2)德国加入国联通过哪个条约扩展阅读
巴黎和会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战后协约会议。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俄没有受到邀请,德国作为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
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着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由于大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凡尔赛和约》的这些条款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实记录。
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俄国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
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
对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
而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保护自己在东欧的利益,另一方面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这种背景下签订的。
(3)德国加入国联通过哪个条约扩展阅读: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
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为10年。主要内容包括:
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武力活动、发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动的对象,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以任何支持;
双方都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永久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一切争端。该条约还包括一项“秘密附属议定书。它主要划分了德苏之间的利益范围界限。
其中规定:双方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立陶宛北部边界、波兰的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为分界线。
同时,德国还默许了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二战初期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大体上就是根据这个边界完成的。这个条约的签订使当时欧洲局势顿时明朗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㈣ 巴黎和会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的国联盟约内容是什么
巴黎和会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国联盟约,并将它列入对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条约》的第一部分。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宗旨是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国联的主要组织机构为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国联大会为国联最高权力机构,由所有会员国的代表组成,可以处理国联范围内的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务,它以投票的方式表决决议,重大决议必须经全体一致同意。国联理事会共9个席位,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4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协约国五大国为常任理事国,非常任理事国通过选举产生。理事会为国联的实际权力机构,掌握调查国际争端,建议制裁侵略国等重要权力。秘书处负责处理国联的日常事务管理,负责准备大会和理事会的文件和报告,安排议事日程。秘书处由秘书长领导,根据威尔逊的推荐,英国人詹姆士·埃里克·德拉蒙德爵士为国联首任秘书长。
㈤ 国际联盟是如何建立的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成立的一个国际组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以后,威尔逊坚持首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并主张把《国联盟约》列为《对德和约》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英法两国的操纵下,巴黎和会决定设立一个国联盟约起草委员会,由威尔逊担任主席,这样,威尔逊首先建立国际联盟的要求未被采纳。《国联盟约》起草委员会收到许多国家和团体提出的草案和陈述书,并就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地实行委任统治问题、“门罗主义”列入《盟约》问题、反对在移民问题上的种族歧视问题等展开激烈的争论。《国联盟约》经过26次修改之后,于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分就是《国际联盟盟约》。《盟约》中确定了国际联盟的组织机构、职能、原则和会员国的义务。1920年1月10日和约正式生效的这一天,在威尔逊主持下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凡是在大战中对德奥集团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是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这样,国联共有44个会员国,后来逐渐增加到63个国家,总部设在日内瓦。中国于1920年6月29日加入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处于高峰时期,国联曾拥有58个成员国。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其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不过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大国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然而,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国际制裁亦影响同样施行制裁的国联会员(如美国及西方国家)。1945年在二战废墟上成立联合国是取代国际联盟成为当代最大的主权国家组织,其档案全部移交给联合国。
国际联盟的主要机构有大会、理事会、秘书处,并附设国际法庭、国际劳工局等,其中最主要机构是理事会。《盟约》规定,美、英、法、意、日五国为常任理事国,另外还有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美国虽然是倡议国之一,但因与英、法争夺领导权失败而未参加,因此,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之前只有四个常任理事国。国际联盟主要受英法两国操纵。根据《国联盟约》,理事会的职责是:草定裁军计划,审核承担委任统治的各国提出的年度报告,保障会员国领土完整,向大会提出解决国际争端的议案,对侵略者实行经济和军事制裁等。
国际联盟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盟约》规定将德国殖民地由国际联盟实行委任统治,事实上等于把这些殖民地交由英法日等国实行殖民统治,它的作用只是帮助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巩固了战后帝国主义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国际联盟不可避免地走向破产的境地。1946年4月国联宣告解散,财产和档案全部移交给联合国。
㈥ 德国成为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的原因
国联理事会担当了“执行者”的身份,并指导全体大会的事务。国联的理事会最初有四个常任理事国:英国、法国、义大利和日本,及四个非常任理事国,她们需从非常任理事国选举胜出,而且任期只有三年。而首任非常任理事国为比利时、中华民国、希腊及西班牙。美国本来有望成为第五个常任理事国,但因1919年1月20日美国参议院拒绝接纳《凡尔赛条约》,拒绝加入国联,这降低美国在国联的参与度。
后来理事会架构有变,非常任理事国数目于1922年9月22日升至六个,1926年9月8日更升至九个,德国于该日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之后,在德国及日本于1933年退出国联后,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由九个升至11个。
德国会从一战败国而加入国联,主要是源自罗加诺公约。
罗加诺公约是在1925年10月5日至16日欧洲多国在瑞士罗加诺商议的七项协议,在同年12月1日于伦敦签署,隔年9月14日于日内瓦批准生效。一战中的欧洲协约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尝试确认战后领土界线,并争取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法国也分别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条约,并承诺协助两国抵抗德国侵略。如此,新条约重新确认法国与两国分别在1921年2月19日和1924年1月25日签订的条约。
纵然东欧局势仍然紧张,罗加诺公约被认为为1924年至1930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提供基础。公约之成功,可见于德国在1926年获得成为国际联盟第六个常任会员国;以及盟军在1930年6月完全撤出德国西部的莱茵兰。作为维持世界和平、鼓励国际合作的首个正式机构,国联之能接纳德国者,诚然创造维持欧洲和平的契机。
然而1930年之后极端民族主义崛起,“罗加诺精神”宣告幻灭。
㈦ 洛加诺公约 如何使德国国际地位提高
洛迦诺会议: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调整西欧各国关系并在政治上扶植德国的国际会议。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意、比、波、捷克斯洛伐克7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会议。各与会国经过争吵达成妥协。10月16日草签《洛迦诺公约》。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公约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条约,德国同比、法、波、捷4国分别签订的仲裁条约,以及法国同波、捷两国分别签订的相互保证条约。其中最主要的是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不破坏《凡尔赛和约》,德比、德法之间保持边界现状,互不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非武装区的规定;承认道威斯计划;通过外交途径或和平方法解决一切分歧问题;英、意两国充当公约的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等。公约对德波、德捷之间的边界不予保证,实际上是鼓励德国向东扩张。1926年9月,德国加入国联,取得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保留履行《国联盟约》第16条(关于对违约国制裁的规定)的行动自由。洛迦诺会议暂时调整了西欧各国的关系,恢复了德国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削弱了法国的霸权地位。.希特勒上台后,1936年3月7日
㈧ 一战后,战败的德国凭什么仅7年加入国际联盟
一战结束后,德国与苏联建交,立刻触动了西方社会的敏感神经,对其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做法。一方面,“鲁尔危机”让德国意识到协约国强硬的一面,另一方面,实施《道威斯计划》,在经济上进行拉拢,试图控制德国不要越走越远。
德国尽管在国际贷款的支援下,国力不断地恢复,但十分清楚要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须在欧洲恢复大国地位,否则还会有第二个“鲁尔危机”。为了达到此目的,德国一再宣称,如果得不到平等地位,那只好“投到苏维埃的怀抱里”。
当然,德国能走到这一步,与其实力密不可分。尽管战败,但其工业体系没有夸,军事体系没有散,成为战后迅速崛起的关键。说白了,就是元气未伤。说到底,一战中没有占领其全境,彻底瓦解德国,才是英、法等国无可奈何的重要原因。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㈨ 1920国际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处理国际纠纷,各国曾于1920年1月10日建立国际联盟。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向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结束战争、缔结和约、维护战后和平的‘十四点纲领’,其中的第十四点便是呼吁成立一个国际联盟。 1919年1月,威尔逊参加巴黎和会,向与会各国提议建立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的方案。美国力主先讨论建立国联,然后再讨论其他问题,但遭到英法的反对。 经过一番争执,和会决定将问题交给以威尔逊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研究,负责拟订国联盟约草案。 在美国国内,威尔逊要建立国际联盟的做法却遭到了强烈反对。为了争取支持,威尔逊到全国作巡回演说,行程一万多公里,演说三十七次。由于劳累过度,他回到华盛顿不久就突然中风,半身不遂。1919年4月28日,各国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它被列入6月28日通过的《凡尔赛条约》的第一部分。而远在大洋彼岸,11月19日美国参议院却以5338的多数票否决了《凡尔赛条约》,条约中的国联盟约自然也没被通过。 1920年1月10日,巴黎和会宣布《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盟约规定,美、英、法、中等三十二个国家是国联创始会员国,同时邀请阿根廷、智利等十三个国家加入。由于美国政府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美国也就没有参加国际联盟。 国联设立了行政院、大会、秘书处和常设国际法院,它有两项基本宗旨首先,国联谋求通过集体行动维护和平。各国之间发生争端要提交给国联理事会进行仲裁和调解。必要时可以进行经济制裁和军事制裁。换句话说,国联成员保证保护其他成员免遭侵略。国联的第二个宗旨是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中促进国际合作。 国联成立后立即展开活动。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国联主要致力于解决一些有关领土的争端,如瑞典和芬兰有关奥兰群岛之争,立陶宛和波兰有关维尔纽斯之争,土耳其和伊拉克有关摩苏尔之争;此外还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之间斡旋,为结束旷日持久的查科战争做了大量工作。为防止战争,国联还组织日内瓦裁军会议,并具体安排‘委任统治’,这些工作都做得比较有意义,也很有成效。 然而,国联自成立时起便由英法等少数大国所控制,并日益成为大国手中的工具。自30年代起,当日、德、意等国先后向外扩张时,理应出面制止侵略的国联在英法操纵下却节节退让,不断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大家对它便不再抱有希望。在1936年至1940年期间,共有十二个国家宣布与国联断绝关系,国联已名存实亡。而日、德、意等国也因国联不同意他们的扩张而先后退出。德国曾是国际联盟行政院常任理事国,后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年10月退出该联盟。日本因扶植的伪‘满洲国’未获国际联盟承认而于同年退出。1937年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联盟,也退出了国际联盟。德、意、日退出国际联盟后组成‘轴心国’,分别在欧亚形成世界战争的策源地。 二战期间,国联大会再也没有召开,不过还断断续续地从事一些经济和社会工作。当战争临近结束时,有识的政治家认识到,需要一个新的组织来取代国联。1946年4月18日,国联第二十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会上通过解散国联,并把国联在日内瓦的建筑和图书馆移交给联合国,成为联合国的欧洲总部。
㈩ 凡尔赛和约包括哪些内容
凡尔赛和约共15部分,440条。第一部分是国际联盟盟约。建立国联是英法美在群众反战情绪高涨情况下提出来的。法国提出的方案具有明显的反德倾向,规定德国不得加入这一组织,并且建议在国联下面成立国际军队。英美反对,他们担心这样的军队会受陆军最强的法国控制。美国的方案规定参加国联的大国有权仲裁各种纠纷。美国认为这样便于它干预国际事务。美国提出,应允许小国和德国加入国联。他指望拉拢经济上依附美国的小国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削弱英法的势力。经过激烈的争吵,和会最后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盟约规定,除德国集团国家外,其他国家都可申请加入。国联设有大会和行政院。行政院的权力最大,它由英法美意日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选举产生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和约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地区交国际联盟代管15年,法国有权开采萨尔煤矿。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东岸50公里宽的地带为不设防地区。德国东部的波兹南地区和上西里西亚一部分划归波兰。但泽市为国联管理下的自由市。
关于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和会决定建立委任统治制。德国的全部殖民地形式上成为国联的委托统治地,实际上是战胜国的殖民地。德国强占的山东理应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但是英法美却通过私下交易让与了日本。
关于赔偿问题。法国代表要求德国缴付6000亿马克。英美反对这样严重地削弱德国。由于彼此分歧过大,和约没有规定赔款的数目,只要求德国在1921年5月1日前缴纳第一期赔款200亿马克。
和约还规定限制德国军备。法国要求大量裁减德国军事力量。威尔逊则说,德国应保留必要的军队以“维持国内秩序和压制布尔什维主义”。最后英法美三国达成协议,决定德国的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大口径的大炮,不得拥有潜艇和军用飞机。
凡尔赛和约签字后,战胜国又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的和约。1919年9月10日,与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和约,规定匈牙利与奥地利分立,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独立,并禁止德奥合并。1919年11月27日,与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依和约,要它把西色雷斯和西南部的马其顿划给希腊和南斯拉夫。1920年6月,与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和约,使匈牙利丧失了将近四分之三的原有领土。1920年8月10日,与土耳其苏丹政府签订了色佛尔和约。由于土耳其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苏丹政府,战胜国在1923年7月23日又与土耳其签订了洛桑条约。
战胜国对德国及其盟国所签订的这一系列和约,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即通称的凡尔赛体系。